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六傳
太陽者乃巨陽也。為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為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裡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為元受病脈浮無汗。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裡。為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汗不發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為元受病脈緩有汗。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當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至於首唯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太陽証。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緊。是發於陽陽者衛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一兩半去節) 桂枝(一兩去皮) 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 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煎溫服。
太陽証。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自汗。脈尺寸俱浮而緩者。榮也。(桂枝湯)主之。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水一盞半。薑棗同煎溫服。
太陽証。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証。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急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二証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黃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楊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 及亡陽之失也。故易老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羌活湯不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緩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湯藥証加減。服餌緩急。具見於後。
太陽証。發熱惡寒自汗脈緩。太陽証。發熱惡風無汗脈緩。此易老元將麻黃一桂枝二治上二証後複改用羌活湯。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
逆太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
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
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後身番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不煩而番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後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
發汗。或云當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並發汗。宜桂枝湯者數方。是用桂枝發汗也。複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又曰發汗過多者。卻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說得。仲景發汗與本草之義相通為一。答曰:本草云。桂味辛甘熱無毒。
能為百藥長通血脈止煩出汗者。是調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臟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和。榮氣和則外不諧。衛氣不與榮氣相和諧也。榮氣和則愈。故皆用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矣。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汗也。以其固閉榮血。衛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則閉汗孔也。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合其效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出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
又云。發汗多義(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若桂枝湯發汗。是重發汗也。凡桂枝條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是為榮血中藥也。如是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則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謂犯本犯本則邪氣入裡不能解此犯之輕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動血是謂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為惡風
不咽乾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經發汗。則當發之。
咽乾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經發汗。不得重發如無以上忌証。雖發汗邪氣未盡。亦得重發之
其証為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於內。而排寒水上行於經絡之間。本當發汗。因以徹其邪。醫失汗之故生黃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而生黃也。
其証因發汗太過。腠理開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難以屈伸。
蓄血其証燥火也。當益津液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擾陽之極。則侵陰也。故燥血而蓄於胸中也。
太陽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証也。血自下者愈也。
戰而汗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
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瘥經必不爾矣。
太陽傳陽明。其中或有下証。陽明証反退。而熱兼不渴。卻退顯少陽証。是知可解也。
太陽証知可解者。為頭不痛項不強肢節不痛則知表易解也。
陽明知可解者。為無發熱惡寒。知裡易解也。
少陽証知可解者。寒熱日不移時。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時。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氣移之於血。血移之於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服解藥而去沉困。只頭痛目悶。是知濕去而風不去。則欲解也。若風去而濕不去。則不解。何以然。風則高濕則下。而入裡也。
可解之脈浮而虛。不可解之脈浮而實。浮而虛者只是在表。浮而實者。知已在裡也。汗多不解者。轉屬陽明也。傷寒不頭痛。知邪不在經。若頭痛者。知邪在經也。
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瘥服則其變不可勝數。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解利神方。
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然非無以為主也。乃撥亂反正之主。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關節痛非此不治也) 防風(治一身盡痛乃軍卒中卑下之職。一聽軍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 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傳之於足太陰脾) 細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 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 香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 生地黃(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 甘草(能緩裡急調和諸藥)
以上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
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其效如神。(即此是口傳心授)咀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
脈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後緩。
脈沉而不解者。先緩而後急。
(九味羌活湯)不獨解利傷寒。治雜病有神。
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並三氣合而成痺等証。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煉蜜作丸尤妙。
當各隨三陽本証。表藥發之。發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藥治之。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 脈緊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不止。
脈沉緊。必欲嘔。 脈沉滑者。脅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至於大實痛者胃也。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巳傳戊婦告夫也。所以為裡傳表即名誤下傳也。
或問曰。傷寒雜証一體。若誤下之。甚者變大。答曰:非一體也。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病誤下變有定體。何以然。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病自內而出陰也。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者為重。痞與腹脅痛者為輕也。
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裡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發之。下則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
圖 ps11a2.bmp (缺)
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答曰: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戊胃發黃。故有調胃湯証。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答曰:不當服而服之。是為犯本小便強利。津液重亡。侵陽之極則侵陰而成血証也。輕則桃仁承氣湯。重則(抵當湯)故(五苓散)調和陰陽者也。乃太陽陽明之間。故為調和之劑。
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黃也。若入血室。則為蓄血也。
火土入水假令太陽証。傷寒自外入。標本有二說。以主言之。膀胱為本。經絡為標。以邪言之。
先得者為本。後得者為標。此標先受之即是本也後入於膀胱。本卻為標也。此乃客邪之標本也。
治當從客之標本。
小腸火為本。
膀胱水為本。
寒毒之氣從標入本邪與手經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陽中之陽。茯苓陽中之陰。相引而下。入於本道出邪氣。
手經 自上之下 足經 丙火 壬水 小腸 自下之上 膀胱火邪之氣。從下之上。以內為本。水中有火。火為客氣當再責其本。兩腎相通。又在下責在下焦。下焦如瀆。相火明也。生地黃黃柏主之。邪從本受。下焦火邪遺於小腸。是熱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內而之外也。
桂朮 澤瀉 豬苓 茯苓 為陽中之陰
生地黃 黃柏 黃連 為陰中之陽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辛溫散之。是從其火體也。是之最為之近。是濕熱俱去。治以辛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游行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于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