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諸經敘咳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之咳久乃移於六腑,本文腑臟咳狀,見後湯液方下。
按咳論五臟六腑千金方又引心主咳然則十二經皆有咳証也。 千金方曰論云有風咳有寒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有肢咳十咳之異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肢咳咳則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並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風咳者不下之寒咳肢咳肝咳刺足太沖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腎咳刺足太溪膽咳刺足陽陵泉厥陰咳刺手太陵
按此論五臟泊風寒肢膽厥陰經為十咳其引現証與經論臟腑咳証皆稍異詳肢咳即氣與支飲証也。 經有三焦咳而無心主此有心主而無三焦然已發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腸膀胱咳及針治皆略之不議。

脈法

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咳 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 咳而脈弦澀為少血 脈緊者肺寒雙弦者寒浮緊者虛寒 脈浮而緩傷風 脈細傷濕 數則為熱沉數者為實熱 脈弦為水偏弦為飲脈沉為留飲洪滑多痰 咳脈浮直者生浮軟者生。

咳証死脈

咳而脈緊者 小沉伏匿者 咳而羸瘦脈形堅大者 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 肌瘦下脫 形熱不去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者皆死不治。

論咳與嗽本一証

子和曰內經陰陽應象論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五臟生成篇云,咳嗽上氣。診要經終篇云:春刺秋分環為咳嗽。示從容篇云: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此四篇中連言咳嗽其餘篇中止言咳而不言嗽如生氣。

通天論云在:秋傷於濕上逆而咳與大象論文義同而無嗽字乃知咳即嗽明矣。
謹按咳與嗽本兩字義內經已作一証連言之愚詳大抵咳者氣動也,陽也,嗽者兼血也,陰也,況是証其本雖殊其標則一故世俗不以為疑唯潔古發內經微旨其義見下。病機機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也,因傷肺氣動於濕因咳而有嗽也,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燒生薑胡桃,皆治無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當隨時隨証加減之,痰而能食者,大承氣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濃朴湯主之。

論嗽分六氣母拘於寒

子和曰素問言皮毛者肺之合也,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後人見是斷嗽為寒更不參較他篇豈知六氣皆能為嗽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狀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痰涎不利 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 寒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 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 來皮膚乾燥細瘡燥癢大便秘澀涕唾稠粘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臥濕地,或胃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此非六氣之云乎。
按此只述六氣為病,故其論中集司天勝複為咳之略,但無濕乘肺式方治則又有之式蓋脫簡爾,然丹溪先生論咳有因勞因痰因肺脹因食積作痰,發熱致嗽,或嗽而聲嘶者此因血虛受熱所致皆內因病本之不同如傷寒小青龍湯 治例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真武湯所主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而咳加減小柴胡主之為陽邪傳肺加味四逆散主陰邪傳裡而咳者此皆外因傳變之例,豈可枚舉但咳証之標一人故不歷求其本也,觀子和之論然亦啟其微爾。

論咳分三因

陳無擇云:傷風咳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燥傷寒咳者憎寒發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傷暑咳者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疼四肢重著洒淅此屬外因五臟咳而不已則六腑受之者此屬內因如咳而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喘滿此因房勞傷腎,或中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此因飢飽傷脾,或咳而左脅偏疼引小腹並膝腕疼此因疲極傷肝,或吐白涎口燥聲嘶此因呼叫傷肺,或咳而煩熱自汗咽乾咯血此因勞神傷心並屬不內外因也,假如尺脈浮澀而數則知傷腎右關脈屨知飲食傷脾左關脈弦短則知疲極傷肝但不應人迎氣口者即是不內外因也。嚴氏云:咳嗽始關於肺終則聚於胃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治法當審脈証三因若外因邪氣止當發散又須原其虛實冷熱若內因七情則隨其部經在與氣口脈相應浮緊為虛寒洪滑為多痰當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有停飲而咳,又須消化之,切不可用烏梅粟殼澀酸之藥,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使用補藥,尤忌憂思過度房室勞傷遂成瘵疾矣。
按此論咳証備三因可謂詳悉但外因現証與前子和論六氣異者此蓋言邪氣外感非乘客於肺之比也,惜乎!諸因方治未備所論脈証治法極闖其微至禁不可便用澀補甚得大法之要大抵此証其原實多故不可便用澀之補之也,然不能忌憂思戒房室而性躁及脫營之人皆所難療。

