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附錄咳嗽症治括要

咳者。和諧聲也。其音開口而出。仿佛亥字之音。故有聲無痰為咳。嗽則如水之灌漱。然有物在喉。漾漾欲出。故從口從敕。後人遂以有痰為嗽。然則咳嗽之病。胡從生也。曰、病有萬變。要不出內傷外感兩端。請先明外感。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六者盡之論其常。則各主一時為病。論其變。則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今則即風寒論。感風者。鼻塞、身重。惡風、清涕。此症也。左脈浮弦。此脈也。感寒者。惡寒、體痛。發熱脈緊。此寒之症與脈也。而風之中。又有辨。春則為溫風。肝木用事。受風者。必傷肝。而又有中血中氣之別。風傷衛。則參蘇飲。風傷營。則芎蘇飲。夏則為熱。風傷心包。而亦有涼熱之別。涼風、香薷飲。熱風、雞蘇散。秋為涼風。傷肺、敗毒散。金沸草散。冬為寒風。傷膀胱。桂枝濃朴杏仁湯。麻黃湯。儻冬時天熱而感寒風。則當用葳蕤湯、陽旦湯。此冬溫之邪也。惟秋分以後少暑濕。春夏無燥氣。他如先傷風。而後傷熱。為熱包寒。葳蕤湯。肺素熱而感寒風。為寒包熱。金沸草散。一嗽而痰出稠粘者。脾濕勝。二陳之類。連嗽無痰者。肺燥甚。清燥救肺湯。此皆外感咳也。

言風一端。而六氣可類推矣。若夫內傷。大法惟痰飲、津傷、兩種。痰飲、多陽虛。津傷、多陰虛。其陽虛痰飲尚淺者。六安二陳之類。有火者。溫膽湯。夾陰虛者。金水六君煎。陽虛甚。兼夾痰火不可攻者。玉竹飲子。咸降法。喘者、降氣湯、貞元飲。此陽虛痰飲一端也。他如陰虛者。陰火易於上升。胃氣不清者。麥門冬湯。曾見血者。四陰煎。痰多而濃。無胃氣者。六君子湯。痰少而嗌乾。胃氣未絕者。六味丸、都氣丸、八仙長壽丸。此粗舉內傷之一端也。此外又有勞風一門。咳吐濁涕青黃之痰。由勞碌傷風。戀而不化。最為難治。淺者、秦艽鱉甲。表虛汗多者。黃 鱉甲。深則柴前連梅煎、千金法也。此皆勞風之治也。至於芎、枳、二味。以治寒鬱化火之咳。合二母、以瀉肺之母。瀉白散、以清泄肺藏。四物桔梗湯。以引清血分。皆在所常用也。似此某症某方。條分縷析。須平日有格致功夫。試觀先生臨症之方。似乎夾雜。合之病患之症。則無一味可以增減。先生嘗曰。吾門之病。如時文。割截、隔章、隔節、之題。他人無處下手。左支右拙。余能以心思靈空。貫串合湊一方。令病安穩。此無他。外感多與內傷同。病內傷。每因外感而發。更遇雜藥亂投之醫。治絲而棼。愈難就緒。治此者。不能不兼采眾方。就中另出一方。其立方之意。在案中宣露明白。噫。執此意。以尋先生之門徑。思過半矣。

失血門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乃飲歸於肺。失其通調之用。飲食之飲。變而為痰飲之飲。痰飲之貯於肺也。已非一日。今當火令。又值天符相火加臨。兩火相爍。金病更甚於前。然則痰之或帶血。或兼臭。鼻之或乾無涕。口之或苦且燥。小水之不多。大便之血沫。何一非痰火為患乎。

旋複花 桑皮 川貝 橘紅 浮石 炙草 沙參 茯苓 麥冬 竹葉 絲瓜絡
詒按(此症、乃素有濁痰郁熱。壅結熏蒸於內。再受時令火邪。熏灼肺胃所致。如此立論。似亦直捷了當。何必用飲食入胃。及天符相火。如許大議論耶。可參用葦莖湯。)

再診 接閱手書。知咳血、夢遺、畏火。三者。更甚於前。因思天符之火。行於夏時。可謂火之淫矣。即使肺金無病者。亦必暗受其傷。而況痰火久踞。肺金久傷。再受此外來之火。而欲其清肅下降也。難矣。肺不下降。則不能生腎水。腎水不生。則相火上炎。此咳逆夢遺之所由來也。至於畏火一條。內經載在陽明脈解篇中。是肝火乘胃之故。法宜瀉肝清火。不但咳血、夢遺、畏火等症之急者。可以速平。而且所患二便不通。亦可從此而愈。懸而擬之。未識效否。

