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脈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動甚者,任子也。”《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脈經》曰︰“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此正陰搏陽別之謂,是即妊娠之脈,有可辨也。
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此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而再審以證,自有顯然可見者。
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無不以陰陽二字為綱領。然言多矛盾,悉屬疑似。茲余以坎離之象定之,庶得其要。蓋坎為天一之卦,坎中滿,陽在內也。離為地二之卦,離中虛,陰在內也。得坎象者為男,得離象者為女。所以男脈多沉實,沉實者中滿之象。女脈多浮虛,浮虛者中虛之象。無論人之老少強弱,脈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無不如響之應。然尤於兩尺為最也,足稱捷法。
《脈訣》云︰“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旦,來日日午定知生。”質疑︰謂離經之脈,即歇至者是也。
《啟蒙》曰︰“欲產之婦脈離經,離經之脈認分明,其來大小不調勻,或如雀啄屋漏應,腰疼腹痛眼生花,產在須臾卻非病。”
胎候
巫方氏《顱囟經》云︰一月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形分五臟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五臟論》有耆婆論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游其魂,男能動左手;八月游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孫真人曰︰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髖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髕骨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巢氏病源論》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養之;三月曰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四月始成其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成其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此其大略也。
陳臨川曰︰嘗試推巢氏所論,雲妊娠脈養之理,若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為一臟一腑,表裡之經,余皆如此。且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膽,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旺夏,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手少陰手太陽乃心脈也,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專也。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系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誠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余因述其說。
胎有男女之辨,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顱囟經》曰︰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葛仙翁曰︰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曰︰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則成有遲速,體有陰陽,則懷有向背。故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女胎肖母而懷,故母之腹軟;男胎面母而懷,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談,所當察也。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道藏經》以一日、三日、五日得者為男等說,總屬臆度渺茫,非有確見也。
余不敢遵信,故別有微論,列“子嗣類”。
安胎
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其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胎氣有寒而不安者,其證或吞酸、吐酸,或嘔惡脹滿,或喜熱畏涼,或下寒泄瀉,或脈多沉細,或絕無火證,而胎有不安者,皆屬陽虛寒證。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溫胃飲、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亦當以平素之臟氣,察其何如,酌而用之。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證,宜涼胎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但熱無虛者,如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涼胎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胎氣內熱不安等證。
