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証治
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又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夫肺為華蓋,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氣之升降,必由之路,故專主氣。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由兒衣太薄,及冷凍飲料之類,傷於寒也。經曰︰熱傷肺。由兒衣太濃,愛養過溫,傷於熱也。又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得從其合,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嗽也。
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初傷於肺,繼動脾濕也。
在小兒由風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臟腑各受其邪而與之,要終不離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動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以時而言之,清晨咳者,屬痰火;午前嗽者,屬胃火;午後嗽者,屬陰虛;黃昏嗽者,火浮於肺;五更嗽者,食積滯於三焦。肺實者,頓嗽抱首,面赤反食;肺虛者,氣逆虛鳴,面白飧泄;肺熱者,痰腥而稠,身熱喘滿,鼻乾面紅,手捏眉目;肺寒者,嗽多痰清,面白而喘,惡風多涕。故治者各因其虛實寒熱而調之,斯無誤矣。
因於寒者則氣壅喘促,聲濁而無汗,鼻塞聲重,宜參蘇飲微汗之。
咳而氣逆,喘嗽,面白有痰。此肺本經病,宜清肺飲。咳甚,葶藶丸微利之。
咳而喉仲介介有聲,面赤發熱心煩,或咽喉痛聲啞者,此肺病兼見心証,宜清寧散。咽喉痛,沆瀣丹。
咳而面黃體倦,痰涎壅盛,或吐痰,或吐乳食。此肺病兼見脾証。大抵咳嗽屬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氣,脾主痰故也,宜橘皮湯。
咳而面青多怒,痰涎壅盛而發搐者,蓋因咳嗽聲不能轉,所以瞪目直視。此肺病兼見肝証,宜集成金粟丹。
咳而面色暗黑,久咳而吐痰水。此肺病而兼見腎証,宜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
咳而聲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氣逆血亦逆也。須順氣寧嗽為主,宜人參冬花膏。
咳而久不止,並無他証,乃肺虛也。只宜補脾為主,人參五味子湯。
咳而胸高骨起,其狀如龜者,謂之龜胸。此肺熱之極,陽火熏蒸而致也,清燥救肺湯。
咳而日久,胸前疼痛,口吐膿血腥臭者,此肺火壅盛,已成癰也,桔梗湯。治不如法,其証多死。
凡咳嗽痰涎壅塞,逆氣沖並而作搐者,多難治。故頭搖目上視,及閉目呻吟,手足擺舞,肩息胸突,喉中痰鳴,口噤不乳,喘而手足冷,皆死証也。
入方
人參敗毒散
此方辛平升散,為咳門第一神方,舉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無論內傷飲食,外感風寒,夾濕夾毒,不拘男婦大小,胸緊氣急,咽痛口苦,痰不相應,即用此方升散之。或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為藥不相符,棄而勿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再服之,漸次輕減,不拘劑數,只以痰應為度,聲響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數劑之後,略加沙參、玉竹、當歸、白芍、生地,麥冬之類,以滋其陰,無不愈者。再有叮嚀︰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誤用寒涼及滋陰之藥,閉其肺竅,為害不小,但以辛散為先著,俟痰應之後,漸加滋陰則得矣。
官揀參(五七分,不用亦可) 芽桔梗(一錢二分) 正川芎(一錢) 白雲苓(一錢) 陳枳殼(一錢)信前胡(一錢) 川羌活(七分) 川獨活(五分) 北柴胡(一錢) 南薄荷(一錢) 荊芥穗(一錢)北防風(一錢) 淨連翹(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薑一片為引,水煎,半飢服,每日二劑。
參蘇飲
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咳嗽痰盛。此方不如前方,用之多不效,姑存之。
官揀參(五分) 白雲苓(一錢) 陳枳殼(一錢) 法半夏(一錢) 信前胡(一錢) 芽桔梗(一錢)老蘇葉(一錢) 粉干葛(一錢) 真廣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蔥白三寸,水煎,溫服,取微汗。
清肺飲
治氣逆而咳,面白有痰。
信前胡(一錢) 北柴胡(七分) 桑白皮(五分) 陳枳殼(一錢) 淨知母(一錢) 川貝母(一錢)南薄荷(七分) 白雲苓(一錢) 白桔梗(一錢) 金井膠(一錢) 大麥冬(一錢) 荊芥穗(一錢)炙甘草(五分)水煎,熱服。切忌油膩。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多喘嗽。
甜葶藶(去土,隔紙略炒) 黑牽牛(炒) 光杏仁(去皮、尖,炒黃色,另研) 漢防己(炒)上藥等分為細末,入杏仁泥,和蒸棗肉為丸,綠豆大。每五七丸,薑湯化下,量兒大小加減。
此丸因乳食傷脾痰甚者,及壯實小兒可用之。苟不因乳食所傷,並怯弱者,本方去牽牛,易家蘇子等分,炒研為丸。效。
清寧散
治心肺有熱而令咳嗽,宜從小便利出。
桑白皮(蜜炒) 甜葶藶(微炒) 赤茯苓(酒炒) 車前子(炒) 炙甘草(減半)上為細末,每服五分,生薑、大棗煎湯調服。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二胎熱門。
橘皮湯
治咳嗽痰甚嘔吐。
法半夏(一錢) 白雲苓(一錢) 真廣皮(一錢) 旋複花(一錢) 北細辛(五分) 官揀參(五分)芽桔梗(一錢) 陳枳殼(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徐服。
集成金粟丹
方見卷二類搐門。
六味地黃湯
方見卷二胎疾門。
人參冬花膏
治氣逆咳血,痰中見血。
官揀參 天門冬 麥門冬 款冬花 川貝母 桑白皮 金井膠 片枯芩 白當歸(以上各一錢) 北五味炙甘草(各五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一丸,燈芯湯下。
人參五味子湯
治久嗽脾虛,中氣怯弱,面白唇白,此神方也。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一錢五分) 白雲苓(一錢) 北五味(五分) 杭麥冬(一錢) 炙甘草(八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
清燥救肺湯
喻嘉言製。治諸氣 郁,諸痿喘嘔,皆屬肺之燥也。
鮮桑葉(經霜者,得金氣而柔爛不凋,取之為君,用一錢) 炙甘草(利胃,生用,一錢) 熟石膏(稟清肅之氣,極清肺熱,用一錢二分) 官揀參(生胃之津,養肺之氣,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錢) 真阿膠(八分)杭麥冬(去心,一錢二分) 北杏仁(泡,去皮、尖,炒黃,七分) 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用)水一碗,煎六分,頻頻分二三次服。痰多,加川貝母、栝蔞;血虛,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桔梗湯
治肺癰出膿血。
芽桔梗(二錢) 白當歸(一錢) 川貝母(一錢) 栝蔞皮(一錢) 漢防己(一錢) 光杏仁(五分)陳枳殼(一錢) 薏苡仁(二錢) 生黃 (一錢) 鮮桑葉(一錢) 潤玄參(一錢)用蘆、茅桂三錢為引,水煎,熱服。
百嗽論
凡乳子百日內有痰嗽者,謂之百 嗽。或出胎暴受風寒,或浴兒為風所襲,或解換褓裳,或出懷喂乳,而風寒得以乘之。此病由外來者。或乳汁過多,吞咽不及而嗆者;或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氣逆而嗽者,此病由於內生者。皆能為嗽。第前汗下之劑,難於用之,以其胃氣方生,不能勝藥故也,故曰百 嗽難醫。然雖曰難醫,正未嘗曰不醫。予之治此,未為不多,其用藥之治,有案在後;複有不治之治,更為捷徑,而又百治百愈,但須乳母聽戒,治之無難。凡遇百 嗽,先用荊防敗毒二小劑,母子同服,服完止藥。惟令乳母忌口,凡葷酒油膩、鹽醋酸鹹、薑椒辛辣、青菜麵食之類,一概屏絕,惟用香茶白飯,少佐橘片橙片,以清其乳。雖兒嗽至重者,不過十日八日,得哺清乳,嗽自愈矣。倘不聽戒,複不擇醫,徒然服藥,有名無實,竟何益哉﹗
附案
陽明經高君作梅翁,與令弟雲軒翁,同於甲寅五月舉子。然皆膏粱之稟,胎元怯弱,於七月間,兩兒同患百嗽。予謂雲翁曰︰公郎面白唇淡,白眼帶青,嗽聲連續,痰不相應。此肝風有餘,肺氣不足,雖有喘嗽,未可以常法治之。設投疏風清肺,適足益燥傷陰,不特嗽不能愈,而証必加重。雲翁深以為是,乃投人參五味子湯,其應如響,四劑全瘳。計用人參二錢八分。作翁者,其體更弱,外候面白眼青,自汗多嗽,滿頭青筋,囟門寬大。因謂之曰︰令侄正同此証,已服補脾保肺之劑愈矣。公郎中氣更虛,速宜用參,始不費手。適有老嫗專挑馬牙者,從內阻之,複有醫者,從外阻之,力言不可用參,服參則不可治,且云未見百日之兒敢用參者。老嫗更囑其母曰,道翁丸藥,切不可服,其中多有人參,服之為害不淺。其母聞之,以為誠然,於是視予藥如砒毒矣。作翁原素艱嗣息,莫能主張於予言,似有陽是陰否之意。予見其遲疑不決,亦不敢強,姑聽之。此醫日一診視,自七月下旬治起,直至十月初旬,作翁往府考貢,其病愈治愈危,竟至奄奄一縷,而逆証叢生,無可救藥。醫者束手乏策,老嫗緘口無言,皆絕跡不至矣。夫人輩無所倚仗,複懇於予。予嘆曰︰早聽予言,何有今日﹗乃入診視,見其面目如藍,形體惟皮束骨,聲啞無音,咳嗽氣促,雨汗淋漓,四肢搐掣,逆証全具,毫無生機。因不忍釋手,詳為審視,惟兩目神光尚存。予曰︰生機或在是乎﹗遂以大參一枝、天員五粒,蒸湯與服。初服小半,予為抱之,環步室中,審其呼吸之息,氣雖未減,而亦不見其增,即與服完,良久覺氣稍順。予喜曰︰得之矣。遂用大參二錢、天員肉七粒,蒸湯服之,竟獲大效。是夜汗搐俱止,喘嗽略亦輕減。第苦於人小體弱,即二錢之參湯,亦須一夜方能服完。幸予此時行動勻靜,數載未曾設榻,終夕無眠,竟與抱之,晝夜不一釋手,醒即予服,服後仍睡。數日之後,則鼾聲如雷,睡眠極隱,呼吸極長。
予知為氣複神歸之效。如此者十晝夜,諸証已愈八九,惟形色未複,音聲未亮。予曰︰功程雖半,未敢暫停,參須倍之。於是每日大參四錢、天員十四粒,如前調理,計前後二十晝夜,共用官揀六兩有零,始奏全績,於是聲音清亮,面色紅融,肌肉複生,精神勝舊;今已長成,儼然美丈夫矣,而且聰明持達,經史皆通,他日翱翔,奚能限量﹗如此之証,如此之治,不特世人未見,醫家未聞,即諸書亦所未載。半歲乳子,而用六兩之參,起沉 於萬難之日,苟無定識者,未必有成。故拜懇同道,但須認証真確,不必拘泥古方,神而明之,存乎人耳。
