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內集‧卷一 臟腑

臟腑總論

(先儒嘆世人務窮天地萬物之理,不知一身五臟六腑毛髮筋骨之所在,況醫者乎?) 臟者,藏乎也,藏諸神而精氣流通也;腑者,府庫也,出納轉輸之謂也。臟腑,兄弟也,同氣而異形耳。

《素問》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能實也。《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言心肺在上為陽,肝腎在下為陰,脾居中州,而播敷四臟,以為一身之運 斡也。又曰︰五臟六腑皆相近,而心肺獨與大腸小腸相遠者何也?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 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觀《素》、《難》所論臟腑,分陰分陽,而脾胃其中之太極矣乎﹗ 至於氣血多少,體用上下,亦不可以不知。詩曰︰多氣多血經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 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病值氣血少者補之,多者損之)《此事難知》曰︰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地五臟血裡,其體在下,其用在上。(耳目口鼻)言陰陽互相為用,則天氣左旋而降下,地氣右旋而上升,氣血和,表裡靜,上下通,如天地之泰然,人身其小天地乎?(氣屬陽,象 天左旋;血屬陰,象地右旋。血從氣行,其體靜而不動,故氣血如磨形,上轉而西,下安不動。雖云不動,自 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下靜,不得不爾也。) 以聲色臭味常變言之︰肝主色,(應春,物皆有色,五色皆肝變化,然不特臟病征於面也。經言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謂青腸,胃謂黃腸,膀胱謂黑腸,言腑病當與色相合也。又言赤脈、青脈、黃脈、白脈、黑脈 者,言脈與色亦當相合也。觀色為醫家大務如此) 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假如 中風,肝為心邪,則知色當赤也。心主臭,應夏,(火能焦物,五臭皆心所主) 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臊臭,入脾 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假如心經傷暑,則知其症當惡臭也。脾主味,(應季夏,味自土生,行五味 以養五臟者,脾所主也) 自入為甘,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假如飲食勞倦,以致脾邪入 心,則知當喜苦味也。肺主聲,(應秋,金之有聲也,五聲皆肺所發) 自入為悲,(即哭也,金氣肅殺淒慘) 入肝 為呼,(金勝肝,故發為呼) 入心為言,(火克金,故述為言) 入脾為歌,(母見子則樂而歌) 入腎為呻,(子見母 則嬌而呻吟)假如傷寒肺邪入心,則知當譫言妄語也。腎主液,(應冬,水性濡潤,五液皆出於腎,分灌五臟)自入 為唾,(腎主骨,則腎之液從齒中而生) 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假如中濕,為腎邪入心,則知當汗出不可止也。

以主病要略言之︰三陰之脈榮於臟,三陽之脈榮於腑,陰陽和而無關格之患。惟五臟不和,則氣滯而為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榮聚而為癰疽。(九竅︰耳目口鼻為陽七竅,大小便為陰二竅。蓋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五臟不和,則榮衛不通,邪氣不得外泄,故九竅壅滯。九竅既滯,則六腑陽氣亦不得通和於內。

內外不通,故留結為癰疽瘡癤)蓋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而氣留在內,則陽氣太盛,而陰氣不得相榮於下,故曰關。凡外感是動氣病,而下竅不利者,皆關之類也。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而血留在內,則陰氣太盛,而陽氣不得相榮於上,故曰格。凡雜病由血所生,而上竅不利者,皆格之類也。(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蓋氣先中於邪,則留止不行,而為邪所動,氣既受邪,必傳與血,則血壅不行,而不能潤澤經絡,病所由生,是知氣先病而血後病也。但外感從氣而入,雜病從血而出,此又東垣獨得之見。丹溪嘗分為十二經歌括,今悉篡於後條分,故不重錄)陰陽俱甚,陰中無陽,陽中無陰,陰陽相離,使榮衛痞塞,氣血不相營運,此則五臟六腑皆受邪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關格,其百病之關健矣乎﹗病有咳嗽泄痛 瘧者,何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春則肝先受之,夏則心先受之,餘仿此。 者,間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臟腑之瘧各不同,當隨所狀而刺之。(刺法見後。)病有積聚者,何也?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上下往來不定。積者陰氣,聚者陽氣,故不同也。凡陽病欲得寒冷,又欲見人者,屬腑;陰病欲得溫熱,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者,屬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腑病所以易治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複始,如環無端,故言 生也。經曰︰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己)所生而愈,至其(己)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己) 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爽,下晡甚,夜半靜退。病在心,愈於長夏。長 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 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病在脾,愈於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 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病在肺,愈於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 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淬炒、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自其補瀉言之︰外感內傷,病有虛、實、賊、微、正五邪之分。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 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假令心病,傷暑得之為正邪,中風得之為虛邪,飲食勞 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是之謂五邪也。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怒 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如肝乃心之母,心虛當補肝。脾乃心之子,心實當瀉脾。余經臟仿之,是以五補五瀉為方之祖與。(心 虛,朱砂安神丸;肝腎虛,腎氣丸;脾虛,益黃散;肺虛,阿膠散。心熱,單瀉心湯、導赤散;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瀉腎湯。後之補瀉方,皆推此。) 抑又聞腑有五,臟有六、有九者,何謂也?腑有六者,謂三焦為外腑也。上焦者,在心下胃上口,主內 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兩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 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曰三焦。是腑之所以有六也。臟亦有六者,謂腎有兩臟,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其氣與腎相 通,故言臟亦有六也。(華氏謂自喉嚨以下六腑以應天氣,肺之系也;自咽門以下六腑以應地氣,胃之系也。

