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外科十三方考

囑言

夫人之一身,血脈貫通,似河海周流而無絲毫阻滯,設一旦有邪毒竄入五臟、六腑,或風濕中入皮膚肌腠之間,便血脈不行,而患斯作矣。但毒之所發,變應萬千,有中於臟者,有中於腑者,有中於陽分、陰分、氣分、血分者,種種原因,不一而足。發於陽者,則紅腫高碩而痛甚,發於陰者,則低塌平伏以灰白,或則日輕夜重,或則晝重夜輕,其呈象頗不一致。症之初起,以草藥愈者有之,而久治不效者亦有之,遷延日久,遂有成繭及不收口之諸般壞象矣。吾門在此萬般困難、諸醫束手時,而有四味異藥、十三奇方以濟之,此種困難遂迎刃而解,醫盡世間奇症,從未輕授外人,得之者可坐獲濃利,救濟群生,此中至藥,雖南面王不易也,吾子孫當世代遵守,是所至囑﹗

又據黃承昊折肱漫錄第七卷,腫毒條有云:“凡患毒者,多服十三方及仙方活命飲以敗毒,但老弱之人不能堪此,故薛立齋以托裡敗毒散易之。”又醫藥編有云:“一人患瘧,久不愈,以金蚣丸投之,瘧止”云云。黃氏為明季萬歷丙辰進士,折肱漫錄成於崇禎乙亥,是外科十三方之來,當不始自清代矣。


上編

總論歌

儂等著論總提綱,陰陽內外悉分張,癰疽發處分赤白,瘡癤起時別暗光,滿腹仁恩留赤子,一腔慈愛著青囊,百骸中毒分表裡,三關直透識陰陽,回生妙術傳釜水,救死奇方著蜀疆,且看杏林多秀色,須知橘井有泉香,愚民莫負儂醫惠,轉盼乾坤樂更長。

癰疽總論

夫癰疽之症,本由心經而發,何以發自心經,因實火動而成癰疽,雖有各症,亦當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者,乃心、肝、脾、肺、腎及心包絡等處,或因寒熱而血凝氣滯,或膏粱濃味而遺諸毒;外因者,乃肩挑背負,勞苦奔趨,而迎暑濕風邪,擾動氣血不和,此外因也;不內外因者,乃五臟受傷而邪毒透入也。癰疽之發,分筋、骨、韌、皮、膚五類。癰發於血脈之間,屬陽,為順症;疽發於筋骨之內,屬陰,為逆症。發於皮內者為瘍,發於膚上者為癤。凡症宜視陰陽,詳察善惡,若見三善,縱然沉重,亦無大害;如見四惡,雖然微小,亦必喪亡。凡業醫者,不可徒從表裡、寒熱而辨陰陽,以貽害於人也。

癰疽總論歌

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外因六淫八風感,內因六欲並七情,飲食起居多失慎,肩挑背負損其身,膏粱之變營衛過,藜藿之軀氣血貧,疽由筋骨陰分發,癰從陽分肉脈生,瘍起皮裡肉之外,瘡發皮膚為失榮,陽盛 腫赤痛易,陰盛色暗陷不疼,半陰半陽不高腫,微痛微熱紅亦輕,五善為順七惡逆,見三見四可分明,臨症色脈須詳察,溫涼補汗攻應分,善治傷寒雜症易,能察癰疽腫毒精。

癰疽總論歌解

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故曰癰疽原是火毒生也。癰疽皆因營衛不和,氣血凝結,經絡阻隔而生,故曰經絡阻隔氣血凝也。其因有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是也。外因者,由於春之風,夏之暑濕,秋之燥,冬之寒也,當其時而至,則為正氣,非其時而至,或過盛,則為淫邪。凡此六淫為病,皆屬外因。亦有因八風相感,如冬至日正北大剛風,春分日正東嬰兒風,秋分日正西罡風,立夏日東南弱風,立冬日西北折風,應時而至,則生養萬物,不應時而至,則殺害生靈萬物,若人感受,則內生重病,外發癰疽。凡此八風為病,皆屬於外,故亦曰外因六淫、八風感也。內因者,耳聽淫聲,目視邪色,鼻聞過臭,舌食滋味,心思過度,意念妄生,皆損人神,凡此六淫為病,皆屬內因,故曰內因六欲並七情也。不內外因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慎,過飲醇酒則生火,消爍陰液,過飲茶水則生濕,過食五辛則損氣血,過飢過飽則傷脾胃,凡此種種,皆飲食之致病;晝夜過勞,擔輕負重,跌撲損墜等類,損其身形,夜不靜息,強力入房,勞傷精氣,此起居之病也。其起於膏粱濃味者,多令人營衛不和,火毒內結,起於藜藿薄食者,多令人胃氣不充,氣血虧少,凡此種種,皆不內外因也。人之身體,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發於筋骨間者曰疽,屬陰;發於血脈間者曰癰,屬陽;發於皮裡肉外者曰瘍毒,只發於皮膚上者名曰瘡癤。凡癰疽陽盛者,初起 腫,色赤,疼痛,則易潰易斂,順而易治,以其為陽症也。陰盛者,初起色黯,不紅,塌陷,不腫,木硬不疼,則難潰難斂,逆而難治,以其為陰症也。半陰半陽者,漫腫不高,微痛不甚,色不甚紅,此症屬險,若能隨症施治,不失其時,則亦可轉險為順,否則逆矣。五善者,五善之症也,諸瘡見之則為順,則易治;七惡者,七惡之症也,諸瘡見之則為逆,則難治。凡患癰疽者,五善為順,七惡為逆,如見三善者必生,見四惡者必死矣。爾後學業醫者,當於臨症之際詳察其色,宜溫者則溫之,宜涼者則涼之,宜補則補,宜汗則汗,宜攻則攻,果能如是,庶有濟而不誤也。然而外症癰疽,猶如內症傷寒,能善治傷寒者,則雜症無不易治,能善療癰疽者,則諸瘡無不精妙,蓋以其能辨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也。

癰疽陽症歌

陽症初起 赤痛,根束盤清腫如弓,七日或疼或時止,二七瘡內漸生膿,毒隨膿出精神爽,腐脫新生氣血充,嫩肉如珠顏色美,更兼鮮潤若榴紅,自然七惡全無犯,應當五善喜相逢,須知此屬純陽症,醫藥調和自有功。凡癰疽初起, 熱赤痛,根束者,暈不散也;盤清者,不漫腫也;如弓者,高腫也,易潰易斂,此為順症。詳察細審,自易見功。

癰疽陰症歌

陰症初起如粟大,不紅不腫疙瘩僵,木硬不痛不 腫,瘡根平大黯無光,三七之後不潰腐,軟陷無膿結空倉,瘡上生衣如脫甲,孔中結子似菡房,紫黑膿稀多臭穢,如見七惡定必亡,須知此屬純陰症,縱有岐黃命不長。凡癰疽初起,不紅不腫,不 熱,狀似粟米疙瘩,木硬不痛,七朝之後,不潰不斂,瘡上生衣,如脫殼樣,口如花結子,此屬逆症。倘見七惡,必定死亡;如現五善一、二者,尚可勉強救治,否則徒勞。

陰陽相半歌

陰陽相半屬險症,陽吉陰凶生死昭,似陽微痛微 腫,如陰半硬半腫高,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斂為膿磽,五善之症雖兼有,如現七惡豈全逃,飲食若能知味美,二便調和尚可療,按法醫治應手效,陽長陰消自可調。半陰半陽,皆屬險症,似陽不甚燒熱,似陰不甚木硬,多現順症宜可救,如現逆症則難療。如陰升陽泄者,縱然多險,尚有一線生機。

癰疽善惡歌

法則無他審症先,陰陽兩症必須參,五善七惡休咎定,明哲先當仔細觀。

夫病分內外,審症宜詳,病由臟腑經絡而發,癰疽亦自臟腑而成,內症必先察其表裡,外症亦當審其陰陽,審症既確,施治自易。癰疽陽症之形,發為紅腫,大燒大熱,頭尖色赤,病者時畏寒熱,口乾發渴,不思飲食,只喜茶水,此陽症也。陰症色青,不燒不熱,不紅不腫,患者飲食不多,精神猶暢。此陰症也,又有陰症似陽者,患部先紅而猶赤,時燒時退,或有或無,疼痛不堪,口中焦渴,人多眩暈,此陽症兼陰也。如患者周身寒冷, 汗淋漓,瘡頭豐滿,色多黑赤,頭尖體圓,此陰症兼陽也。欲治外症,無他妙法,當先辨其陰陽,次當詳其五善、七惡。五善者,一聲音洪亮,二精神舒展,三瘡形陽症紅紫,陰症赤白,四飲食無減,五靜睡不煩,此善症也,若得一、二善者,所患雖重,亦自無虞。七惡者,一聲音沉滯,二坐臥難安,三頭多眩悶,四陽帶黑赤,陰帶紅紫,五瘀血時流,六周身寒冷,七人多恍惚,此七惡見其一、二者,皆不可救藥。業此者審察宜詳,不可 忽大意。

癰疽五善歌

心善精神爽,言清色潤鮮,不躁不煩渴,寤寐兩相安。肝善身輕便,不怒不驚煩,指甲紅潤色,起坐覺安然。脾善唇滋潤,知味喜加餐,膿黃不臭穢,大便不稀干。肺善聲音響,不喘無嗽痰,皮膚光潤澤,呼吸氣相安。腎善不午熱,口和齒不干,小溲清且白,夜臥靜如山。

癰疽七惡歌

一惡神昏憒,心煩舌燥乾,瘡色多紫黑,言語見呢喃。二惡身筋強,目睛正視難,瘡頭流血水,驚悸是傷肝。三惡形消瘦,瘡形陷又堅,膿清多臭穢,脾敗食不甘。四惡皮膚槁,痰多韻不圓,喘生鼻頻扇,肺絕定歸泉。五惡時引飲,咽喉若燎煙,腎亡容慘黑,囊縮死之原。六惡身浮腫,腸鳴嘔呃繁,大腸多滑泄,臟腑敗之端。七惡瘡倒陷,如剝 一般,時時流污水,四肢厥逆寒。

諸般壞症歌

初起如粟癢微生,未老頭白痛漸增,一日寒熱發戰起,三四發泡硬如疔,晝夜昏沉癢不止,四紅五紫六日青,人若犯此無膿症,十人之中九不生。


中編

處方篇

十三方中最神秘而令人難索解者,厥為首方中之“中九丸”,十人十樣,使人莫名所以,尤以三打靈藥為特甚,銀翠次之,金丹、石青,則所差尚屬無多。今特先將四味異藥之製法詳述於前,以中九丸配合法殿之於後,然後再及其他之十二靈方,以成其全。

鍋烈製法

(即三打靈藥)

[處方] 水銀(一兩) 白礬(一兩微 去水分) 火硝(一兩焙去水分) 食鹽(一兩,焙乾) 朱砂(五錢)皂礬(一兩)(製法)
(1)先將白礬、火硝、食鹽、皂礬朱砂共研極細,再加水銀又研,直研至不見水銀星珠時為止,分作三份備用。
(2)以一份堆於小鐵鍋內,上以大碗覆之,隨以醋調熟石膏粉,將碗同鍋連接處塗封嚴密,勿使泄氣。
(3)以炒乾黃土(即黃土之炒去濕氣者,用赤石脂更好)或極細河砂,將碗掩住,但須露出碗底,並以鐵圈重物套壓碗底,不使移動,碗底置浸濕棉花一團,外以大鐵釘三只(或用火盆上燉食物的鐵三腳架,更妙),插於地面土中,將 鍋安置釘上,約離地高七指許。
(4)以微火烤胎,焚香計之,俟一炷香盡,再以文火升煉,俟第二炷香盡時,又以武火(即烈火,以焰離鍋底約二指許為度)升煉,俟三炷香盡時,察看碗底棉花是否由濕而乾,更由乾而成黃黑色,如已成黃黑色,即離火待冷。
(5)將已冷丹鍋,輕輕除去黃土、石膏,揭開丹碗,靈藥即升碗上,色白者嫩,色紫者老,色紅者恰到好處是上品(如碗上有水銀星珠,是武火用早,水銀首先飛上,不可使用),此為一轉,又名一打。
(6)取第二份藥末同一轉掃下丹藥調勻,合為一處,如前升煉三炷香,冷定取藥,是為二轉靈藥。
(7)取第三份藥末同二轉靈藥調勻,合為一處,如前升煉三炷香,冷定取藥,是為三轉,三轉已畢,所得之藥即為三打靈藥,亦名“鍋烈”。藥經三打,則水銀之本性死絕,服食遂無流弊。丹底可搽諸瘡,功能止癢定痛,長肉生肌,不可棄去。

