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嘗謂吳陵劉氏純所輯玉機微義以發明之。複采集名論為初教之資也。並刻之。名曰醫經國小。以傳其書。首本草。次脈訣。次經絡。次病機。次治法。次運氣。凡六卷。一本於素問靈樞難經。及張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劉守真張潔古李明之朱仲修諸家之書。撮其切要。綴為韻語。類粹。以便初學。本末條理。明切簡備。醫學之指南。而端本之書也。凡善學人。皆務本。況醫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學醫者誠能熟究是編。融會於心。將所行皆正途。所用皆正法。觸類長之。於幾歲十全何有哉。此書非劉氏莫之為。非陳公亦莫之傳。學醫之幸。生民之幸也。純字宗濃。吳陵人。其父叔淵。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正統三年己未歲九月甲子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同知經筵事廬陵楊士奇序

醫意也。臨病立意以施治也。其書內經載運氣病源靡不悉備。候天地之變。究疾病之機。盡調治之理。此神聖愛人之仁。拯羸救枉濟物之至道也。醫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義述難經。漢張仲景論傷寒。用藥定方。晉王叔和集次及撰脈經以示後學。意亦至哉。經去聖遠。遺文錯簡。後學專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義。啟大法之幽玄。釋神運之奧妙。析理於至真之中。俾學人遇諸審脈。用藥去病。根本無貶損醫之道明矣。而其為法。製勝伐其勢。資化助其生。扶危定亂之功。本諸經論。知氣識病。治理得焉。嗟乎學必本於經。病必明於論。治必究於方。而能變通而無滯斯能盡夫立醫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醫鳴江東。家君親從之游。領其心授。純度。竊以先生之旨。輯其醫之可法。本諸經論之精微。節目更為定次。歌語引例具圖以便記習。至於脈訣之未備者。亦為增正。名曰醫經國小。蓋欲初學人。得以因流尋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於古神聖愛人濟物之道者。其無誚愚以管窺而蠡測。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則不惟醫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

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日吳陵劉純序。

醫之可法為問

李東垣先生曰: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法者有幾人哉。至於華氏之剖腹。王氏之針妖。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芳摯之湯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潔古之方書。皆活法所可學人。豈千方萬論。印定後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野者。雖有一節一法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予豈好辨哉。欲使學人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廣覽泛誦。自以為多學。而用無益者。豈其知本歟。

或問丹溪朱彥修先生曰:醫之為事。切脈察病用藥。先生必以讀儒書者能之何也?曰:非四書無以窮理盡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無以窮陰陽造化功用。消長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孫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

問曰:醫書何先。曰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非內經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何以診候。然後卻參諸家之說。

又問仲景傷寒。出証見方。為醫學之祖。亦先須看否。答曰:凡先入者為主。內經盡陰陽之妙。變化無窮。諸書皆出於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難。止得內經中一二。仲景取其傷寒一節。河間以熱論變仲景之法。東垣以飲食勞役立論。恐先仲景書者。以傷寒為主。恐誤內傷作外感。先東垣書者以胃氣為主。恐誤外感為內傷。先河間書者。以熱為主。恐誤以寒為熱。不若先主於內經。則自然活潑潑地。

問曰:今之醫但看脈訣。以為診視。越諸方書。便可治病。以為簡便。先生之教讀內經。雖識病無方可據。脈經千條萬緒。難以撫尋。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積歲月之功。豈可便視人之疾。前人立論製方。有與內經意合者。有穿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人之虛實形氣脈証而製方者。病之變化無窮。人之形志苦樂不一。地土所宜。証有相似。治有不同。不讀內經。便欲據方施治。若有差誤。死不複生。人雖不知。於心安乎。脈理精微。通陰陽造化之理。千變萬化。聖人尚論其端緒。秘其蘊奧。善為脈者。從而推展。豈高陽生數語之脈訣能盡無窮之病邪。

先生曰:劉張之學。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於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為甚多。以推陳致新。瀉火之法療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陰虛火動。或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治之。東垣之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而用補中益氣等藥治之。此亦前人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則於氣之降者。固可以獲效。,而於氣之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當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取其長。又曰:陰不足而陽有餘。因而思之。故人病氣升者多。氣降者少。是其驗也。補其陰與陽齊等。則水火自然升降。所謂乾坤定位。而坎離交也。

凡治病用藥。以前人方論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須沉潛思繹。千條萬緒。必求氣之所在而取之。不過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窮通變化之妙。

