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第九

要方第九卷所治如下︰
治服寒食散方
治寒食散發動諸方
治服傳病諸決(待考)
上三件

治服寒食散方

服草木之藥則速發,須調飲食;金石者則遲起而難息。其始得效者,皆是草木盛也,金石乃延引日月。草木少時便息,石勢猶自未盛。其有病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後更服,或得病固藥微,倍複增石,或便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臟,其濁穢便同灰土。但病家血氣虛少,不能宣通更陳瘀,便成堅積。若其精華氣不發,則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熱,既見未熱,服之彌多。既見石不即效,便謂不得其力,至後發動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肯作石消息,便作異治者,多致其害。

道弘道人製《解散對治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証,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於動散,臨急便就服之,即不救疾,便成委禍。大散由來早難將之藥,夫以大散難將,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內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草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按其對治之和,亦依本草之說耳。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將服消息節度,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複有稟丘家,將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蔞惡乾薑,此是對之大害者。道弘說對治而不辨此,道弘之方焉可從乎?今不從也。當從皇甫節度,自更改栝蔞,便為良矣。患熱則不服其藥,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蔞。若虛勞腳弱者,以石斛十分代栝蔞;若風冷上氣咳者,當以紫苑十分代栝蔞。二法極良。若雜患常疾者,止除栝蔞而已,慎勿加余物。

治寒食散發動諸方

論曰︰凡服五石散,及鐘乳諸石丹藥等,既瘥節度,觸動多端,發動雖殊,將攝相似。比來人遇其証,專執而治之,或取定古法,則與本性有違,或取決庸醫,則昧于時候,皆為自忤。遂推石過,深省其理,未曰合宜。每尋古醫,互相晦見,直言沐浴,實未探微,寒溫適情,蓋須自度,隨時之義,易所通焉。故陶正白云︰昔有人服寒食散,檢古法以冷水淋身滿二百罐,登時韁斃。又有取汗,乃于狹室中四角安火,須臾則殞。據茲將息。豈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今列篇章,幸擇長而錄用耳。寒食藥得節度者,一月輒解,或二十日解,堪溫不堪寒,即已解之候也。其失節度者,或頭痛欲裂,為服藥食溫作癖,宜急下之。又若手腳卒患頑癖者,為犯熱經久故也。急與冷水洗,飲熱清酒,進冷食即止。一法飲冷清酒亦止。又若體上生瘡,結氣腫痛不得動者,為自勞太過也。宜服香豉飲法。

香豉(三升) 蔥白(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服之。不止,乃至三四劑,自止。

又若腰痛欲折,兩目欲脫者,為熱上肝膈,腰腎冷極故也。宜服黃連飲法。

黃連 甘草(炙,各一兩) 葳蕤(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朴硝一兩,頓服,得微利止。

又若眩冒欲倒者,為衣濃犯熱故也。宜冷水淋頭並洗之,須臾即愈。

又若腳疼欲折者,為久坐溫處故也。宜常須單床行役,並以冷水洗浴即止。

又若腹脹欲裂者,為久坐下熱,衣溫失食故也。宜數冷食冷洗,當風取冷,須臾即瘥。

又心痛如刺者,為應食不食,應洗不洗,寒熱相擊,氣結不通,填於心中故也。宜數飲熱酒,任性多少,酒氣行,經絡通達,淋以冷水,又冷淹手中,搭著苦處,溫複易之,須臾解也。解後仍速與冷食,食多益善。于諸痛之中,心痛最急,宜速救之。

又若發急,遍身熱如湯火,或氣結不識人,時倒,口噤不開,不自覺知者,救之要以熱酒隨其性灌之。卒不得下者,當打去齒灌之,咽中寒盛,酒入必還出,但灌勿止,半日許以酒下氣徹乃蘇。酒卒不下者。難可救矣。

又若下痢如寒中者,為行止食飲犯熱所致,宜速脫衣,冷食、冷凍飲料、冷水洗即瘥。

又若百節酸疼者,為臥處太濃,又蓋覆被衣,溫不脫故也。但單床薄被單衣,或以冷水洗,勿著新衣,著故垢衣,雖冬寒常須散發受風,仍以冷石熨其衣,勿系帶,若犯此,酸悶者,急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冷,兼食冷飯。

