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內經敘濕為諸証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濕勝則濡瀉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附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脈法

脈經曰: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 脈浮風濕 脈大,或浮虛而澀者皆寒濕 脈來滑疾 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 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 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

論濕為痿為痺為痛為腫所挾寒熱不同

內經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按丹溪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 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章因於氣為腫下文不敘恐有脫簡然王注曰: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陽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但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疼全以為風治者多誤矣。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濕氣甚者為著痺也,其多汗而濡者陽氣少陰氣盛也,傷於寒濕肌 膚盡痛名曰肌痺。
謹按濕証挾寒內甚則腹痛下利外甚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潰痺而不仁也,挾風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挾熱內甚則瀉痢外甚則,或痛,或熱,或腫發黃如此等証雖內傷外感不同況有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按東垣曰:此清虛之地氣傷人也,必從足始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夫百病之變皆生於風雨寒暑及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針經解雲若身形不虛外邪不能傷也。 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痺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冷所致也,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也。
按以上論風濕寒濕之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按以上前一病本濕熱証例而論不言熱無治法當分出之濕家者唯東南方濕熱証多丹溪曰:濕熱相火為病十居八九東垣有濕熱証例詳見熱門。

論中濕為脾虛所致

陳無擇曰脾虛多中濕故曰濕流關節中之多使人 脹四肢關節疼痛而煩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治之不得猛發汗及灼艾泄瀉惟利小便為佳也。
謹按脾虛中濕內因多中滿痞膈瀉痢外感多為痿痺 腫疼痛等証蓋脾主肌肉爾況有挾風寒暑熱不一詳前人以挾風與濕在表者宜解肌兼寒與在半表裡者宜溫散宜滲泄唯濕熱在裡宜下裡虛者宜分消實脾土為上外感非脾虛宜汗之灸之要在適中病情也。

論濕生痰飲

詳見痰飲門。

論濕為瀉痢咳瘧等証

詳見泄瀉滯下等門。

論濕病似中風

詳見中風門。

論濕為腳氣

詳見腳氣門。

治濕大法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病式雲諸痙強直積飲等証皆屬於濕,或 腫體寒而有水氣裡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裡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証有二濕熱証多濕寒証少當以脈証明辨之,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証,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痢,身疼自汗為寒濕証,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蒼朮木瓜主之。

解表之劑

金匱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 (一兩一錢)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棗煎 喘者加麻黃 胃氣不和加芍藥 氣上沖加桂枝 下有寒加細辛。
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 炙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足三陰例藥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湯主之。

桂枝(八錢) 生薑(六錢) 附子(二錢) 甘草(炙四錢)
上 咀,入大棗作二次煎若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服後其人如冒狀勿怪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痛者

甘草(炙四錢) 附子(三錢) 白朮(四錢) 桂枝(八錢)
上 咀,水煎 金匱減桂枝加生薑大棗名白朮附子湯
按此一方足太陽例藥解肌之劑也。

麻黃加朮湯 治濕勝身煩疼

麻黃(六錢) 桂枝(四錢) 甘草(炙二錢) 杏仁(二十五個) 白朮(八錢)
上 咀,水煎取微汗金匱減桂術加薏苡仁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按此太陽發表例藥以上諸方治風寒濕之劑

元戎加味五苓散 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
本方加羌活
按此太陽解表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藥也。

局方五積散 治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重痛 見本方。
按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濃朴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薑濃朴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痞消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之所製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薑附之的方也,主於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

東垣羌活湯 治濕熱自甚身重,或眩暈麻木小便澀赤下焦痿弱無力行步不正 方見熱門
按此勝濕升陽之劑也,出太陽茯苓澤瀉例

溫散之劑

真武湯 治寒少甚腹痛下痢四肢沉重

附子湯 方並見寒門
按此少陰例藥也。

局方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泄皆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之也。

蒼朮 白朮 甘草(各一兩) 乾薑 茯苓(各二兩) 陳皮 丁香(各二錢半)
上 咀,每四錢入棗煎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溫中勝濕之劑。

