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噦(十)
脈數故吐(汗令陽微,鬲氣空虛;數為客熱,不能消 ,胃中虛冷,故使吐也。)關上脈數,故吐。陽緊陰數,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然,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則嘔故也。)
脈緊而滑者,吐之。關上浮大,風在胃中,食欲嘔。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寸緊尺澀,胸滿不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未止者,為胃反。
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則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
寸口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冷。
脈小弱而澀者胃反(血不足也)。
寸口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脈大而弱,噎鬲(氣不足也)。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緊而滑者,蛔動。
蓋嘔吐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亦有寒氣客於腸胃,故痛而嘔也。
噦(吃逆也),因胃中虛,鬲上熱,亦有痰水滿塞而噦者,必心下堅痞眩悸。
李論
三者皆因脾胃虛弱,客氣寒之,加之飲食所傷,治宜二陳東加丁香、藿香、薑汁主之。
痰飲必下之導之。
火者,二陳東加芩連降之。
劉論
吐有三,氣、積、寒也。
上焦吐者,皆從於氣。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結燥,氣上沖而胸發痛,治宜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食,從于積。脈浮而匿,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宜毒藥行積,木香、檳榔去其氣。
下焦吐者,從於寒也。脈沉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
治方
安胃散
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茱萸 草豆蔻 人參 蒼朮(各一兩) 甘草(炙) 黃耆(二錢) 川歸(一錢半) 升麻(七分) 柴胡 丁香 陳皮(五分) 黃柏(五分)
嘔吐痰涎痰飲為患,加二陳湯。
二陳東加黃連、梔子(炒)、薑汁、香附
治痰嘔吐。虛加蒼朮。
桔梗湯
治上焦熱氣所沖。
半夏面(二兩) 陳皮 茯苓 枳殼(炒) 濃朴(製各一兩) 白朮 桔梗(一兩五錢)
上煎調檳榔木香末一錢。
荊黃湯
治前証甚者。
荊芥穗(一兩) 人參(五錢) 甘草(炙) 大黃(三錢)
上調下檳榔木香末二錢,大府燥結加承氣。
清鎮丸
治前証頭痛、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半) 半夏 甘草(一兩半) 人參(五分) 青黛(二錢半)
薑汁炊餅丸。
紫沉丸
治中焦積氣相假,故吐而噦。
半夏曲 代赭石 烏梅 宿砂(各三錢) 杏仁(去殼皮) 沉香(一錢) 木香(一錢)檳榔(二錢) 丁香(二錢) 陳皮(五錢) 術(一錢) 白豆蔻(五分) 巴豆霜(五分另入)
醋糊丸米大,薑湯下五十丸。
木香白朮散
治前証腹中痛,是脾實擊強,宜和之。
木香(一錢) 白朮(五錢) 半夏曲(一兩) 檳榔(二錢) 茯苓(五錢) 甘草(四錢)
上濃煎,芍藥薑湯下,無積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錢) 巴豆霜(一錢) 砂(五分另研)
上黃蠟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閉。
嘔吐噦(十) 三因論六証
寒
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又云,今吐先覺咽酸,然後吐食,脈滑小者,是傷寒汗下過多,食久反吐,亦屬於冷也。
熱
食入即吐,煩躁,脈數,柴胡湯下主之。(又云︰聞穀氣則嘔,藥下則吐,關脈洪,亦屬於熱,宜涼藥。)
痰
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並出,宜半夏人參湯。(又云︰痰食脈沉伏,宜吐之。)
食
因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養胃湯。
血
因瘀蓄,冷血聚於胃口,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
氣
胃者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滿,嘔吐卻快,宜人參茱萸。
噦 有二証,胃中虛甚,鬲上熱也,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 竹茹 人參 甘草
痰則半夏湯主之;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嘔吐病在鬲上,豬茯苓湯;乾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澤瀉湯;嘔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奈,薑汁半夏;食已則吐者,大黃甘草湯;先吐卻渴,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有傷寒瘥後嘔者,當去餘熱;有酒嘔者,當解酒;有腳弱脾疼而嘔者,依腳氣治;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有懷孕惡阻者,從痰治。
有漏氣
病則身背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鬲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 生蘆根 葳蕤 竹茹 陳皮 甘草 茯苓 參朮
有走哺
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前方內去竹茹、麥門冬,加知母、石膏、黃芩、山枝。
有人惡心吐蟲數條後,乃屢作,服殺蟲藥,吐蟲愈多,六脈皆細,此非蟲也,乃藏寒而蟲不安矣。
有人嘔,飲食皆不進,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不治証
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脈緊而澀者難治。
趺陽脈浮,胃虛不食,恐怖,死;寬,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