鮮生地 蛤殼 青黛 桑皮 龍膽草 川貝 地骨皮 黑梔 竹葉 大黃(鹽水炒)

三診 陽明中土。萬物所歸。現下肝經濕熱之邪。大半歸於陽明。以著順乘之意。而逆克于肺者。猶未盡平。所以睡醒之餘。每吐青黃綠痰。或帶血點。其色非紫即紅。右脅隱隱作痛。脈形滑數。獨見肺胃兩部。宜從此立方。

小生地 桑 皮 羚羊角 阿膠 冬瓜子 薏米 蛤殼 川貝 杏仁 忍冬藤 青黛 功勞露 蘆根 絲瓜絡
原注(肝經久病。克於土者、為順乘。犯於肺者為逆克。)
詒按(前方實做。不若此方之空靈活潑也。)

四診 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痰色漸和。血點漸少。知痰火暗消。大可望其病愈。不料悲傷於內。暑加於外。內外交迫。肺金又傷。傷則未盡之痰火。攻逆經絡。右偏隱隱作疼。旁及左脅。上及于肩。似乎病勢有加無已。細思此病。暑從外來。悲自內生。七情外感。萃于一身。不得不用分頭而治之法。庶一舉而兩得焉。

桑皮 骨皮 知母 川貝 阿膠 枳殼 金針菜 薑黃 綠豆衣 藕汁 佛手
原注(痰帶血點。鼻乾口燥。小水不多。大便血沫。總屬痰火為患。第一方、用清金化痰不效。○第二方案、加咳血、夢遺、畏火、三症。歸於肝火。一派清肝。略加養胃。○第三方、從肺胃立方。略佐清肝之意。○第四方、全以輕淡之筆。消暑化痰。)
詒按(統觀前後四案。議病用藥。均能層層熨帖。面面周到。於此道中。自屬老手。惟所長者。在乎周到穩實。而所短者。在乎空靈活潑。此則囿乎天分。非人力所能勉強矣。○第一方、就病敷衍。毫無思路。○第二方、○清泄肝火。力量頗大。○第三四方、則用藥空靈不滯。是深得香岩師心法者。)

咳嗽而見臭痰絡血。或夜不得眠。或臥難著枕。大便乾結。白苔滿布。時輕時重。已病半年有餘。所謂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是也。左寸脈數而小。正合脈數虛者。為肺痿之訓。而右關一部。不惟數疾。而且獨大、獨弦、獨滑。陽明胃經。必有濕生痰。痰生熱。熏蒸於肺。母病及子。不獨肺金自病。此所進之藥。所以始效。而終不效也。夫肺病屬虛。胃病屬實。一身而兼此虛實兩途之病。苟非按部就班。循循調治。必無向愈之期。

紫菀(一錢) 麥冬(二錢) 桑皮(錢半) 地骨皮(錢半) 阿膠(一錢) 薏仁(五錢) 忍冬藤(一兩) 川貝(錢半) 蛤殼(一兩)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炙草(三分)
詒按(論病選藥。俱極精到。此方亦從葦莖湯套出。可加蘆根。)

再診 諸恙向安。右脈亦緩。藥能應手。何其速也。再守之。觀其動靜。

前方加水飛青黛三分。

三診 右關之大脈已除。弦滑未化。數之一字。與寸相同。濕熱痰三者。尚有熏蒸之意。肺必難於自振。

前方加大生地(蛤粉炒三錢) 沙參(三錢) 蜜陳皮(一錢)

四診 疊進張氏法。肺金熏蒸。日輕一日。金性漸剛。頗為佳兆。然須振作。以著本來之清肅乃可。

前方去薏米 加麻仁

五診 夜來之咳嗽。尚未了了。必得肺胃漸通。乃愈。

前方去蛤殼 茯苓 加川斛 百合

六診 肺虛則易招風。偶然咳嗽加劇。而今愈矣。脈數。右寸空大。陰氣必虛。自當養陰為主。然陽明胃經。濕熱熏蒸之氣。不能不兼理之。

前方去百合 加知母

七診 右脈小中帶數。肺陰不足。肺熱有餘。其所以致此者。仍由胃中之濕熱熏蒸也。

前方加絲瓜絡 冬瓜仁 葦莖

八診 肺屬金。金之母、土也。胃土濕熱未清。上焦肺部焉得不受其熏蒸。所謂母病及子也。肺用在右。右胸當咳作疼。未便徒補。必使其清肅乃可。

前方加薏仁 杏仁

九診 來示已悉。因思動則生火。火刑于金。則咳逆。火入於營。則吐血。此十七日以後之病。失於清化。以致毛竅又開。風邪又感。咳嗽大作。欲嘔清痰。血絡重傷也。事難逆料。信然。懸擬以覆。

