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十四、補益門

(一)導引行氣法

〔原文〕常以子後、午前,解發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令髮黑不白。
臥引為三,以手指掐項邊脈三通,令人目明。
東向坐,不息五通,以兩手中指點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治鼻宿息肉愈。
東向坐,不息四通,啄齒無通數,治齒痛。
伏,前側臥,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
還臥,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兩膝自企於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頭頸耳目咽鼻邪熱。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於地,不息九通,東首,令人氣上下通。微鼻內氣,愈贏,不能從陰陽。法,大陰勿行之。

〔解說〕經常於子時後,午時前,解開頭發,面向東方,兩手握固,不息行氣一通,舉手左右,捂住兩耳導引,可使頭發烏黑而不白。
臥位引氣三息,然後以手抓項旁筋脈再行氣三通,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東而坐,不息五通,以兩手中指點蘸口中唾液十四次,然後相互摩擦兩手指,閉目,用摩擦過的兩手指輕揉拭兩眶眼,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東而坐,不息三通,用兩手捻兩側鼻孔,可治鼻中息肉。
面向東而坐,不息四通,上下齒相叩,不必計數,治牙痛。
俯臥或前側臥位,不息六通,可治耳聾目眩。
蜷臥,不息七通,治胸中痛、咳嗽。
抱兩膝就地自然臥倒,不息八通。能治療胸膈以上至頭頸、耳、目、咽、鼻的熱邪。
不用枕頭,握固引氣,就地自然而臥,不息九通,再面向東方,可使人體內氣機上下通利。
用鼻微微吸氣,使氣細而勻長,可以治療瘦弱,不能行房。此功法,陰雨天勿行之。

小結︰

本篇選輯了一些具有補益作用的導引法。頭項部功法有︰掩耳、掐項、拭目、捻鼻、啄齒五法,這些功夫後世加以修改補充後有廣泛應用。如掩耳法,發展成了掩耳彈枕的嗚天鼓法。用兩手掩耳,以食指壓中指,兩指用力彈後腦枕部,耳內聽到咚咚響聲,可防治暈耳嗚。掐項法,發展成了擦風池提大筋法。用雙手搓擦風池穴,並提拿兩枕部大筋,可改善項強緊張,預防近視、感冒,舒松項脊。拭目法,發展成了揉眼法。揉眼眶、眼角、睛明、瞳子 等,可改善視力,防治近視。捻鼻法,發展成了擦鼻法。兩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法。兩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孔兩側迎香穴及鼻旁素 穴,能防治感冒,治鼻塞頭暈。加上叩齒法,就是一套完整的頭項保健操,這些又被命名為《坐式八段錦》,頭面保康功等,流傳甚廣。

(二)蝦蟆行氣法

〔原文〕蝦蟆行氣法,正坐,自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愈勞大佳。
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有不消,氣排之。
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時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頭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解說〕蝦蟆行氣法,正位,搖動兩臂,不息十二通,此法治療虛勞效果非常好。
側臥位,或左或右,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化。右邊有飲病,右側臥;左邊飲病,左側臥。如有痰飲不消,可引氣排除之。
選擇日出、日中(正午)、日落這三個時辰,面朝太陽正立,不息九通,抬頭仰首吸氣,取太陽精華之光,吞咽九陽之數,可使人精神百倍。

小結︰

本篇第二條在“七、痰飲門”,第三條在“十二、積聚門”中已有討論。這裡重點探討蝦蟆行氣法。

《諸病源候論》“卷一‧風身體手足不隨候”有︰“極力左右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振兩臀者,更互 (蹋和踢的意思),猶言蹶(同 。顛仆;踏)。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可見蝦蟆行氣法是古人模仿蝦蟆游走的動作而行的導引術。方法是︰俯伏床上,兩手平撐,支持上身,然後用力左右振動兩臀部,不息九通。振兩臀就是交替踢蹬兩腿,猶如牲畜尥蹶子,蝦蟆蹈水那樣,左踢動九次,右踢動九次。踢動時要配合呼吸,使動靜結合。
本節曰︰“蝦蟆行氣法,正坐,自動搖兩臂,”方法是端正而坐,如蝦蟆游水樣搖動兩手臂。可與前段結合,作為二節動作,先搖臂行氣,後搖臀踢腳行氣,使成一完整蝦蟆功。

(三)入火法

〔原文〕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火法。
向南方蹲踞,以兩手從屈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內曲。利腰尻(考。脊骨末端, 尾部)完,治淋,遺溺愈。
箕(基。同 )踞。交兩腳手內並腳中,又叉兩手極引之。愈寤寐,精氣不泄。
兩手交叉頤(夷。面頰、腮)下,自極。利肺氣,治暴氣咳。
舉兩腳,夾兩頰邊,兩手據地服(《病源》作蹲坐)療宿壅(癰)。
舉右手,展左手,坐,右腳上掩左腳,愈尻完痛。
舉手交頸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極;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極。皆治骨節酸疼。
掩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為之,即愈。
豎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顧視者。
以右手從頭上來下,又挽下手。愈頸不能反顧視。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愈傾側膝腰及小便不通。
東向坐,向日。左手揖目,舉身望北斗,心服月氣,始得眾惡不入,理頭仰苦難牽。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極張弓。兼補五臟不足,氣則至。
抱兩膝著胸自極。此常令丹田氣還,補腦。
坐地。直兩腳,以手捻腳脛,以頭至地。調脊諸椎,利發根,令長美。
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項上,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勿正倍聲。不息行氣,從頭至足心,愈疽痂,大風,偏枯諸痺。
極力左右振兩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勞倦,風氣不遂。