前喉納氣,後咽納食,有謂三管者非) 臟有九者,神臟五︰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與志,以其皆神氣居之,故曰神臟五也。形臟四︰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以其如器外張,虛而不屈伸,以藏於物,故曰形臟四。合之則為九臟矣。或疑氣沖為腑,古人議論最活。他如《內經》又言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名曰奇恆之府。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五者,名曰傳化之府,此皆不能久留輸瀉者。魄 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又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 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是臟腑之散殊如此,然豈無其要乎﹗經曰︰凡十一臟 皆取決於膽。蓋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獨游行其間,以主榮衛而不息,火衰則為寒濕,火盛則為燥熱,故曰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噫﹗胃膽隨人神所在,象膽隨斗柄所指,物亦且然,而況於人乎﹗人之所以靈於物者,心乎神乎﹗至尊至貴,至清至淨,其十二官之主乎﹗故曰︰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

臟腑條分

心,君臟也,神明居焉。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著色象,謂有何有?謂無複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 恆相同。赤色。小理者,心小,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心大,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

無KT 者,心高,心高則滿於肺中, 而善忘,難開以言。 KT 小短舉者,心下,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KT 長者,心堅,心堅則臟安守固;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則善病消痺熱中; KT 直 下不舉者,心端正,心端正則和邪難傷; KT 倚一方者,心偏傾,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凡心之病,皆因憂愁思慮、而後邪得以入之。此聖人所以無心病也。

七竅三毛,星應熒惑台斗︰ 熒惑,南岳火星。七孔以應北斗七星,三毛以應三台,故此心至誠,則帝宰無所不應之,此上智聰明之人也。中智五竅三毛,下智三竅一毛,常人二竅無毛,愚人一竅,下愚一小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心應南 方熒惑星,肝應東方歲星,脾應中岳鎮星,肺應西方太白星,腎應北方辰星。

十有二兩,系通肺葉關元。

心重十二兩,不論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五臟系通於心,心通五臟系,心之系與五臟之系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乾於心。其系上系於肺,其別者自肺兩葉之中,向後通脊者腎,自腎而至於膀胱,與膀胱膜絡並行而之溲溺處,乃關元下極部分。

內主血而外應舌,盛則榮發華面;人身動則血行於諸經,靜則血藏於肝臟,故肝為血海,心乃內營運之,是心主血也。舌者心之苗,故外應 舌。舌和則知五味。發者血之苗,血盛則發潤,心榮色,其華在面。

所惡熱而所喜靜,衰則懶語錯言。

心本熱,虛則寒耳。心惡熱,肝惡風,脾惡濕,肺惡寒,腎惡燥。心靜則安,心動則躁,延年不老,心靜 而已。人年六十,則心氣衰而言多錯忘。

丙丁傷風,癲癇嗜臥脈痿;丙丁日傷於風者,為心風。其狀多汗惡風,唇焦赤,剝皮,甚則言不可快,嗜臥而為癲癇神亂,善怒嚇人。

心之風為行痺,五痺以夏 遇之,則為脈痺,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不能任用於地。或疑下體肝腎所主,孰不知心火內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肝腎亦隨火炎而筋脈上逆也。又心痺則脈不通利,心下鼓滿,喜噫之以出其氣,上氣喘急,嗌乾氣逆,則生恐懼。或問丙丁傷風不亦泥歟?曰︰此陰陽自然之妙也。春甲乙傷風為肝風,秋庚辛為肺風,冬壬癸 為腎風,四季戊己為脾胃風。推之南風舍於心,則為心風,東肝、西肺、北腎,皆此義也。

庚辛滯氣,伏梁縈痛生煩。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旺,旺者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 得之。其積形有似手臂,而在臍畔縈系,伏而不動,如屋之棟梁然。久不愈,令人心煩而悶,或夜眠不安。

熱則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黃咽瘡,甚則狂渴無汗流衄;笑者,火之象也。心實則笑,心虛則悲。口糜者,口瘡糜爛也。目黃者,濕熱熏蒸也。咽瘡者,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咽嚨,出於面,合目內,此為四合也。譫語發狂,熱則神昏而亂,渴者火盛,則腎液乾而咽路焦。汗為心液,熱則無汗,得汗則腎水準而皮潤,火不受克矣。血乃心主,熱逼上行,虛則為衄、為唾,凡熱者頤必先赤,當預防之。

虛則神昏,夢飛而健忘,驚悸不樂,其則胸腹腰脅痛牽。

心實則夢可憂、可驚、可怪之事,虛則魂夢飛揚。氣逆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內懊 不樂,皆心血少也。胸脅腰脅相引痛者,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其支別者,循胸出脅,心系下鬲絡小腸,故病如是也。

血滯經閉可治,女子不月,多因勞極驚悸,暴憂思慮,以致心氣不足,而後血滯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難援。

冷証即真心痛。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克火,必死。以上風、氣、血、熱、冷、虛,纂華氏、丹溪之法。有 非本臟病而兼見者,何故?蓋五臟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風証︰為癇者,肝風入心也;為頭重嘔吐者,脾風入 心也;為咳嗽唾衄血者,肺風入心也;為眼旋生花者,腎風入心也。心氣証︰為脅痛伏梁者,肝氣入心也;為背膊妨悶者,脾氣入心也,為胸背痛短氣夜臥不安者,脾氣入心也;為 癖面黃者,腎氣入心也。心熱証︰為少唾者,肝熱入心也;為目黃惡心者,脾熱入心也;為咳逆喘氣生瘡者,肺熱入心也;為癲狂骨煩者,腎 熱入心也。心冷証︰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腎冷入心,不治;為痰冷吐瀉者,脾冷入心也;為悲思不樂者,肺冷入心也。心虛証︰為驚悸不欲聞人語者,肝虛入心也;為食了旋飢,心中往往多熱臥者,脾虛入心也;為悲思鼻塞驚怖者,肺虛入心也;為四肢無力多汗者,腎虛入心也。舉此心臟為例,餘以類推。

