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敕授太醫助教前差充四川總領所檢察惠民局許洪編
議處方法
夫處方療疾,當先診知病源,察其盈虛而行補瀉。辨土地寒暑,觀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細委,君臣、冷熱,或正經自病,或外邪所傷,或在陰、在陽,或在表、在裡。當須審其形候各異,虛實不同,尋彼邪由,知疾所起。表實則瀉表,裡實則瀉裡,在陽則治陽,在陰則治陰。以五臟所納之藥,於四時所用之宜,加減得中,利、汗無誤,則病無不瘥矣。若不洞明損益,率自胸襟,畏忌不分,反惡同用,或病在表而卻瀉裡,病在裡而卻宣表,在陰則瀉陽,在陽則瀉陰,不能曉了,自昧端由,病既不瘳,遂傷患者,深可戒也。故為醫者,必須澄心用意,窮幽造微,審疾狀之深淺,明藥性之緊緩,製方有據,與病相扶,要妙之端,其在於此。
凡療諸病,當先以湯蕩除五臟六腑,開通諸脈,理順陰陽,令中破邪,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力,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痺,表裡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症,進美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和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癰腫瘡瘤,以瘡瘤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宜。雷公云︰“藥有三品,病有三階。藥有甘苦、輕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溫亦異。夫重、熱、膩、酸、咸藥石並飲食等,於風病為治,余病非對。輕、冷、甘、苦、澀藥草石、飲食等,於熱病為治,余病非對。輕、熱、辛、苦、淡藥、飲食等,於冷病為治,余病非對。其大綱略顯其源流,其餘睹其病狀可知,臨事製宜,當識斯要矣。”
論合和法
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製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若真假非類,冷熱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體性,篩羅粗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病之名,永無必愈之效。是以醫者必須殷勤注意,再四留心,不得委以他人,令其修合。
非但多少不等,兼以失本方意,搗和之後,妍丑難明,眾口嘗之,眾鼻嗅之,精氣一切都盡,而將療病,固難得效。此蓋是合和之盈虛,不得咎醫方之淺拙,宜加審察。又,古方藥味,多以銖、兩,及用水皆言升數,年代綿歷浸遠,傳寫轉見乖訛,或分兩少而水數多,或水數多而分兩少,輕重不等,器量全殊,若不別其精粗,何以明其取舍?今則加減合度,分兩得中,削舊方之參差,合今時之行用。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錢半為一分也。凡言兩者,即四分為一兩也。凡言斤者,即十六兩為一斤也。凡言等分者,非分兩之分,即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為等分也。凡煮湯,雲用水大盞者,約一升也;一中盞者,約五合也;一小鐘者,約三合也。務從簡易,庶免參差,俾修合煎調,臨病濟急,不更冗繁,易為曉了也。凡草有根、莖、枝、葉、皮、骨、花、實,諸蟲有毛、翅、皮、甲、頭、足、尾、骨之屬,有須燒、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其法,順方者福,逆方者殃。或須肉去皮,或須皮去肉,或須根、莖,或須花、實,依方揀煉,事褫理削,極令淨潔,然後稱定分兩,勿得參差。藥有相生相殺,氣力有強有弱,君臣相使,若不廣通諸經,則不知有好有惡。或醫自以意加減,不依方分兩,使諸藥石強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相攻擊,草石相反,使人迷亂,力甚刀劍。若調和得意,雖未能去病,猶得安和五臟,於病無所增劇也。
凡煮湯,當以井花水,極令淨潔。其水數多少,不得參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藥味出,煮之調和,必須用意。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用新布絞之。
服湯寧小熱,即易消下,若冷,即令人嘔逆。雲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並視人之強弱,病之輕重,為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
凡搗、羅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蜜中和則易熟。若羅草藥為散,以輕細絹,於酒中調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羅,然後研理數百過,視色理和同為佳也。
凡湯、酒中用諸石藥,皆細搗,羅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篩令調,並新綿裹,湯、酒中同煎。凡合丸、散藥,先細切、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並隨方所言。其潤澤藥,如天門冬、乾地黃之類,並細切、曝,獨搗令遍碎,更出細擘曝乾,若逢陰雨,亦可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乃搗之。
凡濕藥,燥皆大耗,當先增分兩,須得屑乃稱之為正,其湯,酒中不須如此也。
凡漬藥酒,皆須細銼,用生絹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為散服。
