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十二穀部 麻麥稻類 稷粟類 菽豆類 造釀類

 

胡麻

一名脂麻、一名巨勝子。補肝腎、潤五臟、滑腸。 甘平。益肝腎。潤五臟。填精髓。堅筋骨。明耳目。耐飢渴。(可以辟谷。)烏須發。利大小腸。療風淫癱瘓。(河間曰︰麻木谷而治風、又云: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缺也、李廷飛三元延壽書云:風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語言不謇、神農收為上品、仙經載其功能、洵奇物也。)涼血解毒。(生嚼、敷小兒頭瘡。)服之令人腸滑。(得白朮並行為勝。)精氣不固者,亦勿宜食。皮肉俱黑者良。九蒸九晒。可以服食。(陶隱居雲、八穀之中、唯此為良。)麻油、療瘡滑胎。熬膏多用之。(涼血止痛、生肌解毒。)壁虱胡麻。(一名亞麻。)甘微溫。治大風瘡癬。(鄭奠一常用壁虱胡麻、佐苦參、蒺藜、治大瘋疥癩、屢有愈者。)其色似栗。(氣惡不堪食、止可入藥。)

大麻仁

一名火麻。潤燥滑腸。 甘平滑利。緩脾潤燥。治陽明病胃熱。汗多而便難。(汗出愈多、則精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病、有麻仁丸、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子和曰︰諸燥皆三陽病。)宣風利關節。催生而通乳。陳士良食性本草云: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事。婦人多食。即發帶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腸滑者尤忌。極難去殼。帛裹置沸湯中。待冷。懸井中一夜。晒乾。就新瓦上 去殼。搗用。畏牡蠣、白薇、茯苓。(卒被毒箭、煮汁飲、赤游丹毒、搗末、水和敷。)

小麥

補心。 味甘微寒。養心除煩。利溲止血。(時珍曰︰按素問云: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禮記注疏云:麥有莩、甲屬木、許慎云:麥屬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別錄云:養肝、與鄭說合、孫思邈云:養心、與素問合、夷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當以素問為準、仲景治婦人臟躁証、悲傷欲絕、狀若神靈、用甘麥湯、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一兩、亦補脾氣、聖惠方、小麥飯、治煩熱少睡多渴。)面、甘溫。(時珍曰︰新麥性熱、陳麥平和。)補虛養氣。助五臟。濃腸胃。北方者良。(南方地暖下濕、便能壅氣作渴、助濕發熱。市中所賣水面、俱和鹼水拌切、不宜食。)稈(燒灰入藥、去虎痣、蝕惡肉。)

浮小麥

澀、斂汗。 鹹涼。止虛汗盜汗。(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勞熱骨蒸。即水淘浮起者,焙用。麥麩、甘寒。(麥之涼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熱。)與浮麥同性。(止汗之功次之。)醋拌蒸。熨腰腳折傷。風濕痺痛。(能散血止痛。)寒濕腳氣。胃腹滯氣。互易至汗出。並良。(凡瘡瘍痘瘡潰爛、不能著席者、用麥麩裝褥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麥奴。(麥穗將熟、上有黑霉。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

大麥

補虛除熱。 甘鹹微寒。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益氣調中。除熱止泄。療消渴。化穀食。石蜜為使。面、平胃寬胸。下氣消積。療脹進食。涼血止渴。(宗 曰︰大麥性涼滑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氣而平。)

補中除熱。 甘微寒。補中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

蕎麥

瀉、利腸下氣。 甘寒。降氣寬腸。治腸胃沉積。(孟詵食療本草云:能煉五臟垢穢、 庵曰︰亦解酒積。)泄痢帶濁。敷痘瘡潰爛。湯火灼傷。虛寒者勿食。(頭風風眼、蕎麥粉作一錢大餅、貼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野麥

古名雀麥。救荒。 甘平。充飢滑腸。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餅食。皆可救荒。苗、下死胎。(水煮溫服、胞衣不下同。)

