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十一、腳氣門

〔原文〕一法︰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努長,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解說〕采取正坐勢,兩腳伸直,全身放松吸氣,引氣向下,使心中感到柔適松散,然後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腳舒展開,另一足伸直,使腳趾上屈,並盡量用力。接著向後仰睡,在頭還未著席時,兩手立即用力前伸,頭向上向前伸,就象被拉起來一樣,這些動作要同時進行,上下來回做十四次,換腳,同樣做十四次。治腳疼、腰背冷、血寒風痺,逐漸虧損之病。

〔原文〕二法︰覆臥,傍視,內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痺弱。

〔解說〕俯臥,兩眼向旁看,腳跟向內,伸腰,用鼻子吸氣,盡力行氣七息。可消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痺弱。

〔原文〕三法︰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急三七,不失氣。數行,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解說〕伸展兩足坐下,以意引氣,使內氣行散到足底湧泉穴,如次三通。氣完全達湧泉後,始收屈右腳,用雙手立即握拉腳底湧泉穴,足向前踏手向後拉,同時進行,手足都用力,並向下以意送氣二十一次,不要使其失氣。常行,可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

〔原文〕四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心,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 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解說〕屈一腳,腳趾盡力向上翹;另一腳放在屈腳腿的膝頭中間,放松身心,行氣使氣至足,從兩足跟向下出氣。然後,一手推膝頭向下落於地,另一手向後按地,努力同時行動,左右交換做同樣的動作各十四次,可祛除膝髀疼急。

〔原文〕五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溪安 上,急努兩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痺急,腰痛也。

〔解說〕一腳踏地,一腳向後把腳解溪穴(在足腕中)處放在踏地腳跟處,兩手用力一側向後伸,側身轉動努力做十四次。左右同樣動作。可祛除足疼痛痺急,腰痛。

小結︰

中醫所說的腳氣病是指以腿足軟弱,行動不便為主症的疾病。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緩縱不隨,又名“緩風”或“腳弱”。一般可區分為兩個類型,即以足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干腳氣。干、濕腳氣如出現氣促胸悶,心悸煩渴等証,則稱為腳氣衝心,為腳氣病之危候。

本篇對腳氣的導引主張動、靜功結合。在運功方面以活動腳、腿及腰為主。在靜功方面強調呼氣時要“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散氣向湧泉”,“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這裡的“縱身”“散心”和“使心內柔和適散”就是要求練功行氣時要“松靜自然,心寧體散”,避免緊張,克服雜念,使自己有意識地處於一種非常舒適輕松和寧靜的狀態。怎樣才能松靜舒散呢?文中提出一是要“縱身”,首先要放縱身體、四肢、肌肉、呼吸,使其如散如縱,無有緊張;二是要“散心”,使身心同時松散,無有掛牽,不為雜念聲色干涉,集中心思呼吸行氣,“使心內柔和適散”,這樣才能進入最佳狀態。使內氣充實,營運體內,然後以意引氣“散氣向湧泉”,“兩足跟出氣向下”就可達到“以氣攻病”,治療腳氣的目的。“縱身”、“散心”的功法,就是後世的松靜功,松即使肌體放松,靜即使跟出氣心緒寧靜。松靜兩者,相互促進,松散之後,才容易入靜,入靜之後,便能放松。所以“松靜自然,心寧體散”是練功的基本要求,也是練好功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