凡合膏藥,初以酒或醋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複勿泄,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止,寧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度。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也。
豬肪,皆勿令經水,臘月者彌佳。絞膏,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渣亦可酒煮飲之。
可摩之膏,膏渣則宜以敷病上,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膏中用雄黃、朱砂、麝香、乳香、鉛丹之輩,皆別研如粉,候膏畢乃可投中,以物疾攪,至於凝強,勿使沉聚在下不調。有水銀、胡粉者,於膏中研令極細。
凡修煉神仙延年丸、散,皆須先淨其室,燒香掃洒,勿令浪語,當使童子搗之,務令細熟,杵數可至千萬過,以多為佳。勿令婦女、小兒、喪孝、產婦及痼疾、六根不具之人及六畜見之,皆不效也。其逐急諸小湯藥,則不在此例。
論服餌法
夫藥有君臣佐使,人有強弱虛實,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或宜補宜瀉,或可湯可丸,加減不失其宜,藥病相投必愈。若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凡藥勢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即進藥,藥氣散而進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臟安和,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晚,複須調理,今所雲先食、後食,蓋此義也。
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則易消下。若冷,則嘔吐不下。若太熱,則傷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則令人心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裡久,即再服,若太促者,前湯未消,後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否,乃更進服。
凡服丸藥補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至四十丸為限,過多亦損人。雲一日再服者,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力漸積,熏蒸五臟,彌久為佳,不須頓服為善,徒餌名藥,獲益甚少也。
凡服浸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斷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隨性飲之,以知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損人也。
凡服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而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之藥,只如巴豆、甘遂之輩,不可令至盡劑爾。如經所說︰一味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味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味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味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味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味一毒服六丸如梧桐子。以數為丸,而毒中又有輕重,只如野狼毒、鉤吻,豈同附子、芫花之輩耶﹗凡此之類,皆須量用也。
凡餌湯藥後,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大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複損藥力,仍須少食菜,於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於喜怒。是以療病用藥力為首,若在食治,將息得力,太半於藥。所以病者務在將息,攝養之至,可以長生,豈止愈病而已哉。
論用藥法
夫濟時之道,莫大於醫,去疾之功,無先於藥。人居五行四氣,病生暑濕風寒,藥分三品七情,性有溫平冷熱,凡於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須憑據,療之合理,病無不痊。若自昧新陳,莫分真偽,用之偏僻,使之稀疏,著以別名,求於奇異,未諳體性,妄說功能,率自胸襟,深為造次。是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斯言信有之矣,豈不深思者哉﹗又不得用土地所無,貴價難市,珠珍諸寶,希罕所聞,縱富貴而無處搜求,設貧下而寡財不及。或於遠邦求藥,或則確執古方,不能變通,稽於致辨,病既深矣,藥何療焉﹗繇是醫者必須舍短從長,去繁就簡,卷舒自有,盈縮隨機,斟酌其宜,增減允當,察病輕重,用藥精微,則可謂上工矣。