〔解說〕入火法,練功時要下垂兩臂,不息行氣,此即所謂不被火傷的功法。
採用面向南方(南方在五行屬火)下蹲的蹲踞姿勢,兩手從屈膝的兩膝之中伸入,握住兩足掌五趾,讓雙腿向內彎曲。能通利腰、 尾部,使之強健,治療淋病、遺尿。
採用屈膝張足而坐的箕踞姿勢,用兩手攀足心,雙足相並,再交叉兩手,右手經左足背握住右腳背,左手經右足背握住左腳背,用力拉腳。可以治療嗜眠和精神不振。
原文“寤寐”,參照《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從“久寐”解,“精氣不泄”從“精氣不明”解。
兩手交錯托在腮下,用力上引。可以疏通肺氣,治療突然發作的氣逆咳嗽。
高舉兩腳膝,夾在面頰兩旁,兩手按地蹲坐。(參照《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兩腳”從“兩膝”解,“據地服”從“蹲坐”解)。此功法可治療宿癰病,就是積水積氣,日久成飲水不消的癖積病,因癖生癰。
舉右手向上,展左手下垂,坐在地上,右腳上抬,掩壓在左腳上,治尾骨部疼痛。
舉兩手交叉放在頸後,盡量用力相握。能治療脅肋下疼痛。
伸展左手,右手在下握住左手拇指,盡量用力;伸展右手,左手在下握住右手拇指,也盡量用力牽引。都能治療骨節酸疼的疾患。
伸展兩腳,兩手指伸向腳五趾上。(“掩兩腳”參照《諸病源候論》改為“伸兩腳”)。這種功法可治療腰部疼痛似折,不能彎腰前後仰。如果是瘀血久停造成的,施用這種功法很快就能痊愈。
豎立足五趾,仍採用伸展兩腳的坐式,還能治療腰脊疼痛,不能反轉回視的疾患。
用右手從頭上向下牽引左手。能治療項部不能反轉回視的疾患。
坐在地上,伸展左手,用右手指牽引左肩。可以治療身體偏側,膝部、腰部不通利,小便不通。
面向東坐,向著太陽。左手遮目旁,抬頭望北斗,心中存想月亮的光華。可以強壯身體,使得諸邪氣不能侵入,並能治療頭痛難以抬舉轉動。
右手反轉彎曲,左手與右手用力交替進行,姿勢如開弓狀。此功法兼能補養五臟氣虛虧損,使正氣恢複。
坐在地上,以兩手抱兩膝盡量用力貼胸。這種功法經常進行,能使丹田的元氣回還,有補腦的功效。
坐在地上,伸直兩腳,用兩手捏住腳腕,將頭下彎到地。這種功法可調理各節脊椎,通利頭發根部,使頭發長而美。
坐在地上,交叉兩腳,將兩手從腳彎中伸入,低頭把手交叉放在項上。能治療久寒不能自己轉溫,耳朵聽不見比正常聲音加倍響的聲音。
行不息行氣的功法,用意念把“內氣”從頭引達足心為止。可治愈疽、 疝氣、大風、半身不遂和多種風痺証。極力振動左右兩臂,閉氣不息,連續作九遍。可治療臂痛、過勞疲倦、風氣不遂等症。

小結︰

《雲笈七簽》“卷三十四‧雜修攝篇”說︰“日初出、日中、日入時,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頭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規中指南》說︰“神是火, 是藥。”《金仙正論》說︰“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鳥、曰龍,皆我之真意也。”可見古人所說練功中的“火”就是用意,用意來掌握呼吸,就是火候。如果只知道發功猛練,用意大過,一味追求發動內氣,就必然會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水火既濟”,引起所謂“走火”症。輕則氣衝胸腹,胸悶腹脹;重則火沖頭目,致頭痛目痛,脹重如箍;有的甚至周身氣竄,外動不已,癲狂躁越,“入魔”成疾。糾正的方法就是息火、退火、散火,使火降水升,“陰平陽秘”。“入火法”承接於吸日精光之後,可以認為就是為了防止入火後火候太過,使火盛陽亢,火水不濟,故以垂兩臂不息,以息過盛之火,所以又叫做“不傷火”法。所謂不傷火就是不要被火所傷,引起陽亢而走火。至於吸日精的具體練習法見“十二、積聚門”。

本篇以“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火法”為綱,意在強調練氣入火後,即應注意息火、退火,勿使太過而傷火。垂兩臂者,意在引氣向下,降火平陽,和下面的“入水,舉兩手臂不息”正相反,後者舉兩手臂是為了引火向上,其義詳見入水法解說。 本篇後面各段功法,各自成段,與“入火法”似無特殊聯系。

(四)龜鱉行氣法

〔原文〕龜鱉行氣法,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臥。微微由鼻出納氣。愈鼻塞不通。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滿二七咽,愈口乾舌苦。

〔解說〕龜鱉行氣法,以衣被覆蓋口鼻,不息九通,採用正臥位,呼吸要勻細深長由鼻出氣和吸氣。可治療鼻塞不通氣。面向東坐,仰頭向日,不息九通,然後用舌頭舐上 ,使口中產生唾液,咽下十四次,可治口乾舌燥和口苦。

小結︰

本篇龜鱉行氣法和雁行氣法、龍行氣法、蝦蟆行氣法等,都是古人仿生而創立的導引吐納法。龜鱉是長壽動物,古人常以“鶴壽龜齡”祝福人們長壽。應用於氣功則有“龜納鼻息,鹿運尾 ,以通任、督”等,龜鱉的呼吸極細極微,納出無聲,綿續如縷,似動非動,承先啟後,因此能步步永繼,長壽百數年。仿效龜鱉行氣,當亦能使人長壽。仿效方法有二︰一是仿龜鱉形態,以衣被覆蓋口鼻,如龜鱉縮頸殼中,二是仿效龜鱉呼吸,使呼吸由鼻出入,勻細深_ 直入丹田,以養生延年。以後稱此功為龜息。強調以仿效龜鱉吸呼為主,不必拘泥於以衣被覆口鼻。 本篇第二段講的是吸日精和咽唾液法,如能和龜鱉行氣法結合,則收效更好。將本段放在龜鱉行氣法後可能還有取龜鱉行氣,常面東朝日吸日精華,並以唾液養陰之義。

(五)雁行氣法

〔原文〕雁行氣法,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

〔解說〕雁行氣法,將背靠於牆壁,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意念引氣入胃中,以內氣排除停留的痰飲和宿食,使從肛門排出體外,則自可痊愈。

小結︰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痰飲病諸候”說︰“ 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而一通,愈宿食。” 就是鴨子,因是仿效鴨子,直身低頭曲頸,不息行氣,故名 行氣法。 其方法是背靠牆壁,身站直,低頭、曲頸,進行不息呼吸,以意行氣,排除胃腸痰飲、宿食。但本書及《雲笈七簽》此節前均名為雁行氣法。近代有“大雁功”,亦從仿生角度命名,故仍用雁行氣法。

(六)龍行氣法

〔原文〕龍行氣法,低(叩)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 咽可候病者,以向陽明以達,臥。
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通,不息十二通。愈腳足虛痺不任行,腰脊痛。
以手著項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氣即吐之。
月初出、月中、日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吸月光精入咽之。令陰氣長,婦人吸之,陰精益盛,子道通。

〔解說〕龍行氣法,叩頭向下視,不息十二通。可治療風疥惡瘡,使熱邪不能入人體。
“咽可候病者”應為“咽喉病”,“以向陽明以達,臥。”此句似有短文。存疑待考。
用手按摩腹部到足部,到足後以手握足拉引,然後將臂低垂,如此行十二遍,不息行氣十二通。可治腳病,虛軟痺痛不能行走,腰脊疼痛。
用兩手交叉握固頸項,可治毒邪。不愈時,由腹中行氣,使氣大量吐出,即愈。
月亮初出時、月亮正中時、月亮將落時,面向月端正站立,不息八通,仰頭以意念想象將月光精華之氣吸入口內,咽入體內,可使陰氣補長。
婦人吸之,可使陰精更加旺盛充實,月經調和,生殖機能旺盛,易於懷孕。