或問二証皆百 嗽,何以前証用藥,而後証獨用參者何也?曰︰有理焉。前証在七月間,正肺金旺時,為風邪沖並,但傷其中氣,他臟無涉,故以四君子補脾,生脈散保肺,收其耗散之金,得返清肅之令,中氣一回,應手而愈。後証自七月起至於十月,金已退氣,正當水旺木相之時,由腎水無源,所以肝木失養,誠母病子傷,故面目俱青,手足搐掣,此非肝強,實肝敗也。《內經》有善則不見,惡則見之之言,顯然可証。在常俗之輩,見其搐掣,又必為之鎮驚化痰,截風定搐矣,誰複為之保固真元,維持竭絕哉?不知此等之証,陰陽兩敗,臟腑俱傷,苟非大力之品,莫可挽回。所以屏去雜藥,獨用人參之甘溫,天員之甘潤,味極純正,飼之兒喜,況人參之力,在陰益陰,在陽益陽,榮衛氣血,精神意智,無不補者,而且晝夜不徹,則真元陰受其長養之功,烏得不效﹗又曰︰初服即效,而必待三七之日,始奏全績者,何也?曰︰克削過傷,枯燥已極,如旱苗焦壤,豪雨無裨,心淙淙潤澤,始可盈科。至於三七之久,天地來複之機,業已三至,人身榮衛,已周一千五十度,升降有恆,神氣已足,不藥之慶,夫複何疑﹗此等之治,非謂世之嬰兒,一有咳嗽,便當用參,第稟受先虧,胎元怯弱者,有不得不用之勢。獨惜前醫偏執己見,即數分之參,斷不肯用,孰知用至六兩之多,始收全效。可見辨証不真,誤人非淺,故筆此以為擇醫者勸。
咳嗽簡便方
小兒咳嗽聲不出者,紫菀微炒研末,杏仁去皮尖,研如泥,等分,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北五味七粒煎湯,化服。
肺實咳嗽痰喘,葶藶子隔紙炒為末,棗肉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白湯化服。
咳嗽多痰,葶藶子隔紙炒、知母微炒,各五錢,研末,砂糖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小兒喘嗽發熱,自汗吐紅,脈虛無力。人參切片,焙乾,天花粉切片,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五分,蜜湯調服,以瘥為度。
秋天肺燥,咳嗽無痰,北沙參一味,每服五錢,淨水濃煎,熱服。
小兒百 嗽,痰壅喘咳,用貝母五錢,淡薑湯潤濕,飯上蒸過,甘草半生半炒,二錢五分,研細末,砂糖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飲化服。
熱痰咳嗽,痰出稠濃,或咽喉痛,製南星、製半夏各三錢半,枯黃芩七錢,焙燥為末,砂糖為丸芡實大。
每用一丸,薑湯化服。
哮喘証治
經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夫喘者,惡候也。肺金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上逆而為喘。經曰︰諸氣 郁,皆屬於肺。
喘者,肺之 郁也。吼者,喉中如拽鋸,若水雞聲者是也;喘者,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是也。故吼以聲響言,喘以氣息名。凡如水雞聲者為實,喉如鼾聲者為虛,雖由於痰火內鬱,風寒外束,而治之者不可不分虛實也。
有因外感而得者,必惡寒發熱,面赤唇紅,鼻息不利,清便自調,邪在表也。宜發散之,五虎湯。
有因熱而得者,必口燥咽乾,大小便不利。宜葶藶丸微下之。
有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聲。先用山楂、神曲、麥芽各三錢,煎湯與服,消其食,次千緡湯。
素有哮喘之疾,遇天寒暄不時,犯則連綿不已,發過自愈,不須上方。於未發時,可預防之。有一發即能吐痰者,宜服補腎地黃丸加五味、故脂,多服自愈;有發而不吐痰者,宜痰喘方。
凡哮喘初發,宜服蘇陳九寶湯。蓋哮喘為頑痰閉塞,非麻黃不足以開其肺竅,放膽用之,百發百中。
或胸膈積熱,心火凌肺,熱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馬脾風。蓋心為午火屬馬,言心脾有風熱也。小兒此証最多,不急治,必死,用牛黃奪命散下之效。
凡大病久病之後,或久服寒涼克削之後,或久吐久瀉之後,忽然氣急,似喘非喘,氣息短促,名為短氣。
短者斷之基,氣將脫也。速宜挽救,人參五味子湯效。
又有虛敗之証,忽然張口大喘,入少出多,而氣息往來無滯。此腎不納氣,浮散於外,大凶之兆,速投貞元飲;不效,理陰煎加人參、鹿茸,或可挽救。
如汗出如油,發潤而喘者,肺絕也;汗出如油,張口大喘者,命絕也;直視譫語而喘者,肝絕也。凡大病正氣欲絕,無根脫氣上沖,必大喘而絕矣。
入方
五虎湯
治寒邪入肺而作,蓋 為寒痰固結,非此方不能解散。
淨麻黃(七分) 光杏仁(一錢) 陳細茶(一錢) 熟石膏(一錢五分) 炙甘草(四分)淨水煎,空心服。
葶藶丸
方見卷三咳嗽門。
千緡湯
治痰閉肺竅,喘息有聲。
法半夏(二錢) 大皂角(五分) 老生薑(一錢) 炙甘草(一錢)水煎服。以上皆素無哮喘,而暴發者用。
補腎地黃丸
治先天不足,肝腎虛者通用。
熟地黃 懷山藥 山萸肉(各一兩) 嫩鹿茸 淮牛膝(各二兩) 粉丹皮 白雲苓 宣澤瀉(各一兩)北五味 補骨脂(各一兩)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錢,淡鹽湯空心下。
痰喘方
治哮喘無痰者,蓋痰入於肺竅,不能出故也。
官揀參 製南星 製半夏 栝蔞霜 香附米 皂角灰 真廣皮(炒) 蘿卜子(炒,各等分)共為末,薑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薑湯化下。
蘇陳九寶湯
治風寒閉肺而作哮喘。
淨麻黃(五分) 紅雲皮(五分) 南薄荷(五分) 青化桂(取心,五分) 紫蘇葉(四分) 桑白皮(五分)大腹皮(一錢) 光杏仁(四分) 炙甘草(六分)生薑三片,水煎,臨服加童便少許沖服。
牛黃奪命散
治胸膈有痰,肺脹大喘。
黑牽牛(半生半炒,取頭末,五錢) 錦莊黃(酒潤,曬乾) 陳枳殼(麩炒,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白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臨服加蜜數匙,以氣平為度。
人參五味子湯
方見卷三咳嗽門。
貞元飲(景岳新方)
治氣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勢甚垂危。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肝腎已敗。此子午不交,氣脫証也。
大熟地(五錢) 白當歸(三錢) 炙甘草(一錢)水煎,熱服。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薑五片;氣虛脈微至極者,速加人參;如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錢。
理陰煎(景岳新方)
治腎肝虧敗,不能納氣,浮散作喘。
干熟地(三錢) 白當歸(二錢) 炮薑灰(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手足冷者,加熟附子一錢,青化桂一錢。
水二盅,煎七分,熱服。
哮喘簡便方
治痰氣壅塞,雪梨汁一杯,生薑汁四分之一,蜂蜜半杯,薄荷細末一兩,和勻,器盛,重湯煮一時之久,任意與食,降痰如奔馬。
化痰丸
絲瓜燒存性,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薑湯化下。化痰最捷,兼能止嗽。
墜痰丸
治一切風痰、濕痰,老痰、痰火,胸痞滿,氣壅塞。
黑牽牛(四兩,炒,止取頭末一兩) 大皂角(去皮弦及子,酥炙黃,四錢) 生白礬(三錢)共為細末,米糊丸。每服一錢,兒稍大者二錢,空心薑湯服。痰涎從大便出;久病之人,五日、十日一服;病緩者半月一服。
治醋嗆成吼,用甘草二兩去赤皮,每段切二寸長,兩半劈開,用豬膽二枚取汁,浸甘草三日,取起,火上炙乾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晚臨臥服二錢,茶湯送,神效﹗哮喘久不止,不拘老小,一服即止,並治小兒奶哮,石膏、半夏、栝蔞仁、陳皮、麻黃各一錢五分,枳實、杏仁各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五片,水煎,熱服。
清金丹
治一切吼疾,或痰或食,遇濃味即發者尤妙。
蘿卜子蒸熟,曬乾,為末,豬牙皂燒存性,等分共為細末,薑汁打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薑湯送下。
諸疳症治
夫疳之為病,亦小兒惡候。十六歲以前,其病為疳,十六歲以上,其病為癆,皆真元怯弱,氣血虛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於脾胃,蓋胃者,水穀之海也。水穀之精氣為榮,悍氣為衛,榮衛豐盈,灌溉諸臟。
凡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氣也;潤皮膚、美顏色者,血也。所以水穀素強者無病,水穀減少者病,水去谷亡則死矣。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氣衰也;色不華者,血弱也。氣衰血弱,知其脾胃必傷。有因幼少乳食,腸胃未堅,食物太早,耗傷真氣而成者;有因甘肥肆進,飲食過餐,積滯日久,面黃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熱不調,喜怒房勞之後,乳哺而成者;有二三歲後,穀肉果菜恣其飲啖,因而停滯中焦,食久成積,積久成疳;複有因取積太過,耗損胃氣,或因大病之後,吐瀉瘧痢,乳食減少,以致脾胃失養。二者雖所因不同,然皆總歸於虛也。其証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眉擦鼻,脊聳體黃,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咸炭、水泥者,皆其候也。然治寒以溫,治熱以涼,此用藥之常法。殊不知疳之為病,皆虛所致,即熱者亦虛中之熱,寒者亦虛中之寒,積者亦虛中之積。故治積不可驟攻,治寒不宜峻溫,治熱不可過涼。雖積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於去積,然遇極虛者而迅攻之,則積未去而疳危矣。故壯者先去積,而後扶胃氣;衰者先扶胃氣,而後消之。書曰︰壯人無積,虛則有之。可見虛為積之本,積反為虛之標也。
如惡食滑瀉,乳食直下,牙齦黑爛,頭項軟倒,四肢厥冷,下痢腫脹,面色如銀,肚硬如石,肌肉青黑,肛門如筒,口吐黑血,吐利蛔蟲,並為不治。
初病者以集聖丸為主,久病者但以肥兒丸調之,以補為消可也。
凡疳之初起者,集聖丸為主方,其有五臟兼証,從權加減,不必多求方法。
入方
蘆聖丸
治冷熱新久一切疳証,以此為主。
真蘆薈(酒蒸) 五靈脂(炒) 夜明砂(炒) 真廣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蓬莪朮(煨)使君肉(炒) 南木香(屑) 白當歸(炒) 正川芎(酒炒,以上俱各二錢)官揀參(三錢,切片,焙乾) 正川連(薑製) 干蟾蜍(酥炙,俱三錢) 西砂仁(酒炒,二錢)上為細末,用公豬膽一枚取汁,將前末和勻,粟米糊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飲調下。
各証加減法