生地 芍藥(各二錢) 黃芩 當歸(各一、二錢) 甘草(生七分) 枳殼 石斛(各一錢) 茯苓(錢半)
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枳殼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因事下血,亦進食和中,並治惡阻。
枳殼(炒) 黃芩(炙各半兩) 白朮(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前四證若因脾胃虛弱,宜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若因脾胃虛陷,宜用前湯倍加升麻、柴胡。若因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一母丸(見血熱論外方)
黃芩散(即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胎氣有虛而不安者,最費調停。然有先天虛者,有後天虛者,胎元攸系,盡在於此。先天虛者,由於稟賦,當隨其陰陽之偏,漸加培補,萬毋欲速,以期保全。後天虛者,由於人事,凡色欲、勞倦、飲食、七情之類,皆能傷及胎氣,治此者,當察其所致之由,因病而調,仍加戒慎可也。然總不離於血氣之虛,皆當以胎元飲為主。若心脾氣虛於上者,宜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之類主之。若肝腎不足於下者,宜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主之。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宜秘元煎、菟絲煎之類主之。若多嘔惡者,當隨前證、前方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凡治虛證,貴在隨機應變,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
胎元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衝任失守,胎元不安不固者,隨證加減用之。或間日、或二三日,常服一二劑。
人參(隨宜) 當歸 杜仲 芍藥(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 白朮(錢半) 炙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無滯者不必用。)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如下元不固而多遺濁者,加山藥、補骨脂、五味之類。如氣分虛甚者,倍白朮加黃,但 術氣浮,能滯胃口,倘胸膈有飽悶不快者,須慎用之。如虛而兼寒多嘔者,加炮薑七八分或一二錢。如虛而兼熱者,加黃芩一錢五分,或加生地二錢,去杜仲。如陰虛小腹作痛,加枸杞二錢。如多怒氣逆者,加香附無妨,或砂仁亦妙。如有所觸而動血者,加川續斷、阿膠各一二錢。如嘔吐不止,加半夏一二錢,生薑三五片。
逍遙飲(見腎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左歸飲(見腎虛經亂)
右歸飲(見腎虛經亂)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菟絲煎(見《新方八陣‧固陣》)治心脾氣弱。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宜此主之。
人參(二、三錢) 山藥(炒二錢) 當歸(錢半) 菟絲子(製炒四五錢) 棗仁(炒)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一錢或五分) 遠志(製四分) 鹿角霜(為末、每服加入四五匙)
上用水一鐘半,煎成,加鹿角霜末調服,食前。或加白朮一二錢。
《局方》二陳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等證。
陳皮 半夏(製各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鐘,薑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胎氣有實滯氣滯,凡為惡阻、為脹滿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虛,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但察其所由,而開之、導之,諸治實者,固無難也。嘔吐不止者,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主之,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食滯脹滿不安者,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肝氣滯逆,脹滿不安者,解肝煎主之。怒動肝氣兼火者,化肝煎主之。脾肺氣滯,上攻作痛者,紫蘇飲主之。氣滯兼痰者,四七湯、二陳湯加當歸主之。氣滯兼火,為脹為煩者,枳殼湯、束胎丸之類主之。
人參橘皮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脾胃虛弱,氣滯惡阻,嘔吐痰水,飲食少進,益胃和中。一名參橘散。
人參 陳皮 麥門冬 白朮(各一錢) 濃朴(製) 白茯苓(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上加淡竹茹一塊,薑水煎,溫服。若因中脘停痰,宜用二陳、枳殼。若因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加枳殼。若因脾胃虛,宜用異功散。
小和中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胸膈脹悶,或婦人胎氣滯滿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 茯苓(一錢半) 濃朴(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扁豆(炒二錢)
水一鐘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如脹滿氣不順者,加砂仁七八分。如火鬱於上者,加焦梔子一二錢。如婦人氣逆血滯者,加紫蘇梗、香附之屬。如寒滯不行者,加乾薑、肉桂之屬。
