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本草第一
醫學指南總訣二首
(並出玉匱金鑰)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經絡明。認得標。運氣明。認得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
本草第一 藥本五味一首
(集次見內經至真大論諸篇)
酸為木化氣本溫。能收能澀味肝經。苦因火化氣終熱。能燥能堅心臟丁。甘始土生氣化濕。
能開緩摻從脾行。辛自金生氣帶燥。能散潤濡通肺竅。鹹從水化氣生寒。下走軟堅足腎導。
淡之其為五行本。運用須知造化要。
本草第一 藥性指掌九十首
(集次見東垣珍珠囊 增六十三味。)
羌活苦溫散表風。利支節排巨陽癰。更除新舊風寒濕。手足太陽表裡通。
升麻苦除陽明風。引石膏能治齒疼。挾諸藥行四經分。升陽氣於至陰中。
柴胡苦寒除脅疼。更安潮熱往來生。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
白芷辛溫去面風。陽明經藥引能通。治及痺疼膚燥癢。止足陽明頭痛攻。
防風甘辛氣本溫。明晴亦療腦門疼。以其氣味能泄肺。以全體用治諸風。
當歸甘辛頭止血。身還養血潤於中。稍能破血流而下。全用能調榮氣充。
獨活苦甘風可除。更安頸項自難舒。療風寒濕痺痿足。腎經藥引得斯歟。
木香味苦氣微溫。和胃行肝氣有功。調和諸氣為神妙。瀉肺無斯治不中。
檳榔苦辛氣性溫。滯氣攻開又殺蟲。墜諸藥性若鐵石。治後重時如馬奔。
吳茱萸味苦辛熱。除咽嗌塞寒氣噎。脾胃停冷冷閉胸。心腹作痛而不歇。
藿香葉甘氣本溫。溫中快氣治心疼。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除嘔逆攻。
川芎氣溫味本辛。上行頭角清陽經。止頭痛能行血室。養新生血有神靈。
黃連味苦氣寒沉。主治便 混雜紅。消痞瀉心除目病。療瘡瘍腫有深功。
黃芩苦味枯飄者。瀉肺除風熱在肌。堅者大腸除熱用。膀胱得助化源宜。
大黃味苦氣寒沉。瘀血消之結熱分。奪土滌腸通鬱滯。令名因是號將軍。
黃柏苦寒調痿厥。下焦伏火大能除。上安虛噦蛔蟲出。下腹消疼補腎虛。
玄明粉有酸辛味。宿垢留腸用此蠲。軟積開痰消癖瘕。大除胃熱保神全。
白朮利水味甘溫。去濕強脾健胃經。佐黃芩可安胎氣。君枳實能消痞膨。
人參甘溫能止渴。甚生津液又和中。肺寒可服熱猶忌。定魄安魂至有功。
黃耆甘溫益元氣。溫內分而實腠理。補三焦更托諸瘡。虛勞自汗服即止。
甘草甘平生瀉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諸藥毒無爭競。養血通經更有功。
半夏辛溫治濕痰。大和脾胃吐能安。寒痰更有腸鳴者。痰厥頭疼並速餐。
陳皮味苦性辛溫。留白和脾健胃經。去白消痰能泄氣。膈開痰熱氣須憑。
青皮苦寒攻滯氣。削堅積治下宜良。厥陰經藥斯能引。下食安脾得此強。
枳殼微寒味苦酸。消心下痞化痰涎。胃中宿食兼壅氣。去逐仍消積聚堅。
枳實苦酸能削積。胸中虛痞又能除。心間宿水宜斯逐。日久稠痰亦可祛。
桔梗微溫味辛苦。止咽痛治肺之癰。寬胸利鼻無壅塞。引藥須知入肺中。
知母苦寒除腎火。能蠲有汗之骨蒸。補虛可療陽明熱。益腎滋源化氣征。
蒿本微溫味苦辛。治頭痛於巔頂中。太陽寒客能消散。婦女陰寒痛可通。
生地黃寒甘苦味。瘀血衄血皆搗餐。涼血瀉脾之濕熱。清心乃治五心煩。
熟地黃溫味甘苦。封填骨髓滋腎陰。療傷寒後脛股痛。除新產罷腹臍疼。
五味酸溫滋腎水。更收肺耗散之金。消煩止渴生津液。益氣充虛乃壯陰。