一病有切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白,喜伏地臥。此心疳也。本方去莪朮、砂仁、青皮、陳皮、川芎、木香六味,加生地、茯苓、膽星各二錢,朱砂、甘草各一錢;一面青,目生白膜,泄瀉夾水或青色,此肝疳也,本方去莪朮、砂仁、陳皮、木香四味,加膽草、梔仁、防風、天麻、蟬蛻各二錢,青黛一錢五分;一愛食泥土,冷物,飲食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泄瀉,肌瘦,晝涼夜熱,不思乳食,此脾疳也,專用本方;一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中腥臭,或作喘嗽,右腮晃白,此肺疳也,本方去莪朮、砂仁、青皮、川芎、木香四味,加桑皮、桔梗、蘇葉、阿膠、炙甘草各二錢,外用澤蘭葉、銅綠、輕粉,等分為末,貼爛處;一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齒縫臭爛,變成走馬疳,此腎疳也,本方去莪朮、砂仁、青皮、陳皮、木香、靈脂六味,加熟地、茯苓、山藥、萸肉各三錢,丹皮、澤瀉各二錢;一食積久而成疳。其証形瘦腹緊,時發潮熱,羞見生人,見之則哭,本方去蘆薈、靈脂二味,加人參、黃、白朮、茯苓、半夏、枳實、濃朴、炙草、神曲、麥芽、鱉甲、三棱各二錢;一久泄不止,胃虛成疳,此疳瀉也,本方去蘆薈、莪朮、靈脂三味,加白朮、茯苓、肉蔻、訶子各二錢,加人參三錢;一久痢不止,胃虛成疳,此疳痢也,本方去蘆薈、莪朮、青皮、靈脂四味,加訶子肉、建蓮肉各三錢;一瘧久未已,胃虛成疳,此必有癖,謂之疳瘧,本方去蘆薈、靈脂二味,加黃 、鱉甲、柴胡、半夏、神曲、三棱各二錢,倍人參三錢;一腦疳,皮毛光急,滿頭瘡餅,腦熱如火,發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令兒眼痛,其病在肝,本方去莪朮、砂仁、青皮、陳皮四味,加膽草、川芎、升麻、羌活、防風各二錢;一脊疳,蟲食脊膂,發熱黃瘦,積中生熱,煩渴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嚙指甲,宜安蟲丸,蓋五疳或有停食成積,積久生蟲,或如絲發、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背腹之間,蟲色黃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難治也,安蟲丸,即本方去莪朮、砂仁、青皮、陳皮、當歸、川芎六味,加苦楝根白皮、貫眾、蕪荑、檳榔各二錢,名安蟲丸︰一蛔疳,皺眉多哭,嘔吐清沫,腹中乍痛,痛時腹中結聚成塊,摸之梗起,滿肚青筋,唇口紫黑,腸頭嚙癢者是也,蛔從口鼻出者難治,宜安蟲丸,即上方;一丁奚疳,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瘦,腹大臍突,號叫胸陷者是也,集聖丸本方;一哺露疳,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躁嘔噦者是也,集聖丸本方;一無辜疳,因浣衣夜露,被無辜鳥落毛所污,小兒服之,身體發熱,日漸黃瘦,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按之隨動,軟而不痛,其中有蟲如米粉,宜刺破其核,以膏藥貼之,內以本方去莪朮、砂仁、靈脂三味,加黃 、鱉甲、檳榔各二錢;一疳熱,由於胃脾虛弱,陽浮於外,氣不歸元,只以補脾為主,使陽氣收斂,熱自退矣,用參苓白朮散多服為妙,或兼脾陰虛者,間服六味地黃丸;一疳渴,由胃氣下陷,津液不生故也,宜補其胃,使清陽上升,津液漸生,渴自止矣,七味白朮散;一走馬疳,蟲病也,齒屬腎,腎主虛,才受熱邪,直奔上焦,初起口臭,名曰臭息,次則齒黑,名曰崩砂,甚則齦爛,名曰潰漕,有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至齒皆脫落,名曰腐根。縱得全活,齒不複生,外証腦熱肌瘦,手足如冰,寒熱時有,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齦破爛,爪甲黧黑,身多瘡疥,痘疹之後,多有此証,不可救治,毒歸於腎故也,初起者清胃散,另有治法,在齒牙本門;一 病,兒將周歲,母複有娠,兒飲其乳,謂之 (音忮)乳,以成此証,或有母患別病,兒飲其乳,以類母病者有之,蓋母之血氣若調,乳則長養精神,血氣一病,乳則反為病根,母既妊娠,精華下蔭,衝任之脈,不能上行,氣則壅而為熱,血則郁而為毒,小兒神氣未全,易於感動。其候寒熱時作,微微下利,毛髮脫落,意殊不悅,甚則面色萎黃,腹脹青筋,瀉青多吐,日漸 羸,竟成疳証,俗以孕在胎中,因兒飲乳,其魄識嫉而致兒病,故謂之胎妒,龍膽湯;一骨蒸之病,多起於胃,其始也,邪火上沖而能啖,火消爍而善飢,蓋胃為氣血之海,氣血不足,邪火殺谷,水穀之精氣不足濟之,漸成口穢煩躁,夜熱朝涼,毛焦口渴,氣促盜汗,形如骨立,謂之消癉。若大便日十餘行,肢瘦腹大,頻食多飢,謂之食並,此皆邪火為害,耗傷津液而致者,大肥兒丸。
入方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痢,大病之後,補救脾胃,此方為神。
官揀參(切片,焙乾) 漂白朮(土炒) 白雲苓(乳蒸) 懷山藥(炒,各一兩五錢) 芽桔梗(焙)薏苡仁(炒) 建蓮肉(去心) 炙甘草(各一兩)共為細末。每服一二錢,薑、棗湯調服。
六味地黃丸
方見卷二胎疾門。
七味白朮散
方見卷三泄瀉門。
清胃散
治走馬牙疳。
雅黃連 白當歸 綠升麻 懷生地 粉丹皮 白芷梢(等分) 北細辛(減半)淨水煎滾,熱服。
龍膽湯
治小兒 病。
草龍膽 鉤藤鉤 北柴胡 芽桔梗 赤芍藥 正川芎 官揀參 白雲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井水煎服。外以夜明砂不拘多少,以紅紗作一小袋盛之,系兒胸前。
大肥兒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泄瀉骨蒸。
官揀參(切片,焙乾) 山楂肉(炒) 漂白朮(土炒)真廣皮(炒) 蓬莪朮(炒) 川濃朴(薑製) 六神曲(炒) 雅川連(薑製) 胡黃連(炒) 杭青皮(醋炒)白雲苓(乳蒸) 杭白芍(酒炒) 地骨皮(酒炒) 宣澤瀉(炒) 肉豆蔻(煨) 尖檳榔 正川芎(炒)北柴胡(酒炒) 使君肉(炒) 干蟾蜍( ) 炙甘草(各五錢) 五穀蟲(一兩)共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米飲化下。
加減肥兒丸
治一切久病成疳,總歸虛處,不可以前法治之,只宜以此丸久服,以補為消,無不愈者。
官揀參(切片、焙乾) 嫩黃耆(蜜炙) 漂白朮(土炒) 白雲苓(乳蒸) 廣陳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白歸身(酒洗) 大鱉甲(醋炙) 正川連(薑製) 南木香(屑) 使君肉(炒) 干蟾蜍(酥炙) 炙甘草(各等分)上為細末,另以山藥打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日日服之,以米湯調下。病愈藥停。
疳証簡便方
小兒疳積,黃瘦骨立,頭上瘡痂,發如麥穗。用干蟾蜍三五只,去四足,以香油塗之,炙焦為末,蒸黑棗去核,取肉搗膏,和蟾末為丸龍眼核大。每日三服,積垢自下,多服之,形容自變,其病如失。
又方
買天漿蟲四兩,洗極淨,曬乾,微炒為末,加甘草細末五錢,米糊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米飲下。
小兒諸疳日久,身面生瘡,爛成孔凹,如大人楊梅瘡樣。用蒸糯米飯時,甑蓋四邊滴下氣水,以碗盛取,掃瘡上,數日即效。百藥不驗者,此方如神。
疳蝕口爛,用糞蛆洗漂極淨,曬乾,微妙為末,褐衣燒灰減半,共研勻,頻吹口內效。
小兒口疳破爛。人中白 過,濃黃柏蜜炙焦,二味等分,少加冰片,共研末,以鹽茶洗口後,以藥搽之。
走馬牙疳及齒齦腐爛黑臭者,用溺壺內多年積垢,名人中白, 紅一兩,兒茶五錢,黃柏、薄荷、青黛各一錢,冰片三分,共研細末,先以溫水漱口,然後吹藥於疳上,每日六七次。吹藥之時,涎從外流者為吉,涎收向內者,毒入裡也,不治。
牙疳鼻疳,人中白 一錢五分,毛褐灰、枯白礬各一錢,為細末,濕者干搽,乾者先以香油潤濕,然後搽藥。
急疳蝕爛口鼻欲死。海中紫貝子 過,(俗名南蛇牙齒,又名砑螺,嶺南稱狗支螺者是也,)炭火 過為末,臘豬油調塗。
牙疳潰爛,穿唇破舌,並治口瘡。胡黃連五分,膽礬、兒茶各一錢五分,共為細末,搽之。
嘔吐証治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嘔。夫嘔吐者,陽明胃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其証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又曰乾嘔,久病見此者死。蓋小兒嘔吐,有寒有熱有傷食,然寒吐熱吐,未有不因於傷食者,其病總屬於胃。複有溢乳、 乳、嘔噦,皆與嘔吐相似,而不可以嘔吐治之。更有寒熱拒隔之証,又有蟲痛而吐者,皆當詳其証而治之。凡治小兒嘔吐,先宜節其乳食,節者,減少之謂也。凡嘔吐多渴,不可與之茶水,水入複吐,終不能止,必強忍一二時久,而後以米湯與之,吐自止矣。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脈息沉微,宜溫中消食。輕者藿香正氣散,不止,理中湯加藿香,又不止,參香散。再若不止,此陰盛格陽,謂之拒格,急以理中湯一劑,用公豬膽汁和童便少許,將藥潤濕炒熟,煎服即止。此《內經》熱因寒用之法也。蓋陰寒太過,陽熱之藥拒而不納,故以豬膽汁、童便為向導,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下咽之後,陰體漸消,陽氣乃發也。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飲少而出物多,乳片已消,色黃,遍身發熱而煩躁。夏月多此証,宜五苓散加藿香,不止,藿連湯,再不止,用理中湯,煎熟,調六一散冷服即止。此寒因熱用也。
傷食吐者,眼泡浮腫,面色微黃足冷,其熱日輕夜重,或吐餿酸之氣,或吐黃水,或吐青痰,其脈弦實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積乃止,消積丸。
傷乳吐者,才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胃嬌嫩,不能運化。此滿則溢也,名嗌乳。但宜節其乳,則吐自止。
乳者,時時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虛所致也,宜參香散。
有乳多而吐出者,非真吐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內小兒多有之,蓋身小身軟,必等乳母擁抱之,苟有傾側,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須用治。
嗽吐者,兒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與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氣必逆,乳不消化而為痰,痰氣壅塞,嗽不得轉而吐乳也,枳桔二陳湯。
小兒初生三日內吐乳者,用丁香三粒、陳皮三分,生薑三片,煎服自止。又不若煨薑湯更妙﹗此予用最多者,蓋三四日內總皆寒吐也。
初起 乳,即當調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嘔,嘔不已即成噦,至此胃氣大虛,精神漸脫矣,若嘔吐不已,日漸沉困,囟陷囟腫,青筋大露者;並頻吐不食,昏沉語塞,喘急大熱,常吐腥臭者,皆死。
噦者,有聲無物,最惡之候,凡久病之後而見此者,皆為不治。
予按︰為醫者臨延醫病,貴能體貼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嘔吐不納藥食者,最難治療。
蓋藥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強灌,胃口愈吐愈翻,萬不能止。予之治此頻多,先將薑湯和黃土作二泥丸,塞其兩鼻,使之不聞藥氣。然後用對証之藥煎好,斟出澄清,冷熱得中,止服一口,即停之半時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頃則任服不吐矣。斯時胃口已安,焉能得吐?愚人不知,明見其吐藥不納,偏以整杯整碗強灌之,則一吐傾囊而出,又何藥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脈亦當識此。倘臨証不體病情,全無心法,即如嘔吐一証,雖能識病,雖能用藥,其如不納何哉?
