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者,予歸宗普陀時所作也。余自普陀生長天都,五十有三載,業醫者凡三十年爰著《醫學心悟》一書,詳言內証,梓行於世,而外科有未及。壬子冬,還歸普陀修行,適逢聖祖仁皇帝廣發帑金,修葺我菩薩行宮,前後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數千人,其中病患不一,予為調治悉痊。複有患背疽者,有患廣瘡、疥癬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思予在天都時,僅著內科,而未及外科,亦一時之闕略也。乃複聚精會神。參悟外科旨要,約以十法。而施治之道,似無餘蘊。言簡而賅,方約而效,以之問世,庶幾其有小補乎?將見十法一書,與《醫學心悟》,並行於天壤間也。
內消法(一)
內消者,腫毒初起,隨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氣血乖違,逆於肉裡耳。外敷以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即時消散。若系疔瘡,急宜刺破,或艾灸腫處,塗上蟾蜍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花等藥,即可內消。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
艾灸法(二)
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裁。若痛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內已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處,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大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以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
神火照法(三)
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安紙燃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氣透入,皮色紫滯者立轉紅活,若瘡熱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瓦斯頓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且此法不止施於頭上,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其頭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樣式。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宜互
刀針砭石法(四)
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膿熟之時,又須要深淺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腫隨手起者膿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可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若脾氣虛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者,其膿亦淺。若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膿不出而肉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膿腐於肉,皮色不變者,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爛越深也。其小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瓷鋒,用竹箸,夾住緊扎,放鋒出半分,對患處,另以箸敲之,遍刺腫處,俾紫血多出為善。刺畢,以精肉切片貼,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此地不宜成膿,頭肉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恆多未便,故