解肝煎(見《新方八陣‧和陣》)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等證。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
陳皮 半夏 濃朴 茯苓(各一錢半) 蘇葉 芍藥(各一錢) 砂仁(七分)
水一鐘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一錢。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之屬。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紫蘇飲(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失調,胎氣不安,上 作痛,名曰子懸。或臨產氣結不下等證。
大腹皮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蘇葉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每服一兩,薑、蔥水煎服。
一方有香附無人參。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宜兼逍遙散。若脾氣虛弱而不安,宜用四君、芎、歸。
《局方》四七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飲嘔惡,皆治之。
半夏(湯泡錢半) 茯苓(一錢二分) 蘇葉(六分) 濃朴(薑製九分)
水一鐘半,生薑七片,紅棗二枚,煎八分,不時服。
枳殼湯(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
束胎丸(見《婦人規古方》)懷胎七八個月,恐胎氣展大難產,用此扶母氣、束兒胎,易產。然必胎氣強盛者乃可服。
條黃芩(酒炒,勿太熟,冬月一兩,夏月半兩) 白朮(三兩) 陳皮(二兩) 白茯苓(七錢半)
上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王節齋曰︰調理妊婦,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用之。此一說也。雖若有理,而實有大病(即很大的毛病,亦即很大的缺點),不可不辨也。夫孕之胎氣,必隨母之臟氣,大都陰虛者多熱氣,陽虛者多寒氣。寒之則寒,熱之則熱者,是為平氣。今以十人言之,則寒者居其三,熱者居其三,平者居其四,此大較(即大概)也。若謂受胎之後,必增內熱,自與常人不同,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六君、生薑、半夏之屬而後效,其果增熱者乎?故治熱宜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聖藥”二字,以為胎家必用之藥,無論人之陰陽強弱,凡屬安胎,無不用之,其害蓋不少矣。至若白朮雖善安胎,然或用不得善,則其性燥而氣閉,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氣滯者亦當權宜。是以用藥之難,當如盤珠(即靈活),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立齋曰︰“妊娠若元氣不實,發熱倦怠,或胎氣不安,用當歸散。因氣惱,加枳殼;胸膈痞悶,再加蘇梗;或作痛,加柴胡。
當歸散(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飲食不甘,或欲嘔吐,用六君加紫蘇、枳殼。若惡阻嘔逆,頭眩體倦,用參橘散。未應,用六君子湯。若惡阻嘔吐,不食煩悶,亦用參橘散之類。
參橘散(又名人參橘皮湯。見前段)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若頓仆胎動,腹痛下血,用膠艾湯。未應,用八珍加膠艾。若頓仆、毒藥,腰痛短氣,用阿膠散。未應,再送知母丸。若頓仆胎傷,下血腹痛,用佛手散。未應,用八珍送知母丸。
良方膠艾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頓仆,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或去血腹痛。
阿膠(炒一兩) 艾葉(數莖)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八珍湯(見經不調)
《良方》阿膠散(見《婦人規古方》)或頓仆、或因毒藥,胎動不安,或脅痛腹痛,上搶短氣。
阿膠 艾葉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 黃 炙 甘草(等分)
上每服四錢,薑、棗水煎。
知母丸(即一母丸。見血熱論外方)
佛手散(又名芎歸湯。見殺血心痛)
“若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子煩,用竹葉湯。未應,血虛佐以四物;氣虛佐以四君。 "
竹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一方有當歸、防風、梔子仁。
白茯苓 麥門冬 黃芩(各三兩)
上每服四錢,竹葉五片,水煎服。若因血虛煩熱,宜兼用四物;若因中氣虛弱,宜兼用四君。
四物湯(見經不調)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若下血不止,名胎漏。血虛用二黃散,血去過多用八珍湯。未應,用補中益氣湯。
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若因事而動下血,用枳殼東加生、熟地黃。未應,或作痛,更加當歸。血不止,八珍加膠艾。若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胎痛,用地黃當歸湯。未應,加參、朮、陳皮。或因脾氣虛,用四君加歸、地。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枳殼湯(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
地黃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一名內補丸。治妊娠衝任脈虛。補血安胎。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為丸法︰以當歸炒為末,熟地搗膏和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溫酒或滾湯下。
