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一‧溫病方論 春溫病論

周禹載曰。喻嘉言尚論篇。闡發仲景傷寒論殊暢也。醫門法律。闡發金匱要略殊貫也。雖皆有所粉本。然學廣才張。心靈筆古。以各成其妙者也。至尚論溫病云。會內經之旨。以發仲景不宣之秘。且謂仲景略於治溫。而法度錯出於治傷寒中。因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一大例也。既冬傷於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時病發。此一大例也。奉此三例以論溫証。而詳其治。然後與仲景三陽三陰之例先後合符。蓋冬傷於寒。邪藏肌膚。即邪中三陽之謂也。冬不藏精。邪入陰臟。即邪中三陰之謂也。嘉言之論如此。予謂溫病無陰陽之分也。何也?冬有溫氣。先開發人之腠理。而寒得以襲之。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惟不藏精之人而後虛也。虛則寒傷其經。經必少陰者。以少陰臟本虛也。然所傷原微。且冬月大水當令。其權方盛。微邪不敢抗衡。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惟有阻彼生意。暗爍精髓。至於春。時強木長。而水不足以供其資。始則當春而溫。木旺水虧。所郁升發。火氣燔灼。病溫而已矣。其所傷者寒也。所病者溫也。所伏者少陰也。所發者少陽也。故病必有陽而無陰。藥必用寒而遠熱。黃芩湯其主治也。則嘉言之論溫。有陰有陽。如傷寒三陰經可用辛熱者。予曰:否否。不然也。

又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言所感者本寒也。王叔和云。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此亦明言寒也。變字大妙。嘉言以為非。予獨以為確。寒氣內伏。郁久而發。自成熱矣。傷寒寒也。暫襲營間。不久而為大熱。況遲之又久耶。為熱乃自然之理。但不言變。不足以教天下也。然何以不言熱而言溫。以春行溫令故也。如李明之所云。冬傷於寒者。冬行春令也。當冬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金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然由明之所言。是冬溫而感之即病者也。非伏寒也。非變也。不然。必無冬溫一証也而後可。既有冬溫。則有是氣。已有是証矣。由其言以悉冬溫。便可垂論不磨。若論春溫。不免貽昧千古矣。經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不藏則寒邪得而入之。傷於肌膚。伏於骨髓。始知冬為藏精之時。惟逆冬氣。遂使少陰之經氣不閉。複遭非時之暖。致令開泄。忽然嚴寒驟返。不免受傷。故受傷者。仍是寒邪也。因先被溫令開泄。似乎喜寒。且所傷不甚。故不即病。而潛伏於少陰也。然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正因水在冬為旺時。邪伏於經。且俯首而不敢抗。內鬱既久。已自成熱。至行春令。開發腠理。陽氣外泄。腎水內虧。至春三月。而木當生發。孰為鼓舞。孰為滋養。生化之源既絕。木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溫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余故以彼論冬時之感溫非是。而此論冬月之伏寒最精。愚性甚拙。何敢好議先賢。但以為必如此。方與冬溫兩不相阻。且與仲景論溫熱。必推本自始。動曰傷寒之旨無悖雲耳。

門人問曰:傷者寒也。何以病溫?答曰:傷寒非病寒乎。而何以熱也。寒鬱營間。不一二日而成大熱。況伏藏於內者數十日之久耶。夫既邪傷肌肉。何以得入少陰經中。蓋惟不藏精則少陰先病。故邪傷者少陰也。春屬木。則自內發出。無論兼太陽或陽明。總無不由少陽何也?彼少陽行春令也。然既從少陰矣。何仲景專雲太陽病。蓋太陽與少陰相表裡也。故以發熱為太陽也。曰不惡寒。明無表症也。則其熱自內出。無外邪鬱之也。然則仲景複言太少合病者。見發熱不惡寒。或兼有耳聾脅滿証也。言三陽合病者。以脈大屬陽明。而多眠則熱聚於膽也。不言法者。總以黃芩湯為主治也。乃嘉言複謂有發表三五次而外証不除。攻裡三五次而裡証不除。以為在表也又似在裡。以為在裡也又似在表。此溫疫証。感天地人濕氣熱氣尸氣。邪入口鼻。溷淆三焦者相近。與春溫全不相涉也。愚故及之。以破後學之惑。

門人複問曰:春溫亦間有一二表症者乎。曰有之。伏氣之病。雖感於冬。然安保風之傷人。不在伏氣將發未發之時乎。但兼外感者。必先頭痛。或惡寒而後熱不已。此新邪引出舊邪來也。或往來寒熱。頭痛而嘔。稍愈後渾身壯熱為病者。此正氣又虛。伏發更重也。總之無外証者。以黃芩湯為主治。兼外感者。必加柴胡。或以本經藥輕解。必無發汗之理。故仲景云。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謂誤用辛熱之藥。既辛散以劫其陰。複增熱以助其陽。遂使熱更熾。脈俱浮。有如此之危証也。以及誤下誤火。嚴加戒諭者。舍黃芩湯別無治法也。

溫熱病脈論

溫病熱病之脈。或見浮緊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於外。熱邪結於內。故其脈外繃急而內洪盛也。或不識脈形。但見弦脈。便呼為緊而妄治之。蓋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豈可錯認為緊而誤以為寒乎。夫溫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誠由怫郁在內故也。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於風寒。否則非溫熱病。自是非時暴寒耳。

