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痰(第十九)

有濕、有熱、有寒、有風、有老、有食積。脈浮當吐,膈上痰必用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出,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於舍,舍空則痰入也;痰入在舍,而拒其神,神不得而歸焉。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濕痰蒼、白朮類;熱痰青黛,芩、連類;寒痰二陳類;風痰南星、白附類;老痰海石、栝蔞類;食積痰神曲、麥 類。氣實痰熱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者,難治。在上膠固稠濁者,必用吐。吐法多用芽茶、齏汁、薑汁、醋少許,蘆瓜蒂散少許,加桔梗、防風、皆升動其氣便吐也。

又法用附子尖、桔梗、蘆 人參、瓜蒂、藜蘆。砒不甚用,非危急不用,艾葉、末茶此皆自吐,不用手法,但藥、但湯皆可吐也。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於不透風處行此法,用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渣,入少油與蜜,燉至半溫服,以鵝翎 探吐之。鵝翎浸以桐油,卻以皂角水洗去油,晒乾方用。

又蝦汁吐法亦好。吐不止,須用解藥,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解瓜蒂,水與甘草總解。凡人身結核,不紅、不痛、不作膿,皆痰注也。病患諸藥不效,關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眼下如煙熏黑者,亦痰也。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相製藥消之。

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法也。許學士云︰用蒼朮治痰飲成窠囊,行痰極有效,痰挾血遂成窠囊。痰病久得澀脈,卒難得開,必費調理。二陳湯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胸膈寬。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之類,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之類,虛甚者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外証為多;或成塊吐咯不出,兼郁者難治。濕痰多軟,如身倦體重之類。風痰多見奇証。

食積痰,必用攻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之。因火盛逆上者,以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則加白朮、人參,然後治痰。痰之為物,在人身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無所不之,百病中多有兼此者,世所不識。脾虛者,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氣。凡虛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不可盡攻;若攻之,盡則愈虛也。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黃芩、黃連之類。痰結核在咽,喉開燥不能出者,化痰藥加鹹味軟堅,栝蔞、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風硝、薑,蜜丸噙。痰在皮裡膜外及經絡中,非薑汁、竹瀝、荊瀝不可治。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喉中如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痰。重者吐之,輕者用栝蔞輩,氣實必用荊瀝。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用韭汁冷凍飲料三、四酒盞,必胸中煩躁不寧,無妨,但服後即愈。

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內,勿入煎藥。黃芩能治痰熱,以易降火也。枳實瀉痰,能沖牆壁。天花粉大治膈上熱痰。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栝蔞、滑石大治食積痰,洗滌臟腑。油炒半夏,大治濕痰,亦治喘嗽心痛。粥丸薑湯下三十丸。小胃丹能損胃氣,食積痰者,用之不宜多服。

治濕痰方︰黃芩、半夏、香附、貝母,若加栝蔞、青黛,能治熱痰,作丸服。痰之清者,二陳湯之類,凡治風痰,必用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僵蠶、豬牙皂角之類。中和丸治濕痰氣熱,蒼朮、黃芩、半夏、香附等分,為末,粥丸。燥濕痰方︰南星(一兩) 半夏(二兩) 蛤粉(三兩)
上為末,蒸餅丸,青黛為衣。

治陰虛,內多食積痰方︰真川芎(七錢) 黃連 栝蔞仁 白朮 神曲 麥芽(上各一兩) 青黛(五錢) 人中白(三錢)
上為末,薑汁蒸餅為丸。

竹瀝治膈間有痰,或顛狂,或健忘,或風痰,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小胃丹治濕熱痰積,兼治白帶,用甘遂以水濕面為衣,長流水煮令面透,再用水洗,晒乾,大戟以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晒乾,芫花好醋拌勻,過一宿,瓦器內炒,不住手攪,炒令黑色,不要焦了。大黃紙裹,水濕,灰火煨,勿令焦,去紙切焙乾,再以酒潤炒,令熱倍前藥,黃柏炒倍大黃,各研秤末,用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二丸。