入方
藿香正氣散
方見卷二類搐門。
理中湯
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參香散
治小兒胃虛作吐,諸藥不止。
官揀參(切片,焙乾) 上沉香(銼末) 公丁香(研) 藿香梗(焙) 南木香(銼屑,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五七分,木瓜煎湯調服。
五苓散
方見卷二中暑門。此加藿香。
藿連湯
治小兒熱吐不止。
真雅連(七分,薑汁炒) 紫濃朴(一錢,薑汁炒) 藿香葉(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六一散
方見卷三痢疾簡便方。
清積丸
治食停胃口而作吐。
西砂仁(十二個,酒炒) 公丁香(九粒) 烏梅肉(三個,蒸,去核,取淨肉) 巴豆仁(二粒,煨,捶去油)共研細末,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白湯送。
枳桔二陳湯
治小兒胸膈有痰,咳嗽作吐。
陳枳殼(一錢) 芽桔梗(一錢) 白雲苓(一錢五分) 法半夏(一錢) 真廣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嘔吐簡便方
小兒嘔吐,外証不熱不渴,面白唇淡,神慢氣怯,寒吐也。用生薑一大塊,直切薄片,勿令折斷,層層摻鹽,以貯麻緊扎,外用草紙七層包之,水濕,慢火煨令熟,取起,去麻、紙,將薑搗爛,和早米煎湯服,立止。
小兒卒嘔不止。生薑取自然汁一盞,煎滾聽用;蜂蜜四兩,煉熟聽用。每服用薑汁一匙,蜜二匙,白湯調服,每日五六次,效。
小兒胃熱嘔吐。外証面赤煩躁,身熱作渴,手足心熱者,熱吐也。黃連一錢薑汁炒,熟石膏一錢,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吐止,止後服,又用枇杷葉火上炙之,刷淨毛,每用葉三片,煎湯熱服,立止。
小兒乾嘔,極惡之証。用甘蔗取汁聽用,生薑取汁聽用。臨服用蔗汁六匙,薑汁二匙,和勻溫熱服,不用湯水調。
凡嘔吐服藥不納者,內有蛔蟲在膈間,蛔聞藥氣則動,動則藥出而蟲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入川椒十四粒,則不吐矣,蓋蛔得椒則伏矣。
治小兒一切吐逆,不拘冷熱,及久吐諸藥不效者。用硫黃五錢,水銀一錢,同研至不見星,薑汁打,米糊為丸小豆大。三歲者三丸,大人則三四十丸,以陰陽水送下。此二味加增分兩,入陽城罐內封固,以炭火升煉之,即是靈砂,為仙家所用之物。最能升降陰陽,交濟水火,乃扶危濟困之神丹也。
泄瀉証治
經曰︰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如糜。夫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
凡泄瀉腸鳴腹不痛者,是濕,宜燥滲之;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宜溫補之;腹痛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宜清利之;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為食積,宜消之,體實者下之;如脾泄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元氣下陷者升提之。
泄瀉有五︰寒、熱、虛、實、食積也。但宜分別所瀉之色。凡暴注下迫,屬火;水液清澄,屬寒;老黃色屬心脾肺實熱,宜清解;淡黃色屬虛熱,宜調補;青色屬寒,宜溫;白色屬脾虛,宜補;醬色屬濕氣,宜燥濕,餿酸氣屬傷食,宜消。
脾土虛寒作瀉,所下白色,或穀食不化,或水液澄清。其候神疲,唇口舌俱白色,口氣溫熱,宜理中湯或六君子湯。
熱証作瀉,瀉時暴注下迫,謂其出物多而迅速也,便黃溺赤,口氣蒸手,煩渴少食,宜五苓散加梔仁。
有傷食及滯瀉者,其候口噯酸氣,吞酸腹脹,一痛即瀉,一瀉痛減,保和丸消之。
如食已消,痛已止,而猶泄瀉不止者,乃脾失清升之氣,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湯。
有風瀉,瀉而色青稠粘,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湯加防風、柴胡、白芍。
有濕瀉,腹內腸鳴,肚不痛,身體重而瀉水,或兼風者,水穀混雜,宜升陽除濕湯。
凡大瀉作渴者,其病不論新久,皆用七味白朮散生其津液。凡痢疾作渴亦然。蓋白朮散為渴瀉之聖藥。倘渴甚者,以之當茶水,不時服之,不可再以湯水,兼之則不效矣。
久瀉不止,多屬虛寒。宜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煨熟為丸,服之自止。
久瀉未止,將成疳者,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煨,倍加懷山藥,共為末。每日服之,則泄瀉自止,津液自生,不致成疳矣。
經曰︰五虛者死,一脈細,二皮寒,三少氣,四泄瀉不止,五飲食不入。五虛悉具者死,能食者生。
凡瀉不止精神好者,脾敗也;吐瀉而唇深紅者,內熱也;色若不退者死,面黑氣喘者死。遺屎不禁者,腎氣絕也。
入方
理中湯
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五苓散
方見卷二傷暑門。此加梔仁。
補中益氣湯
方見卷一保產門。
升陽治濕湯
治風濕作瀉。
綠升麻(一錢) 北柴胡(一錢) 六神曲(一錢) 北防風(一錢二分) 宣澤瀉(一錢) 結豬苓(一錢)漂蒼朮(一錢五分) 真廣皮(五分) 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若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錢。
七味白朮散
治泄瀉津液下降,煩躁大渴。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一錢) 白雲苓(一錢) 南木香(三分) 藿香葉(一錢) 粉干葛(二錢)炙甘草(五分)水煎,當茶飲。
此方治小兒陽明本虛,陰陽不和,吐瀉而亡津液,煩渴口乾。以參、朮、甘草之甘溫補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溫以助脾;茯苓甘淡,分陰陽、利水濕;葛根甘平,倍於眾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也,兼治久瀉不止,口渴無度,並痢疾口渴。幼科之方,獨推此為第一,後賢宜留意焉。
參苓白朮散
方見卷三疳証門。
泄瀉簡便方
治水瀉,或飲食過度,或飲冷水冒暑而發。用生薑搗爛三錢,陳細茶三錢,濃煎湯飲,立止。蓋泄瀉由臟腑陰陽不和,薑能和陰,茶能和陽,是以多效。體素薄者,加蓮子去心二錢。
泄瀉因傷濕而起,米穀不化,不思飲食,困弱無力。用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三錢,水煎,食前服。腹痛者,加炒白芍一錢,炙甘草五分。
泄瀉因於寒者,腹痛手足冷。用胡椒十四粒、生薑三錢、淡豆豉三錢,煎湯,熱服。
泄瀉腹痛奇方,用雞蛋一枚,將小頭打一小孔,入胡椒七粒在內,以紙封頂,紙包煨熟,酒送更效。胡椒吞與不吞,不拘。
脾虛久瀉,用白朮土炒、山藥酒炒、蓮肉去心蒸熟、砂仁酒炒各一兩,共為細末,以白砂糖二兩和勻。每服一二錢,米飲調下。
又方,用早米造飯鍋巴,取四兩研末,蓮子去心,蒸晒,為末四兩,白糖四兩,共和勻。每服二三錢,白湯調下,每日三服。
集成止瀉散治久瀉如神,此方經驗最多。用車前子以青鹽水炒七次,秤過二兩,白茯苓炒二兩,山藥炒二兩,炙甘草六錢,共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炒米湯調,烏梅湯更好。真神方也。
傷食証治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東垣云︰飲者,無形之氣也;食者,有形之血也。由此推之,乳為血液,飲之類也;谷有糟粕,食之類也。乳之與食,原非同類,豈可不辨乎哉?凡小兒飲食傷脾之証,非可一例而論。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証、有實証。但熱者、暫者、實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虛者,人多不識。如今之小兒,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而為腹痛瀉利者,人猶以為火熱,而治以寒涼,是不識寒証也。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痛,人皆知其實也,然脾胃之素強者,即滯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則恆有脹滿之証。又或有不食亦知飢,少食即作脹,或有無飢無飽,全不思食,或因病有傷胃氣,久不思食,本非有餘之証。時醫遇此,無論有餘不足,鮮有不用開胃消導之劑者,是不知虛証也。蓋脾胃原有運化之功用,今既不能化食,則運用之職已失其權,而尚可專意克削,以益其困乎﹗故凡欲治病,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強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之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以胃氣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行,胃愈傷病亦愈甚矣。若乃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之兒,壯健之質,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如以弱質弱病,而罔顧虛實,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則無有不危矣。
凡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熱;素喜熱食者,內必多寒。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熱者,不喜熱。然熱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喜熱,多生內熱。《內經》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凡治病者,又當於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
凡飲食致病,傷於熱者多為火証,而停滯者少;傷於寒者多為停滯,而全非火証。大都飲食之傷,必因於寒物者居多,而溫平者次之。蓋熱則易於腐化流通,所以停滯者少。
馮楚瞻曰︰凡小兒傷食,皆由胃氣怯弱。今時之醫,以平胃散為脾胃之準繩,孰知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則能使平之,使一平即止,不可過劑,過則平地反成坎矣。又不若枳實丸為勝,方為潔古老人所製,用枳實一兩、白朮二兩,補多於消,先補而後消也。但此丸原為傷食者設,今若專以為補脾藥,又誤矣。夫枳實有推牆倒壁之功,用之不當,能無克削?即如山楂、神曲、麥芽,舉世所常用者,然山楂能化肉積,凡多年母豬肉之不爛,但入山楂一撮,登時皮肉即糜;又產婦兒枕痛,以山楂煎服,兒枕立化,可見其破滯之功,豈可輕用﹗曲、麥者,以米飯在瓷缸中,必藉曲以釀酒,必藉 以成糖。脾胃在人身中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功,今食不化,因其所司者病也,只補其運用之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藥哉?大凡小兒原氣完固,脾胃素強者,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若兒先因本氣不足,脾胃素虧者,多食易傷,如攻伐一用,飲食雖消,而脾氣複經此一番消伐,愈虛其虛;後日食複不化,猶謂前藥已效,湯丸疊進,展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矣﹗故醫有貧賤之醫,有富貴之醫,膏粱子弟與藜藿不同,太平之民與瘡痍自別。鄉村裡巷,頑夫壯士,暴有所傷,攻伐之劑,一投可愈;倘膏粱幼稚,稟受怯弱,嬌養柔脆,一例施之,貽害不小矣。