小結︰

龍行氣法,是仿效蒼龍由天空向下低頭注視式,故名龍行氣法。要點是“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最後一段是“ 月精法”。古代養生家認為“陰精所奉其人壽”,月為陰,月光為陰華,吸之可補人陰精,陰精增長可使人長壽。婦人屬陰,吸之可使陰氣更加旺盛,月經通調,易於懷孕。所以“吸月精法”和“吸日精法”是補人陰精陽氣的兩大功法。吸月精法練法是︰仰頭兩眼注視月亮,眼不要睜大,一邊望月,一邊呼吸。眼疲勞時,可輕輕閉目,記住月亮形狀,如將消失,可睜眼再望。以意念想象將月光吸入口內,再咽入體內,久行即可出現“皎潔銀光”進入體五內腑,使遍體清涼,煩躁漸去,進入“清靜境界”,甚至見一團白色光輝,懸照當前,蕩漾體中。

(七)入水法

〔原文〕入水,舉兩手臂不息,不沒法。

  1. 向北方箕踞,以手掩(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2. 箕踞,以兩手從曲腳入據地,曲腳加其手,舉尻。其可用行氣。愈淋瀝、乳痛。
  3. 舉腳交叉項,以兩手據地,舉尻持任,息極,交腳項上。愈腹中愁滿,去三蟲,利五臟,快神氣。
  4. 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衝腫痛、寒(疝)疾入上下,致腎氣。
  5. 蹲踞,以兩手舉足五指,低頭自極。則五臟氣總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人發白複黑。
  6. 正偃臥,卷兩手即握,不息,順腳跟,據床。治陰結,筋脈麻痿累(拘急)。
  7. 以兩手還,踞著腋下,治胸中滿,眩、手枯。
  8. 反兩手據膝上,仰頭象鱉取氣,致大黃元氣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9. 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陰陽從數,至不倦。
  10. 以左手急捉發,右手還項出,所謂血脈氣各流其根,閉巨陽之氣,使陰不溢,信明皆利陰陽之道也。
  11. 正坐,以兩手交背後,名曰帶縛。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坐地,以兩手交叉其下,愈陰滿。
  12. 以兩手捉繩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見愈頭眩風顛。以兩手牽反著背上挽繩自懸。 愈中不轉,精食不得下。以一手上牽繩,下手自持腳,愈尻久痔及有腫。
  13. 坐地,直舒兩腳,以兩手叉挽兩足,自極。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解說〕入水法,練功時需舉兩手臂,不息行氣,此即所謂不傷水的功法,“不沒法”參照入火法,按“不傷法”解釋。

  1. 面向北方,箕踞而坐,用兩手拉兩腳的五趾,可治療大腿痿軟,腰 部筋脈拘急。
  2. 採用屈膝張腳踞坐勢,用兩手從腿彎處伸入按地,把腳放在手上,抬起臀部。還可以同時配合行氣。能治愈小便淋漓,乳痛。
  3. 舉腳交叉向項後,用兩手按地,舉臀使臀高抬起,達到最大限度,交兩腳於項上。能治療腹中脹滿不適,除三蟲,疏通五內,暢快神氣。
  4. 採用下蹲勢,下蹲時使兩腳盡量近似成為一條直線,即所謂的盡力橫蹲;並用兩手握住兩腳趾,盡力向上提,使腳趾離地。這種功法能治療氣衝腹腫痛,寒疝上下出入,使腎氣通暢。
  5. 採用屈膝如坐的蹲踞勢,用兩手搬起兩腳的五趾,盡力低頭,使五臟之氣都達到頭上。可治療耳聽不聰,目昏視物不明。長施這種功法,可使白發重新變黑。
  6. 正仰臥,兩手卷成握式,閉氣不息,行氣沿腿至腳跟止,兩腿足依據在床上。可治陰結,筋脈麻木,痿軟、或拘攣。將兩手松開,按在腋下,治胸中脹滿,頭眩,手枯萎不用。
  7. 反翻兩手按在膝上,仰頭仿鱉仰天引頸吸氣那樣吸氣,引氣到中丹田,使中丹田元氣到下丹田,可使腰脊疼痛消失。大黃元氣即中丹田元氣。
  8. 用手大拇指很快地捻鼻孔,閉氣不息,引氣上行達泥丸腦中,可使陰陽順從其數,收到強壯健身令人不易疲倦的效果。
  9. 用左手很快地握住頭發,右手環繞從後項出,這就是所謂的血、脈、氣各流其根,閉藏太陽經脈之氣,使陰氣不外流。此功法的確是通調陰陽的有效方法。
  10. 正坐位,用兩手交叉在背後,名為帶縛。能治療大便困難,通利腹部,並可治療虛勞羸瘕。
  11. 坐在地上,用手交叉放在臍下,能治療會陰脹滿不適。
  12. 用兩手抓住繩子,倒懸在轆轤上。轆轤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本功法可利用此裝置,使腳在上,頭在下,令身離地,用以治療頭暈風癲病。用兩手反牽繩於背上,拉繩自懸於空中。可治愈中焦脾氣不能健運,食欲不佳的病症。用一只手在上面牽拉繩,另一只手在下面拉住腳,可治愈久痔及尾 部腫痛。
  13. 坐在地上,伸直兩腳,用兩只手交叉挽拉兩腳,盡量用力,能治療腸胃不能受納飲食,嘔吐氣逆。

小結︰

1、入水法探討

《雲笈七簽》︰“ 月精法︰ 月精,凡月初時、月中時、月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 月精,八咽之,令陰氣長。婦人 之,陰精益盛,子道通。凡入水,舉兩手臂不息,沒。”《悟真篇注疏》曰︰“息火謂之沐浴”,沐浴就是入水潔身。 這裡“凡入水”可以理解為︰吸月精太過,致使陰氣偏勝,人身如水被浴,或似入於水中,肢體發冷。此時當舉兩手臂不息,以引火升陽,消散陰氣,不使陰氣淹沒陽氣,使火滅息。王冰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是此意。本篇“入水法︰入水,舉兩手臂不息,不沒法”,就是說練功補陰如入水沐浴後,當舉兩手臂不息以引陽升火,使水不要淹沒火。入水和入火都是練功中的兩大注意事項和原則,故本書獨立設題以引人注意。

