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評選愛廬醫案

內傷雜病門案二條

病經匝月。表熱解後。杳不思納。脈靜舌淨。神倦言懶。既無外感留戀。又非老景頹唐。睛光流動。面色開曠。問所服之藥。苦寒沉降者。多矣。諒系胃氣為藥所困。非病也。亦非衰也。且進和中醒中。以悅脾胃。令其納穀乃昌。

人參鬚(五分) 炒麥冬(一錢) 炒橘白(五分) 北沙參(三錢) 甘草(三分)霍石斛(三錢) 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 野薔薇露(一兩沖服)
服藥後、令煮糜粥。以備半夜病患思納。切囑不可多與。
詒按(此方清潤有餘。尚欠流動。如胃氣呆鈍。稍加香砂。胃有寒涎。稍增薑夏。欲專和胃。加扁豆蓮子。欲兼和肝。加木瓜烏梅。均可於此方隨宜增入也。)

再診 胃氣乍醒。脈形軟弱。久飢之後。臟腑之氣尚微。納穀以勻為穩。至於用藥。尚利輕靈。須俟胃氣日隆。方可峻補。蓋凡投補劑。必藉胃氣敷布故也。經云、百病以胃氣為本。又云、安穀則昌。其斯之謂歟。

人參鬚(一錢) 益智仁(四分) 炙甘草(三分) 石斛(三錢) 茯神(三錢)南棗(兩枚) 北沙參(三錢) 炒麥冬(一錢五分) 橘白(七分) 香穀芽(一兩)
詒按(名言至理。凡進補劑者。須識此意。)

竟日悲思。半載納減。詢非惱怒感觸所致。在病患亦不知悲從何來。一若放聲號泣。乃能爽快。睡醒之際特甚。余如默坐亦然。韓昌黎云。凡人之歌也有思。哭也有懷。出於口而為聲者。其皆有不平者乎。夫悲哀屬肺。寢則氣窒。醒則流通。想其乍醒之際。應通而猶窒焉。是以特甚。揆之脈象。右寸細數而小滑。伏火挾痰有諸。或更有所驚恐。驚則氣結。結則成痺。痺則升降失常。出納呆鈍。胃氣所以日餒耳。擬以開結通痺為先。毋急急於補也。

旋複花(一錢五分) 元參(一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薤白頭(三錢)紫菀(七分) 橘絡(一錢) 安息香(三枝) 生鐵落(兩許)
用鐵錘、于擂盆內、和開水研至數百轉、取汁沖入一小杯。
詒按(推想病情。思路曲折以達。)

再診 兩進開結通痺之後。悲哀之態頓釋。咯痰黃濃。胃納稍思。脈之滑數亦緩。其為痰火痺結也。明矣。擬以清泄通降繼之。補不可投。豈妄談哉。

炙桑皮(一錢五分) 炒竹茹(一錢五分) 栝蔞霜(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黑梔(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橘絡(一錢) 冬瓜子(三錢) 紫菀(五分) 絲瓜絡(一錢)

內風門案一條

眩暈多年。每發於濕蒸之令。今年初夏。潮濕過重。發亦頻頻。診脈濡細。舌苔膩白。考古法、眩暈一症。概從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論。大旨不外乎風陽上旋。更辨別挾火挾痰以治之。今按脈症。乃濕鬱上泛。挾濁痰膩膈所致。因前人未經論及。而臨症、亦罕見也。

擬辛香運中。以化濕化痰主之。

製濃朴(一錢) 煨草果(四分) 炒蘇子(一錢五分) 旋複花(一錢五分) 茅朮(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白芥子(七分) 椒目(五分) 赤苓(三錢)
詒按(所論病機極合。方中尚宜參入清泄肝陽之品。如白芍、蒺藜、之類方穩。蘇子似不必用。)

又按(黃坤載四聖心源中。論此等症最詳。每以木燥土濕為言。勿謂前人未及也。)