論濕痰主嗽

潔古曰嗽者秋傷於濕積於脾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反動之則氣必上沖而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不為痰也,有痰者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宜隨証而治之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按此論咳因濕在於經致痰為咳五臟亦皆有之可謂發內經之秘矣。然至氣鬱津液不降,或停水飲所致,或腎氣虛弱火炎水涸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此氣飲及真臟為病非諸經之留濕致病也,故易老云半夏止能泄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是矣。詳以上所言枳殼等利氣下痰恐非易老語也。

論嗽發早晏病本不同

丹溪曰:上半日嗽者屬胃中有火午後嗽者屬陰虛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滯肺氣不利諸邪,或痰皆然春是春升之氣,或外感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也。

論乾咳嗽治法

原病式曰人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

丹溪曰:咳而無痰者此系火鬱之証乃痰鬱火邪在中同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此証不得志者有之。
謹按咳無痰者本肺氣傷而不清咳久則痰鬱於中不能上出故當用藥以開提之實者宣法亦可施也。 凡嗽久亦有痰中兼血有,或帶血絲者燥熱血少者皆當取其化源故曰滋陰降火燥熱勞嗽是宜合而論治。

論咳為肺痿

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按此言肺痿屬熱如咳久肺癟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是也,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乾薑此屬寒也,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液溫液者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是皆宜分治故肺痿又有寒熱之異也。

咳嗽治法

治風之劑

局方消風百解散 治咳嗽聲重身熱頭疼
按此手太陰陽明藥也。

金沸草散 治咳因感風寒頭痛聲重(方並見傷風門)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

敗毒散 治痰嗽身熱鼻塞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茯苓 甘草 人參 川芎(各等分)
上咀,水煎每一兩,或半兩
按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

表裡氣血之劑

子和搜風丸(方見中風門)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足太陽藥也。
按以上諸方並出太陽解表例但此丸下濕熱痰之劑也,實亦汗下之異。

治寒之劑

小青龍湯 治感風寒表不解而咳心下有水氣,或喘(方見痰飲門)

金匱方治咳而脈浮去芍加濃朴杏仁石膏小麥簡易九寶湯 治咳而身熱發喘惡寒

麻黃 薄荷 陳皮 桂心 紫蘇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大腹皮(各等分)
上 咀,入蔥薑煎
按此手太陰足太陽藥也。

散風寒下氣之劑

人參杏子湯止嗽散風寒逐痰飲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芍 桂枝 乾薑 細辛 甘草(各一錢) 五味子(半錢) 杏仁(一錢)
上 咀,入薑煎
按此手足太陰足太陽少陰藥也。

半夏溫肺湯止嗽喘治虛寒(方見痰飲門)

局方華蓋散 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黃(各一兩) 甘草(十兩)
上 咀,入薑煎
按此手太陰之本藥也。

氣分之劑

金匱射干麻黃湯 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一錢半) 麻黃 生薑(各二錢) 半夏(二錢半) 五味子(一錢) 大棗(二個)
上 咀,水煎作一服
按此足太陽例藥也。
按以上諸方並足太陽解表例兼逐飲降痰下氣之法不同況寒証亦有輕重用者自宜取擇。

治暑之劑

人參白虎湯 治咳而身熱脈虛發渴

東垣清暑益氣湯 治中暑身熱自汗咳而脈虛

局方黃連香薷飲 治暑熱乘肺咳而脈洪(方並見暑門)。
按暑嗽亦自病本不一姑錄此三方可見治例輕重亦殊如消暑丸亦其法也(方見暑門)。

治濕之劑

五苓散 治咳而煩脈緊而細
按此足太陽藥解表之劑也。

桑白皮(各二兩)
上為末,瓷器內盛每日熱茶清點服。
按以上二方手太陰之的藥也。或曰咳之病本不同何用藥往往必於肺然咳者因聲名病也,故多本於肺經云肺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為咳也,且肺為腑臟之華蓋主於氣生皮毛朝百脈布化精氣者也,或一臟一脈不利,或九氣所動,或天之六氣所感,或水穀寒熱內因所動則肺亦病矣。故咳証雖曰病本不同,是以治例往往相類,但病有輕重所兼之殊,方亦奇偶溫涼之異爾

