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痰飲 治法

解表之劑

仲景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並治溢飲者,當發其汗 二方並見傷寒門。
按二方太陽經發散風寒之藥,辛溫之劑也。小青龍用乾薑、細辛、半夏,以治水氣,蓋傷寒表未解,心下有水飲,水寒相搏,乃為喘咳諸証,故用此發汗散水,金匱要略借為治飲之方也。

三因參蘇飲 治痰積停積胸膈中脘閉嘔逆痰涎眩暈嘈煩,或頭痛發熱狀如傷寒(方見局方)
按此出少陽柴胡例藥治感冒異氣挾痰飲之病本方云前胡葛根但能解肌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母以性涼為疑愚觀藥性非涼亦是辛平之劑。

局方金沸草散 治風化痰除頭項強寒熱咳嗽

旋複花 荊芥 麻黃(去節) 前胡(各一兩) 甘草(炙) 赤芍 半夏(製各三錢)
上咀,薑棗煎 活人金沸草散去麻黃赤芍加茯苓細辛
按此出陽明旋複花代赭石例解利治痰之藥也,局方氣味辛平活人則辛溫。

攻下之劑

金匱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搗篩,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一錢匕,羸人半錢,平旦服之,不下更加半錢,快下後以糜粥自養。
按此出少陰水氣例藥芫花之辛以散飲二物之苦以泄水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性有毒,不可輕用,下同。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鬲上下變為此疾,或手足冷痺氣脈不通誤認癱瘓非也。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晒乾食後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一方妙應丸亦只上三味
驚痰加朱砂 痛者加全蠍 酒痰加雄黃全蠍 臂痺加木鱉子(去油殼) 驚氣成塊者加穿

山甲鱉甲玄胡索蓬朮 熱痰加盆硝 寒痰加丁香胡椒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 十棗東加牽牛大黃輕粉(詳見下劑)。

按以上二方仍十棗東加減法也,並出少陰水氣例前方去芫花加白芥子,本草主上氣發汗,胸膈痰冷,蓋胸有痰非此不達,此方加牽牛大黃,大瀉血氣之濕熱,而輕粉又去涎積也,虛家不可輕用。

金匱濃朴大黃湯 治支飲脅滿者

濃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水五升煮二升溫服
按此即小承氣湯陽明可下例藥也。

王隱君袞痰丸

括曰甑裡翻身甲掛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 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証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按此以大黃黃芩為君,大瀉陽明濕熱之藥,礞石以墜痰,沉香則引諸氣上,而至天下而及泉為使也,有實熱者可用。

脾胃論 蠲飲枳實丸 逐飲消痰導滯清膈

枳實 半夏 陳皮(去皮各二兩) 黑牽牛(半斤取末二兩)
上末水煮麵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薑湯下

瑞竹堂方 神仙墜痰丸

皂角不蛀者(去皮弦酥炙黃色去子淨一兩六錢) 黑牽牛(一斤取頭末四兩) 生白礬(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清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寶鑒大利膈丸風痰實滿喘嗽風氣上攻

黑牽牛(四兩生用) 半夏 皂角 青皮(各二兩) 槐角(一兩炒) 木香(半兩) 加檳榔 大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桐子大,食後薑湯下五十丸

滌痰丸 治三焦氣塞下痰飲酒食

黑牽牛(二兩炒取末)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三棱 大黃(煨) 枳殼 半夏(各一兩)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按以上四方所用牽牛皂角木香檳榔者並出厥陰例藥也,牽牛以大黃引之則入血以諸氣藥引 之則入氣本瀉氣中濕熱之藥大能脫人元氣用者戒之透羅丹 治痰實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兩) 黑牽牛(微炒一兩) 杏仁(面炒黃去皮尖一錢) 巴豆(去油另研一錢) 半夏(一兩) 大黃(一兩紙裹水浸慢火焙乾)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為丸桐子大,食後薑湯下三十丸
按此仲景備急丸加減法也,破堅積結聚寒熱兼用之藥也。

三因破飲丸 治五飲停蓄結為癖,支滿胸脅,搶心疼痛

蓽茇 丁香 胡椒 砂仁 青皮 烏梅肉 巴豆(去皮) 木香 蠍梢(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漿,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橘皮焦去巴豆,將所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細研為膏,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薑湯下津咽亦得
按此破堅積寒癖大熱之藥也。