再診 眩暈不複作。舌白依然。脈濡便溏。脘中較爽。信系體肥多濕。嗜酒多濕。臥於地坑之上。亦感濕。好飲冷茶。亦停濕。倘泥於古法。而投滋降。不亦遠乎。再擬昨方加減。仍守太陰陽明主治。

茅朮(一錢) 煨草果(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土炒白朮(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製濃朴(一錢) 旋複花(一錢五分) 藿梗(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通草(一錢)
詒按(眩暈由於濕痰壅遏者。亦所時有。然其中必有木火內鬱。為痰濁所蔽。治當於疏化濕痰之中。仍參清泄之品。乃合。)

濕病門案一條

形凜汗漬。脈濡神糊。舌如傅粉。沉睡痰迷。素系嗜酒之體。濕痰彌漫。蒙遏清陽。擾亂神明所致非陷也。亦非閉也。慎勿開泄。擬達原飲意。

製濃朴(一錢五分) 煨草果(五分) 枳實(四分磨沖) 炒陳皮(一錢五分) 茅朮(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山茨菇(五分磨沖)
詒按(論病確鑿。方亦的當。宜其效若桴鼓也。)

再診 汗漬已收。神志轉清。藥後嘔痰盈碗。嘔出漸醒。脈猶濡細。舌苔白膩彌漫之勢雖除。尚宜燥濕祛痰。從太陰陽明主治。

茅朮(一錢) 煨草果(三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椒目(五分) 濃朴(一錢)炒青皮(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通草(一錢) 白芥子(一錢)

失血門案一條

鼻衄盛發。成流不止者。已三日。面赤。足冷至膝。脈數。寸關尤甚。血去過多。心蕩神馳。陰虧內熱之體。厥陽化火上逆。擾動脈絡。血行清道。從高灌注而下。非若吐紅之易定。血有幾何。豈堪如此長流?擬仿志火升騰治例。用涼血滋降法。

犀角(七分) 炒女貞子(一錢五分) 黃連(五分) 熟地(六錢) 青鉛(一枚)炙龜板(一兩) 旱蓮草(一錢) 煨磁石(五錢) 阿膠(一錢五分蛤粉拌炒) 咸水炒牛膝(一
詒按(此症甚險。用藥尚稱得力。○方中當加童便沖入。)

再診 鼻衄雖止。而面色唇口 白。虛陽雖降。而額汗心悸畏明。脈虛而數。舌光而顫。氣乏血涵。血無氣護。陰陽有離脫之象。氣血有渙散之險。急進雙補法。庶幾有所依附。再佐鹹降酸收以攝之。

人參(一錢) 天冬(一錢五分) 炒棗仁(三錢) 秋石(二分烊入) 熟地(一兩)枸杞炭(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大棗(二枚)

消症門案一條

乍納又飢。消爍迅速。如火之燎于原。遇物即為灰燼。病此半月。肌肉盡削。詢系失意事多。焦勞苦思。內火日熾。胃液日乾。藏陰既損。而充斥之威。愈難撲滅耳。姑擬玉女煎加味

大生地(一兩) 麥冬(三錢) 元參(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 知母(二錢)石膏(一兩) 炒白芍(一錢五分) 女貞子(一錢五分) 旱蓮草(一錢) 甘草(一錢)

再診 兩進甘涼救液。大勢僅減二三。渴飲反甚。溲渾而濁。上中之消。又轉到腎消矣。三焦兼涉。津液必至告竭。症情極險。再擬從治之法。宗河間甘露法。必得十減七八乃幸。

熟地(六錢) 石膏(七錢) 肉桂(五分) 生地(八錢) 麥冬(三錢)炙草(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咸水炒黃柏(一錢五分)

三診 從治之法。始也依然。藥三進。而納日退矣。小水混濁轉清。舌苔光紅亦淡。擬宗前方小其製。仍與上中下三焦並治。

熟地(八錢) 烏梅(三分) 炙草(五分) 川連(五分) 川椒(二十粒)生地(四錢) 肉桂(三分)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四診 連進固本從治之法。並參苦辛酸安胃。允推應手。今胃納安常。諸恙皆平。而津液受傷已極。善後之法。自當立中育陰。以冀其複。