涼以犀角生地牛黃,溫則(當)歸芍(藥)吳萸(肉)桂蒼(朮)白朮;瀉以黃連苦參秦艽,補則(遠) 志菖(蒲)菟(絲子)天(門冬)麥門冬。

《編注藥性》補用酸棗仁、天竺黃、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紅花、川芎、羚羊角、當歸,瀉用枳實、葶藶、苦參、貝母、半夏、杏仁、鬱金、玄胡索、前胡、黃連、木香,溫用石菖蒲、藿香、蘇子,涼以竹 葉、丹砂、礬石、玄明粉、牛黃、珍珠、麥門冬、鬱金、黃連、知母、貝母、連翹、蘆根、柴胡。《內照》又分 風、氣、熱、冷、虛用藥。大概風宜涼藥為主,兼以溫瀉;氣宜溫瀉並用;熱則純用瀉藥;冷則純用熱藥;虛 則純用補藥。各臟皆然。

吁﹗黍羊韭李,每食宜設;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歡樂,夏氣常存。

夏三月,天地氣交,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長養之道也 小腸 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廣(腸大腸),泌別其清濁宣通。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並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 別清濁,水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居臍上而長三丈二尺,脈紆則結;曲(左回迭積十六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難容。

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 腸有濃薄大小之分,從脈知之,諸陽經脈皆紆曲,小腸氣結。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小短者,則所容差小。

機發心極,小腸與心相應,所以臍輪能知冷暖。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則不能從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為三才。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為中以配人,得陰陽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虛者唇青下白。

臍 痛而成痢成疝者,屬氣;臍下 痛,赤白痢,小腸疝氣,連腰脊、控睪丸而疼,皆心氣入小腸也。

腸激鳴而為淋為秘者,屬風。

腸鳴作聲,或時激痛,小便五種淋瀝,或秘澀,以致肚腹脹急,皆心風入小腸也。

熱入口渴生瘡,火逆嘔脹有異;心熱入小腸者,血熱煩悶作渴,或虛火反逆入胃而為嘔噦,小便不通。中滿腹硬脹急不作渴者,未可 以淡滲也,古方滋腎丸最宜。

虛陷遺精懊,隱曲帶濁相同。

心虛入小腸者,神魂恍惚、狂亂,夢中遺精,男子赤白濁,婦人赤白帶,或陰中瘡瘍,隱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熱峻攻也。

冷凝水穀不化,寒入下焦腸痛。

血滯肩頷腫紅。

氣熱反上,則為頭疼、咽痛、頷腫不可顧,肩如拔, 似折。血熱反上,則為耳聾、目黃、腮頰腫痛。

補以牡蠣石斛,溫則巴戟小茴(角茴)烏藥;涼以茅根通草(天花粉、黃芩,)瀉則(海)金砂荔核白 蔥(續隨子、紫蘇。)降火邪二便自順,灸水分一陽遂充。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明,故謀慮出焉。

罷極之本,魂所居也。

人身運動,皆筋力所為,肝養筋,故曰罷極之本。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輔弼,故又曰肝為宰相。

兩分七葉,色象春木繁榮;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左三右四,共七葉,分兩行,如木甲析之多葉也。叔和云︰實夢山林樹,虛看細 草芒。

四斤四兩,沉重庚金吸射。

肝重四斤四兩。《難》曰︰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肝非純木,乙與庚合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非純金,辛與丙合而就火,其意樂火,故令肺 得水而浮也。肺熟而複沉,肝熟而複浮者,何也?故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連膈膜而形有軟堅,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筋脈皆肝所主。如青色。小理者,肝小,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肝大,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廣胸反 者,肝高,肝高則上支 賁切脅,俯為息賁;合脅兔 者,肝下,肝下則逼胃脅下空,易受邪;胸脅好者,肝堅,肝堅則臟安難傷;脅骨 弱者,肝脆,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肝偏傾,肝偏 傾則脅下痛也。

名血海而歸於暮夜。

肝藏血,故名血海,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不足,則常想其身狹小。晝則營運,眼受血能視,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攝,夜臥則血歸於肝。如有謀慮不決,肝虛為他臟移熱,則妄行於口鼻,或為便溺,乃肝不藏血也。又思色不遂,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又轉筋,亦肝所主也。

風動筋脈蜷縮, 滿不便癰疽;肝之合,筋也,凡外瘡發於筋脈者,皆肝所主也。經曰︰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氣逆頭頂眩痛,積肥杯覆脅罅。

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氣逆於上,則頭痛眩暈;積於脅,則為肥氣,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難》曰︰ 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 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

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肯受邪。肝複欲還於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小兒多有此病。

熱爭目赤驚狂,脅痛肢躁為疝 。

經絡雖已受熱,本臟猶未受邪,曰爭。肝血熱則目赤腫,虛則眼前生花。肝性靜,熱則狂言多驚駭,四肢躁 擾,臥不得安。肝熱郁則脅痛。小腹牽莖囊痛者,名 疝。肝經濕熱,為疝之本也。

虛則關節不利,腰連腳弱多懼怕。

血虛則周身關節不利,甚則筋骨蜷痿。血枯則腰疼腳弱,挾濕熱者,膝脛痿痺。血不足則多懼,有餘則多 怒。

血枯食至聞腥,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食至則先聞腥臊臭氣,唾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泄血,病 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痰冷遺溺吐瀉。

冷則痰起,胸滿吐清水,惡食鮮菜,甚則遺溺不禁,或為洞瀉。凡冷症皆難治。

補以木瓜阿膠,川芎、黃耆、人參、沙參、薏苡仁、五加皮、酸棗仁、芡實、胡黃連、草龍膽。

瀉必青皮芍藥柴胡;前胡、青黛、橘葉、犀角、葳蕤、款冬花、吳萸、秦皮。

涼必鱉甲菊花,草決明、車前子、三棱、蕪荑。

溫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陳皮、檳榔、蓽茇。

縱怒過勞病之源,被發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臥早起,被發緩形,生而勿殺,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麻者,東方所用之糧也,肝病宜食麻與粳米、牛肉、棗、葵,味皆甘也。不拘何月得病,宜體春氣以養之。