治熱散鬱之劑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勝發熱黃膽

茵陳蒿(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勻,水煎服

宣明桂苓甘露飲 治濕熱內甚煩渴瀉痢小便澀大便急痛霍亂吐下頭痛口乾 方見暑門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兩半) 木香(一錢) 滑石(六兩) 檳榔(三錢) 茯苓(一兩) 豬苓 澤瀉 白朮桂枝(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 咀,每服六七錢,入薑煎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餘熱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泄

葶藶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一兩) 木香(半錢) 澤瀉 木通 甘草(各半兩) 桂枝(半兩) 滑石(三兩)
上為末,每三錢白湯調下。
按以上諸方出太陽例藥也,河間曰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轉泄者乃濕熱痞悶極深而攻之不開是能反為注泄此正氣已衰而多難救慎不可與此也,然當滋其化源

東垣清燥湯 治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腫痛口乾瀉痢 方見痿門。
按陰陽兩虛濕熱甚者不可缺此

當歸拈痛湯 方見瘡瘍門
按此治濕熱盛實之劑。

宣劑

瓜蒂散 治中寒濕頭痛面黃鼻塞煩而脈大

瓜蒂(一味為末)
上以些小於鼻內吹之其水自下。
按濕盛致痰液留膈上肩背重痛麻痺者宜此吐之出足太陽例藥也。

攻下之劑

宣明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方見痰飲門

舟車丸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証臨時加減

浚川散

大黃(煨二兩) 鬱李仁(二兩) 芒硝(半兩) 甘遂(一兩製) 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末, 湯調下半錢,空心臨臥隨証加減服

導水丸 治濕熱內鬱胸膈痞悶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干疥睡語切牙驚惕怔忡大小便滯澀風熱酒毒蘊熱等証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上為末,膜穭Y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煎水下隨証臨時加減
按以上諸方出陽明例藥也。又氣血之劑濕熱甚者非此不能除但中病者即止虛弱者慎之故守真亦云凡正氣已衰者不可與葶藶木香散況以上諸藥乎。

禹功散 方見疝氣門

除濕丹 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 澤瀉 葶藶(各二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牽牛(半兩) 大戟(炒三兩) 陳皮(四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水下
按此出太陽例藥諸濕鬱滯於表裡重痛沉著非此不除

東垣海金沙散 治脾濕太過通身腫滿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一兩半微炒) 甘遂(半兩) 白朮(一兩) 海金沙(三錢)
上為末,每二錢煎倒流水調下得利止後服

聖靈丹 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苦葶藶(四兩炒) 茯苓(寒食面包煨) 木香 檳榔 漢防己 木通 人參(各二錢半)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續隨子丸 治肺經有濕通身虛腫滿悶不快,或咳,或喘

人參 漢防己 赤茯苓(如工煨) 檳榔 木香(各半兩) 葶藶(四兩炒) 續隨子(一兩) 海金沙(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按此三方並太陽例藥當較其輕重選使可也。

升散滲利之劑

機要白朮芍藥湯

白朮湯
茯苓湯
東垣升陽除濕湯
升陽除濕防風湯
方並見泄瀉門

導滯通經湯 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腫注悶而痛陳五苓內減豬苓桂加木香陳皮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

局方五苓散

白朮 豬苓 茯苓(各兩半) 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熱湯調下
按以上諸方並太陽例藥宜隨症選用

平胃散

蒼朮(八兩) 陳皮(五兩) 甘草(炒三兩) 濃朴(五兩)
上為末,每三錢薑棗煎,或鹽湯點服

對金飲子 治脾胃受濕腹脹米谷不化飲食不進身體沉重肢節酸疼皮膚微腫

平胃散(一兩) 桑白皮(炒一兩)
上為末,每三二錢,入薑煎服
按此二方足太陰陽明手太陰藥也。

丹溪越鞠丸 治濕鬱

蒼朮 撫芎 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