人參(一錢) 熟地(五錢) 天冬(一錢五分) 洋參(一錢五錢) 北沙參(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石斛(四錢) 炙草(三分)
詒按(第一方力量之大。二方立法之巧。三四方用意之周匝。隨機而應。步伐井然。具此見解。庶可談醫。然已難其人矣。)

嘔逆門案一條

惱怒傷肝。木火犯胃入膈。支撐胸背。嘔吐血塊痰涎。不納不便。舌白苔膩。胃為水穀之海。至。若再侮脾土。脹滿必增。左脈弦硬。右脈細軟。谷不沾唇者。已五日。胃氣憊矣。而嘔尚甚。中無砥柱。何恃而不恐。諸先生所進苦寒沉降。蓋欲止其嘔。而順其氣。誠是理也。然內經云。百病皆以胃氣為本。苦寒性味。又屬伐胃。胃不能安。藥力何藉。拙擬苦寒以製肝之逆。苦辛以通胃之陽。而必參以奠安中氣。庶幾倒逆之勢得緩。幸勿拘於見血畏溫之議

人參(一錢) 吳萸(二分) 旋複花(一錢五分) 川楝子(七分) 川椒(二分)法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川連(三分)

另肉桂四分。酒炒龍膽草三分。二味同研。飯丸。煎藥送下。
詒按(論病頗有卓見。立方亦穩。惟丸方肉桂合龍膽。一寒一熱。似不如肉桂合川連。取交濟之意。更佳。)

再診 嘔逆已止。脹痛亦緩。左脈弦硬固平。右脈歇止漸見。土德大殘。中氣亦竭。急進補中立中。仍參約脾製肝之法。惟望胃納能醒、是幸。

人參(一錢五分) 肉桂(三分) 炙甘草(三分)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詒按(此建中合四君法。)

三診 脹痛大減。嘔逆未平。稍能納粥。脈俱濡細。胃氣漸有來複之機。經云、納穀則昌

人參(一錢) 煨肉果(三分) 白芍(一錢五分) 橘白(七分) 白朮(一錢五分)炙甘草(三分) 煨木香(三分) 茯神(三錢) 穀芽(一兩)
詒按(此養胃和中。善後之方。)

外感門案三條

得食則嘔。已延月餘。形神疲乏。宛如膈症。聽其言。觀其人。惟知明而動。晦而休。務農無怠者流。診左關脈數。右關細軟。舌白口苦。寒熱往來。汗之有無。病者不知。蓋少陽見症。原有嘔惡。揆其病情。是任其嘔逆。以致反胃厭谷。胃氣日逆。似乎噎膈。實由邪蘊於少陽

柴胡(七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製濃朴(七分) 蘇葉(七分) 蘇子(一錢)炒川椒(二分) 橘皮(一錢) 青皮(一錢) 淡薑渣(五分後入)
詒按(治病不難。難在探取病情。能得真諦。)

再診 前方囑服兩劑。據述服後。壯熱大汗。濕透衣被。即思納粥。因其效驗。連服一劑。今已吃飯。惟力不充耳。診其脈。左關已軟。右脈尚細。續與和中。

黨參(三錢) 歸身(一錢) 續斷(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三錢)陳皮(一錢) 炙甘草(三分) 前胡(三分) 煨木香(三分)
詒按(方中歸身、續斷。似非此症所宜。)

發熱惡寒。頭項強痛。無汗胸痞。脈浮緊細。症屬正傷寒。南方所罕見。詢系連朝營墓辛勤。屆在嚴寒。又居曠野。太陽表症悉具。宗仲聖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麻黃(五分) 桂枝(五分) 防風(一錢) 杏仁(三錢) 甘草(四分)羌活(七分) 生石膏(三錢) 生薑(五分) 大棗(二枚)
詒按(症在初起。似不必遽用石膏。就案中所述。乃麻黃湯的症。)

