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麻木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故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河間曰︰留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經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痺者是也。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並作者,古方謂之周痺,治法宜光汗而後補也。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脈法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後得之,麻在下體也。

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痺。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痺。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方法

丹溪曰︰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

人參益氣湯(東垣) 治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熱傷元氣也。

黃耆(二錢) 炙甘草 升麻(各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生甘草 人參(各一錢二分半) 白芍藥(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導氣湯(東垣) 治兩腿麻木沉重。

黃耆(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升麻 柴胡 當歸梢 澤瀉(各五分) 陳皮(二分半) 紅花(少許) 五味子(三十粒)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天麻黃耆湯(東垣) 治素有風証,因連日醉飲,其証複來,右口角並眼牽引側視,及左手腳腿麻木疼痛。

天麻 芍藥 神曲(炒) 羌活(如肢節不痛不用) 茯苓(各三分) 人參 黃連(各四分) 川歸(五分) 黃耆 甘草 升麻 葛根 黃柏 蒼朮(各六分) 澤瀉(七分) 柴胡(九分) 或加豬苓(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補氣升陽和中湯(東垣)一婦人病,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証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升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目則此証不作,是以不敢合眼,致不得臥,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不利,煩躁氣短喘促,肌膚充盛,飲食不減,大小便如常。此非風邪,乃氣不行也,治宜補益肺氣自愈。如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火動為麻木者,當兼去其陰火則安矣。

生甘草(去腎熱) 黃柏(酒炒,除濕熱) 白茯苓(除濕導水) 澤瀉(除濕導水) 升麻(行陽助經) 柴胡

(以上各二分) 蒼朮(除濕補中,三分) 陳皮 當歸身 白朮(各四分) 人參 白芍藥(各六分) 佛耳草 炙甘草(各八分) 黃耆(一錢) 草豆蔻(益陽辟外寒,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

麻黃桂枝升麻湯(東垣) 治婦人先患渾身麻木,睡覺則少減,開目則已。其証愈後,又因心中煩惱,遍身骨節痛,身體沉重,飲食減少,腹中氣不轉運。

木香 生薑(各二分) 桂枝 半夏 陳皮 草豆蔻 濃朴(薑汁製) 黑附子(炮去皮臍) 黃柏(各三分) 炙甘草 升麻 白朮 茯苓 澤瀉(各四分) 黃耆 麻黃(不去節) 人參(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

神效黃耆湯(東垣)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手足 背腿腳麻木,並皆治之,及兩目羞明畏日,隱澀難開,視物昏花,睛痛,亦皆治之。

蔓荊子(二分) 陳皮(五分) 人參(八分) 炙甘草(一錢) 白芍藥(一錢) 黃耆(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加黃柏,只加黃耆一錢,通三錢。

如麻木甚者,加芍藥一錢,通二錢。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一服去則止。如有大熱証,加酒洗黃柏三分。

補氣湯 治皮膚麻木,神效。

黃耆 陳皮 甘草(各一錢二分) 澤瀉(六分) 芍藥(八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沖和補氣湯 治合眼則麻木,開則不麻,四肢無力,痿厥醋心,目昏頭眩,神效。

羌活(七分) 獨活 川歸 黃柏(各三分) 柴胡 神曲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人參 白朮 澤瀉 獵苓(各一錢) 甘草 升麻(各五分) 芍藥(一錢) 黃耆(二錢) 蒼朮 陳皮(各一錢) 黃連(二分) 麻黃(不去節,二分)
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祖傳方)

三妙丸 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

黃柏(四兩,切片,酒拌略炒) 蒼朮(六兩,米泔浸一、二宿,細切焙乾) 川牛膝(去蘆,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薑、鹽湯下,忌魚腥、蕎麥、熱面、煎炒等物。

耳病

《內經》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為腎之外候。一曰︰腎通竅於耳。一曰︰心通竅於耳。夫腎之為臟,水臟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而一陰藏焉,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也,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是矣。其或嗜欲無節,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後,大病之餘,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而不作也。或如蟬噪之聲,或如鐘鼓之響,甚為可惡,早而不治,漸而至於龍鐘,良可嘆哉﹗治法宜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無有不安者焉。錢仲陽曰︰腎有補而無瀉。厥有旨哉。

 

脈法

兩寸脈浮洪上魚為溢,兩尺脈短而微,或大而數,皆屬陰虛,法當補陰抑陽。

左寸洪數,心火上炎,兩尺脈洪或數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遺精,夢與鬼交,兩耳蟬鳴或聾。

方法

丹溪曰︰大病後耳聾,及陰虛火動而聾者,宜補陰降火,四物湯加黃柏主之。

耳鳴,宜當歸龍薈丸;多飲酒人,宜木香檳榔丸。

耳聾,以茱萸、烏頭尖、大黃三味為末,津調貼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又方 治耳痛,以白礬枯吹入耳中,及青礬燒灰吹之,皆效。

又方 治耳痛及 耳,用桑螵蛸炙黃為末,加麝少許,吹入耳中,極效。或用胭脂胚子、蛀竹末,加麝香少許,吹入妙。

又方 治諸蟲入耳,用香油滴入耳中,其蟲即出,或死於耳內。或用驢牛乳或雞冠血滴入皆好。

又方 治諸蟲入耳,用桃葉卷作角子,切齊其頭,納入耳中,其蟲從角中走出。

大補丸 治耳鳴欲聾。

用黃柏一味,不拘多少,細切鹽酒拌,新瓦上炒褐色,為細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如氣虛,以四君子煎湯下;血虛,以四物湯下。

凡耳鳴耳聾,皆是陰虛火動,或補腎丸,或虎潛丸,或滋陰大補丸皆好。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條)

滋腎丸(東垣) 治耳鳴耳聾。

黃柏(鹽酒炒,一兩) 知母(去毛,酒浸,一兩) 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下。

柴胡聰耳湯(東垣) 治耳中乾結,耳鳴而聾。

連翹(四錢) 柴胡(三錢) 炙甘草(少許) 當歸身 人參(各一錢) 水蛭(五分炒另研) 虻蟲(三個,去翅足炒,另研) 麝香(少許,另研)
上除後三味別研外,其餘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加三味末子,再煎一、二沸,食遠服。

蔓荊子散(東垣) 治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

炙甘草 升麻 木通 赤芍藥 桑白皮(蜜製) 麥門冬 生地黃 前胡 甘菊花 赤茯苓 蔓荊子(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

鼠粘子湯 治耳痛生瘡。

昆布 蘇木 生甘草 蒲黃 草龍膽(各二分) 鼠粘子 連翹 生地黃 當歸梢 黃芩 炙甘草 黃連(各三分)柴胡 黃耆(各四分) 桔梗(一錢五分) 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 紅花(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食後服。忌寒藥利大便。

祖傳方 治耳內忽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有血水流出,或乾痛不可忍者,用蛇蛻皮燒存性,細研,以鵝翎管吹入耳中,立愈。

目病

東垣曰︰按陰陽應象論云︰諸脈者皆屬於目。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睛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而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德而為睛明也。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而為明。故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守,卒然見非常之怪,若邪中其睛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一物為兩也。因事煩擾,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旺,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經曰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是也。夫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藏神明,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乃包絡之火,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妄動,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是故諸病生焉。醫目者若不先理脾胃及養血安神,乃治標不治本,是不明主理者也,學人其可不用心乎。

 

脈法

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

右寸關俱弦洪,肝木挾相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之金,而製己所勝之土也。

方法

丹溪曰︰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

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裡,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風熱也。一云︰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大,皆裡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腎以調之。

瞳子散大,皆辛熱所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芩、連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生地黃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溫體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或用滋陰地黃丸最妙。

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羌活、防風、甘菊花之類佐之。

暴發赤腫,以黃芩、防風為君以瀉火,黃連當歸為臣以養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為使,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

又方 治血熱壅痛,四物湯加草龍膽、防己、防風、羌活。一云,實熱上沖眼痛,用黃連瀉火,當歸補血。

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蔓荊子湯

蔓荊子 人參 甘草(炙) 黃耆 黃柏 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上細切,水煎服。

又方 治眼痛。用生地黃酒浸搗爛 眼上,又用草烏、南星、乾薑、桂枝為末,醋調貼兩足心,時用牛膝膏洗眼。

肥人風熱上壅,眼目疼痛。

防風 羌活 荊芥 酒芩(各二錢)水煎服。

瘦人目痛,乃是血少兼熱,須用養血藥,少加風藥。

當歸 生地黃(酒洗) 玄參 防風 荊芥 菊花 川芎(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

滋陰地黃丸(東垣)

熟地黃(一兩) 生地黃(一兩五錢) 柴胡(八錢) 天門冬 炙甘草 枳殼 地骨皮 黃連 五味子(各三錢)當歸身(酒浸洗) 黃芩(各五錢) 人參(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茶清下。

秘傳撥雲退翳丸(又名神仙退雲丸,秘傳) 治一切內外障膜遮睛昏暗,大效。

栝蔞根 枳實 甘草(炙) 蔓荊子 薄荷(各五錢) 川芎 密蒙花 荊芥穗 地骨皮 甘菊花 白蒺藜 羌活(各一兩) 蛇蛻 蟬蛻 黃連(各三錢) 川椒(七錢五分,去目炒) 當歸(一兩五錢,酒浸焙) 草決明(五錢,炒) 木賊(童便浸一宿,去節,焙乾)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後臨臥服,日進三服。翳障,米飲下。睛暗,當歸湯下。內障,木香湯下。

