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諸經敘血証所因

內經厥論云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溫淫汗出鼽衄 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 絕而血菀於上氣厥論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舉痛論云怒則氣逆洮h 嘔血故氣 上矣。 陰陽別論云結陰者便血(云云見下) 針經云厥氣生足 生脛寒後則血(云云見積聚 門)脈經云: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近血也,先見便後見血此遠血也。

脈法

內經云:脈來懸鉤為衄血常脈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 腸癖下膿血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 血溫身熱者死 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 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暈黃衄必未止 太陽脈 大而浮必衄吐血 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沉弦衄也, 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 脈芤為失血 澀為少血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脈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 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腎脈小搏沉為腸癖下血心肝癖亦下血。

論血証分三因

陳無擇云: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湧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 煩思 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清氣道中而致者屬內因飲酒過多啖炙爆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致者為不內外因吐血者,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及飲食房勞墜閃傷損致榮血留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傷 便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疑停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 尿血因心腎氣結所致,或憂勞房室過度此得之虛寒不可專以血得熱而淖 二者皆致尿血與淋不同。
謹按衄血下血傷寒邪氣壅迫於經而致者故有之雜証見者多火熱所致,或吐溢於空竅皆五志所動,或陰分鬱熱,或內外有所傷而成有寒邪者少如尿血因房勞者實由精氣滑脫陰虛火動榮血妄行爾。
以上論為虛寒恐未必然也,若便血清者屬榮虛有熱濁屬熱與濕色鮮者屬火黑者火極與泄物並下屬有積,或絡脈傷也,並宜分治。

論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

詳見積聚門。

論嘔唾血溢為氣逆所致

東垣曰: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也,血者陰也,氣主 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
謹按悲氣勞氣等皆能致血証詳見氣門但怒氣致血証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矣。否 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

論衄吐血泄為火熱所致

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鼻衄也, 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 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製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衄 血污血出也,污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 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污濁害承乃製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論衄血下血為傷寒所致

成無己曰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桂枝湯麻黃湯 治衄者非 治衄 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爾至蓄血者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 之薄厥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經 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証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 血乃愈 傷寒例少陰証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以固脫散寒補正 許氏治少陰誤汗衄血及臍中出血用薑附湯 治少陰之本 陰証略例治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浸漬而成治要用黑錫丹(見直指方)。
按所論以上証皆寒邪之變病也,至又有甚者如論云服桂枝湯吐血其後必吐膿血又厥陰証傷寒六 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 火邪亦咽燥唾血陽毒亦吐血皆變証之極者也,非衄証之比大抵傷寒蓄血下血為傳變故下血衄血 身涼乃愈其不傳變入裡邪氣不得發散逼迫於血因致妄行於下者為逆下血必多不能止為難治也。

論結陰便血

衛生寶鑒雲真定史十年四十二形體本瘦秋時因勉強飲酸酒數杯少時腹痛次傳下利無度待 十餘 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腹鳴時痛諸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 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 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燥不得安臥診時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經曰:結陰者 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 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按此治例實內傷法也,宜與積聚門敘積之始兼看。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丹溪曰:經云人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 以陰 氣之成止供給二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謹按,或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洒陳于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 於心 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 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 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于 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 之論可以見矣。諸經有雲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經行至 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傷所變之証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忘反於下則便紅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痺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喜狂墜恐跌仆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証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証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 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二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虛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于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雲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生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特取其正治大略耳以能觸類而長可謂應無窮之變矣。

論治血証大法

東垣曰: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 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東加黃連主之,血証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証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証上行而複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複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血証治法

婦室經血諸証詳見婦人門。

治風之劑

敗毒散 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若因酒毒加黃連 方見咳門
按此出少陽例表裡藥也。

本事方槐花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拔萃方 結陰丹 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

枳殼(炒) 威靈仙 黃 陳皮 椿根 何首烏 荊芥穗(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飲下。入醋少許
按此二方手太陰陽明藥也。