再診 病甫兩日。太陽症未罷。而陽明少陽症已悉具。可知南人稟賦柔弱。其傳經之迅速若此。汗既未暢。擬三陽並泄。

麻黃(四分) 柴胡(四分) 白芷(七分) 葛根(七分) 羌活(五分)杏仁(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薑渣(五分) 大棗(三枚)

三診 汗暢熱解。煩躁已除。脈轉細小。形疲體酸嗜臥。而思納穀矣。其發也凶悍。其傳也,傳遍六經乃已。是症若宗三時六氣治之。勢必淹纏幾候耳。擬和營衛法。

桂枝(四分) 橘白(一錢) 薑渣(三分) 防風(七分) 茯苓(三錢)桑枝(五錢) 秦艽(一錢五分) 大棗(二錢)
詒按(南方少正傷寒症。方案雖平淺。宜存之。以擴聞見。)

表熱九日。有汗不解。舌絳起刺。煩渴引飲。間作寒戰之象。熱甚下午。至夜。神志時糊。脈洪無力。陽明經分之邪。又傳少陽。陽明府分之滯。灼傷津液。極似大柴胡症。而與脈情不回液複。擬宗仲聖人參白虎湯意。參入景岳柴胡煎。庶與脈症符合。諸先生以為何如。

參鬚(一錢) 柴胡(四分) 石膏(七錢) 鮮石斛(七錢) 元參(一錢)竹葉(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詒按(于虛實進退之間。慘淡經營。良工心苦。)

再診 汗熱煩渴已減。舌絳淡而尖刺已少。津液稍回。正氣較振。脈數未平。神志已爽。少陽陽明之表分既清既泄。而府分之滯。尚待清潤育陰而下也。切勿因滯而遽投蕩滌。審症二字。其難其慎。臨時應變。平日之工夫也。

生地(四錢) 知母(一錢五分) 銀花(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麻仁(三錢)栝蔞仁(三錢) 花粉(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鮮霍石斛(一兩)
詒按(此取增液。以行宿滯之意。)

伏氣門案一條

表熱四候。額汗如淋。汗時膚冷。汗收熱灼。消滯泄邪。清補諸法。已遍嘗矣。診脈虛細。惟尺獨滑。舌苔已淨。胃納稍思。細繹脈症。病邪不在三陽。而在三陰。考仲聖有反發熱一條。是寒邪深伏少陰之陽分。今乃濕溫餘邪。流入少陰之陰分。良由少年腎氣不藏所致。治當宗其旨。變其法。擬補腎陰。泄腎邪。一舉兩得。庶可許熱解汗收。

熟地(五錢) 枸杞炭(一錢) 獨活(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五味子(七粒) 細辛(三分) 牛膝(五分) 丹皮(一錢)
詒按(能從對面勘出。此為善讀書人。惟方中熟地。似不如生地為得。)

再診 熱解已淨。自汗亦收。脈滑已和。純乎軟弱。神情向倦。而虛象旋著。擬轉用補養。

參鬚(一錢) 枸杞子(一錢) 山藥(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福澤瀉(一錢)熟地(五錢) 杜仲(三錢) 茯苓(三錢) 牡蠣(七錢) 萸肉(一錢五分) 炙草(三分)

疫邪門案一條

壯熱神糊。陡然而發。脈數大。而混糊無序。舌垢膩。而層疊濃布。矢氣頻轉。小溲自遺。脘腹痞硬。氣粗痰鳴。既非尋常六氣所感。亦非真中類中之症。觀其 自汗。汗熱而不粘指。轉側自如。四體無強直之態。舌能伸縮。斷非中風。設使外感。何至一發便劇。而安能自汗。倘守傷寒先表後裡。下不嫌遲之例。是坐待其斃矣。亦曾讀吳又可先裡後表。急下存陰之論否。蓋是症也。一見藍 。則胃已爛。而包絡已陷。迅速異常。盍早議下。尚可僥幸。諸同學以為然否。