2、鱉取氣法其功法見“龜行氣法”。

本段強調此功也可用“反兩手據膝,仰頭像鱉取氣,致大黃元氣至丹田”,而前法主張衣被蓋口鼻,各有所仿效之處。土位中央,其色正黃,色黃而體大,故名大黃。此處的大黃即中丹田,鱉息深長細勻,仿效納之,則應力求深長,使氣由中丹田直至下丹田。

(八)寧先生導引行氣法

〔原文〕寧先生導引行氣之法,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 常心念一,以還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還,全則延年,去則衰朽,所以導引者,令人肢體骨節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有能精誠勤習履行,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則骨節堅強,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風病,宿固,痺疽不隨,耳聾不聞,頭眩顛疾,逆上氣,腰脊苦痛,皆可按圖視像,隨疾所在,行氣導引,以意排除去之。 行氣者,則可補於裡,導引者,則可治於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

〔解說〕寧先生的導引行氣法,可以消除百病,延年益壽,使人長壽而不早衰。 該功法的核心是︰要經常使精神內守,使真元之氣歸還於丹田。這是因為“丹”(生成人的精氣)是生成長養人體的根本,而“丹”的消耗又是使人早衰夭折的源由。要想把人體從早衰中挽救出來,就要透過修練精、神、氣,使三者合一。還歸於丹田,保全“丹”氣則延年益壽,消損“丹”氣則早衰夭折。導引術,能使人肢體骨節中的各種邪氣都消除,而正氣內存。如能精心誠意地勤奮學習,身體力行,動作言語之間,白天夜晚都抽空練習,就可使骨節堅強,百病痊愈。如果卒然患了中風病,病邪宿留,引起痺阻半身不遂,耳聾不能聞聲,頭眩,癲疾,咳嗽氣逆,腰背疼痛,均可按導引圖的繪像,根據自己的疾病所在,選擇合適的功法,行氣導引,並以意念引內氣至疾病所在之處排除其疾。 行氣的作用是可以補裡,導引的作用是可以治療四肢疾病。如能勤於練習,遵循自然而為之的道理就能與天地相保,健康長壽。

小結︰

《雲笈七簽》說︰“寧先生者,古之神仙。在黃帝之前,常游四海之外,昆丘之下,有蘭沙之地……臥沙百餘年,蹶然而起,形容複故。”又曰︰“寧先生者,黃帝時人也,為陶正,能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衣裳不灼。”可見寧先生是古代的養生家之一,被道家列為仙人而傳之。 本篇以簡短語言,闡述了道家導引術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這就是︰“常心念一,以還丹田”。

常心念一︰《老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便是指道之根,氣之始。人要長生,當修這一個根本。所以《管子‧白心》說︰“內固之一,可以長久。念一就是守一,亦稱抱一、修一等。一即是人的生成精氣,即真陰元陽,又稱真氣、元氣、正氣等。念一就是精神專注,修練真元之氣,簡言之就是精神內守,與元氣相抱,以達到使精、氣、神三者合一,都得到滋養。這是古代養生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本文將“常心念一”作為綱要,要求練功者,要經常心中想一,專心治一。

以還丹田︰道家把生成人的先天之精和長養人的後天之精氣,包括空氣中的精氣和飲食中五穀之精,稱之為“丹”或“金丹”,認為丹是生成和長養人的根本。《無上玉皇心印妙經》所以說人“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天仙正理》指出︰“金丹是真陽元氣”,“仙道以精氣神三元為正藥,以練三合一喻名煉藥,是理最精微,其法最秘密。”練功修心養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滋養精氣神,使三者合一,還歸於丹田之處,以延年益壽。所謂“丹田”從根本上理解應是人體藏養生長“內丹的土地”,即真陰元陽出入長養的處所。對於“丹田”部位,古今認識不一,有臍下一寸、一寸二分、二寸、二寸五分等說,有上、中下三丹田之說,但就其本質,不必拘泥於幾寸幾分,而應以實際的出入場所為準。多數人的真元之氣出入於臍下少腹之中,意守丹田時,只要一意專注於臍下少腹即可,待練到氣還歸丹田,產生了感傳現象,如氣行、氣散感,發熱、充實感等後,便會自然而知其位。所以本文最後強調要追求“自然之道”。當練功達到精氣神三者合一,使人體內“丹”複生,歸還於“丹田”後,便可救人於不衰、不早亡,所以文中說︰“生人者丹,救人者還,全則延年,去則衰朽”。

本篇還指出,行氣的作用主要在於補裡,導引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調肢體。補裡就是調理在體內的臟腑。練功貴在精誠勤習,不拘形式,活動言談之間,白天晚間,都可抽出一定時間進行練習。初學之人,還可根據繪製的導引圖,根據病情,行氣導引。遺憾的是,本法的導引圖早已佚散,但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來看,古人傳授導引之術,非常重視繪製動作圖,供學人模仿。

(九)彭祖谷仙臥引法

〔原文〕彭祖谷仙臥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壽。居常,解衣被,臥。
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
又云,伸左腳,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
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假。腹中腫塊),利九竅。
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脊。痺、偏枯,令人耳聲(聰)。
兩足內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氣。
踵內相向,五息止,短股,徐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掩左脛、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去風虛,令人明目。
張脛兩足指,號五息止。令人不轉筋。
兩手牽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外轉兩足十通,內轉兩足十通止。複諸勞。
凡十節,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導引常夜半至雞鳴,平旦為之。禁飽食沐浴。

〔解說〕彭祖的臥式導引法,有除百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導引時應在清靜居室中,松衣解帶,仰臥於床進行。本導引術共有十節,每節以五息為一次,每節連做五次。每節五息十節計五十息。每節連做五次,五五共二百五十息。導引時間宜在夜半至雞鳴或平旦(天大亮的時候)。導引前禁飽食和洗發澡身。