金丹製法

(亦名鍋丹)

[處方] 倭鉛(三錢) 漳丹(二兩)

[製法]︰
(1)將鉛放入傾銀罐內(即耐火粘土罐,昔日熔銀時常用此罐),置於火上熔化之。
(2)將漳丹徐徐撒於已熔鉛上,藉重鉛氣熏蒸,並於黃丹中間攪一凹處,俟蒸至凹處發現黑色,四周兼現黃色時,是即合度之証(大約一炷香時即可蒸透),冷定,去鉛取丹,是即金丹,亦名“鍋丹”。

石青製法

[處方] 白砒(二兩) 硫黃(四兩)

[製法]
(1)將砒、硫共研細末,投入傾銀罐內,上覆鐵板一塊,以鐵絲縛緊,再用鹽泥將罐全體封固(或以醋調 石膏亦可),俟乾聽用。
(2)將已乾丹罐放木炭火中燒之,揣度罐中藥已熔化(約香三炷),乃取出待冷,剝除泥殼,揭去鐵板(手勢應輕,勿使蓋上所升之藥落下),升於蓋上而色如黃芽者為煙硫,沉於罐底而色帶暗綠者為石青,將此暗綠色物取出研細備 用。二物雖然同出一本,性卻截然不同,蓋煙硫有毒而石青無毒也。

銀翠製法

[處方] 紋銀(一兩) 石青(約一兩)

[製法]
(1)將銀打成薄片,剪成小塊,投入傾銀罐內,火上熔化。
(2)取石青末約六、七錢,投入已熔銀上,以鐵箸攪拌,銀即自然起發,如不十分起發時,可再投石青末三、四錢,必能起發。所用石青不拘多少,總以銀質發透為率。
(3)將發透之銀取出打碎,研為細末,飛去灰渣,其色與靛花相似(翠色),故名銀翠,將其浸入冷水,每日換水 二次,七日夜後,火毒即盡,收貯備用。 顧世澄瘍醫大全痔漏門中,有退管方一個,絕類銀翠,僅製度不同,特錄於後,以資參証︰
(甲)磁石(六兩) 打如豆大,用白芨水浸數日,取出,以硫黃粉為衣,入罐升三小時,得丹約三錢。
(乙)辰砂(四兩) 明礬(四兩)(另入罐升成丹)
(丙)紋銀(一兩) 硫黃(三錢) 白砒(三分)(煉化成粉) 將以上三種藥末各秤等分,研勻,米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分,白芷湯下,服後約半日間,下部即覺脹痛,用手拍左右臀,管即自出,俟出盡時,以生肌藥收功。管口小者,先以爛藥爛開,管即易出;欲管速出者,可再用蓖麻子煎水洗之。

附︰靈藥釋性

鍋烈︰辛平無毒。功能去濕、殺蟲、活血、解毒、化痰、解郁 金丹︰辛平無毒。功能治吐逆、反胃、墜痰、殺蟲。 銀翠︰辛平無毒。合藥能治一切奇瘡怪症,內服功能斂口生肌。 石青︰大熱。因其有砒,故能解水銀、輕粉之毒。善治一切風濕,筋骨作痛作腫;又能解一切寒涼藥毒,及瘡不收 口,作寒作熱等。更能領導水銀、輕粉循行筋脈,以解周身痰氣,乃諸藥中之極熱者。不可不用,亦不可多用。 楊鵬先經驗救急方,乾坤奪命丹︰ 生白信石(一兩研末) 生硫黃(一兩研末) 白蠟(一兩) 三宗標準,不可缺少分量,將蠟熔化,即下二藥合勻,出鍋為丸,每丸四分備用。 此藥治男婦一切氣寒、食寒、陰寒,及婦人白帶,男子腎寒,白痢、瀉下等,一切下部寒涼之症,並皆治之。如男婦陰寒,病在危急,速服此藥,待至二十分鐘時,無不立刻回生,每服一丸,小兒半丸,開水送服。 煙硫︰其性好走,善入肌膚,為祛風邪、療諸癬之要藥。但有大毒,故只可外用,不可內服。

第一方‧中九丸

歌曰︰中九丸來味不多,說破異藥笑哈哈,任他諸般奇怪症,每服數丸起沉 。

[處方] 鍋烈(一錢) 金丹(一錢) 銀翠(三錢若膿寒加石青五分)

[製法] 共研細末,用麵糊趁熱合藥為丸,如鳳仙子大備用。

[用法] 每服一分,病重者,可由二分加至三分,用溫酒或溫開水送服,服至毒消盡時為止,忌食蘿卜。如糸陰症,可加石青一錢,餘症不用;畏寒者,可加百草霜五錢。 疔瘡忌服,小孩量減。服丸之後,間有發現頭暈者,不必畏懼,過一時即消失矣。

中九丸的又一配合法

[處方] 鍋烈(六錢) 金丹(三錢) 石青(四錢) 銀翠(四錢) 蟾酥(二錢) 熊膽(三錢) 珍珠(二錢) 麝香(一錢)

[製法] 以棗泥為丸,如小黑豆大,朱砂為衣。

[用法] 每服二、三丸,用龍眼肉包好,白糖開水送服,每日二次,病重者,可服三、四 丸。血燥之人可加牛黃,如無牛黃,可用九轉膽星代之。

第二方‧金蚣丸

歌曰︰金蚣丸內用蜈蚣,全蠍山甲與僵蟲,朱砂雄黃同配合,痰核瘰癧散無蹤。

[處方] 金頭蜈蚣(十五條去頭足微炒) 全蠍(二十個去頭足米泔水洗) 山甲(二十片土炒成珠) 僵蠶(二十條炒去絲) 朱砂(二錢) 明雄(二錢) 川軍(三錢)

[製法] 共研細末,黃酒、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雄黃為衣。

[用法] 每服三十至五十粒,空心溫黃酒送服,老弱量服,汗出即愈,未成者消,已成膿者,次日即潰,已潰者 忌服。如系痰核瘰癧,可兼服中九丸五至十粒以輔助之。

又如患者體質柔弱,消化不良,服中九丸後腹痛作瀉者,可兼服此丸,即可減退其副作用。

又古方“五虎下西川”,即金蚣丸之多蟬蛻者,但據我收藏的十三方抄本中,亦有三本方中有蟬蛻,可知本方是從五 虎下西川蛻化出來的一個驗方。原方如次︰

金頭蜈蚣(一條去頭足糯米炒黃色) 全蠍(五錢洗去鹽焙乾) 蟬蛻(五錢去頭足) 穿山甲(五錢陳土炒) 僵蠶(五錢炒去絲)
共研細末,苕面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壯者每服二十丸,弱者十丸,土苓湯下,忌油葷,及一切發物,凡一切楊梅毒瘡,魚口橫 ,不問已潰未潰,皆可治之,無不驗者。

又錢塘趙恕軒串雅編及種福堂公選良方中之“鱗鯉丸”,皆與金蚣丸方十九相同,且較金蚣丸完善而穩妥。據趙氏云: 即鈴醫之“八面鋒”,為一切無名腫毒之特效專藥,而於瘰癧一症尤具特長,故編者每於用金蚣丸處,皆易以此方,不僅 效力確實,而且更少流弊,今錄其方於次︰

歸尾(五錢) 生軍(三錢) 蟬蛻(二十只去頭足)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製芩(三錢)全蠍(二錢) 連翹(三錢去心) 防風(二錢五分) 羌活(二錢五分) 雄黃(水飛七分) 僵蠶(二十五條薑汁炒) 牛膠(一兩土炒) 荊芥(二錢) 桔梗(二錢) 金頭蜈蚣四條,去頭足,分作四種製法︰

一條用薑汁搽,焙乾;一條用香油搽,焙乾;一條用濃醋搽,焙乾;一條用酥搽,焙乾。 上製後,共合一處研細末,備用;再以山甲四兩,亦分作四種製法︰

一兩用紅花五錢煎湯煮,焙乾;一兩用牙皂五錢煎湯煮,焙乾;一兩用紫草五錢煎湯煮,焙乾;一兩用蘇木五錢煎湯煮,焙乾。 上製後,亦混合一處,研末備用。 將上面各種藥末共合一處,以米醋打糊為丸,外以朱砂五線為衣,每丸重一錢二分,瓷瓶收貯,以麝香五分養之。 服時以一丸,熱酒送服,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出膿,神效非常。金蚣丸藥味即此方之一部分,與蟾酥丸處方亦小異大同,其為外科之重要方,可想而知。且此方之前數味,乃“神授衛生湯”藥味,功能宣熱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故為外科門中之首要方,且較金蚣丸尤為周到而踏實。編者每於用金蚣丸處,皆易以此方者,亦以其周到而踏實也。 吾蜀梁山楊旭東,蜀中醫纂有“驪龍珠”一方,為癰疽總方,專治一切癰疽腫毒,不論已潰未潰,俱能散毒收口,生肌長肉,方名之下標明為“內庭方”,亦即鱗鯉丸、金蚣丸之小有不同者。惟方中蜈蚣系二十一條,將山甲、蜈蚣製好後,每以山甲末一兩,蜈蚣末二錢,配入群藥之中,每丸重一錢五分;全蠍又系用荷葉包炮之,此小異耳。欲知其詳,可覆按原書。 又趙氏串雅編中之“八厘金”,主治癰疽發背,疔腫瘡毒,未成者服之,內消甚效,察其處方藥味,殆亦金蚣丸之加味,故並錄於此,以作他山之助。

番木鱉(水浸去皮油 枯五錢) 蟾酥(二錢) 僵蠶(二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膽礬(一錢) 蜈蚣(三錢) 山甲(一錢) 血竭(一錢) 朱砂(三錢) 蟬蛻(一錢) 川烏(一錢) 雄黃(一兩) 麝香(五分)
上共研末,於五月五日修合,水泛為丸,如萊菔子大,上部病飽服,下部病飢服,每以八厘,陳酒送下,小兒酌減。

他如趙氏之十寶丹,串雅補之回生丹,青囊秘授之全生丹,外科大成之六軍丸,蓬萊山樵輯方之觀音救苦丹等,皆與金蚣丸如出一轍,原書俱在,未遑盡錄。

蜈蚣、山甲等對腺結核有療效,自宜重用。且此方功能鎮靜神經,如加入麝香,更可治療小兒驚風抽搐。

第三方‧三香丸

歌曰︰丁木茴香三香丸,砂仁紫蘇黃芩兼,白朮茯苓陳皮草,乾薑澤瀉香附全,豬苓木通同草果,天花粉末麵糊丸,一切寒涼虛危症,飲食不進效若仙。

[處方] 丁香(二錢) 木香(三錢) 小茴(七錢) 砂仁(五錢) 紫蘇(七錢) 黃芩(一錢)

茯苓(三錢) 豬苓(一錢) 白朮(三錢) 陳皮(三錢) 乾薑(一錢) 澤瀉(一錢) 香附(二錢) 木通(一錢) 草果(五個) 花粉(三錢)

[製法] 共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

[用法] 每服三錢,空心薑湯下。如患者氣體虛弱,飲食少思,服中九丸後有嘔吐、腹痛之副作用者,速服此丸 三錢,即解。

此方專治一切冷痰危症甚效,若患者體質虛弱,胃納不旺,服中九丸後發生惡心、嘔吐、頭眩、腹痛,及泄瀉者,可加此丸三錢同服,即可免除乖象。此方藥味殊嫌龐雜(與木香流氣飲略有出入),倘因服中九丸後發生嘔吐者,亦可用炒山梔及白蔻,加入香砂六君子湯中服之,效力亦與本方之作用相等。

第四方‧化肉膏

歌曰︰化肉靈膏妙無窮,桑麻鍛石一樣同,二烏靈仙同煎水,淋漓入鍋看雌雄,五灰雖然同此用,加減較彼有神功。

[處方] 桑枝灰(五升) 麻梗灰(五升) 廣鍛石(五升未發者)

[製法] 共合一處備用,另以威靈仙一兩,川烏四兩,草烏一兩,野芋頭一兩,生半夏一兩,巴豆五錢共為咀片,煎成濃汁,將前灰放在竹箕內(先用稻草墊底),繼將藥汁淋於灰上,濾下之水,用器接收(濾得之水,以沾於舌上如針刺者為佳),約一大碗,入鍋慢火煎之,俟濃縮到相當程度時,再加白礬一兩,收膏貯瓶,黃蠟封口備用。