糯米

古名稻。補溫脾肺。 甘溫。補脾肺虛寒。堅大便。縮小便。收自汗。(同龍骨牡蠣為粉、能撲汗。)發痘瘡。(解毒化膿。)性粘滯難化。病患及小兒。最宜忌之。凡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稻花陰乾為末、揩牙固齒。)

粳米

和胃補中、清肺。 甘平。(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得天地中和之氣。平和五臟。補益氣血。色白入肺。除煩清熱。利便止渴。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新米乍食動氣。(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雞屎白。)泔、(古名米瀋、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

一名占。補氣溫中。 甘溫。益氣溫中,和脾養胃,除濕止泄。

以上麻麥稻類。


補、和中。 甘平。益氣和中。宜脾利胃。(吳瑞日用本草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 、孫炎云:稷即粟也、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子不同、粟穗叢聚攢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 、即蜀黍也、其莖苗高碩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也、往往以蘆 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並正之。)黍之不粘者為稷。莖、治通身水腫。(煎湯浴之。)

補中。 甘溫。益氣補中。(蘇頌曰︰粘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粘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粘者為黍、粟之粘者為秫、粳之粘者為糯、別錄本文、著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諳、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分別、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久食令人多熱煩。(羅願爾雅翼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最粘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根、治心氣疼痛。(煎湯溫服。)

補氣和中。 甘。(黃粱平、白粱青粱微涼。)益氣和中。除煩渴。止霍亂下痢。利大小便。(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而黃粱尤得土氣之中和也。)粟之大者為粱。(手足生疣、白粱米粉、鐵銚炒赤、研細、以眾人唾和塗之、濃一寸、即消。)

北方謂之小米。補氣養腎。 鹹淡微寒。補虛損。益丹田。開脾胃。利小便。治反胃熱痢。粱之小者為粟。(小兒重舌、嚼哺之。)

即黃米。益陰、利肺大腸。 甘微寒。治肺瘧。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症。妊娠下黃汁。去寒熱。利大腸。粱米、粟米之粘者為秫。(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良。)

救荒。 甘澀。補中益氣。濃腸胃。濟飢。一名龍爪粟。又名鴨爪稗。(周憲王救荒本草曰︰子生水田中、及下濕地、葉似稻、但差短、梢頭結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搗米煮粥、炊飯、磨面皆宜、時珍曰︰ 子、山東河南亦五月種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莖、有開細花簇簇、結穗如粟穗、而分數歧、如鷹爪之狀、內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蜀黍

一名高粱、一名蘆 、俗名蜀秫、又名蘆粟。溫中澀腸、救荒。 甘澀溫。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粘者與黍米同功。莖高丈許。狀如蘆荻而內實。葉亦如蘆。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紅黑色。米性堅實。黃赤色。(有二種、粘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於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其谷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博物志云:地種蜀黍、年久多蛇。)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救荒。 甘平。調中開胃。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須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棕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根葉、治小便淋瀝沙石。痛不可忍。

菰米

一名茭米。救荒。 甘冷。止渴。解煩熱。調腸胃。可療飢。

東子

救荒。 甘平。益氣輕身。久服不飢。堅筋骨。能步行。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河西人語曰︰貸我東 、償爾田粱、郭儀恭廣志云:東 子似葵、青黑色、並涼間有之、時珍曰︰相如賦東雕凋胡、即此、魏書云:烏丸地宜東 、似 、可作白酒、又廣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 粥、六月種、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

蓬草子

救荒。 酸澀平。作飯食。不飢。無異粳米。(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黃蓬、青科、飛蓬、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飢年人采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號飛蓬、子如灰 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云:鮑出遇飢歲、采蓬實、日得數斗、為母作食、葛洪西京雜記云: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草米

救荒。 甘寒。作飯去熱。利腸胃,益氣力,久食不飢。(藏器曰︰生米田中、苗似小麥而小、四月熟、可作飯、郭璞爾雅注疏云:一名守氣、生廢田中、似燕麥、子如雕胡、可食。)

