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之劑
四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濃朴(薑汁炒) 扁豆(炒)五錢 黃連(薑炒)三錢
冷服。
暑濕 三氣,初學不能分別,多致錯誤,今為明白言之。時當夏令,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處其中。暑上侵而濕下襲,暑為天之氣,濕乃地之氣,其熱之甚者則為 ,此三氣之分也。今就暑病門中,先論暑症,雖有冒暑、傷暑、中暑、伏暑等名,不過略分輕重,其為陽邪則一也,其因暑而貪涼受風者便是傷風,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傷寒,但與冬月之傷風、傷寒治法不同。因暑傷風,當辛涼表散;因暑傷寒當於清解中參用溫藥,此為正法。四味香薷飲,乃治感冒暑氣、陽邪遏抑之劑,即冬月傷風中用桂枝、荊、防之例。今人誤以香薷為涼藥,不論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嘆。
清暑益氣湯
黃耆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炒)五分 蒼朮一錢 神曲五分(炒) 陳皮 青皮(麩炒) 甘草(炙) 麥冬 五味子 當歸(酒洗) 黃柏(酒炒) 澤瀉各二分 升麻一錢 葛根三分
薑棗煎。
清暑益氣湯,藥味龐雜,補者補而消者消,升者升而瀉者瀉,將何所適從乎?且主治下,有胸滿氣促一條,則黃耆、升麻在所當禁。予謂此等症,但須清心養胃,健脾利濕足矣,何必如此小題大做。東垣先生,予最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生脈散
人參 麥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肝主氣,心主血。生脈散養心肺之陰,使氣血得以榮養一身;而又有酸斂之品,以收耗散之氣,止汗定咳。虛人無外感者,暑月宜之。
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六一散,施之於體壯熱盛,濃濃太過之人則可。若體虛氣弱者,則寒傷脾而滑傷腎,反致飲食減少,津虧作渴。至益元散、雞蘇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縮脾飲
砂仁 草果(煨去皮) 烏梅 甘草(炙)四兩 扁豆(炒研) 干葛二兩。
方中辛燥太過,用以健脾去濕則可。若謂清暑、除煩、止渴,吾不謂然。
消暑丸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 茯苓 甘草 半斤(生用)
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濕,使濕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須兼清解之藥一、二味為得。
大順散
乾薑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
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二錢。
此即治暑月之傷寒也。因暑傷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