濃朴(一錢) 大黃(八錢) 黃芩(一錢) 枳實(一錢) 檳榔(一錢)草果(四分) 知母(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詒按(論症明確。方亦老當。絕無幫貼膚湊之弊。)

再診 神志得清。表熱自汗。腹猶拒按。矢氣尚頻。便下粘膩。極穢者未暢。小水點滴如油。脈數略有次序。舌苔層布垢濁。胃中穢濁蒸蘊之勢。尚形燔灼。必須再下。俟裡滯漸楚。然後退就於表。吳又可治疫之論。闡發前人所未備。甚至有三四下。而後退走表分者。若作尋常發熱論治。豈不謬乎。

大黃(五錢) 枳實(一錢五分) 銀花(二錢) 知母(一錢五分) 細川連(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元明粉(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詒按(此等症。有下至三四次而後清者。必須有膽有識。方能奏功。○後二方、亦層次井井。的是老手。)

三診 大腑暢通。悉是如醬如飴極穢之物。腹已軟而神已爽。表熱壯而汗反艱。舌苔半化。脈數較緩。渴喜熱飲。小水稍多。此際腑中之蒸變乍平。病已退出表分。當從表分疏通。先裡後表之論。信不誣也。

柴胡(五分) 枳實(一錢) 通草(一錢) 紫濃朴(七分) 法半夏(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赤苓(三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四診 表熱隨汗就和。舌苔又化一層。脈轉細矣。神亦倦矣。病去正虛之際。當主以和養中氣。佐輕泄以滌餘熱。守糜粥以俟胃醒。慎勿以虛而早投補劑。補之則反覆立至也。

桑葉(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扁豆(三錢) 神曲(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豆卷(三錢) 甘草(三分) 橘白(一錢) 薏仁(三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

瘧疾門案一條

間瘧止後複發。發不歸期。或二三日。或七八日。發則寒戰熱甚。兩三月如此。從無汗泄。脈沉而細。形瘦骨立。胃納式微。症由久瘧傷陰。陰損不複。其為勞瘧顯然。現屆夏令。已得可汗之時。且服存陰泄邪。以冀汗泄於表。陰複於裡。轉準瘧期。庶有畔岸可依。擬少陽少陰並治。

柴胡(四分) 大生地(四錢) 地骨皮(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鱉甲(七錢)青蒿(一錢五分) 歸鬚(一錢) 細辛(三分) 丹皮(一錢五分)
詒按(此病若認作虛症。而投膩補。則愈補愈熱。不死不休矣。幸遇明眼人識破。乃能得

再診 藥四服而值瘧來。寒戰依然。熱勢轉短。熱退時。汗已暢達。脈沉轉出。神氣覺爽。而食物有味。察其轉輕之象。皆從汗後。究由外感。乘虛蘊伏。愈伏愈深。延為怯象。茲有向外泄化之機。仍宗前議加減。必得轉為間瘧乃安。

黃芩(一錢五分) 炒歸鬚(一錢五分) 炒知母(一錢五分) 青蒿(一錢五分) 鱉血炒柴 丹皮(一錢五分) 炒秦艽(一錢五分) 小生地(四錢) 荊芥炭(一錢) 豆卷(三錢)
詒按(得汗即是生機。仍可用大生地、歸身。以助陰達邪。)

三診 瘧準日作。解後有汗。寒熱之勢大減矣。脈形細小。舌不生苔。久瘧陰傷。複其陰可耳。症屬轉機。已得坦途。凡腥膻鮮發。以及麥食等。均須慎禁。擬清養法。參以泄化。

洋參(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 炙鱉甲(一兩) 石斛(三錢) 丹皮(一錢)青蒿(一錢五分) 豆衣(二錢) 穀芽(一兩) 秦艽(一錢五分)
詒按(此善後之法。凡歸、地、等養陰之品。似不可少。)