[用法] 用時將藥取出,研細如泥,挑置少許,塗於瘡之中央,其藥力自能散布四周,以奏化腐消毒之功。如覺疼痛,可揭開檢視,如患部四邊有紅線樣物時,即噴以冷水一口,其痛可立止。倘腐爛已去,欲生新肌時,可將此膏少許,用水調如淡茶色,用新筆蘸水,於瘡上洗之,即可逐漸生肌斂口。此膏之腐蝕力甚大,故使用之後異常疼痛,因其作用乃化學上之“輕氧化鉀”也。現今新藥群中頗不乏相同之物,如硫酸銅、硝酸銀、石炭酸等,皆具有相同之腐蝕力量,如感覺自製麻煩時,亦不妨以此類化學品代用。赤水元珠有“化瘤膏”一方(即五灰膏),其處方雖與本方不盡相同,而其作用則完全一致,今摘錄於此︰桑木灰、棗木灰、桐殼灰、 麥灰各二升半,共和一處,放於已墊稻草之竹箕中,淋汁約五碗許,入斑蝥四十只,山甲五片,乳香五錢,冰片一錢,用水煎作一碗,以瓷器盛之。用時以新鍛石調膏敷之,乾則隨以清水潤之。“化肉膏”之作用專在追蝕惡瘡腐肉,惟嫌其性質過暴,遠不若薛己外科精義之“針頭散”及仙拈集之“脫爛散”來得王道,故余意不若逕以二方之一以代替之,更為圓滿。

第五方‧藥線

歌曰︰諸家藥線不相同,吾門藥線有奇功,雖然砒礬一樣用,火候之中看雌雄,不論痰核並 骨,化腐乾膿顯神通。

[處方] 白砒(三錢) 明礬(七錢)

[製法] 上各研細末,先於鍋中滴麻油幾滴,次將砒末放入,再將明礬末蓋於面上,將鍋在武火上燒之,俟砒、礬乾結成餅,煙將盡未盡時,取出研末,以麵糊做成細條(如粗絲線)備用。經此製煉之後,砒性已純,凡瘰癧成 ,及癰疽之久不乾膿等,皆可用之。 外科大成之痔漏退管藥線方中,有一方亦僅砒、礬二味,只製煉方法微有不同,亦摘錄於此,以示此方作用之廣︰ 白砒五錢,明礬一兩五錢,將白砒入鐵鍋內鋪勻,上蓋明礬末,以火 之,至礬枯時,噴冷水一口於砒上,隨以棉紙蓋於砒上,再隨噴水三、五口於紙上,從鍋蓋邊紙上看之,以有白霜透出時為率,如無白霜發現,可再 再噴,直至有霜時為止,去紙,入去油乳、沒各少許,蓋於礬上,離火候冷,取出為末,以麵糊為條備用。用時將此條插入漏孔,待管退出時為度。如於此方之中再加入蠍尾七枚,生草烏末一錢,即為最佳之枯痔藥,編者枯痔時亦常用之。其他外科百效書之“點玄丹”,亦系砒、礬二物,且雲善治惡毒,可見此藥線一方專作去腐蝕綿之泛用品,蓋頑固腐肉,非仗此種大刀闊斧之猛烈峻劑,實不能去此冥頑不靈之大患也。 此線短處是去腐甚痛,病者多不樂接受。王肖舫氏則以“蛤豆條”代之,化腐不疼,且極穩妥。其法系以蚊蛤一個,焙至焦黃色,再取生巴豆三粒,去皮心,焙研細末,加冰片少許,共合一處,調捻為條(以巴豆油質能粘和成條為度,否則須相勢加油加藥)。此條用時爛而不疼,功在藥線之上。

第六方‧紫霞膏

歌曰︰紫霞膏貼遠年瘡,銅綠輕竭乳沒良,麻仁松香合一處,白蠟清油要相當,久頑瘡毒不收口,一帖之後效非常。

[處方] 銅綠(五錢) 血竭(五錢)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松香(一兩) 蓖麻仁(一百粒) 輕粉(二錢)

[製法] 先將前五味共研細末,投入石臼中,再加蓖麻仁、輕粉,並滴入清油數滴同搗之,約二三千杵時,即可成膏,如不成膏,可再加蓖麻仁數十粒再搗,直搗至臼內膏軟如棉,十分融和時為止,收貯備用。

[用法] 此膏善除濕熱,拔毒生肌,凡夏秋之間感染濕熱發瘡者,以此貼之,其去腐生肌之功甚捷。他如梅毒、瘡,亦有特效。 近人徐 臧驗方精華中之“紫霞膏”,較此方小有差別,惟其製煉方法則甚可取法,故轉錄之,以作本方參考︰ 製松香(六兩) 製乳沒(各六錢) 血竭(四錢) 銅綠(二錢) 潮腦(六錢) 朱 (三兩)腰黃(八錢) 麝香(八分) 蓖麻仁(三兩)
上十一味,除松香、蓖麻仁外,各先後研末備用,各藥分量以研末後淨秤為準,故在未研之前,當各多備若干,免致研後不敷。合膏時,以石臼搗松香使爛,次加蓖麻仁,三加銅綠,四加兒茶,五加乳香,六加沒藥,七加血竭,八加潮腦,九加朱 ,十加腰黃,末後加入麝香,合好之後,貯於罐內,用紙封固備用。上列各藥重量,系就一料計算,如一次多合則手續較省,但松香既多,舂搗必難,故當事先預約數人工作,以便更番輪換,務使手不停杵,愈熟愈妙。搗時如藥嫌乾,可酌加蓖麻仁若干粒以調整之,如年久膏硬時,亦用此法調整。 此膏專治 串,未成者自能消散,已潰而流膿液者,當酌加輕粉、犀黃以協助之,在攤膏時,須隔水燉融,切忌直接火烘,或在臨用時就熱水壺上溫融之,不可採用直接火烘,因膏中麝香經火則氣泄而效減也。 製松香法︰以松香五斤,用鮮芙蓉花 連葉十斤(以花多者為佳),柳條、桃葉、榴葉各五斤,甘草一斤,煮成濃湯後,去渣濾清,留一小部份,另儲使冷,餘盛鍋中,安放露天(勿置屋內,妨爆濺也),入松香再煎,約松香一桶,湯三桶,俟油沸盡,即陸續用銅勺撈出,傾入冷湯中取起,每枚捏成如燒餅式,中穿一孔,以粗麻線貫之,分裝布袋,緊束袋口,浸糞缸中四十九日,取出去袋,以長流水漂沖三日,再露七日夜後,埋土中七日,存儲備用,以二、三年者為佳。糞 缸以無病之童男、童女糞為最好,年長健壯婦女次之,惟忌經帶,若男子已成人者,則不合用。

第七方‧千捶紙

歌曰︰雄黃一錢砒五分,撒布紙上摺多層,輕輕捶得千餘下,貼瘡貼毒有良能,休將此方輕相視,楊梅疔毒大有靈。

[處方] 白砒(五分) 明雄(一錢)

[製法] 共為細末,取上好皮紙一張,將藥末勻布紙上,摺為十數折,以木捶在紙上捶之,約千餘下,藥即 吸入紙層,至轉黃色時為度,收藏備用。

[用法] 若遇楊梅瘡毒腫起者,以此紙貼之最佳,其他潰後化腐亦妙。

第八方‧太歲墨

歌曰︰太歲墨中麝香烈,大戟蚊蛤慈菇協,千金二烏糯米調,內可服來外可貼,死牛死馬河肫毒,山嵐瘴氣都消得,磨搽惡毒能止痛,又解砒毒並水厄,咽喉腫痛不得眠,疔瘡搽上湯潑雪。

[處方] 山慈菇(一兩) 千金子(一兩) 大戟(一兩) 蚊蛤(二兩去蟲) 麝香(一分) 川 烏(二兩) 草烏(二兩)

[製法] 上共為細末,以糯米煮糊搗勻,用模型鑄為一錢重墨狀條塊,陰乾備用。(舊例甲子年製者,型上刻甲子二字,乙丑年製者,型上刻乙丑二字,故有太歲之稱)

[用法] 每服一錠,病重者,可連服二錠,通利之後,用溫粥補之。凡疔瘡腫毒,口眼歪斜,牙關緊急等症,俱用溫酒磨服,其他一切瘡毒等症,皆用醋磨搽,功難盡述。

第九方‧代針散

歌曰︰未潰之毒可代針,巴霜信石各等分,淨雄一分相兌用,癰毒出膿漸漸輕,不問惡毒痰血起,陳醋調敷止痛疼。

[處方] 巴霜(一錢) 信石(一錢) 明雄(一錢)

[製法] 共研細末,收瓶備用。

[用法] 若遇皮薄瘡癤,不得穿頭而畏刀針者,以陳醋調敷患處,約一日間,瘡頭即自行穿潰,或用黃蠟捻作麥粒大,令其兩頭有光,每服三粒,黃酒沖服,見汗之後,瘡頭即穿。如遇皮濃之瘡,須用鈹針刺開少許,再敷此藥,如未成膿,則此藥不可用,否則等於活剝龜殼。 許璉外科証治全書中有“咬頭膏”方,專治癰瘤膿熟不潰,作用雖與代針散同,其處方則較代針散為王道,因其可減低腐蝕中之痛感也,故摘附其方如次,俾臨床時多一應付法門。 製乳香 製沒藥 番木鱉 生蓖麻仁 銅綠(各等分)
共為細末,另以不去油巴豆加倍,同藥末搗和成膏,再加白砒一分搗勻,臨用時,以綠豆大一粒放患頂上,用膏藥掩貼之,潰時即行揭下,讓膿汁外出,惟胎前、產後不可貼用。

第十方‧熏洗湯

歌曰︰大凡惡毒瘀血成,不曾發散致痛疼,秘授奇方熏洗法,羌獨荊防花木行,薄蘇桃槐桑木葉,金銀川草顯威靈,將藥入鍋同煎水,一熏洗後見太平。

[處方] 銀花(三錢) 羌活 獨活 川烏 草烏 防風 蒼朮 薄荷 蘇葉(各二錢) 桑葉 桃葉 槐葉 樟葉(各一握)

[製法] 各藥共同煎水備用。

[用法] 將煎好藥水,乘熱先熏後洗,洗後避風,功能祛風解毒,散結消腫,倘再加入黃柏、川軍、生地更妙。未成者,熏洗之後,將藥渣搗塗患處,已成者,再加豬蹄湯淋洗,化腐生肌之功,效無其匹。 附方如次︰ 白芷 川芎 藿香 木香 防風 甘草(各三錢) 火蔥(一握)
上以米泔水六、七碗,將藥投入其中,入鍋煎濃,濾去藥渣不用,以新棉蘸湯淋洗患處,湯冷再易熱者,並隨以手輕擦患處四周,令瘡內縮,膿隨湯出,以盡為度。 萬潛齋云:熏洗有蕩滌之功,滌洗則氣血自然舒暢,其毒易於潰腐而無壅滯也。凡腫在四肢者 冼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涼即易。輕者日洗一次,重者日夜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間斷。凡洗時,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氣,夏月要閉窗以避涼風,若不慎此,輕則有妨收口,重則恐變純陰。夫洗藥不一,如初腫與將潰者,俱用“蔥歸 腫湯”洗;如陰症不起者,俱用“艾茸湯敷法”如潰後,俱用“豬蹄湯”燙洗。用豬蹄湯者,以助肉之氣而逐腐也。此洗滌之法,乃瘍科之要藥,方附於後,以備參考︰

一、蔥歸 腫湯 凡癰腫瘡瘍,初腫將潰之時,用此湯洗之,以瘡內熱癢為度。 蔥頭(七個) 當歸 獨活 白芷 甘草(各三錢)
上五味,以水三大碗,煎至湯醇,濾去渣,以絹帛蘸湯熱洗,如稍涼再易之,洗時切忌風寒。

二、艾茸湯敷法

凡陰瘡黑陷不痛者,皆可用之,以知痛則生,不知痛而出死血者死。並須內服大補回陽之劑以助之,方可轉危為安。

硫黃(五錢) 雄黃(五錢) 艾茸(一握)
上以硫、雄二味為末,同艾水煎半日,水將乾,取出艾搗爛,溫敷患處,再煎再易,十餘次為度。

三、豬蹄湯

凡癰疽諸毒流膿者,熬好洗之,以助肉氣,消腫散風,脫腐止痛,去惡肉,活死肌,潤瘡口。如腐盡者,不必用之,當以米泔水熱洗之,令瘡潔淨,不可過洗,過洗則傷水,皮膚破爛,難生肌肉,不易斂口。

黃芩 甘草 當歸 赤芍 白芷 蜂房 羌活(等分)
上七味,共為粗末,看証之大小,定藥之多少。先將豬前蹄一雙,用水六碗煮之,蹄軟為度,將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即用粗藥末一兩,投於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數沸,濾去渣,候湯微溫,即以方盤一個,於瘡下靠身放定,隨用軟絹蘸湯,淋洗瘡上,並入孔內,輕手捺盡內膿,使敗腐宿膿隨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七、八重,蘸湯勿令太乾,覆於瘡上,兩手輕按片時,帛稍涼再換,如此再按四、五次,可以流通血氣,解毒、止痛、去瘀,洗訖,用絹帛拭乾,即隨症以應用之藥貼之。