退雲丸有犀角五錢,乾地黃一兩,無蔓荊子、甘草、川椒。婦人,當歸湯下。有氣,木香湯下。

羊肝丸(局方) 治一切目疾,不問內外翳障青盲等証。

白乳羊肝(一具,以竹刀去膜) 黃連(一兩) 甘菊花 防風 薄荷(去梗) 荊芥穗 羌活 當歸 川芎(各三錢)
上為細末,將羊肝蒸熟,同藥末杵爛為丸,漿水下。

春雪膏(東垣)點赤眼效。

朴硝(不拘多少),置豆腐上蒸化,待流下以瓷器盛之。

爛翳驗方

用茜草根燒灰,以燈心點之,須臾大痛,以百節草刮之。

神效明目湯(東垣) 治眼楞緊急,致倒睫拳毛,及上下瞼皆赤爛,睛疼昏暗,晝則冷淚常流,夜則眼澀難開。

細辛(二分) 蔓荊子(五分) 防風(一錢) 葛根(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一方加黃耆(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臥溫服。

明目細辛湯 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光,眼睫成紐,眵糊多,隱澀難開,眉攢腫悶,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川芎(二分) 生地黃(酒浸洗) 蔓荊子(各三分) 當歸身梢 白茯苓 本(各四分) 荊芥穗(五分) 防風麻黃根 羌活(各八分) 細辛(少許) 紅花(少許) 川椒(四粒) 桃仁(七個,去皮尖,細研)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忌酒、醋、濕面。

複明散(東垣) 治內障。

青皮(去穰,三分) 陳皮(去白) 川芎 蒼朮(各五分) 炙甘草 生地黃 連翹 柴胡(各一錢) 黃耆(一錢五分) 當歸身(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酒、醋、濕面、辛熱、大料物之類。

助陽和血湯(東垣) 治眼發之後,微有上熱,白睛紅,隱澀難開,睡多眵淚。

蔓荊子(一分) 香白芷(三分) 柴胡 黃耆 炙甘草 當歸身(酒洗) 防風(各五分) 升麻(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歸葵湯(一名連翹飲子,東垣) 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光,隱澀難開,小角緊,視物昏花,迎風有淚。

柴胡(三分) 生甘草 蔓荊子 連翹 生地黃 當歸身 紅葵花 人參(各四分五厘) 黃耆 酒黃芩 防風 羌活(各七分半) 升麻(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

救苦湯(東垣) 治眼暴發赤腫,瞼高苦疼不可忍者。

桔梗 連翹 紅花 細辛(各二分) 當歸身(夏月減半) 甘草(炙,各一錢) 蒼朮 草龍膽(各一錢四分半)羌活(太陽) 升麻(陽明) 柴胡(少陽) 防風 本 黃連(各二錢)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知母(各三分) 川芎(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若苦疼,則多用苦寒藥,兼治本經之藥,再行加減。如睛昏,加知母、黃柏。

益陰腎氣丸(東垣)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澤瀉 茯神(各二錢五分) 生地黃(酒洗) 牧丹皮 山茱萸 當歸梢(酒洗) 五味子 乾山藥 柴胡(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勿犯鐵器蒸搗,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當歸龍膽湯(東垣) 治眼中白翳。

防風 石膏(各二分) 柴胡 羌活 五味子 升麻(各三分) 甘草 酒黃連 黃耆(各四分半) 黃芩(酒炒)黃柏(酒炒) 當歸身(酒洗) 草龍膽(酒洗) 芍藥(各七分五厘)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酒少許,熱服。

瀉陰火丸(一名連柏益陰丸,東垣)

石決明(三錢, ) 羌活 獨活 當歸梢 甘草 五味子 防風(各五錢) 草決明 條黃芩 黃連(酒炒) 黃柏(鹽酒炒) 知母(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療本滋腎丸(東垣)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各等分,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一百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加味滋腎丸(東垣)

肉桂(三分) 黃連(一錢) 薑黃(一錢) 苦參(三錢) 苦葶藶(酒洗炒) 石膏(覺肚冷勿用) 黃柏(酒炒) 知母(去毛,酒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以食壓之。

退翳膏(東垣) 治黑白翳。

蕤仁 升麻(各三分) 連翹 防風 青皮(各四分) 甘草 柴胡(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荊芥穗(水半盞浸)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黃連(三錢)
上細末,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更上火煎半盞,入荊芥水二匙,入蜜少許,再上火熬勻,瓷器盛貯,頻點之。

龍膽飲子(東垣) 治疳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

穀精草 川鬱金 蛇蛻 炙甘草(各五分) 麻黃(一錢五分) 升麻(二錢) 青蛤粉 草龍膽 黃芩(炒) 羌活(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茶清調下。

還睛紫金丹 治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棱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如眼生倒睫拳毛,兩目緊,蓋內伏火熱而攻陰氣,法當去其熱內火邪,眼皮緩則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以針刺之出血。

白砂蜜(二十兩) 爐甘石(二十兩,火 七次,淬水內,連水浸半日。)黃丹(六兩,水飛) 烏賊骨(二錢) 麝香 硼砂(各一錢,入盞內,放於瓶口上熏乾) 白丁香(直者,五分) 輕粉(一字)
上將白砂蜜於砂石器內慢火熬,掠去沫,下甘石,次下丹,以柳枝攪,次下餘藥,以不粘手為度,作丸如雞頭實大,每用一丸,溫水化開洗之。

重明散(河間) 治一切風熱內外障膜眼疾。

川獨活 川羌活 川芎 吳射干 仙靈脾 防風 甘草 井泉石 蒼朮(各五錢) 丹參 白朮 石決明 草決明(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日三服。

石膏羌活散(河間) 治久患雙目不明,遠年近日內外翳障,風熱昏暗,倒睫拳毛,一切眼疾頭風,並皆治之。

羌活(治腦熱頭風) 密蒙花(治羞明怕日) 木賊(退翳障) 白芷(清利頭目) 細辛 乾菜子(二味起倒睫)麻子(起拳毛) 川芎(治頭風) 蒼朮(明目暖水臟) 黃芩(洗心退熱) 甘菊花 荊芥穗(治目生瘡) 石膏(治頭痛退熱) 本(治偏頭風,一方治頂痛) 甘草(解藥毒)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食後臨臥用蜜水調下,茶清亦可,日進三服,服至十日漸明,二十日平安。

黃連膏(河間) 治一切眼目疼痛,瘀肉扳睛,風癢淚落不已。

黃連(半斤) 朴硝(一斗,以水淘淨,陰乾用) 白丁香(五升,以水一斗淘淨,去土,研細用)
上量水入硝、香釜內,熬至七分淘出,令經宿,水面浮芽者取出挖乾,以紙袋子盛,風中懸至風化,將黃連細末熬清汁洒乾,入風硝,更加豬、羊膽,和蜜令勻,點眼極妙。

滌昏膏(河間) 治一切風壅眼目,疼痛不可忍者。

白砂蜜(一斤) 黃連(一兩) 沒藥(五錢) 黃丹(一兩,炒紫色)
上以蜜同黃丹熬黑,以水二大盞,煎黃連成稠汁,去渣入前丹、蜜內,煎熬稠,更入沒藥末,同煎數沸,濾去渣,洗眼甚妙。

金絲膏(河間) 治一切目疾昏暗,視物如絲羅所遮,或癢或痛。

宣黃連(半兩,細切,水一盞浸一宿取汁,再添水浸渣,經半日許取汁,並放用) 山梔子(二錢,捶碎,入前黃連汁內,加水同煎六、七十沸) 白砂蜜(一兩) 白礬(一兩) 井鹽(一分,如無,以青鹽代之)
上用銀瓷器煎藥十餘沸,用上細片絹加紙數重再濾過,銀罐子盛貯,時常點眼。

地芝丸(東垣) 治不能遠視而能近視,以此除風熱。

生地黃 天門冬(各四兩) 枳殼(炒) 甘菊花(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茶、酒任下。

眼睫方(東垣,即倒睫拳毛也)

木鱉子(一個)
去殼為末,綿裹塞鼻中,左目塞右,右目塞左,一、二夜其睫自正。

點眼光明丹 治一切風熱上壅,兩目赤腫澀痛,風弦爛眼,及內外翳障等証。

白爐甘石(一兩,以黃連五錢煎濃汁,濾去渣,用炭火 爐甘石通紅,淬黃連汁內,如此者七次,研) 辰砂(一錢) 硼砂(二錢) 輕粉(五分) 片腦(三分,多至五分) 麝香(一分)
如赤眼腫痛,加乳香、沒藥各五分。內外翳障,加珍珠五分,鴨嘴膽礬二分,熊膽二分。爛弦風眼,加銅青五分,飛丹五分。或以諸藥總合為一,治諸般眼疾。

上各研為極細末,一處和勻,再研一、二日無聲,銀瓶盛貯,密封口不可令泄氣,點眼極妙。

(丹溪活套)云︰東垣謂目能遠視而不能近視,火盛而水虧也,法當補腎,六味地黃丸主之。目能近視而不能遠視,有水而無火也,法當補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又曰︰不能近視,晨服地黃丸,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是皆通手足少陰經也。是以知不能近視者,腎水虧欠也,不能遠視者,心血不足也。凡目暴發赤腫,宜用羌活、防風、柴胡、白芷、升麻、酒製芩、連、甘草、生地黃、當歸身。白睛紅,少加白豆蔻。又曰︰凡眼暴發赤腫,須以防風、黃芩為君,當歸、生地黃、黃連和血瀉火藥為臣使。凡目久痛或內障昏暗,須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菊花、荊芥穗、生甘草之類為佐使也。