黃癉門案一條

癉症多種。黑者屬腎。腎氣過損者。曰、女勞黑癉。今肌膚舌質盡黑。手指映日俱黯。強壯之年。腎陽早已不舉。體雖豐腴。腰軟不耐久坐。脈弱神疲。納減足冷。顯屬腎臟傷殘太甚。尚謂北路風霜所致乎。昔有人患此。遍處醫治。皆曰、風毒。後遇顧西疇。道破症名。宗濕。再商他法。

血餘(四兩) 豬油(一斤、熬至發枯、取油盛貯。一切食物中可以用油者。俱用之。)(煎方)製附子(七分) 炒枸杞(一錢五分) 炒黃柏(一錢) 菟絲子(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牡蠣(七錢) 茵陳(一錢五分) 杜仲(三錢) 熟地(六錢)

再診 前方已服二十餘劑。肌膚之黑半化。其勢漸轉陰黃。形神大振。胃納加餐。且可耐勞理事矣。春令雖交。和暖未回。再擬補養脾腎。耐性攝養為屬。

人參(一錢) 沙苑(三錢) 山藥(三錢) 杜仲(三錢) 熟地(一兩)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茵陳(一錢五分) 杞子(一錢五分) 續斷(三錢)菟絲(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詒按(此方中亦當再添溫潤之藥。)

三診 膚色花斑。症轉陰黃。較之黑癉。淺一層矣。培植脾腎之藥。已進四十餘劑。形神色脈。俱屬平善。節令將交驚蟄。春暖之氣已和。治當開泄腠理。以滌膚斑。內經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易曰、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擬宗仲聖茵陳四逆法加減。三劑即停。接服丸藥可耳。黑色退盡之時。當在夏初。

製附子(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赤小豆(三錢) 麻黃(五分) 炒黃柏(一錢) 茵陳(一錢五分) 連皮苓(五錢)
詒按(此症即非冬時。亦當先以溫煦脾腎為主。務使身中陽和之氣。漸漸煦動。然後投以此劑。方能奏效。○接服丸方未見。擬八味丸去萸、桂、加朮、柏。此病症情頗奧。治法亦

腹痛門案一條

脾腎之陽素虧。醉飽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膩。脈沉實。濕痰食滯。團結於內。非下不通。而涉及陽虛之體。又非溫不動。許學士溫下之法。原從仲聖大實痛之例化出。今當宗之。

製附子(五分) 肉桂(四分) 乾薑(五分) 生大黃(四錢) 枳實(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詒按(論病立方。如良工製器。極朴屬微至之妙。)

再診 大府暢行。痛止汗收。神思倦而脈轉虛細。擬養胃和中。

北沙參(三錢) 甘草(三分) 橘白(一錢) 白扁豆(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白芍(一錢)

腫脹門案一條

旬日內。遍體俱腫。膚色鮮明。始也、原有身熱。不慎風。而即止。亦無汗泄。診脈浮緊。氣喘促。小便閉。舌白。不思飲症系水濕之邪。藉風氣而鼓行經隧。是以最捷。倘喘甚氣塞。亦屬至危之道。治當以開鬼門。潔淨府為要著。

麻黃(五分) 杏仁(三錢) 赤苓(三錢) 蘇子(二錢) 桂木(五分)薏仁(三錢) 紫菀(七分) 椒目(五分) 浮萍(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外用麻黃、紫蘇、羌活、浮萍、生薑、防風、各五錢。閉戶煎湯。遍體揩熨。不可冒風。
詒按(病名風水。立方清靈流動。頗得輕可去實之旨。)

瘕癖門案一條

少腹塊磊。上攻及脘。其力猛而痛勢劇。轉瞬之間。腹中鳴響。則塊磊一陣。向下即平。症名奔豚者。因其性情蹤跡。行止類似江豚耳。然考其症有三。犯肺之賁豚屬心火。犯心之賁豚屬腎寒。臍下悸欲作賁豚者。屬水邪。今系腎水寒邪所發。體屬陽虧所致。擬以真武湯。參賁豚湯意。