圍藥法(五)
書云︰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以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貼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住根腳,不令展開。其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若漫腫無頭,以濕紙貼上,先乾處,是瘡頭也。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芙蓉膏圍之。然予嘗用萬全膏,遍敷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其中消處自消,潰處自潰,竟收全功。可見膏藥之妙矣。
開口除膿法(六)
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盡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祛瘀肉,不傷新肉,且不甚掀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拈裹藥納入,頻換數條,即化去耳。亦有頑梗之極,非烏金散所能去者,則用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
收口法(七)
凡治癰疽最難收口者,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勉強收口,恐他日內毒複發,更甚於目前。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主。書云︰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已。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
總論服藥法(八)
凡癰疽服藥,宜照顧脾胃為主。不得已而用清涼,但期中病,切勿過劑。大法初起時,設有挾風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以散之。散後而腫未消,隨用銀花、甘草以和解之。若腫勢掀痛,大便閉結,內熱極盛者,則用衛生湯,加大黃以疏利之。若病勢雖盛,而元氣漸虛者,則清藥中,須兼托補之劑,透膿散主之。若膿水已潰,必須托補元氣為主,參耆內托散主之。如或元氣虛寒,則補托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脾虛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茸輩。間亦有虛而挾熱者,即於前方中,去附子、薑、桂,加麥冬、銀花、丹皮等藥以收功,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陽毒,有陰毒,有半陰半陽,宜細辨之。陽毒者,瘡勢紅腫,瘡頂尖聳,根腳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結,五心煩熱,脈洪數。陰毒者,瘡勢灰白,平塌頑麻,少痛,根腳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氣冷,脈沉遲。半陰半陽者瘡腫雖紅,不甚尖聳,飲食差減,大便不結,寒熱往來,微渴喜熱,脈虛軟。此三者,必須細辨,俾用藥寒溫得宜,方為合法。治陽者,清涼解毒。治陰者,溫中回陽。半陰半陽之治,清不傷胃,溫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複論五善七惡救援法(九)
或問︰癰疽,五善七惡,何謂也?答曰︰五善者,飲食知味,一也;便溺調勻,二也;膿潰腫消,膿水不臭,三也;神氣清爽,動息自寧,四也;脈息有神,不違時令,五也。七惡者,大渴發熱,泄瀉淋閉,一也;膿潰尤腫,膿稀臭穢,二也;目睛無神,語聲不亮,三也;食少不化,服藥作嘔,四也;恍惚嗜臥,氣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腫,六也;脈息無神,或躁動不和,七也。古語云︰五善得三則吉,七惡得四則凶。余謂七惡之凶,不待四矣。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乃補陰生陽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憒、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臥睡不寧,宜用歸脾湯。若飲食減少,面目浮腫,宜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兼脾胃虛寒,更用理中湯。腎氣虛寒,須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此溫補回陽之法。若癰疽潰後,膿血去多,變為角弓反張,手足搐搦,肢體振搖,而發痙者,並用參、耆、歸、朮,並附子等藥以救之。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間有可生者。當此時勢,性命急如懸縷,司命者,宜叮嚀反複,熟思而審處之。