(祖傳方)

固本還睛丸 治遠年一切目疾,內外翳膜遮睛,風弦爛眼,及老弱人目眵多糊,迎風冷淚,視物昏花等証,悉皆治之。

天門冬(去皮心,酒浸一宿,另杵如泥) 麥門冬(去心焙乾) 生地黃(酒浸焙,勿犯鐵) 熟地黃(酒洗淨,再用瓷蒸,勿犯鐵,以上各三兩) 人參(一兩五錢) 白茯苓 乾山藥 枸杞子(各一兩五錢) 川牛膝(一兩酒洗)石斛(一兩,去蘆酒洗) 草決明(微炒) 杏仁(去尖皮,另研) 甘菊花(用小金錢) 菟絲子(酒浸三宿,另研,焙乾) 枳殼(麩炒黃色) 羚羊角(以上各一兩,細銼取淨末八錢) 烏犀角(八錢,銼細生用) 五味子(七錢,焙乾) 甘草(七錢,炙) 防風(八錢,去蘆) 白蒺藜(七錢,杵去刺) 黃連(七錢,去毛) 川芎(七錢) 青葙子(八錢,微炒)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湯下。

複明膏 去翳膜立效。

人參 川歸 硼砂(生研,各一錢五分) 青鹽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蘆薈(各一錢) 珍珠(五分) 麝香(五分,後加) 黃丹(一兩,水飛,炒) 海螵蛸(五錢,炒) 黃連(四錢,炒) 黃柏(六錢) 赤爐甘石(淬數次) 白沙蜜(半斤) 蕤仁(五錢,去殼) 白蘞(一錢五分)
上各研為極細末,先將白蜜煎沸,掠去沫再熬,滴水中沉碗底不散可用,然後入前藥末,略沸攪勻,瓷罐收貯,日三、五次點之效。

口病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鹽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証,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其為口之為病,種種不同,醫者各類推而治之,無有不安者也。

 

脈法

《脈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甚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

脈虛者,中氣不足,口瘡,若服涼藥不愈,宜理中湯。

方法

丹溪曰︰脾熱口甘,三黃丸主之。

三黃丸 兼治五癆七傷,消渴不生肌肉。

黃芩(春四、夏秋六、冬三兩) 黃連(春四、夏五、秋三、冬二兩) 大黃(春三、夏五、秋二、冬一兩)
上三味,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愈加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馬。愚按︰此方惟實熱者可用,虛者勿用。

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煎服。

益膽湯 治謀慮不決,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証。

黃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 官桂(五分) 苦參 茯神(各三分) 遠志(取肉去骨,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柴胡地骨皮湯 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穀不化等証。

柴胡(去蘆) 地骨皮(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病患大便實者,加大黃、朴硝以利之。

治口瘡,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敷之。

又方 細辛、黃柏(炒)各等分為末,摻舌上,吐涎乃愈。

又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開,外以南星為末,醋調貼足心涌泉穴上,神效。

又方 用好酒煮黃連成汁,呷下即愈。

又方 用五倍子一兩,黃柏蜜炙、滑石各五錢,銅綠五錢,麝香一字,為末摻之,極效。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製,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又方 治赤口瘡。

白礬(枯)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錢) 銅綠(另研,少許)
上為細末摻之。

又方 治白口瘡。

雄黃 沒藥 乳香(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少許)
上為細末摻之。

治實熱口中生瘡,用涼膈散、甘桔湯皆效。

一小兒口瘡不下食,眾以狐惑治之,必死,後以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更以黃柏(蜜炙)、僵蠶(炒)為末敷之而愈。

又方 治唇緊燥裂生瘡。用青皮燒灰敷之立愈。

又方 治唇緊。以皮紙然於刀上,熏取瀝敷,立效。

又方 治口糜。用野薔薇花根,煎湯漱之。(一云白薔薇根,杵汁敷之。)

又方 治口內生瘡用。

明礬(枯) 黃丹(炒) 鹽白梅(燒存性,各一錢) 人中白(半錢, ) 麝香(另研,少許)
上為細末,乾摻口內。甚者加硼砂五分,片腦一分。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八條)

硼砂散 治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病,皆效。

硼砂 馬牙硝 滑石 寒水石 枯白礬(各二錢) 片腦(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許,食後新汲水調下。

碧雪 治口瘡,及咽喉腫痛,神效。

蒲黃 青黛 硼砂 焰硝 生甘草
上各等分,為細末敷之,咽喉腫痛,鵝管吹入。

祖傳方 治舌腫大塞口,不能飲食者。

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自退。若能咽藥,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細細呷之,以瀉心經之火,則愈。

(丹溪活套)云︰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甘草、龍膽、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草龍膽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者補其母也。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腎熱而口咸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喉病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王注謂一陰即厥陰,肝與胞絡是也。一陽即少陽,膽與三焦是也。

四經皆有相火存焉。子和曰︰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胞絡都無異。東垣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蓋元氣一虛,則相火隨起,而喉痺等暴病作矣。夫喉之為會厭者,經謂之吸門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為人身緊關之 門戶也。

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言語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其會厭之兩傍腫者,俗謂之雙乳蛾,易治;會厭之一邊腫者,俗謂之單乳蛾,難治。古方通謂之喉痺,皆相火之所沖逆耳。經曰︰一水不能勝二火。又曰︰一水不能勝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虧,而相火之易動也。如大怒則火起於肝,房勞則火起於腎,飲食失節則火起於脾胃之類。是故知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標,火性急速,故病發則暴悍。治之之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鈹針刺其腫處,此急則治標之法也。用藥者,必須以內經從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朮、茯苓之類,少加乾薑、附子等藥為向導,徐徐頻與,不可頓服,此為治之大法也。切不可驟服寒涼之藥,非徒無益,而且促其死耳。俗人未諳此理,而峻用芩、連、梔、柏之類而正治之,又甚者雜進以大寒草藥,頻與頓服,但覺腫勢稍退,語言略通,而醫者病者皆謂獲效而喜。殊不知上熱未除,中寒複生,其毒瓦斯乘虛而入腹,漸而至於發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嘆哉﹗外有天行一種,名曰大頭病,俗呼捏頸瘟,其証甚為凶惡,染此者十死八、九,宜推運氣治之,治法亦不甚相遠也,東垣普濟消毒飲子甚妙,實為百發百中之劑,學人再宜詳究而擴充之,務活人於斯世也,幸甚。

 

脈法

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痺也。脈微而伏者死。

方法

丹溪曰︰喉痺多屬痰,重者宜用吐法,或只以桐油燈油腳,用鵝翎探吐之。病輕者,新取園中李實根噙之,更研水於項上敷之。

盧氏曰︰按本草︰蠡實根即馬藺草根也,能治喉痺,北方多有之。此又曰園中李實根,未知孰是。

纏喉風,屬痰熱,亦宜吐之。

又方 用遠志去心為末,水調敷項上。

又方 用燈心草燒灰,吹入喉中。

一方 治咽喉腫痛。

荊芥穗 當歸身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放溫,嗽而服之。有熱加黃芩、枳殼。宜刺少商出血,立愈。

又方 治喉乾燥痛,用四物湯加桔梗、荊芥、黃柏、知母,立已。

又方 治喉瘡並痛者,多屬虛火游行無製,用人參、黃柏(蜜炙)、荊芥。虛火,用人參、竹瀝。血虛,用四物湯加竹瀝。

又方 用黃撩郎根(俗名倒摘刺),入好酒少許研汁,滴入喉中愈。

又方 以燈籠草炒焦為末,酒調敷喉中。

瀉實熱火,用黃連、荊芥、薄荷、硝石為末,薑汁蜜調噙化。

喉舌之疾,皆屬火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而輕者,可以緩治;甚而急者,惟用砭針刺血,最為上策。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條)

通關飲(東垣) 治喉痺腫痛不能語言者,但可進藥,無不愈者,此從治之法也。一方,有鼠粘子,無白朮、茯苓、乾薑、附子,名利膈湯,治一切咽喉生瘡腫痛。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桔梗(去蘆,二錢) 防風(去蘆,七分) 荊芥(五分) 薄荷(五分) 乾薑(炮,五分) 或加附子(炮,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七分,徐徐與之。

又方(東垣) 治喉痺。

用鴨嘴膽礬三分或五分,吹入喉中,吐痰愈。

普濟消毒飲子(東垣) 治天行喉痛等証。(方見瘟疫門。)

桔梗湯(東垣) 治咽喉微覺腫痛,聲破難語。

當歸身 馬勃(各一錢) 白僵蠶(炒) 黃芩(各三分) 麻黃(去節,五分) 桔梗(去蘆) 甘草(炙,各一錢) 桂枝(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又治喉痺方 新取青艾葉杵汁,灌入喉中即愈。

又方 用蛇床子於有嘴瓶中燒,令病者以瓶嘴含口中,吸煙入喉內,立愈。

吹喉散 治咽喉一切腫痛。

膽礬(五錢,別用青魚膽一個,以礬研細入膽內,陰乾) 巴豆(七粒,去殼) 朴硝(二錢五分,另研) 銅青(一錢) 輕粉(五分) 青黛(些少,另研)
上將膽礬同巴豆肉於銅銚內飛過,去巴豆,合朴硝以下四味,再加麝香少許研勻,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吐出痰血,立愈。