楚瞻曰︰人之脾胃雖能化食,實由於水火二氣運用其間,非脾胃之所專能也。內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健運,乃生諸病。如消渴証,火偏盛而水不能製;水腫証,水偏盛而火不能化。惟製其偏而使之平,則善矣。製者,非謂去水去火之意。人身水火,本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則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之一邊,決不鑿去馬子,蓋馬子一定之數。今人見水利水,見火瀉火,是鑿馬子者也。
小兒之病,傷食最多,故乳食停滯,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發熱惡食,或噫氣作酸,或惡聞食氣,或欲吐不吐,或吐出酸水,或氣短痞悶,或腹痛啼叫。此皆傷食之候也,便宜損之。損之者,謂姑止之,勿與食也,使其自運。經謂傷之輕者,損谷則愈矣。損之不減,則用胃苓丸以調之;調之不減,則用保和丸以導之;導之不去,則攻下之。輕則木香檳榔丸,重則消積丸。
傷食一証,最關利害。如遷延不治,則成積成癖;治之不當,則成疳成癆。故小兒之強壯者,脾胃素實,恃其能食,父母縱之,以致太過,停留不化。此食傷脾胃,真傷食也,可用前法治之。如小兒之怯弱者,脾胃素虛,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滯而不化。此乃脾虛不能消穀,轉運遲耳,非真傷食,作傷食治則誤矣。惟宜六君子湯,助其健運,多服自愈。
凡小兒脾胃實者,倘縱其口腹,不知節製,則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而實者必致為虛矣。其體之虛怯者,能節其飲食,則腸胃不傷,穀氣漸長,而虛者終變為實矣。
凡傷食吐瀉後,則其所傷之物俱去,只與和其胃氣,或異功散,或六神丸。
入方
潔古枳實丸
治小兒傷食,脾不運化,以致面黃肚大。此方補多消少,誠為傷食運化之良方。
漂白朮(二兩,用土拌炒) 小枳實(一兩,酒炒)胃虛不思飲食者,加藿香葉五錢焙,西砂仁五錢酒炒,名香砂枳實丸;小兒體質肥白有痰者,加真廣皮五錢酒炒,法半夏五錢焙,名橘半枳實丸。
上藥炒製,以鮮荷葉包飯煨熟,去荷葉,將飯同前末搗勻,為丸極小。每一二錢,半飢白湯下。
胃苓丸
方見卷二傷濕門。
保和丸
治飲食停滯,胸膈痞悶,腹脹等証。
六神曲(炒) 真廣皮(炒) 法半夏 白雲苓(炒,各一兩) 京楂肉(三兩) 淨連翹(炒) 蘿卜子(炒,各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二錢,薑湯下。
丁香檳榔丸
治傷食消之不去,以此下之。
黑牽牛(炒,取頭末,五錢) 尖檳榔(炒,五錢) 錦莊黃(五錢,酒蒸,曬乾) 南木香(三錢)六神曲(炒,一兩)
共為細末,薑汁打米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此方亦不峻厲,白湯送下。
消積丸
方見卷三嘔吐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異功散
專治脾胃虛弱,吐瀉之後、大病之後,以此調理。
官揀參(切) 漂白朮(土炒) 白雲苓(乳蒸) 真廣皮(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生薑、大棗
水煎服。為末,薑、棗湯調服亦可。
六神丸
與異功散主治同,實脾之功勝之。
官揀參(切片,焙乾) 漂白朮(土炒) 白雲苓(乳蒸) 懷山藥(乳蒸) 白扁豆(炒) 炙甘草(各等分)共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薑湯化下。
食積証治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夫飲食之積,必用消導。消者,散其積也;導者,行其氣也。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或作瀉痢,或成 痞,以致飲食減少。五臟無所資稟,血氣日愈虛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導之,輕則和解常劑,重必峻下湯丸。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客垢不除,則真元不複。如戡定禍亂,然後可以致太平。若積因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故前人破滯削堅之藥,必假參朮贊助成功。經曰︰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此之謂也。
夫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之,消之不去則攻之。此治初傷乳食之法也。倘治之不早,以致陳 菀聚,乃成積也。其候面色黃白,或青黃,腹大或緊,食少腹痛,發則數日不止。而醫者治積,不問平日所傷之物是寒是熱,並不察兒之形氣或虛或實,可攻不可攻,竟用偏寒偏熱峻下之藥,而犯虛虛之戒,其害豈勝言哉﹗如先傷熱乳熱食者,則為熱積;傷冷乳冷食者,則為冷積。五穀之類為食積,禽畜之類為肉積,菜果之類為冷積,故藥宜分寒熱。冷積應用消積丸,熱積木香檳榔丸,仍用原傷之物作湯送之,謂之溯源湯。
凡用攻下取積之藥,必先補其胃氣,如六君之類,預服數劑,扶其元神,然後下之,免傷胃氣也。
如小兒體質素怯者,雖有積必不宜下,當以補為消。六君子湯加莪朮、木香,共為細末,薑汁打神曲糊丸。
每一二錢米湯下,久服自消。今兒稟受怯弱者眾,有積皆當識此,攻積之藥,慎勿輕用。
入方
消積丸
方見卷三嘔吐門。
木香檳榔丸
方見卷三傷食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此加莪朮、木香。
食積簡便方
消積丸
消食、消水、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積,其功甚捷,惟久病虛羸者不宜用。此比前消積丸藥力輕緩,不甚峻厲。
香附米(酒炒,一兩) 五靈脂(淘淨,一兩) 黑牽牛(炒,去頭末,二兩)共為細末,醋打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食遠薑湯送下。
治傷冷食及難化之物,用生薑、紫蘇煎濃湯,置浴盆內,令患者乘熱坐湯內,以手揉其腹胸,以熱湯淋之,氣通即化矣。
又方
以生薑搗爛,紫蘇搗爛,炒熱布包,熨胸腹;如冷,再炒再熨,神效。
治傷食停積不消,用白酒曲,即釀酒小曲。炒二兩,老麥芽取淨末一兩,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治粽傷及糯米所傷,更妙。
治飲食停滯,飽悶不消。以糯米一升炒熱,以布包之,分作二包,於臍腹上輪換熨之,助其脾氣轉運也,立消。
因食肉停滯不消,用山楂子三十粒,捶碎,煎濃湯飲之,自化。
因食犬肉成積,不治則殺人。用山楂肉二十四粒,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煎濃湯飲,自化。
因食牛肉腹脹不消,用干稻草一把,煎濃湯滾熱飲之,自消。
因麵食腹脹,生薑搗汁,沖好酒熱服,即消,又方,以生蘿卜取汁,溫熱服,神應。
凡食面必用醋,斷不作脹。
因食菱角腹痛作脹,生薑搗取自然汁,以滾湯沖服,立消。
因食瓜果生冷太多,以致腹脹氣急,用真青化桂去粗皮,取肉研細末,以飯搗和為丸綠豆大。小兒每服五丸,稍長者十丸,水送,病愈藥停。
凡小兒病,醫認証不確,錯用反藥,或煩躁不寧,或嘔瀉不止。欲與解去,其藥用黑豆一杯,甘草三錢,煎濃湯服之,自解。倘無黑豆,綠豆亦好。
發熱証治
經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又曰︰氣實者,熱也。小兒之病,多有發熱,然幼科論証太繁,來學眩目,莫得其要。予謂小兒之証,惟宜明顯簡切,有裨於治療足矣。今以小兒發熱,分為四大証︰一曰表熱,一曰裡熱,一曰虛熱,一曰實熱。表裡虛實既明,則大綱在手,然後逐証辨認,又豈能逃其冰鑒乎?一、小兒無故發熱,多由外感風寒。其証喜人懷抱,畏縮,惡風寒,不欲露出頭面,面帶慘色,不渴,清便自調,吮乳口不熱,或鼻塞流涕,或噴嚏,渾身拘急。此表熱也。初起時一汗可解,桂枝湯加柴胡、粉葛,熱服,取微汗效。若元氣怯弱者,四君子湯加防風、柴胡、粉葛。
一、發熱時,喜露頭面仰身臥,揚手擲足,揭去衣被,渴欲飲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熱,小便赤,大便閉。此裡熱也。宜解利之,導赤散煎送瀉青丸。
一、虛熱者,多從大病之後,或溫熱,或潮熱,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補之,竹葉調元湯。
一、實熱者,面赤腮燥,鼻孔乾焦,喜就冷,或合面臥,或仰面臥,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集成沆瀣丹。
以上四熱為綱,其下雜証為目,有綱有目,而猶不能辨別者,未之有也。
傷風發熱,其証自汗身熱,呵欠,目赤多睡,惡風喘急。此因解換褓裳,受風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湯,熱退之後,略宜滋陰。
傷寒發熱,其証無汗身熱,呵欠頓悶,項急面赤,喘急惡寒,口中氣熱。此因脫換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
熱退後,微服沆瀣丹,以防內熱。
既傷風寒,發熱,又兼吐瀉者,不可發散。此脾胃虛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傷熱發熱,多在夏月。其証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熱。此因天氣過熱,而包裹過濃,受其熱也。人參白虎湯以解其熱,次以調元生脈散補之。
傷暑發熱,夏月有之。其証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廣廈,陰冷太過,中氣受傷所致。先以調元生脈散補其氣,次服四君子湯以防吐瀉。
心熱者,渾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狂叫恍惚,此心熱也。導赤散加黃連。
夜熱者,夜間作熱,旦則退去,此血虛也。六味地黃東加龜板、當歸、白芍,斂納陰氣。
傷寒無汗,服表藥而汗出,其熱不退,又複下之,熱仍不退,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此為虛熱,不可誤用寒涼,即當和其胃氣,裨陽氣收斂,其熱自退。四君子湯加炮薑。
疳熱者,形色黃瘦,食不長肌,骨蒸盜汗,泄瀉無恆,肚大腳小。多起於大病之後,失於將息,又或傷飢食飽,脾氣受傷。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
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由氣血壅實,五臟生熱。郁蒸於內,則睡臥不安,精神恍惚;蒸發於外,則表裡俱熱,燥急喘粗,甚則搐搦。以導赤散煎湯送瀉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煩熱者,躁擾不安,五心煩躁,四肢溫壯,小便赤澀。此心經有熱,宜導赤散加麥冬、梔仁。
積熱者,面赤口瘡,大小便黃赤。此表裡俱實。或因內傷酒麵,煎炒炙,或誤投峻補之藥;或外因濃棉爐火,溫暖過度,皆能生熱。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虛熱者,或汗下太過,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後,元氣受傷,皆能生熱。其証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虛汗自出,神慢氣怯,四肢軟弱,手足厥冷。此氣虛發厥,血虛發熱,大虛証也。四君子湯加炮薑,甚則加附子,熱退以平劑調之。
客熱者,乍有乍無。邪熱干心,則熱形於額,故先起於頭面,而後身熱,恍惚多恐,聞聲則惕。此正氣虛而熱邪勝,故邪正交爭,發熱無定,乍進乍退,如客之往來莫測也。導赤散先徹其邪,後以團參散護其正氣。
血熱者,每日已午時發熱,過夜則涼。此心經血熱也。輕則導赤散,重則四順散。
入方
柴葛桂枝湯
治小兒傷風,自汗發熱。
嫩桂枝(一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北柴胡(一錢) 粉干葛(一錢) 炙甘草(八分) 老生薑(一錢) 大紅棗(五枚)淨水濃煎,熱服。
惺惺散
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二胎疾門。
五苓散
方見卷二傷暑門。
理中湯
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人參白虎湯
方見卷二傷暑門。
調元生脈散
治夏月傷熱發熱,以此扶其元氣。
官揀參(六分) 炙黃 (一錢五分) 杭麥冬(一錢) 北五味(五分) 炙甘草(五分)老生薑三片,大紅棗三枚,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
方見卷三瘧疾門。