凡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又有陰陽配合(掌禹錫等按蜀本注云︰“凡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大小各有色類,尋究其理,並有法象。故毛羽之類,皆生於陽而屬於陰。鱗介之類,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腎。余皆以此推之,倒可知也。”),子母兄弟(掌禹錫等按蜀本注云︰“若榆皮為母,濃朴為子之類是也。”),根莖花實,草木骨肉。又有單行者,有相 .. 須 .. 視 ..用 .. 使 .. 合和視之。”)。又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又有有毒無毒,陰乾曝乾,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也。
凡采藥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今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爾。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凡本草說陰乾者,謂就六甲陰中乾之。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陰中在癸酉,以藥著酉地也實謂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暴,於陰影處乾之爾,所以亦有雲曝乾故也(今按《本草》采藥乾者,皆多惡。至如鹿茸,《經》稱︰陰乾皆悉爛令壞,今火乾易得且良。草木根苗,皆惡,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乾,十月以後采者,陰乾乃好。),若幸可而用,益當
論三品藥畏惡相反
尋萬物之性,皆有離合。虎嘯風生,龍吟雲起,磁石引針,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桂得蔥而軟,樹得桂而枯,戎鹽累卵,獺膽分杯,其氣爽有相關感,多如此類,其理不可得而思之。至於諸藥,尤能遞為利害,先聖既明有所說,何可不詳而避之?時人為方,皆多漏略,若舊方已有,此病亦應改除,假如兩種相當,就其輕重,擇而除之。傷寒赤散,吾常不用藜蘆,斷下黃連丸,亦去其乾薑,而施之無不效,何忽強以相憎,苟令共事乎?相反為害,深於相惡。相惡者,謂彼雖惡我,我無忿心,猶如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此有以製伏故也。相反者,則彼我交仇,必不宜合。今畫家用雌黃、胡粉相近,便自黯妒,粉得黃即黑,黃得粉亦變,此蓋相反之証也。藥理既昧,所以不效,人多輕之。今按方處治,必恐卒難尋究本草,更複抄出其事在此,覽略看之,易可知驗。而《本經》有直雲茱萸、門冬者,無以辨山、吳、天、麥之異,咸宜各題其條。又有亂誤處,譬如海蛤之與甲,畏惡正同。又有諸芝使薯蕷,薯蕷複使紫芝,計無應如此,不知何者是非,亦且並記,當更廣驗正之。又《神農本經》相使正各一種,兼以藥對參之,乃有兩、三,於事亦無嫌。
其有雲相得共療其病者,既非妨避之禁,不複疏出。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其上品藥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勢大和濃,不為倉卒之效,然而歲月常服,必獲大益。
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應天。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寅、卯、辰、巳之月,法萬物生榮時也。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其中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於服之者,祛患當速,而延齡為緩。人懷性情,故應人。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午、未、申、酉之月,法萬物成熟時也。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其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體收殺,故云應地。一百二十五種者,當謂戌、亥、子、丑之月,法萬物枯壯時也。兼以閏之盈數加之。《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也。今所舉其綱目,以明藥之品數。其《本草》中唐之所附,名醫嘗用加添之藥,不在此例也。
論服藥食忌
有朮,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 等物。
有黎蘆,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野豬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
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
有地黃,勿食蕪荑。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有甘草,勿食菘菜及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蔥、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鱉甲,勿食莧菜。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膾腥臊物。
服藥,通忌見死尸及產婦淹穢物。
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
玉石部丹砂、雄黃、雌黃 凡使︰先打碎,研細水飛過,灰碗內鋪紙滲乾,始入藥用。如別有煉,各依本方。
石鐘乳 凡使︰先依法煮,候日數足,入水細研不滲,方可入藥服食。
白礬 凡使︰用光明者,先於鐵銚子內或刀上,火中 過,方研細入藥用。如生用者。
各依本方。
赤石脂、白石脂 凡使︰須於炭火中 通赤,取出放冷,研細水飛過,方入藥用。如緩急,則研令極細,不飛亦得。
硫黃 凡使︰先細研水飛過,方入藥用。如別 煉,各依本方。