川烏味辛熱有毒。浮也陽中之少陽。能開臟腑寒邪氣。破諸積冷痛尤良。
白芍酸寒有小毒。扶陽氣治腹間疼。墮胎通血強脾臟。能損肝經卻緩中。
白茯苓溫味甘淡。和中益氣濕能行。安驚利竅生津液。白入壬癸赤丙丁。
澤瀉甘鹹性本寒。收陰汗乃止虛煩。去胞垢又生新水。濕腫淋●作聖丹。
薄荷之葉味辛涼。新病痊時勿更餐。治熱清陽於頭面。除風癇証不能安。
麻黃甘苦性微溫。發汗除寒去節根。根節將來還可用。止虛盜汗作湯餐。
濃朴用之隨氣味。苦除濕滿脹而膨。性溫益氣能攻溫。散結調中可濟生。
杏仁有毒苦甘溫。定喘安驚氣自任。大腸閉燥能通潤。冷嗽投之散肺陰。
巴豆大毒味辛熱。臟腑沉寒堅積結。治之水穀道能通。戒慎方中勿輕設。
黑附子辛熱有毒。其性走而浮不沉。補三陽之厥逆証。除六腑之寒病深。
蒼朮氣溫其味甘。調脾更治濕之痰。寬中發汗功過白。除濕之功白朮戡。
秦艽辛苦性微溫。利水施之亦有功。療遍體之金色疸。除風濕在四肢中。
白僵蠶鹹更辛平。陰內生陽其性溫。去膚風動如蟲狀。治黑 生於面門。
地榆酸苦性微寒。血痢投之即可安。入下部能消積熱。更安不禁血崩難。
白豆蔻味本辛溫。退翳還除冷在胸。上焦元氣尤能補。卻消滯氣於肺中。
連翹微寒味苦平。消諸經熱有深功。心間熱與瘡瘍腫。功效柴胡粘子同。
阿膠甘溫能益肺。又能止嗽唾如膿。補虛更可安胎氣。治痿強陰壯骨隆。
桃仁甘苦性還寒。潤大腸經之秘難。破經久蓄之陳血。去滯生新治血乾。
生薑辛製半夏毒。佐大棗有濃腸功。溫經散表除風氣。止噦之能效最工。
石膏甘辛性大寒。清金製火肺寧安。除頭痛渴日晡熱。更安胃熱奪其餐。
官桂味辛熱有毒。墮胎止汗補勞傷。用枝氣薄能開表。用肉生溫補腎良。
細辛辛溫乃無毒。升也為陽有二功。除風數變三陽証。去首少陰合病疼。
梔子大寒其味苦。療心胸悶不能眠。通臍下血滯便秘。象肺資陰降火炎。
葛根甘寒能發表。胃虛消渴服之安。解除中酒之苛毒。更止溫瘧之往還。
栝蔞根味苦沉寒。止渴之功若聖丹。退熱消煩清氣血。補虛通濟月經安。
豬苓味淡更甘平。大燥功為治濕能。利小水還除濕腫。常人多服腎虛增。
乾薑生辛炮則苦。利肺氣入氣血行。生逐寒邪而發表。炮除胃冷可調中。
草龍膽苦性沉寒。退散肝經之熱煩。若病下焦之濕腫。服之即可得痊安。
蘇木甘鹹升可降。產停敗血逐能行。瘡瘍死血用之散。散處還滋新血生。
杜仲甘辛其性溫。壯筋骨脈強精神。止腰疼痛滋陰腎。酥炙除絲用自靈。
天門冬苦性大寒。保肺不得熱相干。涸枯榮衛宜斯潤。定喘寧神燥悶安。
麥門冬寒味甘辛。消肺隱伏之火禁。補金不足潤燥渴。養氣充虛熱不侵。
木通寒瀉小腸火。小便熱閉大能通。通經利竅宜施用。導滯無他可比功。
地骨皮寒味苦平。除風無定表間乘。解肌退熱能涼血。有汗傳尸之骨蒸。
桑白皮寒其味甘。補虛益氣保神全。有餘肺氣宜斯瀉。嗽有痰紅必此蠲。
甘菊苦甘除目疾。八風上注苦頭眩。目疼欲脫連頭痛。熱擁睛紅淚不干。
紅花辛溫能養血。腹停惡血又能除。止產敗血血之暈。補虛少血血之虛。
赤石脂甘酸且溫。固腸胃有斂收功。胎衣不下宜斯逐。順落不為峻急攻。
通草甘通陰竅澀。更消水腫閉難行。用之澀閉俱通暢。因乃呼之通草名。
烏梅酸溫收肺氣。生津止渴更除煩。又安泄痢調和胃。去熱其來在骨間。
川椒味辛熱有毒。溫中去冷服之安。上除兩目之雲膜。下治六腑之沉寒。
葳蕤甘除四末風。治目淚出爛而蒙。男子濕流腰胯痛。女人黑 面斑重。
秦皮寒苦治驚癇。女子崩中帶下難。青白遮晴之幻翳。風寒濕痺治居安。
白頭翁苦溫無毒。赤痢衄血得效速。男子偏腫陰疝長。小兒膻腥頭燥禿。
牡蠣鹹寒治便滑。除榮衛虛往來熱。女人赤白帶崩中。男子夢寐精遺泄。
干漆味辛溫有毒。削年 堅。更除秘結停留血。血氣攻心亦可蠲。
南星有毒味辛苦。中風不省墜痰涎。破傷身強如尸狀。服此回生致引年。
