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三 太陽方

梔子豉湯

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

梔子(十四枚 生用。擘。) 香豉(四合 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歌曰 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故相傳為湧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子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後虛煩。豈有複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戰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子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入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憹結痛等証俱解矣。原本列於太陽。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湧吐也。韻伯移入陽明。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梔子甘草豉湯

治梔豉湯証中若少氣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 甘草(二兩 內台。止用半兩)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從

梔子生薑豉湯

治梔子豉湯証中若加嘔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 生薑(五兩 內台。止用一兩)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歌曰 梔豉原方效可夸。氣羸二兩炙甘加。若加五兩生薑入。專取生薑治嘔家。

蔚按: 梔豉解見上。汗吐下後。中氣虛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補中。嘔者汗吐下後胃陽

梔子濃朴湯

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 濃朴(四兩) 枳實(四枚 水浸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本張氏重訂。)

歌曰 朴須四兩枳四枚。十四山梔亦妙哉。下後心煩還腹滿。止煩泄滿效兼該。

柯韻伯曰: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

梔子乾薑湯

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從張氏。刪去二句。)

歌曰 十四山梔二兩薑。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需盡所長。

張令韶曰: 梔子導陽熱以下行。乾薑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

附錄家嚴新案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形之太陽也。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一服遂瘥。惟夜間不寐。特告曰。此名虛煩。因辛熱遺害。若用棗仁、遠均B 茯神等藥。反招集其所遺而為孽。病必複作矣。用梔子豉湯。即愈。

嘉慶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患頭痛項強惡寒等証。自差次回垣後。更增出寒熱往來。欲嘔胸滿等証。家嚴診其脈數中見小。按之虛不應指。駭謂之曰。陽証見陰脈。法在不治。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識頗清。正雖虛而尚未潰。察其胸滿欲嘔寒熱往來之証。俱是病氣欲從樞轉之象。當乘機而利導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兩劑。柴胡每劑八錢。次日再診。以上諸証雖退。而心胸懊憹不安。語言錯亂無次。實覺可憂。又診其脈略緩。遂為之喜曰。邪從樞轉而出。故寒熱等証俱平。正為邪熱所傷。故煩昏等証並見。此時須當救正。但救正二字。不讀傷寒、金匱。便以人參誤事。立主用梔子豉湯從離坎交媾處撥動神機。服後停藥。靜候三日。值陽明主氣之期。申酉為陽明正旺之時。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應期而效。

真武湯

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又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 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薑芍茯數皆三。二兩白朮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寒鎮水與君談。

加減歌曰 咳加五味要半升。乾薑細辛一兩具。(一本。去生薑。)小便若利恐耗津。須去茯

張令韶曰: 虛者不可汗。汗後病不解而變証也。真武者。鎮水之神也。水性動。今動極不安上循於旁者也。

羅東逸曰: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即欲行。以無主製。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証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朮之溫燥。建立中土。則水有所製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於補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於製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其旨甚微。蓋人身陽根於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陽飛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湧泄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且生薑功能止嘔也。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發熱。口苦耳聾。其脈弦者。又治太陽陽明二經發熱不退。寒熱往來。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服一升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

歌曰 柴胡八兩少陽憑。棗十二枚夏半升。三兩薑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中而達外。生薑所以發散宣通者也。此從內達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於太陽。以無論傷寒中之氣從樞以外出。非解少陽也。各家俱移入少陽篇。到底是後人識見淺處。加減歌曰 胸煩不嘔除夏參。蔞實一枚應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參。合前四兩五錢與。蔞根清蠣四兩應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長。除芩加茯四兩侶。外有微熱除人參。加桂三兩汗休阻。咳除參棗並生薑。加入乾薑二兩許。五味半升法宜加。溫肺散寒力莫御。

張令韶曰: 太陽之氣。不能從胸出入。逆於胸脅之間。雖不干動在內有形之臟真。而亦干動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嘔者。中胃和而不虛。故去人參之補。加栝蔞實之苦寒導火熱以下降也。渴者。陽明燥金氣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參以生津。加栝蔞根引陰液以上升也。腹中痛者。邪干中土能破肝之牝臟。其味鹹能軟堅。兼除脅下之痞。去大棗之甘緩。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腎氣上乘而積水在下。故去黃芩。恐苦寒以傷君火。加茯苓保心氣以製水邪也。不渴外有微熱者。其病仍在太陽。故不必生液之人參。宜加解外之桂枝覆取微汗也。咳者。形寒傷肺。肺氣上逆。故加乾薑之熱以溫肺。五味之斂以降逆。凡咳皆去人參。長沙之秘旨。既有乾薑之溫。不用生薑之散。既用五味之斂。不用大棗之緩也。