許學士曰︰大率妊娠惟在抑陽助陰,然胎前藥最惡陰陽雜亂,致生他病。惟枳殼湯所以抑陽,四物湯所以助陰耳。然枳殼湯其味多寒,若單服恐致胎寒腹痛,更以內補丸佐之,則陽不致強,陰不致弱,陰陽調和,有益胎嗣。此前人未嘗論及也。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名子腫。用全生白朮散,未應,用六君子湯。下部腫甚,用補中益氣倍加茯苓。或因飲食失宜,嘔吐泄瀉,此是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若足趾發腫,漸至腿膝,喘悶不安。或足趾縫出水,名水氣。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兼用四君子湯。未應,用補中益氣,兼以逍遙散。
全生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面目虛浮,四肢腫如水氣,名曰胎腫。
白朮(一兩) 生薑皮 大腹皮 陳皮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如未應,佐以人參、甘草。
天仙藤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三月之後,足趾發腫,漸至腿膝,飲食不甘,狀如水氣,或腳趾間出黃水,名曰子氣。
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加生薑、木瓜各三片,紫蘇三葉,水煎,食前日進三服。若因脾胃虛弱,宜兼六君子;中氣下陷,須用補中益氣湯。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若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名子懸。用紫蘇飲。飲食不甘,兼四君子;內熱晡熱,兼逍遙散。
紫蘇飲(見胎氣有實滯氣滯不安段)
“若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子淋。用安營散。不應,兼八珍湯。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安營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小便澀少,遂成淋瀝,名曰子淋。甚妙。
麥門冬 通草 滑石 當歸 燈心 甘草 人參 細辛(等分)
上,水煎服。一方︰人參、細辛加倍,為末,每服二錢,麥冬湯調服。若因肺經鬱熱,宜用黃芩清肺飲。
若因膏粱濃味,宜用清胃散。若因肝經濕熱,宜用加味逍遙散。
八味丸(見經不調)
若項強筋攣,語澀痰盛,名子癇。用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虛風,頸項強直,筋脈攣急,語言蹇澀,痰涎不利,不省人事,名曰子癇。
羚羊角(鎊) 川獨活 棗仁 五加皮 薏苡仁(炒) 防風 當歸 川芎 茯神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炙甘草 木香(各一分)
上,加薑五片,水煎服。若因肝經風熱,或怒火所致,須用加味逍遙散。
“或飲食停滯,腹脹嘔吐,此是脾胃虛弱,而不能消化。用六君子湯。不應,用平胃散加參、苓。或胎作脹,或脹作痛,此是脾胃氣虛,不能承載,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不應,用補中益氣湯。
東垣平胃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惡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濃朴(薑製炒) 陳皮(去白各五兩) 蒼朮(去皮、米泔浸炒八兩) 炙甘草(三兩)
本方加人參、茯苓各二兩,即名參苓平胃散。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或去薑、棗,入鹽一小捻,單以沸湯點服亦可,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如飲食不化,加神曲、麥芽、枳實。如胃中氣痛,加木香、枳實或枳殼。如脾胃困倦,加人參、黃耆。如有痰,加半夏。如便硬腹脹,加大黃、芒硝。如脈大內熱,加黃連、黃芩。
安胎飲(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五七個月,用數服可保全產。
人參 白朮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甘草(炙) 紫蘇 炙黃芩(各一錢)
上用薑水煎服。一方有砂仁。
“或臍腹作脹,或小便淋閉,此是脾胃氣虛,胎壓尿胞。用四物加二陳、參、朮,空心服後,探吐。藥出氣定,又服又吐,數次必安。
“或因勞役所傷,或食煎炒,小便帶血,此是血得熱而流於胞中,宜清膀胱,用逍遙散。或遺尿不禁,或為頻數,此是肝火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名胎水不利,用鯉魚湯。脾胃虛,佐以四君子。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千金》鯉魚湯(見《婦人規古方》) 治妊娠腹脹,胎中有水氣,遍身浮腫,小便不利,或胎死腹中,皆效。
當歸 芍藥(各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半) 橘紅(五分) 鯉魚(一尾,不拘大小)
上作一服,將鯉魚去鱗臟,白水煮熟,去魚,用汁鐘半,入藥加生薑五片,煎一鐘,空心服。當見胎水下。如水未盡,胎死腹中,脹悶未除,再製一服,水盡脹消乃已。
“病名同而形證異,形證異而病名同,聊見本方。凡用見證之藥,不應,當分月、經治之。”徐東皋曰︰胎有不安而腰疼、腹痛,甚則至於下墜者,未必不由氣血虛,無所營養而使之然也。
夫胎之在腹,如果之在枝,枝枯則果落,固理之自然。婦人性偏恣欲,火動於中,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大抵不外乎屬虛、屬火二者之間。清熱養血之治盡之矣。此外有二因動胎者,又不可不知也。有因母病動胎者,但療母病則胎自穩;有因觸傷動胎者,當以安胎藥二三劑,而胎自安。
安胎論外方
茯苓丸(見《婦人規古方》)溫胃安胎。治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乾薑(炮) 半夏(泡洗炒黃) 橘紅(各一兩) 白朮(炒) 甘草(炒)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上原方仍有葛根二兩,似非所宜也,用者當酌之。
