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南方補北方論
難經七十五篇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余每讀至此。未嘗不嘆夫越人之得經旨也。而悼夫後人之失經旨也。先哲有言。凡讀書不可先看注解。且將經文反覆而詳味之。待自家有新意。卻以注解參校。庶乎經意昭然。而不為他說所蔽。若先看注解。則被其說橫吾胸中。自家竟無新意矣。余平生佩服此訓。所益甚多。且如難經此篇。其言周備純正。足以為萬世法。後人紛紛之論。其可憑乎。夫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常道也。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亦常道也。人皆知之。今肝實肺虛。乃不瀉肝而瀉心。此則人亦知之。至於不補肺補脾。而補腎。此則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常情觀之。則曰。心火實。致肝木亦實。此子能令母實也。脾土虛。致肺金亦虛。此母能令子虛也。心火實。固由自旺。脾土虛。乃由肝木製之。法當瀉心補脾。則肝肺皆平矣。越人則不然。其子能令母實。子謂火。母謂木。固與常情無異。其母能令子虛。母謂水。子謂木。則與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其意蓋曰。火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過分而為病矣。今將何以處之。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夫補水者何謂也?蓋水為木之母。若補水之虛。使力可勝火。火勢退。而水勢亦退。此則母能虛子之義。所謂不治之治也。(此虛字與精氣奪則虛之虛不同。彼虛謂耗其真而致虛。此虛謂抑其過而欲虛之也。)若曰不然。則母能令子虛一句。將歸之於脾肺乎。既歸於脾肺。今何不補脾乎。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虧。火何畏乎。惟其無畏。何愈旺而莫能製。苟非滋水以求勝之。孰能勝也。水勝火三字。此越人寓意處。當細觀之。勿輕忽也。雖瀉火補水並言。然其要又在於補水耳。後人乃曰獨瀉火。而不用補水。又曰瀉火。即是補水。得不大違越人。與經之意乎。若果不用補水。經必不言補北方。越人必不言補水矣。雖然。水不虛。而火獨暴旺者。固不必補水亦可也。若先因水虛。而致火旺者。不補水可乎。水虛火旺。而不補水。則藥至而暫息。藥過而複作。將積年累月無有窮已。安能絕其根哉。雖苦寒之藥。通為抑陽扶陰。不過瀉火邪而已。終非腎臟本藥。不能以滋養北方之真陰也。欲滋真陰。舍地黃黃柏之屬不可也。且夫肝之實也。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實之一因也。肺不能製肝。肝實之二因也。肺之虛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虛之一因也。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虛之二因也。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克而製木。東方不實矣。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脾。豈知肝勢正盛。克土之深。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償所失矣。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疑木旺補水。恐水生木。而木愈旺。故聞獨瀉火。不補水之論。欣然而從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況水之虛。雖峻補尚不能複其本氣。安有餘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則能勝火矣。或又謂。補水者。欲其不食於母也。不食於母。則金氣還矣。豈知火克金。土不生金。金之虛已極。尚不能自給。水雖欲食之。何所食乎。若如此則金虛不由於火之克。土之不生。而由於水之食耳。豈理也哉。縱水不食金。金亦未必能複常也。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所以瀉火補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不字當刪去。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虛指肺虛而言也。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曉此法。而不能治此虛。則不須問其他。必是無能之人矣。故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若夫上文所謂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義。不勞解而自明。茲故弗具也。夫越人亞聖也。論至於此。敢不斂衽。但恨說者之●蝕之。故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