桑皮 地骨皮 杏仁 甘草 淡芩 茅根 知母 川貝 葦莖 忍冬藤
兩劑後去淡芩 加麥冬 沙參 生地

又丸方

大生地 白芍 丹皮 澤瀉 沙參 茯苓 山藥 麥冬 阿膠 用忍冬藤十斤煮膏蜜丸
原注(此病道理。盡具于第一案中。先生平日所言。起手立定根腳。以下遂如破竹。大約此病。拈定胃火熏蒸四字。方中得力。尤在忍冬藤一味。)

宿積黑血。從吐而出。胸之痞塞少和。肺之咳嗽略減。是瘀血也。從上出者、為逆。究非善狀。

瘀熱湯(旋、降、蔥、葦、枇葉) 參三七(磨沖)
詒按(可加酒炙大黃炭數分。研末沖服。以導血下行。)

再診 所瘀之血。從下而行。尚屬順症。因勢導之。原是一定章程。

當歸 丹參 桃仁 靈脂 蒲黃 茯神 遠志
詒按(仍宜加牛膝、三七、等、導下之品。)

昨日所溢之血。盈盆成塊而來。無怪乎、其厥矣。幸得厥而即醒。夜半得寐。其氣稍平。今日仍然上吐。脈來芤數。火升顴紅。咳逆時作。大便不爽而黑。陽明胃府。必有伏熱。防其再冒再厥。

犀角地黃湯 加三七 牡蠣 龜板 枇杷露
詒按(此與下條皆木火亢盛。陰血沸騰之症。)

久嗽失血。鮮而且多。脈數左弦。苔黃心 。金受火刑。木寡於畏。以致陽絡被傷也。防冒。

犀角地黃湯 加二母 側柏葉

另歸脾丸
原注(吳鶴皋曰、心、火也。肺金也。火為金之畏。心移熱於肺。乃咳嗽。甚則吐血、面赤。名曰、賊邪。是方也。犀角能解心熱。生地、能涼心血。丹皮、芍藥。性寒而酸。寒則勝熱。酸則入肝。用之者、以木能生火。故使二物入肝而瀉肝。此拔本塞源之治。)

陽絡頻傷。胸前窒塞。咳逆不爽。舌紅苔黃。脈形弦數。此系瘀血內阻郁而為熱。肺胃受傷。極易成損。慎之。

旋複 猩降 蔥管 蘆根 枇杷葉 忍冬藤 蘇子 桑皮 川貝 知母 廣鬱金 參三七 竹油 地骨皮
原注(前五味、名瘀熱湯。是先生自製之方。治瘀血內阻。化火刑金而咳。不去其瘀。病終不愈。此為先生獨得之秘。)
詒按(合二母瀉白以清肺。佐蘇、郁、三七、以通痺。立方周到之至。)

脘脅痞結作痛。形寒如瘧。苔濁不納。渴欲熱飲。神情憊乏。此血絡凝泣。濕邪附之欲化熱。而未能透出也。

瘀熱湯 加香附 川連 歸鬚 青皮 白芍 橘絡
瘀血先阻於中。一經補味。胸中遂痞。柴黑之血。從此而來。

瘀熱湯 加鬱金汁
原注(此方大效。)
詒按(再加三七、磨沖。更妙。)

虛損門

痧子之後。咳嗽四月。頸旁 串。咳甚則嘔。納少形瘦。膚熱脈細。想是餘邪內戀。陰分大虛。欲成損症也。

四物湯 加香附 川貝 元參 牡蠣 麥冬 蘇子(一本作蘇葉)
詒按(方中元參、牡蠣。為項 而設。無此症者。可減也。)

溫邪發痧之後。咳嗽失血。血止而咳嗽不減。所吐之痰。或黃、或白。或稠、或稀。舌質深紅。其苔滿白。喉癢嗌乾。脈弦帶數。漸作痧勞之象。

四物湯 加紫蘇 桑皮 骨皮 川貝 知母 前胡 淡芩
原注(此痧後餘邪。留戀營分。而成咳也。先生嘗雲、余自製兩方。一為瘀熱湯。一為此湯。尚未立名。以治痧後咳嗽極效。蓋四物是血分引經之藥。將溫散化痰之品。納入其中。引入營血中。散邪清熱。每用必靈。此可悟用四物之法。)

咳嗽五月有餘。黃昏為甚。肌肉暗削。肢體無力。容易傷風。或頭脹。或溺黃。總由陰分下虛。浮火夾痰上擾所致。

四物桔梗湯(四物加桔柏) 加桑皮 地骨皮 川貝 知母 甘草 青黛 蛤殼 枇杷葉
原注(此方之眼。在咳嗽黃昏為甚。畢竟風邪陷入陰分為劇。余目睹效者甚多。)
詒按(此四物合瀉白。加二母、蛤、黛、法也。)