瘡瘍洗法,西醫極端推崇,惟目的多在清潔殺菌,與中醫洗滌之舒暢營衛、調和氣血者,目的各有不同,故中醫洗滌之法,實應重視。

第十一方‧天然散

歌曰︰天然散內鉛粉神,各樣瘡毒可回春,畏痛加上輕乳沒,止癢銅綠線末靈, 炒鉛粉
研極細,臨症加減任施行,諸般奇症知活用,走遍天涯不憂貧

[處方] 鉛粉(一兩)

[製法] 於鍋中火炒黃色,貯瓶備用。

[用法]
(1)疼者加輕粉一錢,製乳香一錢,製沒藥一錢,血竭一錢,赤石脂( 過)一錢,冰片一分。
(2)癢者加銅綠少許(以兒茶煎水煮過,再 成黃金色),亦可加藥線末三分,金箔三帖。
(3)諸瘡有水者,加海螵蛸一錢,蚊蛤一錢,靈藥五分。
(4)如諸瘡不收口,不紅只癢者,加銀翠一錢。
(5)如欲生肌平口者,加龍骨一錢,象皮一錢,再加 牡蠣亦佳。

顧世澄瘍醫大全中有一方,專治痔漏、發背,疔癰、 瘡,破流黃水,黃水到處,浸淫成瘡等症,亦即天然散之未加命名者。方以杭粉一兩,入傾銀罐內化開,至成老金黃色,冷定研末,加冰片三分備用。用時將藥撒於患處,以手揉之,其水自止,其痛亦定,且不成瘡,亦即天然散也。

又家藏抄本中有“錦堂散”一方,雲能去毒生肌,收口提膿,為外科要藥,方系上錦堂粉(即鉛粉,錦堂乃其牌名也)一兩,用銅瓢炒成黃色時,以紙包好,就水缸下露一宿,收貯備用,遇症無不立效。

又一抄本方云:膿窩黃水常流,搔癢不已,漫延不止,用之靈效異常,方為宮粉(即上品鉛粉)一兩,炒成黑黃色,加冰片三分,研末搽用,亦即天然散之未予命名者。

神奇良方中有跌打損傷方一只,亦即天然散之加味者,方為豬板油四兩,連須蔥一把,將油與蔥放石板上,以木捶打如泥狀,然後以鉛粉四兩,入砂鍋內炒至黃色時,入油、蔥內和成餅狀,貼敷傷處即愈。

一壺天書中有“元龍丹”方,功專生肌斂口,方系鉛粉一兩炒黃,冰片二錢,共研細末乾摻,亦天然散之另一名稱者。

葛洪肘後方︰墜撲瘀血,從高落下,瘀血搶心,面青氣短欲死者,以鉛粉一錢,和水服之。

備急方︰治陰股常濕,以胡粉撲之,亦治乾濕癬瘡。

衛生易簡方︰接骨續筋,止痛活血,以定粉一錢,當歸一錢,硼砂一錢半,用蘇木煎湯調下,仍頻飲蘇木湯;和濟局方及洪氏集驗方,皆有此方,名“神授散”,洪氏並雲,曾屢用之甚驗,且有詳細說明。

青囊秘錄方︰折傷接骨,以宮粉、硼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蘇木湯下,仍頻飲蘇木湯,大效,與上方同出一轍。

第十二方‧麻涼膏

歌曰︰麻涼膏與鐵箍同,二烏南半野芋從,多用芙蓉葉為主,敷上癰疽痛無蹤。

[處方] 川烏(四兩) 草烏(四兩) 生南星(二兩) 野芋頭(四兩) 芙蓉葉(四兩)

[製法] 共為細末備用。

[用法] 陽毒用酒調敷,陰毒用醋調敷。如皮破者,以清油調敷。如無野芋頭時,亦可以水仙花根瓣代之。 又一用法,陰毒可加黃 、肉桂為末,醋調敷之。 此方最適合於陰陽夾雜之症,在鮮藥難辦時,亦可以“南星散”代替之,方用生南星一兩,炒白芥三錢,白芷五分,共研細末,以豬膽汁、蜂蜜各半調塗之,消腫散結之功,不亞於麻涼膏。

第十三方‧解毒膏

歌曰︰解毒膏藥味不多,不離丹油共粉陀,桃槐柳桑發芨蘞,木鱉防甲與黃芍,堪嘆諸醫多味者,幾見膏藥起沉 。

[處方] 白芷 白蘞 白芨 川烏 草烏 黃芩 獨活 細辛(各一錢五分)荊芥 梔子 連翹 羌活 黃連 阿膠 海藻 山甲 昆布 大黃 木鱉 血餘 赤芍 薄荷 牛膝木瓜 防風 石燕 海帶 黃柏 桃枝 柳枝 桑枝 杉枝 天丁 密陀僧(各一兩) 水粉(四兩炒過) 黃丹(三兩) 香油(八兩)

[製法] 上為咀片,將香油入鍋熬之,投前藥(除血餘、黃丹、陀僧、鉛粉四味)入內熬枯,去渣濾過,然後下鉛粉(先 過)、血餘、陀僧、黃丹,至漆黑、滴水成珠時停火,收入罐內備用。

[用法] 用時以軟紙攤貼之。

初因此方屬於師授,故常用之,後試用別本處方,欲對比療效,然連試數方,均不相上下,為了簡化處方,乃改用下方,更得理想斬獲。

白芨(三錢) 白蘞(三錢) 番木鱉(一兩) 露蜂房(三錢) 蛇蛻(錢半) 山甲(三錢)鉛粉(一兩) 陀僧(一兩) 桑枝 槐枝 桃枝(各三十寸) 血餘(如雞子大一團) 馬齒莧(五斤煮汁兌入)
將各藥共合一處,用香油一斤同入鍋中,炸枯去渣,然後加入鉛粉、陀僧,再熬至滴水成珠時,收貯備用。此膏勿論何種陽症瘡毒,皆可貼用,療效極佳,有時亦加入大黃、赤芍二味。


下編

十八問答

一問曰︰何為腦花?答曰︰腦為諸陽之首,乃經絡之總會也。花者如蓮房樣,或有數孔,或有十數孔,初起如粟米大,微疼微癢,三、四日間則作熱發疼,其毒亦漸長,無膿紅腫,十數日後出膿者,則易治,若不出膿,中間爛如敗絮棉團者,則難治。問曰︰當何以治之?答曰︰初起者以“麻涼膏”敷之,再以“熏洗湯”熏洗之,待膿出盡時,以“解毒膏”貼之,俟腐肉落盡,方可生肌;如氣血盛而脈洪大者,可內服“中九丸”,其毒即可漸退而愈。昔有一婦人生此瘡,無花如饅頭樣,紅腫無孔,此為腦癰,不可以花法治之,因經他人敷草藥過多,致表皮變硬,人皆以無名腫毒治之,故多不應;余以“化肉膏”貼之,並用針開孔出膿,惟此後膿久不乾,又用藥線插之方愈。

二問曰︰何為對口花、對口疽、對口疔?答曰︰花者眼多;疽者頂平;疔者頂尖多癢。又問曰︰三者何以治之?答曰︰名雖不同,其治則一。頭者經絡之徑路,前有口舌相干,不可言易,先須認清五善、七惡,治療方有把握。如在十餘日間有膿者,則易治,如不成膿,如一包敗絮者,則難治。治法可內服“中九丸”,外敷“麻涼膏”,再用熏洗之法,自易痊愈;如有管者,當用藥線取之,然後再以生肌藥斂口。

三問曰︰何為背花?答曰︰背花者其毒極重,臟腑皆系於背,故背心生毒,要有膿出方為順症,爛肉落盡知痛者,方好治。若初起如粟米大,兼有膿頭者,不拘老幼,即灸艾火十餘壯,其毒即出。此種病候,丸藥取效者多,湯劑見效者少。患此症者,須飲食、二便如常,有膿,周遭沒有烏肉,兼知痛癢,方為善症。治法則一,可內服“中九丸”,外用“化肉膏”化去腐肉,自易痊愈。

四問曰︰疔毒起於何經?答曰︰起於心經,乃極熱惡症。發於六腑者易治,發於五臟者難治,不痛不癢,周遭烏黑者難治。疔有三十六種,外有五種不測之症,或食牛羊犬馬,或飲酒毒物而生,初起不疼不癢,或出水,或翻花,或無頭,不作膿,如冬瓜皮樣,或頭白,或烏黑,通走九竅,眼耳鼻口舌骨裡,有生膿血,由頭面傳於咽喉者必死。且疔生二、三日,必有外征確候,生於頭面者,將走黃時,咽喉必痛;生於手足者,將走黃時,腋下必有疙瘩,其疔之附近,亦必有紅線內攻,與他瘡殊異。凡初起時,如粟米大作癢,搔之不疼,未老先白頭,三、四日後潮熱寒戰, 硬如疔,或是出水,或者作疼,五、六日作紫青色,可內服“疔毒複生湯”(銀花、生梔、骨皮、大力、木通、連翹、川軍、花粉、公英、菊花、乳香、沒藥,水煎服),外以針刺紅線出血,塗以旱菸油,再以鮮馬齒莧、鮮柏葉、明礬、雞子清,搗爛塗疔。訣雲“治疔先刺血”是也。如手腳生疔,疼痛難忍者,以熱香油洗之,再以蝦蟆皮貼之。又有一種麻子疔者,此起彼伏,連綿不已,是為惡症,可用“太歲墨”內服、外敷,可以化險為夷。疔瘡形象歌初起如粟癢微生,未老白頭痛漸增,一燒二熱寒戰起,三四發 硬如釘,破皮出水疼痛少,五朝紅紫六日青,人若犯此無膿症,先定吉凶辦前程。

五問曰︰鬢疽、鬢漏、耳門癰,三者何辨?答曰︰疽者生於鬢毛間,狀如癤子;平頭起者為癰,疼痛非常,或遠年不收口者為鬢漏。初起者,先以“太歲墨”塗之,繼服“金蚣丸”,再服“中九丸”自愈。耳門癰者,生於耳門之間,三者雖然不同,而治法則一,相症施治,不可拘泥。

六問曰︰何為痰核、瘰癧?答曰︰痰核僅一、二相連;瘰癧則重台、子母,三、五不等,或有十餘枚成串者。毒痰毒血,只有二大原因,俱以行痰、順氣、軟堅、開郁之法治之。凡症初起,或用海藻、昆布、螵蛸、海帶等藥生效者有之,或用斑蝥、全蠍等物攻下者有之,或有用草藥內服、外敷者有之。如用此數法均不生效時,硬者自以內消為上,未穿潰者則用“化肉膏”敷貼,以藥線落子,七日見功;如浮腫不消者,可用“金蚣丸”、“中九丸”同服,“紫霞膏”亦有奇效。更有馬刀 ,堅硬如石,多在耳前、耳後,缺盆、頰車等處,堅而不潰,平而不尖,赤色如火燒烙,極痛難忍,急以“金蚣”、“中九”二丸服之,如不生效,則無方可治。痰核則子午潮燒,是為癆病,亦多難治。

七問曰︰何為項下桃、擔肩瘤、竄脅癰?答曰︰毒生於顎下者名項下桃;生於肩井上者名擔肩瘤;生於脅下者為竄脅癰。治法無二,可照前方選用。

八問曰︰何為暗門閂?答曰;生於耳根下對喉處,如門之有閂,故曰暗門閂。其治法與癰疽同。

九問曰︰何為乳癰、乳岩、乳花?答曰︰乳癰初起,紅腫痛甚,或六、七日成膿,或十餘日成膿,或因有孕而內吹之,或因乳子而外吹之,皆為此病根源。初起可用蒲公英同酒糟搗敷之,或以白頭翁葉同酒糟搗敷之,或用馬前子去皮毛,香油炸透研末,黃酒沖服一分亦可,見汗即愈。乳岩則因七情氣鬱而成,初起形如豆大,至四、五年時,乃漸大如彈子,或十餘年方始發作,其硬如石,潰則狀如山岩,故名乳岩。治法服“金蚣丸”、“中九丸”後而生膿者,則為可治之症,若年久潰而不斂者難治。尤忌開刀,可令人血出不止。倘有五善而無七惡者,尚屬可治,否則百無一生。乳花者狀如背花,眼多肉綻,治法亦同。若三症毒未成膿者,俱可用內服仙方活命飲(山甲錢半,草節錢半,防風七分,歸尾一錢,陳皮七錢,銀花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花粉一錢,貝母七分,白芷梢七錢,頭劑用生軍二錢,酒煎服,二劑則去大黃),或“神效栝蔞散”及“連翹金貝散”等,亦可痊愈。