第一節︰仰臥伸腰,先引氣至小腹(丹田),然後行五息,連做五次,共呼吸二十五息(以後各節均如此進行)。這樣可引腎中氣行。治療消渴,調和陰陽。

第二節︰伸出左腳彎屈起右膝,使右膝內壓左腳上,行五息,連做五次,引脾中氣行。可祛除心腹內寒熱邪氣,胸膈受邪脹滿不適。

第三節︰上體坐起,兩臂前舉,用手拉兩腳趾,行五息,連做五次,引腹中氣行。可治疝氣、腹中腫塊,並可通利九竅(眼耳口鼻七竅加肛門、尿道)。

第四節︰仰臥,兩腳十趾伸直後仰,行五息,連做五次,引腰中氣行。可治腰脊痺,半身不遂,並可以使兩耳聽力聰明。

第六節︰仰臥,伸展兩腿,分開兩腳,使兩足掌朝內轉,足跟向外,腳趾相對,行五息,連做五次,引心肺氣行。可治咳逆上氣。

第七節︰仰臥,兩腿並攏,踵向內相對,腳尖向外伸展,行五息,連做五次。引大腿股內氣行,可疏通絡脈經氣(五絡當為十五絡脈)。通利腸胃,祛除邪氣。

第八節︰仰臥,掩(關閉、停止)左脛(左腿不動),屈曲右膝,使右膝著左腿上,行五息,連做五次。引肺中氣行。可治療體虛傷風,並可使人目明。

第九節︰仰臥,張開兩脛和兩足趾,呼號行氣五息,連做五次。可治轉筋。

第十節︰兩腳向外轉,引氣十遍;兩腳向內轉,引氣十遍,可治身體各種勞損疾病。
以上共十節,行二百五十息。

彭祖是古代著名養生家。據班固《漢書‧古今人表》記述,彭祖姓 名鏗,陸終氏第三子,顓頊帝玄孫,軒轅黃帝第八代裔孫。《史記‧舜本紀》說,彭祖自堯時舉用,歷夏,殷封於大彭。大彭國,即今江蘇徐州,至今徐州尚有彭祖宅、彭祖井等遺跡。彭祖精通養生導引方術,年過百歲而不衰,葛洪《神仙傳》說殷代末年,彭祖曾傳授養生方術給殷王,殷王得彭祖方術後,行之見大效,於是要殺掉彭祖,以斷絕他再傳授於人,彭祖得知即不知去向。七十年後有人在流河之西見他騎著駱駝在行游。於是道家便列彭祖為仙人,《莊子‧逍遙游》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並指出彭祖是吐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之術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老彭就是彭祖。後世傳為彭祖所述的養生導引方書很多,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等書中收載有許多彭祖的導引論。

小結︰

本篇導引法有二種較為特殊的行氣法,現討論於下︰1、引臟腑氣法“引腎”、“引脾”、“引肺”、“引心肺”、“引腹”、“引腰脊”等。都是指以意念引內氣入臟腑肢體以治病的方法。佛家的止觀法,道家的服氣法都對本法有所論然,如《童蒙止觀》中說︰“安心住在病處,即能治病”;《雲笈七簽》中說“長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臟腑。若非臟腑之疾,是謂肢體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臟也。閉極又引,凡得九咽,覺其臟中有氣,乃存其氣攻於所苦之處。”這裡的“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臟腑……覺其臟中有氣,乃存其氣攻於所苦之處。”就是彭祖的引臟腑氣法。其練法是要“安心住在病處”,以意念想象納入的“內氣”到達患病的臟腑或肢體筋骨,待練到可感覺到“內氣”入了臟腑後,再引氣攻所患之處,即可治療該臟腑或肢體的疾病。如引腎氣可攻治消渴;引腹中氣可攻治疝氣︰引腰中氣可攻治脊背痺痛,半身不遂等。

《備急千金要方》調氣法,引彭祖論曰︰“和神導氣之道,當得密室,避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中,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每旦夕面向午,展兩手於腳膝上,徐徐按捺肢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良久,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後托, 目張口叩齒摩眼押頭拔耳挽發放腰。咳嗽發,陽振動也。雙作只作,反手為之,然掣足仰振,數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禪觀之法︰後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際,漸漸入項,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氣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 然,意專思專,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於氣海,須臾則自達於湧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蜷曲,亦令床位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文中的禪觀之法就是引臟腑氣法。

2、出聲調息法第九節的“張脛兩足指,號五息止。”就是古代氣功中的另一流派出聲調息法。該法和多種氣功家所主張一呼一吸“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者不同,而是主張隨呼吸出入呼號出聲,類似“聲音誘導法”。如先用鼻吸氣,呼氣時閉口,隨著呼氣用口鼻一起呼號發出“哼…… 的共鳴音,隨著“哼…… ”的聲音鼓腹,入力丹田,可使氣易貫丹田。許多練硬氣功的,在運氣行功時也常發出“啊”、“哈”等呼號之聲,而在武術中隨功而出的“啊”、“哈”等聲就更高亢而有力了。本來呼吸的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聲音,發聲有抒懷暢志,使氣機流通的作用。氣功家利用發出的聲音誘導氣貫丹田或使氣至肢體的某一部位,是完全合乎生理的。所以古代氣功家在練“六字訣”︰ 、呵、呼、噓、吹、嘻等功法時,有人也主張可以隨呼吸呼號某一字,或者六字,以療疾。一般呼號,以隨呼氣出聲為宜,呼氣時出聲比較自然,流暢,易於掌握。優秀的歌唱家發聲時可使氣貫丹田,從而使音色高亢有力,洪亮貫耳。這也可以說明出聲調息法有它的獨特之處,可用於歌唱家、話刷演員的練功。

《備急千金要方》調氣法,引彭祖論曰︰“凡百病不離五臟,五臟各有八十一種疾,冷熱風氣計成四百四病。事須識其相類,善以知之。……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細呼七遍。呼法,鼻中引氣入,口中吐氣出,當令聲相逐,呼字而吐之,熱病者,用大呼五十遍,細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當使字氣聲似字。肺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細唏十遍。腎病者,用大 五十遍,細 三十遍。此十二種調氣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無有不差。”彭祖這裡所說的就是發聲呼吸法。其方法是鼻中引氣入,口中吐氣出,使氣與聲相隨,而呼氣時發出。

(十)王子喬八神導引法

〔原文〕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病。

法曰︰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法身各三寸,解衣被發,正偃臥。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納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臟所,竟而複始,欲休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乃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無知,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免、股、 ,以省為貴。若存若亡,為之百遍,動腹,鳴氣有外聲,足則得溫,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嚨如白銀 ,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澤。前兩葉高,後兩葉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銳,大率赤如蓮花未開,倒懸著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鳧(野鴨頸毛)翁頭也,六葉抱胃,前兩葉高,後四葉卑。膽系其下,如綠綈囊。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黃如金,鑠鑠(鮮明)然也。腎如兩伏鼠,夾脊直臍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絡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無污穢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則百脈調,邪病無所居矣。小腸者,長九尺,法九州也(一云︰九土,小腸者,長二丈四尺)。

諸欲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複如法引,以愈為效,諸有所苦,正偃臥,披發,如法徐以口納氣,填腹自極,息欲絕,徐以鼻出氣數十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閉口溫氣咽之三十所,(候)腹中轉鳴乃止。往來二百步,不愈複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以口納氣,鼻出氣者,名曰補;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瀉。閉氣治諸病法;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諸(所)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脹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複為,至愈乃止。