商陸酸辛微有毒。生之異者類如人。導疏腫氣通胸腹。療水功能效若神。
葶藶苦寒消水腫。膀胱留熱更能清。肺家喘促宜斯用。積飲停痰得此行。
海藻鹹寒通水道。能開透軟結之便。氣停水結通身腫。非此之功不得痊。
竹葉性寒其味苦。風邪煩熱服能除。上沖氣勝令人喘。進此安寧氣自舒。
蔥白辛溫能解表。陽明頭痛急投之。傷寒下痢服之效。止痛除風又自奇。
天麻辛治驚癇藥。風熱頭眩得此蠲。麻痺不仁風可療。語言不遂瘓能痊。
大棗甘溫可壯神。又能助脈健天真。大和脾胃安中脘。中滿之時忌入唇。
威靈仙苦溫無毒。●癢皮膚風可消。冷痛膝腰痰出唾。腹中新舊滯皆調。
鼠粘子辛消瘍毒。盈肌癮疹主風濕。退諸風熱咽不通。利凝滯氣入腰膝。
草豆蔻溫其辛味。補虛進食療心疼。胃脾積滯寒能逐。心腹久新痛可攻。
玄胡索溫味苦辛。破血又治小腸疼。活精血療產後疾。安胎調攝產前經。
雄黃有毒性平甘。●肉喉風用最堪。能殺精邪蛇虺毒。妊娠佩帶轉生男。
廣州出產石硫黃。治疥堅筋去●瘡。逐冷壯陽陰●癖。老人風秘是仙方。
水銀本是朱砂液。取置爐中●養成。消化五金除疥虱。婦人難產用催生。
砒霜有毒仍酸苦。治瘧除●效若神。膈內風痰堪用吐。若還多服必傷人。
牛膝為君味苦酸。主除膝痛及拘攣。月經若閉能通利。精髓如虛可補填。
蒲黃無毒味甘平。行血如何又治崩。炒過用之方補澀。若還生用即通經。
香薷下氣除煩熱。消腫調中暖胃家。霍亂轉筋心腹痛。佐方煮飲服之瘥。
前胡下氣更消痰。推致陳新用最堪。主療傷寒寒熱病。安胎止嗽治兒疳。
澤蘭甘苦能行氣。癰腫瘡膿可內消。更治損傷並打撲。並除身面四肢浮。
三棱專治消●癖。更治陰人血不通。治氣削堅除撲損。產余腹痛亦能攻。
肉豆蔻溫能止痢。解酲消食更調中。主除霍亂心膨痛。益氣消脾虛冷攻。
補骨脂名破故紙。主攻血氣理勞傷。陽衰腎冷精流出。研爛胡桃合服良。
縮砂下氣能消食。主療虛勞冷氣頻。暖胃溫脾能止利。炒除腹痛保妊娠。
蓬莪朮治心脾痛。消血通經理內傷。 癖奔豚諸積聚。得同酒醋用為良。
莎草根名香附子。主除胸腹熱無時。婦人得此為仙藥。下氣寬中用最宜。
常山味苦性微寒。治瘧功多大吐涎。黃細形如雞骨勝。苗名蜀漆一●看。
赤皮甘遂能消水。利飲寬膨更破●。主療四肢頭面腫。若逢甘草便相刑。
白芨主消癰腫毒。性同白蘞反烏頭。去除白癬並破裂。更療邪氣緩不收。
大戟苦寒除蟲毒。專工利水治諸風。苗名澤漆同消腫。甘草逢之必反攻。
牽牛名以牽牛得。下水消膨利小便。專治腰疼並腳痛。更消水腫落胎元。
馬兜鈴子如鈴狀。根即名為土木香。肺熱咳痰成喘促。 瘡血痔用之良。
白附子能除帶下。更行藥勢主心疼。去除面上諸般病。又治風瘡及中風。
酸棗仁平安五臟。除風去痺骨能堅。補中益氣寧心志。更治虛煩不得眠。
丁香除腫消風毒。治氣溫中用最堪。非特益脾能止嘔。更攻齒痛病風疳。
沉香療除風水腫。順氣調中用最良。又止轉筋心腹痛。去除惡氣壯元陽。
檀香不特消風腫。抑且能收霍亂功。腎氣上攻心氣痛。濃煎服餌即能通。
乳香止痛消風腫。邪氣能除補益精。主療諸瘡收泄●。又調血氣又催生。
蘇合香油能辟惡。去蟲殺鬼達神明。更消蟲毒除溫瘧。久服令人夢不生。
沒藥止痛仍破血。主除折跌治金瘡。更宜產後諸余疾。推致新陳理內傷。
山茱萸主通邪氣。逐痺除風療耳鳴。婦女得之調月水。男人補腎更添精。
大腹皮功專下氣。健脾開胃更通腸。氣因冷熱攻心腹。煎用姜鹽入藥良。
密蒙花主能明目。虛翳青盲用最良。若是小兒麩豆毒。熱疳入眼亦能醫。
益智和中仍暖胃。主除虛漏及精遺。若人夜起多便溺。捶碎鹽煎效便奇。
紫草苦寒通九竅。腹心邪氣疽皆醫。消膨治脹利水道。豆疹瘡危用最宜。
紫菀苦辛除咳逆。熱寒胸結氣皆消。療唾膿血止喘悸。嬰稚驚癇亦可調。
赤芍酸寒攻血痺。消●破血逐經良。止疼解熱除癰腫。益血榮脾白芍強。