論曰:五運六氣。內經備論。諸方所略。其理奧妙。未易造入。願發明焉。曰:學醫之初。且須識病機。知變化。論人形而處治。若便工於氣運。恐流於馬宗素之徒。而雲某生人於某日。病為某經。用某藥治之之類也。人之臟腑。外應天地。司氣司運。八風動靜之變。人氣應焉。豈不切當。苟不知此。為醫未造其理。何以調之。楊太受常云。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冥晦。而有應時作病者。有伏氣後時而病者。有故病沖而動者。體認純熟。久則自能造其至極。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厘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精也。問曰:讀素問有不曉者奈何?曰:乃上古之書。中間多有闕文訛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 釋於強解。及失經意者亦有之。須自要著力熟讀玩味。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重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於讀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問曰:先生治病有証同而異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樂之異何也?曰:陰陽氣運。參差不齊。賦生有濃薄。五氣有偏勝。臟腑剛柔不同。用藥以抑強扶弱取中而治。豈得而同也。

問曰:諸方立論。有多用熱者。有多用寒者。時之異耶。地勢之然也。曰:看方須要知其立意。取其所長。去其所短。人性偏執。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寧幾人歟。

問曰:一人之証。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後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國中虛實之異。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使豈無加減也。

問曰:何以謂之通疏。曰:無先入之主。能窮變化之神。識時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為沖和之氣。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舉之。無所偏負。則自然天地位。而萬物育矣。嘗看成無己注傷寒論曰:夫傷寒之病。以陽氣為主。只此一句。已見深造聖蘊。蓋天之邪氣感。則傷人氣也。飲食起居七情動。則傷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氣病形乃應。形氣病乃從。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傷寒以寒字為主。用辛熱甘熱等藥者。主即病而言。河間治熱病。以熱字為主。用辛涼等劑者。主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溫。至夏變為熱病之意也。

問曰:陰陽之體用。先生嘗以陰不足。而陽有餘。遠取諸天地日月為譬其體也。近取呼吸升降為喻其用也。則得聞命矣。然陰陽虛實之體雖不同。而其升降之用。所乘之機。既無降殺。則陰之體本虛。曷用補哉。

先生曰: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人之形質有涯者也。天癸絕後。形則衰矣。苟不益陰以內守。則陽亦無以發揚為健運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為飄散飛蕩如喪家之狗耳。陽既飄散。則地愈失所附也。形氣不相依附則死矣。人其補養殘衰傷朽之質。又何雲哉。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氣。如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血病補氣。則血愈虛散。散則氣血俱虛。是謂誅罰無過也。病或晝輕夜重者血病也。晝重夜輕者氣病也。蓋晝陽夜陰也。 座右銘曰:學問所以別理欲。開昏閉。衣食所以防飢寒。廣恩惠。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要不得罪於天地。

衛生藥室銘曰:治病之方。先顧元氣。攻病擊邪。斟酌藥劑。邪輕劑輕。邪峻劑峻。元氣或虛。峻劑當慎。必求其本。如流有源。泥標忘本。白首不痊。血病治血。氣病治氣。臟腑經絡。逐一點視。虛的施補。實的施瀉。察色聽聲。勿差纖芥。屬寒治寒。屬熱治熱。屬濕燥火。細心分別。氣微則逆。氣甚則從。逆為正治。從乃反攻。從少從多。各觀其事。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違時伐化。夭殃斯多。寒熱溫涼。用之遠之。升降浮沉。順時為宜。厥逆厥順。道理玄微。或有所假。不必拘之。在表治表。在裡治裡。汗下之間。反掌生死。上製以緩。下製以急。緩急不分。無過受擊。新病猛除。久病寬治。不久不新。寬猛相濟。求治之誠。必當自寶。毋得苟就。輕此至道。病不可治。必當速已。毋得容情。啟人之毀。凡此數條。聖師至訓。洞然於胸。正行無問。

廣陵丘克容先生曰:今醫之專門於劉張者。率以發汗吐下施治。蓋本諸張子和十形三療。若曰風。寒。暑。濕。燥。火。內傷。外傷。內積。外積。視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可已。果子和之遺意歟。何其與內經仲景之言大不相似也。內經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邪盛而實當瀉。三法或可已也。精奪而虛當補。將無他治歟。第曰:木郁則達之。火鬱則發之。土郁則奪之。金郁則泄之。水郁則折之。是亦發汗吐下之別稱也。向使此無彼遏。果例用歟。仲景治外感。分六經。別腑臟。亦嘗發汗吐下也。而太陽有解肌。少陽則三禁。並病用刺法。豈無其故歟。子和亦曰: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又曰:識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療療十形。又何必知藥性求得法哉。豈子和真書亡於金源氏之南遷。此特後人附會其說。而執迷妄意者。遂以鹵莽之言為的確之論。甚至認虛為實。假寒為燠。其於適事為故。與夫各安其氣之說。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獨無憾焉。

夫醫道之有內經以來。歷代名醫著述之藏有司者。至有元時得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不為不多矣。然其要者寧幾歟。惟七書而下。所可法者。如有宋成無己傷寒明理論。金之劉守真原病式。元李明之內外傷辨。醫學發明。活法機要。王好古此事難知。羅謙甫衛生寶鑒。朱彥修局方發揮。及聖朝滑伯仁十四經發揮。徐用誠本草發揮。皆啟七書之精奧。為體用之本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