濟生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不止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兩) 枳殼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半兩炙)
上咀,每四錢入烏梅薑同煎
按此手足厥陰太陰藥也,大抵此藥主補血涼血而以風為虛象者蓋非風客於腸間也。

東垣黃 芍藥湯 治衄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黃 (三兩) 甘草(炙二兩) 升麻 葛根 芍藥(各一兩) 羌活(半兩)
上 咀,每三錢水煎溫服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分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証百出,亦實非風也,此出升陽滋陰例。

治寒之劑

東垣麻黃桂枝湯 治感寒發衄脈微弱者

麻黃 黃 白芍 甘草(各一錢) 桂枝 當歸(各半錢) 人參(一分) 麥門冬(三分) 五味子(五個)
上 咀,作一服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傷寒論有例,茲不詳錄

濟生斷紅丸 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羸瘦

側柏葉(炒) 川續斷(酒浸) 鹿茸(醋煮) 附子(炮) 黃 阿膠(炒) 當歸(各一兩) 白礬(枯一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按此厥陰例藥也。

寶鑒平胃地榆湯 治結陰便血

白朮 陳皮 茯苓 濃朴 葛根(各半錢) 地榆(七分) 乾薑(五分) 炙甘草 當歸 炒曲 白芍 人參 益智仁(各三分) 蒼朮 升麻 附子(炮各一錢)
上 咀,作一服水煎加薑棗
按此少陰例藥也。

治暑之劑

局方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純下鮮血 方見暑門
按此手少陰足太陰藥心主血脾裹血也。

枇杷葉散 治水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 濃朴(一錢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乾木瓜 白茅根(各一錢) 枇杷葉 陳皮 丁香(各半錢)
上細末每二錢,入薑煎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中熱者慎之。

治濕之劑

胃風湯 治風濕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者 方見滯下門

拔萃升陽和血湯 治腸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和血而愈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半錢) 炙甘草 黃 (各一錢) 當歸身 熟地黃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二分) 升麻(七分) 芍藥(一錢半)
上 咀,作一服水煎

當歸和血散 治腸癖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各六分) 當歸身 升麻(各二錢) 川芎(四分)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米飲調下
按此諸方疏風勝濕藥也,然濕熱者多宜從滯下法擇用。

治熱之劑

局方龍腦雞蘇丸 治膈熱咳嗽,或吐血衄血 方見熱門

甘露飲 治男女血妄流溢,或吐,或咯衄血齒齦臭出血並治之 方見熱門

簡易選奇黃耆散 治咳血成勞

黃耆 麥門冬 熟地黃 桔梗 白芍(各半兩) 甘草(四錢)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
按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

濟生犀角地黃湯 治鬱熱不解干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餘血停留,致面色痿黃,大便黑者並宜服。

犀角 生地黃 白芍 牡丹皮(等分)
上 咀,每四錢水煎
按此足太陰藥也。

良方四生丸凡吐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此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等分)
上爛研丸如雞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用鹽湯化下河間生地黃散 治鬱熱衄血咯血吐血

枸杞 柴胡 黃連 地骨皮 天門冬 白芍 甘草 黃芩 黃 生地黃 熟地黃(等分)
上 咀,水煎服下血者加地榆
按此二方手足少陰太陰藥也。

局方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痿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槐角(炒一兩) 地榆 黃芩 當歸 防風 枳殼(面炒各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雖有治風例而性味辛苦寒故從熱劑少陽藥也。

秘方枳殼湯 治便血下血

枳殼(一兩面炒) 黃連(一兩以槐花四兩同炒去花不用)
上二味水煎取濃,食前溫服
按此又氣例藥也。

治火之劑

黃連解毒湯
大金花丸
方並見火門。

理氣之劑

三因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瘁,五心煩熱,咳嗽唾血。

半夏 前胡 紫蘇 茯苓 人參 枳殼(炒) 桔梗 甘草 干葛(各半兩) 當歸(一兩三錢) 川芎(三分) 陳皮 白芍(各二兩) 熟地黃(一兩半)
上 咀,每半兩,入薑棗煎