溫熱病亦有先見表証。而後見裡証者。蓋怫郁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之時。若不用辛涼發散。則邪不得外泄。遂還裡而成可攻之証。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或有不悟此理。乃於春夏溫熱病而求浮緊之脈。不亦疏乎。

溫病方五道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甘草湯 桔梗湯 黃連阿膠湯(方俱見前)

附集方二十九道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 濃朴(二兩炙) 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芒硝(三兩) 濃朴(八兩炙) 枳實(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 生薑(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酒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雙解散

麻黃(去節) 防風 當歸 川芎 薄荷 芍藥 連翹 大黃(酒洗) 芒硝(各半兩) 石膏(碎) 黃芩(酒洗) 桔梗(各一兩) 荊芥 山梔 白朮(薑汁拌生用)甘草(各二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滓溫服。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八兩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生用)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益元散

桂林滑石(六兩) 生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服。取汗加香豉、薄荷。安神加朱砂。止泄加炮薑。消斑加青黛。

涼膈散

連翹 梔子 薄荷 黃芩 大黃(各五錢酒洗) 芒硝(二錢半) 甘草(一兩半炙)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滓。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一方無薄荷。加芍藥、大棗、蔥白。

葛根蔥白湯

葛根 芍藥 知母(各一錢半) 川芎(二錢) 生薑(二片) 蔥白(五寸連鬚)
上六味。水煎溫服。 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棗。名增損葛根蔥白湯。治感冒風寒頭痛。

三黃石膏湯

黃連(酒洗) 黃芩(酒洗) 黃柏(各二錢酒洗) 石膏(五錢碎)麻黃(一錢去節泡) 梔子(二十枚碎) 香豉(一合) 生薑(二片) 蔥白(三莖)
上用地漿水澄清煎服。半日許不得汗解。再服。
如脈數便閉。上氣喘急。舌卷囊縮者。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捶法加細茶一撮。

葶藶苦酒湯

葶藶(三錢研搗取汁) 苦酒(三合即米醋) 生艾汁(一合如無干艾浸搗)
上水煎作三服。探吐取汗。

黃連解毒湯

黃連(酒洗) 黃芩(酒洗) 黃柏(酒洗) 梔子(各一錢半)
上四味。水煎。溫服無時。

葳蕤湯(治風溫)葳蕤(一錢五分) 石膏(二錢碎) 白薇 麻黃(去節泡)川芎 葛根 羌活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青木香(各一錢)
上十味。水煎。日三服。

麻黃升麻湯(治誤汗風溫須去二麻薑朮)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天門冬(去心) 芍藥 乾薑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桂枝 石膏(各六銖碎綿裹)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栝蔞根湯(治風溫無大熱而渴)栝蔞根(一錢) 石膏(三錢碎) 葛根(一錢五分) 防風 人參 甘草(各五分炙)
上六味。水煎。溫服無時。

陽旦湯(治冬溫)桂枝(三錢) 芍藥(酒焙) 甘草(各二錢炙) 黃芩(二錢酒炒)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擘)
上六味。水煎。溫服無時。頭疼咳嗽。咽痛下痢。加桔梗、茯苓。寒食停滯。加濃朴。發熱畏寒。加麻黃、石膏。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酒洗) 甘草(各一錢半炙)
上四味。水煎。溫服無時。

犀角黑參湯

犀角(鎊) 黑參(各二錢) 升麻 射干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甘草(八分)
上七味。水煎。溫服無時。

小柴胡去參、半加栝蔞湯(即前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黃芩加生薑湯(即前黃芩東加生薑一兩半)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後熱病以上三方治溫瘧)

白虎合黃連解毒湯(即前黃連解毒湯合後白虎湯)

犀角大青湯

犀角(二錢鎊) 大青(一錢五分) 黑參 升麻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甘草(八分)
上水煎。熱服無時。如脈虛熱甚。本方去芩、柏、升麻。加人參、生地、柴胡。名消斑青黛飲。

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

黃連(酒洗) 黃芩(酒洗) 黃柏(酒洗) 梔子(各一錢半)犀角(磨水更佳鎊屑亦可) 生地黃(酒浸搗) 牡丹皮 芍藥(各二錢)
上先以七味水煎。去滓。入地黃再煎數沸。濾清。加藕節汁、側柏汁。並磨好墨少許。攪令黑。服之。

調中飲

蒼朮(二錢泔水浸麻油炒) 白朮(生) 濃朴(薑汁炒) 陳皮 甘草(炙) 枳實(炒)神曲(炒) 黃連(各一錢薑汁炒) 山楂(二錢薑汁炒) 草果(八分) 炮薑(五分)
上水煎去滓。磨木香汁少許調服。 如腹痛加桃仁。痛甚便秘加大黃。口乾加省頭草。

理中去朮加附子藿香升麻橘皮湯

人參 甘草(炙) 乾薑 附子(炮) 藿香 升麻 陳皮(等分)
上水煎。溫服無時。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白朮(炒) 黃耆(炙) 甘草(各一錢半炙)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八味。加薑、棗。水煎溫服。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三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