將息法(十)
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另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穀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帷,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帷 。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
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可知已。余生平喜治外症,其心法全在於此。約而能己該,確而可守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外科症治方藥
發背
(對心發 腎俞發 搭背 手發 足發)
生於背,名曰發背,肺經火毒也。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心經火毒也。生於腰,名曰腎俞發,腎經相火之毒。若生於肩脊,名曰搭背,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生於手背,名曰手發,生足背,名曰足發,脾經濕熱之毒也。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有如蜂窠形者,孔多內陷,外結螺靨。此二種,須防毒陷。大率此症,皆由膏粱濃味,或六淫外客七情內鬱所致,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耳。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散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為寒中,不可不察也。
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酒煮爛,搗為泥,敷患處,用油紙隔布扎定,越一宿,其毒立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普救萬全膏(見痺症。)
治腫毒初起時,皆可立消,內服此藥,外敷遠志膏,一切惡毒,無不消散但宜早服為妙,倘瘡已成膿,無從消散也,必須外潰。
金銀花(二兩) 甘草(二錢) 水煎,清酒沖服。若毒在下焦,加牛膝二錢。
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木香、雄黃末,搓成團,安蒜上灸之,名藥艾丸。
治疔毒、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一切患症,或不痛或大痛,或麻木,用蟾蜍(酒化,一錢) 輕粉(五分) 乳香 沒藥 雄黃 巴豆(各二錢) 麝香(三分) 朱砂(一錢)朝腦(一錢)
以上各為細末,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蜍酒和藥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口涎調塗,貼疔瘡上,以膏蓋之。
治疔之仙藥也。
白菊花(四兩) 甘草(四兩)
水煎頓服,渣隨即再煎。重者不過二劑,即消,至穩至效。一切消疔之劑,皆不及此。
凡毒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散之。如毒不消,隨服銀花、甘草等藥
川芎 白芷 紫蘇葉 赤芍 陳皮 甘草(各一錢) 荊芥 香附 秦艽(各一錢五分)
連鬚蔥白二寸,水煎服。若兼傷食,加山楂、麥芽、葡子。若內熱極盛,加連翹、蒡子
去腐肉,不傷新肉,最為平善。
巴豆去殼,新瓦上炒黑,研細聽用,多寡看瘡勢酌量。
防風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歸尾(各二錢) 雄豬蹄(一節)
加連鬚蔥白五根,用三大碗水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後上藥,其深曲處,以羊毛