又方︰甘遂、大戟減三分之一,朱砂為衣,名辰砂化痰九。
痰方︰南星、半夏(各一兩),蛤粉(二兩),專治濕痰。熱加青黛,濕加蒼朮,食積加神曲、麥 、山楂。

又方︰黃芩、香附、半夏、栝蔞、貝母、青黛,末之,粥丸。

治食積痰火,又能大瀉胃火,軟石膏細末,酷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

青礞石丸︰解食積,去濕痰,看病冷熱虛實,作湯使,青礞石(半兩,依法 ) 半夏(七錢) 南星 茯苓 片芩(各半兩) 法製硝(三錢) 以硝共蘿蔔水煮化,去蘿蔔,以綿濾過,令結風化,末之,麵糊丸。一加蒼朮、滑石。

又方︰半夏(二兩) 白朮(一兩) 茯苓 陳皮(各七錢半) 黃芩 礞石(各半兩) 風化硝(二錢)。

痰喘方︰皂角灰(半兩) 海粉 蘿蔔子(蒸) 南星(用白礬一錢半泡湯晒乾各一兩) 栝蔞仁(一兩)
上末之,薑蜜丸,噙化。

又方︰南星、半夏、杏仁、栝蔞、蘿蔔子、青黛、香附,曲糊丸。

清金丸去肺火,下膈上熱痰,與清化丸同用,以黃芩炒末,水丸。

清化丸方,苦能燥濕熱,輕能治上,專治熱嗽,及治咽痛。細末,以醋調敷咽喉間。用燈籠草葉炒末,蒸餅丸。

茯苓丸治痰,半夏(四兩) 茯苓(二兩) 枳殼(一兩) 風化硝(五錢)治郁痰,白僵蠶、杏仁、栝蔞仁。訶子、貝母、五倍子。

導飲丸︰吳茱萸(製三錢) 茯苓(一兩) 黃連(五錢) 滑石(七錢半) 蒼朮(一兩半甘水浸),
上末之,曲糊丸,每服百丸,薑湯下。

白玉丸,江子(三十個)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為末,皂角仁浸濃汁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

栝蔞丸︰治食積,痰壅滯喘,栝蔞仁 半夏 山楂肉 神曲(各等分)
上為末,以栝蔞水丸,薑湯入竹瀝,下二十丸。

又方︰半夏(一兩) 蒼朮(二兩) 香附(二兩半) 黃芩 黃連 栝蔞(各一兩)
上末之,曲糊丸。

清膈化痰方︰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黃柏(五錢) 山梔(五錢)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曲糊丸。

搜風化痰丸︰人參 僵蠶 槐角子 白礬 天麻 陳皮(去白) 荊芥(一兩) 半夏(四兩薑汁浸) 辰砂(半兩)
末之,薑汁炊餅丸,陰乾,辰砂為衣,薑湯下四十丸。

墜痰九︰治痰飲效。枳實 枳殼(半兩炒去穰) 黑牽牛(半斤,取頭末) 豬牙皂角(二錢酒炒) 明礬(三錢,飛一半) 朴硝(三錢,風化為末)
上末之,用蘿蔔汁丸,每服四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次則有痰。

治濕痰︰蒼朮(一錢)白朮(六錢) 香附(一錢) 酒白芍藥(二錢)
上末之,炊餅丸。

治肥人濕痰︰苦參 半夏(各一錢半) 白朮(二錢半) 陳皮(一錢)
上作一服,薑三片,入竹瀝與水共一盞煎,食遠,吞三補丸十五丸。

治上焦風痰︰栝蔞仁 黃連 半夏 豬牙皂角(各等分),上末,薑汁炊餅丸。

治痰氣︰片黃芩 陳皮 半夏(各五錢)白朮 白芍藥(各一兩) 茯苓(三錢)
上為末,薑汁炊餅丸。祛風痰,行濁氣︰防風 川芎 牙皂 白礬 郁金(各一兩) 赤白蜈蚣(各一條)
上末之,炊餅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食前茶清湯下,春以芭蕉湯探吐痰。