《良方》黃 湯(見《婦人規古方》)治氣虛胎動,腹痛下水。
糯米(一合)黃耆(炒) 川芎(各一兩)
上水煎,分三服。
七味阿膠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腹痛。
阿膠(炒) 白茯苓 白朮(炒) 川芎 當歸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炒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泰山磐石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血氣兩虛,或肥而不實,或瘦而血熱,或脾肝素虛,倦怠少食,屢有墮胎之患。此方平和,兼養脾胃氣血。覺有熱者,倍黃芩,少用砂仁。覺胃弱者,多用砂仁,少加黃芩。更宜戒欲事惱怒,遠酒、醋、辛熱之物,可永保無墮。徐東皋曰︰“婦人凡懷胎二三個月,慣要墮落,名曰小產。此由體弱氣血兩虛,臟腑火多,血分受熱,以致然也。醫家又謂︰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熱補尤增禍患而速其墮矣。殊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自安而固。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欲其不墮得乎?香附雖云快氣開鬱,多用則損正氣。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況香燥之性,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適又損胎而反墮也。今惟泰山磐石散、千金保孕丸二方能奪化工之妙,百發百中,萬無一失。甫故表而出之,以為好生君子共知也。”(按徐氏此說,見於《胎產須知‧治懷胎慣墮之病》。但我認為它是有片面性的。
泰山磐石散即聖愈湯合芩、朮加川斷、炙草、砂仁、糯米,如氣血虛而兼熱且無陰道流血者則可,若非有熱而又陰道流血者,則非所宜。)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續斷 黃芩(各一錢) 川芎白芍藥 熟地(各八分) 白朮(二錢) 炙甘草 砂仁(各五分) 糯米(一撮)
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服。但覺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後方無慮也。
千金保孕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腰背痛,善於小產。服此可免墮胎之患。此即良方杜仲丸,但彼等分用。
杜仲(四兩,同糯米炒去絲) 川續斷(二兩酒洗)
上為末,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米飲下,忌酒、醋、惱怒。
《良方》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傷寒內熱等證。
白朮 黃芩(炒各二錢)
上用薑、棗水煎服。若陰證者不可用。
《良方》三味白朮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內熱心痛。
白朮(四錢) 赤芍藥(三錢) 黃芩(炒二錢)
上水煎服。忌桃、李、雀肉。
益母地黃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跌墜,腹痛下血。
生地 益母草(各二錢) 當歸 黃 (炒各一錢)
上薑水煎服。
《良方》鉤藤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胎動腹痛,面青冷汗欲絕。
鉤藤鉤 當歸 茯神 桑寄生 人參(各一錢) 苦梗(一錢半)
上水煎服。如有煩熱,加石膏。
醋附丸(見經痛論外方)
《良方》獨聖散(見《婦人規古方》)順氣安胎。治妊娠有所傷觸,激動胎元,腹痛下血,極效。
砂仁(不拘多少,帶皮同炒,勿令焦黑,取仁為末)
上用熱酒調服四五分或一錢。此物有安胎導滯易產之功,實妊婦之要藥也。
探胎飲(見《婦人規古方》) 婦人經水不來三月,疑似,用此驗之。
川芎(不拘多少,為末,不見火)
空心,煎艾湯調下方寸匕,覺腹中動則有胎也。臍之下動者,乃血瘕也。不動者,血凝也,病也。
《三因》腎著湯(見《古方八陣‧熱陣》)治腎虛身重,腰冷如在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腰下重痛如帶五千錢。
茯苓 白朮(各四兩) 炙甘草 乾薑(炮各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冷服。一方用薑四兩、朮二兩。《良方》每服有杏仁五分,治妊娠腳腫。
《良方》當歸黃 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歸(炒)黃耆(各一兩) 糯米(一合)
水二鐘,煎一鐘,溫服。
滑胎枳殼散(見《婦人規古方》)此方能令胎瘦易產。湖陽公主每產累日不下,南山道人進此方。
粉草(炒一兩) 商州枳殼(麩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沸湯調,日三服。凡孕六七月宜服之。溫隱居方加當歸、廣木香各等分。或加香附一兩亦可。
惡阻
妊娠之婦,每多惡心嘔吐,脹滿不食。《巢氏病源》謂之惡阻。此證惟胃氣弱而兼滯者多有之。或嗜酸擇食,或肢體困倦,或煩悶脹滿,皆其候也。然亦有虛實不同,所當辨而治之。
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者,何也?蓋胎元漸大,則臟氣僅供胎氣,故無暇上逆矣。凡治此者,宜以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之類,隨宜調理,使之漸安,必俟及期,方得貼然也。若中脘多痰者,用二陳湯加枳殼,或用半夏茯苓湯。
若飲食停滯作脹者,宜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若氣逆作脹者,宜半夏茯苓東加枳殼、蘇梗、香附。
《良方》半夏茯苓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嘔吐不止。
半夏(炮炒黃) 陳皮 砂仁(各炒一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炒五分)
