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氣逆而為咳。所不勝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舍也。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困。 而動於脾之濕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嗽不發於秋。而發於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于冬也。
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
故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又曰:諸氣 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於風夏傷於暑冬傷於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後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者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筋。內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
問兩感邪從何道而入?
答曰:經云。兩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
太陽者竣]。C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出入。腎為水也。水流濕。故腎受之。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同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裡。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兩感者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獲生者也。
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兩感神方。
大羌活湯
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甘草(炙) 細辛(去土各三錢)知母(生) 川芎 地黃(各一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得清藥一大盞。熱飲之不解再服。三四盞解之亦可。病愈則止。若有餘証。並依仲景隨經法治之。
清氣為榮
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
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後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地之濁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六陰驅而使之下也。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此之謂歟。
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
其用在上。兩目兩耳鼻口舌
地五臟血裡。其體在下。其用在上。
格則吐逆、九竅、五臟
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極則陽道不行。反閉于上。
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關則不便、下竅、六腑
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極則陰道不行。反閉于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三陽氣血多少
寅為少陽。何以複為太陽。一陽初出地之外即數陽也。故謂之少陽。二陽過卯故謂之陽明三陽至巳。故謂之太陽之氣。升至極之分。便是太陽也。三陽俱為太陽之氣。居其底卻為少陽也。以此推之。三陽所呼之名異。非有二體也。以其從多少而言之耳。
陽氣之極。舉陰于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陽即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氣少。
陰明居太陽少陽之中。二陽合明。故曰陽明。陰陽等也。所以氣血俱多。少陽者。初出之氣。少。而不能鼓舞。陰氣陽伏地中尚多。故為龍火為震為雷為足。俱屬地之下也。所以氣多血少。少陽極舉陰于九天之上。肺為衛天之極表也。所以上氣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為手太陰陰于此為秋氣而複降。重陽補下焦元氣重陰補上焦元氣。辛為天之味。能補地之分。自上而降于下也。苦為地之味。能補天之分。自下而升於上也。此二者。皆從其源也。六陽俱極舉陰于九天之上。故陰自天而降。是陰降于九天之上。而 卦之陰複何以從下生。蓋陰之首雖從天而降。其陰之尾巳至地矣。故陰從地而生。所以一陰從五陽之下也。凡所生者。從下皆從乎地也。故地為萬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從地而生者為春氣。從天而降者為秋氣。九天之上為夏。九天之下為冬。
氣血之體
以上下言之有若立輪外焉。天道左旋。而西中焉。地道右旋。而東似不相侔。大抵血隨氣行。夫唱婦隨是也。血雖從氣。其體靜而不動。故氣血如磨之形。上轉而之西。下安而不動。
雖雲不動。自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而下靜。不得不爾也。天地之道如故。 守所言。從乎天也。自艮而之巽。晉令所言從乎地也。自乾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備矣。言天道者。從外而之內也。言地道者。從內而之外也。從外之內者。傷寒也。從內之外者雜(病也)
辯表裡中三証
假令少陽証。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証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
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裡也。如無上下表裡証。余者皆虛熱也。
是在其中矣。
辯陰陽二証
陰証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
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
陰証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
辯表傷陰陽二証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証。
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証。
辯內外傷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傷食口無味。涎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知先少陽也。從內之外者。先有形也。
內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內外兩傷也。
凡診。則必捫手心手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
不言手經圖 ps11a1.bmp (缺)
傷寒言足經 手經皆有餘
不言手經圖 足經皆不足冬傷於寒者。春必溫病。夏為熱病。長夏為大熱。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得之。水虧無以旺之為熱病也。長夏為大熱病者。火之方與秋之分。皆手經居之。木之方與春之分。皆足經居之。
所傷者皆足經不足。及夏火旺。客氣助于手經。則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藥。皆泄有餘而非足經藥。何以然。泄有餘則不足者補矣。此傷寒本足經。只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也。大意如此。至於傳手經者。亦有之當作別論。與夫奇經之病亦在其中矣。
六經傳足傳手經則愈
陽中之陰水。太陽是也。為三陽之首。能巡經傳。亦越經傳。
陽中之陽土。陽明是也。夫陽明為中州之土。主納而不出。如太陽傳至此。名曰巡經傳也。
陽中之陽木。少陽是也。上傳陽明。下傳太陰。如太陽傳至此。為越經傳也。
陰中之陰土。太陰是也。上傳少陽為順。下傳少陰為逆。此為土下傳也。如太陰傳太陽。為誤下傳也。陰中之陽水少陰是也。上傳太陰為順。下傳厥陰為生。如太陽傳至此乃表傳裡也。
陰中之陰木。厥陰也。上傳少陰為實。再傳太陽為自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