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敘脹所因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按論中備五臟六腑發脹為諸証宜玩本文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腹滿 脹支鬲 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
原病式曰: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脈法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即脹內 遲而滑者脹 脈盛而緊者脹
嚴氏曰:脹脈浮者易治虛者為難。
論脹分三因
陳無擇云: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憂思結聚本臟氣鬱皆內所因,或冒寒暑風濕隨經絡傳至陽明致脹者屬外因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作胚塊膨脹滿悶屬不內外因也。
按此論肝木勝乘脾肺為脹滿即東垣所謂脾胃之上不足火木大勝致脹也,此不言火況怒傷肝者豈無火動耶所出大半夏湯以桂附中加參歸以調血氣言其脈弦遲恐非肝氣克脾臟閉腑鬱病也。
論腹脹屬濕
內經云:太陰所至為蓄滿又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按發明辨雲脾為陰中之太陰又云脾為陰中之極陰乃為坤元亙古不遷之土天為陽也,火也,地為陰也,水也,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脾有餘則腹脹食不化故無陽則不能化五穀脾盛乃大寒為脹滿,故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大抵此病皆水氣寒濕為之也,治宜大辛熱之劑如土久于雨水中則為泥矣。
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長生矣。脾濕有餘無陽則不能化五穀所以宜辛熱治之,必愈然亦有輕重。
論腹脹有熱有寒屬外感
東垣曰:經云諸腹脹大屬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証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病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五常正大論云下之則脹已是也,假令 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已局方交加飲子是也,豈不聞素問及靈樞經中說內虛不足中寒濕令人中滿及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胃中寒則脹滿陰陽應象論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針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通評虛實論中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正同五臟生成論云腹滿 脹(云云見前)胃中寒濕菀遏故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也。又厥論云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說寒脹多如此湯液醪醴論中說中滿治法當開鬼門謂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又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今上下分消其氣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
論腹脹屬內傷所致
東垣曰:或傷酒濕面及味濃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亦是熱脹調經篇雲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此寒濕鬱遏而脹也,醪醴論中治法謂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或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承氣湯 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辯之。
論鼓脹屬濕熱
丹溪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一平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榖不能運化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膠固難治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製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以製火使肺氣得清卻濃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者不察急於作效病者苦于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覺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余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製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証加減用之予友俞仁叔連得家難年近五十得此疾自製禹余糧丸服之其脈弦澀而數予曰此丸新製 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色黑骨立而死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瘧半年患脹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朮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濃朴為佐生甘草些小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須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
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狀脈數而澀重似弱以四物湯加連芩木通白朮陳皮濃朴生甘草作湯與之一月而安一補氣一補血餘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或曰氣無補法今何補氣而獲安予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自運經曰:壯者氣行則愈弱者則著而成病若不補氣邪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效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勢篤難求速效知王道者能治此病,或曰脹病將終不利耶予曰灼知其不虛病淺胃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証矣。
按此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致脹合東垣所謂八益之邪有餘之証自外入也,內傷勞倦虛損脾胃等致不足之証自內生也,可見虛實之殊寒熱病機互有則用藥當有所據矣。
論脹為諸氣所致
詳見氣証門。
論脹為諸積所致
陳無擇云:五積久而必心腹脹滿但內所因不待成積即致也,亦當隨其臟氣而平治之。
謹按脹滿屬寒,或內傷,或諸氣,或因病數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余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於內鬱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後所至,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皆宜適事為故可也。
論濁氣在上則生脹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發明曰:夫 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氣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大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不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火木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經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調經論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沖門皆下沖上也,幽門上沖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于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脹腹滿俱去矣。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法是也。
論下之則脹已