利膈化痰丸,治胸膈痰氣最妙︰
貝母 半夏(各半兩) 天南星 蛤粉(各一兩) 栝蔞仁 香附(各半兩),童便浸,以上並為細末,上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乾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搜和,再入生薑汁,炊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晒乾,每服五十六十丸。

清痰丸專主胸中痰積,一云專主中宮痰積︰烏梅(五錢) 枯明礬(五錢) 南星 半夏(各一兩) 黃芩(五錢) 蒼朮(五錢) 神曲(一兩) 棠 (一兩) 青皮 陳皮(各五錢) 香附(一兩) 滑石(炒五錢) 乾生薑(一兩) 枳實(一兩)
上為末,炊餅丸。

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脈緩而大不及,於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稍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若與風藥至春深必死,此大虛証,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與黃耆、人參、當歸身、芍藥、白朮、陳皮,濃煎作湯,使下連柏丸三十丸,服一年半,精力如少壯時。連柏丸冬加乾薑少許,作令藥,餘三時皆依本法。連柏皆以薑汁炒為末,用薑汁糊丸。

一男子年近三十,濃味多怒,秋間於髀樞左右發痛,一點延及膝,晝靜夜劇,痛處惡寒,口或渴或否。醫與治風,並補血藥,至次春,膝漸腫痛甚,食漸減,形羸瘦,至春末,膝漸腫如碗,不可屈伸,其脈弦大頗實,率皆數短,其小便必數而短,遂作飲食痰積在太陰、陽明治之。

半夏(五錢) 黃柏(一兩酒炒) 生甘草梢(三錢) 蒼朮(三錢鹽炒) 川芎(三錢) 生犀角屑(三錢) 陳皮 牛膝 木通 芍藥(以上五錢),遇喧熱加條芩二錢,上為末,每服三錢重,與薑汁同研細適中,以水湯起令沸,帶熱食前服之,一日夜四次與之,半月後,數脈漸減,痛緩,去犀角,加牛膝、敗龜板半兩,當歸身尾半兩,如前服之。

又與半月餘,腫漸減,食漸進,不惡寒,惟膝痿軟,未能久立久行,去蒼朮、黃芩,時夏月,加炒柏至一兩半,餘依本方內加牛膝,春夏用梗,秋冬用根,惟葉汁用尤效,須絕酒肉、濕面、胡椒,中年人加生地半兩,冬加茱萸、桂枝。

一人面上才見些少風,如刀刮者,身背皆不怕冷,能食,脈弦,起居如常,先以川芎、桔梗、生薑、山梔、細茶,吐痰後,服黃連導痰湯。外弟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見,且言伊芳亡兄生前事甚的。乃叔叱之曰︰食魚腥與酒太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回,乃姑詢其坐次失序,自愧因成病,言語失倫,又多自責之言,兩脈皆弦數,予曰非鬼邪乃病也,但與補脾導痰清熱,數日當自安。其家不信,以數巫者噴水而恐之,旬餘而死。一婦年五十餘,夜多怒,因食燒豬肉,次早面脹不食身倦,六脈沉澀而豁大,此體虛,痰膈不降,當補虛利痰,每早服二陳加參朮大劑,服後探吐,令藥出,辰時後與三和湯三倍加朮二帖,至睡後服神丸七丸,逐其痰去牽牛,服至一月而安。傅憲幕子,暑月因勞而渴,恣飲梅水,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鬼邪,兩脈皆虛弦而沉數,予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酸漿停於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可安,與參、朮、陳皮、芩、連、茯苓,濃煎湯,入竹瀝薑汁與服,浹旬未效,眾尤藥之未對,予知其虛未回,痰未導,仍與前方加荊瀝,又旬而安。

一人陰虛有痰,神曲 麥芽 黃連 白朮(各一兩) 川芎(七錢) 栝蔞仁 青黛 人中白(各半兩)
上末之,薑汁擂,炊餅丸。

一人濕熱勞倦,新婚胸膈不快,覺有冷凍飲料,脈澀大,先多得辛溫導散藥,血氣俱傷。蒼朮 半夏 白朮 陳皮(以上五錢) 白芍藥(六錢) 龜板(七錢半) 炒柏(一錢半) 黃芩(三錢) 砂仁 甘草(各一錢)
上末之,炊餅丸,食前薑湯下,四五十丸。服後膈間冷痰未除,用小陷胸東加少茱萸作向導為丸服。