芒硝苦寒消積聚。蠲痰潤燥性傷胎。胃中食熱血結閉。大小便癃澀盡開。
●香子是小茴香。開胃調中得酒良。主治腹疼並霍亂。更通腎氣及膀胱。
防己除風溫熱邪。四肢拘急口喎斜。足疼水腫並風腫。濕嗽癰瘡腫亦佳。
薑黃烈似鬱金功。理損消癰止暴風。主治癥瘕兼下氣。月經壅滯亦能通。
甘松無毒味甘香。浴體令香可作湯。下氣更能除惡氣。腹心痛滿是奇方。
阿魏無真卻有真。臭而止臭乃為珍。殺蟲下氣除●積。及治傳尸更辟瘟。
遠志苦溫除咳逆。益精補氣壯心神。祛邪利竅止驚悸。強志聰明智慧人。
五倍一名文蛤是。主除齒●及瘡膿。更攻五痔多便血。洗眼猶能去熱風。
菟絲子味辛無毒。駐色延年治熱中。主療虛寒餘瀝病。添精補髓去腰疼。
蠍即●蜥宜緊小。主除癮疹療諸風。小兒驚搐方多用。酒服尤能治耳聾。
龍骨澀精收泄痢。本切主治女人崩。縮便收汗陰瘡蝕。齒療顛邪又鎮驚。
麝香通竅攻風疰。有孕催生救產難。殺鬼辟邪除腹痛。更安客忤與驚癇。
牛吐生黃味苦平。主除狂躁治天行。安魂定魄除邪惡。更治風癇及熱驚。
羚羊角苦寒無毒。益氣安心辟不祥。明目去風兼易產。更宜時氣治驚狂。
犀角苦寒能解毒。驅風明目鎮肝家。並除心熱狂言語。又治時行辟鬼邪。
虎骨主除邪惡氣。傷寒濕氣用尤良。更攻風毒拘攣痛。治產安驚去惡瘡。
石蜜甘平安五臟。補中止痛養心脾。調和百藥兼益氣。止痢須知蠟更宜。
龜甲破●除漏下。小兒合囟治頭瘡。更攻瘧痔並陰蝕。勞複傷寒用作湯。
斑蝥主治瘡疽瀝。墮胎通淋破血●。入藥要知當熟炒。令人吐瀉只緣生。
真珠潤澤安心志。敷面令人好面容。粉點目中磨翳障。裹綿塞耳可除聾。
鱉甲治崩仍療瘧。癥瘕●癖用尤奇。又除骨節間勞熱。雞子同餐卻不宜。
靈脂治產昏迷証。通利陰人血不行。更治腸風並逆氣。若還炒過可除崩。
瓜蒂除浮仍治疸。欲消息肉鼻中吹。有人胸腹中間病。此藥猶能吐下之。
假蘇本即名荊芥。下氣除勞治血風。瘡疥傷寒為要藥。更除血暈與頭疼。
紫蘇下氣仍開胃。治脹●痰利大腸。煮汁飲之除蟹毒。若安喘嗽子尤良。
芫花去水消浮腫。咳逆喉鳴必用之。痰唾●疼心腹痛。惡風痺癢亦能醫。
訶梨勒苦能開胃。冷氣奔豚是本功。消食化痰並止痢。更除漏●及腸風。
枸杞子功能補氣。去風明目益元陽。根名地骨皮堪用。寒熱虛勞各載方。
琥珀元來是木脂。千氣入地化而為。鎮心定魄仍消血。若治諸淋效更奇。
草果味辛消氣脹。主除濕勝治脾寒。解瘟辟瘴化瘧母。散逐寒痰及吐酸。
牡丹皮能涼骨熱。腸胃積血亦能平。止吐衄●瀉陰火。無汗虛勞之骨蒸。
麥●甘溫消宿食。破●結益氣虛人。上焦滯血能行散。心腹滿脹宜此伸。
滑石利竅能泄氣。利水通津入太陽。大腸與胃有積聚。推蕩重令化氣強。
艾葉生寒熟則溫。灸除百病可延生。溫中暖胃和肝氣。調血能令下吐平。
貝母寒平咳逆氣。主除煩熱療傷寒。更消腹結心下滿。止汗和中解鬱煩。
茶茗苦消痰熱渴。清神能治卒頭疼。●瘡可療兼下氣。利小便令化氣征。
醋斂咽瘡消腫毒。治黃膽病破堅●。婦人產後血虛暈。熏鼻收神保十全。
酒通血脈濃腸胃。消憂發怒大扶肝。滋形辟惡養脾氣。痛飲傷神損壽元。
蓬砂消痰能止嗽。甘緩之功破結●。喉痺初生宜進此。陰陽氣散自無凝。
靈砂性溫通血脈。安魂養氣益精神。止陰煩滿殺邪魅。主五臟之百病●。
妊娠服禁
(出便產須知)
班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乾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砂干漆蟹甲爪。地膽茅根莫用好。
引經藥報使
(一首出本草)
小腸膀胱屬太陽。 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為使。豈有何病到膏肓。