敷此,腐肉自化,新肉自生,此外科回生保命之靈丹也。
乳香 沒藥(等分)
上二味,安箬皮上,火炙乾,為極細末,敷患處,再貼膏藥。此散毒淨則收口,毒不淨則提膿外出,其神妙難以言喻。
朱砂 血竭 沒藥 明雄黃(各三錢) 麝香(五分)
上五味,為細末,用綿紙條,長尺許,每條裹藥三分,真麻油浸點,自外而內,周遭照之,瘡毒隨藥氣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平,又漸減之。
熏罷,隨上烏金膏,貼以萬全膏。若腫勢漫衍,周遭用芙蓉膏敷之。如再熏,須洗去末藥,其貼膏藥處,藥油可不必洗。
赤小豆(四兩) 芙蓉葉(四兩) 香附(四兩) 菊花葉(四兩) 白芨(四兩)
為細末,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
治癰疽發背,瘀肉不腐,及不作膿者。又治惡瘡,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 輕粉 蓖麻仁(研,各三錢) 巴豆(研白仁,五錢) 白結(二錢) 樟腦 螺獅肉(各一錢) 金頂砒(,五分)
為末,瓷罐收貯,臨用時麻油調,塗頑硬肉上,以萬全膏貼之,至頑者,不過二次即軟其力大於烏金散。
解毒消癰、清熱、活血、止痛,初起相宜。
白芷 連翹 花粉(各八分) 荊芥 甘草節 蒡子(各一錢) 防風 乳香 沒藥(各五分) 銀花(二錢) 貝母 歸尾(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閉結,熱勢極盛者,加酒炒大黃二三錢。
凡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服即破。
黃耆(四錢)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錢) 金銀花 當歸(各五分)
酒水各半煎服。
丹溪云︰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癰疽既潰,以托補元氣為主。二語
人參(一錢,虛甚者,倍用) 黃耆(酒炒,三錢) 當歸(二錢) 川芎(酒炒,五分) 炙草(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金銀花(五錢) 丹皮(一錢)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一錢五分)
大棗五枚,水煎服。
溫補中氣,挽回元陽。
人參(二錢) 黑薑(一錢五分) 甘草(炙,二錢) 白朮(陳土炒,三錢) 附子(薑汁甘草水製,一錢)
大棗五枚,去核,水煎服。
健脾養胃。
人參(一兩) 茯苓(蒸,二兩) 山藥(炒) 苡仁(炒) 扁豆(炒) 蓮肉(去心炒,各二錢) 砂仁(一兩) 神曲(炒黑) 甘草(炒,各五分) 白朮(陳土炒,四兩) 陳皮(微炒,一兩)
共為細末。每用三錢,開水下。
中氣下陷者舉之,巔頂有病,需此。
人參 炙甘草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陳皮(五分) 黃耆(二錢)白朮(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生薑三片,水煎服。
散風寒,消飲食,止嘔吐瀉利。
藿香 砂仁 濃朴 茯苓 紫蘇葉 陳皮(各一錢) 白朮(陳土炒) 半夏 桔梗 白芷(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峻補氣血,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神丹。
人參 白朮(陳土炒,各三錢) 黃耆(蜜炙,五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大熟地(九蒸九晒,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八分) 川芎 肉桂(去皮,各五分
大棗五枚,薑三片,水煎服。虛甚者,更加附子、鹿茸。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凡腎經真水不足,虛火上炎,脈數有熱者,宜此。
大熟地(四錢) 山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水煎服。
即大補湯,去黃 、肉桂。
治思慮傷脾,榮血不足,睡臥不寧。
人參 白朮 當歸 棗仁(炒) 白芍(各一錢) 黃耆(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甘草(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圓眼肉(五枚)
水煎服。