又若兢顫惡寒,或發熱如溫瘧者,為失食忍飢,失洗不行,又食臭穢故也。宜急飽冷食,冷又若惡食臭如死物氣者,為食溫作癖故也。宜急以三黃湯下之,若不下,終不瘥。

又若咽中痛,鼻中塞,清涕出者,為衣溫近火故也。但速脫衣,取冷當風,以冷石熨咽鼻當自瘥。不須洗也。

又若胸脅滿,氣上嘔逆者,為飢而不食,藥氣上沖故也。速與冷水洗,食冷飯止。

又若食便吐出,不得安住者,由癖故也。宜急以甘草飲下之,不下當危人命爾。甘草飲法。

甘草(二兩,炙) 大黃(三兩,別漬) 黃芩(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三兩沸,去滓,分服,以利為度。

又若大便難,腹中堅如盤蛇者,為犯溫積久,腹中有干糞不去故也。宜銷酥蜜膏服一二升,津潤腹內即下。若不可,服大黃、朴硝等下之。

又若患淋者,為久坐溫處,或乘鞍馬,坐處大熱,熱入膀胱故也。但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不過一日即瘥止。

又若寒栗頭掉,不自支持者,為食少,藥氣溢於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相競故也。宜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食冷食以定其臟,強行以調其關節,強洗以宣其擁滯,即瘥。

又若小便稠數者,為熱食及啖諸熱餅肉之屬故也。宜冷水洗腹,兼服梔子湯法。

梔子仁(二兩) 甘草(炙) 芒硝(湯成下) 黃芩(各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取利即瘥。

又若失氣不可禁止者,為犯溫不時洗故也。但冷水洗之即瘥。
又若遺糞不自覺者,為熱氣入胃,大腸不禁故也。當冷洗即瘥。
又若目痛如刺者,為熱氣衝肝上眼故也。但數冷食,清朝溫小便洗之,不過三日即瘥止。
又若耳鳴如風聲,又有汁出者,為自勞過度,陽事不節,氣上耳故也。宜數飲食補之,節禁陽事即瘥。
又若口中傷爛,舌強而燥,不得食味者,為食少穀氣不足,藥氣積在胃管故也。宜急作豉湯服之,豉湯法。

香豉(二升) 葳蕤 甘草(炙,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小柏(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能頓服益佳。再合為度。

又若關節強直不可屈伸,可久停息,不自勞泄,藥氣不散,漸侵筋血故也。出力使溫,冷洗即瘥止。

又若得傷寒溫瘧者,為犯熱故也,宜以常治藥救之無咎,但勿服熱藥耳。其傷寒瘧藥等,皆除破癖,不與寒食相妨,故通服也。凡服寒食,雖已熱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

又若飲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之複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晝夜不得寢寐,愁悲恚怒,自驚跳悸,恍惚忘誤者,為犯溫積久,寢處失節,食熱作藥,內熱與藥並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昔皇甫氏曾餌此散,每發即欲自刑,尊親製之,乃免斯禍,強令飲食,其熱漸除。縱家有寒熱藥,發急皆忘,雖素聰明,發皆頑冥,告令難喻,為茲斃者,不可勝數。遂檢家兄士元救急之法,合三黃湯服之,大下便瘥止,而錄之。又若脫衣便寒,著衣便熱,為脫著之間失適故也。小寒自可著,小溫便可脫即止;洗則了然瘥矣,應洗忽忌之,忍則病成也。

又若齒齦腫,唇爛,牙齒搖痛,頰車噤,為坐犯熱故也。宜時救之,可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漱寒水即瘥。

又若脈洪實,或斷絕不足似死脈,或細數弦快,其所犯非一,此脈無醫不識也。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熱,率常如此,自無所苦,非死。唯勤節度為妙。

又若大便稠數,為坐久失節度將死之候也。如此難治矣。可與前大黃黃芩梔子芒硝湯下之,當十有一生耳。可為必死之治,不可不利,致死,令人恨也﹗

又若人已困而脈不絕,為藥氣盛行於百脈,人之真氣已盡,藥氣尚自行,故不絕,非生氣也。死後體因溫如生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兩宿乃作死人也。

又若周體患腫,不能回轉者,為久坐不行,又不飲酒,藥氣滯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故也。宜飲酒,冷水洗,自勞即瘥。若不能行者,遣人扶持強行,使肢節調暢乃止。亦不得令過度,使反發熱,或反熱者還當洗之。

又若食患冷不可下者,為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當作白酒糜多著蘇,熱食一兩頓,若小悶者,還令冷凍飲料食,即瘥止。