十問曰︰對心漏、對心癰,何以治之?答曰︰照前癰疽、漏瘡、竄脅癰等法治之,或可獲萬一生望,因此屬於絕症也。

十一問曰︰何為上肚角、下肚角,魚口、便毒,及陰疳、斗精瘡?答曰︰上肚角平臍,去臍四指;下肚角去前陰上三指,胯眼上二指;魚口在胯眼,其形長;便毒同部位,其形圓,與前諸症同一治法。魚口便毒初起用“通聖散”,加蜈蚣去頭足三分,清油炙過,全蠍去頭尾,洗去鹽,三分,山甲五分炒,僵蠶五分炒,製乳香五分,製沒藥五分,此六味共研細末,沖入煎藥中服之,其毒即下,若年遠日久者,則不必服此藥,可照前法治之。陰疳與蠟燭花不同,陰疳或破皮,或作癢,或疼痛,或皮爛;蠟燭花則必先有一小子,或作癢,或作疼,漸爛開,出膿水,周遭漸大,長成肉球,其陰莖則爛而開花。治法先用“化肉膏”化去肉球,再用廣錫二錢,水銀一錢,於鐵勺中熔化攪勻後,傾出冷定,研為細末,與天然散三錢和勻,乾摻患處,內服“中九丸”。若爛至陰,則成斗精瘡時,有如黃油或如肉之物斗出,乃淫精風火濕熱所出,可用“天然散”,加輕粉二錢,製兒茶一分,石膏一分,製銅綠一分,醋煮石青一分,共研細末,有水則乾摻,無水則用公豬膽汁調搽,內服“中九丸”,即可漸痊。

十二問曰︰卵 、卵癰、卵花、卵漏,何以辨別?答曰︰卵者睪丸也,俗名卵子,如腫而成膿,必要針開。卵癰者皮紅腫大,毒在皮上。卵花者在腫處潰七、八眼,厥狀如花。卵漏者內穿一、二眼,出清膿黃水,日久不乾。此皆濕熱下墜膀胱,或者酒色過度而成,此毒甚有卵子裂破而人不死者,亦有因患梅毒,其毒未盡而發此症者。治法外以紫蘇葉包之,並乾摻“天然散”加赤石脂,內服“中九丸”。其餘一切卵症,均可照此治法。

十三問曰︰附骨 、附骨癰、附骨疽、附骨漏,何以分別?答曰︰毒在胯尖上,不紅腫,有時而胯上作痛,有時而胯下作痛,時上時下,時好時歹,如脛骨樣,至於時久而痛在一處,皮膚如故,按之則疼痛,而現形不測,此為附骨疽也。治法內服“中九丸”,外以“化肉膏”貼之,膿成者則針之。附骨 、附骨癰,則必先潮熱,或乍寒乍熱,先則骨肉作疼,繼則皮上紅腫而硬,亦有因傷寒後而成此毒者,名為汗後脫遺,痛不可忍。治法外以“麻涼膏”貼敷,內服“中九丸”。至於附骨漏者,必先因患癰疽 時,久不收口,風邪內侵,兼之病者求功太急,致腐肉未化,毒出未盡,因之時久成繭成漏,膿水不乾。治法必須取出多骨,化繭去腐,後上“天然散”,服“中九丸”,方可痊愈。他如汗後脫遺,在未穿潰時,亦有用蠟、醋調陳米粉敷之而愈者。

十四問曰︰鶴膝風、鶴膝癰、人面瘡、 瘡,何以別之?答曰︰鶴膝風者膝關節常常疼痛,時久後則膝頭腫大,如鶴之膝,故名鶴膝。治法內服止痛藥;外用牛皮膠蒸化,入生薑汁調和成膏貼之。鶴膝癰以紅腫痛者為佳,若不紅、不腫、不痛,且不作膿者,便不可治;若現出頭來,終成絕症。人面瘡者,膝上生一肉瘤,如人面樣,耳目口鼻畢具,患此症者,百難一痊。治法但以川貝一味研末敷之,是否能愈,姑盡人事。 瘡者生在 兒骨上,或因外面跌破皮肉,受風作癢,搔抓而成,或因疳毒愈後複發而成,或因風熱、濕毒未盡驅除而成。治法若不癢者,以“紫霞膏”貼之,內服“中九丸”,或用輕粉五分,生豬板油二兩,同新蒸出之饅頭皮共搗,塗之亦妙。

十五問曰︰裙邊瘡、蹭 、踝花、鵝掌疔、鵝掌風、牛皮癬,何以別之?答曰︰裙邊瘡婦人多有之,因搔抓破皮,肌肉潰爛,年深日久,風濕熱交熾,或因腳氣而血脈不行,致成此症,其瘡大多難治。蓋足為諸陰之所會,肌肉淺薄,氣血難到,故治療不能速愈,可用“紫霞膏”或“白玉膏”貼之,兼用熏洗等法,一方用好醋二碗,入土罐內,將白蠟樹葉不拘多少,入罐同煮,俟煮至一碗時,再入輕粉二錢,稍煮之後,用蠟葉貼之即愈。蹭生於腳蹭上,穿頭出膿者易治,如穿頭後,日久年深,不能收口者難治,當以藥線治之。踝花生於螺螄骨上,有眼出膿,須用藥線奪下方好,若眼多而七惡有一、二見者,多不可救。鵝掌疔生於腳板心,其狀如瘤,出水流膿,若日久不收口者,當用藥線落瘤,並去敗物,方可生肌。鵝掌風系生過楊梅毒瘡,服藥過急,收毒入內,不能發出,故發生此瘡,可內服“中九丸”,外用桐油搽之,兼用黑牛糞燒煙熏之,即可痊愈。牛皮癬生於頸項及腰腕、胯腿之間,皆由風熱之毒中於肌膚,必用銀針外刺截住,以川槿皮磨醋搽之,內服“中九丸”,或用煙硫、石青、生巴豆、川槿皮、鍋烈搽之,無不愈者。

十六問曰︰何為痔漏?答曰︰痔生於肛門弦上,如榴子樣者為痔,有眼孔而出膿水者為漏。痔有二十四種,名雖不同,根源皆為濕熱下注,或酒色勞碌所傷而成。少年發者極少,至四五十歲時發者甚多。治法若痔上有眼者,以藥線插之,其綿管即落,外用“天然散”加赤石脂搽之,“生肌膏”蓋之,再加銀翠、石青更妙。若是血痔,可內服“中九丸”,若是通腸痔漏,則先用三丫草(即牛蒡子草)透入腸內,然後插入藥線,自能漸愈。

十七問曰︰口內有蟲疳、熱疳、走馬牙疳等症,何以別之?答曰︰蟲疳者是肉內有蟲,逞及傍骨,爛出肉如敗絮是也。走馬牙疳者口唇俱腫,外是好皮,內肉腐爛,鼻梁俱脫,鼻腐爛如柑子皮是也,甚則眼耳口鼻,俱不可救,用醋洗去爛肉見血者,十有一、二可治。治法用鍋烈、銅綠、天然散各二分,藥線末一分半,煙硫二厘,冰片三厘,共和勻撒之,內服“中九丸”。此症如爛去皮肉,出水出膿者好治;如爛來像肝子樣,又無膿血者,則不可治。熱疳則不過牙齦出血,洗搽之法,俱與上同,或以人中白 過,同白頸蚯蚓、白砒(棗肉燒過)研末,搽之亦佳。

十八問曰︰何為鵝口瘡?答曰︰滿口舌上俱是白皮,口內流涎是也。治法以黃連、乾薑、炒蒲黃各等分,為末搽之,出涎即愈。又喉中有暗門閂是為喉癰,傍咽舌兩邊有兩個肉瘤,如有眼,即以藥線插入眼內落瘤,吹藥生肌斂口。又有牙眶骨上生痰癰,堅硬如石,發作時牙眶腫脹,歪在一邊,可用披針開眼,上入藥線,此為惡症,十中難愈一、二,此症前未詳及,故重言之。


瘰癧

瘰癧為瘍科中最難治之一種頑固症候,其症之成也,往往三五成群,牽藤成串,故有串之稱,亦有竄胸竄脅者,種種現象不一而足,潰後則膿水常流,終歲窮年,纏綿不愈,名雖有五,治法則一。在初起時可用紫背天葵草服之,或以紫花地丁草服之,間有愈者,如不愈而反擴大時,則當以順氣行痰、開郁軟堅之方(順氣消痰飲)主之,方如次︰

石燕(一對入鍋炭火 紅醋淬七次為末)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五錢) 廣香(三錢) 海藻 海帶 昆布(各一兩) 檳榔(五錢) 防風(三錢) 川芎 枳實 白芷 夏枯草(各五錢) 黃連 黃芩 梔子(各一錢) 赤芍 桔梗(各三錢)
或水煎服,或成丸服均可,或兼服金蚣丸更妙。

如系男子,則加入知母、黃柏各八分;如系女子,則加入當歸、地黃、川芎、白芍各八分。如有孕者,則忌金蚣丸,恐其傷胎。

此方久服之後,消散者有之;如不消時,則有落核一法,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如未穿頸者,以化肉膏貼於頭上,俟肉變黑色而不疼痛時,用針剝開一孔,插入藥線,一日一插,至七日後,核必自行落出(凡上藥線,當以雞蛋油搽於孔部,以減少其疼痛,然後以解毒膏掩蓋之)。用熏洗湯洗淨污濁後,用加味天然散加細藥,生肌平口,須忌發物,免礙藥效。加味天然散

乳香 沒藥 兒茶 血竭(各一錢) 赤石脂(三錢) 海螵蛸(三錢) 冰片(一分)

如系冬月則加龍骨、象皮各三錢。
上共研細末,加入天然散中用之,約一月久可愈。

大藥方(能消百毒,去腐爛,即藥線方)

白砒(三錢) 明礬(七錢)
先將礬末鋪入鍋內,次將砒放在礬中心,滴清油五、六滴,候煙消盡,取出聽用。如瘡口爛大時,用清油、白蠟煎溶,入大藥在內,以油紙敷貼。

小藥方(能縮血,乾膿水)

蚊蛤一個,開一口,灌入明礬末於內,用皮紙封固,火中燒至內部呈黑色時,取起研為細末,入生肌散用。

脫繭風涼膏(上大藥後,以此方潤繭,其核自落)

煮雞蛋五個,去白留黃,同麻油久煎去渣,傾入碗內,加雄黃五錢為末,入油內攪勻,敷搽患處。

痰核

痰核者其核亦成串,三、五不等,多生於左右二頰下,或左右二頦,有氣、血、風、痰、酒之五種,名雖有五,而其根則一,惟治法當分別虛實,不可籠統。男子在未患痰核之先,原患火症者,則為火盛生痰;婦人在未患痰核之先,先患火症,如子午潮燒,體質虛弱,而後生痰核者(即腺癆),可照瘰癧方法治之,以落其核。惜乎十有九皆不可治,事前當使病家知道,免致醫治不愈時,召來毀譽。其治療法與瘰癧同,服中九丸,貼解毒膏,落核之後,亦以熏洗湯洗之,再用加味天然散收功。
凡寒痰凝結者,最忌貼涼膏,服涼藥,治法服中九丸或陽和湯為妙。

鬢疔

鬢疔生於太陽下,左右形一樣,頭尖如癤,堅硬如石,起初頂上如粟米大,起白泡,或癢或痛,色紅者吉,紫黑者凶,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千金內托散(即十宣散)。方如下︰
川芎 當歸 生地(各八分) 赤芍 白芷 防風(各三錢) 黃耆(一錢) 梔子 連翹 荊芥 白朮 黃芩(各八分) 茯苓 銀花 人參 甘草(各三分)
上煎服。有膿者可治,無膿者難治,故可以預決生死。
外治法︰或貼麻涼膏,或塗太歲墨以止其痛,兼用熏洗湯洗之,俟六、七日後,紅色或烏色回弦,起白漿泡產膿,頭頂上不硬而棉軟,飲食如常者,是為可治之症。若痛不止,烏黑如前,又不成膿者,其症危矣。當辨五善、七惡,以決生死存亡;如成膿之症,已經潰爛化膿者,可以清油、黃蠟、隔紙膏等貼之︰

隔紙膏方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 輕粉(二錢) 銀朱(二錢) 鉛粉(三錢) 朱砂(二錢)冰片(一分) 石鐘乳(三錢 過)
上共為末,用清油四兩,黃蠟四兩,入鍋熔化取起,瓷碗貯之,候冷定,入藥在內攪勻,以棉紙攤膏,貼於患處,一日兩換。貼去腐肉後,視其肉色如石榴尖樣時,用熏洗湯洗淨,貼解毒膏,摻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

