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有一個科學報導出來,此報導在期刊《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ur》發表。它說,只要愈在社群網站如Facebook上面「待太久」,心中就會醞釀出一股巨大的「嫉妒感」(jealousy) 。

「嫉妒」的來源是什麼? 就是來自於……看到你親密的她/他,在上面的個人首頁,突然出現某位異性,告訴你的親密愛人說,昨天很高興見到你!你的笑容令人難忘!你真是一個很不錯的人!短短幾句話,就讓你氣呼呼的摔了滑鼠!

甚至,不必看到任何曖昧對話,只要你的親密愛人玩了哪個小遊戲,剛好和另一個異性朋友「配對」,愛情指數98.88%,還畫出一刻紅潤潤的大愛心,SH!足夠你整個怒火上燒、頭髮爆炸,髮膠不必抹了就可以直接出門啦。

科學家說,這些「嫉妒」往往並非真的「發生什麼事」。要謝謝Facebook這類型的社群網站,他們靠的就是「公開所有細節」,讓整個網站充滿了樂趣!但,它將每一對男女之間的每一次互動、每一個眼神、每一條「hello」,都寫了出來,攤在親密愛人的前面,自然就造成非常大的反應了!其實這些事情在實體生活本來就會發生在你的親密愛人周圍,只是「你看不到」罷了。現在,所有的細節都在你面前攤了出來,當然就會產生一些奇怪的想像,於是…就麻煩了。

有趣的是,這「嫉妒」還只是一開始而已,接下來的事情更麻煩── 科學家找來了308位大學生作實驗,其中有75%是女性,這些學生都常常使用Facebook,而且彼此之間都是Facebook上面的朋友,結果就發現了一個令他們驚奇的現象。

科學家發現,這個因細節而導致的「嫉妒」只是一個開始,更可怕的是接下來。接下來,它會進入一個科學家稱呼為「邪惡循環」(vicious cycle)的狀況──

什麼叫「邪惡循環」? 那就是,當此人產生「嫉妒」後,他不會善罷甘休,他會忍不住的繼續去找尋更多的「細節」,然後,再次被細節所觸動,產生更大的「嫉妒」!最後,你會發現,這個人上網的時間愈來愈多、愈來愈多;粘在Facebook上面的時間愈來愈多、愈多愈多;但上網的時間愈多,並不會消除嫉妒的狀況;嫉妒的狀況也隨之變得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嚴重,嚴重到影響到兩人的關係,於是,Facebook成為兩人關係的殺手!

兩人關係被什麼所殺?被嫉妒。 而嫉妒又因什麼而起?因「細節」而起。 「細節」為何會這麼可怕?它告訴了我們什麼事?

今天以此為題目,是因為我認為這不只是社群網站的問題,也是整個網路的問題。我之前就有這種感覺,社群的問題,並不是看到一個「你」怎麼在上面貼你的照片、寫你的心情。那是你的自由,我不會產生太多奇怪的想法,但真正麻煩的事情發生在,我看到的不只是「你」,而是「你」和「他」的互動。

「互動」,尤其是這麼多這麼多攤在陽光下的互動,是人類從來沒有遇見的新狀況。它所影響的並不是在正在互動的那兩人,而是「觀賞互動」的其它人!

科學家表示,在網路還沒發明以前,任何的互動,「我」、「你」、「他」三者都會在現場,你可以從旁邊看到兩人互動而猜出真狀況,要不然,也因為「看不到」而永遠不知道兩人是怎麼互動的。但現在已經不同了,網路上有太多的互動,和默默在一旁觀察與窺視這些互動的旁觀者。

儘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對方完全擬真的互動,但,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互動卻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看到非常逼真的全貌。我們會「以為」就是那樣。

但這篇科學家證實一件事:今天我和你在網路上的兩人互動,和以前的實體互動不會相差太多,但,看在第三人眼中,他卻傾向以實際的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方式來詮釋。換句話說,網路上的互動在當事人的狀況下是ok的,但在旁觀者眼中卻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誤導。很奇怪吧?

寫部落格寫了三年多,「互動」曾經應該被視為部落格這類社群媒體的重頭戲,但如果可以的話,我現在還真希望可以不必互動。互動,是非常誤導人的事情,尤其是對我們這種寫作者、創意者來說,太多的互動會讓我們失去了方向,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互動,而是我們不喜歡互動給人家看。就如這篇科學報導說的,互動不只是「你」和「我」,還有「他」……不。是他們。每天部落格有上萬人看,但留言只有10篇,所以是一大群人看著其中0.1%的人在和我互動;大家從很多的蛛絲馬跡去了解到我的全貌,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我。這種互動,是一個創作者出類拔萃的一大殺手!

回頭看到我們家的小朋友,剛剛學會猜拳。但他的猜拳和我們有點不同,他只會出「布」,其他都不會。小朋友嘛,只會出「布」卻玩得很愉快,因為大人自己會出「剪刀」,就贏了,贏了就要騷癢,咯咯咯的笑了;大人自己也會故意出「石頭」,輸了,就該小朋友騷大人的癢,也很有趣。就連大人出「布」的時候,也是咯咯咯的笑,因為兩個都一樣,就要重新猜了。

我發現,小朋友玩的時候,他不一定是在和你「互動」。他玩在其中,其中就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可做。當一個大人走進網路世界,其實就像小朋友坐在麥當勞遊戲間,其實是很多地方可以玩的,但大人現在都在欣賞別人的互動、都在不斷的吸收細節,很自然就被人性牽扯、被他人所影響,他的所有七情六慾都擴大了100倍,智慧也被縮水了100倍!

如果沒寫部落格,我不會有之前寫書100倍成就感,也因為這樣我得到100倍的壓力、100倍的急促感。曾經,我就只是和自己競爭而已,所以我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事情,但現在,不可能這樣了;坦白說,只要寫一份出去,馬上就知道這個所得到了多少數字……我視這些數字不是鼓勵,而是毒藥,我現在正努力嘗試著在擺脫它。

這篇科學家文章很好,他是在說,在網路上做事,其實就和在網路上談戀愛一樣,一定要幫自己建一圈保護牆,不要去看太多。同樣的,也不要讓太多其他的人看到你。

如果說,和別人愈長得一樣就是「平凡」,那麼,愈多的互動,就會讓我們「更平凡」。愈多的互動、愈多看到別人在互動、又愈多的猜想什麼又是什麼,慢慢的我們想的、做的、吃的;用詞、口音、連罵髒話的樣子,都和其他人一模一樣,也都要和所有人牽扯在一起,我們活不出自己的天地。

人有幾種,有人願一輩子平凡,有人希望「不凡」。期望自己不凡的人,不一定真能如願,但第一件事或許就是上網但不要與人互動。或許,在各網站不斷強調著互動、互動、互動的今天,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不凡」了。

(本文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