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於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清淨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出入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肝雖應爪而膽合於肝。故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 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行榮衛而重三兩零數。

榮衛雖主於肺,而其流行則又主於膽也,故膽氣始於子雲。膽重三兩三銖,三銖是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發燥體枯面塵;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故氣病如 是。不便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故爾脹滿不得小便也。發燥者,膽有怒火也。膽合膀胱,上榮毛髮,風 氣盛則焦燥。汗竭則枯,身體面色蒙塵者,氣滯則榮衛道澀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癲癇吐沫口苦。

少陽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 腫赤。風甚則瘈瘲 癲癇,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 難行︰ 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食亦者,胃移熱於膽,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者,易也。痿 坐不能起者,熱則筋縮,足少陽之別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虛怯昏淚,不眠善恐,如人將捕。

人數謀慮不決,故膽氣虛而溢為淚。淚者,類也。膽受水氣,與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故悲則淚出。老人膽汁慳,哭則無淚,笑則有淚.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熱 則多眠,虛則不眠,獨臥神無所附,尤生驚畏,善太息,恐如人將捕,或夢細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兩腋缺盆(皆膽)之路。補以胡黃(連草 龍膽(木通,)瀉必青皮柴胡(黃連);溫以橘(皮)皮半(夏)生薑(川芎),涼必黃連竹茹(柴胡)。

公直果斷自降衷,膽生於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稟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者,膽氣正也。

壯膽安神資藥餌。

所稟怯者,參棗丸,朱雀丸亦可資助,以全膽氣。

脾鎮黃庭,磨水穀以養四臟;黃,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脾氣壯,則能磨消水穀,以榮養四臟。

職兼諫議,卻生硬以輔心君。

脾本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飲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堅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又名諫議大夫。誤食者,留而傷質,甚於傷氣也。

中理五氣,運布於體面;脾居於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氣,運布水穀精微,以潤肌體而面肉滑澤。脾壯則臀肉肥滿,脾絕則臀之大 肉去矣。

上應兩眉,榮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兩眉間,明堂穴內一寸。脾裹血,主藏榮,上通於口而知五味,其華在唇。黃色。小理者,脾 小,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則苦湊 而痛不能疾行。揭唇者,脾高,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唇下縱者,脾下,脾下則下加於大腸臟苦受邪。唇堅者,脾堅,脾堅則臟安難傷;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脾 脆則善病消癉易傷。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則和利難傷;唇偏舉者,脾偏傾,脾偏傾則善脹善滿也。

扁似馬蹄,廣三寸而長有五寸。

形扁似馬蹄,又如刀鐮。

膜連胃腑,重二斤(三兩)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絡,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於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並,結絡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並,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處謂之賁門者也。水穀自此而入胃,以胃出穀氣,傳之於肺,肺在膈上,因曰賁門。

其門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穀腐熟,則自幽門而傳入於小腸,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散膏主裹血,各臟血脈,皆其所主也。

氣痛膨脹水腫,久則右臍有痞;氣滯則心腹 痛,膨脹水腫。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久則四肢不收,發為黃膽,或為消中,飲食不為肌膚。

風羈癱瘓肉蠕,輕則四體不勤。

輕則怠惰,重則癱瘓,皆脾精不行,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肉屬牌,脾受風濕,則衛 氣不榮而肌肉蠕動,或痿痺不仁,謂之肉痿。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又曰︰脾熱者,色黃而蠕動也。

肥甘熱泛,口瘡舌強,中消發疸︰ 唇燥口瘡,舌根強痛,此肥甘之發也。食肥則腠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蓋脾熱則胃液滲泄,故干而渴。疸者,濕熱甚也。

酒色虛羸,節緩腸癖,吐瀉轉筋。

凡脾虛則夢飲食,虛則夢取,實則夢與,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經脈陰氣虛,則陽氣入而胃不和。前陰乃太陰陽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則精氣竭而四肢不榮矣。醉飽入房,則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膚,乃大腸移熱於胃,亦名食易。節緩者,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體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緩。此脈若 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入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腸癖者,腎虛精氣內消,下焦無主以守持,乃移熱於脾,脾虛不能製水而受病,久為虛損,腸 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吐瀉轉筋者,飲食傷風,木乘土也。

血瘕 而臥立皆倦,血瘀則為瘕,令人強立,嗜臥或不臥。

手足冷而痰飲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滯,宜溫散分消。

補以參 苓朮,茯苓、白朮、甘草、蒼朮、陳皮、半夏、蓮肉、芡實、山楂、扁豆、麥芽、滑石、山藥、白芍、乾薑、大 腹皮、升麻、柴胡、枳殼、人參、黃耆。

瀉必巴棱枳殼;巴豆、三棱、枳殼、赤芍藥、葶藶、桑白皮、青皮、鱉甲。

涼以梔連滑石,山梔、黃連、羚羊角、甘草、白芍、連翹、升麻、澤瀉、葳蕤、仙靈脾。

溫必香附砂仁。

乾薑、生薑、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吳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薑、紅豆蔻。

豆栗藿豕宜於病,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脾病宜食。

飲食歌樂養其真。

凡脾病皆因飲食勞倦致虛,而後邪得以入之。然飲食一日不可無者,但宜調節,或歌樂鼓動脾氣,以養真元。

胃號太倉,俗呼為肚。

無所不容,若倉庫然。

上透咽門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斗五斗,而留亦如之;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飲食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也。

長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徑五寸,重二斤十四兩。

形驗於,而濃薄不同;者,肉之標,即肚皮也。脾應肉,肉 堅大者,胃濃;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堅;肉 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也;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裡累者,胃急; 肉多少裡 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氣通於口,而脈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在手魚 際之後,所候動脈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清升濁降,六腑大源;食化飲消,五臟安堵。

胃中清氣升則濁氣降,飲食消化則百病不生,五臟調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陽氣發生,而為六腑之源也。