草子

救荒。 甘平。補虛羸損乏。溫腸胃。止嘔逆。久食健人。輕身不飢。(博物志云:東海洲上有草、名曰 、有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呼為自然谷、亦曰禹余糧、李 南海藥譜曰︰ 實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國未曾見也、方孝孺遜志齋集、有海米行、蓋亦 草之類也、其詩云: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薺、婦女攜籃晝作群、采摘仍於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飢、莫辭苦澀咽不下、性命聊假須臾時。)

救荒。 辛甘。苦微寒。作飯食。益氣宜脾。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稱。根苗。(金瘡及傷損出血不已、搗敷、或研末摻之即止、甚驗。)

薏苡仁

補脾肺、通行水。 甘淡微寒而屬土。陽明藥也。(胃、)甘益胃。土勝水。淡滲濕。瀉水所以益土。故健脾。

治水腫濕痺。腳氣疝氣。泄痢熱淋。益土所以生金。故補肺清熱。(色白入肺、微寒清熱。)治肺豬肺蘸末服、良。)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風熱筋急拘攣。(厥陰風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陽明為本、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陽明虛則宗筋縱弛、故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又曰︰肺熱葉焦、發為痿 、蓋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陽明濕熱上蒸於肺、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故痿 、薏苡得土之燥、稟秋之涼、故能燥脾濕、善祛肺熱。筋、寒則急、熱則縮、濕則縱、然寒濕久留、亦變為熱、又有熱氣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濕者、薏苡去濕要藥。)令人能食。大便燥結。因寒筋急。勿用。其力和緩。用之須倍於他藥。炒熟微研。

御米殼

即罌粟殼。澀腸、斂肺、固腎。 酸澀平。斂肺澀腸而固腎。治久嗽。瀉痢脫肛。遺精多溺。心腹筋骨諸痛。(東垣曰︰收澀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酸收太緊。令人嘔逆。(醋製而與參朮同行、可無妨食之害。)且兜積滯。反成痼疾。瀉痢初起。及風寒作嗽。忌用。(丹溪曰︰此是收後藥、要先除病根。)一名麗春花。紅黃紫白。艷麗可愛。凡使殼。洗去蒂及筋膜。取薄皮。醋炒或蜜炒。

得醋、烏梅、陳皮良。(嫩苗作蔬、除熱潤燥、開胃濃腸、御米潤、治反胃。)甘寒潤燥。煮粥食。治反胃。(加參尤佳。)

阿芙蓉 (一名阿片、俗作鴉片。澀、止瀉痢。)酸澀溫。微毒。止瀉痢。收脫肛。澀精氣。此罌粟花之津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三五處。勿損裡面硬皮。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陰乾。故今市者,猶有苞片在內。(俗入房中術用之、京師售一粒金丹、雲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術耳、大有害、勿為其所惑。)

以上稷粟類。


黑大豆

補腎解毒。 甘寒色黑。屬水似腎。(豆有五色、各入五臟。)故能補腎鎮心。(腎水足則心火寧。)明目。(黑水神光屬腎、腎水足則目明。)下氣利水。(古方治水腫每單用、或加入他藥。)除熱祛風。(炒熱、酒沃、飲其汁、治產後中風危篤、及妊娠腰痛、兼能發表、千金云:一以去風、一以消血結。)活血。(產書云:炒令煙絕、酒淋服、下產後餘血。)解毒。(蘇頌曰︰古稱大豆解百藥毒、試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消腫止痛。搗塗一切腫毒。煮食利大便。緊小者,入藥更佳。鹽水煮食。尤能補腎。畏五參、龍膽、豬肉。忌濃朴。(犯之動氣。)得諸膽汁、石蜜、牡蠣、杏仁、前胡良。(卒風不語、大豆煮汁、煎稠如飴含之、並飲汁、喉痺不語、同上法。)