  1. 平坐,伸腰,腳,兩臂覆手,據地。口徐納氣,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氣令溫。 閉目也。
  2. 端坐,伸腰,以鼻納氣閉之,自前後(搖)頭各三十。除頭虛空耗,轉地,閉目搖之。
  3. 端坐,伸腰,以左脅側臥,以口納氣,以鼻吐之。除積聚心下不快。
  4. 端坐,伸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淚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聾亦然,除傷寒頭痛 ,皆當以汗出為度。
  5. 正偃臥,以口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裡急,飽食後小咽,咽氣數十,令溫。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從口納氣七十所,大填腹。
  6. 右脅側臥,以鼻納氣,以口小吐氣,數十,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 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7. 端坐,伸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台。 除脅下積聚。
  8. 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四所,複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9. 端坐,伸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除兩臂、背痛結氣也。
  10. 端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二七氣滿即吐,即氣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11. 端坐,伸腰,左右傾,閉目,以鼻納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12. 若腹中滿,食飲苦飽。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複為之。 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13. 端坐,使兩手如張弓滿射,可治四肢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佳。
  14. 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15. 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等。
  16. 兩手卻據,仰頭目,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17. 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痺、厥逆。
  18. 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手,翻兩足,伸腰,以口納氣,填腹,自極七息。 除痺疼熱痛兩腳不隨。
  19. 覺身體昏沉不通暢,即導引,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20. 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痛,瘀痺。
  21. 踞,伸左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疼。一本云:除風目晦耳聾。
  22. 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陰下濕,小便難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納氣,鼻出之,數十。不須小咽氣,即腹中不熱者,七息已,溫氣咽之十所。
  23. 踞,兩手抱兩膝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痺背痛。
  24. 覆臥,傍視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痛。
  25. 偃臥,展兩手,外踵,指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脛骨疼。
  26. 偃臥,展兩腳兩手,兩踵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脛寒。
  27. 偃臥,展兩手兩腳左傍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食苦嘔。
  28. 踞,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痺嘔也。
  29. 偃臥,展兩手兩腳,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30. 偃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厥逆。疾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31. 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周身痺。
  32. 病在左,端坐、伸腰,左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所,閉目目上入。
  33. 病在心下,若積聚。端坐,伸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開目作。
  34. 病在右,端坐,伸腰。右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所,開目。

〔解說〕王子喬八神臟(心、肝、脾、肺、腎、膽、胃、小腸稱八神臟)導引法有延年益壽,祛除百病的功效。

施功的方法是︰採用正仰臥姿勢,枕頭高為四寸,兩足之間相距五寸,手與身相距各三寸。 寬解衣服,披發而臥,排除雜念,收心定意後,即用鼻慢慢吸氣,用口呼出,用意念依次引氣向各臟,到達後再重複進行,想要停止應先盡量引氣到達此臟,而後方止。但不要勉強延長呼吸,練功日久,功到自成,逐漸可使氣息深長。呼吸往來時要盡量輕微,做到不讓耳聞,甚至連鼻子都覺查不到,呼吸要細緩、柔和、均勻、深長。達到這種地步,就可引氣向大腿、小腿,以感到氣至為佳,但又不可用意過強,要使氣息和意念達到若存若亡的境界。這樣練功百遍,可達到腹中大動,並發出鳴響,連耳朵都能聽到,並且足底感到氣至溫暖。完成此功法的人即成為什么病都沒有之人了。

“八神臟”的形狀是怎樣的呢?大體上講,喉嚨(氣管)就象一條白銀環,由十二節複合在一起組成,連系於胸,氣管向下所系的是肺,它色白而富有光澤,前兩葉高,後兩葉低。心系在肺下,上端大而下端尖銳,宛若紅色未開的蓮花苞,倒懸於肺下。肝連系在其下,色純青,就象野鴨頭頸上的毛,由六葉組成,圍抱在胃旁,前兩葉高,後四葉低。膽維系在肝下,象綠色的絲囊。脾在正中央,也圍抱胃,顏色正黃如黃金般鮮明,腎象兩只蹲伏的鼠,居於脊柱兩側,要想知道它的位置高低,向下垂直上臂,正與肘尖相齊的位置即是。腎的顏色純黑,外面有白色肥濃的脂肪包絡著,白黑分明。胃就象一個空淨的囊袋。雖說它的形狀向右屈折,但不會使食物滯留,產生污穢之患。

肝能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所以五臟是神、魂、魄、意、精的住所,又叫“神舍”。五臟生理功能正常則百脈調和,邪氣疾症無法停留在體內。小腸長九尺,就象地上有九州一樣(另一種說法認為小腸是九土,長度為二丈四尺。)行導引者,虛証應閉目,實証應開目,按疾病所苦的部位行氣,不要執守七息即止的方法,令氣緩緩往來,約二百餘次為限度。採用坐位,細勻地咽氣,五六遍若仍無療效,再反複使用這種方法,直至病苦消失為止。病者練功時,可採用仰臥位,披發,如前面說的方法行氣,即緩慢地用口納氣,引入腹內,盡量使納氣深長,但又要讓氣息細微,達到輕微欲絕的狀態,緩慢地用鼻呼氣,約數十遍。要遵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閉口,暖和氣息令氣變溫咽下去,約三十遍,待到腹中有轉動鳴響時停止,這樣往來行氣,約二百餘次,病不愈即反複行這個功法。病在喉中、胸中的,枕高七寸;病在心下的,枕高四寸;病在臍下的不用枕頭平臥。呼吸的方法是以鼻吸氣,口呼氣者為補;以閉口暖和氣息令氣變溫咽下去的方法為瀉。閉氣治各種病的方法是︰要導引頭部的病,仰起頭; 要導引腰部腳上的病,仰起足十趾;要導引胸中的病,挽拉足十趾;要導引臂部的病,可用兩手掩按兩臀;要治療腹中寒熱多種不適的症候,如中寒身熱都可採用閉氣而鼓腹的方法,想要呼氣時,緩緩地用鼻吐氣,這樣呼氣後再重複前面的功法,直到痊愈為止。

