內傷余議
當觀夫東垣李氏所著內外傷辨。有曰:外傷風寒客邪有餘之病。當瀉,不當補。內傷飲食勞役不足之病。當補,不當瀉。自此論一出。而天下後世。始知內外之傷有所別。而仲景之法。不可例用矣。其惠也。不其大哉。雖然。夷考其言。猶或有可疑者。不敢諛佞。僭用條之。如曰。夫飲食勞倦傷而內熱者。乃陰火乘其坤土之位。故內熱以及於胸中也。又曰:內經有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惟宜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內經曰:溫能除大熱。故治之必溫藥乃可耳。又曰: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此飲謂酒也)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如消導。若此者皆不能使人無疑者也。
謹按素問調經論篇云。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嗟夫。此內傷之說之原乎。請釋其義如左。夫人身之陰陽。有以表裡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氣血言者。有以身前身後言者。有以臟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余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不必悉舉。此所謂陰虛之陰。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蓋勞動之過。則陽和之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況水穀之味又少入。是故陽愈盛。而陰愈衰也。此陰虛之陰。蓋指身中之陰氣。與水穀之味耳。或以下焦陰分為言。或以腎水真陰為言。皆非也。夫有所勞役者。過動屬火也。形氣衰少者。壯火食氣也。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夫胃受水穀。故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滋榮一身也。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無病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鬱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熱則上炎。故熏胸中。而為內熱也。東垣所謂勞役形體。所謂飲食失節。而致熱者。此言正與調經論篇之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經文。於內外傷辯。以為之主。而乃反不引此。卻謂陰火乘土位。故內熱及胸中。此不能無疑者也。夫陰火二字。素問靈樞難經未嘗言。而東垣每每言之。素問止有七節之膀。中有小心二句。而劉守真推其為命門屬火不屬水。引仙經心為君火。腎為相火之說。以為之証。然亦不以陰火名之。是則名為陰火者。其東垣始歟竊意內熱之作。非皆陰火也。但氣有鬱。則成熱耳。雖曰心為君火。君不主令。然素問所敘諸病之屬熱者甚眾。皆君火病也。豈君火不能為病。而直欲純歸之於陰火乎。至真要大論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夫勞則動之太過。而神不寧矣。故溫之。溫也者。養也。溫之者。所以調其食飲。適其起居。澄心息慮。從容以待其真氣之複常也。禮記所謂柔色以溫之。此溫字。正與此同。或以藥扶助之。亦養也。今東垣乃以溫為溫涼之溫。謂宜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又易損者益之。為損者溫之。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內經所云。而遍考內經。並無此語。此亦不能無疑者也。然溫藥之補元氣。瀉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蓋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複。而火邪熄也。夫宜用溫藥。以為內傷不足之治則可。以為勞者溫之之注。則不可。陰陽應象論。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其溫字亦是滋養之義。非指溫藥也。夫形不足。乃陽虛而不充也。氣者。藥之氣也。藥有氣濃。氣薄。味濃。味薄。味濃者屬陰。而滋精氣。濃者屬陽。而滋形。今以藥之氣濃者。滋陽不兼形乎。故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雖以藥溫養之。亦未嘗不兼乎調食飲。適起居。與澄心息慮也。溫字固其二意然終不可視為溫涼之溫。苟以補之。除之。抑之。舉之。散之等語。比類而觀焉。則其義自著矣。夫金木水火土。運於天地也。則無形質之可觀。其麗於地則有形質矣。金木土水者。有形有質者也。火者。有形而質不實者也。酒性雖體熱。同於水。今東垣乃謂飲者無形之氣。此亦不能無疑者也。既待發汗利小便以去之。其可謂之無形之氣乎。且勞倦傷。飲食傷二者。雖俱為內傷。然不可混而為一。難經所謂飲食勞倦。則傷脾者。蓋謂脾主飲食。而四肢亦屬脾。故飲食失節。勞役四肢。皆能傷於脾耳。非謂二者同類。而無辨也。夫勞倦傷。飲食傷。雖與風寒暑濕有餘之病不同。然飲食傷。又與勞倦傷不同。勞倦傷誠不足也。飲食傷尢當於不足之中。分其有餘不足也。何也?蓋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雖皆是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者何。無不及無太過之中有道也。夫飢餓不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固失節也。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之中兼有餘。亦失節也。以受傷言。則不足。以停滯言。則有餘矣。惟其不足。故補益。惟其有餘。故消導。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宜消導獨行。不須補益者。亦有既停滯。不複自化。不須消導。但當補益。或亦不須補益者。潔古枳朮丸。東垣橘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之類。
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其他如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枳殼丸之類。雖無補益。然施之於物暫滯。氣不甚傷者。豈不可哉。但不宜視為通行之藥耳。且所滯之物。非枳朮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於消導。而不知變乎。故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而弗用也。故善將兵者。攻亦當。守亦當。不善者。則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敗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觀乎此。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若夫勞倦傷。則純乎補益。固不待議。雖東垣丁寧告戒。然世人猶往往以苦寒之劑。望除勞倦傷之熱。及其不愈。而反甚。自甚而至危。但曰病勢已極。藥不能勝耳。醫者。病者。主病者。一委之天命。皆懵然不悟其為妄治之失也。嗚呼。仁人君子。能不痛心也哉。夫東垣先哲之出類者也。奚敢輕議。但恨其白璧微瑕。而或貽後人差毫厘謬千裡之患。故不得不逾耳。知我者其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