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榮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發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少陽膽、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七神衛護,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溥哉。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利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說下一藥,枳實一兩,麩炒黃色為度,白朮二兩,只此二味,荷葉裹燒飯為丸。以白朮苦甘溫,其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故先補脾胃之弱,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一藥下胃,其所傷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神奇矣。荷葉之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發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出於穢污之中,而不為穢污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而補令胃濃,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骨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証。論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腸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所生病,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第一卷第一篇有雲,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脾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乃暗裡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嘆﹗故特著此論並方,庶令四海聞而行之,不至夭橫耳﹗此老夫之用心也。
胃氣豈可不養,複明養胃之理,故經曰,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血溫胃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穀者,身之大柄也,《書》與《周禮》皆云:金木水火土穀,惟修以奉養五臟者也。內傷飲食,固非細事,苟妄服食藥而輕生損命,其可乎哉﹗《黃帝針經》有說︰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伯歧曰︰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愴,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 ,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詳說見於本經條下)。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食藥,致損者與?﹗
《內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惡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乃傷胃氣是也。何為直?因而升發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複,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
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一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法治,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患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泄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喻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証而與之,無不取驗。自忖所定方藥,未敢便為能盡藥性之理,姑用指迷辨惑耳,隨証立方,備陳於後。
易水張先生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黃色,去穰,一兩)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氣強實,不複傷也。
橘皮枳朮丸
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 枳實(麩炒去穰,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件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送下,食遠。
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濃,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也。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人不複致傷也。
曲枳朮丸
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滿悶不快。
枳實(麩炒,去穰) 大麥 (面炒) 神曲(炒,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水下,食遠。
木香枳朮丸
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 枳實(麩炒,去穰,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心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半夏(一兩) 草豆蔻仁 甘草(炙,以上各五錢) 柴胡(四錢) 木香 橘皮(以上各三錢)積實(麩炒,去穰) 當歸稍(以上各二錢) 紅花(五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酒濕面。
半夏枳朮丸
治因冷食內傷。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 枳實(麩炒,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添服不妨。熱湯浸蒸餅為丸亦可。
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更作一方,加澤瀉一兩為丸,有小便淋者用。
丁香爛飯丸
治飲食所傷。
丁香 京三棱 廣朮(炮) 木香(以上各一錢) 甘草(炙) 甘松(去土) 縮砂仁 丁香皮 益智仁(以上各三錢) 香附子(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或細嚼亦可,不拘時候。
治卒心胃痛甚效。
草豆蔻丸
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 枳實(麩炒黃色) 白朮(以上各一兩)大麥 (面炒黃色) 半夏(湯洗七次,日乾) 黃芩(刮去皮,生) 神曲(炒黃色,以上各五錢)乾生薑 橘皮 青皮(以上各二錢) 炒鹽(五分)
上為極細末,湯侵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食濕面辛辣濃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黃芩(二兩) 黃連(酒洗) 大黃(濕紙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朮(以上各一兩)枳實(麩炒,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服之。
除濕益氣丸
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枳實(麩炒黃色) 神曲(炒黃色) 黃芩(生用) 白朮(以上各一兩)蘿卜子(炒熟去穢氣,五錢) 紅花(三分,是三錢分十也)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上二黃丸
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 黃連(去鬚酒浸,一兩) 升麻 柴胡(以上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一方加枳實(麩炒,去穰,五錢)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食遠,量所傷服之。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去穰) 神曲(炒,以上各五錢) 茯苓(去皮)黃芩(去腐) 黃連(揀淨) 白朮(以上各三錢) 澤瀉(二錢)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水送下,食遠,量虛實加減服之。
枳實梔子大黃湯
治大病瘥後,傷食勞複。
枳實(一個麩炒,去穰) 梔子(三枚半,肥者) 豆豉(一兩二錢五分,綿裹)
上以清漿水二盞,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渣,溫服,覆令汗出。
若有宿食,內大黃如簿棋子五六枚,同煎。
食高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白朮丸
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枳實(炒黃,一兩一錢) 白朮 半夏(湯浸) 神曲(炒黃,以上各一兩) 橘皮(去穰,七錢)黃芩(五錢) 白礬(枯三分)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加減服。素食多用乾薑,故加黃芩以瀉之。
木香見丸
治傷生冷硬物,心腹滿悶疼痛。
神曲(炒黃色) 京三棱(煨,以上各一兩) 石三棱(去皮煨) 草豆蔻(面裹煨熟取仁)香附子(炒香,以上各五錢) 升麻 柴胡(以上各三錢) 木香(二錢) 巴豆霜(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三十丸,溫白湯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三棱消積丸
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
京三棱(炮) 廣朮(炒) 炒曲(以上各七錢) 青橘皮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 茴香(炒)陳橘皮(以上各五錢) 丁皮 益智(以上各三錢)
上件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如更衣,止後服。
備急大黃丸
療心腹諸卒暴百病。
大黃 巴豆(去皮) 乾生薑(以上各一兩)
上須要精新好藥,搗羅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老少量之。
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刀刺痛,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或不下,捧頭起,令下咽,須臾瘥;如未瘥,更與三丸,以腹中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須折齒灌之,令入尤妙。忌蘆筍、豬肉、冷水、肥膩之物。易水張先生又名獨行丸,蓋急劑也。
神應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 乳酪水,腹痛腸鳴,米穀不化。
黃蠟(二兩)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乾薑(以上各五錢) 丁香 木香(以上各二錢)
上先將黃蠟用好醋煮去渣穢,將巴豆、杏仁同炒黑,煙盡,研如泥,將黃蠟再上火,入小油半兩,溶開,入在杏仁巴豆泥子內,同攪,旋下丁香、木香等藥末,研勻,搓作挺子,油紙裹了旋丸用,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日進三服。
如脈緩體重自利,乃濕氣勝也,以五苓散平胃散加炒曲相合而服之,名之曰對金飲子。
益胃散
治因服寒藥過多,或脾胃虛弱,胃脘痛。
陳皮 黃耆(以上各七錢) 益智仁(六錢) 白豆蔻仁 澤瀉 乾生薑 薑黃(以上各三錢)縮砂仁 甘草 濃朴 人參(以上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食前。
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東加黃 ,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
如渴甚者,以白朮散加葛根倍之。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痺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飽食,筋脈橫解,則腸 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穀;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棱消積丸、木香見 丸之類主之;尤重者,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複如法。”聖人垂,此嚴戒,是為萬世福也。如能慎言語、節飲食,所謂治未病也。
論酒客病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複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無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葛花解酲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