黃大豆

寬中、利大腸。 甘溫。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研末。熟水和塗痘後癰。(凡痘毒生在要處、恐致帶疾、令其母嚼爛生黃豆、濃敷之、即消、另生他處。)豆油、辛甘熱。微毒。塗瘡疥。解發。

白豆

一名飯豆。補調中。 甘平。補五臟。(思邈曰︰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暖腸胃,調中,助十二經脈。豆腐、見造釀類。葉、煮食。利五臟。下氣。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腸。(心與小腸相為表裡、行水。同鯉魚煮食、能消水腫、煮粥亦佳。)散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治瀉痢嘔吐腳氣。(昔有患腳氣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踐踏之、遂愈。)敷一切瘡疽。(雞子白調末箍之、性極粘、干則難揭、入苧根末則不粘、宋仁宗患 腮、道士贊寧、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中貴任承亮所親見、後任自患惡瘡、傅永授以藥、立愈、問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偽也、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予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複宣、凡潰爛幾絕者、為末敷之、無不立效。)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最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紅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紅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氣、風痰瘴瘧、蟲蠱毒、研二七枚服。)

綠豆

清熱解毒。 甘寒。行十二經。清熱毒而解渴。(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景岳曰︰凡熱毒勞熱諸火、熱極不能退者、用綠豆、不拘多寡、寬湯煮糜爛、入鹽少許、或蜜亦可、待冰冷、或濃或稀或湯、任意飲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傷脾氣、善於解毒、除煩退熱、止渴、大利小水、乃淺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乾、不宜濃、但略煮半熟清湯、冷凍飲料之、尤善除煩清火。)去浮風而潤膚。利小便以治脹。濃腸胃以和脾。(善治瀉痢。)胃寒者不宜食。功在綠皮。去殼即壅氣。粉、撲痘瘡潰爛。良。(一人誦觀音經甚誠、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薩、夢僧授一方、綠豆粉、新銚炒紫色、井水調濃敷、紙貼、杉木皮札定、其效如神。)圓小者佳。(解燒酒毒、多食豆粉、解鴆酒毒、豆粉三合、水調服。)

豌豆

理脾胃。 甘平。治吐逆泄痢。消渴淡煮食之、良。腹脹。(時珍曰︰豌豆屬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研末。塗癰腫痘瘡。

蠶豆

澀、補中。 甘澀溫。補中益氣。澀精實腸。(汪穎食物本草曰︰快胃和臟腑、洛按、蠶豆閉澀而補、極易作脹、所謂快與和、安在哉、時珍曰︰萬表積善堂方言、一人誤吞針入腹、諸醫不能治、有教令煮蠶豆連殼、同韭菜多食之、不得食別物、針自大便同出、可驗其性之利臟腑也、洛謂腸疊腹中、曲折而遠、針入必傷、焉能速之使出哉、食韭菜卒難就化、糾纏而裹針外、蠶豆澀滯、粘在韭上、同護針而不傷腸臟耳、又有即此方、同胡桃肉食者、此則取其通利、而欲其速下也。)發芽則全不閉澀。香甘可口。

豇豆

瀉、利水解毒。 甘澀平。散血消腫。清熱解毒。治消渴吐逆。泄痢便數。解鼠莽毒。(按周憲王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豇豆煮汁飲則解、欲試者、先刈鼠莽苗、以汁灌之、根即爛不生、可見為消伐之物、又豇豆同米煮作飯、米粒便軟小、尤可見其性之克削也、時珍述盧廉夫之言、謂其補腎、以其豆子微曲如腎形也、不知如腎形者、不過入腎而已、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非能補心補腎也。)