噫﹗至濁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風中口 喉痺,頸汗膈塞腹大,或時目黃目泣;胃脈起於鼻,交額中,循鼻外,入齒縫,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頤後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裡,至氣沖而合,故病如是。《內經》曰︰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 善滿,失食則 脹,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是也。目黃者,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熱中而上蒸於目變黃色。

目泣者,人瘦,腠理開,風得外泄,則寒中而目淚自出。

氣逆喘急不臥,食脹妨悶嘔噦,或時痛心痛乳。

上喘者,陰氣下而複上,上則邪客臟腑為水而喘。又曰︰陽明盛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不臥而息有音者,陽明氣不得從其道,故胃不和而臥不安,且息有音也。脹滿妨悶者,腹屬脾絡胃,故病則妨悶,吃食則脹滿。

如十一月屬子,萬物氣皆藏於中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陰氣衰而陽氣將出也。嘔者,陽明病氣,至則善嘔,嘔已乃衰,挾寒則嘔腥水,挾風則嘔甜水,挾濕則嘔酸水也。噦者,其人舊有寒氣,因穀氣入胃,上注於肺,寒氣與新穀氣相攻相並,複出於胃而為干噦也。心痛者,氣鬱胃脘當心而痛也。乳痛者,陽明主乳房也。

熱惡炎氣(人聲亦惡),腋腫口渴流涎,甚則登高發狂;發狂逾牆上屋者,陽盛則能升高也。經曰︰陽明之厥,則巔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妄見。

虛惡木音,呵噫腹響脛枯,甚則身 腰俯。

胃,土也,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聞鐘鼓則不動,土惡木喜金也。噫者,陰氣上走入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所以時時心悶,欲食不喜,食來欠多也。腹響者,腹中谷谷,便溺難,多寒氣也。胃陽虛,則陰氣上與陽拒,故脛寒或腫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虛寒者,面目俱浮,骨節皆痛,虛甚則筋脈解墮,氣不複用,故為身 也。腰俯者,陽明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見者善悲。

冷則振寒鼓頷,翻胃吐清;陽虛則寒栗鼓頷,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者,冷敗証也。

血瘀鼻衄腸風,酒 食蠱。

血熱或衄或吐。胃風在下,則為腸風下血,在上則為面腫。酒 、食瘕、蠱注,皆胃氣不行,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

巴豆大黃立瀉,石膏連翹頗涼,瀉用巴豆、大黃、枳殼、芒硝、硝石。涼用石膏、連翹、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朮、石斛、茅根、黃連、黃芩、干葛、天花粉、升麻、紫參、山梔、松脂、竹茹、韭汁。

丁香豆蔻從溫,白朮山藥最補。

溫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良薑、香附、生薑、木香、川芎、藿香、濃朴、益智仁、吳萸、辛荑、胡椒、香薷。補用白朮、山藥、蓮肉、芡實、山楂、陳皮、扁豆、麥芽、神曲、滑石、黃耆、半夏、百合、蒼朮。

水榮谷衛,脾胃相通;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於 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通行,天命常有。

春實秋虛,陰陽逆忤。

脾為陰,胃為陽,陽脈上行,陰脈下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春夏陽明為實為從,太陰為虛為逆;秋 冬太陰為實為從,陽明為虛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肺系喉管,而為氣之宗;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嚨,其中與心系相通。肺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並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膈膜相綴也。一系自心入於肺兩大葉之間,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通脊髓,而與腎系相通。腎納氣,肺主氣,肺主行榮衛,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氣之本也。相傅,如今之尚書。

形似人肩,而為臟之蓋。

形似人肩,又如磬懸於五臟之上,而為臟之華蓋。

三斤三兩,空空相通,六葉兩耳,脈脈朝會。

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共八葉,下無竅,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脈氣流經,經氣歸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 成寸,以決死生。

義配於心,肺在德為義,心為禮,肝為仁,脾為信,腎為智,然皆統於心也。

卦象乎兌。

肺在卦象兌。又曰肺氣通而象乾,心象離,肝象震,脾象坤,腎象坎,膽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則乾為左腳,坎為外腎,艮為右腳,震為右身,巽為右手,離為頭頂,坤為左手,兌為左身。然人稟兩儀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實一氣流行,每子時自左腳心涌泉穴起,陽循左足腹脅手,而上至頭頂囟門午位而止。

午時自頂門循右手脅腹足,而下至右腳心而止。是坎離為陰陽消息,故後天圖獨言之。

谷稻畜馬,魄藏於中;稻色白,為肺之谷。馬善斗象金,為肺之畜。並精出入謂之魄,乃精氣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陽之精,魄乃陰之精。陽動而陰靜,魂游而魄守,陰陽相濟,魂魄相守。魂不游而魄不守,陰陽俱喪。魄不收而魂枯,陽亦消亡,陰陽宜常相濟。故叔和云︰魂將魄共連。凡人之夢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熱則夢 美女相依,或兵戈相競;虛則夢涉水田。

合皮榮毛,鼻應於外。

肺主皮毛,上榮於眉,開竅於鼻。白色。小理者肺小,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咳;粗理者肺大,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痺,喉痺逆氣。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肺高則上氣肩息咳;合腋張脅者肺下,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肋下痛。好肩背濃者肺堅,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肩背薄者肺脆,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背膺濃者肺端正,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肋偏疏者肺偏傾,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氣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賁。

肺氣太過,則令人喘咳逆氣,背痛慍慍然,或胸膈 悶之氣牽引背疼。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絡脈,逆而不得隨經上下故也。息賁者,肺之積名。言其或息而或賁起也,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 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風浮涕塞聲重,癮疹瘡疥。

