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異脈者,乖戾不和。索然無氣。不與尋常諸脈相類。內經大奇論。貫列諸脈。摹寫最微。苟非逐一稽研。烏能心領神會。如心脈滿大。癇瘈瘲筋攣。肝脈小急。癇瘈瘲筋攣。二條見証皆同。而脈象迥異。受病各別。其同病異治等法。良有見乎此也。若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皆驚氣失常。所以肝脈馳驟。氣平自已。毋治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言諸經之脈。皆有小急。但以按之不鼓者為瘕。若縱之鼓指。又為火伏之象。非瘕也。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並者。六位皆然。非見一二部也。水脈當沉。以風勢鼓激則浮。浮則重按不乏。虛則按之即空。以水氣內蓄。不當並見虛脈。故死。並小弦欲驚者。以少陽生氣。為陰邪所埋。故惕惕如驚。而實非驚也。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疝脈無不弦急者。觀下文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則疝瘕之陰陽辨治。可了然矣,二陰急為癇厥。厥屬腎。而癇屬心包也。二陽急為驚。聞水音則惕然而驚也。脾脈外鼓沉為腸。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病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腸之脈。總以緩小為易治。堅搏為難治。外鼓沉者。言雖浮大而根氣不乏也。小搏沉者。陰邪內注而脈顯陰象。不當複見虛陽外擾也。

心肝二臟。水火同氣。故同病者易治。脾腎同病。為土崩水竭。故死不治。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言胃脈重按則澀。浮取則大。陰血受傷而陽氣失守也。心脈小堅急。陰邪勝而上侮君主也。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心下痞鬲。而半體偏枯也。偏枯以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為逆。然雖逆而非不治也。如不喑舌轉。非臟受病。見証雖逆。治亦易起。若喑不能言。腎氣內虧。証雖不逆。治亦難痊。若年不滿二十。氣血方盛之時。而見偏廢之疾。此根氣之夭。不出三年必死也。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血衄身熱而脈來搏指。虛陽外脫。陰血內亡。安得不死。脈來懸鉤浮。言浮而中空之狀。隱然言外。

脈至如喘。名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言暴逆氣浮。故脈喘喘乏力。腎氣不能下守可知。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言暴驚氣亂。故脈至如數。而實未常數。故不須治。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言一息十至以上。如浮波之合。後至凌前。虛疾而動無常候。是經氣予不足也。
脈至如火薪然。言浮數而散。瞥瞥如羹上肥。是心精之予奪也。
脈至如散葉。言飄忽無根。是肝氣予虛也。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言如省問之客。乍見欲言而遲疑不吐。故以脈塞而鼓四字體貼之。是腎氣予不足也。
脈至如丸泥。言指下動滑。如循薏苡子。是胃精予不足也。
脈至如橫格。言堅強如橫木之拒于指下。是膽氣予不足也。
脈至如弦縷。言弦急而強。如轉索之狀。是胞精予不足也。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言指下艱澀不前。重按則不由正道而出。或前大後細。與綿綿如瀉漆之絕互發。
脈至如涌泉。言寸口洪盛。如泉出穴之涌。而按之散漫。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
脈至如頹土之狀。言澀大模糊。如雨中頹土。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重按即無。故以間下垂之肉喻之。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鬱熱。寒熱獨並於腎也。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
脈至如華者。言如花之虛 浮。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
如上諸脈。古聖目之大奇。洵非尋常可擬。余嘗反複互參。始得其旨。

前九條。咸以脈証異同。究其病之所屬。如脾脈外鼓沉。及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之脈皆仿佛。而為病迥殊。後十四條。又以指下乖異。辨諸經之氣予不足。而悉予之短期。近世但知彈石解索。雀啄屋漏。魚翔蝦游。謂之六絕。若浮合等脈。真臟七診。茫然不知何義。而漫治取謗者有之。多有病本瀕危。藥之不應。而顯絕脈絕証。如病患身熱脈大。服藥後。忽然微細欲絕。厥冷下利。呃逆不止者死。脈轉躁疾亦死。病患厥逆下利。脈微欲絕。服藥後。脈暴出者死。與厥逆下利。本不能食。今驟能食。為除中者死。同義。又脈來忽沉忽浮。乍疏乍數。來去無次。皆不可治。經謂不大不小。病猶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也。

真臟者。獨弦獨鉤獨毛獨石獨代。而指下堅強。絕無和緩之象。臟氣病氣。打成一片。故曰真臟。見之必死。七診者。獨小獨大獨疾獨遲。諸部皆然。非一部兩部見病脈也。獨熱者。尺炬然熱。獨寒者。尺膚寒是也。獨陷下者。諸部皆陷伏不應也。真臟悉為死候。七診猶為病脈。其所重全在胃氣。胃主肌肉。故言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胃為五臟之本也。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前篇匯次逆順。此篇專輯異脈。欲人貫徹其旨。庶無輕諾許治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