白扁豆

補脾、除濕消暑。 甘平。腥香微黃。(脾之谷也。)調脾和胃。降濁升清。消暑除濕。(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瀉。專治中宮之病。(土強濕去、正氣自旺、所以能療嘔吐霍亂、及帶下諸証。赤白帶下、炒研末、米飲服二錢、霍亂轉筋、研末、醋湯和服、俱妙。)中和輕緩。故無禁忌。然多食能壅氣。傷寒邪熾者勿服。生用或炒研。

澀、祛風。 甘苦澀溫。治賊風風痺。味劣。無甚功用。止可作馬料。故俗呼馬料豆。

刀豆

下氣歸元。 甘溫。溫中下氣。利腸胃。益腎歸元。止呃逆。(時珍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

黎豆

溫中益氣。 甘微苦溫。有小毒,溫中益氣,多食令人悶。一名狸豆。(豆作狸首文、故名。)

以上菽豆類。


淡豆豉

宣、解表除煩。 苦泄肺。寒勝熱。(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熱、煮食寒、作豉冷。)發汗解肌。調中下氣。

治傷寒寒熱頭痛。煩躁滿悶。懊 不眠。發斑嘔逆。凡傷寒嘔逆煩悶、宜引吐、不宜用下藥以子豉湯、能吐虛煩。血痢溫瘧。疫氣瘴氣。(豆經蒸罨、能升能散、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詵治用代麻黃湯、通治傷寒發表、亦治酒病。)傷寒直中三陰與傳入陰經者勿用。熱結胸煩悶。宜下不宜汗。亦忌之。造豉法、用黑豆。六月間水浸一宿。淘淨蒸熟、攤蘆席上。微溫。蒿覆五六日後。黃衣遍滿為度。不可太過。取晒簸淨。水拌乾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築實瓮中。桑葉濃蓋三寸。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時。又水拌入瓮。如是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瓮收。

大豆黃卷

一名豆 。理胃消水。 甘平。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破婦人惡血。療濕痺筋攣膝痛。黑大豆為 牙。生五寸長。便干之。名為黃卷。用之熬過。服食所須。一法、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陰乾。(小兒撮口、初生豆芽、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

豆腐

清熱、利大腸。 甘鹹寒。有小毒。清熱散血。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中其毒者,以萊菔湯解之。

陳米

養胃、利小便。 甘淡平。可以養胃。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除煩渴之功。(暑月吐瀉大渴、宜飲之。)

糯米 秫米 黍米 補氣溫胃、甘溫益氣。治脾胃虛寒。泄痢吐逆。小兒痘瘡白色。

粳米 米 粟米 粱米 (補氣養胃、利小便。)甘平益氣。養脾胃。利小便。止煩渴。(羅天益衛生寶鑒云:糯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韓 醫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令專啖粟米粥、絕去他味、旬餘減、月餘痊、此五穀治病之理也、張來粥記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又蘇軾帖云: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一種痰飲之人。不宜食之。(嘉言曰︰粥飲之、化為痰甚易。予每晨食粥、甚覺合宜、夜膳進粥、即不爽快、正以粥易成痰、早晨行陽二十五度、不致成痰、即得粥之益、晚間行陰二十五度、即易成痰、則受粥之害、一物也、早晚宜否之異如此、亦見修養家過午不食、為有理也。)

蒸餅

通、利水、消食。 甘平。消食養脾胃。和中化積滯。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愛竹談藪云: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日、今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爾。)陳久者良。(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凡藥所須、且能治疾、唯臘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乾、臨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且面已過性、不助濕熱、其以果菜油膩諸物為餡者、不堪入藥。肘後方、湯火傷、灼饅頭餅、燒存性、研末、油調塗之。)

面筋

解熱和中。 甘涼。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一切葷素諸菜、皆宜煮食、若熏炙煎炒、則助火傷陰、焦者尤甚。)

麥粉

利五臟、調經絡。 甘涼。和五臟。調經絡。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洗面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 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則不能動、久而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屢用有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神曲