六陳
藥有六味。陳久者良。野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也。
十八反(二首並出儒門事親)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斂芨攻烏。 謂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白蘞。與烏頭相攻。 藻戟遂芫俱戰草。 海藻。大戟。蕪花。甘遂。俱與甘草相反。 諸參辛芍叛藜蘆。 苦參。人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藥。俱與藜蘆相反。凡湯藥丸散中不可合用也。若要令反而吐者則不忌也。
十九畏(一首)
硫黃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相見。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裂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又忌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順。炮 炙爆要精微。
用藥法象(一首)
天有陰陽彰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
濕熱涼寒總於四。
溫熱者。天之陽。涼寒者。天之陰。此天之陰陽四時也。
地有陰陽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生長收藏五味成。
辛甘為地之陽。酸苦鹹為地之陰也。
輕清成象親乎上。
味薄者。本乎天親上。
重濁成形本乎地。
味濃者。本乎地親下。
辛甘發散氣為陽。酸苦漏泄陰為味。
輕清重濁之分。氣味濃薄之異。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之陽濃之氣。
附子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陰。
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濃味。
大黃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
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足太陽。
辛散酸收淡滲泄。鹹軟苦泄甘緩結。
各有所能。或散或聚。或緩或急。或堅或 。四時五臟病。各隨五味之所宜也。
橫行直達要消詳。五味之能須悉別。
藥有橫行者。若辛甘之類。直達者。若酸苦之類。
身半上病藥取根。身腰以下梢宜用。根升梢降合天真。述類象形堪妙應。炮炙製度劑所宜。熟降生升毒須製。
藥用火炮。湯炮。煨炒者。皆製其毒也。用酒蒸焙蜜炒。皆欲上騰也。酒浸洗。醋浸。薑製。酥炙。皆欲行經活血。如去皮。去心。取核。去蘆節枯朽之類。皆不可違其製也。
藥味專精大得能。新陳粗細擇須備。
品味薄則用近新者擇揀。勿用腐朽之類。
湯散丸方分兩銖。
湯者。蕩也。去新久病皆能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舒緩而治之也。古者方劑分兩。與今不同。如 咀者。銼若麻豆大是也。雲一升者。今之大一盞也。雲銖者。六銖乃一分。即二錢半。雲三兩者。今之一兩。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