發明曰:西北二方地形高寒經曰:陰者其精奉於上其寒在外故曰寒則氣浮知陰之寒涼西北二方之氣為主用也,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臟寒生滿病亦謂適寒涼者脹皆秋冬之氣也,在人則為肺腎冬天之時寒涼在外六陽在於坤土之中坤土者人之脾胃也,五臟之病外寒則必內熱脈經所謂五臟脈小皆為消癉之病消癉者消榖善飢北方之地無不能食者此也,陰勝陽虛下之則愈正謂此也,病機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下之則脹已此理悉矣。
謹按脹主下之一法亦大略言爾故出方宜之論若泛用之多往往腹脹是失運化之職也,然是証雖主於下蓋病因寒熱積濕氣血機本不同於治可不為分例雲。
脹滿治法
調理之劑
局方紫沉通氣湯 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脹便澀 (方見氣証門)
濟生紫蘇子湯 治憂思多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蘇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 濃朴(製) 木香 陳皮 木通 白朮 枳實 人參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四錢,入薑棗煎
按此二方手足太陰之劑也。
三因大半夏湯 治肝氣不平勝剋於脾脾鬱不行結聚涎沫閉於臟氣腑氣不舒胃則脹滿其脈弦遲故知中虛胃冷脹滿服此可下氣進食
半夏(洗) 桂心(各五錢) 附子 人參 甘草(炙) 濃朴(製) 當歸 茯苓 枳實(炒各三錢) 川椒(炒八十粒)
上銼,每四大錢,入薑棗煎
禹余糧丸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三兩 ) 真針砂(五兩) 禹余糧(三兩同上砂炒)
以上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 蓬朮(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茴香(炒) 三棱 羌活 茯苓 乾薑 青皮 陳皮 附子(炮)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去水搗勻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按此治寒脹消積藥也,氣血之劑陰陽之氣下陷者可用故存之與前方並足太陰例
東垣木香順氣湯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濃朴(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仁 茯苓 澤瀉 乾生薑 半夏 吳茱萸 (湯洗各二分) 當歸(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草豆蔻(煨三分) 蒼朮(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厥陰藥也。
木香塌氣丸 治中焦腹脹
蘿卜子(炒) 陳皮(去白各五錢) 胡椒 草豆蔻(煨) 木香 青皮(各三錢) 蠍梢(去毒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服油膩白粥百日量人大小與服陰囊腫用青鹽乾薑白面為末水調貼之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並宜服之。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吳茱萸 草豆蔻 黃 (各五分) 川烏頭 澤瀉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薑 麻黃 柴胡 乾薑 黃連 畢澄茄 黃柏(各二分為熱因寒用)
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
按此二方治寒脹之劑也。
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通身虛腫
濃朴 黃芩 益智仁 草豆蔻 當歸(各五錢) 黃連(六錢) 半夏(七錢) 廣朮 升麻 紅花 吳茱萸(各二錢) 甘草(生) 柴胡 澤瀉 神曲 青皮 陳皮(各三錢) 渴者加干葛(四錢)
上 咀,每七八錢水煎,食前溫服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
黃芩 黃連 枳實(炒) 半夏(製各五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豬苓(各一錢) 生乾薑 白茯苓 砂仁(各一錢) 濃朴(一兩) 知母(四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百丸焙熱白湯下食後寒因熱用故焙服
按此並治熱脹之劑也。又濕熱之藥。
攻下之劑
三因七物濃朴湯 治腹滿發熱脈浮數飲食如故脹滿者為熱脹
濃朴(炒一兩) 甘草(炙) 大黃(煨各三錢) 枳實(炒半兩) 桂心(一分)
上為末,每四大錢,入薑棗煎嘔者加半夏
按此治熱之劑陽明例藥也。
簡易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腹脹
檳榔 陳皮 黃芩 大黃 枳實 黑牽牛(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臨睡湯下量虛實與服
楊氏消脹丸
木香 黑牽牛 蘿卜子(炒) 檳榔
上等分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
宣明肉豆蔻丸 治食痼腹脹如鼓不食者病可下
肉豆蔻 檳榔 輕粉(各一錢) 黑牽牛(一兩半服頭末)
上為末,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二三十丸煎連翹湯下食後日三服
按此並氣分藥也。
雞屎醴散 治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鼓脹証
大黃 桃仁 雞屎糟(乾者等分)
上為末,每一二錢水煎,入薑,食前服
按此血分藥也。
東垣沉香海金沙丸 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
海金沙(一錢半) 沉香(二錢) 牽牛末(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獨蒜如泥為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煎白沸燈芯通草湯量虛實與服
海金沙散 治脾濕太過腹脹如鼓 (方見濕門)
按此二方治濕之劑也。
沉香交泰丸 治濁氣在上干擾清陽之氣菀而不伸以為 脹
沉香 白朮 當歸(各三錢) 濃朴(製五錢) 枳實(炒) 吳茱萸(洗) 白茯苓 澤瀉 陳皮 青皮 木香(各二錢) 大黃(酒浸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五十加至七十丸溫湯送下
按此分消之劑也,氣血之藥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方見濕門)
按此治濕熱之藥也。
治積聚之劑
澹寮三棱煎丸 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
京三棱(半斤為末以酒三升銀器內熬成膏) 青皮 蘿卜子(炒) 神曲(炒各二兩) 麥 (炒三兩) 砂(一兩) 干漆(炒) 杏仁(炒各半兩)
上為末,以膏子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溫米飲下
導氣丸 治諸氣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
青皮(用水蛭炒) 莪朮(虻蟲炒) 三棱(干漆炒) 檳榔(斑蝥炒) 茱萸(牽牛炒) 乾薑 (KT 砂炒) 附子(鹽炒) 赤芍(川椒炒) 胡椒(茴香炒) 石菖蒲(桃仁炒)
上各銼與所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件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湯下
塌腫神應丸 治諸蠱毒腹脹(方見積聚門)
按此並治積聚導氣散鬱之劑也。又能入血分。
謹按以上攻治諸方皆有輕重所宜之製宜對証選用不得少差致有實實虛虛之失也,發明曰:禁服論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俱未滿而知約之可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此聖人所以退太過而進不及以平為期也,大凡氣味者有毒無毒固宜常製矣。是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餘以榖肉果菜食養盡之至如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耦之製也,近而奇耦製小其服遠而奇耦製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矣。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下不以耦汗不以奇隨其邪之所在高下淺深輕重虛實影響無間萬舉萬全是謂中行故可為師也,假如病大而湯劑小則邪氣少屈而藥力已乏欲不複治其可得乎,猶一杯之水救一車薪之火竟不能滅是謂不及故不可為師而可以為工矣。小而湯劑大則邪服已盡而藥有餘力欲不傷正何所容哉猶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此又不可以為工是乃粗醫也,三者之論惟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然而太過尤甚于不及何以明之蓋失之於姑息邪複勝正者止於勞而無益猶可勉而適中,或失於苛暴則正氣被傷因而羸瘠者有之危殆者有之滅亡者有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所謂尤甚也,可不戒哉嘗見仲景之書於承氣條下攻裡則曰若更衣止後服于桂枝湯後發表乃云 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本乎,軒岐之微旨有所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