鬢疽

鬢疽者生在鬢毛之間,形同癤子,其癢非常,大者為癰,小者為疽,遠年不收口者為漏。其患之來也,因人素好濃味,屢受熱症,故成此毒。其治法與鬢疔同,初起時以太歲墨搽之,先服金蚣丸,後服中九丸及十宣散,外用熏洗、生肌、平口法,只要成膿,無不愈者。

嘴疔(似指唇疔而言)

嘴疔者生嘴上,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癢者須灸至痛,痛者須灸至癢。其治法與鬢疔同,敷搽、貼熏、服藥,無有不愈者。

水疔

水疔不論何部以及四肢,皆可發生,初起時膚上麻癢,手搔之又覺疼痛,其色烏紫如疹,一發如雷,痛不可忍,疹處皮肉破爛出水,未到七日,或七日間爛成深坑,日夜呻吟者,多屬凶多吉少。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金蚣丸,外用太歲墨搽之,更以熏洗湯每日熏洗三次,痛則停止。有膿者可治,如無膿而爛至骨者,為不治之症。

耳門癰

耳門癰者瘡生耳內,其症多由積熱而成,一邊硬至耳很,紅腫痛甚,初起用麻涼膏以止其痛,內服中九丸,兼服金蚣丸,以速散其毒,勿使久延釀成大患。此症定然成膿,治法與鬢疽同,內服中九丸,兼千金內托散,至七日後,耳內出膿,如膿久不乾者,須用線末,以綿紙成條,粘惹藥末插入耳內,連插數次,膿乾即愈。

暗門閂症

此病生於喉嚨小舌之上,左右各有一個肉球,塞住喉嚨,致水米不下,眼多有膿,形如爛東瓜狀。治法以竹管一枝,內貯藥線一條,以鐵 頂住藥線,入肉球內,一日插入藥線一次,連插三日,其球即消,約六、七日間,即可痊愈八九;至喉嚨不痛,能進硬食物時,以天然散生肌、平口,內服中九丸,兼服甘桔消痰飲︰

桔梗 豆根(各一錢) 梔子 連翹 防風 薄荷 甘草(各五分) 黃連(七分)大力子(一錢) 赤芍 白芷 川芎(各五分) 玄參 麥冬(各七分) 淡竹葉(五分,水煎服)

吹藥

熊膽(三分) 宮粉(一分) 冰片(一分) 甘石(一錢) 明雄(一錢) 朱砂(五分) 豆根(一錢)
上共為末吹之,不過半月,即可痊愈,以加味天然散收口︰

加味天然散(此與前方不同)

赤石脂 龍骨 海螵蛸 冰片 兒茶 乳香 沒藥 血竭
上共為細末,加入天然散中用之,功能生肌、平口。

項下桃

此症生於腮下,結一大核,形如胡桃,若不受熱,善於保重者,其核即軟如棉,若偶有惱怒時,其核即硬大,牽連舌根,頗類重舌,以重舌之方治之,又多不效,故此症必須取核,方有痊愈希望。可照前痰核法落核,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其他熏洗、生肌、平口、諸法,皆與痰核相同。

馬刀痰核

此症生於下頦對喉嚨處,形圓如卵、堅硬如石,塞住喉嚨,女人患者甚多,一起惱怒,即腫痛潮熱,約七、八日後,即又如常。醫治之法,以順氣行痰之劑為佳,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切戒針灸,不可落核,若微針破,即血出不止,且翻弦而不易收口,慎之。若子午潮熱,又有火症者(防成骨癆),十難一痊。

乳花

此瘡生於乳頭之上,或左右二旁,是名乳花,亦名乳癰,眼孔之多,與蜂窩相似。治法外用麻涼膏貼之,內服中九丸兼托裡之劑;至七天之後,痛即漸止,四圍破皮,照前法熏洗,生肌、平口,須忌發物,方保無虞。或貼隔紙膏亦佳。

乳癌

此症生於乳頭之下,其發生時如豆大,或如棗核,漸漸擴大時可如雞卵,其硬如石,但不紅腫,如受風熱或氣惱時,即紅腫而痛,經六、七日後,又複如常,不可針破,若不慎而針破後,即血出不止,或弦翻不收,病遂危矣。治法在初起一、二年者,服中九丸多次後,則漸漸消化,或用陽和湯送服中九丸亦可。若年久自潰者,則百無一生。

腰疽

此症生於左右腰眼下裙帶處,皮膚色紅,腫硬頭平,痛甚。在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癢,癢者灸至痛,毒即可散,縱或不散,為害亦少。治法與乳花同,服中九丸,敷洗熏貼,生肌、平口。

上肚角疽

此症生在臍上,約離臍三寸處,皮膚不紅不腫,肉內隆起一塊,按之微痛,醫多誤作痰核治之,或作奔豚氣治之,故皆無效。病之來源,多因酒色過度後,風邪乘虛所致。治法以生薑、火蔥一握,木捶捶爛,入鍋炒熱,敷於患部,冷後又炒又敷,以散其風邪,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敷麻涼膏,或兼服排膿敗毒之劑以攻之︰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炙 人參(各三錢) 雲風 白芷 黃芩 山梔 連翹 銀花 蜈蚣 僵蠶 全蠍 蟬蛻 大黃 芒硝 甘草 大棗(三枚引)
上水煎空心服,日二次,其毒即可不出皮膚;如成膿或自潰時,其膿即由大便而出,再服蠟礬丸乾膿收功︰

黃蠟(二兩) 明礬(二兩) 朱砂(一兩)
先將礬、砂研細,合於一處,將黃蠟入鍋熔化後,方下礬、砂攪勻,乘熱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開水送下,至大便膿盡時收功。

下肚角疽

此症生於臍下左右,約離臍三寸處,有硬塊一條,橫過胯眼上下作痛,醫者多誤作奔豚或小腸之氣,故治鮮有效。患此者多由酒色過度後,乘熱臥於當風之處,使氣遏痰不能周流所致,其形狀與上肚角症相似,治法亦同。惟人體虛弱者當兼服三香丸,敷麻涼膏,經六、七日後,皮膚腫起痛甚者,可用化肉膏貼之,至肉黑時,用針撥開,膿即隨手出矣。若膿不乾者,可用藥線三次,其膿自乾;若膿成而不出膚,必然內潰而由小便中出,以燈心湯送中九丸服之,即可痊愈。

便毒

此症在胯眼下有結核,初如彈子大,漸擴張大至雞卵狀,不甚痛。初起時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貼麻涼膏,即可內消;如不消時,可再以五虎下西川法主之︰

蜈蚣 全蠍 僵蠶 蟬蛻 山甲 當歸 赤芍 黃芩 梔子 連翹 枳殼 銀花 防風 荊芥 生地 木通 豬苓 二丑 大黃 芒硝 黃連 白芷 甘草
上水煎空心服,日三次,其毒自消。如作膿時,以上肚角疽之排膿劑服之,或在放膿時以化肉膏貼之,至穿頭時洗以熏洗湯,貼以解毒膏;膿盡後,用天然散以平口、生肌,須忌發物。

魚口

此症生於胯間,與便毒相似,惟便毒圓而魚口長,是其不同處,潰後則形同魚口,故有是名。治法亦如便毒,敷服熏貼,生肌、平口。

山甲(三大片炒) 歸尾(三錢) 大黃(三錢) 僵蠶(一錢炒) 黑丑(一錢) 土木鱉(三個)甘草節(三錢)
上以酒水各一盅,煎至八分時,空心服之,渣再煎服,俟便利四次後,食稀粥以補之。除黃甲串外,九龍丹亦為內消魚口良方,過去重慶某醫曾以此方製成“魚口內消丸”成藥出售,獲利不資,且有不少同道購作診室常用品,其著有療效可知。

九龍丹

木香 乳香(製) 沒藥(製) 兒茶 血竭(另研) 巴豆(去油不去心各等分)
上研末,以生蜜調成一塊,瓷器收貯。臨用時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空腹時熱酒送服。又一本云: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故名“九龍丹”。以編者過去經驗,一粒似太少,九粒又嫌過多,大都視患者體質強弱、以三丸至七丸為最適當;但偶爾也有用到九丸的,病勢減退雖快,而患者有下利不休副作用,是不免過分吃苦耳。

又文叔來外科摘錄中之九龍丹方,與此小有不同,專治魚口便毒,懸癰橫 ,初起未成膿者宜服,方為兒茶、血竭、乳香、沒藥、木香、甲珠各一兩,共為末,以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服,數服自潰。余意便毒既成,在未化膿時,必須用快刀斬亂麻手段以殺其勢,使不化膿,今將猛烈峻瀉之巴豆除去,似失其製方意義,但用歸尾、紅花煎膏和丸部分,殊屬可取。

編者臨症上常用家傳之“魚口內消丸”治便毒,效力極為確實穩妥,特將其方介紹如次︰

黃柏 荊芥 防風 花粉 蟬蛻 蒺藜 木通 槐子 山甲 斑蝥(各等分)蜈蚣 全蠍 黑砂(較前藥分量加倍)
上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熱黃酒送服。

此瘡生於腳連兒骨,此處骨多肉少,故有窮骨之稱。患症多由風濕而來,初時發硬搔癢,倘偶一不慎,失手搔破時,則出血水,常常不乾,且受風後更奇癢難堪,往往窮年累月,不能治愈,臨症時看其肉色紅活而作痛者易治,如烏黑不痛者難治。內服中九丸及下列之清解劑;若瘡四邊高中間凹者,必有繭骨,宜搽紅升丹,貼隔紙膏。

防風 荊芥 蘇合 黃芩 梔子 連翹 赤芍(各五錢) 黃柏 苦參 牛膝 木瓜 銀花蒼朮 花粉 白芷 木通(各三錢)
上水煎空心服。外用熏洗湯熏洗,後貼隔紙膏,一日一換;若四弦好肉作癢者,以太歲墨搽於弦上,紅腫自退,癢即頓止,此時可用加味天然散以生肌、平口。如瘡不紅活而現烏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濕追風之劑主之︰

赤芍 防風 荊芥 白芷 薄荷 紫蘇 黃芩 黃柏 蒺藜 蒼朮 大黃 銀花 大楓子 蛇床子
上銼片,以上濃醋一大碗,取土罐一只,入藥在內,煎一炷香時,將桐子葉約百十疋,入醋內泡軟,冷定取貼瘡上,一日一換,至瘡口不癢,瘡弦紅活時,貼膈紙膏,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裙邊瘡

此瘡亦生於連兒骨上,女子生者名裙邊瘡,男子生者名 瘡,故治法與 瘡同。

踝花症

此瘡生於踝上,故有是名。治法與前之乳花相同。在初起時,可以蒲公英、野芋頭各三兩,同搗爛,用酒糟和勻,敷於瘡上,乾燥又換,頗有痊愈希望。

蠟燭疳

此瘡生於龜頭之上,初起時發水泡,微癢,繼則皮破出水。初起時用熏洗湯熏洗之,以太歲墨搽之,即可痊愈;如不幸而擴大時,可內服中九丸,外貼隔紙膏,待痛止後,摻加味天然散,至肉轉紅活色時,即可痊愈。若肉不紅而又痛不止者,則以後方熏之︰

水銀(一錢) 朱砂(一錢) 麝香(半分) 猩紅(一錢) 響錫(一錢)
上將錫先入小鐵鍋中,就炭火上熔化,加水銀攪勻,俟銀成粉,再加百草霜一錢,共眾藥研成細末,分作三份,以安息香三枝浸濕,每枝同藥一份,用棉紙卷成條,共成三條。用時每以一條點燃,熏入鼻中,口含淨水滿口,水熱又換,愈勤愈佳。熏時患者當坐於背風之所,勿使風吹煙亂,不易入鼻;如換水不勤者,必有喉牙疼痛之苦(即惹起口腔發炎),慎之﹗如此日日熏之,約六、七日即可痊愈。

下疳

此瘡亦生於龜頭上,或左或者,疼痛非常,患部崩裂,若不早治而爛至陰根時,即十中難獲一痊矣。治法與蠟燭疳同,內服中九丸,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斗精瘡

此瘡生於莖中尿管內,莖部腫硬,延至日久,管內排泄白色膿漿,小便刺痛,醫每誤作淋症治之,故屢治無效。其瘡之生也,多因酒色過度,或體弱火旺,忍精不泄,屢積逆精,致成此症。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利水之劑︰