涕乃肺液,傷風則涕流,鼻塞聲重,其聲哭,其志憂,故哭則淚出。又云肺熱涕出,凡黃涕如膿,大如彈丸從鼻中出,不出則傷肺。肺主皮毛,風盛則生癮疹、瘡疥。

熱著咽膈尻陰,股膝皆痛,鼻 鼻痔或成成淵︰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熱壅則喉舌腫痛,胸膈滿悶。尻陰股膝痛為痿 者,肺熱葉焦也。鼻端紫紅粉刺,謂之鼻 。內生 肉,謂之鼻痔,流涕不止,謂之鼻淵。皆上熱下虛也。

虛極呼吸息微,欠伸溺頻,肺痿肺癰或成瘵。

肺主氣,虛則呼吸少氣不足以息,小便頻數或遺。虛甚為相火所乘,則咳而見血,或為癆瘵、肺癰、肺痿。

冷時身顫嘔涎。

用力顫掉,聲嘶氣虛,衛冷甚也。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循胃口上膈屬肺,故虛寒則善嘔沫也。

血燥掌熱乾咳。

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於腕上,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故肺經血燥,掌心亦熱。乾咳者,肺中無津液也。

補以參 阿膠五味子。

山藥、紫菀、酸棗仁、麥門冬、車前子、百部、白膠、栝蔞仁、白茯苓。

溫必陳皮半夏乾薑。

款冬花、生薑、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蘇子。

涼以知母栝蔞桔梗。

沙參、天門冬、玄參、貝母、馬兜鈴、香薷、枯芩、冬瓜子、蘿卜子、犀角、百部、山梔、枇杷葉、人溺、石膏、青黛。

瀉必葶藶桑皮蛤蚧。

防風、檳榔、枳殼、通草、澤瀉、赤茯苓、琥珀、冬葵子。

輕聲美食自清虛。

凡肺病皆因呼叫過度,或煎爆酒麵薑椒太過,以致虛實見焉。病者宜輕聲緩語以養其氣,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以潤其燥。

夙興夜寐防災害。

秋三月,天地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大腸又名回腸,長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穀一斗七升半;回腸者,當臍右回迭積十六曲,徑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門上應闌門,長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門者,肺藏魄也。又曰廣腸,言廣闊於大小腸也。又曰肛門,言其處似車缸形也。《內經》以此為一臟,故俗名墜臟。熱則重墜或突出,虛則脫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專主出而不納。凡腸胃合受水穀八 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闌門者,大小腸各受物傳化而相會於此,滓入廣腸,水入膀胱,關闌分隔,故曰闌門。

肛之重也,僅十二兩;腸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門重十二兩,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總通於肺,而心腎膀胱連絡系膈;肛門亦大腸之下截也,總與肺為表裡。大小腸之系自膈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系,脂膜筋絡,散布包裹,然各分紋理,羅絡大小腸與膀胱。其細脈之中,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應在皮,而氣血津液潤燥不均。

肺應皮,腹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氣血津液調和則大便亦調,燥熱則便堅而澀,寒濕則便潤而利。

風搏耳鳴齒痛便血,或時欲食不食嘔吐清水;便血有遠近者,腸系心腎膀胱故也。食則嘔吐者,肺風傳入大腸,令腸中宛轉搏上不欲食,食即嘔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黃喉痺,或時大指次指肩痛頻。

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外上肩之前廉,下齒還退場門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俠鼻孔交目側,故病如是。

氣秘腹滿切痛,外注皮膚堅硬;氣滯腸中切痛或鳴,腹滿大便秘澀。重感於寒,當臍而痛,即泄。不能久立。若氣注於外,挾痰則皮膚堅而不痛。

熱秘臍滿口瘡,內結痔癰痢 。

俠臍滿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瘡,皆熱症也。濕熱內結,則為痔漏腸癰,痢下赤白。 者,赤色也。

虛則腸鳴身易瘦,冷則滑脫耳難聞。

腸氣虛則鳴,身枯瘦如雞皮有鱗。虛冷則滑泄、脫肛、耳聾。經曰︰邪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補以粟殼五倍棕櫚,牡蠣、木香、肉豆蔻、蓮肉、蓁子、訶子、龍骨。

瀉必硝黃續隨桃仁;芒硝、大黃、續隨子、枳殼、麻仁、石斛、檳榔、旋複花、榧實、巴豆、蔥白、牽牛。

溫以吳萸人參薑桂,乾薑、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

涼必芩連槐花茅根。

黃芩、黃連、天花粉、玄參、砂糖。

吁﹗水穀變化自然妙,經曰︰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難經》曰︰唇為飛門(言唇開則食入如飛也),齒為戶門(飲食由此而入也),咽為吸門(言咽入不得複出也),胃為賁門(言咽下賁向於胃也),太倉下口為幽門(在臍下 三寸。居於幽暗,故名也),並闌門、魄門,合之為七沖門,皆水穀變化出入相沖之要路也。但水穀清芳甘美,運布則為精微,腐熟則為滓穢,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

食息調燮由於人。

腎有兩枚,左屬水而右屬火;重各九兩,右主女而左主男。

左右兩枚,共一斤二兩,男以左腎為主,女以右腎為主。

連脅系心貼脊膂兮,裹以脂膜,裡白外紫如江豆兮,相合若環。

腎連脅下對臍,形如江豆,相並如環,曲貼脊膂膜中,裡白外紫。兩腎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則與心系通而為一,所謂坎北離南,水火相感者也。左右氣常相通,靜養極者,左右相合,則精不泄矣。

以左言其概,位北水惟慳;此條專言左腎天一生水,專一以慳為事,所以五臟俱有補瀉,惟腎有補無瀉。

納氣收血化精,而為封藏之本;左腎主納氣收血化精,司冬之令,專主收藏,故曰封藏之本。

壯志造無成有,別號作強之官。

腎藏志,意之所存者謂之志。精完則志壯,志壯則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隨。造無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經曰︰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言精志完而強於作用也。又,男曰作強,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腎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諸髓皆屬於腦,而腎實主之。叔和云︰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竅於耳而榮發駐顏。