上用薑、棗、烏梅,水煎,服一二劑,後用茯苓丸。
人參橘皮湯(即參橘散。見安胎)
二陳湯(見安胎)
小和中飲(見安胎)
若脾胃氣虛者,宜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人參橘皮湯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多嘔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肝腎陽虛作嘔者,宜理陰煎主之。
五味異功散(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證。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六味異功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微滯者。
此即五味異功散加乾薑也。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化痰滯之主藥也。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以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予常用驗矣。
惡阻論外方
《良方》四味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胃虛惡阻吐水,甚至十餘日漿粥不入。
白朮(炒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炒) 丁香(各二分)
上薑水煎服。
茯苓丸(見安胎論外方)
竹茹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孕婦嘔吐不止,惡心少食,服此止嘔清痰。
竹茹(彈子大一丸) 陳皮 半夏 茯苓(各錢半) 生薑(二錢)
水鐘半,粳米一撮,煎七分,溫服。忌羊肉、雞、魚、麵食。
烏附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孕婦惡心阻食。養胃調和元氣。
烏藥 香附(製) 白朮(土炒) 陳皮(各一錢) 人參 炙甘草(各八分)
水鐘半,薑三片,煎七分服。吐甚者加丁香、砂仁各七粒。
胎氣上逼
妊娠將理失宜,或七情鬱怒,以致氣逆,多有上逼之證。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宜解肝煎。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
解肝煎(見安胎)
和胃飲(見經期腹痛)
若胃火兼滯者,宜枳殼湯。若脾虛兼滯者,宜紫蘇飲。
枳殼湯(見安胎)
紫蘇飲(見安胎)
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五君子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熱痛下血,或煩悶困篤。用蔥二十莖,水濃煮飲之。胎未死即安胎;已死即下。未效再服。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按︰蔥,味辛性平,除能達表和裡之外,兼有通陽活血,發汗利尿的作用。本方有加川芎者;有用銀器同米煮粥及作羹服食者,可參考)。
《良方》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煩躁,或生理不順,唇口青黑,手足厥冷。
當歸 人參(各二三錢) 阿膠(炒) 甘草(炒各一錢) 連根蔥白(一握)
上,水四碗,煎四味至半,去渣,下蔥再煎一碗,分二服。
胎漏
妊婦經血不固者,謂之胎漏。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氣者;有因病氣者。而胎氣之由,亦有二焉。余嘗診一婦人,脈見滑數,而別無風熱等病。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而但較前略少耳。余曰︰“此必受妊者也。因胎小,血盛有餘而然。”後於三月之外,經脈方止,果產一男。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為度,謂之不足月。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至此而足而實,人所不知也。第此等胎氣,亦有陰陽盛衰之辨。如母氣壯盛,蔭胎有餘,而血之溢者,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陰之強也,不必治之。若父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虧,而生子必萎小,此陽之衰也,而亦有人所不知也。凡此皆先天之由,若無可以為力者。然栽培根本,豈果無斡旋之道乎?第見有於無之目,及轉強於弱之手,為不易得,是烏可以尋常語也?至若因病而漏者,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保陰煎、清化飲,擇而用之。怒動肝火漏血者,保陰煎,甚者化肝煎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脾虛不能攝血者,壽脾煎、四君子之類主之。脾虛血熱氣滯者,四聖散主之。脾腎兼虛者,五陰煎主之。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四聖散(見《婦人規》古方)治漏胎下血。
條芩 白朮 砂仁 阿膠(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艾湯調下。一方有芍藥無阿膠。按此方若改為湯,砂仁用當減半。
五陰煎(見血虛經亂)
三焦氣血俱虛者,五福飲、七福飲之類主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七福飲(見血虛經亂)
勞倦傷而動血者,壽脾煎、歸脾湯主之。偶因傷觸動血者,五福飲、安胎散主之。
歸脾湯(見經不調)