宣明知母茯苓湯 治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肺痿

甘草 茯苓(各一兩) 知母 五味子 人參 薄荷 半夏 柴胡 白朮 款冬花 桔梗 麥門冬 黃芩(各半兩) 川芎(二錢) 阿膠(三錢)
上 咀,每一兩,入薑煎
按此足少陽例藥也。

手足太陰之劑

東垣加減瀉白散 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急

桑白皮(一兩) 地骨皮(七錢) 甘草 陳皮 青皮 五味子 人參(各五錢) 白茯苓(三錢)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入粳米二十粒

寶鑒加減瀉白散 治咳而口乾煩熱胸膈不利氣喘促

桑白皮(一兩) 地骨皮 知母 陳皮 桔梗(各五錢) 青皮 細黃芩 甘草(炙各三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按此一方手太陰氣分藥也,寶鑒曰華陀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也,用者不可不知然以上一方略有加減不同故兩存之。

局方款冬花散 止嗽祛痰散風熱

知母 桑白皮 款冬花 麻黃 阿膠 貝母 杏仁 甘草 半夏
上 咀,入薑煎
按此手太陰之藥出足太陽麻黃例兼發表也,然治風與寒皆宜解表但亦有可下者如傷風有下証同況咳証多兼痰飲宜後滾痰小胃選用

金匱澤漆湯 治咳而脈沉

小柴胡內減柴胡加紫參白前(各五錢) 桂枝(三錢) 澤漆(三合另煮)
上九味 咀內澤漆汁中煮取溫服
按此出太陽解肌例然未至為肺痿藥也。

理氣之劑

三因參蘇飲 治咳嗽發熱

局方四七湯 治咳而痰涎在喉嗌間不下

二陳湯 治咳而胸膈不利

蘇子降氣湯 治痰嗽喘促氣不升降(方並見痰飲門)

東垣加減三奇湯 治咳嗽上氣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 陳皮 甘草 青皮 人參 紫蘇 桑白皮(各五錢) 半夏(七錢) 杏仁(三錢) 五味子(四錢)
上 咀,每六七錢,入薑煎

濟生橘蘇飲

前方減桔梗青皮人參加貝母白朮

寶鑒人參款花膏 治肺胃虛寒久嗽不已咽膈滿悶咳嗽痰涎勞嗽

款冬花 人參 五味子(各八錢) 紫菀 桑白皮(各一兩) 杏仁(八錢) 木香 檳榔 蘇葉 半夏(湯泡數次各五錢)
上熬成膏,入煉蜜丸如雞頭大,每一丸,食後細嚼淡薑湯下。
按以上三方理氣導痰之劑也,皆本手太陰例比之前四方此則兼有滋補之意又當隨臟氣而用之可也。

收斂之劑

局方人參清肺湯 治喘嗽胸滿煩熱聲喑自汗

地骨皮 知母 杏仁 人參 甘草 阿膠 桑白皮 烏梅 粟殼(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以甘寒降火兼酸收辛金之散涼而澀之也,人參定喘湯 治咳而上喘

人參 麻黃 半夏 阿膠 甘草 桑白皮 五味子(各一兩半) 粟殼(二兩)
上 咀,入薑煎,每半兩或一兩
按此以辛散之,甘緩之,酸收之,本於寒邪者可用。

宣明寧神散 治咳嗽多年不已,常自汗,服藥不效者。

粟殼(一兩醋炒) 烏梅(半兩)
上為末,每二三錢沸湯調下
按此劫劑也,非虛脫者勿用,故上澀之藥似難例使。

滋陰之劑

金匱腎氣丸 治腎陰虛弱津液不降敗濁為痰致咳逆者
方見補虛門 按此論見痰飲門

良方補肺湯 治勞嗽

桑白皮 熟地黃(各二兩) 人參 紫菀 黃耆 川五味子(各一兩)
上為末,每二錢水煎入蜜少許服
按此二方少陰例藥也,然勞嗽諸方如前,治熱之劑皆可選用,但因勞而嗽則非,嗽為本也,良方劫勞散例是矣。故補劑不複具例。