理脾化痰,溫胃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砂仁 藿香(各八分) 薑二片,棗三枚,水煎服。
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凡腎經真陽不足,火衰不能生土,脈虛大無力者,大熟地(八兩) 山萸肉 山藥(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附子 肉桂(各一兩)
用煉蜜丸,每服四錢,淡鹽水下。
紫金錠(見咽喉症。
腦疽
(對口、偏對口)
生於腦,名曰腦疽。生於頸後,名曰對口。生於頸旁,名曰偏對口。正對口易治,偏對口難治,因其軟肉與喉相近也。多因膏粱醇酒,風寒壅遏所攻,宜用神火照法,次用烏金膏搽之,外貼萬全膏,取其易潰,腐後則用防風湯洗之,摻以海浮散,仍貼萬全膏,頻換數次
鬢疽
(發頤、時毒、大頭天行)
生於耳前後,名曰鬢疽。生於兩頤,名曰發頤。初起宜用銀花甘草湯,加柴胡、荊芥、薄荷、蒡子,以清散之。若腫勢甚極,須用砭法。若已成膿而未潰者,以烏金膏塗瘡頭,貼以萬全膏,自然腐潰。潰後則用海浮散,並貼萬全膏,自應尋愈。頦下漫腫無頭,名曰時毒俗名蝦蟆瘟是也。頭面盡腫,名曰大頭天行,俗名大頭瘟是也。此皆風火鬱熱所致,初起宜用加味甘桔湯,以消散之。散而不去,則用普濟消毒飲以清之。若腫勢極盛,兼用砭法。
鬢疽
甘草 桔硬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一錢) 玄參 橘紅 柴胡(各五分) 薄荷(六分)升麻(一分) 連翹 牛蒡子(炒,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便閉甚,加大黃酒炒一錢;體虛加人參五分。
井口疽
(脅癰 肚癰 穿骨癰 魚口 臀癰)
生於心,名曰井口疽。生於脅,名曰脅癰。生於腹,名曰肚癰。生於手足腕,名曰穿骨疽。生於腿岔,名曰魚口。生於臀,名曰臀癰。施治並如前法。
患井口疽者,宜多用,他症亦宜用此。
遠志肉(去心甘草水泡炒,一兩五錢) 綠豆粉(二兩) 甘草(炒,五錢) 明乳香(箬上炒,二兩 辰砂(研細水飛,二錢)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開水下。
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初起未成膿者,宜此。
兒茶 血竭 乳香 沒藥 青木香 穿山甲(炒,各一兩)
上各等分,為末,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
以大胡桃剖開口,將全蠍二枚,納入,燒灰,存性,研末,熱酒沖服。
疔瘡
疔瘡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堅硬如疔,故名曰疔。大抵肉色紅腫,根腳不散者吉;若平塌漫腫,四圍灰白者凶。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之五種,以應五臟。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面唇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速宜針紅絲出血,多有生者。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內服菊花甘草湯至效。如妄用疏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其治法,即
喉痺
喉間腫痛,名曰喉痺。古人通用甘桔湯主之,然有虛火、實火之分;緊喉、慢喉之別,不可不審。虛火者,色淡,微腫,溺清,便利,脈虛細,飲食減少,此因神思過度,脾氣不能中護,虛火易至上炎,乃內傷之火,名曰慢喉風,虛証也。午前痛甚者,屬陽虛,四君子湯加桔梗、麥冬、五味、當歸;午後痛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桔梗、元參。如不效,必加桂、附以為引導之用,加減八味湯,加牛膝主之。若脈數有熱,六味湯主之。更有中寒咽痛,治用半夏桂甘湯,不可誤投涼藥。實火者,醇酒膏粱,風火積熱,火動生痰,腫痛暴發甚則風痰壅塞,湯水不入,聲音不出,此外至之火,名曰緊喉風,實証也。宜用燈窩油,和漿水灌之,導去痰涎;或用土牛膝,搗爛,和醋酸灌之;或針刺紅腫之處,發泄毒血;或用金鎖匙吹之,俾喉漸松開,飲食可入,聲音得出,乃止。宜用加味甘桔湯。熱甚者,兼用三黃解毒湯。諺云︰走馬看喉痺是也。凡喉腫不刺血,喉風不吐痰,喉癰不放膿,乳蛾不針破,此皆非法。又有勞嗽日久,咽傷聲損者,無法可療。
纏喉風
纏喉風症,咽喉腫痛,脹塞,紅絲纏繞,故名纏喉風。甚則腫達於外,頸如蛇纏,探吐
纏舌喉風
纏舌喉風,硬舌根而爛兩旁,以羊毛筆醮甘草水洗之,吹以柳花散。
乳蛾