君臣佐使從其製。
主病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服藥有法及有期。
病在上。不厭煩而少。病在下。則頓而多。病在上。先食而後藥。病在下。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宜飢食。而服藥在旦。病在骨髓。宜飽食。而服藥在夜。
升降浮沉補瀉之。
如肝膽之病。以辛味補之。鹹瀉氣。溫補涼瀉之類也。
重輕氣味施當審。勿伐天和歲氣時。
必先歲氣。勿伐天和。藥例見後証例中。
脈訣第二 診脈入式
(一首集次王適齋等脈訣)
人身元氣由太極動靜陰陽一如式。陰血靜兮陽氣動。血逐氣行無暫息。
周流身體似循環。榮養百骸由此力。五行五臟布其中。妙合乾坤纖芥悉。
上中下體號三焦。在診排名寸關尺。寸為陽分尺為陰。關者陰陽界限位。
天真始注手太陰。百脈周流所朝會。右為氣口左人迎。腑臟脈宗榮見爾。
脈行三寸呼吸中。呼吸定息行六寸。十二時周數幾何。一萬三千五百息。
氣行八百一十丈。脈循五十度周身。複還會於手太陰。此是平人形之道。
度合陰陽晝夜停。不大不小脈曰平。呼吸來停至脈勻。數遲數至違呼吸。
損曰離經與奪精。一息四至號平和。更加一至大無 。三遲二敗冷所謂。
六數七極熱之多。八脫九死十命盡。十一十二魂入墓。三至為遲一二敗。
兩息一至死非怪。遲寒數熱古今傳。難經越度分明載。
意見九難。
寸關尺內十二經。臟腑陰陽合五行。唯有君火更相火。母子相通真氣生。
意見十八難。
失正邪干乃相克。各有剛柔位相逢。
意見十難。
陰陽變病脈危殆。關格覆溢與相乘。
意見三難。後有圖。
太過不及分輕重。診後先須部分定。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即心主包絡也。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
言男子面南受氣。則兩寸居前亦陽。脈之三陽從上走下。女人面北受氣。則兩尺居前亦陰。脈從下走上。經所謂男子陽生。脈在關上。寸脈常盛女陰生。脈在關下。尺脈常盛。是其常也。
心與小腸居左寸。肝膽同歸左關並。腎居尺脈合膀胱。用意調和審安靜。肺與大腸居右寸。脾胃脈從關裡認。三焦心包絡脈同。尺中仔細須尋趁。若診他脈覆手取。要自看時仰手認。三部須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裡印。上部頭。候聽會。迎香。人迎之動脈也。以察頭面之疾。中部手。候合谷。神門。經渠之動脈也。以察頭下至臍上之疾。下部足。候太溪。沖陽。太沖之動脈也。以察臍下至足之疾。
大腸共肺為傳送。心與小腸為受盛。脾胃相通五穀消。膀胱腎合為津慶。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肝膽同為津液府。能通眼目為清淨。智者能調五臟和。自然察認諸家病。掌後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澤。三部還須仔細看。關後為陰乃是尺。關前為陽名寸口。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並口臭。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經云: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之謂也。病脈傳見舉要中。脈經素難尤宜究。見後方脈舉要。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經分節氣。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還應是本宗。微沉緩澀遲並伏。濡弱相兼八裡同。九道脈名長短是。虛促結代勞動細。在意專心察脈理。二十四種真玄微。互須脈証參虛實。勿失於邪病脈機。