聖煙筒 治喉痺。

蓖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

祖傳方 治喉痺神效。

馬蘭菊 五爪龍草 車前草(各一握,俗名蝦蟆衣)
上以三物杵汁,徐徐飲之。

又方 治喉痺及喉中熱痛等証。

用上好消梨杵汁,頻頻飲之。如患者能自嚼咽下,亦可。多食為良,大解熱毒。惟金瘡產婦及諸脫血証不可食,以其破血故也。其餘一應癰疽發背等証,多食極妙。

齒病

《內經》曰︰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穢臭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謂痛而齒動搖,或謂痛而蟲侵蝕,又有齒縫疏豁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腎元虛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証,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誅蟲之藥以治其標,無有不安之理也,學人詳之。

 

脈法

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齒痛。

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方法

丹溪曰︰牙痛或出血,屬熱,胃中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調胃承氣加黃連,又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之類,外用胡桐淚、麝香擦之。

灸法︰上片痛,灸足三裡二穴(在足陽明經,膝下三寸, 骨外,大筋內陷中,灸七壯);下片痛,灸手三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經,灸七壯)。

治蟲牙痛,用韭菜子,以黃蠟包之,外以瓦片燒紅,將韭子蠟丸置於其上,又別糊一紙袋如巨螺樣,上以小竹管為袋嘴,將袋複於蠟丸上,以竹管拄於齒竅中,接煙熏之,其蟲即死而愈。

治走馬牙疳方,其效如神。

乾薑 南棗(各燒存性) 枯白礬
上各等分為末,敷之即愈。

小兒走馬牙疳,牙床一齊腐爛即死,此方神效。

婦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錢,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愈。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

麝香散(東垣) 治熱多寒少,牙齦露,肉脫血出,齒動欲落,疼痛妨食,惡寒少,惡熱多。

熟地黃(二分) 益智仁(二分半) 當歸身 生地黃 麻黃根 酒漢防己 人參(各五分) 升麻(一錢) 草豆蔻 黃連(各一錢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先用溫水漱口淨,擦之。

草豆蔻散(東垣) 治寒多熱少,牙齒疼痛。

細辛葉 防風(各二分) 羊脛骨灰 熟地黃(各五分) 當歸(六分) 草豆蔻 黃連(各一錢三分) 升麻(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如前法擦之。

羌活散 治客寒犯腦,及風寒湊襲,腦痛項筋急,牙齒痛動搖,肉齦袒脫疼痛。

本 香白芷 桂枝(各三分) 蒼朮 升麻(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草豆蔻(一錢) 羌活(一錢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 麻黃(去根節) 防風(去蘆,各三錢) 柴胡(五錢) 細辛(少許)
上為細末,如前法擦之,立愈。

白牙散(東垣)

白芷(七分) 升麻(一錢) 石膏(一錢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如前法擦之,立效。

獨聖散(東垣) 治一切牙痛風疳等証。

北地蒺藜(不拘多少,陰乾)
上為細末,每用刷牙,以熱漿水漱牙,外用粗末熬漿水刷牙,大有神效。

立效散(東垣) 治牙齒痛不可忍,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其脈上中下三部陰勝陽虛,是五臟內盛,六腑陽道脈微小,小便滑數。

細辛(三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七分) 防風(一錢) 草龍膽(洒洗,三錢)
上為細末,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以匙抄在口中,漱痛處,待少時則止。如多惡熱飲,更加草龍膽一錢。此法不定,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若更惡風作痛,加豆蔻、黃連各五分,勿加草龍膽。

牢牙散(東垣) 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痛,牙齒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羌活(一兩) 草龍膽(酒洗,一兩五錢) 羊脛骨灰(二兩) 升麻(四兩)
上為細末,臨臥時貼牙齦上。

清胃散(東垣) 治因服熱藥,或食辛熱之物,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足陽明之別絡入腦,喜寒惡熱,乃是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惡熱。

當歸身 黃連(夏月倍用) 生地黃(酒製,各三分) 牡丹皮(五分) 升麻(一錢)
上為細末,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去渣,帶涼服。

神功丸(東垣) 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牙齒落,血不止。

蘭香葉(如無藿香代之) 當歸身 藿香葉 木香(各一錢) 升麻(一錢) 生地黃(酒洗) 甘草(生,各三錢) 黃連(酒洗) 縮砂仁(各五錢)
上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加至二百丸止,白湯下,食遠服。此藥兼治血痢,及血崩,及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或黑色,及腸 下血,空心服,米湯下,其脈洪大而緩者,及治麻木,血氣上沖,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皆效。

祖傳方 治胃有實熱齒痛,或上 痛尤甚者。

用涼膈散,以大黃酒蒸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含咽即愈。

又方 治胃熱齒痛,口臭穢不可近者。

用大黃牡荊一、二十斤,於火上烹瀝,入薑汁六分之一,時時含咽,甚效。

又擦牙止痛方

用黃蠆蜂窠一個,以川椒填滿其竅,更以白鹽一錢封口,燒存性,入香白芷、羊脛骨灰各一錢,同研為細末,先以清茶漱口淨,然後以此藥擦之,及敷痛處。如有蟲蛀孔作痛,以少許塞於孔中立愈。

又灸法亦妙︰

列缺二穴,在手太陰肺經與陽明經相連,叉手取穴中指盡處、又看其浮脈丫叉之間,灸七壯,其痛立止,永不再發。

鼻病

《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鼻者肺之外侯。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於肺臟,鬱熱久則見於外而為鼻 淮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似水之象,亢則害承乃製也。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於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証也,《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又有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額鼻淵,鼻中濁涕如涌泉下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 肉、鼻癰等証,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無忽也。

脈法

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

方法

丹溪曰︰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氣不宣通。寒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芩、連、梔子之類。

面鼻紫黑,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之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寒,污濁凝結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滯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紅花(酒浸)、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煎,調五靈脂末服。氣弱者,加黃耆(酒浸)。

酒 鼻乃熱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梧桐子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燒油,熱敷之。

又方 用山硫黃(入蘿卜內煨)、乳香、輕粉、烏頭尖,酥調敷。或用膽礬敷之。

又方 用山梔為末,蜜蠟丸如彈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湯下。

鼻 肉乃肺氣盛,用枯礬研為末面,脂調綿裹塞鼻中,數日自消。

又方 木通、附子炮、細辛,蜜和綿裹塞鼻中。又用防風通聖散加京三棱、山茱萸肉、海藻,並用酒浸,炒為末,每服一錢五分,酒調服之。

鼻淵,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防風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五分,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

防風湯(宣明)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川芎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防風(去蘆,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服,食後服,日三服。

麗澤通氣湯(東垣) 治鼻不聞香臭。

黃耆(八分) 蒼朮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 葛根(各六分) 炙甘草(四分) 麻黃(不去節,冬月加) 川椒白芷(各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

溫肺湯(東垣) 治鼻不聞香臭,多眵淚。

丁香(二分) 防風 炙甘草 葛根 羌活(各五分) 升麻 黃耆(各七分半) 麻黃(不去節,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蔥白三根,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御寒湯 治寒氣風邪傷於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

黃連 黃柏 羌活(各二分) 炙甘草 佛耳草 款冬花 白芷 防風(各三分) 升麻 人參 陳皮(各五分) 蒼朮(七分) 黃耆(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

祖傳方 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亦時痛,俗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

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寸許,燒存性,為細末,酒調服之即愈。

又治方 用白牛毛棖葉(如白楊木葉,香辣者是)焙乾為末,吹入鼻中,立愈。

痔漏

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又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若夫飽食太過,則脾氣倦甚,不能運化精微,朝傷暮損,清濁混淆,故食積下流於大腸之間而為病也。蓋脾胃一虛,肺氣亦乏,而大腸之氣亦從而虛,其肝木得以乘虛下流而為腸風病,則是皆金失所養、木寡於畏之所為耳。其為變見名狀種種不同,曰牛奶,曰鼠奶,曰雞心,曰雞冠,曰蓮花,曰翻花,曰蜂窠,曰穿腸,曰外痔,雖曰為狀不一,而其因則同焉。治法以苦寒瀉火,芩、連、梔子、槐花之類。以辛溫和血,川歸、川芎、桃仁之類。風邪在下,以秦艽、防風、升麻之類提之。燥熱怫郁,以大黃、枳殼、麻仁之類潤之。遘此疾者,自宜慎口節欲,依法調治,無有不安者也。

 

脈法

脈沉小實者,易治;浮洪而軟弱者,難愈。

方法

丹溪曰︰痔病,因風熱燥歸於大腸也,治血為主,大法用條芩涼大腸,人參、黃連、生地黃、槐角涼血生血,當歸和血,川芎、升麻、枳殼寬腸。

漏瘡,先須用補藥以補氣血,參、耆、歸、朮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為末,津和作餅子如錢濃,以艾多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熱,不可令痛,餅乾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補氣血藥,作膏藥貼之。

一方 治痔瘡腫痛,用蝸牛(一名蜒蝣)陰乾為末,敷之即愈。或用香油浸蝸牛月餘,而以其油沫敷,亦效。

洗藥,用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蓮房煎湯,先熏後洗。

又方 治痔瘡風腫疼痛,用胡麻子煎湯洗之,其腫即消。

又方 用木鱉子、五倍子共為細末,調敷。

塞藥,用爐甘石,以童子尿淬之,牡蠣,共為末敷之。

又方 用馬蘭草根研細敷上,片時看肉平去藥,稍遲恐肉反出。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用黃芩、秦艽、槐角、青黛、升麻。

