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行針次第法十二歌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令他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於內。不要外馳。然後下針。使針不傷榮衛。方堪入妙。

二持針歌

持針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凡下針之時。須心小力雄。以右手持氣針於穴上。勢若握虎。不敢放松。著力漫旋。插直至應止之處。吸氣三口。然後方提針徐徐而出。凡機關三才奧理。欲先識於心。而行於針者。須將此再三推究可也。

三溫針歌

溫針之理最為良。口內溫和審穴方。毋令冷熱相爭摶。榮衛宣通始安詳。

凡下針必先將所用之針入於口中。使針尖溫熱。審定穴所。方可刺下。勿令冷熱相爭。庶血氣調和。而得安詳也。

四進針歌

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最不宜。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針自愈。

凡下針要病患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關機。最切忌太忙。須細審經絡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輕施其針。失於經絡穴所也。如在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則不傷於筋骨。如在陰分 之內動脈相應間。則以爪重切經少待片時。方可進針。而不傷於榮衛。又必三思已定。然後下針。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

部分經絡要指循。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使來臨。

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血氣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六攝法歌

攝法原因氣滯經。大指爪中切莫輕以指持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

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滯澀不行也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澀。而針下自覺活動矣。

七退針歌

退針手法理須知。三才訣內總元機。一部六數三吸氣。須臾病痛自然除。

凡退針全在手法三才之內。皆有要訣元機。不可不識。如欲退針。必須緩緩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漸退至天部。俱用少陰之六數瀉之。每一部六數。須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數。令病患吸氣三口。隨吸隨提。徐徐退至天部。疾病自然愈矣。

八搓針歌

搓針瀉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就移。渾如搓線悠悠轉。急則纏針肉不離。搓針者凡進退搓捻皆催其氣至。以瀉邪氣也。如覺針下氣緊。切勿就移用須以瀉法。但微微動轉如搓線之狀。若轉之太緊。必至肉纏針頭。邪氣滯澀而不能除矣。

九捻針歌

捻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功。內外轉移行上下。助正驅邪疾自輕。

凡捻針時。雖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兩般也。如欲治上。則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氣向上也。如欲治下。則大指向內捻。內捻者。令其氣至下也。內捻為之補。外捻為之瀉。如經絡向下者。轉針頭逆之。則為迎也。經絡向上者。移針頭順之。則為隨也。指法得宜。則正氣自複。而邪氣自退矣。

十留針歌

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元機在指頭。

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若出針太急。則血隨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元機全在指頭之間也。

十一搖針歌

搖針三部皆六搖,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自愈矣。

十二拔針歌

拔針之時切莫忙,閉門存神要精詳,不沉不緊求針尾,此訣須當韞錦囊。

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動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存然後拔針庶不致於出血。此針家要訣。須當韞於錦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