  1. 平坐,伸腰,腳放平,兩臂伸直兩手按地、用口緩緩吸氣,鼻出氣。可治療胸中、肺中痛,咽氣要柔和讓氣溫,並閉目。
  2. 採用端正坐位,伸直腰部,用鼻納氣閉氣不息,從前從後搖頭,各三十次。可治療頭部空虛,精氣不足,頭眩欲倒。要閉目搖頭。
  3. 端正地坐著,伸直腰部,然後向左脅側臥,用口吸氣,鼻出氣。可消除積聚和心下不適。
  4. 端正坐位,伸腰,緩緩地用鼻吸氣,並用右手捻鼻,可治眼目昏暗或淚常出等症,還能消除鼻中息肉,耳聾,又治傷寒頭痛,洒洒惡寒,施用此法要以汗出為度。
  5. 正仰臥,用口緩緩吸氣,以鼻呼出。能治脘腹拘急不適,飽食後應慢慢小咽氣,約數十次,達到有溫暖感為宜。寒証使人乾嘔腹痛者,用口吸氣約七十次,以氣充實腹部,可收到治療效果。
  6. 向右脅側臥,以鼻吸氣,從口中慢慢吐出,約數十次,並用兩手相摩至掌熱,用熱掌按摩腹部,讓氣從下面排出。能消除脅部皮膚痛,呼吸七息止。
  7. 端正坐位,伸腰,向上伸直兩臂,兩手掌上仰,用鼻吸氣後閉氣不息,盡量延長到極限為止,如此行七次,這種功法叫“蜀王台”能消除脅下積聚。
  8. 伏臥勢,去掉枕頭,豎立兩足,以鼻吸氣十六余次,用鼻呼出,吸氣時要使氣盡量輕微,做到幾乎連鼻都感覺不到。可消除身中熱,背部疼痛。
  9. 正坐位,伸直腰,舉左手仰掌,垂右手掌心向下。能祛除兩臂及背痛,氣滯鬱結。
  10. 端坐位,兩手交叉抱膝,閉氣不息,鼓起腹部十四次,或十四次氣滿即吐氣,可以使氣機通暢。堅持此功法十年,可使老年人貌如少年。
  11. 端坐位,伸直腰向左右傾斜身體,閉眼,用鼻吸氣,盡量深吸七次止。可祛除頭風。
  12. 如果腹中脹滿,飲食後苦於作飽,可正坐伸直腰,用口連續吸氣數十次,以感到脹飽消失為止,如腹中又脹滿,可再用此法。腹中有寒氣不適,也可以用此功法。
  13. 端坐位,將兩手做出好象拉滿弓射箭的姿勢,可治四肢煩悶不舒,背部拘急,每天或時常練此法效果更好。
  14. 正坐伸腰,舉右手仰掌向上,用左手托左脅,以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治療胃寒,飲食不消化。
  15. 正坐伸腰,舉左手仰掌向上,用右手托右脅,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消除瘀血與結氣。
  16. 兩手向後按地,仰頭抬眼,用口吸氣,咽數十次,可除熱,治療身中傷並消除死肌。
  17. 正身仰臥,端正伸展兩腳兩臂,用鼻盡力吸氣七次,搖腳三十次而止。可消除胸寒足冷,周身痺痛,厥逆。
  18. 仰臥,屈膝讓膝頭向內靠攏相對,手與膝對,兩足翻轉,伸直腰,用口吸氣,以氣充實腹部,盡力吸氣七次。能祛除痺痛,高熱,兩腳運動不便。
  19. 如感覺身體沉重頭昏,氣血不通暢,亦可行導引法,用兩手抱頭上下展轉,名叫開脅。
  20. 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直腰,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治療下肢難以屈伸、跪拜、起立,腦中疼痛,瘀阻不通,麻木。
  21. 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頭,伸腰,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伸左足外展。 可消除下肢難以屈伸拜起,腦中疼。另一書上說︰可以消除頭風,目昏,耳聾。
  22. 正仰臥,伸直兩腳,用兩手按捏膀胱所在的部位,捏到皮膚發赤,好象油袋裹赤丹一樣。可消除陰部潮濕,小便難,小腹重,大便不下,腹中熱。只要口吸氣,鼻出氣,行數十遍。不需要小咽氣,即使腹中不熱者,七息即可。口中溫氣咽下十次。
  23. 踞坐,用兩手抱膝頭,以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消除腰痺、背痛。
  24. 俯臥,兩眼傍看兩腳後跟,伸腰,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消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痛。
  25. 仰臥,伸展兩手,外展足根,足趾相對,也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消除兩膝寒冷,小腿骨疼痛。
  26. 仰臥,伸直兩腳兩手,兩足跟相對,也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治療肌肉癱瘓,麻木不仁,小腿寒冷。
  27. 仰臥,伸展兩手和兩腳,向左停放兩腳跟。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消除胃中不適,食後苦於嘔吐。
  28. 踞坐,伸腰,用兩手牽引兩腳後跟,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再用兩手放兩膝頭上。能除痺止嘔。
  29. 仰臥,伸展兩手兩腳,仰起足趾,用鼻吸氣,盡力作七息。可消除腹中拘急劇痛。
  30. 仰臥,用左腳跟勾住右腳拇趾,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治療厥逆。因疾病不能施此功者,可將腳跟交錯,不勾拇趾,並依照前面所說的方法吸氣。
  31. 仰臥,用右腳跟勾住左腳拇趾,用鼻吸氣,盡力吸七次。可消除周身麻木。
  32. 病在左面,端正坐伸腰,向左看,並用口緩緩吸氣而咽下約數十遍,咽氣時要閉目,目要向上內視。
  33. 患心下積聚之病,應端正坐伸腰,仰頭向日,慢慢以口吸氣,咽下約三十次而止,宜開目行功。
  34. 病在右側,正坐伸腰,向右看,並用口慢慢吸氣,緩緩咽下數十次,開目行功。

小結︰

王子喬,古代氣功家。《雲笈七簽》中記載︰“王子喬者河東人也。漢明帝時為尚書郎,出為葉縣令,漢法畿內長吏節朔還,朝每見子喬先生至,不見有車馬跡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輒見雙鳧從東南飛來,乃羅得一只履,時人異之”。 王子喬導引法雖有三十四節,但其精華是“八神導引法”。所謂“八神”,這裡指的是︰心、肝、脾、肺、腎、膽、胃、小腸。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為人身神之所居,故名神舍,神臟,臟者藏象之所也。膽與肝相表裡,為魂出入之路,小腸與心相表裡,為神出入之路,胃與脾相表裡為意出入之路,故王子喬將其歸結在一起,稱為八神臟。並對八神的大體形態、顏色、位置、長短、大小作了概括的描述,目的是供練功時“內觀”其象,引氣出入其所。

1、內觀法又稱內視、觀相、存想法。雖然這些方法有一些不同之處,但其宗旨都是以意念想象,以目內觀軀體的某一部位和臟腑。引內氣至其所,以攻疾病或疏通其結。內觀法通常觀視的有臟腑,丹田、經脈、病氣等。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則主張觀視心、肝、脾、肺、腎、胃、膽、小腸八臟腑。內視的方法是︰先行吐納之功,使內氣生,然後從上至下,依喉、氣管──肺──心──肝──膽──脾──胃──腎,引氣各至其臟腑,由一臟引向另一臟,依次而行,到達八臟腑後,再重複依次進行,盡量引氣到達這些臟腑,而後方止。引氣不要急於求成,勉強延長呼吸,堅持日久,功到則自然深長,綿綿不斷,行走於各臟腑之間。這樣就能使臟腑調和,精氣旺盛,使病邪無所居處。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氣至腿腳,使足能溫,足能感覺到發熱而氣至,則為大功告成,何疾而不已。行氣和運意的要領是至細至微,若存若亡,達到忘我之境界。