治邪注之劑

深師四滿丸 治五嗽一上氣嗽二飲嗽三 嗽四冷嗽五邪嗽

乾薑 桂心 躑躅花 芎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蜈蚣(一條去頭足炙) 細辛 甘草(炙) 鬼督郵 人參 半夏(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大豆許,每五丸,米飲下,日三,未效加至七八丸,忌羊肉餳蔥生菜。
按此太陽例藥邪謂邪惡鬼注之疾故立是方如千金方謂夢與鬼交及飲食者用通氣丸全以蜈蚣是也,蓋魯有如是而治愈者矣。姑存之以備其旨但今人罕能識矧治療乎,且云通療五嗽恐未必然也,如嗽以臭而名之病體豈無熱與濕熱乎。

治痰諸方

青州白丸子

水煮金花丸 治嗽而脈弦面青四肢滿便溺秘多怒
按此治風痰之劑也。

王隱君滾痰丸

機要小黃丸 治嗽而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
按此治熱痰之劑也。

局方溫中丸

機要薑桂丸 治嗽而脈沉面色黧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
按此治寒痰之劑也(以上方並見痰飲門)

白朮丸 治嗽而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不消

南星 半夏(各製一兩) 白朮(一兩半)
為細末,浸湯蒸餅為丸桐子大,每五六十丸,薑湯下
按此治濕痰之劑也。

玉粉丸 治咳而脈澀面白氣上喘促洒淅寒熱悲愁不樂

南星 半夏(各製一兩) 陳皮(一兩)
上末浸蒸餅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人參薑湯下
按此治氣痰之劑也。

瑞竹堂化痰丸順氣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 南星(去皮) 白礬 皂角(切) 生薑(各一斤)
上用水煮至南星無白點為度,去皂莢不用薑切同晒乾

陳皮 青皮(去穰) 紫蘇子(炒) 蘿白子(炒別研) 杏仁(去皮尖炒研) 葛根 神曲(炒) 麥 (炒) 唐球子 香附子(各一兩合前四味一處碾為末)

上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後茶酒任下
按此治食痰之劑也。

丹溪小胃丹 治膈上熱痰濕痰肩膊疼痛

甘遂(水濕面裹再浸半日)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水洗) 芫花(醋拌勻過一宿瓦上微炒焦各半兩) 黃柏(三兩炒) 大黃(紙裹濕灰內煨再切酒浸炒一兩半)
上為末,粥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津唾下
按此治濕熱之劑也。

干 湯

大半夏(七個泡切) 皂莢(去皮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 咀,入薑三大片煎服
按此治風濕之劑也。

導痰湯

半夏(四兩)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陳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煎
按此理氣導痰之劑也,然諸飲致咳導痰治積諸方詳見痰飲門,茲不備錄

腑臟湯液諸方

小柴胡湯 治肝臟發咳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輾轉則兩脅下滿(方見熱門)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治膽腑發咳嘔苦水若膽汁

黃芩 生薑(各三錢) 甘草(炙) 芍藥(各一錢) 大棗(二個) 半夏(半合)
上 咀,水煎

桔梗湯 治心臟發咳咳而喉中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苦梗(三錢) 甘草(六錢)
上 咀,水煎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發咳咳而失氣

芍藥 甘草(炙各四錢)
上 咀,水煎

升麻湯 治脾臟發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

升麻 白芍 甘草(各二錢) 葛根(三錢)
上 咀,水煎

烏梅丸 治胃腑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烏梅(三十個) 細辛 附子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錢) 乾薑(一兩) 黃連(一兩半) 當歸 蜀椒(各四錢)
上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如泥和諸藥末相得加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白湯下

麻黃湯 治肺臟發咳咳而喘息有聲甚則吐血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二十個)
上 咀,水煎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大腸腑發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 禹余糧(各二兩並打碎)
上水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腎臟發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上 咀,水煎

茯苓甘草湯 治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 桂枝(二錢半) 生薑(五大片) 甘草(炙一錢)
上 咀,水煎

異功散 治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等分)
上 咀,或為末每服二三錢,入薑棗煎服。
謹按以上諸方並傷寒例藥也,故存之以備其旨然咳証以三因論之則一臟一腑病機亦非止於寒也。

熏法

治久嗽風入肺者用鵝管石雄黃鬱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薑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如作筒子卷藥燒煙吸之亦妙。

灸法

千金方云:咳者灸兩乳下黑白際,各數十壯即瘥。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中當脊骨灸十壯,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上氣咳 逆短氣胸滿多唾唾惡冷痰灸肺俞五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