脈所當然之圖 ps16a1.bmp (缺)
凡在左者皆克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臟腑五行自相克製。脈所當然也。 至如太過不及。當視本位及邪干自異爾。
五行子母相生之圖 ps16a2.bmp (缺)
兩手交義。則六脈五行。子母毒相生養。本心包絡與三焦二脈。皆系右尺。今脈訣以兩腎分兩尺。則遺失心心包絡一經矣。
右手太陰陽明金。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太陽少陰水。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厥陰少陽木。生左寸手太陽少陰火。太陽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少陽火。生右關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陽明土。複生右寸手太陰陽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診脈入式
左手頭指火之子。五行造化豈虛偏若將兩腎脈分二。何獨三焦經獨專。水火相生滋養處。土 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氣存斯理。不識天真道不傳。素問脈類五十餘種。後世類為二十四種。至如拒格者。素問謂陰勝 格陽。陽勝拒陰。非死脈也。皆宜詳審。
診脈入式
脈是人身造化機。要須指下識其微。浮洪動滑弦如緊。微澀濡虛緩類遲。覆溢代牢誠莫 療。細芤實弱可扶持。短長促結沉伏別。寒熱參差必誤醫。
臟腑陰陽寒熱圖 ps16a3.bmp (缺)
關格覆溢脈例圖 ps16a4.bmp (缺)
二十四種脈體
浮脈不足舉有餘。芤脈中空兩畔居。滑體如珠中有力。實形 與長俱。弦如始按弓弦狀。緊若牽繩轉索初。洪舉按之皆極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為中風芤失血。滑吐實下分明別。弦為拘急緊為疼。洪大從來偏生熱。
浮為在表為風。(應人迎)為氣。(應氣口)為熱。為痛。為嘔。為脹。為痞。為喘。為厥。為內結。為滿不食。浮大為鼻塞。浮緩為不仁浮大長。為風眩癲疾。浮滑疾。為宿食。
浮滑為飲為走刺。浮大而澀。為宿食滯氣。浮短為肺傷諸氣。浮細而滑為傷飲。浮滑疾緊。為百合病。浮數。(大便堅小便數)浮緊為淋為癃閉。
芤為血寸芤為吐血。微芤為衄血。關芤為大便出血。尺芤為下焦虛小便出血。
滑為吐為滿。 為咳。 為熱。 為伏痰。 為宿食。 為蓄血。 為經閉。 為鬼疰。 為血氣俱實。 滑散為癱緩。 滑數為結熱。 滑實為胃熱 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為泄利。 滑而和為妊娠。 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則陰中痛。大便亦然。