安胎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 艾葉 白芍(炒) 川芎 黃 (炒) 阿膠(炒) 當歸 甘草(炙) 地榆(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衝任氣虛不能製約,血滑易動者,固陰煎、秘元煎主之。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去血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薛氏柴胡清肝散(見《古方八陣‧寒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兩脅前後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 黃芩(炒各錢半) 山梔(炒)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連翹 桔梗(各八分)
水一鐘半,煎服。
加味歸脾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經血虛發熱等證。
即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胎漏論外方
《良方》安胎寄生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下血,或胎不安,或腰腹作痛。
桑寄生 白朮 茯苓(各五分) 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
當歸芍藥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腹急痛,或去血過多而暈眩。
當歸 白芍藥(炒) 白朮(炒) 茯苓 澤瀉(各一錢) 川芎(二錢)
上,水煎服。
妊娠卒然下血
妊娠忽然下血,其證有四︰或因火熱,迫血則妄行;或因鬱怒,氣逆則動血;或因損觸胎氣,胞宮受傷而下血;或因脾腎氣陷,命門不固而脫血。凡此皆動血之最者也。不速為調理,則必致墮胎矣。然治此者,必先察其血去之多少,及於血去之後,尤當察其邪之微甚,如火猶未清,仍當清火,氣猶未順,仍當順氣。
若因邪而動血,血去而營虛,則速當專顧元氣,以防脫陷。此中或當治標,或當救本,或當兼標本而調理之。倘不知先後緩急,將恐治標未已而救本無暇也,當詳察之。
若火盛迫血妄行者,當察其火之微甚。火之微者,涼胎飲;稍甚者,徙薪飲;再甚者,保陰煎、子芩散。
若肝經有風熱而血下者,宜防風黃芩丸。若怒氣傷肝,氣逆血動而暴至者,宜保陰煎;若氣有未順而脹滿者,四七湯、二陳湯,或加芎、歸之類;若兼肝火者,宜化肝煎。
涼胎飲(見安胎)
徙薪飲(見崩淋經漏不止)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
四七湯(見安胎)
二陳湯(見安胎)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若觸損胎氣,胞宮受傷而血下者,宜安胎散、膠艾湯;去血多者,倍加人參。若從高墮下,傷動胎氣而下血者,宜益母地黃湯、安胎散;若因驚,氣虛而陷者,仍加人參。
安胎散(見胎漏)
膠艾湯(良方膠艾湯,見安胎)
益母地黃湯(見安胎論外方)
若脾胃素弱,或偶因傷脾下血者,宜壽脾煎、歸脾湯;或中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若血虛微熱,漏血、尿血者,續斷湯。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續斷湯(見血熱論外方)
以上諸動血證,若去血未多,血無所積,胎未至傷而不止者,宜涼則涼,宜補則補,惟以安之、固之為主治。若血已離位,蓄積胞宮,為脹為痛,而余血未出者,欲與留之有不可得,欲去其血而不傷營氣,則惟四物湯大加當歸為最宜也。若察其胎氣已動,勢有難留,則五物煎、決津煎皆切要之藥。
四物湯(見經不調)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一方︰治頓仆胎動。用川芎末二錢,酒下二三錢。胎生即安胎,死即下。
又方︰治同前。用砂仁和皮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腹熱即安。
胎動欲墮
妊娠胎氣傷動者,凡跌撲、怒氣、虛弱、勞倦、藥食、誤犯、房室不慎,皆能致之。若因母病而胎動,但治其母,若因胎動而母病,但安其胎。輕者轉動不安,或微見血,察其不甚,速宜安之,用前安胎及卒然下血等法。若腹痛血多,腰酸下墜,勢有難留者,無如決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為妥當。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若其勢甚而舌青面赤,脹滿嘔惡或冷氣上逼者,兒已死矣。若面青吐沫舌赤,是母死也。若面舌唇吻俱青,口中沫出,是母子俱死也。若胎已死,當速去其胎以救其母。氣血虛者,惟用決津煎最妙。如不應,而脹痛上逼,勢不容緩者,急用平胃散一兩,酒水各半,投朴硝五錢,熱服之。或用朴硝一兩,以童便調服,則逐而下矣。下後隨證調補之。如無脹急,則但用決津煎加朴硝,則死胎自下。
平胃散(見安胎)
凡氣血衰弱,無以滋養其胎,或母有弱病,度其終不能成者,莫若下之,以免他患。宜桂心散,或用下胎短劇方。
《良方》桂心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因病胎不能安者,可下之。
桂心 栝蔞 牛膝 瞿麥(各五分或一錢) 當歸(一錢或二、三錢)
上,水煎。
下胎短劇方(見《婦人規古方》)
用麥 一升,擂碎,水二升,煮一升,服之即下,神效。按︰麥 能損氣破血如此,故凡脾胃虛弱及飲食不化者不宜用,明矣。又方︰用牛膝一兩,酒一鐘,煎七分,作二服,即下。
數墮胎
夫胎以陽生陰長,氣行血隨,營衛調和,則及期而產。若或滋養一有不利,則枝枯而果落,藤萎而花墜。
故《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正此謂也。凡妊娠之數見墮胎者,必以氣脈虧損而然。而虧損之由,有稟質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殘者,有憂怒勞苦而困其精力者,有色欲不慎而盜損其生氣者,此外如跌撲、飲食之類,皆能傷其氣脈。氣脈有傷而胎可無恙者,非先天之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則未之有也。且胎懷十月,經養各有所主,所以屢見小產、墮胎者,多在三個月及五月、七月之間,而下次之墮必如期複然。正以傷此一經,而再值此經則遇闕不能過矣。況婦人腎以系胞,而腰為腎之府,故胎妊之婦,最慮腰痛,痛甚則墜,不可不防。故凡畏墮胎者,必當察此所傷之由,而切為戒慎。凡治墮胎者,必當察此養胎之源,而預培其損,保胎之法,無出於此。若待臨期,恐無及也。凡胎孕不固,無非氣血損傷之病,蓋氣虛則提攝不固,血虛則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產。故善保胎者,必當專顧血虛,宜以胎元飲為主而加減用之;其次則芍藥芎歸湯;再次則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奪造化之功,所當酌用者也。