局方妙香丸 治一切久遠沉積

巴豆 膩粉 砂 朱砂 牛黃 水銀 腦 麝
上分兩修製見本方
按此用巴豆 砂削堅破癖加以腦麝等辛香飛竄通達五臟入骨透肌之藥也。

錢氏白餅子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水一斗煮水盡為度,) 半夏(湯浸七次焙為末) 輕粉 滑石 天南星(各一錢)
上研勻巴豆後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小豆大捻作餅子煎蔥白湯下
按此錢氏用治小兒風痰驚涎癲癇驚搐下痰之藥也,以上所用巴豆等方,蓋以痰飲癖積結聚堅固,非此不能除,故易老號斬關奪門之將,然大宜詳審,不可輕用。
古方巴豆加減,寒熱溫涼五色佐使之藥甚多,用之各隨其宜(並見元戎)。

吐劑

仲景瓜蒂散

子和三聖散(並見吐劑)

稀涎散

豬牙皂角 綠礬 晉礬 藜蘆

元戎勝金丸

薄荷 瓜蒂 藜蘆 朱砂 豬牙皂角。
按以上用瓜蒂藥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者,皆可用也,在經絡者亦可用,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焉,諸亡血虛家,不可用此。

分利之劑

仲景五苓散 治瘦人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水也(方見濕門)。

治濕和中之劑

金匱苓桂朮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二兩) 甘草(二兩)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三服小便即利
按此太陽經藥也。

茯苓湯 治胸中有痰飲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上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
按此足太陰陽明經藥也。

枳朮湯 治心中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方見水氣門)
按此足太陰陽明經藥也。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按此足太陰陽明太陽少陰經藥也。

小半夏湯 治心下水支飲嘔吐不渴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按此足太陰陽明經藥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隔間有水眩悸者

三因名半夏湯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
上同煎服如前
按此足太陰陽明太陽手太陰經藥也。
按以上諸方並出太陰痰飲例藥也,白朮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半夏治寒痰和胃勝濕,茯苓澤瀉逐水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濕也。

局方橘皮半夏方(方見本方)
局方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嘔吐惡心頭眩心悸等証(方見本方)

桔梗半夏湯 治胸痞痰涎不利氣逆嘔噦

桔梗 半夏 陳皮
上等分細末生薑水煎薑糊丸亦可加枳實減半名

桔梗湯

嚴氏導痰湯 治一切痰飲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方見本方)
上銼,薑煎。
按以上所用橘半等乃足太陰陽明經藥也,出太陰

嘔噦例

許學士神朮丸 治痰飲

茅山蒼朮(一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焙乾為末) 生油麻(半兩水二盞研細取漿) 大棗(十五個煮取肉研旋入麻漿拌和藥)
上末為丸桐子大,日晒乾每服五七十丸溫酒,空心下
按此足陽明太陰經藥治濕發散之藥也。

仁齋加味二陳湯 治痰攻眼腫痛並酒家手臂痛重成麻痺

二陳湯中加蒼朮 片子薑黃 製枳殼各少許

芎夏湯逐水利飲

二陳東加川芎白朮青皮枳殼
上銼,薑五片煎蓋川芎半夏能逐水也。
按此二方,乃二陳東加蒼朮川芎等藥,是亦治濕帶表之藥也。

治風痰之劑

局方青州白丸子(方見小兒門)
按此足太陰經藥出厥陰例治風痰行經通痺之熱藥也。

局方玉壺丸

南星 半夏 天麻 白面

辰砂化痰丸

南星 半夏 辰砂 白礬
上主治修製並見本方

易老水煮金花丸 治風痰脈弦咳嗽

南星 半夏(各一兩生用) 天麻(五錢) 白面(三兩) 雄黃(一錢) 寒水石(一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漿水沸下藥煮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生薑湯下,或通聖加半夏局方川芎丸、防風丸皆可用也,按以上三方並出太陰嘔噦例,治痰挾風之涼藥也。

良方天南星丸 治婦人風疾

半夏曲(一兩) 天南星(一兩炮) 晉礬(半兩枯) 白附子(炮) 皂角仁(炒黃各一兩)
按此足太陰厥陰經藥也。

熱痰之劑

仲景小陷胸湯 半夏 黃連 栝蔞實
上先以水二盞煎栝蔞實至一盞半下諸藥煎八分溫服未利再服

嚴氏半夏丸 治肺熱痰嗽

栝蔞仁(另研) 半夏(湯洗焙各一兩)
上件和勻,薑汁打糊丸
按此小陷胸加減法也。

機要小黃丸 治熱痰

人參 黃芩 南星 半夏 生薑
上薑汁糊為丸 一方南星半夏黃芩只三味宣明茯苓半夏湯 治風熱痰涎
二陳湯中加黃芩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也。

