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內傷(六)

內傷者。皆由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勞役過傷。或觸犯賊風。惡寒發熱。宜察表裡虛實。內傷外感之候。亦有外感挾內傷。有內傷挾外感。此撮要言。更遍覽東垣論中。庶得詳悉大法。宜以扶植胃氣為本。斟酌用藥。毋違東垣之指也。引方補中益氣湯(見卷上湯類。備錄加減法。)

若咽乾。本方加干葛。若心刺痛。乃血澀不足。倍當歸。若精神短少。倍人參加五味子。若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頂腦痛。加 本細辛。若痰多。加半夏貝母生薑。若咳嗽。春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加五味子麥門冬。秋冬加連節麻黃。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參。若惡食。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氣澀滯。倍陳皮加青皮木香。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加芩連。秋月更加砂仁檳榔。若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若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濃朴。寒月加生薑肉桂。若腹痛。加芍藥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黃芩倍甘草芍藥。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若脅痛或急縮。倍柴胡甘草。若臍下痛。加熟地黃。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若大便閉澀。加當歸梢大黃。若腳軟乏力或痛。加黃柏。不已更加防己。若氣浮心亂。以朱砂安神丸鎮之。

上方加減法。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如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此蓋甘酸適口以益其病耳。如黃 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是也。(見脾胃論。)

朱砂安神丸

調中益氣湯

草豆蔻丸(治宿食不消胃口痛。)

枳朮丸(治痞滿消食強胃等証。並見卷上湯類丸類。)

若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心下痞悶。本方加橘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

若治飲食太過。致心腹滿悶不快。本方加炒神曲一兩。炒麥 曲一兩。名曲 枳朮丸。若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本方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若治因冷食內傷。本方加製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

若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填塞悶亂不快。本方加酒炒黃連酒蒸大黃。炒神曲。淨橘紅。各二兩。黃芩四兩。名三黃枳朮丸。

保和丸(治一切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癖塊。多服日漸消散。若脾胃虛者。恐不可服。)

山楂肉(五兩) 神曲(炒) 半夏(炮去皮各三兩) 茯苓 陳皮(去白) 蘿菔子(炒)連翹(各一兩)
上為細末。別用生神曲五兩。入生薑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五十丸。清米飲湯送下。若健脾胃。消食積。加麥 面一兩。白朮二兩。名大安丸。一云脾虛者服之。虛虛之禍。疾如反掌。或以四君子等物作湯。使送下。

蓋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無食。脾虛不運。不思食者。服之則克伐脾胃之氣。故云然也。

加味二陳湯(導痰補脾。消食行氣。)

陳皮 茯苓 神曲(炒各七分) 山楂肉(一錢五分) 半夏(泡去皮) 香附子(各一錢) 川芎 蒼朮 白朮(各八分) 麥芽面(炒) 砂仁(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除神曲麥芽面細研另包。余細切作一服。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盞。煎一盞。調神曲麥芽面入內攪服。

木香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宜用。)

大黃(一兩) 枳實(製) 神曲(炒各五錢) 白茯苓 黃芩 黃連(去毛) 白朮(各三錢)澤瀉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滾水食遠送下。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

加減潤腸丸(治傷食心腹痛。能潤血燥熱。通大便。)

大黃(倍加) 黃芩 麻黃 郁李仁 杏仁(去皮) 濃朴 枳殼 陳皮(去白) 當歸梢 蘿菔子(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滾白水送下。

備急大黃丸(治心腹諸卒暴痛。食積胸滿。下咽氣便速行。)

大黃 巴豆(去皮油膜)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送下。以利為度。

人參養胃湯(治內傷飲食。心腹脹痛。吐瀉瘧疾初起。瘧後調理脾胃。)

蒼朮 濃朴 陳皮(去白) 甘草(炙) 人參 白茯苓 半夏(去皮) 草果 藿香 加砂仁 香附子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若 瘧 寒多者。加炮附子。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痢。或大病後補助脾胃。此藥極妙。)

八參 白茯苓 白朮 乾山藥 白扁豆(去殼薑汁浸炒各一兩五錢) 甘草(炙) 薏苡仁(炒)桔梗(米泔水浸) 蓮肉(去心) 砂仁(各一兩)

若治噤口痢。用石蓮肉加石菖蒲一兩。有氣更加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送下。噤口痢。用粳米湯。休息痢。用砂糖湯調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