導赤散
方見卷四啼哭門。
六味地黃湯
方見卷一胎疾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瀉青丸
方見卷四啼哭門。
團參散
方見卷二非搐門。
四順清涼散
方見卷四腹痛門。
神奇外治法
疏表法
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食飲,時疫痘疹,並宜用之。以蔥一握,搗爛取汁,少加麻油在內和勻,指蘸蔥油,摩運兒之五心、頭面、項背諸處,每處摩擦十數下,運完,以濃衣裹之,蒙其頭,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經絡,使邪氣外出,不致久羈榮衛,而又不傷正氣,誠良法也。
清裡法
小兒發熱至二三日,邪已入裡,或乳食停滯,內成鬱熱。其候五心煩熱,睡臥不寧,口渴多啼,胸滿氣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為內熱。以雞蛋一枚,去黃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約與蛋清等,再加雄黃細末一錢,攪極勻;複以婦女亂髮一團,蘸染蛋清,於小兒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臍輪止,須拍半時之久,仍以頭發敷於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不用。一切諸熱皆能退去。蓋蛋清能滋陰退熱,麻油、雄黃拔毒涼肌故也。此身有熱者用之,倘身無熱,惟啼哭焦煩,神志不安者,不必蛋清,專以麻油、雄黃、亂髮拍之,仍敷胸口,即時安臥。此法多救危險之証,功難殫述。
解煩法
凡小兒實熱之証,及麻疹毒盛熱極,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煩熱,啼哭焦擾,身熱如火,上氣喘急,揚手擲足。一時藥不能及,用水○ 一兩,以雞蛋清調勻,略稀,塗兒胃口及兩手掌心;複以釀酒小曲十數枚,研爛,熱酒和作二餅,貼兩足心,布扎之。少頃,其熱散於四肢,心內清涼,不複啼擾。
開閉法
凡小兒風痰閉塞,昏沉不醒,藥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蓋因痰塞其脾之大絡,截其陰陽升降之隧道也。原非死証,用生菖蒲、生艾葉、生薑、生蔥各一握,共入石臼內搗如泥,以麻油、好醋同前四味炒熱,布包之,從頭項背胸四肢,乘熱往下熨之。其痰一豁,倏然而醒。此方不特小兒,凡閉証皆效。
引痰法
凡小兒痰嗽,上氣喘急,有升無降,喉中牽鋸之聲,須引而下行。用生白礬一兩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蓋生礬見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膠黏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餅,貼兩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
暖痰法
凡小兒胸有寒痰,不時昏絕,醒則吐出如綠豆粉,濃濃而帶青色。此寒極之痰。前法皆不能化,惟以生附子一枚、生薑一兩,同搗爛、炒熱、布包,熨背心及胸前,熨完,將薑、附捻成一餅,貼於胃口。良久,其痰自開。
納氣法
凡小兒虛脫大証,上氣喘急,真氣浮散,不得歸元,諸藥莫效。用吳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錢,研極細末,酒和作餅,封肚臍,以帶扎之,其氣自順。
通脈法
凡小兒忽爾手足厥冷,此蓋表邪閉其經絡,或風痰阻其榮衛,又或大病之後,陽不布散於四肢。
速用生薑煨熟,搗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調勻,以指蘸薑油,摩兒手足,往下搓挪揉捩,以通其經絡,俟其熱回,以紙拭去之。凡小兒指紋滯澀,推之不動,急以此法推豁之。蓋此法不論陰陽虛實,用之皆效。
定痛法
凡小兒胸中飽悶,臍腹疼痛,一時不能得藥,用食鹽一碗,鍋內炒極熱,布包之,向胸腹從上熨下。蓋鹽走血分,最能軟堅,所以止痛,冷則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婦氣痛,皆用此法。
以上九法,非古書所有,實予異授心傳,經驗既久,神應無方,筆之於書,以公世用。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訣
凡臨病家診視小兒,無論病之輕重,証之順逆,稍長者令其本身忌口,乳子即令乳母忌口,嚴禁葷酒油膩,酸鹹辛辣,但可香茶白飯,稍用蜜餞糖食而已。蓋乳房為胃經所主,飲食入胃,腐化精微而為榮血,貯於衝脈,衝脈載以上行,遂變赤為白而為乳汁。小兒賴此以為命,與乳母氣候相關,吉凶共際。是以母食熱,子受熱;母食寒,子受寒;母食毒,子中毒。又惟葷酒油膩,甘肥凝滯之物為尤甚,故凡小兒有病,但得乳母忌口,即不藥亦能自愈。不觀窮鄉僻壤,藜藿單寒之家,所育之子,肥實壯健,而且少病,病亦易愈。人但云他人之子,何以易育?不知他家無甘肥凝膩,口腹清淡,所以病少而易育;自家乳母,縱口飲啖,葷酒不忌,醫雖用藥得法,其如乳汁不清,胃口油滯,不能宣布藥力,所以多病難醫也。此至緊至要關頭,醫者不為切戒,其咎在醫,至於病家,每多自誤。凡乳子有病,其母於房勞食飲,寒暑喜怒,一毫不慎,惟責效於醫之草根樹皮,詎知刀頭圭角,能勝其無情之相火,能製其有質之油膩耶?徒令醫者勞心,病兒受苦,深可悲憫﹗複有婦人姑息之愛,切要提防。昔予一堂弟年八歲,因病傷寒幾死,得遇明者保全,稍能步履,醫囑嚴忌葷腥。予伯母覿面承錯,私以爛蹄花一碗與之。病患見肉,登時食盡,時予目睹其事。夜即變証,四肢厥冷,口吐白沫,喉內痰鳴,兩目直視而絕。予伯與醫者驚惶無措,莫測其由,因詢曾食何物?伯母堅辭無有,微風不露,予亦莫敢直言。醫者無可下手,遂辭去。予取山楂肉,炒研細末,以濃薑湯調灌數次。蓋山楂多服,最能通利,五更大瀉數行,所下油膩膠滯之物,內有精肉猶存,人事倏清。伯見所下之物,始知食肉生變,痛詈其母,幾至反目。幸予在側開解之,令予調理,予為暢脾而安。此等曖昧,苟非予之目擊,伯母必不直告,即至真死,彼亦不言,醫者亦不知其何以變証而死﹗可見婦女誤事,為禍如此其烈也。凡類此者,以天下之大,又豈特一人而已。故凡遇膏粱宦室,不可不諄切言之,以杜其姑息之害。
小兒在胎之時,衝脈運血以養之;及其產下,衝脈載血以乳之。乳為血化,所以兒之脾胃,獨與此乳汁相吻合,其他則皆非所宜矣。凡小兒一周二歲,止可飲之以乳,切不可 以穀食。蓋穀食有形之物,堅硬難消。
兒之脾氣未強,不能運化,每多因食致病。倘乳少必欲借穀食調養者,須以早米炒熟磨粉,微入白糖,滾湯調服,不致停滯。至於肉食,尤為有害。凡小兒五歲之內,能忌肉食,終身無脾病。無奈愚夫愚婦,莫可理喻,見兒病稍愈,即以肉食飼之,謬云虛補不如實補,謂藥補為虛,肉補為實。不知此語出於何經?妄誕無知,真堪唾罵﹗及其脾胃凝滯,兒病複作,始為倉惶懊悔,是誰之咎﹗故小兒病後,必不可妄用葷腥,只可素食調理,或一月半月,待其脾氣已健,始可略與清湯,仍不得過用甘肥。蓋甘肥之物,非但不能益兒,適足以致病。
醫者能知此意,治病必不掣肘;病家能依禁忌,斷無反複之虞。此非摸擬之辭,實知之深,見之確,端本澄源,莫切乎此。予雖未學,臨証有年,病家之弊,無不周知,故不得不剖心相告,庶後賢知所提備云。
痢疾証治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癖。夫飧泄者,水穀不化也;腸癖者,下痢是也。小兒之病,傷食最多,內有宿食停積,更受外感,則成痢矣。古今方書,以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其証裡急後重,或垢或血,或見五色,或多紅紫,或痛或不痛,或嘔或不嘔,或為發熱,或為惡寒。此証之陰陽虛實,最宜詳審,庶不致誤。仍當以脈証辨之︰凡身熱作渴,脈數有力而能食者,為熱;身涼不渴,脈沉無力而不能食者,為寒。
初起腹中苦痛,裡急後重者為實,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藥同服,立應。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熱,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發者最多,急宜發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裡,而為綿延之証,以倉廩散疏解之。
因傷風得之者,則純下清血。蓋風傷其陰絡,致血不循經,所以血妄下,宜胃風湯。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傷熱得之,則心移熱於小腸,故赤者從小腸來;肺主氣,因傷熱得之,則肺移熱於大腸,故白者從大腸來。皆以芍藥湯治之,調血則便膿愈,行氣則後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黃連阿膠丸加當歸、木香治血痢,於血中行氣;以胃苓丸加當歸、白芍治白痢,於氣中養血。有積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澀,和中丸最妙。後有集成至聖丹,專治久痢,百不失一。
有泄瀉變痢者,有痢變泄瀉者。先瀉後變痢者,脾傳腎也,為賊邪,難治;先痢後變瀉者,腎傳脾也,為微邪,易治。蓋初瀉變痢者,此氣病傳入血中,宜養血為主,加調氣之藥,不可誤下,以傷胃氣;初痢變瀉者,血病傳入氣中,以調氣為主,加養血之藥,不可收澀,恐毒瓦斯留而不去,複成痢也。瀉變痢者,加味四物湯;痢變瀉者,加味四君子湯。
痢久不止,脾胃受傷,中氣下陷,則為脫肛,熱毒上逆,則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謂之噤口;久痢陰傷,腎氣虛敗,則兩膝紅腫,謂之鶴膝。
脫肛者,胃氣下陷,後重不除,努掙太過,故腸頭脫出,宜養血調氣,微加升提之品,則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湯。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虛逆氣上沖而吐也,有不思飲食,皆虛損也,宜參苓白朮散米湯調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鶴膝者,兩膝紅腫,如鶴之膝。小兒痢後多有此証,乃腎虛之極,宜補腎地黃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脹,中氣虛也,胃苓丸調之。倘因毒瓦斯未盡,庸流誤服澀藥而致腹脹者,為實也,不可作虛治,保和丸消導之。
痢疾不治証︰痢見五色,五臟俱敗;痢如煙塵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門如竹筒;如魚腥;久痢唇紅舌胎,氣促心煩,坐臥不安,大渴飲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証也。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一胎疾門。
集成三仙丹
方見卷二類搐門。
倉廩湯
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 方見卷二小兒傷風門。
治傷風痢疾,及時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煎服,即名倉廩湯。)喻嘉言以此方為治痢之聖藥,無論新久,必用此藥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輕者,三四劑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藥後外証悉去,惟腹痛、裡急後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積滯,無不愈者。蓋倉廩湯治痢,與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後賢宜深究焉。
胃風湯
治風冷客於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一錢五分) 白雲苓(一錢) 白當歸(一錢)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錢)上桂心(五分) 陳粟米(一撮)薑一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河間芍藥湯
調血便膿愈,行氣後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錢五分) 大當歸(一錢) 雅川連(五分) 實黃芩(八分) 錦莊黃(五分) 尖檳榔(一錢)南木香(三分)淨水濃煎,熱服。
黃連阿膠丸
治血痢,於血中行氣。