胎元飲(見安胎)
芍藥芎歸湯(見《婦人規古方》)即芎歸補中湯。治氣血虛半產。
川芎 當歸 黃 (炙) 白朮(炒) 人參 芍藥(炒) 杜仲(炒) 艾葉 阿膠(炒) 五味子(杵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若脾氣虛弱,須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虛有火,宜用安胎飲。
泰山磐石散(見安胎論外方)
千金保孕丸(見安胎論外方)
又凡胎熱者,血易動,血動者,胎不安,故墮於內熱而虛者,亦常有之。若脾氣虛而血熱者,宜四聖散。
肝腎虛而血熱者,宜涼胎飲。肝脾虛而血熱者,宜固胎煎。
四聖散(見胎漏)
涼胎飲(見安胎)
固胎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肝脾多火多滯而屢墮胎者。
黃芩(二錢) 白朮(一、二錢) 當歸 芍藥 阿膠(各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五分)
水一鐘半煎服。
又立齋法︰治血虛、血熱數墮胎者,於調補之外,時值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二錢,與數十帖,得保而生,亦可法也。
此外,凡有他證而胎不安者,當於“安胎”條中酌而治之。
胎不長
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於受胎之後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歸胎也;婦人中年血氣衰敗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倉廩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婦人多鬱怒者有之,肝氣逆則血有不調,而胎失所養也。或以血氣寒而不長者,陽氣衰則生氣少也;或以血熱而不長者,火邪盛則真陰損也。凡諸病此者,則宜補、宜固、宜溫、宜清。但因其病而隨機應之,則或以及期、或以過月,胎氣漸充,自無不長。惟是年邁血衰而然者,數在天矣,有非可以人力為也。
鬼胎
婦人有鬼胎之說,豈虛無之?鬼氣果能襲人胞宮而遂得成形者乎?此不過由本婦之氣質,蓋或以邪思蓄注,血隨氣結而不散,或以衝任滯逆,脈道壅瘀而不行,是皆內因之病,而必非外來之邪。蓋即血 氣瘕之類耳。當即以 瘕之法治之,詳見本條。此外如狐魅異類之遇者,則實有所受而又非鬼胎之謂,亦當於“ 瘕類”求法下之。
又凡鬼胎之病,必以血氣不足而兼凝滯者多有之。但見經候不調而預為調補,則必無是病。若其既病,則亦當以調補元氣為主,而繼以去積之藥,乃可也。然用補之外,而欲於補中兼行者,無如決津煎;欲去其滯而不至猛峻者,無如通瘀煎;既加調補而欲直收其病者,則奪命丹、回生丹皆可酌用。或以當歸紅花煎濃湯送赤金豆亦妙。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通瘀煎(見經期腹痛)
《良方》奪命丹(見《婦人規古方》)治瘀血入胞,脹滿難下。急服此藥,血即消,衣即下。按︰此方頗有回生丹之功用,下死胎必效,須用當歸方。
附子(炮半兩) 干漆(碎之,炒煙盡) 牡丹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另用大黃末一兩,以好醋一升,同熬成膏,和前藥,丸桐子大,溫酒吞五七丸。一方有當歸一兩。
回生丹(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產後諸疾,污穢未淨,及一切實邪疼痛,死胎,瘀血沖逆等證。
大黃膏法︰用蘇木三兩,河水五碗,煎至三碗,去渣聽用。紅花三兩,炒黃色,用好酒一大壺,煮十餘滾,去渣聽用。黑豆三升,煮熟,存汁三碗,去豆,去皮晒乾為末,俱聽用。大黃一斤為末,用好醋八碗,熬成膏,次下紅花酒、蘇木湯、黑豆汁,攬勻又熬成膏,盆內收盛候用。將鍋焦焙乾為末,同豆皮末俱入之。
人參 白朮 青皮 木瓜(各三錢) 當歸 川芎 元胡 蒼朮 香附(童便炒) 蒲黃 赤茯苓桃仁泥 熟地(各一兩) 牛膝 三棱 山茱萸 五靈脂 地榆 甘草 羌活 陳皮 白芍(各五錢) 良薑(四錢) 烏藥(二兩半) 木香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用前大黃膏為丸彈子大,金薄為衣,不拘時,隨證擇用,湯引送下一丸。
赤金豆(見《新方八陣‧攻陣》)又名八仙丹。治諸積不行。凡血凝氣滯,疼痛腫脹,蟲積結聚堅,宜此主之。此丸去病捷速,較之硝、黃、棱、莪之類過傷正氣者,大為勝之。
巴豆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錢半) 生附子(切,略炒燥二錢) 皂角(炒微焦二錢) 輕粉(一錢) 丁香 木香 天竺黃(各三錢) 朱砂(二錢為衣)
上為末,醋浸蒸餅為丸蘿卜子大,朱砂為衣。欲漸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驟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滾水或煎藥或薑、醋、茶、蜜、茴香、使君煎湯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飲冷水一二口,即止。蓋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也。如治氣、濕、實滯、鼓脹,先用紅棗煮熟,取肉一錢許,隨用七八丸,甚者一、二十丸,同棗肉研爛,以熱燒酒加白糖少許送下。
妊娠藥禁
、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棱、莪、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膽、茅根莫用好。(出《便產須知》)
妊娠寡欲
妊娠之婦,大宜寡欲。其在婦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強弱,產育之難易,及產後崩淋經脈之病,無不悉由乎此。其為故也,蓋以胎神鞏固之日,極宜保護宮城,使不知慎,而多動欲火,盜泄陰精,則藩籬由不固而傷,血氣由不聚而亂,子女由元虧而夭,而陰分之病,亦無不由此而百生矣。此婦人之最宜慎者,知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