黑色。小理者腎小,腎小則臟安難傷;粗理者腎大,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傷以邪。高耳者腎高,腎高則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後陷者腎下,腎下則腰尻痛,或為狐疝。耳堅者腎堅,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堅者腎脆,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耳偏高者腎偏傾,腎偏傾則苦 腰尻痛也。須發顏面皆腎脈所絡,陽精盛注於外,則須發榮盛,面體光潤。

風旋目KT 無見,或面浮咳水而隱曲不利。

腎風多汗惡風面浮,目視KT KT 無所見,若伏有水氣,則目下亦腫,名曰風水。不能偃 臥,偃則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難行,溺黃,女人月事不行,俱謂之隱曲不利。風盛者,膝脛攣急,不能久立。

氣動飢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脅脊痛酸。

飢不欲食,喘嗽喉中鳴者,腎氣病也。奔豚者,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氣,竟至於骨髓痿弱矣。脅脊痛者,腎病小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二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熱則口燥舌乾咽痛,甚則小腹脹而背亦強;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邪克於少陰之絡,令人咽嗌腫痛,不可納食。腎病則大小腹脹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屬腎;引脅者,屬膀胱。

虛則心懸骨痿齒搖,甚則夢泄精而囊亦寒。

腎氣虛,心懸如飢善恐,惕惕如人將捕,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經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言虛中有熱也。齒者骨之屬,腎虛則搖動不固。夢泄者,腎氣虛而下 脫,或挾火邪也。囊寒者,腎氣衰也。人年六十,氣衰發墮齒落,經脈空虛,七十形體皆極,九十如樹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腸癖足心熱,並濕必發黃膽;經曰︰咳則有血,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刻期,故血見於鼻與口也。又少陰不足脈澀,病積溲血。足心熱者,心風入腎也。黃膽者,腎虛為濕熱乘之,必口淡腳軟,是為虛疸。

冷症胸痺莖縮股內痛,並郁必然黑顏。

骨痺者,腎脂髓枯而不滿,故寒冷。甚則至骨,痺痛蜷攣,其人身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能振栗者,肝為一陽,心為二陽,腎孤臟,一水不勝二火,故不能振栗也。莖縮者,腎竅二陰,冷則痿弱不舉,甚則縮入,俗云脫陽症也。股內後廉痛者,少陰脈起於足小指,走足心,循內踝後入筋中,上內廉股內後廉貫 脊故也。黑顏者,冷郁久則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顏衰,肌枯肉瘦。

補以熟地枸杞鹿茸,鐘乳粉、龜板、龍骨、虎骨、五味子、鎖陽、山茱萸、杜仲、山藥、知母、蓮肉、芡實、覆盆子、桑螵蛸、牡蠣、小草、牛膝、當歸、玄參、石楠、合歡、五加皮、楮實。

瀉必苦茗豬苓琥珀;澤瀉、茯苓。腎本無瀉,此言瀉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溫以沉香菟絲附子,乾薑、肉桂、巴戟、葫蘆巴、補骨脂、柏子仁、烏藥、石楠藤。

涼必知母黃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參、竹瀝。

吁﹗早臥晚起陽氣複,冬三月,天地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四時有腎病者,亦宜體此以養微陽。凡腎病皆因快情縱欲,失志傷腎,過服丹藥。華佗云︰陽劑剛強,則天癸竭而榮衛 涸。

靜坐獨眠藿豆飧。

靜坐則腎水自升,獨眠則房色自節。藿、葵、黑豆味鹹,黃黍、雞、桃味辛,腎病宜食。

膀胱 上口闊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廣九寸正,而重九兩二銖。無出竅也,資氣海以施化,府名津液;膀胱以虛受水,為津夜之夜。有上竅而無下竅,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隱不通。

透絕頂也,司升降之消息,官號州都。

經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應在毛髮,系通心肺;驗於皮骨,臟屬腎俞。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風搏頭疼眼旋目淚,惡心筋骨不利;氣滯項拔背強腰折,尻痛 脛尤拘。

膀胱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其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挾脊,揭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前者,從腰中下脊,貫臀,入 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脾,挾脊,內過膊樞,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故病如是。

惡心者,膀胱移邪於小腸,故惡聞食臭。

熱結腹滿而胞塞,甚則狂發;熱結下焦,則小腹苦滿,難於俯仰,胞轉閉塞,不得小便,令人發狂。

冷即多唾而帶下,甚則瀝余。

冷則濕痰上溢則為多唾,濕痰下滲則為帶濁,甚則小便瀝余,或頻數。叔和云︰冷敗則遺尿不知。

虛症腦轉耳聾,房事舉亦無力;血病鼻衄淋(瀝)痔(瘡),莖囊腫或被吹。

陰莖陰囊腫大,皆濕熱以致血瘀。小兒多蟲蟻、地風所吹。

溫以蓽(澄)茄茴香烏藥,涼必生地防己地膚(子);黃柏、防風、甘草梢、防葵。

瀉以車前瞿麥滑石,芒硝、澤瀉、萱草根。

補必橘核益智菖蒲。

龍骨、續斷、黃芩。

吁﹗寡欲一念真秋石,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諺云︰泄盡真藥服假藥,十字街頭買秋石。

節飲三杯固尾閭。

酒水好停下焦為邪,節之尾閭自固,不患漏泄。

命門 下寄腎右,而絲系曲透膀廣之間;命門,即右腎,言寄者,命門非正臟,三焦非正腑也。命門系曲屈下行,接兩腎之系,下尾閭附廣腸之右。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於溲溺之處相並而出,乃是精氣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廣腸之右,膀胱下口相並而受胎,故氣精血脈腦,皆五臟之真,以是當知精血來有自矣。

上為心包,而膈膜橫連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門,其經手厥陰,其腑三焦,其臟心包絡,其部分在心下橫膈膜之上。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粘。其處黃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胞絡也。