又若下部臭爛者,為坐荐席濃熱故也。當坐冷水中,即瘥。

又若夜眠不得睡者,為食少熱在內故也。服梔子湯方。

梔子仁(十四個) 大黃(三兩) 黃芩(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微利,又當數進冷食,自得眠睡。

又若嘔逆,咽喉中傷,清血出者,為臥溫及食熱故也。但飲冷水、冷石熨咽喉,即瘥。

又若藥發,輒安臥不與人語者,為熱盛食少,失其性故也。但與熱酒,冷洗,冷食,自勞便瘥。

又若四肢面目浮腫者,為飲食溫,久不自勞力。藥與正氣相隔故也。但飲熱溫。冷食。

自勞洗浴即瘥。

又若鼻中有氣如孵雞子臭者,為著衣溫故也。或陰囊臭爛,為坐熱故也。入冷水中即瘥,宜脫衣洗浴即自瘥。

又若卒目暗無所見者,為飲食居處太溫故也。但脫衣,冷洗,冷身,須臾瘥止。

又若身肉處痛,痛無常處,如游風者,為犯熱所作,非風冷故也。宜冷洗,以冷石熨之自瘥。

又若服藥心悶亂者,為服溫藥與疾爭力故也,法當大吐,如或不吐,病當至死,若吐不絕,可食冷食飲,自然瘥也。若絕不識人,口複不開者,亦當斷齒以熱酒灌之。入咽吐出者,更又若嗜寐不覺者,為久坐熱悶故也。宜冷洗、冷食即瘥。

又若肌膚堅如石,不可屈伸,為熱食,溫臥作癖,五臟隔閉,血脈不通故也。急服前三黃湯下之,食冷食,飲熱酒,自勞,即瘥。

又若臂腳偏急痛苦者,為久坐臥溫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脾胃故也。宜勤以二布巾淹冷水搭之,覺溫則易,如此不過三日即瘥。

又若患腹背熱,如手如杯如盤許大者,以冷石隨處熨之。

又若腳指間生瘡者,為履襪太溫故也。當以腳踐冷地,以冷水洗足瘥。

又若口熱痛煩悶者方。

生雞子(五枚)
上一味,頓服之,即便愈。

或寒熱累月,張口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餘石澆洗不解者,坐不能自勞,又飲冷酒,複食溫故也。譬如 人,乃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氣結成冰,得熱熨,飲熱湯,冰消氣散, 人乃心解。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亦如 之類也。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兩行於四肢,周體悉溫,然後以冷水三斗洗之,KT 然了也。

或有氣斷絕不知人,時蹶,口不可開,病者不自知,當須旁人救之,要以熱酒為性命之本,不得下者, 去齒,以熱酒灌含之,咽中塞逆,酒入複還出者,但與勿止也,出複納之,如解寒食散發,或頭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脅腫滿,或寒或熱,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瘡爛,或目赤,或乾嘔惡食氣便嘔吐,或狂言倒錯,不與人相當,或氣上欲絕,進退經時,散發百端,服前胡湯得下便愈方。

前胡(二兩) 芍藥(三兩) 黃芩(二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二兩) 大黃(二兩)

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心脅堅滿,加茯苓二兩;胸中滿塞急,加枳子一兩;連吐,胸中冷,不用食,加生薑三兩;虛乏口燥,加麥門冬二兩。若加藥者,加水作九升也。解散三黃湯,治散盛,熱實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行不利,圯逆沖胸中,口焦

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納芒硝令烊,分三服。

小三黃湯,是由來舊方,與前治同,殺石勢勝前方,除實不如也。

大黃(一兩) 梔子(十四枚) 黃芩(二兩) 豉(三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先煮三物,令數沸,以 豉納湯中,取二升,分再服。

增損皇甫梔子豉湯,治人虛石盛,特折石勢除熱方。

豉(一升半) 梔子(十四枚) 黃芩(二兩半)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令得二升,分三服。

解散熱發,身如火燒,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一兩) 枳實(二兩) 濃朴(一兩) 栝蔞(一兩) 芍藥(一兩) 梔子

(十四枚)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解散除熱,止煩殺毒,單行薺 湯方。

薺 (半斤)

凡一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停冷凍飲料之。

解散除熱,單行凝水石湯方。

凝水石(四兩)

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解散甘草湯,治散發煩悶不解方。

甘草(二兩) 黃芩(二兩) 大黃(二兩)
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口中乾燥,渴嘔不下食方。