本事槐角散 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蒼朮 濃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兩) 槐角(二兩) 甘草 烏梅(各半兩)
上 咀,每五錢水煎服。
按以上又氣血藥也,然三因方雖云補劑,而雜以發表之藥,姑存之,收入此理氣例。

補劑

濟生雞蘇散 治勞傷肺經唾內有血咽喉不利

雞蘇葉 黃 生地黃 阿膠(炒) 貝母 白茅根(各一兩) 桔梗 麥門冬 蒲黃 甘草(各半兩炒)
上 咀,每四五錢,入薑煎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此致妄行,或吐血下血。

白朮 茯神 黃 龍眼肉 酸棗仁(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 咀,每四五錢,入棗薑煎。

東垣麥門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個) 麥門冬(去心) 黃 (各一錢) 當歸身 人參 生地黃(各半錢)
上 咀,水煎服

金匱赤豆當歸散 治先血後糞此近血也。

赤豆(浸出芽) 當歸
上二味為散,漿水調服。

三因伏龍肝湯 治先糞後血此遠血也。

伏龍肝(半斤) 甘草(炙) 白朮 阿膠 黃芩 熟地黃(各三兩)
上 咀,每四五錢水煎服

髮灰散 治小便尿血,或便前便後亦遠近之謂也,髮灰。
上一味每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服井花水調亦得。

玉屑膏 治尿血

黃耆 人參(等分)
上為末,用蘿卜大者切一指濃四五片蜜淹少時蜜炙乾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點藥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
按以上諸方平補藥也,然病體亦有寒熱氣積等因不同用者自宜求責。

止澀之劑

三因龍骨散 治衄過多

龍骨不以多少研為末以少許吹入鼻中凡九竅出血皆可用。

御藥院方麝香散 治衄不止

白礬(枯) 龍骨(粘舌者各另研半兩) 麝香(半字)
上拌勻每先將冷水洗淨鼻內然後用藥吹入孔內,或以濕紙蘸入尤妙。

濟生烏梅丸 治便血不止

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用好米醋打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米飲下。

經驗方治瀉血

百藥煎一兩(半兩燒為灰)
上和飯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飲下,或作末服三二錢

又方 乾柿燒灰,飲調下,二三錢。

雜方

試效方治吐血不止以三棱針於氣衝出血立愈

鼻衄不止,或素有熱而暴作諸藥無驗者
以紙一張作八帖,或十帖,于極冷水內濕過置項中,不止,仍以熱熨斗,於濕紙上熨之,立止。

灸法

便血不止宜灸等穴
勞宮(手厥陰經)
大白(足太陰經)
會陽(足太陽經)
三里(足陽明經)
按血証宜灸等穴,詳見資生等經,茲不備錄。然火熱脈盛實者,非所宜也。

通利之劑

拔萃犀角地黃湯 治熱鬱血結上焦寸脈芤

犀角 生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半) 黃連(一兩) 大黃(半兩)
上 咀,每兩水煎,食後服之。

桃仁承氣湯 治血結胸中心下手不可近為中焦蓄血無寒熱胸滿嗽水不欲咽喜妄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半) 桂 芒硝(各三錢)
上 咀,每兩,入薑煎服

抵當湯 治下部蓄血,即臍下手不可近,或其人發狂,少腹滿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如狂者在中,發狂者在下也。

大黃 水蛭(炒各半兩) 虻蟲(三錢去翅足) 桃仁(三錢)
上製每五錢水煎服如作丸煉蜜和

當歸導滯湯 治跌搏墜擊損傷血滯於中

大黃 當歸(等分)
上 咀,每一兩,或半兩水煎服
按以上血滯証諸方也,受剋蓄血有上中下之分,故藥亦隨而輕重之也,至血熱血積陰虛等証,例見各門,茲不詳錄。

解鬱之劑

丹溪越鞠丸 治血鬱

桃仁 香附子 紅花 撫芎 青黛(等分)
上為末,糊丸每四五十丸,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