宣、行氣化痰、消食。 辛散氣。甘調中。溫開胃。化水穀。消積滯。(醫余云:有傷粽子成積、用曲末、少加木香、鹽湯下、數日鼻中聞酒香、積遂散而愈。)治痰逆症結。腹痛瀉痢。脹滿翻胃。回乳(炒研、酒服二錢、日二。)下胎。(產後血暈、末服亦良。)亦治目病。(倪惟德原機啟微集云:生用能發其生氣、熟用能斂其暴氣。)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能損胎。造曲法、以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面百斤。青蒿、蒼耳、野蓼。各取自然汁三升。杏仁泥、赤小豆末,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 蛇、六神。通和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罨。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晒乾收之。陳久者良。研細炒黃。酒藥曲、近今各地。有入諸藥草及毒腑,斷不可服。(食積心痛、陳神曲一塊、燒紅、淬酒二大碗服之。)

紅曲

宣、破血、燥、消食。 甘溫。色赤入營而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魚肉酢用之、以能腐生物使熟也。)治赤白下痢。

跌打損傷。產後惡露不盡。(時珍曰︰人之水穀入胃、中焦濕熱熏蒸、游溢精氣、化為營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紅曲以白米飯雜曲母、濕熱蒸罨、自變為真紅、此人奪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營血、得同氣相求之理。)忌同神曲。紅入米心。陳久者良。

宣、開胃健脾、瀉、行氣、消積。 甘溫。能助胃氣上行。而資健運。快脾寬腸。和中下氣。消食除脹。散結祛痰。化一切米面果食積。尤善通乳。(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欲成癰、單用麥芽一二兩、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氣如此。)以穀消穀。有類從之義。停穀食者宜之。然有積消積。無積消腎氣。今人多用大麥者,非也。炒用。

穀芽

宣、健脾消食。 甘溫。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功同麥芽。而性不損元。(味甘氣和、具生化之性、故為健脾溫中之聖藥。)炒用。

飴糖

補中緩脾。 甘溫。益氣補中。健脾化痰。潤肺止嗽。(仲景建中湯用之、取其甘以補脾緩中也。)過用能動火生痰。凡中滿吐逆。酒病牙疳。鹹忌之。腎病尤不可服。(誤吞稻芒、頻食飴、妙。)

解毒。 鹹冷利。殺百藥及熱湯火毒。並一切魚肉菜蔬蕈毒。入藥當用豆醬。陳久彌佳。(輕粉毒、陳醬化水漱。)

斂氣血、散瘀、消癰腫。 酸苦溫。散瘀。治產後血暈。(燒紅炭投醋中、使聞其氣。)除症療心腹諸痛。塗癰瘡腫。

殺魚肉毒。愈黃膽黃汗。多食損筋骨。損胃。損顏色。用米醋。

宣、行藥勢。 大熱有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緩。濃者尤熱而毒。淡者利小便。用為向導。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藥至極高之分。熱飲傷肺。溫飲和中。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辟邪逐穢。暖水臟。行藥勢。過飲則傷神耗血。(最能亂血、故飲之身面俱赤。)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濕熱諸病。(相火上炎、肺經受爍、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嘔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膽因火而忘懼、腎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癆損蠱膈、癰疽失明、為害無窮、汪穎曰︰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醉飽就床、熱壅三焦、傷心損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動火、因而致病者多矣、景岳曰︰酒成於釀、其性則熱、而質化為水、其質則寒、陰虛者飲之則傷陰、陽虛者飲之則敗陽、故或致血不養筋、則為中風、或致傷脾、則為痰飲瀉痢、或濕熱上浮、則為喘為瘈瘲 疼痛、或致動血傷精、則為勞損吐衄、或致傷肌腐肉、則為爛瘡痔漏、其有積漸日久而成水鼓者、則尤多也。)燒酒、散寒破結。損人尤甚。醇而無灰。陳久者佳。(臘月釀造、藏之得法、數十年不壞。)畏綠豆粉、枳 子、葛花、鹹鹵。(得鹹則解、水製火也。)

以上造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