一方 用︰大黃(煨) 桃仁(去尖,各三錢) 皮(炙) 黃連 秦艽 槐角子(各一兩) 當歸 檳榔 皂角仁 黃柏(炒) 荊芥 枳殼(各五錢)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如下鮮血者,加棕櫚灰、蓮房灰。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

秦艽羌活湯(東垣) 治痔漏,成塊下垂,不任其癢。

羌活(一錢二分) 秦艽 黃耆(各一錢) 防風(去蘆,七分) 升麻 炙甘草 麻黃 柴胡(各五分) 本(三分) 細辛 紅花(各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忌寒風處大小便。

秦艽蒼朮湯(東垣) 治痔核已破,謂之痔漏,大便秘澀,必作大痛,此濕、熱、風、燥四氣合而為病。故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兼受火邪也。其西方肺金主氣,其體收下,亦助病為邪,須當用破氣藥兼之,其效如神。

秦艽(去蘆) 桃仁(去皮尖,另研) 皂角仁(燒存性,各一錢) 蒼朮(米泔浸) 防風(各七分) 黃柏(酒洗,五分) 當歸梢(酒洗) 澤瀉(各三分) 檳榔(二分另研) 大黃(少許,雖大便過澀,亦不可多用也)
上件除檳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另研外,餘藥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入檳榔等三味末子,再上火煎至一盞,空心熱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不犯胃氣也。服藥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濕面、大料、椒、薑等物,若犯之其藥無效。如有白膿,加白葵花頭五朵,去萼心,青皮五分,入正藥中同煎,木香三分為細末,同檳榔等三味依前煎服餌。古人治此疾,多以歲月待除之,惟此藥一服即愈。

秦艽當歸湯(東垣) 治痔漏,大便燥結疼痛。

大黃(煨,四錢) 秦艽(去蘆) 枳實(各一錢) 澤瀉 當歸梢 皂角仁 白朮(各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二十個,去尖,研細)
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主一盞,食前服,忌如前。

秦艽防風湯(東垣) 治痔漏,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者,非痔漏也)此藥主之。

秦艽 防風 當歸身 白朮(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 澤瀉(各六分) 黃柏(酒洗,五分) 大黃(煨) 陳皮(各三分) 柴胡 升麻(各二分) 桃仁(三十個,去尖,另研) 紅花(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之。避風寒,忌房事、酒、濕面、大辛熱之物。

當歸郁李仁湯(東垣) 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腸頭,下血苦痛。

郁李仁 皂角仁(各二錢,另研) 枳實(七分) 秦艽(去蘆) 麻仁 當歸梢 生地黃 蒼朮(各五分) 大黃(煨) 澤瀉(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除皂角仁為末用外,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入皂角仁末和勻,空心服,忌如前。

紅花桃仁湯(東垣) 治痔漏經年,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治法,當補北方,瀉中央。

黃柏(一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 澤瀉(八分) 蒼朮(六分) 當歸梢 漢防己 防風梢 豬苓(各五分) 麻仁(二分) 紅花(少許) 桃仁(十個)
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如前。

七聖丸(東垣) 治大腸疼痛不可忍。《脈訣》云︰積氣生於脾臟傍,大腸疼痛陣難當,但令稍瀉三焦火,草漫多方立紀綱。

羌活(一兩)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另研,一兩五錢) 大黃(八錢,煨) 檳榔 桂心 木香 川芎(各五錢)
上除郁李仁另研施入外,其餘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食前服,取微利,一般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

秦艽白朮丸(東垣) 治痔疾並漏,有膿血,大便燥硬,疼痛不可忍。

秦艽(去蘆) 桃仁(去皮尖,研) 皂角仁(燒存性,各一兩) 當歸梢(酒浸) 澤瀉 枳實(麩炒黃色) 白朮(各五錢) 地榆(三錢)
上為細末,和桃仁泥再研勻,麵糊為丸,如雞頭實大,令藥光滑,焙乾,每服五、七十丸,白湯空心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忌生冷、硬物、冷水、冷菜之類,並酒、濕面及辛辣、大料、熱物,犯之則藥無驗也。 \痔漏

脫証

( 音工,下部病也。俗作肛,非。)
屬氣血虛與熱,氣虛參、 、升麻、川芎,血虛四物湯,熱加黃柏。外以五倍子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次、七次必收。

又方 以陳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又方 以鱉頭燒存性為末,真麻油調敷即收。龜頭亦可。

(祖傳方)

七花丸 治腸風下血、久痔皆效。

山茶花 芙蓉花 石榴花 檢漆花 白茅花(銼,各一兩,俱燒存性) 松花(一兩,燒存性) 槐花(二兩,炒焦黑) 枳殼(一兩,麩炒黃色) 甘草(炙,五錢) 地榆(一錢) 檳榔(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醋調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煎烏梅湯下。

又方 治腸風下血等証。

乾柿餅(燒存性,秤灰二兩) 烏梅(燒存性,二兩) 酒瓶箬(已酒過一年者,或二、三年者,尤良。燒存性,二兩) 槐花(五錢,炒焦黑) 百藥煎(一兩,如無以五倍子炙焦黃代之) 枳殼(五錢,麩炒黃色)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醋湯下。或加檳榔五錢。

汗証

《內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據內經獨主於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其天氣若不下降,則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汁液也。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故內經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

其自汗者,無時而 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大法︰心虛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骨,壯水之主,以製陽光也。醫者宜詳辨之,毋錯。

 

脈法

脈大而虛、浮而濡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

傷寒,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

方法

丹溪曰︰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盜汗,屬血與陰虛。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

治自汗,用人參、黃耆,少佐以桂枝。陽虛者,附子亦可用。

痰病亦有汗者。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

麥煎湯(東垣)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虧欠,體常自汗,夜臥則甚,久而不止,體瘦,心忪驚惕,短氣疲倦。

牡蠣 黃耆 麻黃根(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入小麥百餘粒,水煎服。

調衛湯(東垣)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証。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 羌活(二分) 生甘草 當歸梢(各五分) 生地黃 麥門冬(各三分)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豬苓(二分) 蘇木 紅花(各一分) 五味子(七粒)愚恐自汗陽虛之証不應下羌活、半夏、生薑三味辛散發表之劑,恐傳寫之誤,姑存之。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當歸六黃湯(河間)盜汗之至藥也。

當歸(一錢) 生地黃 熟地黃 黃柏(各七分) 黃耆(一錢) 黃連(七分) 黃芩(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小兒減半。又曰,小兒不須治。(小兒雖能自愈,然不治,病恐日甚,治之尤妙。)

黃耆建中湯(活人) 治自汗及盜汗皆效(方見傷寒門桂枝湯。或加浮小麥一撮,尤妙。)

四製白朮散 治盜汗。

白朮(四兩,內一兩以黃耆同炒,一兩以石斛同炒,一兩以特蠣同炒,一兩以麩皮同炒,凡同炒者皆去之)
上取白朮一味為末,每服三錢,粟米湯調下。

正氣湯(東垣) 治盜汗。

黃柏 知母(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細切,水煎服之。

白朮散(東垣) 治飲酒中風多汗,食即汗出如油漏,久不治必成消渴。

牡蠣(三錢炒) 白朮(一兩二錢五分) 防風(二兩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候。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丹溪活套)云︰仲景桂枝湯,治外感風邪自汗之聖藥也。黃耆建中湯,治外感挾氣虛自汗之劑也。東垣補中益氣湯,治傷寒氣虛自汗之妙劑也。甚者六脈浮軟而虛,本方加附子以治陽虛,其效如 應桴。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參、耆,加麥門冬、五味子、黃連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藥各五分。若不陰虛,只有桂枝湯可用也。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宜本方倍參、耆而自愈。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或盜汗者,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本方加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只用當歸六黃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水虧火盛也,本方加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黃一錢,壯水之主,以製陽光也。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証自汗不休者,總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其效捷如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製炒,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參、 等藥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凡上所云,皆指內傷虛損自汗之証,故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之藥也。

醫案

上湖呂俊文,得內傷虛証,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予以前方加減,每帖用蜜製黃耆一錢,人參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一分,加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炮附子三分,三帖而汗止,熱亦退而安。

《內經》曰︰諸痙(滑氏曰痙當作 )項強,皆屬於濕(王注云︰太陽傷濕也)。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王注云︰陽內鬱而陰行於外也)。《原病式》曰︰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屬風而主筋,經曰諸暴強直屬風,理宜然也。

其所謂諸 項強而屬於濕者何歟?蓋太陽經濕甚則兼風化,亢則害承乃製也。是故知 之為病,濕為本,風為標耳。故仲景有剛柔二 之分,不可不辨,蓋剛為陽 而柔為陰 也。若夫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脈弦長勁急,胸滿口噤,手足攣急,切牙眼開,甚則搐搦,角弓反張,此為剛 。太陽微熱,多汗不惡寒,脈遲澀弦細,四體不收,時時搐搦,閉目合口,此為柔 。大抵因風濕二氣,襲於太陽之經,亦有輕重之分。其風氣勝者為剛,風性剛急故也。濕氣勝者為柔,濕性柔和故也。外有諸虛之候,表虛不任風寒,亦能成,是以或產後,或金瘡,或跌仆撲傷,癰疽潰膿之後,一切去血過多之証,皆能成此疾也,是乃虛為本而風為標耳。亦有絕無風邪,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而為角弓反張之候者,血脫無以養筋故也。丹溪甚言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恐反燥其陰血而致不救也,可不慎歟﹗