配左腎以藏真精,男女陰陽攸分;命門為配成之官,左腎收血化精,運入藏諸命門,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氣為主,坎水用事,故蒸氣為精而色白,如帶火者,精亦能紅。女子以血為主,離火用事,故血盈為經而色紅,如挾痰氣者,經亦能白。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沖,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男子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垂下,故陰物 垂而乳頭縮也。蓋陽無形,陰有質,男子內陽而外陰,女人內陰而外陽,男子背屬陽而腹屬陰,女人腹屬陽而背屬陰。又男子督脈主事,自背尾閭行至齦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陽氣而髭須生。女子任脈主事,自小腹上行至 咽喉而止,故不上與陽合而無須。宦官去勢,亦無須,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氣,疾病死生是賴。

相火之臟,元氣系焉。凡病雖危,命脈有神者生,命脈無神者死。

風則肘臂攣急,腋下腫紅;心包支脈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氣則胸膈支結,脅不舒太。

心包脈起於胸中下膈,循歷絡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賁者。

熱逼五心煩,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難;火盛故也。

虛乏四體軟,而頭旋耳痛,精力不銳。

火衰則土不運,而四體若無骨然。頭旋者,命門帶系上透泥丸,陽虛則頭旋也。耳痛者,腎竅於耳,虛氣壅則痛,壅塞則聾也。精力不銳者,交感精來不快,平時無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黃,而心下崩且煩︰ 面色紫光者,腎無苦也;色黃黑者,腎衰也。經曰︰悲哀太甚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蓋悲哀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包絡絕而陽氣內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心下崩,謂心包 肉崩而下血也。

冷極陰痿,而肢體厥且痺。

腎氣冷極,前陰痿弱不舉,病則四肢發厥如冰,骨痛為冷痺。

瀉以烏藥枳殼,補必蓯蓉葫蘆巴;沉香、黃耆、肉桂。

涼以黃柏山梔,黃連、柴胡。

溫必附子肉桂。

膃肭臍、川芎、補骨脂、沉香。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歸於膀胱;小便清利,脈沉而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而數,是熱氣歸命門。是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 病同歸於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兩分於水火。

所以左屬水,右屬火者,左尺膀胱停 腎水,右尺三焦腐熟穀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義較然。況六氣司天,左為寒水,司冬為寒;右為相火,司夏為暑。

蓋其同者,有形之質,均屬乎水;其異者,無形之火,不司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異,在人豈無水火之分?

腎合膀胱,左尺之脈純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脈純乎火。

似同而實異者,陰陽之所以為妙也;宜靜不宜動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為,火盛則熱怯虛勞,火衰則陽虛氣弱。左右之脈皆沉,診而貴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則滑而帶浮。非其時而數且大者,皆謂火動。

叔和脈不立部,同斷乎症;丹溪圖不盡意,妙存乎心。

丹溪脈圖始補命門、包絡。

三焦 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處;中焦,臍上中脘;下焦,臍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五臟周身,故曰中焦如漚。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瀆。又曰︰決瀆 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納,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

下焦主出,腎間動氣應焉,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是三焦者,引導陰陽,分別清濁,所以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氣血。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用,壅逼鞭碎,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

發為無根之相火,寒熱異常;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游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

位寄膻中與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氣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乃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但男子則運而行之,無積而不滿;女人則停而止之,有積而溢下為月經。

募在石門,真元會合以始終;石門在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諸氣之所會聚,聚而複分於十二經,與手少陽厥陰相為表裡,故曰︰為元氣之始終也。

腑在氣沖,水穀資胃以傳送。

氣沖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陰陽道路,陽明脈之所發。足陽明主腐熟水穀之氣,三焦發用,貫通十二經絡,往來上下,腐熟水穀,營運氣血,皆其所主。是知氣沖為三焦行氣之府,蓋氣血必胃氣以為本也。

升中清,降下濁,造化出納無窮;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清氣上升而為榮衛。上極必返於下,下極必複於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環無窮。

至於水穀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滯,故云︰水穀之道路也。

養精神,柔筋骨,襟懷喜氣若烘。

粹然清和之氣,上入中焦,則佐上德,翕受五穀,變化精微,內養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氣上烘,入於膻中,以司入內,襟懷開害,喜樂由生。

虛則引氣於肺,而中寒痞脹,甚則溺窘耳鳴;手少陽支脈從耳入耳中。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流,即為脹候。耳 鳴者,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

熱則上結於心,而胸中煩滿,甚則口渴咽腫。

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

風若縈纏,小指次指,肘臂肩 肋外皆疼;手少陽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貫肘 外,上肩而交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胞而下膈循肋,屬三焦。故病實則攣痛,虛則不收。

氣為是動,時秘時泄,耳後胸前目銳作痛。

氣症或秘或泄,手少陽別脈,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交頰至目銳,故氣滯則作痛。

血凝痿痺泣流,血凝於膚者則為痺,凝於脈者則為泣,凝於足者則為痿。因臥汗出而風吹之也。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也。

冷敗汗多栗凍。

冷敗則自汗不止,發為振栗,四肢冰冷如凍,甚則陰頭縮入,名脫陽症。

瀉心痺以去中焦之熱,連柏豬牛相宜;瀉心︰黃連、黃柏、山梔、連翹、薄荷、生地、麥門冬、柴胡、桔梗、木通、龍腦。

瀉脾︰豬苓、牽牛、澤瀉、赤茯苓、枳殼、木通、檳榔、芒硝、大黃、濃朴。

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參耆薑朮可供。

人參、黃耆、乾薑、白朮、甘草、益智仁、良薑。

下熱涼肝,荊防地皮劑皆輕;荊芥、防風、地骨皮、銀柴胡、菊花、石膏。

下寒溫腎,附子補骨脂性重。

當歸、熟地、木香、地榆、阿膠、蒲黃。

噫﹗觀三焦妙用,而後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五臟穿鑿論》曰︰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後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 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