一人氣實形壯,常覺胸膈氣不舒,三一承氣湯下之,及與導痰之類。

一人食積,痰氣脾弱︰貝母 連翹 麥芽 陳皮(各半兩) 南星 黃芩 白朮(各一兩) 萊菔子(二錢半)
上末之,炊餅丸。

一老人,嘔痰、胸滿、寒熱,因傷食起用二陳導飲,白朮補脾,柴胡、黃芩退寒熱,蒼朮解表寒,砂仁定嘔下氣。

一婦人舌上長起濃胎、並痛,心下時堅,陽明痰熱︰黃柏 知母(俱蜜炙) 貝母各(二兩)栝蔞 枳實 麥芽 薑黃 牛膝(各半兩) 為末,可留於舌上,再用白朮(二兩) 蓽澄茄 萊菔子 連翹 石膏(各半兩) 青子 風硝 升麻(各三錢),上末,炊餅丸服。二陳治痰要藥,世多忽之,且平胃散為常服之藥,二陳湯反不可服乎?但能隨証加減,用之無不驗。 世人貴耳賤目不特此也。

喘(第二十)

有短氣、有火炎、有痰、有陰火上逆。凡久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氣短者,參耆補之;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降痰下氣為主;陰火上逆者,補陰降火;有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喘急而有風痰者,《婦人大全良方》︰千緡東加導痰湯。陰虛挾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半夏、枳殼。氣虛者,人參(蜜炙)、黃柏、麥門冬、地骨皮之類。大概喘急者,不可用苦藥、涼藥,火氣盛故也,導痰湯合千緡湯妙。諸喘不止者,用劫法,只一二服則止。氣虛人少用。劫定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用椒目研極細末,用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丸、末皆可用。又法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分為末,生薑汁蜜為丸,如小桐子大,每服用五七十丸,噙化止之。元氣虛而喘,喘而氣短者生脈散。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即愈。秋冬之間,風痰作喘,搜風化痰丸。

肺濕作喘,以甜葶藶研細末,棗肉為丸服之。人臥則氣浮於肺,凡上升之氣,大概用香附、黃連、黃芩、山梔、青皮、以降之。戴云︰有痰喘者、有氣急喘者、有胃虛喘者、有火炎上喘者。夫痰喘者,乍進乍退,喘便有痰聲;氣急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用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昔葉都督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七次而安。又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是也。

治氣逆氣喘上氣,紫金丹可用,須三年後者乃可,忌豬肉並酒。

一子二歲患痰喘,見其精神昏倦,病氣深,決非外感,此胎毒也。蓋其母孕時,喜辛辣熱物所致,勿與解利藥,因處以人參、連翹、芎、連、生甘草、陳皮、芍藥、木通煎,入竹瀝,數日安。

一婦人,六七個月痰嗽喘急不臥,專主肺︰北柴胡(一錢) 麻黃(二錢) 石膏(二錢) 桑白皮(一錢) 甘草(半錢) 黃芩(一錢半) 一汗而愈。後服五味子、甘草、桑皮、人參、黃芩。

哮(第二十一)

哮專主乎痰,宜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治哮必須薄滋味專主乎痰,必用大吐,吐藥中多用醋,不可全用涼藥,必帶表散,此寒包熱也。半夏、枳殼炒、桔梗、片黃芩、炒紫蘇、麻黃、杏仁、甘草,天寒加桂。一法小胃丹以二陳湯去甘草,加蒼朮、黃芩作湯送下,看虛實用之。

治哮積方,用雞子略損殼勿損膜,浸尿缸中三四日,夜煮吃效,蓋雞子能去風痰也。

治哮紫金丹,以精豬肉三十兩,切骰子大,用信一兩明者,研極細,拌在肉內,令極勻,分作六分,用紙筋黃泥包之,火烘令乾,又用白炭火,於無人遠處之,以青煙出為度,出火毒放地上一宿,研細,用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食前茶清下,大人二十丸,小兒十丸,量虛實與之。