小建中湯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此方主之。

芍藥(六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

歌曰 建中即是桂枝湯。倍芍加飴絕妙方。飴取一升六兩芍。悸煩腹痛有奇長。

程扶生曰。傷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傳裡之時。悸則陽虛。煩則陰虛。故以芍藥之苦以而薑、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為陰陽兩虛之人而立一養正驅邪法也。

張令韶曰: 經隧之血脈。流行不息。今寒氣入而稽遲之。入陽絡則陽脈澀。入陰絡則陰脈弦樞機利則經隧之血脈通矣。通則不痛也。

蔚考。金匱黃耆建中湯有加減法。小建中湯無加減法。今查內台方議亦有加減。未知為年久者。胡、地骨皮。

大柴胡湯

治太陽病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或寒熱往來。其脈沉實者。以之。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芍藥(三兩) 黃芩(三兩)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服一升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

歌曰 八柴四枳五生薑。芩芍三分二大黃。半夏半升十二棗。少陽實証下之良。

蔚按: 凡太陽之氣逆而內干。必藉少陽之樞轉而外出者。仲景名為柴胡証。但小柴胡証心煩郁微煩。曰心下痞硬。以此為別。小柴胡証曰喜嘔。曰或胸中煩而不嘔。而大柴胡証不獨不嘔。而且嘔吐。不獨喜嘔。而且嘔不止。又以此為別。所以然者。太陽之氣不從樞外出。反從樞內入於君主之分。視小柴胡証頗深也。方用芍藥、黃芩、枳實、大黃者。以病勢內入。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內之煩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啟一陰一陽之氣。生薑、大棗以宣發中焦之氣。蓋病勢雖已內入。而病情仍欲外達。故製此湯。還藉少陽之樞而外出。非若承氣之上承熱氣也。汪 庵謂加減小柴胡、小承氣而為一方。未免以庸俗見測之也。

柴胡加芒硝湯

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証。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

)柴胡(二兩十六銖) 半夏(二十銖)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 人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去二升,去服一升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此藥劑之最輕者。

歌曰 小柴分兩照原方。二兩芒硝後入良。誤下熱來日晡所。補兼蕩滌有奇長。(此歌照內

蔚按: 小柴胡湯使太陽之氣從樞外出。解見原方。茲雲十三日。經盡一周。既來複於太陽。滿而嘔者。陽明之闔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也。日晡所者。申酉戌之際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故應其時而發潮熱。熱已微利者。陽明之氣雖實。其奈為丸藥所攻而下陷。陷者舉之。用小柴胡湯以解外。解寓升發之義。即所以舉其陷而止其利也。又加芒硝者。取芒硝之鹹寒以直通地道其義深矣。

桃仁承氣湯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此方主之。

桃仁(五十個)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生。) 桂枝(二兩)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

歌曰 五十桃仁四兩黃。桂硝二兩草同行。膀胱熱結如狂証。外解方攻用此湯。

蔚按: 張令韶謂太陽有氣有經。其氣從胸而出入。其經挾脊入循膂而內絡膀胱。如病邪從則為桃仁承氣湯証。太陽之腑曰膀胱。在小腹之間。為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無血。而與當其仁微苦而湧泄。為行血之緩藥。得大黃以推陳致新。得芒硝以清熱消瘀。得甘草以主持於中。俾諸藥遂其左宜右有之勢。桂枝用至二兩者。注家以為兼解外邪。而不知辛能行氣。氣行而血乃行也。(男蔚按。內經曰: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脅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言。一身盡重不可轉 )柴胡(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茯苓(一兩半) 鉛丹(一兩半) 牡蠣(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 半夏(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此分兩照宋本

歌曰 參芩龍牡桂丹鉛。苓夏柴黃薑棗全。棗六余皆一兩半。大黃二兩後同煎。

內台方議云。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裡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裡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胃而除胸脅滿。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薑、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十一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傷寒論共十二味。一本無黃芩。止十一味也。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治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牡蠣(熬。五兩) 龍骨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溫服一升。(一本

歌曰 桂枝去芍已名湯。蜀漆還加龍牡藏。五牡四龍三兩漆。能療火劫病驚狂。

張令韶曰: 傷寒脈浮。病在陽也。太陽與君火相合而主神。心為陽中之太陽。醫以火迫劫亡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氣。佐以龍、牡者。取水族之物以製火邪。取重鎮之品以治浮越也。芍用甘草、大棗、生薑。以資助中焦之氣也。病在陽複以火劫。此為逆也。故曰救逆。

桂枝加桂湯

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沖心。灸其核與此方主之。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溫服一升。按本論云: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歌曰 氣從臍逆號奔豚。汗為燒針啟病源。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

蔚按: 少陰上火而下水。太陽病以燒針令其汗。汗多傷心。火衰而水乘之。故發奔豚。用桂核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龍牡均行二兩通。火逆下之煩躁起。交通上下取諸中。