實為熱 為嘔。 為痛。 為氣塞。 為喘咳。 為大便不禁。 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為腰痛 弦為寒 為痛。 為飲。 為瘧。 為水。 為中虛。 為厥逆。 為拘急。 為寒癖。 弦緊為惡寒。為疝瘕為癖。雙弦脅急痛。弦為鉤。為脅下刺痛。 弦長為積隨左右上下。緊為寒為痛。 為嗽。 為喘。 為滿。 浮緊為肺有水。 緊滑為蛔動。為宿食。為逆吐。
緊急為遁尸。 緊數為寒熱。
洪為脹 為滿。為瘡。 為熱。 為煩。 洪實為癲。 洪緊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洪大為祟。洪浮為陽邪來見。微來如有又如。無沉舉都無按有餘。遲緩息間三度至。(訣云。緩脈一息四至。遲脈。一息三至也。)濡來散止細仍虛。伏須切骨沉相類。弱脈沉微指下圖。(診而細。沉按之乃得。舉之若無為弱。)澀脈如刀輕刮竹。分明八裡坦如途。(脈澀體細而遲。往來難而散。)
遲寒緩結微為痞。澀因血少沉氣滯。伏為物聚濡氣虛。弱則筋痿須審記。
微為虛 為弱。 為衄。 為嘔。 為泄。 為亡汗。 為拘急。 微弱為少氣。為中寒。
沉為在裡為實。 為水。 為寒。 為喘。 為 。 為瘕。 沉弱為寒熱。 沉滑為風水。為下重。 沉細為少氣。臂不能舉。 沉緊為上熱下冷 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 沉重而中散。為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徘徊絕者為遁尸。 沉緊為懸飲。 沉遲為痼冷。 沉重為傷暑發熱。
緩為在下為風。 為寒。 為弱。 為痺。 為疼。 為不仁。 為虛。 為氣不足。 為眩暈。緩而滑為熱中。 緩而遲。 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澀為少血 為亡汗。 熱氣不足。 為逆冷。 為下痢。 為惡寒。 為心痛。 澀而緊為痺。為寒濕。 澀細大寒。
遲為寒為痛 遲而澀。為 瘕咽酸。 遲而滑為脹。 遲而緩為寒。
伏為霍亂 為疝瘕。 為水氣。 為溏泄。 為停痰。 為宿食。 為諸氣上沖。 為惡膿貫肌。
濡為虛 為痺。 為自汗。 為氣弱。 為下重。 濡而弱為內熱外冷自汗 為小便難
弱為虛 為風熱。 為自汗。
長脈流利通三部。短脈本部不及須。虛脈遲大而兼軟。促脈來數急促歟結脈時止而遲緩。代脈不還真可吁。(結脈與代脈相類。但代脈不能自還。)牢脈如弦而更實。衝脈鼓動無定居。
細脈雖有但如線。九道之形乃自殊。
細為氣血俱虛 為病在內。 為積。 為傷濕。 為後泄。 為寒。 為神勞。 為憂傷過度。 為腹滿。 通刺痛。 細而緊。而 瘕積聚。 細而滑。為僵仆。 為發熱。 為嘔吐。
動為痛 為驚。 為攣。 為泄。 為恐。
虛為寒 為虛。 為腳弱。 為食不消化。 為傷暑。
促脈有五
一曰氣。二曰血。三曰飲。四曰食。五曰痰。但臟熱則脈數。以氣血痰飲留滯不行則止 促。非惡脈也。
結為痰 為飲。 為血。 為積。 為氣。
長為熱 為癇。 長而緩。病在下。 脈經有散脈而無長脈。陳氏釋曰六腑氣絕於外。主手足寒而上氣。五臟氣絕於內。則下不禁。 甚者不仁。其脈皆散。散則不聚。病亦危矣。
短為氣病 短而急病在上。 脈經有數脈。而無短脈。陳氏釋曰:數為熱。為虛。為煩渴。為煩滿。
牢(脈經作革)為滿。 為急。 為虛寒相搏。 婦人半產漏下。○三因釋曰:革者。革也。固結不移之狀。三部應之皆危脈也。
代為一臟氣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