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八 肛門

黃帝氣厥論篇曰︰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注云︰腎氣凝寒不能化液,大腸積水而不流通,故其疾行則腸鳴,而濯濯有聲如囊裹漿而為水病也)所治葶藶丸。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大腸頭出寸餘,痛苦,乾則自落,落又出,名為截腸病,腸盡則死。但初覺截時,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即愈。

〔源按〕此症為風邪客於大腸,蓋風性善行,因逼迫而下,故腸頭外出,然風又生燥,燥則營血不能貫潤,故乾而自落,落後複迫大腸又下,故又乾而落也。麻油潤燥祛風,以治其外,大麻子汁驅一切惡風,而更能潤內,內外兼治,病故即安。

《奇病方》云︰有人患糞門內拖出一條,似蛇非蛇,或進或出,又安然無礙。此怪物長於直腸之間,非蛇也,乃肉也,但伸縮如意,又似乎蛇。法當內用湯藥,外用點藥,自然消化矣。內用逐去殺蛇丹飯前服,二劑後,外用冰片點之。先用木耳一兩,煎湯洗之,洗後將冰片一分,研末而掃,掃盡即縮進而愈。

《怪疾奇方》云︰人有患濕熱,大腸內蟲出不斷,斷之複生,行坐不得。治以鶴虱為末,水調兩半服自愈。

《肘後方》云︰有人患蟲蝕肛,爛見五臟則死。以豬脂和馬蹄灰,再雞子白調塗,其毒瓦斯即能撥出也。

庚志云︰趙千山寓居天王寺,苦寸白蟲為撓。醫者戒云︰是痰,當止酒而以素所耽嗜。欲罷不能,一夕醉與外舍,歸以夜半,口乾咽燥,倉卒無湯飲,適廊廡間有瓮水,月色下照瑩然可掬,即酌而飲之,其甘如飴,連盡數盞,乃就寢,迨曉蟲出盈席,覺心腹頓寬,宿疾遂愈。一家驚異,驗其所由,蓋寺仆日織篦履浸紅藤根水也。

又云︰蔡康積苦寸白為病,醫者使之碾檳榔為末,取石榴東引根,煎調服之,先炙豬肉一大臠,置口中咽咀其津膏而弗食言。此蟲惟月三日以前其頭向上,可用藥,餘日即頭向下,雖藥無益,蟲聞肉香咂啖之意,故空則群爭赴之,覺胸中萬箭攻攢,是其候也,然後用前藥,蔡悉如之,不兩刻腹中雷鳴,急登廁,蟲下如傾。命仆人以杖桃撥,皆連綿成串,幾長數丈,尚蠕蠕能動,宿疾遂愈。

《幼科方》云︰有小兒初生,穀道不通,多致不救,非藥可醫。曾有人用銀箸頭燒紅穿通其竅,大便始出,亦有用玉簪通者。

陳尚古《簪雲樓雜說》,烏程姚莊顧又虎,累葉簪紱,習享半郁。忽一日促家人持竹批,解褲受杖二十,後習為常,間用稍輕輒加呵責,或反於杖杖之必重下,乃呼快心,如是數年,漸覺疼痛而止。醫者聞之曰︰過嗜辛辣發物則熱毒內訌,因成奇癢,適打散不致上攻,否則患疽發背而死矣。此富貴人炯鑒也。

廣陵有一田婦,瀉下惡物如油,有一鄰童,用紙捻蘸之,與油無二,眾醫莫效。孫茲九治之,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及天王補心丹,服之而愈。旁問其故,曰︰驚氣入大腸也,詢之果因驚得此。

東垣治一人,腸 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沖,熱毒所作也。當升陽去濕,和血脈。以陳皮二分,熟地、歸身、蒼朮、秦艽、桂各三分,生地、丹皮、生甘草各五分,升麻七分,炙甘草、黃耆各一錢,白芍一錢五分,名曰升陽去熱和血湯,作一服,水四盞煎一盞,空心稍熱服。

《準繩》載︰無擇翁治脈痔外無形,而所下一線如箭,或點滴不已。此由脈竅中來也,用 皮丸。

程仁甫治一兒,一歲之內,大便三四十日只通一次,每通時腹脹盛。此乃胎毒熱結所致。用玄明粉米飲調下一錢,三五次之後不複閉。

葶藶丸

葶藶(炒) 澤瀉 椒目 桑白皮 木豬苓 杏仁(各五錢)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蔥白湯下,不拘時服,以利為度。

逐邪殺蛇丹

當歸 白芍(各一兩) 蘿卜子(三錢) 地榆(五錢) 大黃(一錢)
水煎服。

天王補心丹

生地(四兩) 人參 元參(炒) 丹參 茯神 桔梗 遠志(炒,五錢) 棗仁(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炒) 麥冬(炒) 當歸 五味子(一兩)
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臨臥燈心湯下一丸。

皮丸

皮(炙焦,一兩) 槐花(炒) 艾葉(炒黃) 豬後懸蹄垂甲(炙黃,十枚) 盈尺皂角(一挺,去弦核、醋炙黃)
為細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補中益氣湯(見項門)

二陳湯(見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