人參半夏丸化痰治涎止咳定嗽諸痰不可盡述

人參 茯苓 南星(各半兩) 半夏 乾生薑 生白礬 寒水石(各一兩) 薄荷葉(半兩) 蛤粉(二兩) 藿香葉(一分) 一法加黃連(半兩) 黃柏(二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小豆薑湯下二三十丸食後。

治寒痰之劑

深師消飲丸 治停飲胸滿嘔逆 腹中水聲 不思飲食

白朮(二兩) 枳實(炒) 乾薑(各七錢) 茯苓(半兩)
上細末蜜丸桐子大,溫水下三十丸

寶鑒溫胃化痰丸 治膈內有寒 脾胃傷飲 胸膈不快 痰涎不已

陳皮 乾薑 白朮(各一兩) 半夏(三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局方溫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飲

青皮 良薑 乾薑 陳皮
上主治修合見本方

局方丁香五套丸 治脾胃虛弱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結聚胸膈嘔吐不食(方見本方)。
按以上諸方乃溫胃燥濕治寒痰溫裡之藥也,若久痰凝滯內蘊濕熱誤服燥熱多成吞酸膈噎等病用者審之

發明半夏溫肺湯 治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多唾清水,脅脹不食,此胃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旋複花 細辛 桂心 人參 甘草 陳皮 桔梗 芍藥 半夏(各半兩) 赤茯苓(三分)
上咀,四錢薑七片煎

丁香半夏丸 治心下停飲冷痰

檳榔(三分) 丁香 半夏(各一兩) 細辛 乾薑 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薑汁糊為丸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機要薑桂丸 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一兩)
上細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按以上三方治寒燥痰溫中散表寒之藥也。

理氣之劑

局方四七湯 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紫蘇葉(二兩) 濃朴(三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上銼,生薑棗煎服

百一選方三仙丸 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

南星 半夏(各五兩用薑汁作面) 香附(五兩)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薑湯下

機要去香附加橘皮名玉粉丸 治氣痰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

半夏(二兩) 茯苓(一兩) 枳殼(炒半兩) 風化硝(二錢半)
上末薑汁糊丸,薑湯下三十丸。
按以上三方用南星半夏所以勝痰,而兼用諸氣藥,即嚴氏順氣則痰自下之意,然紫蘇枳殼肺氣藥也,濃朴脾胃氣藥也,香附肝氣藥也,隨臟氣而用,不可不分。

降氣墜痰溫補之劑

局方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俞山人降氣湯 治同前
黑錫丹 治痰氣壅盛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靈砂丹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此藥最能鎮墜
升降陰陽(四方並見本方)。
按以上諸方並系類聚溫熱之藥而出証皆云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夫所謂盛者即心火之炎虛者即腎水之弱火炎水弱則有升無降故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今以金石丹藥濕熱香燥之藥而欲補下焦之虛如抱薪救火爾若以為下焦陽虛而議治者亦非也,夫陽火之虛則陰水必盛痰涎津液自然隨氣而降又何必用此藥也。

金匱腎氣丸 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方見補虛門)。
按仲景以腎虛有飲,故用此補腎逐水以其中有澤瀉茯苓故也。而嚴氏以此方治腎虛寒而不能攝養腎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夫腎既虛寒則陽火必盛未審所錄攝養腎水者何物耶夫腎水乃天一所生人之根蒂痰涎乃津液敗濁而成,豈可直指腎水不攝而邪水溢上耶,若云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津液敗濁而為痰水,故用此藥,于義則明白矣。
謹按痰病多生於濕,故古方多用南星半夏之類,然亦有所挾之邪,故藥有風寒暑濕之異,又人身體有上下表裡,故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分利之,治飲之法,可謂詳矣。或曰陳無擇以大小青龍五苓承氣為外因參苓八味參蘇為內因十棗葶藶大小半夏控涎破飲為不內外因今吾子所編諸方意不侔此何也,予曰大小青龍外因之表藥,五苓承氣外因之裡藥也,參苓八味內因之裡藥,參蘇飲內因之表藥也,十棗葶藶控涎破飲,不內外因之下藥也,大小半夏不內外因和中藥也,彼以三因立論,故敘藥止以所因為主,而不分其表裡內外之異,今予以表裡內外分類,諸方則難拘其所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