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內經敘濕為諸証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濕勝則濡瀉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附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脈法

脈經曰: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 脈浮風濕 脈大,或浮虛而澀者皆寒濕 脈來滑疾 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 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 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

論濕為痿為痺為痛為腫所挾寒熱不同

內經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按丹溪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 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章因於氣為腫下文不敘恐有脫簡然王注曰: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陽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但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疼全以為風治者多誤矣。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濕氣甚者為著痺也,其多汗而濡者陽氣少陰氣盛也,傷於寒濕肌 膚盡痛名曰肌痺。
謹按濕証挾寒內甚則腹痛下利外甚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潰痺而不仁也,挾風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挾熱內甚則瀉痢外甚則,或痛,或熱,或腫發黃如此等証雖內傷外感不同況有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按東垣曰:此清虛之地氣傷人也,必從足始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夫百病之變皆生於風雨寒暑及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針經解雲若身形不虛外邪不能傷也。 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痺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冷所致也,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也。
按以上論風濕寒濕之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按以上前一病本濕熱証例而論不言熱無治法當分出之濕家者唯東南方濕熱証多丹溪曰:濕熱相火為病十居八九東垣有濕熱証例詳見熱門。

論中濕為脾虛所致

陳無擇曰脾虛多中濕故曰濕流關節中之多使人 脹四肢關節疼痛而煩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治之不得猛發汗及灼艾泄瀉惟利小便為佳也。
謹按脾虛中濕內因多中滿痞膈瀉痢外感多為痿痺 腫疼痛等証蓋脾主肌肉爾況有挾風寒暑熱不一詳前人以挾風與濕在表者宜解肌兼寒與在半表裡者宜溫散宜滲泄唯濕熱在裡宜下裡虛者宜分消實脾土為上外感非脾虛宜汗之灸之要在適中病情也。

論濕生痰飲

詳見痰飲門。

論濕為瀉痢咳瘧等証

詳見泄瀉滯下等門。

論濕病似中風

詳見中風門。

論濕為腳氣

詳見腳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