木通 滑石 瞿麥 蓄 車前 炒梔 甘草(各七分) 豬苓 澤瀉(各五分)白朮 丑牛(各六分) 肉桂(三錢) 通草(三錢) 燈心引
上水煎空心服。另以熏洗湯濃煎一大碗,候水溫時,將龜頭入罐中浸之,使藥氣通入尿道管內(如照新法,利用水節,將藥水注入尿道中洗之,更妙),然後取後列小藥插入莖中︰

五倍子一枚,開一小孔,將明礬末裝入使滿,以碗片一塊掩蓋其孔,外用藥泥包裹,慢火將泥燒乾後,再入炭火中燒之,至泥發裂起煙時取出,冷定去泥,將倍、礬研末,用棉紙卷成條,塗以麵糊,粘惹藥末於條上,陰乾,插入莖中,一日更換二次,不過七、八日,莖中之患即一掃而去,其膿遂亦不生矣。然後以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上天然散時亦如前法,以麵糊紙條粘惹天然散入莖中,使其生肌,但不可犯發物,並內服中九丸以協助之。

又一治法,系以牡蠣一錢,白蓮鬚、丹皮、棗皮、茯苓、芡實各一兩,澤瀉五錢,地黃二兩(脾胃不健者可加白朮一兩,枳實一兩,麥冬一錢),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兼服中九丸、三香丸,外用下面摻藥︰

黃柏一兩,去皮洗淨,以豬膽一枚,將柏皮烘熱,搽豬膽汁,又烘又搽,然後研為細末備用。

腦疽

此症生於後腦骨上,其症狀為患部初時硬起一塊,因其不紅不腫,遂忽視之,及至漸漸腫痛時,方始察覺者頗不乏人。治法初起時以麻涼膏敷之,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其毒自散;如不散時,必定成膿,可照前面治 之法治之。如穿頭膿水不乾,延至日久,恐成繭時,當以藥線日插三次,六、七日間其繭則落,用熏洗湯洗淨,以天然散生肌、平口。

對口瘡

此瘡生於後頸窩對喉之處,險症也,遷延失治,足以致死。治法先以麻涼膏敷之,看其疼痛若何,若敷後痛止者,是為易治之症,內服中九丸,並照治癰疔法,以清涼之劑敷散之;若初起時搔癢,皮內黑硬,如石一條橫插,影響兩耳腫痛,日輕夜重,久不成膿,飲食不思者,是犯七惡,亦照前治癰疔法,施以托裡排膿之劑,六、七日黑色轉紅,四圍起白泡,如粟米大小,內成膿而腐爛,先用熏洗湯洗之,次貼隔紙膏,至腐肉淨後,以加味天然散加雞內金末摻之,即愈。

左肩花症

此瘡生於左肩井穴上窩心內,治法與前乳花同,服中九丸生肌、平口。

右肩花症

此瘡與左肩花同,治法亦然。

左右發背症

此瘡生於左右飯匙骨上,治法與肩花同。

附骨疽

此瘡多生於大胯上有肉之處,因患者體濃,嗜食煎炒濃味,又兼酒色過度,招受風濕,致痰濕凝滯不行,屢積而成,其初起時梆骨作脹,不甚大痛,攻起一塊,外面肉色灰白,延至期月,遂大如斗,潮熱,頭痛,身疼,六、七日後,潮熱不退者,其大胯內之梆骨必然作痛,醫者每多作風濕痰凝或筋骨疼痛治之,故恆不效。豈知此乃陰毒之症,故痛則日輕夜重。治法以火蔥一斤,生薑一斤,搗爛,入鍋炒熱,用布包之,以熨痛處,冷了又換又熨,熨後再加石菖蒲二兩入內,再炒再熨,其毒必出於皮膚而轉紅腫,內服中九丸,並前方托裡之劑加人參三錢,外敷麻涼膏,至膿乾應指時,以化肉膏貼之,視肉變黑色時,以針撥開瘡頭,使膿隨針出,若無膿出者,再以化肉膏插入孔內,再爛一個時辰,再用針撥,膿必出矣。若膿久不乾者,可用藥線插入一次,以解毒膏貼之,常服中九丸,解去熱毒,方不生變,當忌發物。

鶴膝風

此症生於膝眼上兩鬼眼穴內,腫起痛如針刺,其症之起因,大抵由少年時不知保重身體,過於酒色斫喪,兼受風濕所致。治法在初起時,可用八法神針針入鬼眼穴內,補瀉運氣,起針後,用艾火灸十餘壯,痛即可止,內服中九丸兼藥酒,酒方如次︰

當歸 赤芍 川芎 白芷 防風 牛膝 木瓜 苡仁 羌活 濃朴 蒼朮 陳皮 荊芥 土苓 熟地 升麻 甘草 桑寄生 石楠藤 白蒺藜
上共銼成片,布袋盛之,以好酒十斤放罐內,入藥其中,罐口用荷葉封住,放在火內燒三炷香久,冷定取起,每日空心飲之,盡量而止。腫處以棉包裡,不可受風,以常溫暖為佳。

腳背花

此瘡生於腳背,不拘左右。初起治法與前背花同,服中九丸,熏洗,生肌、平口。

手掌花

此瘡生於掌心中,治法與疔花相同,服中九丸,熏洗貼,生肌、平口。

耳層

此瘡生於耳內,初起微癢作腫,或外面腫而作膿,單方以胭脂水滴入耳內,亦有以鱔魚血滴入而生效者。吾門治法,用棉紙條以漿糊潤濕,粘惹線末,晒乾後插入耳內,一日兩換,至七日後,膿水自乾而愈。

此瘡生於兩鼻孔內,有一肉瘤掉出鼻孔,常時作痛,兼出腥臭膿水,乃肺經積熱所致也。治法宜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以祛肺熱,外用化肉膏貼肉瘤上,至肉黑時,以針撥開一孔,插入藥線三次,七日後其瘤自脫,用熏洗湯洗後,以加味天然散吹入鼻內以生肌,再服清肺之劑,以清餘毒。

清肺飲

栝蔞仁(去油) 桔梗 黃連 生地 二冬 陳皮(各七分) 黃芩 梔子 連翹 赤芍 前胡 半夏 川芎 茯苓 豬苓 木通 花粉 白芷(各五分) 燈心引

又方於七月七日收甜瓜蒂陰乾,臨用時以一分研末,再用白礬少許,棉裹塞鼻。

牙泄

此症牙齦腫痛,用水漱口,則滿牙齒流血不止,故名牙泄。治法以止血為主,先用側柏葉一握,搗自然汁噙之,熱了又換,數次後,以後方搽之︰

青黛(三錢) 食鹽(三錢) 倍子(三錢) 枯礬(一錢) 百草霜(錢半) 真京墨(一錢)紅褐子灰(三錢)
上共和勻,以米泔水漱淨口後,將此末搽於牙齦上,內服中九丸以解熱毒。

喉風

此症喉嚨腫痛,痛不可忍,一發如雷,乃急病也。水米不能下咽,生死危在頃刻,但亦有延至六、七日者。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加減甘桔湯及敗毒散,若外面紅腫者,以麻涼膏敷之,再吹加味冰硼散。

加減甘桔湯

桔梗 元參 白芷 防風 赤芍 川芎 前胡 獨活 連翹 荊芥 甘草(各五分) 丑牛 豆根 黃芩 射干 生地(各五錢) 竹葉(七疋引)
上水煎食後服。

加味冰硼散

熊膽(三分) 兒茶(五分) 血竭 乳香 沒藥 硼砂 寒水石(各五錢) 青黛(六錢)冰片(一錢)
上共研末,吹入喉中,使其盡量流出涎水,約七日後出膿,即愈。

龍癬瘡

此瘡生於胸前兩脅,初起作痛,如粟成叢,肉皮紅腫,不敢搔抓,有單方四個,或可治愈。

一方︰以鏡面草為末調水搽之。

一方︰用大黃末調水搽之。

一方︰用田螺搗爛敷之。

一方︰用海金砂末調清油搽之。
如用以上各方均不效時,可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以解去熱毒,外敷麻涼膏,疼痛即止。如患處已成膿者,用隔紙膏貼之,後以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

龍纏瘡(俗名纏腰)

此瘡生於腰間系帶之處,初起紅腫,痛如火燒而不可忍,約三日間破皮出水,但不成膿,乃急症也。治法內服中九丸解毒,外用青黛敷於患處,以止其痛,看其所敷之物乾了又換;至紅腫消退而不作熱時,再以麻涼膏敷之(加倍子末一兩於膏內),如恐其乾燥,可滴入少許清油以調劑之,水乾即愈。

紫癜瘋

此瘡或生於手,或生於胸,色紫而奇癢。治法以銅綠 過五分,巴霜五分,枯礬二錢,白蠟一錢,共為細末,以核桃油搗爛和勻,作一大丸,以紙一張裹之,火上烘熱,搽塗患處,以久搽為妙,至不奇癢及肉不烏時,即告痊愈。

癭瘤

此症有痰、氣、酒、風、血等五種之分,痰瘤穿潰後如豬腦髓;氣瘤浮泡不堅;血瘤紅線纏滿;酒瘤吃酒時則濃堅不軟,不吃酒時則軟而堅;風瘤其硬如石,受風濕則奇癢難堪。只有痰瘤可治,其餘四瘤皆為不治之症。不可亂動刀針,否則翻弦不收,其症危矣。

治法宜以順氣行痰為主,藥方如下︰

桔梗 茯苓 陳皮 半夏 黃芩 梔子 防風 麥冬 白芷 赤芍 昆布 海藻 海帶(各五錢) 木香(一錢) 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並服中九丸、金蚣丸。若已穿頭者,用化肉膏貼之,至肉黑後,取出腐肉,以藥線日插三次,約六、七日落盡腐肉,以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

棉子瘡

此症多因早年患楊梅毒時,服食輕粉、汞劑過多,欲求速效,致後日發生此種粉霜毒氣,遍身關節疼痛,骨裡潮熱,氣逆則痰不行,遂結成豆子大小之粒,漸漸長大,皮膚不紅,肉內作痛,延至日久,醫者多以行痰順氣之劑治之,屢治不效,後遂潰而出水,與棉絮相似,此刻其痛更甚,初不知其為誤服輕粉,毒入骨髓之所致也。治法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再加托裡排膿之劑,成膿者可治,不成膿者難治。成膿後,用解毒膏貼之,插藥線三次,俟膿乾,取出絮團後,以熏洗湯洗淨,再摻加味天然散收功。

天泡瘡

此症肉皮赤腫,發泡痛甚,破皮後則排泄清水,痛如針刺,乃熱極也。治法宜內服中九丸、金蚣丸,兼用清熱解肌湯及黃連解毒湯,服至三劑後,再加大黃以消利三、五次,除去邪熱,外搽太歲墨止痛,候水分乾盡時,摻天然散、貼解毒膏平口,切忌發物。

清熱解肌湯

黃芩(八錢) 大連(八錢) 枳殼 梔子 連翹 荊芥 防風 花粉 陳皮 濃朴 豬苓 澤瀉 木通 黃柏(各五分) 甘草(二錢) 燈心(為引)
上水煎,連服三劑。

又單方︰

大黃一兩,倍子五錢,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搽患處。

小兒赤游丹毒

此症因胎中受熱,致生此瘡,或生兩膝眼上,或生腎囊上不定,皮膚赤腫,破皮後則出血痛甚,水洗至何處,即爛至何處,治方如下︰

鉛粉(三錢火 黃色) 乳香 沒藥 血竭 黃柏(各二兩) 輕粉(三錢) 冰片(一分) 白蠟(二錢)
上共為細末,清油調搽,切忌發物。

又方︰

黃柏三錢,豬膽一枚,將膽汁搽於黃柏上炙乾,又搽又炙,數次之後,取黃柏為末調搽之。

小兒腎囊風

此症多因濕熱竄入膀胱而成,治方如下︰

蒲黃(一兩) 胡連(一兩) 蒼朮(一兩)
上共末,以蔥白一握搗爛,入藥在內,調敷患處。

又方︰

以千年鍛石調好醋搽之,亦效。


痔漏門

凡人九竅之中,有小肉突出者,皆謂之痔,故有耳痔、鼻痔、牙痔等名,固不僅肛門一處為然也。肛門痔之種類極多,名狀亦頗不一,故有區分為二十四痔者。未破者曰痔,已破而成管者曰漏( ),大別之則不外下列數種︰

  • 凡肛門邊生數瘡,腫而突出,穿破後,膿出即散者曰“牝痔”。
  • 凡肛門邊突出肉球,形同鼠奶,而時流膿血者曰“牡痔”。
  • 凡腸口顆顆發痛,且痛且癢,血出淋漓者曰“脈痔”。
  • 凡肛門內結核有血,或發寒熱,每遇大便即脫肛者曰“腸痔”。
  • 凡飲酒後,即腫痛流血者曰“酒痔”(色痔相同)。
  • 凡每值大便時即血流不止者曰“血痔”。
  • 凡肛門腫痛,遇怒即發,怒息即安者曰“氣痔”。