一人哮喘,南星、半夏、杏仁、栝蔞仁、香附、橘紅、青黛、萊菔子、皂角灰,上末之,曲丸,薑湯送下。

泄瀉(第二十二)

有濕、有氣虛、有火、有痰、有積。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變他証,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最是長策。

治濕燥濕宜滲泄,四苓散中加蒼朮、白朮,甚者二朮皆炒。氣虛用人參、白朮、芍藥、炒升麻;火宜伐火,利小水用黃芩、木通,入四苓散;痰宜豁痰,用海石、青黛、黃芩、神曲,作丸服,或用吐法吐之,以升提其清氣;食積宜消導之、疏滌之,神曲或大黃等;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止瀉方︰肉豆蔻(五兩) 滑石(青冬一兩二錢半,夏二兩半,秋二兩)
上用薑汁曲糊丸。

又方薑曲丸︰薑(二兩) 陳曲(六兩炒),用一二年。陳者、新者、發熱不可用,陳麥亦可用茴香半兩。

治脾泄方,用炒白朮、炒神曲、炒芍藥,或湯或散作丸子。尤切當治脾泄,當大補脾氣而健運複常。

治久病大腸氣泄︰熟地黃(五錢) 白芍藥(炒) 知母(各三錢) 乾薑(二錢) 炙甘草(一錢)
上末服。

泄瀉或嘔吐,用六一散、生薑汁湯調服。積痰作泄宜下之。青六丸去三焦濕,治泄瀉多與他丸同用,並不單用,若欲治血痢,或產後腹痛,或自痢者,補脾補血藥送之。久病氣虛,泄瀉不止,灸百會三壯。

一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常常泄瀉,亦是脾泄︰
白朮(炒二兩) 白芍藥(酒炒一兩) 神曲(炒二兩)山楂(一兩半) 半夏(一兩湯浸) 黃芩(炒半兩)
上為末,青荷葉燒飯為丸。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膿,腹痛,小便不利,裡急後重,以人參、白朮為君,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朮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証減,獨小便不利,只以益元散服之效。

一男子,因辛苦發熱,腰腳痛,吐瀉交作,以︰白朮(二錢) 人參(一錢) 滑石(二錢) 木通(一錢半) 甘草(半錢) 陳皮(二錢) 柴胡(一錢)

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官桂 人參(各五錢) 木香(一分) 茯苓 白朮 甘草 澤瀉 葛根 石膏 寒水石(以上各一兩) 滑石(二兩) 脾胃不和泄瀉並傷食用胃苓湯;積聚肚瀉勝紅丸;腸鳴泄瀉久不愈者,訶黎勒丸;泄瀉下積身熱水泄者,大柴胡湯;水瀉白朮、蒼朮、濃朴、陳皮、炒曲、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月加乾薑等分。

治老人水瀉︰白朮(一兩) 蒼朮(一兩) 濃朴(半兩) 炒曲(一兩) 肉豆蔻(一兩) 陳皮(五錢) 炒芍藥(一兩) 滑石(一兩炒) 甘草(三錢炙) 樗皮(一兩炒) 上飯丸,食前米飲下八十粒。

一人胸滿泄瀉不止,當消食補脾,則泄止;若積病亦有胃壯而泄不止,當下去積則泄止。凡內外之邪,有傷於生化之用,則陰陽失其居處之常,臟腑失其所司之政,以致腸胃腐熟,而敷化之職不修,所以瀉也。

一人氣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甚微,殆欲死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痰積在肺,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涌出上焦之痰,則肺氣降下,而大腸之虛自複矣。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泄瀉者,開其鬱結,補其脾胃,而使穀氣升發也。戴云︰凡瀉水而腹不痛者,是濕;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是氣虛;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治水瀉方︰乾薑(一錢) 當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 黃柏(一錢)黃連(二錢) 或云各等分水煎。