脈法

《脈經》曰︰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 。
脈來,按之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
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病,發其汗已,其脈潑潑然如蛇,暴腹脹大,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必 (此 字恐當作死字)。
太陽病,其証備,身體強○○然,脈沉遲,此為,栝蔞桂枝湯主之。

方法

丹溪曰︰大率與癇相似,比癇為虛,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多屬氣血虛,有火有痰,宜補兼降痰火,參、 、芎、歸、竹瀝之類。

一方 治少年痘瘡靨後成,口噤不開,四肢強直,時或繞臍腹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汗止,脈極強緊如真弦。先因勞倦傷血,瘡後血愈虛而又感風寒,當用溫藥養血,辛涼散風,芍藥、當歸為君,川芎、青皮、釣鉤藤為臣,白朮、甘草為佐,桂枝、木香、黃連為使,更加紅花少許,水煎服愈。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

栝蔞桂枝湯(活人) 治太陽傷寒成 。

栝蔞根 甘草(炙,各三兩)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細切,作一服,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作三服連飲取微汗。如汗不出,少頃以熱粥發之。

葛根湯(活人) 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 。(方見傷寒門。)

麻黃葛根湯(活人) 治剛,無汗惡寒。

麻黃 赤芍藥(各三錢) 干葛(四錢五分) 豆豉(半合)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大盞,蔥白三莖,煎八分,稍熱服。

大承氣湯(活人) 治剛,大便實熱。(方見傷寒門。)

桂枝葛根湯(活人) 治柔,有汗不惡寒。(方見傷寒門。)

桂枝栝蔞根湯(活人) 治柔 通用。(方見中風門。)

小續命湯(金匱) 治剛柔二 通用。(方見中風門。)

防風當歸湯 治發汗過多,發熱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宜去風養血。

防風 當歸 川芎 生地黃(各二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東垣) 治一切去血過多,因無血養筋,令人四肢攣急,口噤如 。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酒浸洗淨)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如挾風或兼破傷風者,加防風、羌活各一錢,荊芥穗一錢半,甘草五分,減去黃耆一半,煎服。

舉卿舉敗散(活人) 治新產血虛發 者,汗後中風發熱亦然。

荊芥穗(不拘多少,微炒)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外以大豆黃卷,以熱酒沃之,去黃卷,用汁調下,其效如神。

(丹溪活套)云︰昔之所謂剛柔二 者,當以虛實論之,是也。一屬外感,一屬內傷。屬外感者為剛,宜用麻黃葛根湯、栝蔞桂枝湯、小續命湯;在裡者,大承氣湯之類。屬內傷者為柔,宜用補中益氣湯、八物湯、四物湯之類。

如以風濕二事分剛柔而治,恐誤醫者不勝其多;今以虛實分治,其理昭然無疑矣。

醫案

陶氏婦,年三十餘,身材小瑣,形瘦弱,月經後,忽一日發,口噤,手足攣縮,角弓反張。予知其去血過多,風邪乘虛而入,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荊芥,少加附子行經,二帖病減半,六帖病全安。

厥病

《內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又曰︰寒厥者,此人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複,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由陽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熱厥者,此人必醉飽入房,精氣中虛,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能滲營其四肢也。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腎氣日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又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厥,厥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令人暴仆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也,名曰尸厥。考之張仲景傷寒論,陰陽二厥之証,皆指手足逆冷而言也。河間《原病式》曰︰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証,身涼不渴,脈遲而微。陽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陽証,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証,脈微欲絕而死者,此為極熱而然。俗醫妄謂變成陰証,急用熱藥助其陽氣,以致十無一生也。愚按︰內經曰寒熱二厥者,皆常病虛損証也,並宜補益之法,但熱厥補陰,寒厥當補陽耳,正經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若夫《傷寒論》所謂陰陽二厥者,冰炭殊途,治法亦異,診察之間,死生反掌,醫者其可不盡心乎。

 

脈法

《脈經》曰︰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而後自愈。

《活人書》云︰陽厥脈滑而沉實,陰厥脈細而沉伏。

方法

丹溪曰︰厥因氣虛、血虛者多。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熱厥脈數,外感脈浮而實,有痰者脈弦。熱用承氣湯,痰用白朮、竹瀝,外感宜解散藥中加薑汁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

《活人書》曰︰初得病身熱頭痛,大便秘,小便赤,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安臥,譫語昏憒而厥,此陽厥也,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治之,渴者白虎湯妙。手足厥冷,脈乍結,此邪氣結在胸,心下煩滿,飢不能食,瓜蒂散吐之。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急服五味子湯,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傷寒厥逆,心下怔忡者,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主之。如得病後,四肢逆冷,脈沉而細,足攣臥而惡寒,引衣蓋複,不飲水,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陰厥也,四逆湯、白通湯。厥逆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理中湯。無熱証而厥,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喘促脈伏而厥,五味子湯。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五味子湯(活人) 治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五味子(一兩) 人參 麥門冬 杏仁 陳皮(以上各五錢)
上細切,用水三盞,生薑十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見傷寒門。)

茯苓甘草湯 治陽厥怔忡,手足厥逆,心下有水氣。

茯苓 桂枝(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通脈四逆湯(活人) 治陰厥,下利清穀,四肢逆冷,脈微。

甘草(六錢五分)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炮)
如面赤者,加蔥九莖。嘔者,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上用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活人) 治無熱証而厥。

當歸 芍藥 桂枝 細辛(各一兩) 甘草 通草(各六錢五分) 吳茱萸(三錢) 生薑(六錢)
上細切,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分三服。

吳茱萸湯(活人) 治陰厥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 生薑(各五錢) 人參(三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大棗一枚,煎至一盞半,溫服,忌生冷物。

蘇合香丸(局方) 治卒厥不知人,未詳風痰氣厥,先與此藥極妙。每用一丸,以湯調化灌之即醒,醒後察脈而用他藥。

(丹溪活套)云︰熱厥四肢煩熱,蓋濕熱鬱於脾土之中,治用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寒厥手足逆冷者,多是氣血不足,補氣血藥加附子。飲酒人或體肥盛人手足熱者,濕痰鬱火盛也,二陳湯加芩、連、梔子之類。若忽然手足逆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屬痰火,亦有陰先虧而陽暴熱者,宜多用參膏,兼竹瀝、薑汁與之。人瘦弱者,雖無痰而火亦盛也,服竹瀝亦能養血而降火。

癲狂癇証

《內經》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 仆( 搖其目而暴仆也)。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仆而不知人,氣複則蘇,此則癇之類也。
又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
又曰︰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是蓋得之於陽氣太盛,胃與大腸實熱燥火鬱結於中而為之耳,此則癲狂之候也。曰癲曰狂,分而言之,亦有異乎?

《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素問注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然則喜屬於心而怒屬於肝,乃二臟相火有餘之証,《難經》陰陽之說,恐非理也。大抵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癇病獨主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宜乎吐,狂宜乎下,癲則宜乎安神養血,兼降痰火。 雖然此三証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痴者,縱有千金我酬,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脈法

脈大堅疾者癲狂,脈虛弦為驚,為風癲。脈沉數為痰熱。脈大滑者自已。沉小急疾者死。虛而弦急者死。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入臟則死,入腑則愈。丹溪曰︰癲狂,脈虛易治,實者難治。

方法

丹溪曰︰癇証大率屬痰與火,不必分五等。大法︰行痰為主藥,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治無不愈者。有熱者,用涼藥以清心。有痰者,必用吐,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癲狂原病式所論甚精,蓋以世以重陰為癲,重陽為狂,誤也,大概皆是熱耳。

盧氏曰︰重陰重陽之分,難經之言也。河間謂素問注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五志所發皆為熱也,心熱甚則多喜,火旺製金不得平木,則肝實而多怒也。又發熱於中,則多干陽明,經謂陽明之厥則癲疾,又謂服膏粱芳草石藥,則熱氣悍,發為癲狂。此原病式本素問之論,以明癲狂俱是熱病,而重陰之說非也。
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宜開痰鎮心神。亦有中邪者,以治邪法治之。
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去痰寧心,宜大吐大下愈。

一方 治癇証,用大蝙蝠一個,以朱砂三錢填入腹內,以新瓦盛火炙,令皮焦酥為度,候冷為細末,每一個分作四服,氣弱及年幼者作五服,空心白湯調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

龍腦安神丸(寶鑒) 治男女五般癲癇,無問遠近,發作無時。

茯神(三兩) 人參 地骨皮 甘草 麥門冬 桑白皮(各二兩) 馬牙硝(二錢) 龍腦 麝香(各三分) 牛黃(五錢) 朱砂(二錢五分) 烏犀角(一兩) 金箔(三十五片)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
如風癇病,冬月溫水化下,夏月涼水化下,不拘時。二、三歲者,日進一服。
大人每服一丸,小兒一丸,分作二丸服。虛勞發熱咳嗽,新汲水化下。

神應丹(寶鑒) 治諸癇。

辰砂(不拘多少,研細)
上以豬心血和得所,以蒸餅裹劑蒸熟,取出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煎人參湯下。

五色丸(錢氏) 治諸癇。

朱砂(五錢,另研) 水銀(二錢五分) 雄黃(一兩,熬) 珍珠(一兩,另研末) 鉛(三兩,用水銀同熬)
上和勻再研極細,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別煎金銀薄荷湯送下。

