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第十六節‧惡阻

《金匱》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証。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沈堯封曰︰樓全善云:惡阻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絕之者,謂絕止醫藥,候其自安也。余嘗治一二妊婦嘔吐,愈治愈逆,因思“絕之”之旨,停藥月餘自安。

朱丹溪曰︰有妊二月,嘔吐,眩暈,脈之左弦而弱,此惡阻因怒氣所激。肝氣既傷,又挾胎氣上逆,以茯苓半夏湯下抑青丸。

《千金》半夏茯苓湯 治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體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

半夏 生薑(各三十銖) 乾地黃 茯苓(各十八銖) 橘皮 旋複花 細辛 人參 芍藥 芎 桔梗 甘草(各十二銖)
右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若變冷下利者,去乾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閉塞,小便亦少者,宜加大黃十八銖,去地黃,加黃芩六銖,余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看氣力冷熱增損,更服一劑湯,便急使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膩。

《千金》茯苓丸 服前湯兩劑後,服此即效。

茯苓 人參 桂心(熬) 乾薑 半夏 橘皮(各一兩) 白朮 葛根 甘草 枳實(各二兩)
右十味,蜜丸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次。

徐藹輝曰︰《肘後》不用乾薑、半夏、橘皮、白朮、葛根,只用五物。妊娠忌桂,故熬。

王孟英按︰胎前、產後,非確有虛寒脈証者,皆勿妄投熱劑,暑月尤宜慎之。

又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

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銖) 茯苓 生薑(各一兩) 半夏(三十銖)
右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橘皮湯 治妊娠嘔吐,不下食。

橘皮 竹茹 人參 白朮(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 濃朴(十二銖)
右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沈堯封曰︰費姓婦懷妊三月,嘔吐飲食,服橘皮、竹茹、黃芩等藥不效。松郡車渭津用二陳東加旋複花、薑皮,水煎,沖生地汁一杯,一劑吐止,四劑全愈。一醫笑曰︰古方生地、半夏同用甚少。不知此方即《千金》半夏茯苓湯,除去細辛、桔梗、芎 、白芍四味。

堯封又曰︰嘔吐不外肝、胃兩經病。人身臟腑,本是接壤,懷妊則腹中增了一物,臟腑機栝,為之不靈,水穀之精微,不能上蒸為氣血,凝聚而為痰飲,窒塞胃口,所以食入作嘔,此是胃病;又婦人既娠,則精血養胎,無以攝納肝陽,而肝陽易升,肝之經脈夾胃,肝陽過升,則飲食自不能下胃,此自肝病。《千金》半夏茯苓湯中用二陳,化痰以通胃也;用旋複,高者抑之也;用地黃,補陰吸陽也;用人參,生津養胃也。其法可謂詳且盡矣。至若細辛亦能散痰,桔梗亦能理上焦之氣,芎 亦能宣血中之滯,未免升提;白芍雖能平肝斂陰,仲景法,胸滿者去之,故車氏皆不用。斟酌盡善,四劑獲安,有以也。

王孟英按︰發明盡致,精義入神。

沈堯封曰︰蔡姓婦惡阻,水藥俱吐。松郡醫用抑青丸,立效。黃連一味為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堯封又曰︰肝陽上升,補陰吸陽,原屬治本正理。至肝陽亢甚,滴水吐出,即有滋陰湯藥,亦無所用,不得不用黃連之苦寒,先折其太甚,得水飲通,然後以滋陰藥調之,以收全效。

王孟英按︰左金丸亦妙。

沈堯封曰︰沈姓婦惡阻,水漿下咽即吐,醫藥雜投不應。身體骨立,精神困倦,自料必死,醫亦束手。一老婦云:急停藥,八十日當愈。後果如其言。停藥者,即《金匱》“絕之”之義也。至八十日當愈一語,豈《金匱》“六十日當有此証”之誤耶?不然,何此言之驗也。

堯封又曰︰朱宗承正室,甲戌秋,體倦吐食,診之略見動脈,詢得停經兩月,惡阻証也。述前治法,有效有不效。如或不效,即當停藥,錄半夏茯苓湯方與之,不效,連更數醫。越二旬,複邀余診。前之動脈不見,但覺細軟,嘔惡日夜不止,且吐蛔兩條。余曰︰惡阻無礙,吐蛔是重候。姑安其蛔以觀動靜,用烏梅丸,早晚各二十丸,四日蛔止,嘔亦不作。此治惡阻之變局也,故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