正雅連(一錢) 東阿膠(二錢) 白雲苓(一錢) 當歸身(一錢) 南木香(一錢)共為細末,水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胃苓丸
方見卷二傷暑門。治白痢,於氣中養血,本方加當歸、白芍、白朮。
治痢保和丸
治痢疾積滯未盡,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虛不可下者,宜服此。
廣陳皮 法半夏 白雲苓 陳枳殼 川濃朴 正雅連 京楂肉 六神曲 老麥芽(以上諸味各一錢) 南木香尖檳榔 炙甘草(各五分)共為細末,另以神曲煮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和中丸
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揀參 炙甘草 當歸身 正川芎 車前子 結豬苓 宣澤瀉 六神曲 老麥芽 建蓮肉(以上各二錢)漂白朮 白雲苓 真廣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薑炭 肉豆蔻(各一錢)共為細末,酒煮麵糊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加味四物湯
治先水瀉而變痢者。
當歸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懷生地 白雲苓 正雅連 南木香(各等分)水煎,空心熱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先痢而後瀉者。
上官揀 漂白朮 白雲苓 當歸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
升麻湯
治虛痢脫肛,仍調氣養血,微帶升提。
綠升麻(一錢五分) 官揀參 漂白朮 白雲苓 芥穗 真廣皮 當歸身 杭白芍 北防風(以上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肥烏梅(一粒)水煎,食後服。
脫肛洗藥\x五倍子(五錢) 白芒硝(一錢) 荊芥穗(一錢五分)煎湯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軟帛托入。
參苓白朮散 補腎地黃丸 補腎地黃丸 保和丸 治痢疾,用干馬齒莧煮爛,紅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紅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連湯服之,更妙。按馬齒莧名五方草,其葉青、梗赤、根白、花黃、子黑,五行俱備,所以寒熱赤白皆治。 六一散 白滑石研細末,以清水調飛,其重濁滓質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曬乾,每滑石末六兩,加甘草細末一兩,研勻聽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錢,乾薑末七分,紅痢用六一散七錢,紅曲末七分,各用薑汁打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白湯下。 久痢不止,用紅糖、白糖、餳糖各三錢,甘草一錢,陳茶葉二錢,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溫熱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飲食,以臘豬肉去肉取骨,鍋內煎濃湯,徐徐服之,百發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紅痢蜜拌,白痢紅砂糖拌,紅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勻,白湯調服,空心下,更妙。此藥不分虛實,不分久近,皆效,甚穩甚驗。 集成至聖丹\x(新出) 治冷痢久瀉,百方無驗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實熱實積,易知而易治,惟虛人冷積致痢,醫多不以為意。蓋實熱之証,外候有身熱煩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裡急後重,舌上黃苔,六脈洪數。証候既急,治者亦急,輕則疏利之,重則寒下之,積去而和其陰陽,無不愈者。至於虛人冷積致痢,外無煩熱躁擾,內無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無裡急後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長。此由陰性遲緩,所以外証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積,倘不急下,必致養虎貽患。其積日久,漸次下墜,竟至大腸下口、直腸上口交界處,有小曲折隱匿於此,為腸臟最深之處,藥所不到之地。証則乍輕乍重,或愈或發,便則乍紅乍白,或硬或溏,總無一定,任是神丹,分毫無濟。蓋此積不在腹內,而在大腸之下,諸藥至此,性力已過,盡成糠,安能去此沉匿之積?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數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虛,未敢輕用。今以至捷至穩鴉膽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閩省、雲、貴,雖諸家本章未收,而藥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殼蒼褐色,內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鐵錘輕敲其殼,殼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專取全仁用之。三五歲兒,二十餘粒,十餘歲者,三十多粒,大人則四十九粒,取天圓肉包之,小兒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緊包空腹吞下,以飯食壓之,使其下行,更藉此天圓包裹,可以直至大腸之下也。此藥並不峻厲,複不肚痛。俟大便行時,有白凍如魚腦者,即冷積也。如白凍未見,過一二日再進一服,或微加數粒,此後不須再服。服藥時忌葷,酒三日,戒鴨肉一月,從此除根,永不再發。倘次日肚中虛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錢,紙包水濕,火內煨熟,取起捶爛,煎湯服之,立止,不忍隱秘,筆之於書,以公世用。 經曰︰ 瘧皆生於風。又曰︰夏傷於暑,秋必 瘧。夫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然風為陽中之涼氣,暑為熱中之寒邪,合是四者而言,無非皆屬乎寒,故俗號為脾寒,謂病邪客於肌肉之間,而脾應肉也。及瘧之將發,必先手足厥冷,以脾主四肢也。經言暑者,言時氣也;寒者,言病氣也。雖邪氣自淺而深,郁寒成熱,然終不免寒為本,熱為標耳。久而不解,縱實變虛,非大補真氣,大健脾胃,莫能瘳也。 瘧必有寒有熱,蓋外邪伏於半表半裡,正在少陽所主之界。出與陽爭,陰勝則寒;入與陰爭,陽勝則熱。 即純熱無寒為溫瘧,純寒無熱為牡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故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使陰陽協和,而後愈也。謂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瘧之不離乎少陽,如咳嗽之不離於肺也。 凡小兒觸冒風寒暑濕,客於皮膚,積於臟腑,邪正相攻,陰陽偏勝,發為寒熱往來。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寒多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寒少者,陽勝陰也;陰陽互攻,則寒熱相半。其初也,必內有痰食,致臟氣不流,故發而為瘧。 瘧之正發有定期,其間有一日,間日、二三日者。此臟氣有盛衰,邪之輕重不等也。發於夏至後處暑前者,三陽受病,傷之淺而暴也;發於處暑後冬至前者,三陰受病,傷之遠而深也。發在子後午前者,陽分受病易愈;發在午後子前者,陰分受病難愈。尤當以寒熱多寡,稟受強弱而參之,則得矣。 瘧疾之証,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戰栗,頭項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內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水,嘔惡煩滿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由小兒脾胃素弱,邪氣得以乘之,雖有寒熱虛實之不同,然要不離乎脾胃。其証亦有五,乃風寒暑濕食也。治法之要,宜分國中末而治之。初則截之,謂邪氣國中,正氣未傷,略與疏解,則驅之使去,不可養以為患也;中則和之,謂邪氣漸入,正氣漸傷,或於補中加截藥,或於截中加補藥,務適其中,以平為期;末用補法,謂邪久不去,正氣已衰,當補其脾胃為主,使正氣複強,則邪不攻自退矣。 一、風瘧,因感風得之,惡風自汗,煩渴頭疼。風,陽也,故先熱後寒。初時宜發散,桂枝白朮湯;不退,小柴胡加常山、檳榔、烏梅截之;久而不退,補中益氣湯多服自愈。 一、寒瘧,因感寒得之,無汗惡寒,攣急面慘。寒,陰也,故先寒後熱。宜發散寒邪,養胃東加桂心;不止,平胃散加檳榔、草果截之;久不止,六君子湯加薑、桂。 一、暑瘧,因傷暑得之,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煩渴少睡,嘔惡時見,肌肉消爍。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湯;不止,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截之;久不止,補中益氣湯。 一、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坐臥濕地得之。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嘔逆脹滿,胃苓湯;不退,平胃散加茯苓、檳榔、常山截之;久不止,參苓白朮散。 一、食瘧,一名痰瘧,由飲食不節,飢飽有傷然也。凡食啖生冷魚肉油膩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為食瘧。 其候飢不欲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宜去其食,四獸飲;不止,以二陳湯送紅丸子;久不止,六君子湯加青皮、薑、桂。 有瘧痢並作者,初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檳榔以解表導滯;不已,六君子湯加桂枝。 瘧後腫,此病極多。胃苓丸、五皮湯下;不消,六君子湯加薑、桂、砂仁,四肢冷者,加附子。 瘧後食少黃瘦,不長肌肉者,將欲成疳,但以平瘧養脾丸調之,多服自愈。 有夜瘧,此邪在血分,宜麻黃桂枝湯加地黃、紅花。不止,以四物湯合小柴胡湯加升麻,提出陽分,用四君東加常山、烏梅、檳榔截之。 桂枝白朮湯 嫩桂枝(一錢) 杭青皮(一錢) 真廣皮(一錢) 正川芎(五分) 香白芷(五分) 法半夏(一錢二分)白雲苓(一錢) 漂白朮(六分) 家蘇葉(七分) 芽桔梗(五分) 尖檳榔(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於未發前二時服。 小柴胡湯 補中益氣湯 養胃湯 草果仁(薑製,五分) 藿香葉(一錢五分) 真廣皮(薑汁炒,一錢) 上桂心(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烏梅一粒,水煎,熱服。 平胃散 漂蒼朮(一錢二分) 紫川朴(一錢五分) 真廣皮(一錢二分) 炙甘草(一錢) 尖檳榔(一錢)草果仁(薑汁炒極熟,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六君子湯 柴胡白虎湯 官揀參(一錢) 北柴胡(一錢二分) 片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熟石膏(一錢五分)淨知母(一錢) 炙甘草(一錢) 晚粳米(一撮)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未發前服。 胃苓湯 參苓白朮散 四獸飲 官揀參(一錢) 法半夏(一錢二分) 白茯苓(二錢) 真廣皮(一錢) 漂白朮(一錢二分) 老生薑(一錢) 大紅棗(一枚) 肥烏梅(三粒) 炙甘草(五分)淨水濃煎,半飢服。 