霍亂(第二十三)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見成吐瀉,不徹者,還用吐,提其氣起,吐用二陳湯加減或鹽湯或鹽水皆可吐。

治霍亂︰蒼朮 濃朴 陳皮 葛根(以上各一錢半) 滑石(三錢) 白朮(二錢) 木通(一錢) 甘草(炙)

又法用薑湯下保和丸四十粒。

治乾霍亂大法,發汗吐亦不妨,此系內有所傷,外為邪氣所遏;有用吐法者,則兼發散之義;有用溫藥解散者,其法解散,不用涼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防風、白芷等劑。夏月霍亂吐瀉,大欲飲水或狂亂奔走,薑製濃朴、官桂、乾薑、茯苓、半夏。

霍亂方︰藿香、蒼朮、濃朴、陳皮、縮砂、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參、炒神曲等分。
遇寒加乾薑,寒甚加附子。吐瀉霍亂,夏月以冰水調益元散加薑汁服之。

又以地漿清水調桂苓甘露飲,新汲水亦可,所以至陰之物能生陽中之陰。霍亂微煩躁渴,錢氏白朮散,以上二方俱見《寶鑒》中。夏月吐瀉,黃連香薷湯,井中浸冷服。霍亂脈多伏或絕,大法理中湯好。陽不升陰不降,乘隔而成霍亂,切不可與米湯飲,即致死。夏月多食瓜果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藿香。揮霍撩亂而不得吐瀉,名乾霍亂。乾亂最難治,須以鹽湯吐之。

治攪腸沙,用樟木屑煎濃湯,呷一碗,須臾吐瀉即可。(一云乾霍亂俗名攪腸沙也。)又法,就委中穴,有紫處刺出血即安;或於十指頭出血,亦是良法。一法治霍亂已死,腹中尚有暖氣,用鹽納臍中,灸七壯仍灸氣海。

痢(第二十四)

分在氣、在血治,赤屬血,白屬氣。身熱、後重、腹痛。身熱者,挾外邪,法當解表,不惡寒用小柴胡去參;後重,積與氣鬱墜在下之故,兼升兼消;腹痛者,是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下痢腹痛人實者,宜用劉氏之法下之,然後隨氣血用治痢之藥。下血多主食積與熱,當涼血活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有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以六一散一料炒紅曲半兩,能活血,以飯為丸。腹痛者,宜溫散藥,如薑桂之屬以和之。如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壯者與初病者。宜下之;虛弱衰老者,宜升之。一痢初得之時,一二日間,法當利,大小調胃承氣湯下之,看其氣血而用藥。氣病用參朮,血病用四物湯為主,有熱先退熱。後重者,當和氣,木香、檳榔之類。因積作後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後不可下,脾胃虛故也。

保和丸方︰山楂肉(三兩) 神曲(二兩) 陳皮 半夏 茯苓(以上各一兩) 連翹(五錢) 萊菔子(五錢) 上炒七味為末,粥丸,薑湯下,或加白朮二兩。

下痢初發熱,必用大承氣湯下之,後隨証用藥。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熱藥用。一本云︰血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四物為主。下痢後,身發熱者,有外感。初下腹痛,不可用參朮,雖氣虛胃虛者,皆不可用。下血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

後重者,積與氣墜下,當和氣,兼升兼消,木香、檳榔之類。不愈,用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作丸,蓋後重大腸風盛故也。下痢病,有半死半生者,二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身熱脈大者,半死半生。有不治証者五︰下血者死;下如塵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痢唇如朱砂紅者死;下痢如竹筒者不可治。夫痢而能食,胃未病也。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遂成禁口証。

一方治禁口痢,香蓮丸與蓮肉各半,研末,半湯調下。

治禁口痢,臍中用田螺人麝香少許,搗爛盒之,以引其熱就下,熱去則欲食也。

治痢方︰蒼朮、白朮、條芩、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
作一服,白水煎,裡急後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加大黃,嘔者加半夏薑煎。

又方︰乾薑(一錢) 當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 黃柏(一錢半) 黃連(二錢)
上作一服,白水煎。