乳蛾生喉間,狀如乳頭,一邊生者,名單乳蛾。兩邊生者,名雙乳蛾。以小刀點乳頭出血,立瘥。吹以柳花散,再服甘桔湯。凡針乳蛾,宜針頭尾,不可針中間,鮮血者易治,血黑而少者難治。凡用刀針,血不止者,用廣三七為細末,吹刀口上即止。凡使刀針,不可
舌衄
舌衄,出血不止,用六味湯,加生地、麥冬、牛膝、玄參主之。並吹柳花散。
懸癰
懸癰生於上,形如紫李。宜針破癰頭,用甘草湯攪盡瘀血,吹服柳花散。
腮癰
腮癰生腮下,繞喉壅腫,先用齏汁,調玄明粉,攪去其痰,再看其紫黑處,針去瘀血,其吹服如前法。
喉瘡
喉瘡,命門相火也。瘡勢灌膿,以銀針挑破之,隨用荊芥、甘草煎湯洗之。其吹服如前
走馬牙疳
(牙癰、牙宣、牙痛)
走馬牙疳,牙齦紅腫,漸變紫黑臭穢,胃熱也。牙癰,牙邊腫痛灌膿也。牙宣,牙根盡腫,宣露於外也。吹以柳花散,兼服清胃散。牙痛,療牙止痛散,兼服葛根湯。
喉瘤
喉瘤,生於喉旁,形如圓眼,血絲相裹。不可用刀針,宜吹麝香散,並服加味甘桔湯。
繭唇,唇上起泡如繭,初起即用小小艾炷灸之,貼以萬全膏。
肺絕喉痺
肺絕喉痺,凡喉痺日久,頻服清降之藥,以致痰涌聲喑,或痰聲如曳鋸,此肺氣將絕之候也。法在難治,宜用獨參湯,或兼進八味湯,或兼用十全大補湯。早服者,可救十中之一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大棗二枚,生薑一片,水煎服。
川芎(五分) 大熟地 當歸 白芍(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加丹皮、麥冬、玉竹、山藥、茯苓,退虛熱至效。
大熟地(四錢) 山萸(去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一錢五分) 肉桂 五味(各五分)
水煎服。
本方去五味,加附子,名八味腎氣湯。
治喉閉、纏喉風,痰涎壅塞,口噤不開,湯水難下。
焰硝(一兩五錢) 硼砂(五錢) 片腦(二分五厘) 雄黃(二錢) 白僵蠶(一錢)
各另研為末,和勻。以竹筒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雖出,腫痛仍不消,急針患處,去
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 黑山梔(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治喉瘡,並口舌生瘡,走馬牙疳,咽喉腫痛諸症。
真青黛 蒲黃(炒) 黃柏(炒) 人中白(各一兩) 冰片(五分) 硼砂(五錢)
共為細末。吹喉極效。
升麻(一錢) 生地(二錢) 黃連 連翹 丹皮(各一錢)
水煎服。
止牙痛神效。
牙硝(三錢) 硼砂(三錢) 雄黃(二錢) 冰片(一分五厘) 麝香(五厘) 共為末。每用少許擦牙。
葛根(一錢) 升麻(一錢) 甘草(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水煎服。
真麝香(二錢) 冰片(三分) 黃連(一錢)
共為末。一日夜,吹五、六次。
瘰癧
瘰癧,頸上痰瘰癧串也。此肝火鬱結而成,宜用消瘰丸,兼服加味逍遙散。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勝計。予曾刻方普送矣。
玄參(蒸) 牡蠣(,銼碎) 貝母(去心蒸,各四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
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癧,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切牙發痙諸症。經云︰木郁達之是已。
柴胡 茯苓 當歸 白朮 甘草 白芍 丹皮 黑山梔(各一錢) 薄荷(五分)
水煎服。
鼻痔(鼻淵)
鼻痔,鼻生息肉也,起於濕熱,可吹 砂散。鼻淵,鼻流濁涕不止也,起於風熱,可用
砂(五分) 白礬( 枯,五錢)
共為細末。每用少許,點鼻痔上,即消。
荊芥穗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湯調下,有火者,陳茶調下。
耳(百蟲入耳)
豆抵耳,耳內生疔也。乃肝經鬱火所結,可用紅棉散,兼服加味逍遙散,加菊花
百蟲入耳,以貓尿滴入,奇效。
白礬(一錢) 胭脂(燒灰存性,一錢)
上研勻,先用棉杖子攪去膿水,更用棉杖子攪藥,摻入於耳底,即干。若 耳抵耳
眼丹(眼珠忽突)
眼丹,眼旁生泡,潰而流水也,屬風熱,加味逍遙散主之。又眼珠忽然腫脹突出,屬祟症,平祟散主之。
黃連(二分) 甘草 冰片(各一分) 硼砂(三分)
人乳調,點兩眼角,立消。
白禿瘡(落髮不生)
白禿瘡,此火旺血虛而生蟲也。麥餞散主之。髮落不生,骨碎補為末,麻油調塗之。
用小麥一升,炒枯黃色,乘熱入缽內為末,和硫黃末四兩,白砒末五錢,攪勻,待冷取起,加煙膠半斤,川椒末二兩,生枯礬二兩,共碾極細。臨用蔥湯洗淨,末藥二、三錢,麻油調搽,油紙蓋扎,三日一換,換三次愈。