茯苓(五錢) 川芎(五分) 小茴(五分) 歸尾(一錢) 附子(五分)白芍(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橘核(三錢) 李根皮(一兩)
詒按(案語明辨以晰。立方精切不浮。)

痢疾門案二條

腹痛下痢。晝夜無度。汗冷肢冷。脈細舌白。暑濕熱挾滯互結。病經五日不減。嗜酒中虛之體。邪不能化熱外達。而見多汗傷陽。多痢傷陰之險。凡裡急後重腹痛者。治法宜通。口燥煩清並進。宗瀉心湯意。參以疏邪化滯。若正氣保和之類。何足恃耶。

製附子(五分) 濃朴(七分) 桂木(五分) 藿梗(一錢五分) 建曲(一錢五分)赤苓(三錢) 木香(三分) 薑渣(三分) 酒炒黃連(五分)
詒按(此正虛不能托邪之症。若僅與苦寒香燥、痢門之套藥。烏能挽回。前後三方。扶陽托邪。選藥俱絲絲入扣。所以奏效。)

再診 下痢減半。赤白相雜。肢冷較和。汗亦稀少。舌白苔膩不化。裡急後重已緩。診脈沉細。腹中猶痛。究屬中虛濕勝。暑積阻結。不能藉陽和運動。尚非坦途。再擬溫中運邪一法

製附子(五分) 濃朴(七分) 黃連(三分) 白朮(一錢五分) 淡乾薑(四分)防風(一錢) 木香(三分) 枳實(七分) 丹皮(一錢) 赤苓(三錢)

三診。痢下大減。舌苔漸化。腹痛除而宿垢亦通。小溲赤而兩三度。脈象起矣。谷食思矣。中陽既得運動。無慮邪滯不化也。尚當和中。

白朮(一錢五分) 佩蘭(一錢) 青皮(七分) 藿梗(一錢五分) 建曲(一錢五分)濃朴(七分) 扁豆(三錢) 桔梗(五分) 肉果(四分) 滑石(三錢) 苡仁(三錢)

暑濕熱病下痢。始系赤白垢膩。晝夜數十餘次。旬日後。痢雖減。而純下血矣。傷及肝腎。病情最深。非易治者。姑先清熱存陰。宗厥陰下痢之條。擬白頭翁湯、合黃連阿膠湯意。

白頭翁(三錢) 秦皮(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地榆炭(二錢)白芍(一錢五分) 荷蒂(三個) 炒黃柏(一錢) 阿膠(蛤粉拌炒一錢五分)
詒按(方論俱明當。)

再診 下血較昨減半。而其來必陣下。腸中滑泄已甚。關閘盡撤。腎氣有下脫之慮。擬用昨方參桃花湯意。

赤石脂(四錢) 地榆(一錢) 乾薑炭(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阿膠(蛤粉拌炒一錢五分) 炙草(三分) 炒黃柏(一錢) 粳米(四錢) 黃連(四分)
詒按(病雖稍減。尚系緊要關頭。不可松手。)

三診 血下緩而大減。脈微神倦。氣陰並乏矣。堵塞存陰之藥。尚不可撤。擬就昨方加立中原方加人參(一錢) 另煎沖入

大便門案一條

大小便易位而出。症名交腸。當得之大怒大飽之後。氣火錯亂。升降失常。以致清濁混淆。水滓不按常道而行。久則難治。

明礬(七分、敲如綠豆大、用腐衣五層包扎、淡鹽湯送下。)日三服。三日九服。可愈。
詒按(立方簡當。)