孫郎中因飲食過多,腹膨滿,痢帶白色,用蒼朮、白朮、濃朴、甘草、茯苓、滑石,煎下保和丸三十粒。

又方有炒曲。

痢後腳弱漸細︰蒼朮(二兩) 酒芍藥(二兩半) 龜板(三兩) 酒柏(半兩)
上末之,粥丸,以四物東加陳皮、甘草煎湯吞之。

痢後腰痛,兩腳無力︰陳皮 半夏 白芍藥(以上各一錢) 茯苓 蒼朮 當歸 酒芩(以上各半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二錢)
上作一服,薑三片煎,食前服。

一人泄瀉,辛苦勞役,下利白積,滑石末炒陳皮、芍藥、白朮、茯苓、甘草,上煎,食前服。

一婦人痢後,血少肚痛,以川芎、當歸、陳皮、芍藥,上煎,調六一散服。

一方治久痢︰罌粟殼(半兩) 樗白皮(一錢) 黑豆(二十一粒)
上同煎,食前服。

痢時氣發熱,蒼朮、濃朴、赤芍藥、當歸、黃芩、黃柏、地榆、粟殼、枳殼、檳榔、木香、甘草、乾薑,鮮血痢加黃連,小便不通加滑石、車前子,痢下血水奈何?加阿膠。

治痢丸子,側柏葉、黃連、黃柏、黃芩、當歸、芍藥、粟殼、生地黃、地榆、枳殼、香附、木香、檳榔,米糊丸,下七八十丸。

有食有積、腹痛加莪朮、三棱、縮砂。飲酒之人臟毒,如血痢狀,乃平日飲酒之過,遂成此病,先宜戒酒而藥可愈︰
蒼朮(一錢) 赤芍藥(二錢) 炒槐花(一錢半) 地榆(二錢) 枳殼(一錢) 炙甘草(三分) 黃連(炒五分) 干葛(二錢) 當歸(五分)
上作一帖,清水煎,食前頓服,愈。

又方︰樗皮(二兩) 神曲(炒五錢) 白芍藥(一兩) 滑石(炒一兩) 枳殼(五錢)
上為末,爛飯丸,桐子大,米飲下七十丸。

久下痢數月不能起床,飲食不進,憊弱之甚以︰
人參(五分) 白朮(一錢) 黃耆(五分) 當歸(六分)芍藥(一錢) 炙甘草(三分) 粟殼(三錢) 實地榆(五分) 木香(三分) 縮砂(五分) 陳皮(一錢) 升麻(三分) 白豆蔻仁(三分) 澤瀉(五分)
上作一帖。

有熱加黃芩,脈細,四體惡寒加乾薑或煨肉豆蔻、川附數片,服數帖漸自進食。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脈洪大緩,腹痛後重,夜多痢下,桂苓甘露飲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胃苓湯送下。

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後重,夜多利下,胃苓湯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桂苓甘露飲送下。

氣虛面色黃白,或體肢倦懶之人,頻並痛,後重不食,脈細弱,或有汗出,黃耆建中湯吞保和丸三十丸。

濕熱不渴者,建中湯如蒼朮、茯苓,吞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後重痢下,脈弦緊,平胃散加芍藥、官桂、葛根,或白朮茯苓湯送保和丸。

下痢白積,黃芩芍藥東加白朮、陳皮、甘草、滑石、桃仁。下痢赤積,身熱,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藥、炒陳皮、白朮、煎,送下保和丸。

一老人因飲白酒,作痢下,淡血水膿,腹痛,小便不通,裡急後重,人參、白朮、滑石、蒼朮、檳榔、木香、甘草,上煎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証俱減,惟小便不利,用益無散。仲景治痢,凡言可下,率用承氣湯,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濃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無所留礙,積行即止。劉河間發明滯下証,尤為切要。有曰︰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實盲者之日月,聾者之雷霆也。