粉刺雀斑
粉刺雀斑,風熱也,改容丸主之。
大貝母(去心) 白附子 防風 白芷 菊花葉 滑石(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大肥皂十策,蒸熟去筋膜,搗和藥為丸。早晚洗面。
破傷風
破傷風,因跌打傷頭腦,而客邪乘之,以致手足搐搦,人事昏憒,天麻散主之。
天麻 生南星(泡去臍) 防風(各一兩) 荊芥(三兩
上為細末。每用五錢,連鬚蔥白,煎湯調下。
跌打損傷
跌打損傷之後,凡大小便通利者,可用廣三七二、三錢,酒煎飲之,或服澤蘭湯。若二便不通,必加大黃。其破損處,可用血竭,為極細末摻之,韭葉散亦良。余用天下第一金瘡
通二便,除腸中瘀血,乃活命之靈丹也。
澤蘭 當歸(各五錢) 紅花(一錢) 丹皮(三錢) 青木香(一錢五分) 桃仁(去皮尖研,十粒) 赤芍(一錢五分)
水煎,熱酒沖服。如大便不通,加大黃二、三錢酒炒。
止血如神。
鍛石同韭菜葉,搗餅,貼壁候乾,細研,篩下聽用。
凡刀斧損傷,跌仆打碎,敷上即時止痛、止血,更不作膿,勝於他藥多矣。其傷處不可見水,余製此藥普送,因路遠者,一時難取,故刻方廣傳之,今並筆之書則此方傳益廣矣。各鄉有力之家,修合以濟急也。
雄豬油(一斤四兩) 松香(六兩) 面粉(炒篩,四兩) 麝香(六分) 黃蠟(六兩) 樟腦(三兩,研極細) 冰片(六分) 血竭(一兩) 兒茶(一兩) 乳香(一兩,箬皮上烘去油) 沒藥(一兩,同上製)
以上藥研極細,先將豬油、松香、黃蠟三味熬化,濾去渣,待將冷,再入藥未,攪勻,瓷器收貯,不可泄氣。
乳癰(乳岩)
乳癰者,乳房掀痛作膿,膿盡則愈。其初起,宜服栝蔞散,敷以香附餅,即時消散。若已成膿,則用太乙膏貼之,若潰爛,則用海浮散摻之,外貼膏藥,吸盡膿自愈。乳岩者,初起內結小核,如棋子,積久漸大崩潰,有 岩之勢,故名乳岩。宜服逍遙散,歸脾湯等藥。雖不能愈,亦可延生,若妄行攻伐,是速其危也。
栝蔞(一個) 明乳香(二錢) 酒煎服。
敷乳岩,即時消散,一切癰腫,皆可敷。
香附(細末,一兩) 麝香(二分)
上二味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
治一切癰疽腫毒,用之提膿極效。
肉桂(一錢五分) 白芷 當歸 玄參 赤芍 生地 大黃 土木鱉(各五錢) 乳香(末,二錢) 沒藥(末,二錢) 阿魏(一錢) 輕粉(一錢五分) 血餘(一團) 黃丹(六兩五錢)
以上各藥,用真麻油一斤,浸入,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傾入鍋內,文武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鍋展淨,入油,下血餘再熬,以柳枝挑看,俟血餘熬枯浮起,方算熬熟。每淨油一斤,將炒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不住手攪,候鍋內先發青煙,後至白煙迭迭旋起,其膏已成,將膏滴入水中,試軟得中,端下鍋來,方下阿魏散膏面上,候化盡,次下乳香、沒藥、輕粉,攪勻,傾入水內,以柳木攪成一塊。
附骨疽(伏兔疽)
附骨疽,肉裡浮腫,而皮色不變也。宜用艾炷灸之,俾其轉陰為陽乃吉。若生於膝上三寸,名曰伏兔疽,法在不治。
蛇頭毒
蛇頭毒,手足指腫,大如蛇頭也。宜用艾炷,隔蒜灸之。以雄黃、白芷,等分為末,同大蒜搗爛炙之,或嚼生栗,敷之亦效。
脫疽
脫疽,生於手足指,腫大如蛇頭也,腫腐潰爛,摻以海浮散,貼以萬全膏。
瘡
瘡,生於足之內外,宜服生熟地黃丸,並敷海浮散,貼以萬全膏。若濕熱甚,而潰爛不收口者,於海浮散內,加入黃柏散,同敷立效。
腸癰
腸癰,有生於腸內者,腹內脹急,大小便牽痛如淋,轉側搖之作水聲,潰後則膿從大便出。有生於腸外者,當臍腫痛,腹皮脹急,潰後則膿自臍出,甚則穿潰大腸,食蟲亦自臍出勢難為矣。初起宜用千金牡丹皮散以消之。既潰,則用參耆內托之劑。
丹皮(五錢) 苡仁(一兩) 栝蔞仁(去油,三錢) 桃仁(去皮尖研,二十枚)
水煎服。
懸癰
(臟毒 內痔 外痔 脫肛)
懸癰,生於腎囊之後,肛門之前,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臟毒,生於肛門之兩旁。初時腫痛,總由濕熱相火,內灼庚金而然者,宜服國老散、加減地黃丸,並敷海浮散,貼膏藥,此一定之治法也。內痔外痔,亦並可服前藥,洗以忍冬藤、菖蒲草,兼用田螺水搽之,可以立消。脫肛屬氣虛,補中益氣湯。亦有血虛火旺者,四物湯加升麻。
甘草七段(用急流水一碗浸之,炙乾,又浸又炙,以水盡為度)
研細末。每日空心,開水調下二錢。忌煎炒、煙、酒、炙、爆、辛辣、發氣等物。
大熟地(九蒸晒) 大生地(酒洗,各三兩) 山藥(乳拌蒸) 茯苓(乳拌蒸) 丹皮(酒蒸,各一兩半) 澤瀉(鹽水蒸,一兩) 當歸(酒蒸) 白芍(酒炒) 柏子(去殼隔紙炒) 丹參(酒蒸,各二兩)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蒸,四兩) 自敗龜板(浸淨,童便炙炒,研為極細末,四兩