二陳湯 紅丸子 京三棱 蓬莪朮 杭青皮 真廣皮 真胡椒 白乾薑(以上各三錢) 五皮湯 平瘧養脾丸 官揀參(切片,焙乾) 漂白朮(土炒) 白茯苓(乳蒸) 真廣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法半夏(焙)漂蒼朮(焙) 紫川朴(薑製) 北柴胡(酒炒) 嫩黃耆(蜜炙) 結豬苓(炒) 宣澤瀉(炒) 嫩桂枝(焙)小常山(焙) 大鱉甲(醋炙) 白當歸(酒炒) 正川芎(酒炒) 粉甘草(炙) 草果仁(薑製各等分) 麻黃桂枝湯 淨麻黃(一錢) 柳桂枝(一錢二分) 片黃芩(一錢) 光桃仁(十五粒) 炙甘草(一錢) 大生地(一錢)鮮紅花(五分) 蔥白(一莖)水煎,熱服。 四物湯合小柴胡湯 大熟地(二錢) 大當歸(一錢五分) 杭白芍(一錢) 正川芎(一錢) 官揀參(五分) 北柴胡(一錢)片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炙甘草(五分) 綠升麻(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加味四君湯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二錢) 白雲苓(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小恆山(一錢) 尖檳榔(一錢)肥烏梅(三粒)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發日微溫服。 小兒凡發瘧疾,多有病氣。須常燒檀香,以僻其邪,更常熏其衣褓等物,氣穢去而邪易除矣。 凡瘧藥必露者,瘧乃暑邪之因,露為肅殺之氣。《性理大全》謂霧屬陽,露屬陰,霧生物,露殺物,則知暑邪逢露即解矣。 凡瘧疾口渴,切不可飲冷水冷茶,並生冷之物,犯之其病益甚,惟以薑湯乘熱飲之。此良法也。 凡瘧疾熱未全退,切不可令其飲食,必俟其熱已退盡,方可食之。不然,終成癖積。 凡服止截之藥,必須餓過發時,不發,方可吃粥,食早瘧必再作,下次截藥無靈矣。 清邪止瘧方(李士材製) 四神酒 無痰不成瘧,所以瘧家多蓄痰涎溢飲。常山能破涎逐飲,故有截瘧之功,然須用於發散表邪之後,及提出陽分之時,則發無不中矣。凡服常山,切勿熱服,須露一宿為妙。熱服則吐,生用亦吐,與甘草同服亦吐。凡大虛之體,切宜斟酌,未可遽投。 小兒邪瘧,其發無時,日期不定,乍早乍晚,或有或無者,名為邪瘧。以麝香五厘,同好京墨同研,書“去邪辟魔”四字於額上,效。 小兒熱瘧不寒者,用穿山甲一兩、大紅棗十個,同燒存性為末。每用一錢,發日五更,白湯調服。 小兒久瘧不止,用大鱉甲,小者不用,以醋炙枯研末。每一錢或錢五,隔夜一服,清晨一服,將發時一服,無不斷者。 瘧來寒多熱少,飲食不思,用良薑一兩麻油炒,炮薑一兩,共為末,每二錢,用豬膽汁調成膏,臨發時熱酒調服;或以豬膽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七丸,酒送亦佳。膽屬甲木,取其引入少陽也。 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又曰︰二陽結,謂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飢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膏濁不禁為下消,腎熱也。雖為火盛水衰之証,然由虛熱者多,實熱者少。若作有餘治之,誤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腎虛消濁;傳染日久,即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將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於肺,渴飲茶水,飲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飲水無厭。若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滋其陰,庶幾有濟。 一、消肌,脾火動而消中,中消於脾,移熱於胃,喜多食,食無足時,小便色黃,各曰中消。宜人參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濁,乃上消之傳變。肺胃之熱久不清,乃致動而消腎,移熱於膀胱,小便混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黃湯,滋其真陰,久服可愈。 以上渴証,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黃連、花粉苦寒之類,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朮散對証之藥,放膽用之,非此不愈。 蓮花飲 白蓮須 粉干葛 白雲苓 大生地(以上各一錢) 真雅連 天花粉 官揀參 北五味 淨知母 炙甘草淡竹葉(以上各五分)燈心十莖,水煎,熱服。 生津四物湯 白歸身 大生地 杭白芍 淨知母 大麥冬 官揀參(以上各一錢) 正川芎 正雅連 天花粉 川黃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肥烏梅(一粒)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人參白虎湯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二錢) 淨知母(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加晚粳米一兩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澄清熱服。 加味地黃湯 大懷地(二錢) 正懷山(一錢五分) 山茱肉(一錢二分) 宣澤瀉(六分) 粉丹皮(一錢) 白雲苓(一錢二分) 建蓮肉(七分) 淨知母(五分) 芡實米(一錢) 大麥冬(一錢) 北五味(十四粒)淨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朮散 蠶繭湯通治三消之証。用蠶繭殼,或取絲綿結塊者,取來煎湯,時時當茶飲,飲至二七,無不愈者。蓋此物與馬同氣,皆屬午火,在人為少陰君火,善伏膀胱之火,引陰液上潮於口,而渴自止。昧者以為膀胱之火作祟,不知膀胱之火,不能收攝,已隨小便而去,惟其不能上潮,所以津液不生而口作渴。不觀仙家運用三昧真火,以心為君火,命門相火,膀胱民火;起火必自膀胱始,而後相火、君火,三火齊發; 煉陰魔,真火熏蒸,甘露自降,何渴之有?消渴日夜飲水無度,用豬肚一個,洗極淨,入淡豆豉五錢在內,以線縫之,煮極爛,取汁飲之。肚亦可食。 又方 經曰︰營者,水穀之精也,調和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濡潤宣通,靡不由此。凡吐血者,榮衛之氣逆也。蓋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營養百骸,溉灌筋脈,升降有常,自然順適。或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氣留不行,血壅不濡,是以熱極涌泄,不無妄動之患。且氣有餘便是火,火乘於血,得熱妄行,上奔而為吐血也。故小兒吐血,因傷食者最多,蓋陽明多氣多血。若鬱熱內逼,必致榮血妄行,所以小兒吐血,屬胃者十之七八。更有尚在襁褓而吐血者,多由重帷暖閣,火氣熏逼,或過啖辛辣,流於乳房,兒飲之後,積溫成熱,熱極上崩,或吐血、或衄血、或尿血、或便血者有之矣。若久嗽血者,是又肺虛所致,宜保肺滋陰。 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脾胃有傷,榮衛虛損,故血失常道而妄行,倘氣虛神倦,唇無紅色者,切勿寒涼,宜四君子湯先救其脾,脾實則血止矣。 血虛者,精神如舊,唇舌如常。以四物湯加參、朮,補氣即所以生血也。 吐血者,胃中積熱,火逼其血而妄行,故從口吐出。宜清其胃火,使血歸經,蓋血屬陰,陰主降,凡血証從下出者順,從上出者皆逆也,清胃散。 鼻血者,脾熱傳肺,虛火上炎,血行清道,故血從鼻出。宜加味四君子湯。 有咳嗽而吐血者,此心腎水火不升降,火炎無製,肺胃枯燥。宜滋陰降火湯。切不可作童子癆治。 有大便下血者,糞前見血者為近血,蓋自大腸來也,黃連解毒湯;糞後見血者為遠血,從胃脘小腸來也,清胃散止之。久不止者,補中益氣湯加胡連。 四君子湯 四物湯 清胃湯 黑梔仁 懷生地 粉丹皮 大當歸(以上四味各一錢) 雅川連(五分)淨水濃煎滾,熱服。 加味四君子湯 官揀參(一錢) 漂白朮(一錢) 白雲苓(一錢) 粉甘草(八分) 芽桔梗(一錢) 大麥冬(二錢)黑梔仁(一錢) 片黃芩(一錢五分)燈芯十莖,竹葉七片,水煎,熱服。 滋陰降火湯 大生地 當歸身 杭白芍 淨知母 建蓮肉 潤玄參 大杭冬(以上七味各一錢) 真雅連 天花粉 炙甘草(以上三味各五分)淨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黃連解毒湯 正雅連(五分) 川黃柏(一錢) 小條芩(一錢) 黑梔仁(一錢)燈芯十莖,水煎,滾熱服。 補中益氣湯 凡吐血、鼻血,低頭掬損肺臟而吐血,以及上下一切血証,用百草霜掃下,研為細末,以糯米煎湯,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服一錢,米飲調服,三服立愈。百草霜須鄉間燒茅草鍋底取之,燒柴炭者不用。 凡鼻血如注,頃刻流至數升,無藥可解,急將患者頭發解開,將發梢浸新水盆內,良久,血即止,止後仍服涼血清火之藥。至浸發亦不可太久,只問病者心內覺有涼氣即止,久則涼冷入心,恐生別証。至神至奇﹗此可治稍大之兒,乳子無發可浸。 又方 又方 又方 大便瀉血,用亂油發、雞冠花、側柏葉俱燒灰,三味等分,研極細末。每服一錢,水酒調服。 又方 下血危篤不可救者,用干絲瓜一條,燒灰存性,研末聽用;槐花燒灰存性,研末聽用。 每以絲瓜末一錢、槐花末五分,共研勻,米飲調,空心服。 小兒小便血淋,用雞白屎白如粉者,炒極焦,研末。每五分,酒調,空心服。 小兒尿血,烏梅燒灰存性,研為細末。每次一錢,米飲調下。
方見卷三疳証門。
方見卷三哮喘門。此加虎脛、牛膝、鹿茸。
方見卷二傷暑門。
方見卷三傷食門。痢疾簡便方
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濕熱、分陰陽、利小便、瀉丙水,從小便而出,故為治痢妙方。
瘧疾証治
入方
治感風而發熱瘧。
方見卷二傷寒門。
方見卷一保產門。
治感寒發瘧。
治寒瘧不止,以此截之。
方見卷二類搐門。
治傷暑發瘧,但熱不寒。
方見卷二傷濕門。
方見卷三疳証門
治食瘧,和胃消痰。
方見卷三嘔吐門。
治食瘧食積,氣滯腹脹。
共為細末,早米粉煮糊為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二十丸,二陳湯煎送。
方見卷二傷濕門。
不問遠年近日,此藥不發不截,誠治瘧之王道,又擅去瘧之良能也。
共為細末,酒煮麵糊丸米粒大。每服一二錢,米飲下。有痞塊者,加三棱、莪朮。久瘧體虛者,非此莫愈。
治夜瘧血分有邪,宜用此發散其血中風寒。
治夜瘧,以此提出陽分。
治夜瘧已出陽分,以此截之。瘧疾簡便方
升麻、柴胡各二錢,提陽氣上升,使遠於陰而寒可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陰氣下降,使遠於陽而熱自已。生薑三錢,卻邪歸正;甘草五分,和其陰陽,二三劑自止。
治久瘧不止,一服即住,永不再發。用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好酒大半碗,略煎,露一宿。發日空心冷服。
消渴証治
入方
治上消口渴,飲水不休。
治上消,已服蓮花飲後,用此。
治中消,消穀易飢,食無厭足。
治下消,小便混濁,色如膏脂。
治小兒久病消渴,口乾不止,惟此最神,放膽用之。方見卷三泄瀉門。消渴簡便方
煮豬血清湯,不入油鹽,多飲極效。此物善能滋陰降火,專走血分。脾氣虛者,間日飲之,恐防作泄故也。
諸血証治
入方
方見卷三瘧疾門。
方見卷三瘧疾門。此加人參、白朮(各一錢)。
治吐血,並糞後血。
治脾傳肺,血從鼻出。
治小兒咳嗽見血,升水降火。
治吐血,並便前下血。
方見卷一保產門。諸血簡便方
治鼻血不止,用大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餅子如錢大。左鼻出,貼左足心;右鼻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貼兩足心。立時即止,即以溫水洗去之。
以亂髮燒灰吹鼻,以線扎中手指根,左鼻出扎左,右鼻出扎右。又以梔子燒灰,研末吹鼻內。
治鼻血,以韭菜搗汁一杯,童子小便一杯和勻,溫暖服之,血散火降,立時即止。蓋韭菜散血,童便降火故也。
用霜後干絲瓜燒灰存性,研為細末。每服一錢,酒調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