二白丸(元戎) 治痰涎為病患,以致癲癇狂妄驚悸等証。

白礬(一兩) 輕粉(一字或五分,量虛實加減)
上用生蒸餅劑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輕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如黍米大。

妙香丸(拔萃) 治時毒傷寒,解五毒潮熱積熱,及小兒驚癇等証。

辰砂(九兩,另研) 龍腦 膩粉 麝香(研,各五錢) 牛黃(五錢) 金箔(九十片,研) 巴豆(二百二十五粒,去皮心及油)
上合研勻,煉蜜為丸,每兩分作三十丸,米飲下。

朱砂滾涎丸(子和) 治五癇等証。

朱砂 白礬(生用) 赤石脂 硝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蒜膏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碧霞丹(局方) 治痰涎壅塞,牙關緊急,目睛上視,癲癇狂妄等証。

石綠(五錢,研九度飛) 附子尖 烏頭尖 蠍稍(各二十個)
上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更以溫酒半合飲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証以他藥治之。如口噤者, 開灌之。

控涎丹(三因) 治痰迷心竅,狂言譫語,如有所見。(方見痰飲門。)

牛黃瀉心湯(御藥院方) 治心經邪熱,狂言妄語,心神不安。

腦子(另研) 牛黃(另研) 朱砂(另研,各一錢五分) 大黃(生,一兩)
上各研為細末,和勻再研,每服三錢,煎生薑、蜜水調下。

牛黃清心丸(局方) 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癲狂,語言譫妄,虛煩少睡,甚至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等証。

羚羊角末(一兩) 人參(去蘆,二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二錢) 川芎(一兩二錢半) 防風(去蘆,一兩五錢) 阿膠(炒,七錢五分) 乾薑(炒,七錢五分) 白朮(一兩五錢) 牛黃(研,一兩二錢) 麝香(研,一兩)犀角末(二兩) 雄黃(研飛,八錢) 龍腦(研,一兩) 金箔(一千四百片,內除四百片為衣) 白芍藥(一兩五錢) 柴胡(去蘆,一兩二錢) 甘草(銼炒,五兩) 乾山藥(七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五錢) 桔梗(去蘆,一兩二錢)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黃色,一兩二錢半,另研) 黃芩(一兩五錢,去朽) 神曲(炒,二兩五錢) 大棗(一百個,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白蘞(七錢五分) 蒲黃(炒,二兩五錢) 當歸(去頭,一兩五錢) 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炒) 肉桂(去皮,一兩七錢半)
上除棗杏仁金箔外,牛黃、龍胸、麝香、雄黃四味研為細末,入餘藥和勻,煉蜜入棗膏為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食後溫水化下。

(丹溪活套)云︰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為癲癇狂妄之証,宜以人事製之,非藥石所能療也。須診察其由以平之︰怒傷於肝者,為狂為癇,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於心者,為癲為癇,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於肺者,為癇為癲,以喜勝之,以思解之。思傷於脾者,為癇為癲為狂,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傷於腎者,為癲為癇,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於膽者為癲,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傷於心胞者為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耳。

祖傳方 治癲癇,神效。

九節菖蒲一味(不拘多少,不聞雞犬聲者佳,去毛焙乾)
上以木臼杵為細末,不可犯鐵器,用黑 豬心,以竹刀批開,沙罐煮湯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錢。

邪祟

《內經》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夫經之所謂邪者,風寒暑濕燥火有餘之淫邪耳,非若世俗所謂鬼神之妖怪也。病有心虛驚惕,如醉如痴,如為邪鬼所附,或陽明內實,以致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皆痰火之所為,實非妖邪祟之所迷也。古雖有禁咒一科,及龍樹咒法之治,皆移精變氣之術,但可解疑釋惑,以使心神之歸正耳,何邪祟之可祛哉。

丹溪曰︰血氣者,心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按︰此恐指山谷間狐魅而言)。若夫氣血兩虛,痰塞心胸,妨礙升降,不得營運,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為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可不審乎。

 

脈法

脈乍疏乍數,乍大乍小,或促或結,皆邪脈也。脈緊而急者,遁尸。

方法

丹溪曰︰俗之沖惡者,謂沖斥邪惡鬼祟而病也。如病此者,未有不因氣血先虧而致者焉。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

《素問》遺篇曰︰入憂愁思慮則傷心,又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因而三虛,神明失守。

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治法,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穴也,複刺心俞即生。人飲食勞倦則傷脾,又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入房,汗出於脾,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因而三虛,脾神不守。蓋脾者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土不及歲,有青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沖陽穴也,複刺脾俞即生。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又遇持重遠行,汗出於腎,或遇太陽司天,天數不及,因而三虛,腎神不守。蓋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歲,有黃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穴也,複刺腎俞即生。人暴怒氣逆則傷肝,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或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因而三虛,肝神不守。蓋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木不及歲,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少陽之所過,丘墟穴也,複刺肝俞即生。人形寒飲冷則傷肺,複登高疾走,汗出於肺,或遇陽明司天,天數不及,因而三虛,肺神不守。蓋肺為相傳之官,治節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金不及歲,有赤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合谷穴也,複刺肺俞即生。

愚按︰人見五色非常之鬼,皆自己精神不守,神光不完故耳,實非外邪所侮,乃元氣極虛之候也。因患者親目所視,故實信真為邪鬼所迷,但當推其同行同坐者不見有物,足可以決此疑耳。

五邪刺法

肝虛見白尸鬼,而後暴厥不知人,名曰卒尸(五邪病名並同)。目中神彩不變,四肢雖冷,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不卷,卵不縮者,可刺之複蘇。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穴五寸,足少陽之原也,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徐徐出針,按口中閉氣,腹中鳴者可治,更刺肝俞。

肝俞二穴,在背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以毫針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三分,複取針至三分,留一呼,徐出針,氣反即蘇。

心虛見黑尸鬼,而後暴厥不知人,四肢雖冷,目中精彩不變,氣雖閉絕,舌不卷,卵不縮,未出一時可治,刺之複蘇。

陽池二穴,在手表腕陷中,手少陽之原也,用毫針刺入二分,得氣則補,留七呼,次進一分,留三呼,複退,留一呼,徐徐出針,手捫其穴即蘇。

脾虛見青尸鬼,而後暴厥不知人,四肢冷而身溫唇溫,不出一時可治。

沖陽二穴,在足趺上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足陽明之原,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徐退針,以手捫之,複刺脾俞。

脾俞二穴,在背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二呼,進二分,動氣至徐徐出針即蘇。

肺虛見赤尸鬼,而後暴厥不知人,雖無氣、手足冷,心腹溫、鼻微溫、目中神彩不變、口中無涎、舌不卷、卵不縮者,未出一時可治。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兩歧骨間,手陽明之原也,用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複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其穴,複刺肺俞。

肺俞二穴,在背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用毫針刺入一寸半,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穴即蘇。

腎虛見黃尸鬼,而後暴厥不知人,氣絕,四肢厥冷,心腹微溫,目中精彩不變,唇舌不黑,口中無涎可救。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之原,用毫針刺入一分半,得氣則補,留三呼,進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針,以手捫穴,複刺足少陰之俞。

足少陰之俞,在背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用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又進五分,留三呼,徐徐出針,以手捫其穴即蘇。凡以上刺法,必先以口含針暖而刺之,則經脈之氣無拒逆也。

丹溪治一婦人如癇,或作或輟,恍惚不省人事。一日略蘇醒,診視間忽聞床上有香氣,繼又無所知識。丹溪曰︰氣因血虛亦從而虛,邪因虛而入,理或有之。遂以秦承祖灸鬼法灸治,……即愈。

秦承祖灸鬼法

治一切驚狂譫妄,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等証。

以病者兩手大拇指,用細麻繩扎縛定,以大艾炷置於其中兩介甲及兩指角肉,四處著火,一處不著即無效,灸七壯神驗。

還魂丹 治中惡已死。

麻黃(三兩) 桂枝(二錢) 杏仁(十二粒)
上作一服,水煎,灌下即醒。

桃奴丸 治心氣虛怯有熱尸注魘夢驚癇等証。

桃奴(即桃樹上不落乾桃,十二月收七個,另研) 辰砂(五錢,另研) 桃仁(十四個,另研) 玳瑁(一兩,另研) 琥珀(三錢,另研) 烏犀角(五錢,石上水磨) 牛黃(一錢,另研) 龍腦(二錢,另研) 麝香(一錢,另研) 雄黃(桃葉煮水飛,三錢) 安息香(一兩,以無灰酒研飛)
上以安息香同桃仁、琥珀共熬成膏,和諸藥末為丸,如雞頭實大,陰乾,每服一丸,人參湯化下。

蘇合香丸 治諸般怪疾。(方見氣門。)

一方 治魘死不還。

用半夏末不拘多少,吹入鼻中即醒。

(祖傳方)

辟邪丹 治沖惡怪疾,……。

人參 茯神 遠志 鬼箭羽 九節菖蒲 白朮 蒼朮(米泔浸) 當歸(各一兩) 桃奴(焙乾,五錢) 雄黃(另研) 辰砂(各三錢,另研) 牛黃(一錢,另研 )金箔(二十葉) 或加麝香(一錢)
上件以桃奴以上諸藥為細末,入雄黃、辰砂、牛黃三味末子和勻,以酒調米粉打糊為丸,如龍眼大,金箔為衣,臨臥以木香湯化下一丸,諸邪不敢近體,更以絳紗囊盛五、七丸懸床帳中尤妙。