共為末,用金石斛四兩,金銀花十二兩,熬膏,和煉蜜,杵為丸。每早淡鹽湯下四錢。
法用大田螺一個,以冰片摻靨中,仰放盞內,少頃水流出,取搽痔瘡上,其腫立消。
下疳
下疳,生瘡濕癢,或陰莖腫爛,或如菌如蛇,此濕熱之甚也,宜服九味蘆薈丸,並用加味逍遙散。氣虛者,佐以加減歸脾湯。
蘆薈(五錢) 胡黃連 當歸 芍藥 川芎 蕪荑(各一兩) 木香 甘草(各三錢) 膽草(酒浸炒焦,七錢)
上為末,米粥糊丸,麻子仁大。每服一錢,或一錢五分,開水下。
楊梅結毒
楊梅結毒,不可搽輕粉,恐毒瓦斯入內,宜服忍冬湯,貼以萬全膏,並用金蟬蛻甲酒。
金銀花(一兩) 甘草(二錢) 黑料豆(二兩) 土茯苓(四兩)
水煎,每日一劑,須盡飲。
治楊梅瘡,不拘新久輕重皆效。
量之大小,總以醉為度
冬夏蓋暖出汗為效,存酒次日只服量之一半,酒盡瘡愈。又治楊梅結毒,筋骨疼痛,諸藥不效者更妙。服酒後七日,不許見風為要,忌口及房事百日,絕根矣。
大麻風
(赤口游風 鵝掌風 爛腳風)
大麻風 皮膚腫起,瘙癢頑麻,如樹皮吐汁之狀,此濕毒生蟲,甚則眉毛剝落,鼻柱崩壞,事不可為也。宜服蘄蛇酒,搽以當歸膏。赤白游風,肌膚搔癢起皮也。鵝掌風,手足心頑濃起皮也。爛腳風,腳下濕爛也。並可搽當歸膏,內服逍遙散,兼用生熟地黃丸。
蘄蛇(烏梢蛇亦可用,去頭尾,一具) 生地(二兩) 黃柏 苦參 丹參 菊花 銀花 丹皮 赤芍 當歸 枸杞子 蔓荊子 赤茯苓 萆 百部(各一兩) 秦艽 獨活 靈仙(各五錢)桑枝(一兩五錢)
上煮好生酒五、六斤,退火七日飲。
治癘風,並可搽。去游丹、鵝掌諸風。
當歸 生地(各一兩) 紫草 麻黃 木鱉子(去殼) 大風子(去殼) 防風 黃柏 玄參(各五錢) 麻油(八兩) 黃蠟(二兩)
先將前九味,入油熬枯,濾去渣,再將油複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試水中不散為度,候稍冷,傾入蓋碗內,坐水中,出火毒,三日聽用。
湯泡火燒
湯泡火燒,不宜見冷水,宜用白芝麻殼,燒灰存性,研細末敷之。若患處乾燥,則用麻油調搽。或用柏子樹皮為末,麻油調敷亦善。
疥瘡(天泡瘡)
疥瘡,有細小不足膿者,多屬風熱;有肥大灌膿者,多屬濕熱,俱用麻黃膏搽之,十日可愈而不隱瘡。仍多服金銀花為妙。更有天泡瘡,腫起白泡,小者如綠豆大,大者如蠶豆大連片而生,或生頭頂,或生耳前後,宜用黃柏散敷之立瘥。
雄豬油(四兩) 斑蝥(三個) 麻黃(五錢) 蓖麻子(去殼研爛,一百粒) 大楓子(去殼研爛,一百)
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渣,將大楓、蓖麻肉和
黃柏一大塊,以豬脂塗蜍炙為末,麻油調搽。
頑癬
頑癬乃濕熱凝聚,蟲行皮中,有頑濃堅硬者,俗稱牛皮癬,是宜用百部膏搽之。
百部 白蘚皮 蓖麻子(去殼) 鶴虱 黃柏 當歸 生地(各一兩) 黃蠟(二兩) 明雄黃末(五錢) 麻油(八兩)
先將百部等七味,入油熬枯,濾去渣,複將油熬至滴水成珠,再用黃蠟,試水中不散為度,端起鍋來,將雄黃末和入,候稍冷,便入瓷盆中收貯,退火聽用。
自刎
救自刎法,凡自刎喉管未斷者,不可見水,急用麻線縫之,外以血竭細末搽之,隨用天下第一金瘡藥濃塗之。綿紙蓋定,然後用挾布裹腳纏住,線扎之,間日加敷藥,頭不可動搖
竹木刺入肉
竹木刺入肉,拔不出者,用象牙磨水滴之,良久自出。或用螻蛄搗爛敷之亦出。若日久血凝腫脹者,以花蕊散,用象牙水調敷,瘀血散而刺並出矣。
花蕊石為末八兩 硫黃末四兩和勻,瓦罐盛之,封口,鹽泥固,須晒乾,安風爐中,上下著火,煉二炷香,候冷打開,研篩為極細末,收貯。此散瘀血之神藥也。
瘋犬咬(毒蛇、蜈蚣咬)
瘋犬咬,用明雄黃末五錢,杏仁去皮尖一百粒,炒研,每服二錢,虎骨煎酒送下。服盡必愈。外並用此敷患處。毒蛇、蜈蚣咬,用明雄黃細末,用蒜搗爛敷之,內服白芷護心散
白芷(一兩) 乳香(三錢) 雄黃(五錢) 甘草(五錢)
共為細末。每服四錢,清酒調下。
誤服砒毒(野菌毒)
誤服砒毒,小薊根搗汁灌之,或用金汁灌之,或用明礬、大黃為末,新汲水調灌之,得吐利為效。野菌毒,亦用金汁解之,紫金丹亦佳。
自縊
救自縊,抱下解除繩索,用好肉桂三錢,煎湯灌之。
落水
救落水,以其人橫伏水牛背上,瀝出腹中之水,如無牛以凳代之,隨用通天搐鼻散,吹鼻孔中,得嚏則活。獨用半夏末吹之亦佳。
魘夢不醒
魘夢不醒,吹以通天散,更用蔥白、生薑煎湯灌之。
豬牙皂角(去皮弦,一兩) 細辛(去葉) 半夏(各五錢)
共為極細末,每用一、二分,吹鼻中,得嚏則蘇。
補遺
在鬢疽門。
甘草 桔梗(各三錢) 蒡子(炒二錢) 荊芥(三錢) 薄荷(五分) 貝母(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兩頤腫盛者,加柴胡一錢五分,丹皮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