痔瘡種類頗多,大致不出以上數種范圍之外,其他種種,特其變態耳。但種別雖多,而治法則無大差異。內服中九丸以消臟腑之毒熱,有時可兼服槐角丸,外用化肉膏貼於核上,俟肉黑後,刮去黑肉一層,又以化肉膏貼之,如是數次,其核自然腐盡,洗以熏洗湯,摻以加味天然散收功。

漏症治法︰內服中九丸以消臟腑之熱,並兼服槐角丸,以匡其不逮,外以三丫草插入孔內,以探測其深淺或曲折,然後將藥線插入三次,外貼解毒膏,約六、七日後繭落,以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茲並將各種不同之痔瘡療法分記如後︰

槐角丸

經霜槐角(五錢) 黃連(一兩) 白芷梢 防風 赤芍 枳殼 生地(各一兩) 黃芩 秦艽 黃柏(各二兩) 九製大黃(四兩)
上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空心白湯下。如大便有血者,可用側柏葉二兩,陳棕灰一兩,百草霜五錢,為丸服之。

藥線製法

砂(一兩) 紅砒(一兩) 野芋(三兩) 南星(五兩) 靈仙(五兩)
上先將砒、砂另研,次將餘藥入鍋煎水,然後投入砒、砂,以過江蜘蛛絲一股,絲線一股,共成一線,入藥水中,煮一炷香久,取出晒乾,收貯備用。用時以三丫草帶藥線插入孔中,隨即穿入肛門內,引出三丫草,藥線即隨之帶出肛門,如法三次纏縛,系銅錢一枚於線端,每日解開收緊一次(名為催線),其漏孔遂逐漸裂開,得見裡面血肉,隨摻天然散,如此天天照樣緊之,約七日後即可掛穿,銅錢亦即落下,當用熏洗湯洗淨污濁,貼解毒膏生肌、平口收功。

(一)羊奶痔

此痔內硬,頭小根大,時作癢痛。治法內服中九丸,外用化肉膏貼之,視肉黑後,刮去一層,又貼又刮,不拘次數,必須爛一淺坑,痔根方算去盡,不致複生,此刻即用熏洗湯洗之,外貼解毒膏生肌、平口。

(二)櫻桃痔

此痔頭大根小。治法以藥線拴三、四日,其核即自行脫落,落後以熏洗湯洗淨,摻加味天然散以生肌、平口,內服中九丸以去熱毒,免生變症。

(三)雞冠痔

此痔形似雞冠,硬而赤腫作痛,搔破後則出血流水,殆因受風熱而成。治方如下︰

銅綠(五錢) 乳香 沒藥 威靈仙 寒水石( 各五錢) 甘石(一錢) 膽礬(三錢)海螵蛸(五錢)(一方有冰片,無螵蛸)
上為細末,以豬膽汁調勻搽之,內服中九丸,外洗熏洗湯,加馬齒莧一大握合煎,熏洗之自消。

(四)蓮花痔

此痔狀如蓮花,層層疊起,又似雞冠,有細孔,癢痛而出膿水。治法照雞冠痔,久熏久洗,貼解毒膏,摻天然散收功;有時痔不軟化,必用化肉膏逐層蝕去,貼解毒膏,摻天然散,方可平複。

(五)雞管痔

此痔亦如通腸漏,在未出氣之前,先腫痛出膿,內有一硬管,時出膿水,以溫水洗淨,用手慢慢托進,實為不治之症,百中難痊一、二。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槐角丸加升麻五錢,外以馬齒莧入熏洗湯中,久熏久洗,間有痊者。

(六)脫肛痔

此痔因受風寒濕熱,致氣虛下降不能上升而成,故治法以升提為主。方如下︰

當歸(一錢) 白芷梢(八分) 赤芍(七分) 防風(五分) 川芎(五錢) 光連(一錢) 黃芩(七分)木香(一錢另研) 陳皮 枳殼 青皮 茯苓(各七分) 生地(八分) 升麻(一錢) 皂子(七粒) 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兼服中九丸。外用熏洗東加倍子一兩,明礬一兩,合煎熏洗,至痔體軟化時,再以生血養體之劑培養之,並時時以油潤肛門,再貼蓖麻子餅,自上。

又一單方,用上醋一盞,於罐內熬滾時,將燒紅火磚淬入,乘熱熏洗之。

(七)曲尺痔

此痔生於肛門側邊約一寸處,如疽如癤,穿頭後,時出膿水不乾,延至數日後,患部即腫起化膿,再數月後,又有一枚腫起成膿,膿水不乾,延至穿潰三、四孔後,內中即結成繭。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槐角丸,外用藥線插入、約三日間落繭,以三丫草通開探測之,使其迥轉相通共成一處,用熏洗湯洗淨,摻加味天然散收功。

(八)蝴蝶痔

此痔與雞冠痔極相似,搔癢出水。治法亦與雞冠痔同。

(九)盤腸痔

此痔因氣血虛損,濕熱摻入大腸所致,發時大腸即墜出約二、三寸許,其痔核約如棉子大,腫痛非常,漸漸陰囊俱腫,成膿潰頭,辛勞即發,常常膿水不乾,飲食少進。治法照前內服托裡排膿之劑,外敷麻涼膏以鎮其痛,兼服中九、金蚣二丸,七日後視漏孔出膿時,即插乾膿小藥線,三日後如膿尚不止,複以小藥線插之,至七日後繭必脫落。如此時小便不往龜頭出而往漏孔出者,可以黃蠟做成一餅,放入孔內,再以加味天然散塞住漏孔,外貼解毒膏,以少飲茶水為佳,則小便自少,如此補塞數次,不過半月,每可收功。

(十)鎖肛痔

此痔生於肛門弦內,有痔核數枚鎮住肛門弦上,大便時即掉出,起身時又縮進,或辛勞及酒色過度時,即作腫作痛。治法待其掉出時,洗淨搽藥,另以藥線系於痔根,貼以化肉膏,兩面夾攻,其核必落,俟核脫後,熏洗以生肌、平口。

(十一)雌雄漏

此漏生於肛門外,隔一寸穿一孔,左右相對,一點不差,有時左孔流水而右孔閉,有時右孔流水而左孔閉,若受辛勞則漏孔出膿。治法當外用插入藥線,熏洗落繭,內服中九丸、金蚣丸、槐角丸,再貼解毒膏收功。

(十二)瓜蒂漏(亦名瓜藤漏)

此症先成一漏,歷數年後即延至胯上,或三、五,或六、七不等,初則一孔疼痛出膿,繼則牽連多孔出膿,故又名瓜藤漏,漏孔有一硬痕,如牽藤樣。治法須先從開始一孔治起,依次用線取繭,繭盡後,以熏洗湯洗之,再以加味天然散收功,內服中九丸兼槐角丸。

(十三)牛鼻漏

此漏與曲尺相似,形狀如牛之鼻孔,故有是名。治法與曲尺痔同。

(十四)楊梅漏

此症生於肛門周遭,時出腥水,不甚疼痛。治法內服中九丸,外貼千捶紙,其腥水自止。

(十五)龜尾漏

此症生於龜尾穴骨上下,下體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紅腫作痛,潮熱身重,或三、四日,或六、七日,依舊漏孔出膿甚多。治療時於龜尾上紅腫處以手按之,必外實內虛,有膿應指,以化肉膏貼之,至肉黑時,以針撥開,則膿隨針出,排出膿後,於孔內插藥線三次,促其乾膿,內服中九、三香兩丸即瘥。

乾膿小藥線製法︰

用帶圓之五倍子一枚,在一端開一孔,以明礬五錢,白砒一錢為末,填入肚內,以紙包數層,潤濕之後,埋入炭灰火中煨之,俟其乾時,取出倍子,用火再焙焦為末,米麵糊條,晒乾備用。


十三方的總結

  1. 中九丸純以金石質藥品為主,殺菌消炎,鎮靜鎮痙,收斂腐蝕,諸種功能畢具,凡陰疽惡毒,及陰陽夾雜症之偏於陰者,都可使用,惟陽性病則不相宜。適用於漫腫無頭,晝輕夜重,皮色不變,頑麻木硬等症,未成者能消,已成者速潰。據編者臨床上的應用,對瘰癧結核(勿論梅毒性、結核性),疤骨流痰,楊梅、下疳,瘧疾、哮喘、痔核、 管等症,均有相當療效,是祖國極早流行民間的一種化學療法。並可用作外用丹藥,具有紅升、白降、三仙、滾膿之長,有腐者去腐,無腐者生新,有膿頭者能拔出膿頭。汞劑內服,照例常要起口腔炎,而本方則否。靈藥用法,各家頗不一致,有單用升藥者,有單用底藥者,有升藥、底藥並用者,效力似無多大差別。編者則單用升藥,照理也應當以升藥為是。
  2. 金蚣丸聚諸種有毒蟲類築物為一方,功能鎮靜鎮痙,解毒消炎,凡陽症之紅腫熱痛,癰疔大毒,發背、橫 大毒,及小兒半身以上各種瘡症,皆可服用,尤以小兒半身以上疙瘩、瘡癤等症,更為有效。因其富有鎮痙作用,故又適合於驚癇抽搐,麻痺拘攣,諸風掉眩,手足震顫,口眼 斜,角弓反張,半身不遂等神經疾患,對破傷風的療效,有時竟超出“玉真散”之上。編者常於瘰癧潰瘍、疤骨流痰患者,使其早服金蚣丸,晚服中九丸,頗收治效。二者兼服,並可避免中九丸的副作用。
  3. 三香丸是由多種芳香性健胃藥組合而成,功能行氣寬中,消食健胃,除脹鎮嘔,止痢塞泄,祛痰利水,為體質虛弱、消化不良的外症患者必需的補助品,並可調整中九丸的副作用。
  4. 化肉膏為變相的輕氧化鉀,有腐蝕作用,今更加入巴豆,其腐蝕力遂愈形強大。凡腐蝕藥,均不免有疼痛,故加入靈仙、川烏、草烏、半夏等鎮靜藥,藉以麻醉局部,緩解疼痛。在翻花起弦、多骨綿管等場合,可去腐生新,脫管化綿,蓋冥頑不靈的慢性頑瘡,非藉此種大刀闊斧的峻劑,實不足以收療效也。
  5. 藥線中的砒、礬二物,是強有力的腐蝕劑,亦即“三品一條槍”的骨乾藥。凡瘰成繭,及癰疽潰後之久不乾膿者,皆可用之,腐去自然新生,惟用時異常疼痛,是其弱點。編者時常加入蟾酥、乳、沒合用,以緩解患者的痛苦,頗如理想。又本品與“化肉膏”有同樣作用。
  6. 紫霞膏能拔毒鎮痛,化腐生新,舉凡一切頑瘡,瘰癧、濕瘡、梅毒等症,均可貼用,未成者可以消散,已潰流膿,久不收口者,可以促使迅速收口,雖久年 瘡亦有顯效。
  7. 千捶紙中的砒、雄皆具腐蝕作用,且能殺螺旋體,故對潰爛梅瘡,經久不愈,膿水不乾者,貼之可以化腐生肌,斂口乾膿,並可用於一切潰後久不收口的慢性瘡症。
  8. 太歲墨是流行祖國若干年代的“紫金錠”,用途廣泛,效力宏大,在外科門中尤有不少助力。
  9. 代針散是“咬頭膏”或“針頭散”的同類物,凡皮薄瘡癤,內膿已成,不得穿頭而畏用刀針者,以此敷之,約一日間,瘡頭即自行穿潰。倘皮太濃者,須先將瘡頭用三棱針刺開少許,然後敷藥,方得穿破。瘡未化膿時,不可使用。
  10. 熏洗湯中藥味有鎮靜鎮痙,殺菌消炎,祛風除濕諸種作用,凡紅腫疼痛的陽性炎症,皆可熏洗,功能消炎、解毒、鎮痛,是一種具有藥效的水療法。
  11. 天然散的生肌作用最強,凡一切外症潰後,膿水常流,瘡綠發癢,及不斂口的瘡瘍,皆可使用,功能收水乾膿,生肌斂口,足敵三仙、滾膿方,而便利則過之。
  12. 麻涼膏是一種局部麻醉藥,凡一切疼痛難忍的瘡毒,皆可使用,有消腫、排膿、鎮痛諸作用。
  13. 解毒膏能消炎解毒,散結軟堅,祛風除濕,對於一切陽症瘡瘍,都有其相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