《陰符經》中說︰“機在目”,認為雙目屬陽,用雙目內視臟腑,可使臟腑氣機生發,氣血活躍。王子喬認為閉目而視為補,開目而視為瀉,故曰︰“虛者閉目,實者開目。”2、吸呼補瀉出氣為呼,入氣為吸。清‧薛陽桂《梅華問答》說︰“人之一呼一吸關系非細,一吸則天地之氣歸我,一呼則我之氣還天地。”故《聖濟總錄》說︰“入氣為陰,出氣為陽。”王子喬以“以口納氣,鼻出氣者,名曰補;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瀉。”主張根據“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原則辨証而施功。《景岳全書》指出︰“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這些見解反映古人認為呼吸補瀉的核心是通調陰陽。陽虛氣不足宜吸多呼少,以陰濟陽,故名曰補,其道理是入氣為陰;陰虛精不足者,宜吸少呼多,以陽育陰,其原因是呼氣為陽。對於陽盛之人,吸多可瀉陽,平陽,故名曰瀉。當然,這些也是一家之說,各家見解不同,謹供參考。

(十一)五禽戲法

〔原文〕《道藏經》云:“老君曰︰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能鳥伸,挽引膚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名曰︰五禽之戲。挽引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故令汗出因(而)止,以身體輕便。普施行之,年九百餘歲,耳目聰明,牙齒完堅,夫為導者甚易,行者甚稀,悲哉﹗

  1. 虎戲,四肢踞地,前三躑(踏步不前),後三躑。長引膚,乍前,乍卻,仰天即返;伏踞地,行前、卻各七。
  2. 熊戲,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地七,右亦七;躑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3. 鹿戲,四肢踞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三,左伸右腳,右伸左腳,左右伸縮亦三。
  4. 猿戲,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七,以腳拘物倒懸,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腳五按(頭)各七。
  5. 鳥戲,立起,翹一足,伸兩臂,揚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腳,起挽足指,各七;伸縮兩臂各七。

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限。輕身消穀氣,益氣力,除百病。佗行之年過萬歲,教傳弟子,廣陵吳普,亦得延年長壽。

〔解說〕本節《五禽戲法》和各節《服氣吐納訣》選自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太上老君養生訣》。

五禽戲,是古人模仿禽獸的運動而編製的導引術。《莊子》即有“熊經鳥伸”的動作,《淮南子》又記載了“熊經鳥伸,浴 ,鴟視虎顧”的六禽動作。後漢名醫華佗繼承了前人的一些經驗,編製了“五禽戲”。《後漢書‧華佗傳》說︰“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華佗因“曉養性之術,則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五禽戲收入《道藏》後被冠以《太上老君養生訣》,有“佗行之年過萬歲,普施行之,年九百餘歲”等不實之詞。但所述五禽動作,模仿動物的姿態逼真,運動量大,反映了古代五禽戲朴實求真的面目。

  1. 虎戲,模仿猛虎出行。四肢手腳盤踞於地,成四肢蹲地式,先用前肢(手)原地踏步三次,後用後肢(腳)原地踏步三次,然後將肌膚放松伸展,四肢踞地突而前進,突而後退地跳躍,前後各跳躍七次。最後抬頭仰天,形如虎視長鳴,收功。
  2. 熊戲,模仿臥熊抬頭張望姿態。仰臥,以兩手抱膝下,舉頭,頭向左側地面及胸前轉動環視七次,再向右側七次。然後翻身四肢踞地,手左右托地各七次。
  3. 鹿戲,模仿鹿的舒展昂揚姿態。四肢踞地,伸頸抬頭左右回顧各三次,回顧時向左側引頸將右腳伸直,向右引頸將左腳伸直,左右伸縮,也是各三次。
  4. 猿戲,模仿猿的攀樹登枝,敏捷靈活。用兩手攀物(如樹枝等)使身體懸空,引體向上,伸縮肢體,上下七次;然後用腳勾著樹枝等物,倒懸肢體,左右搖動各七次;然後,坐位,伸直兩腿,用左右手勾腳低頭向下以頭著腳,各七次。
  5. 鳥戲,模仿鶴立,輕翔自如的姿態。站立,一足踏地,一足屈起,成白鶴獨立式,伸展兩臂,上下用力扇動,如鳥飛翔,左右換足獨立七次。然後坐位,伸腳,用手拘足指,左右各做七次。再伸直收縮活動兩手臂,左右各做七次。

注意事項︰練習時可以只練一戲,也可以五戲同時練。應根據身體情況,盡力而為,以微有汗出為度。

(十二)服氣吐納訣

〔原文〕字︰ 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疾作 ,吐納治之。

呵字︰呵主心,心連舌五臟。心熱舌乾,有疾作呵,吐納治之。

呼字︰呼主脾,脾連唇。論云:脾濕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納治之。

噓字︰噓主肝,肝連目。論云:肝盛即目赤,有疾作噓,吐納治之。

吹字︰吹主腎,腎連耳)論云:腎虛即耳聾,有疾作吹,吐納治之。

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納治之。

〔解說〕呼吸時有一種配以默讀字音的鍛練方法,叫做“服氣吐納訣”或“六字氣訣”。這六字是、呵、呼、吹、嘻。六字分別配屬於肺、心、脾、肝、腎、五臟和三焦。 字配屬於肺,肺主氣,開竅於鼻,肺氣貫注於五臟。肺受風即鼻塞不通。肺有疾病,可在呼氣時默讀“ ”以治療。呵字配屬於心,心開竅於舌,統攝五臟。心經有熱即口舌乾燥。心有疾病,可在呼氣時默讀“呵”字以治療。呼字配屬於脾,脾開竅唇。所以古人說︰脾停濕口唇乾燥。脾有疾病,可在呼氣時默讀“呼”字以治療;噓字配屬於肝,肝開竅目。所以古人說︰肝氣過盛即目赤疼痛。肝有疾病,可在呼氣時默讀“噓”字以治療。吹字配屬於腎,腎開竅於耳。所以古人說︰腎虛則耳聾。 腎有疾病,可在呼氣時默讀“吹”字以治療。嘻字配屬於三焦。三焦有疾病,可在呼氣時默讀“嘻”字以治療。

小結︰

呼吸時配合默讀口訣治病的鍛煉方法,首載於梁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 ,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 以解極。後世將六字又配屬於五臟和三焦,以及四季。如隋代智HT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六字配屬五臟歌訣”說︰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 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

本書“二十七、老人門”引《修真書》“六字配屬四季歌訣”說︰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闌,秋 定知金肺潤,腎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記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寶神丹。 至於六字訣的具體練法和主治功能本書“二十七、老人門”有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