蔚按: 太陽病因燒針而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燒針而每有火逆之証者。炮薑、桂、附、荊、遇陰而煩。陰陷於下。不得遇陽而躁。故取龍、牡水族之物。抑亢陽以下交於陰。取桂枝辛溫之品。啟陰氣以上交於陽。最妙在甘草之多。資助中焦。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於中土。而煩躁自平也。

抵當湯

治太陽病熱在下焦。小腹硬滿。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主之。

虻蟲(三十個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個 熬。) 大黃(三兩 酒洗。) 桃仁(三十個)
上四味。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黃三兩抵當湯。裡指任沖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張令韶曰: 太陽有經與氣之分。亦有外與表之別。桃仁承氣証熱結膀胱。乃太陽肌腠之邪從陽膚表之邪從胸中而下結於小腹。表氣通於胸。故曰:表証仍在。反不結胸。皮毛為表也。

蓋太陽之氣。從胸而出入太陽之經。循背膂而下絡膀胱。經病外邪從背而入結於膀胱者。詳於桃仁承氣湯方注。而氣病表邪從胸而入。不涉於膀胱。故不曰熱結膀胱。而曰反不結胸。熱在下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結。此章曰小腹硬滿。急結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者愈。只用桃仁承氣足矣。此曰硬滿。全無下通之勢。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攻而始下也。非抵當不可。二証之分別如此。又曰:太陽病六七日。正當太陽主氣之期。表証仍在。脈當浮。今微而沉者。氣隨經絡沉而內薄也。內薄於胸當結胸。今反不結胸者。知表邪從胸而下入於陰分。陰不勝陽故發狂。熱在下焦故小腹硬滿。硬滿而小便自利。便知其不在無形之氣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蟲、水蛭。一飛一潛。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熱隨經而入。拒大敵。四

抵當丸

治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

虻蟲(二十個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個 熬。) 桃仁(三十五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餘藥。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兩黃。虻蟲水蛭廿枚詳。搗丸四個煎宜一。有熱尿長腹滿嘗。

陳修園曰。抵當之脈。浮取微而沉取結。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結申之。抵當之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氣不化。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難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義也。然此為抵當湯、丸二証公共之辨法也。師又立抵當丸方法者。著眼在有熱二字。以熱瘀於裡而仍蒸於外。小腹又滿。小便應不利而反自利。其証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變湯為丸。以和洽其氣味。令其緩達病所。曰不可餘藥者。謂連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許勝多許。俟 時下血。病去而正亦無傷也。

大陷胸丸

治結胸証。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此方主之。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次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如藥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項強如 君須記。八兩大黃取急消。

蔚按: 太陽之脈。上循頭項。太陽之氣。內出於胸膈。外達於皮毛。其治法宜從汗解。今應以結。丸而又納蜜奈何?欲峻藥不急於下行。亦欲毒藥不傷其腸胃也。

大陷胸湯

治大結胸証。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服一升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

歌曰 一錢甘遂一升硝六兩大黃力頗饒。日晡熱潮腹痛滿。胸前結聚此方消。

蔚按: 大黃、芒硝。苦鹹之品。借甘遂之毒。直達胸間之飲邪。不專蕩胃中之邪穢也。湯與味之過而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則邪但留於胸中。膈不能拒邪。則邪留胸而及於胃。胸胃俱病。乃成結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則為胸脅滿之半表半裡証。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則為胃家實之陽明病。皆非結胸也。故必詳辨分明。庶無差誤。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結痛。氣喘悶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服一升滓。內諸藥。煎取二升,去服一升滓。分溫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猶輕。(與手不可近大結胸証迥別。)脈絡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上

張令韶曰: 氣分無形之邪結於胸膈之間。以無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為大結胸証。結於 方 脈絡之結熱從下而降也。若大結胸証亦用此湯。藥不及病。多死。又曰:氣無形者也。經。有形者也。以無形之邪結於胸膈之內。故用大黃、甘遂輩從有形之腸胃而解。結於脈絡之間。又用黃連、半夏輩從無形之氣分而散。此經氣互相貫通之理。

徐靈胎曰。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証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文蛤散

治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証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門。(太陽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膚。)更增煩。(熱郁而男元犀按。太陽病不發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陽。反退卻於內而不得去。師取文蛤為散。伯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審証用方。則彼用散而此則用湯為宜。附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張令韶曰: 前論內因之水結於胸脅而為大陷胸湯証。此論外因之水入於皮膚而肉中粟起。或解其熱。或用辛熱以散外寒。隨時製宜。無不可也。

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二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余於淺注全錄之。此照內台方及張氏本節之。)

歌曰 巴豆熬來研似脂。只須一分(去聲)守成規。更加桔貝均三分。(去聲)寒實結胸細辨醫

蔚按: 巴豆辛熱。能散寒實而破水飲。貝母開胸結。桔梗開肺氣。不作湯而作散。取散以散之之義也。進熱粥者。助巴豆之熱勢以行之也。進冷粥者。製巴豆之熱勢以止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