一人患利不進飲食,四君子加芎、歸、藥、陳皮、炒曲、黃連、砂仁、半夏、生薑煎服。東易胡兄年四十餘,患痢病已百日,百藥治不效。時九月初,其六脈急促,沉弦細弱,左手為甚,日夜數十行,視瘀物甚少,惟下清滯,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此非痢,當作瘀血治之。間瘀血何由而致?如飽後急走,極力叫罵,毆打 撲,多受疼痛,一怒不泄,補塞太過,火酒火肉,皆能致之。蓋此人去年枉受杖責,經涉兩年,有此瘀血,服藥後,得瘀血則生矣。遂以乳香、沒藥、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檳榔,以曲糊為丸,米湯下百餘粒,夜半又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大下穢物,如爛魚腸,約一二升,困頓終日,漸與粥而安。

一人患痢後甚逼迫。一人患痢,善食易飢已見《醫要》,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變他証,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是長策。《內經》謂︰下體熱,卻死;寒、即生。此大概言之耳,必兼証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乎?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浮洪大數者,難治。脈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己區分易治、難治極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人當辨之。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者,宜溫;暴病,或身熱,脈浮洪者,宜清;身冷自汗,用溫藥;有可吐者,有可汗者,有可下者。

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也。赤痢乃小腸來,白痢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白帶,赤白濁同。先水泄,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經傳脾,是謂微邪易愈。下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如□□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義如虛,宜審之。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藥,如傷冷物者,或可用,宜謹之。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相傳染者相似,此卻宜用運氣之勝伏以治之。禁口痢,此胃口熱結,用黃連多加人參,濕煎呷之,如吐了又呷;當開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藥,毒瓦斯犯胃,當推明而祛其毒。

嘔吐噦(第二十五)

分氣血多少而治。胃中有熱有痰。胃中有熱,膈上有痰,用二陳湯加薑汁炒山梔、黃連、生薑煎服。久病嘔吐者,胃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注船嘔吐大渴,飲水即死,童便好。嘔吐若脾胃虛損之人,或非夏月見者,服理中湯。見其虛甚,庶可用之,亦宜冷與之飲,以順其性。痰飲為患,或嘔或吐惡心,或頭眩,或中脘不快,或發寒熱,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薑七片,痞痛加草豆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嘔吐,藿香安胃散,藿香、丁香、人參、陳皮、生薑同煎。

肝火出胃,逆上嘔吐,抑青丸。痰熱嘔吐,氣盛者,導痰東加縮砂、薑連、竹茹。痰嘔吐不止,陳皮、半夏、薑汁。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薑汁。嘔吐煎藥,忌栝蔞仁、杏仁、桃仁、萊菔子、山梔,皆要作吐。如藥中帶香藥,行散不妨。泄瀉或嘔吐者,生薑汁湯調益元散。

一人早嘔酒,以栝蔞、貝母、山梔(炒)、石膏( )、香附、南星、薑製神曲、炒山楂子(各一兩)、枳實(炒)、薑黃、萊菔子(蒸)、連翹、石鹼(各半兩)、升麻(二錢半)
上末之,薑汁炊餅丸。

一人飢飽勞役成嘔吐病,時作時止,吐清水,大便或秘或溏,腹痛上攻心背,脈弦︰
白朮(一兩半) 山梔(一兩用茱萸二錢炒,去茱萸不用) 黃連(一兩用茱萸二錢炒,去茱萸不用) 神曲 麥芽 桃仁(各一兩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薑黃 杏仁(各一兩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蓬朮(一兩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香附(一兩) 三棱(一兩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白豆蔻 砂仁 木香 萊菔子 陳皮(以上各五錢) 南星(一兩薑製) 山楂(一兩) 大黃(一兩蒸) 青皮(五錢)
上末之,薑汁飲餅丸,每服二三十丸。

朱奉議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孫真人誤以噦為咳逆。凡病患欲吐者,切不可下逆故也。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又有氣逆者;又有寒氣鬱於胃中者;又有食滯心肺之分,不得下而反出者;然胃中有火與痰而致嘔吐者多;又有久病嘔者,此胃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之類。

惡心(第二十六)

有痰、有熱、有虛,皆用生薑,隨証用藥。痰飲為患,而嘔吐惡心者,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薑七片,煎服。戴云︰惡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惡心,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