外瘍門案一條

惱怒悒郁。內火自生。火能燥痰。則氣結痰凝。火性上炎。則痰隨之上竄。結核成串於左項。安保右項之不發。壯年朴實之體。而得斯疾。諒亦偏於性情之固執也。倘能暫拋誦讀。專以舒悶暢懷為事。則 痰之消。猶可計日而待。蓋不若自戕本元者之水虧火旺。而燥痰成串也。設聽其在絡內四竄。久延必至於潰。則終身之累矣。後悔莫及。聊贈數言。然乎。否乎

旋複花(一錢五分) 橘絡(一錢) 白芥子(七分) 杏仁(三錢) 蘇子(一錢) 海藻(一錢五分) 昆布(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再診 通絡化痰。理氣開鬱之方。已投七服。左項痰核軟而可推。餘絡未竄。脈仍弦數。大便五日不行。內火猶熾。再議化痰通絡之法。

海藻(一錢五分) 鱉甲(五錢) 黑梔(二錢) 昆布(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旋複花(一錢五分) 蔞皮(一錢五分) 炙甲片(七分) 白芥子(七分) 竹瀝(一兩)

三診 前方五服。痰核已消三粒。所剩四粒。亦軟而小。其勢不至四竄矣。脈弦小軟。大便已暢。再擬消痰。以冀速除。然方藥雖效。亦半藉怡養工夫耳。

橘核(一錢) 川楝子(一錢) 炙山甲(七分) 土貝母(三錢) 昆布(一錢)丹皮(一錢五分) 旋複花(一錢) 海浮石(三錢) 黑梔(一錢五分) 竹瀝(一兩)
詒按(此案三方。藥力不甚結實。而用意頗玲瓏。在應酬方中。可雲完善。)

婦人門案三條

痛經數年。不得孕育。經水三日前必腹痛。腹中有塊凝滯。狀似 瘕伏梁之類。納減運遲。形瘦神羸。調經諸法。醫者豈曰無之。數載之中。服藥無間。何以漠然不應。詢知閨閣之時。無是病既嫁之後。有是疾。痛之來源。良有以也。是症考古隙無。曾見於濟陰綱目中。姑勿道其名目。宗其意而立方。不必于平時服。俟其痛而進之。經至即止。下期再服。

荊三棱(一錢) 莪朮(一錢) 延胡(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製軍(一錢)歸身(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川芎(四分) 桃仁(二錢) 枳實(七分)

再診 前方于第二期。經前三劑。經來紫黑。下有似胎非胎一塊。彌月不複痛。而經至矣。

蓋是症亦系凝結於胞中者。今既下矣。複何慮乎。

白芍(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川芎(五分) 醋炒柴胡(三分) 橘白(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穀芽(一兩)

經停三月。驟然崩沖。閱五月而又若漏卮。詢系暴崩屬虛。虛陽無附。額汗頭震。聞聲驚惕。多語神煩。脈微虛軟。勢將二氣脫離。其危至速。擬回陽攝陰法。急安其氣血。

附子(五分) 鹿角霜(一錢五分) 杞子炭(一錢) 熟地(七錢) 五味(七粒)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龜板(一兩) 天冬(一錢五分) 山藥(三錢)
詒按(症情已急。須得重劑。方可挽回。方中選藥甚合。特嫌分量太輕耳。)

再診 脫象既除。經漏較稀。脈猶濡細。神思尚怯。氣血簠德依附。再宗暴崩屬虛之例。擬

人參(一錢) 熟地(一兩) 枸杞(一錢五分) 鹿角膠(一錢五分) 杜仲(三錢)巴戟(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 天冬(一錢五

臘嚴寒生產。受寒必甚。當時瘀露未暢。臍下陣痛。迄今五月未止。閱所服藥。皆宗產後宜之例。固屬近是。惜未考經穴經隧耳。譬諸鎖則買矣。何以不付以匙。買者不知。賣者當知。二者不知。醫者當知。致使遠途跋涉。幸遇善與人配匙者。

暢肉桂(二錢)細辛(五分) 同研末。飯丸。勻五服。每晨一服。
詒按(方頗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