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夫人果能順六氣之和,平七情之戾,使 疾不作,豈不甚善。然疾者,至聖之所慎,惟明哲之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病而需醫藥,猶臨渴而掘井泉,鮮有能濟者。況良醫難逢,真藥莫辨,嘗見死於病者十之三,死於醫者十之七。蓋醫之一道,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游,無足晝躡,動致顛仆,而欲愈人之疾者,未之有也。至藥之為用,或道地不真,美惡迥別,或市肆多偽,氣味全乖,非惟不能中病,反致病增。用者不察,嘗試漫施,則下咽不返,死生立判,顧不大可懼耶。所以有服藥者之多斃,不藥者之反存。歲庚寅,予補選都門。適同宗前輩某,亦候補郡守,僑寓憫忠寺,抱 二年,堅忍不服藥,惟調息飲食起居。病無減退,亦未加劇。會密友某至京,詣憫忠寺視疾,力荐良醫一人,極稱其治病如神。前輩某因慫恿難卻,強就延醫。密友代為購藥,意倍殷勤,且決其旦夕奏效。前輩佯諾之。

藥雖煎,未沾唇也。越日密友亦病,並非沉 ,即所荐之良醫藥之。前輩日使家仆問訊,蓋答其前意之殷勤也。甫數日,仆忽返告曰︰密友某死矣。前輩惋嘆不已。未幾已病全愈,得補官出都矣。又,族叔陶村公宰來陽,長子嬰風寒疾,諸醫治莫效。訪求一良醫,進藥數劑,病轉甚,勢危篤。醫來,病者堅拒之。醫大言嚷曰︰藥力不勝病,如再服無效,予甘罪罰。族叔且疑且信,強其子下咽。無何痰起,而氣旋絕矣。急索良醫,已逃竄無蹤。噫,可畏哉。舉書籍所傳,庸醫殺人,不可殫述,此則予所耳而目之者。

或者曰︰然則醫藥固可廢乎?曰︰何可廢也,慎之已爾。慎醫藥莫如慎疾病,慎疾病尤宜知疾病。今為就一身五臟受病之因、辨病之誤、免病之訣,分類指示。據病之種類數百,止就所常見而易構者摘錄之。俾於未病之先,知所謹懼,庶幾不借神樓而普登春台也。

按東垣《格致余論‧序》謂︰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之且殺人。此編中載病不載方,即此意也。

心臟

形如未開蓮蕊,中有七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臟皆有系附於心。
屬火,旺於夏四、五月,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竅於舌。出汁液為汗。在七情主憂樂,在身主血與脈。
所藏者神,所惡者熱。面色赤者,心熱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怔忡善忘者,心虛也。
心有病,舌焦苦、喉乾、不知五味,無故煩躁,口生瘡、作臭,手心足心熱。

肝臟

形如懸瓠,有七葉,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間脊骨第九節也。
屬木,旺於春正、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竅於目。出汁液為淚。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與爪。所統者血,所藏者魂,所惡者風。
肝有病,眼生蒙翳,兩眼角赤癢,流冷淚,眼下青,轉筋,昏睡,善恐,如人將捕之。
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虛也。多怒者,肝實也。

脾臟

形如鐮刀。附於胃。運動磨消胃內之水穀。
屬土,旺於四季月,色主黃。甘味入脾。外通竅於口。出汁液為涎。在七情主思慮,在身主肌肉。
所藏者志,所惡者濕。
面色黃者,脾弱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
脾有病,口淡,不思食,多涎,肌肉消瘦。

肺臟

形如懸磬,六葉兩耳,共八葉。上有氣管通至喉間。位居極上,附背脊第三椎,為五臟之華蓋。
屬金,旺於秋七、八月,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竅於鼻。出汁液為涕。在七情主喜,在身主皮毛。所統者氣,所藏者魄,所惡者寒。
面色淡白無血色者,肺枯也。右頰赤者,肺熱也。氣短者,肺虛也。背心畏寒者,肺有邪也。
肺有病,咳嗽氣逆,鼻塞不知香臭,多流清涕,皮膚燥癢。

腎臟

形如刀豆,有兩枚,一左一右。右為命門,乃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處也。位居下,背脊第十四椎,對臍,附腰。
屬水,旺於冬十、十一月,色主黑。鹹味入腎。外通竅於耳。出汁液為津唾。在七情主欲,在身主骨與齒。所藏者精,所惡者燥。
面色黑悴者,腎竭也,齒動而疼者,腎炎也。耳閉耳鳴者,腎虛也。目睛內瞳子昏者,腎虧也。陽事痿而不舉者,腎弱也。
腎有病,腰中痛,膝冷腳疼或痺,蹲起發昏,體重骨酸,臍下動風牽動,腰低屈難伸。

養生以保脾胃為主

人以水穀為生,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故東垣《脾胃論》曰︰歷觀《內經》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胃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一有所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即如臟腑脈候,無不皆有胃氣,胃氣若失,便是凶候。如凡氣短氣奪而聲啞喘急者,此肺臟之胃氣敗也。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異常者,此心臟之胃氣敗也。躁擾煩劇,囊縮莖強,而恐懼無已者,此肝膽之胃氣敗也。脹滿不能運,飲食不能入,肉脫,痰壅,而服藥不應者,此脾臟之胃氣敗也。關門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熱蒸不能退,骨痛之極不能解者,此腎臟之胃氣敗也。胃強則皆強,胃弱則皆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

繆仲淳《經疏》曰︰脾為土臟,胃為之腑,乃後天元氣之所自出。胃主納,脾主消,脾虧則不能消,胃弱則不能納。飲食少,則後天元氣無自而生,精血坐是不足也。《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節其起居,適其寒溫。此至論也。然其要,一在戒暴怒,使肝無不平之氣,肝木和,則不賊脾土矣。一在養真火。命門者,火臟也,乃先天元氣之所寄,即道家所謂祖氣,醫家所謂真陽氣、真相火也。此真陽真火,每當子後一陽生。生即上升,過中焦、經脾胃則能腐熟水穀,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由膀胱氣化而出,是謂清升濁降,此無病之常也。常人之壯者有三︰一者稟賦原濃;二者保嗇精神,不妄喪失︰三者志氣無所拂郁,則年雖邁而猶壯也。苟不慎攝生之道,多欲以傷腎,子後一陽不以時生,不能上升腐化水穀,是火不生土,而脾胃因之日弱也。

又曰︰脾胃由寒濕生痰,或飲啖過度,好食油面豬脂,濃濃膠固,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患。或不思食,或腹脹、泄瀉,皆痰所為。

又曰︰脾虛漸成脹滿,夜劇晝靜,病屬陰,當補脾陰;夜靜晝劇,病屬陽,當益脾氣。

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

陳無擇曰︰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