蘆根多少,煮取濃汁,以粟作粥漿,服多少任意。

解散失節度,口中發瘡方。

黃芩(三兩) 升麻(二兩) 石膏(五兩,末)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極冷,以嗽口中,日可十過。若喉咽有瘡,稍稍咽之佳。

治口瘡,小柏湯方。

龍膽(三兩) 黃連(二兩) 小柏(四兩)
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龍膽、黃連,取二升;別漬小柏,令水淹潛,投湯中和,稍含之。

治散發,心痛,腹脹,兼冷動熱,相格不消,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栝蔞(二兩) 術(二兩) 枳實(二兩) 梔子仁(二兩)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單行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

凡一物,以水五升,煮之折半,冷之,頓服盡,當大吐。患心腹痛,服諸藥無效者,宜服此湯。

解散二物麻子豉湯,治人虛勞,下焦有熱,骨節疼煩,肌急內圯,小便不利,大行數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方。

豉(二升),麻子(五合,擂取人)

凡二物,研麻子仁,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五合,日三便愈。神驗。

治通身發瘡,擘折,經日用水,不得息者方。

銼胡 ,煮溫,溫漬尤良。冬取根煮飲之。

解散除熱,熱結腫堅,起始欲作癰,升麻湯方。

升麻 大黃 芍藥 枳實(各二兩) 黃芩(三兩) 甘草 當歸(各一兩)
凡七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快下,腫即消。

解散發振動,煩悶嘔逆,人參湯方。法議道人所增損方,用如此。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術(二兩) 黃芩(一兩) 栝蔞(二兩)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白薇湯,治寒食藥發,胸中澹酢乾嘔煩方。

白薇(二兩) 半夏(二兩,洗) 乾薑(一兩) 甘草(半兩)
凡四物,以酢五升,煮取三升,分服五合。夫酢酒能令石朽爛。

治酒熱發熱法,積飲酒,石熱因盛,數散行經絡中,使氣力強,腎家有熱,欲為勞事,勞事多,使腎虛,則熱盛。熱盛心下滿,口焦燥,欲飲,飲隨嘔吐,不安飲食也。

宜飲葛根湯,安谷神,除熱止吐渴也。

解散閉悶結,小便不通如淋方。

大黃(一兩) 麻子仁(半斤) 芍藥(一兩) 茯苓(二兩) 黃芩(一兩)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解散小便不通,神良方。

桑螵蛸(三十枚) 黃芩(一兩)

凡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

解散除熱,小便數少,單行葵子湯方。亦治淋閉不通,三歲葵子亦可用。

陳葵根(切,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暖如人肌稍服之。

解散除熱止利,黃連湯方。

甘草(一兩) 黃連(二兩) 升麻(一兩) 梔子(十四枚) 豉(五合)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散熱盛渴方。

生地黃(一斤) 小麥(二升) 竹葉(切,一升) 枸杞根(一斤)
凡四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渴者飲之。

呂萬舒解熱止渴,飲地黃汁方。

生地黃(一斤) 小麥(三斤) 枸杞根(二斤)
凡三物,以水一斗,煮取二斗汁,渴者飲之。

單行枸杞白皮湯,解散除熱止渴方。

枸杞根白皮十斤,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分服一升。

薺 湯,華佗解藥毒,或十歲,或三十歲而發熱,或燥燥如寒,欲得食飲,或不用飲食。

華佗散法有︰石硫黃熱,鬱鬱如熱,澆洗失度,錯服熱藥,劇者擗裂; 石熱,燥燥如戰;

紫石英勢,悶暗喜臥,起無氣力,或時欲寒,皆是府氣所生,臟氣不和,宜服此湯。

薺 (四兩) 甘草(一兩) 人參(一兩) 藍子(一兩) 茯苓(一兩) 芍藥(一兩) 黃芩 (一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先煮蕪菁子得八升,絞去滓,煮藥得三升半,分服七合,日三。

若體寒,倍人參,減黃芩用半兩也。若氣嗽,倍茯苓,減薺 去一兩。

應楊卅所得吳解散,單行蔥白湯方。藥沉體中數年更發,治之方。

生蔥白(一斤)

凡一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分服一升,使一日盡之。明日便當溫食飲于被中,不後

發,便為知也。不過三劑都愈也。

治散熱,氣結滯,經年不解,數發者方。

胡 葉(半斤)

凡一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盡一劑便愈。

治服食傳病諸決(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