金能克木。木火太旺。反侮肺金。金藏尚受木克。則其吸取腎水。疏泄腎精。更屬易易。此夢遺咳嗽之所由作也。

天冬 生地 黨 參 黃柏 甘草 砂仁 白芍 龍膽草
原注(此三才封髓丹、加白芍、龍膽也。其人面必黑瘦。有一團陰火熾甚。克肺傷腎。用之極效。)
詒按(此方以清泄肝火為主。竟不兼用肺藥。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子後咳嗽。天明而緩脈形弦數。聲音不揚。肝膽之火未清。金受其刑。水必暗虧也。

補肺阿膠湯合四陰煎瀉白散 加川貝 青黛 海浮石 橘紅 竹茹
詒按(此與前案。均屬木火刑金之症。前方治肝、而絕不及肺。想因咳勢不甚。而下注之症卻急。故用藥如彼。此症則咳甚音低。肺金受損已深。故於清火之中。偏重補肺。觀乎此、而臨症用藥之權衡可識矣。)

咳嗽失血。音爍咽乾。近來小有寒熱。頭痛喉疼。脈浮促而數。肺陰久傷。又兼燥氣加臨。補肺之中。當參以辛散。

補肺阿膠湯 加桑葉 枇杷葉

再診 頭痛咽疼已止。寒熱亦輕。新受之燥邪。漸得清散。無如金水兩虛。失血久嗽。音爍嗌乾等症。仍如損象。即使靜養。猶恐不及。

四陰煎合瀉白散 加川貝 杏仁 阿膠 茯苓 石決明
原注(此病肺藏已損。再受燥邪。小有寒熱。頭痛咽疼。是其的據。先用補肺阿膠湯。以其中有牛蒡、杏仁。加桑葉、枇杷葉。去其燥邪外症。後用四陰煎加味。以圖其本。)

陽絡頻傷之後。咳嗽痰濃。內熱嗌乾。脈芤數。左關獨弦。此肝火刑金。金氣不清之候。容易成損。慎之。

四陰煎 加二母 羚羊

瓊玉膏(地、冬、參、蜜、沉香、柏)
原注(肝火刑金。於左關獨弦見之。所以四陰更加羚羊。)

失血後。咳嗽夢遺。脈數。左關弦急。必有肝火在裡。既犯肺金。又泄腎氣也。久延。勢必成勞。

四陰煎 加陳皮 川貝 海浮石 青黛 龍膽草 六味湯
原注(肝火上下交征。故加龍膽以泄之。)
詒按(六味湯、想系轉方增入者。但其中有萸肉之酸溫。專補肝陽。尚宜酌用。)

失血久咳。陰分必虛。虛則不耐熱蒸。食西瓜而稍退。脈數左弦。唇乾苔白。色滯溺黃。加以咽痛。久而不愈。想是水不涵木。陰火上沖。胃氣不清也。勢欲成勞。早為靜養。以冀氣不加喘。脈不加促。庶幾可圖。

生地 白芍 茯苓 澤瀉 丹皮 花粉 元參 甘草 豬膚 青蒿露 枇杷葉露

再診 濁痰雖少。咳逆仍然。陰分之火上沖於肺。肺屬金。金受火刑。水之生源絕矣。能不慮其脈促氣喘乎。知命者。自能靜以養之。

八仙長壽丸 加元參 阿膠 陳皮 甘草 枇杷葉露

三診 咳嗽夜來。有或重或輕之象。想是陰火。靜躁不同耳。

前方加洋參 龜板 杏仁

四診 所進飲食。不化為津液。而變為痰涎。一俟水中火發。咳嗽作焉。權以化法。

玉竹飲子(玉竹、苓、草、桔、橘、苑、貝、薑) 合麥門冬湯 加阿膠 百合 款冬
原注(前兩方。六味加減法也。脈數左弦。咽痛。水不涵木。陰火上沖。惟苔白二字。為胃氣不清之症。此病頭緒甚繁。方中一一、還他的對之藥。)
詒按(此等症。本無必效之方。似此斟酌妥帖。即使難期必效。亦覺心苦為分明矣。)

脈形細數。細屬陰虧。數為有火。火上刑金。水即絕其生源。未可以咳嗽小恙目之。幸而氣息未喘。脈象未促。如能靜養。猶可以作完人。

生地 麥冬 沙參 石決明 地骨皮 桑皮 阿膠

枇杷葉露
詒按(此清滋金水兩藏之平劑。但患陰虛。而不挾別項邪機者。可仿此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