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寒熱錯雜証治法
寒熱二証既明。複有一種寒熱錯雜証。宜細詳之。初起畏寒微熱。疲倦。咳嗽。迨至數日。熱愈大。夜間尤甚。喉內漸起白點。日見長大。雖通身大熱如火。足趾必冷如冰。或腹痛自利。陰寒犯足太陰牌也。或心胸吵亂作嘔者。混雜之邪。擾於脾胃欲成霍亂也。或鼻出濁涕。且見血絲者。風熱熏蒸鼻竅也。或齒牙紅腫出血。火毒熾於胃腑也。此証之迥乎不同也。察其脈兩寸浮洪而數。陽邪見陽脈也。兩尺沉細無神。陰邪見陰脈也。此脈之顯然有別也。脈証既殊。治療各異。若專作熱証。而用大苦大寒。必至嘔吐瀉痢。而脾胃敗絕。專作寒証而用麻黃炮薑桂附。則上焦之已傷者再傷。定然吐血衄血。此皆難以救藥也。惟疏風清燥以宣於上。調中利濕以和其中。溫暖散邪以逐於下。乃克有濟。治宜辛夷散。蘇子降氣湯。藿香正氣散。加減主之。
辛夷散
辛夷(二粒) 桔梗(三錢) 防風(三錢,去蘆) 茯苓(三錢)僵蟲(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法夏(二錢,薑汁炒抖) 蟬蛻(九只,去頭、翅、足)白芷(二錢) 川芎(二錢) 黃栗芽(八分,草藥店有賣) 薄荷(五分) 陳茶(五錢) 蒼耳(四分) 木通(一錢) 陳皮(一錢) 粉草(一錢) 生薑(一片) 水煎服。
此方辛夷一派。皆驅風開竅以宣發於上。合二陳生薑除痰去濕。以調和脾胃於中。陳茶能清頭面之熱。木通能平心肺之火。以降於下。黃栗芽尤解燥熱之瘴氣。無論喉之已痛未痛。但見脈証相似即投此方。未痛者全愈。已痛者減半。如頭面浮腫去白芷加白附。胸結痰鳴氣促。去白芷加旋複花。小便赤澀。加茵陳、瞿麥、扁蓄。鼻孔出血或吐血。加絲茅根、藕節、側柏葉炭。
蘇子降氣湯
當歸(二錢) 前胡(二錢) 法夏(二錢,薑汁炒) 茯苓(三錢) 僵蟲(三錢) 陳皮(一錢)水竹茹(一錢) 濃朴(一錢,薑汁炒) 蘇子(一錢) 粉草(一錢) 蟬蛻(九只,去頭、翅、足) 肉桂(五分,去皮蒸兌)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投前方。脈必見下虛上實。再用此方。連進二三服。取歸桂以溫養下元。蘇子降逆氣以化痰。如頸項喉內腫痛未除。肺氣不降。加葶藶子、旋複花、栝蔞、杏仁之類。
藿香正氣散
黨參(五錢) 苡仁(四錢,炒) 陳米(一小杯,炒) 茯苓(三錢)扁豆(三錢) 藿梗(二錢) 法夏(二錢,薑汁炒抖) 前胡(二錢) 蘇子(一錢) 陳皮(一錢) 濃朴(一錢,薑汁炒) 腹毛(一錢) 粉草(一錢)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投前二方。病勢雖退。必飲食減少。腹中脹滯微痛。或餘熱不退。或大便溏瀉。小便赤短。此脾胃困乏。
餘邪滯澀。斯時再逐其邪。正氣益虛。欲補其正。邪氣未淨。宜此方以和解。既和之後。審察脈証偏盛之處。以調其氣血。使精氣神三者充。自然困倦起病根除矣。
續方
一 邪熱既盛。而真陽複虛之候。欲下之而恐亡陽。欲不下而邪熱複熾。法宜附子瀉心湯。寒熱並用。斯為有製之兵。
附子瀉心湯
大黃(四錢,酒炒) 黃連(六分) 本製附片(三錢) 僵蟲(二錢,薑汁炒)桔梗(二錢) 銀花(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