醫案

一婦人年二十七美貌,得一証如醉如痴,頰赤面青,略有潮熱,飲食不美,其脈乍疏乍數而虛,……一醫與八物湯,服數十帖不效。召予治之,……取……膽汁丸安神定志之藥,以八物湯吞下。服藥十數帖,丸藥一料,以安其神。丸藥用遠志、石菖蒲、川歸、黃連、茯神、朱砂、側柏葉、草龍膽等藥。

怔忡驚悸健忘証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驚悸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君亦為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証作矣。夫所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証之因,亦有清痰積飲,留結於心胞胃口而為之者,又不可固執以為心虛而治。醫者自宜以脈証參究其的而藥之,毋認非以為是也,慎之慎之﹗

脈法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趺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致也。)寸口脈緊,趺陽脈浮,胃氣則虛,是以悸。肝脈動暴,有所驚駭。

方法

丹溪曰︰屬血虛有痰。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怔忡無時,悚悸有時而作。

大法,四物湯、安神丸之類,有痰者用痰藥。

驚悸者屬血虛,用朱砂安神丸最好。或有痰迷心竅者,宜用治痰藥。

一方 治勞役大虛心跳。

朱砂(另研,水飛) 白芍藥 當歸身(酒浸) 側柏葉(各三錢) 川芎 甘草 陳皮(各一錢) 炒黃連(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豬心血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津唾咽下,或少用白湯一口送下,食後臨臥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

驚悸養血湯(局方) 治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動驚起。

黃耆 茯神 半夏曲 川芎(各五分) 遠志(去心,甘草水浸) 桂心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子 人參(各二分半) 甘草(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如停水,加茯神、檳榔各三分同煎。

安神丸(東垣)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另研,水飛) 生地黃(酒洗) 當歸身(酒洗) 甘草(炙,各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後津唾咽下。一方,朱砂安神丸,無地黃、當歸,用生甘草。

溫膽湯(活人) 治心膽怯,怔忡易驚。

半夏(湯炮七次,去皮) 竹茹 枳實(各二錢) 生薑(四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定志丸 治心氣不足,恍惚多忘,及怔忡驚悸等証。

人參 白茯苓(各三錢) 遠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下。

朱雀丸(河間) 治怔忡驚悸等証。

茯神(二兩) 沉香(五錢) 朱砂(五錢,另研,為衣)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八物定志丸(東垣) 平補心氣,安神鎮驚,除膈間痰熱等証。

遠志(去心) 石菖蒲 麥門冬(去心) 茯神(去皮) 白茯苓(各一兩) 白朮(五錢) 人參(一兩五錢) 牛黃(二錢,另研)
上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黃耆(蜜炙) 龍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錢) 人參 木香(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祖傳方 治憂愁思慮傷心,令人惕然心跳動,驚悸不安之証。

川歸(酒洗用身) 生地黃(酒洗) 遠志(去心) 茯神(各五錢) 石菖蒲(九節) 黃連(各二錢五分) 牛黃(一錢,另研) 辰砂(二錢,另研) 金箔(十五片)
上以前六味研細,入牛黃、辰砂二味末子,豬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每服五十丸,煎燈心湯送下。

三消

《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又曰︰癉成為消中。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若消則目黃口乾,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當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 悍,能助燥熱也。

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當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飢虛,癉成為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葉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癰;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膨脹,皆為不治之証也。張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複傳下消矣。先哲用藥,厥有旨哉。然臟腑有遠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製小其服,腎肝位遠,宜製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製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所謂上熱未除,中寒複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製也,治斯疾者宜審焉。

 

脈法

《脈經》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傷寒厥陰篇云︰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浮則衛氣不足,遲則榮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緊(《要略》作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緊(《要略》作堅),緊數相搏,則為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心脈微小為消癉。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脈數大者生,沉小者生;實而堅大者死,細而浮短者死。

方法

丹溪曰︰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

大法,黃連、天花粉二味為末,藕汁、人乳汁、生地黃汁、佐以蜜、薑汁為膏,和二味,留舌上,徐徐以白湯少許送下。能食者,加石膏。

豬肚丸

黃連(五兩) 麥門冬(去心) 知母(去毛) 栝蔞根(各四兩)
上為細末,入雄豬肚內縫之,蒸熟乘熱於石臼中搗爛,如乾加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一云治消中)。

天花粉,治消渴之聖藥也。凡消渴藥中,大禁半夏,及不可發汗。

三消者,瓊玉膏最妙。(方見咳嗽門。)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

和血益氣湯(東垣) 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柴胡 炙甘草 生甘草 麻黃根(各三分) 當歸梢(酒洗,四分) 知母(酒洗) 漢防己(酒洗) 羌活(各五分) 石膏(六分,另研) 生地黃(酒洗) 黃連(酒洗,各八分) 黃柏(酒洗) 升麻(各一錢) 杏仁(去皮,另研,六分) 紅花(少許) 桃仁(去皮,另研,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酒醋熱濕面。

當歸潤燥湯 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澀乾燥結硬,燥渴喜好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見浮雲。

細辛(一分) 生甘草 炙甘草 熟地黃(各三分) 柴胡(去蘆,七分) 黃柏(酒洗) 知母(酒洗) 石膏 桃仁泥 當歸身 麻仁 防風 荊芥穗(各一錢) 升麻(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杏仁(七個,另研為泥) 小椒(三粒,炒出汗)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食遠,忌辛熱物。

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子,東垣)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升麻(四分) 防風(去蘆) 生甘草 漢防己 生地黃(各三分) 當歸身(六分) 柴胡 羌活 炙甘草 黃耆 酒知母 酒黃芩(各一錢) 酒草龍膽 石膏 黃柏(各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十個,另研) 杏仁(十個,研)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加酒一匙,稍熱服。

辛潤緩肌湯(一名清神補氣湯,東垣) 前消渴症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努,此藥主之。

生地黃 細辛(各一分) 熟地黃 石膏(各四錢) 黃柏(酒洗) 黃連 生甘草 知母(各五分) 柴胡(去蘆)當歸身 荊芥穗(各一錢) 升麻(一錢五分) 桃仁泥 防風(各一錢) 紅花(少許) 杏仁(六個,另研) 小椒(二粒,炒出汗)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食遠服。

生津甘露飲子 治消渴,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能下,時有腹脹,或泄黃如糜,名曰飧泄,渾身色黃,目睛黃甚,四肢痿弱,前陰如水,尻臀腰背寒,面生黧色,脅下急痛,善嚏,喜怒不常,健忘。

藿香(二分) 柴胡 黃連 木香(各三分) 白葵花 麥門冬(去心) 當歸身(酒洗) 蘭香(各五分) 蓽澄茄 生甘草 山梔子 白豆仁 白芷 連翹 薑黃(各一錢) 石膏(一錢二分) 杏仁(去皮尖) 酒黃柏(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 酒知母 升麻 人參(各二錢) 桔梗(三錢) 全蠍(五個,去毒)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捏作片子,日中晒半乾,擦碎如黍米顆大,每服一錢,津唾下,或白湯送下,食遠服。

黃耆飲(東垣) 治三消。

黃耆(蜜炙,六兩) 炙甘草(一兩)
上細切,每服二錢,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方見虛損門。)

人參白朮湯(東垣) 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郁甚而成消渴,多飲水而小便數。兼療一切陰虛陽實,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過積毒,腸胃燥澀,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人參 白朮 當歸 芍藥 大黃(酒浸紙裹煨) 梔子(炒) 荊芥穗 薄荷 桔梗 知母 澤瀉(各五錢) 茯苓(去皮) 連翹 栝蔞根 干葛(各一兩) 甘草(三兩) 藿香葉 青木香 官桂(各二錢) 石膏(四兩) 寒水石(二兩) 白滑石(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入芒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如腸胃鬱結,濕熱內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服。

絳雪散(東垣) 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數者,大有神效。

黃芩(酒炒) 黃丹(炒飛) 漢防己 栝蔞實(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漿水調下,臨臥時並進三服即止。

人參散(東垣) 治腎消善飲,而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朮 澤瀉 栝蔞根 桔梗 梔子 連翹(各二分) 葛根 黃芩 大黃(酒浸,紙裹煨) 薄荷 白茯苓(各五分) 甘草(七分) 石膏(一錢) 滑石 寒水石(各一錢五分) 縮砂(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為末,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入蜜少許,再煎三兩沸,腎消食前服,上消食後服。

大黃甘草飲子(河間) 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二、三沸,出火去苦,水再煮) 大黃(一兩五錢) 甘草(四兩,長四指, 捶碎)
上用井水一桶,將前藥同煮三五時,如稠粘更添水煮,豆軟為度,盛於盆中放冷,令病患食豆,渴飲湯汁,無時候。

食盡,如燥渴止,罷藥;未止,依前再煮食之,不過三劑,其病悉愈。

麥門冬飲子(河間) 治心移熱於肺,名曰膈消,心膈有熱,久則引飲為消渴。

麥門冬(去心,一錢) 栝蔞根 知母 甘草 五味子 生地黃 人參 葛根 茯神(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竹葉七片,用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丹溪活套)云︰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上消者,本方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之類,以滋腎水,又間當飲繅絲湯為上策。

(祖傳方)

原蠶繭湯 治腎消白濁,及上中二消,飢渴不生肌肉,其效如神。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相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不渴也。

原蠶(即再養晚蠶也,其繅絲湯極效。如無繅絲湯,以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