陽起石 凡使︰先以炭火燒通赤,好酒內淬七遍,如只以好酒煮半日亦得,並研細水飛過,方入藥用。
磁石 凡使︰先以炭火燒通赤,釅醋內淬九遍,搗碎,羅過,細研水飛,方入藥用。如入湯劑,即杵,水淘去赤汁使。
黑鉛 凡使︰先以鐵銚炭火熔開,取出瀉於新瓦上,濾去渣腳,如此一兩番,取淨鉛稱用。如或結砂子,各依本方 煉。
黃丹 凡使︰先炒令色變,研令極細,再羅過,方入藥用。
硝石 凡使︰先研令極細,以瓷瓶子盛,於炭火中 令通赤,方入藥用。如緩急,只炒過,研細使亦得。
食鹽 凡使︰先須炒過,研細,方入藥用。
鍛石 凡使︰須用風化為末者佳。先以醋浸一宿,漉出候乾,用火 令腥穢氣盡,候冷,研細,方入藥用。如別 煉,各依本方。
伏龍肝 即灶中對釜月下土也。凡使︰先火燒赤,研細水飛過,方入藥用。如急用,只燒過,研使亦得。
百草霜 村莊者良。凡使︰須研令極細,再羅過,方入藥用。
滑石 凡使︰先以刀刮下,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取出用東流水研飛過,日中晒乾,方入藥用。如急用,只研細亦得。
禹余糧、紫石英、石膏、寒水石、代赭、石燕等 凡使︰並用火,醋淬七遍,搗研水飛令極細,方入藥用。
太陰玄精石 凡使用︰搗碎,細研水飛過,晒乾,方入藥用。
白堊 即白善土也。凡使︰每修事一兩,用鹽一分,投於斗水中,用銅器中煮十餘沸,然後用此沸了水飛過,方入藥用,免結澀人腸也。
自然銅 凡使︰用火燒令通赤,以醋淬九遍,細研羅過用。
花蕊石 凡使︰當以大火 過,如緩急不 亦得。
草部菖蒲 用石上生,節密者佳。凡使︰須銼碎,微炒用,或只焙乾亦得。
菊花 凡使︰須去枝、梗,焙乾,方入藥用。
人參 凡使︰先去蘆頭,銼,焙乾稱,方入藥用。不去蘆令人吐,慎之。
天門冬、麥門冬 凡使︰先以湯微潤,抽去心,焙乾稱用。
甘草 用大者。凡使︰先破開,火上微炙,黃赤色,方入藥用。如稍,只 炒亦得,或生用,亦依本方。
熟乾地黃 凡使用︰須淨洗過,以酒浸一日夜,漉出,蒸三、兩炊,焙乾,方入藥用。
如急用,只以酒洒蒸過使,不蒸亦得,不若酒浸蒸過為佳。生乾者只生用,不用酒浸。
蒼朮 凡使︰先以米泔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逐日換水,日足,刮去皮,焙乾,方入藥用。如緩急,不浸亦得,但稍燥爾。
菟絲子 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卻以好酒浸一晝夜,漉出,蒸過,乘熱杵為粗末,焙乾,然後入藥同搗,搗之不盡者,更以漬,經三、五日乃出,更晒微乾,搗之,須臾悉盡,熱即易碎。
川牛膝 凡使︰先洗去蘆頭,銼碎,以酒浸一日夜,焙乾方用。如急切,用酒浸,蒸過使,不蒸亦得。
柴胡、前胡等 凡使︰先去蘆頭,洗、銼,焙乾,方入藥用。
白朮、獨活、羌活等 凡使︰須銼,焙乾,方入藥用。
車前子 凡使︰須微炒燥,方入藥用。如只焙乾亦得。
木香 凡使︰不見火,須細銼,日乾用。如為細末,薄切,微火焙乾使,亦不妨,然不若晒乾之為妙也。
山藥、川芎等 凡使︰須銼碎,焙乾用。
薏苡仁 凡使︰須以糯米同炒乾用。
遠志 凡使︰先須去心,焙乾,方入藥用。如不去心,令人煩悶,更能以甘草湯浸一宿漉出,焙乾用,尤妙。
草龍膽 凡使︰先去蘆,銼碎,用甘草浸一宿,漉出,曝乾用。如緩急,不浸亦得。
澤瀉 凡使︰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用。不浸亦得,或有炮製,各依本方。
石斛 凡使︰先洗去根土,用酒浸一宿,漉出,蒸過,曝乾,方入藥用。如急用,不蒸亦得。如別有炮製,各依本方。
巴戟天 凡使︰先去心,以酒浸一晝夜,銼,焙乾使。如急用,不浸亦得。
黃連 凡使︰先淨去鬚,銼碎,用蜜拌,慢火炒乾,方入藥用。
蒺藜子 凡使︰須淨揀擇,蒸一伏時,晒乾,於木臼中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取出曝乾用。
黃耆凡使︰先須用擘開,塗蜜,炙微赤色,卻蒲切,焙乾稱,方入藥用。
肉蓯蓉 凡使︰先須以溫湯洗,刮去上粗鱗皮,切碎,以酒浸一日夜,漉出,焙乾使。
如緩急要用,即酒浸,煮過,研如膏,或焙乾使亦得。
防風 凡使︰先須去蘆及叉頭、叉尾者,洗,銼,焙乾,方入藥用。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令人發痼疾,切宜慎之。
蒲黃 即是蒲上黃花,須仔細認,勿誤用松黃。凡使︰須用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焙令乾,用之妙。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之。
續斷 凡使︰先銼碎,用酒浸一伏時,漉出,焙乾,方入藥用。如急用,不浸亦得。
細辛 凡使︰先去土並苗,焙乾,方入藥用五味子 凡使︰先須淨揀去枝、杖方用。如入湯劑用,捶碎使之。
蛇床子 凡使︰先須慢火微炒過,方入藥用。
山茵陳 凡使︰先須去根土,細銼,焙乾,方入藥用,勿令犯火。
王不留行 凡使︰須先渾蒸一伏時,卻下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焙乾,方入藥用。
乾薑 凡使︰先須炮令裂,方可入藥用。
苦參 凡使︰不拘多少,先須用濃糯米泔浸一宿,漉出,蒸一伏時,卻細切,焙乾用之為妙。
當歸 凡使︰先須去塵並蘆頭、尖、硬處一分以來,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方用,或微炒用,各依本方。若要補血,即使頭一節。若要止痛破血,即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服食無效也。
麻黃 凡使︰先去根、節,寸銼令理通,別煮十數沸,掠去其沫,卻取出碎銼過,焙乾用。不盡去之,令人煩悶。如用急,只去根、節亦得。
木通 凡使︰先須銼去節,方入藥用。
芍藥 凡使︰須銼碎,焙乾,方可入藥用。
蘧麥 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一時使,即令人氣咽及小便不禁。
仙靈脾 凡使︰用羊脂拌炒過,候羊脂盡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兩。
黃芩 凡使︰先須銼碎,微炒過,方入藥用。
狗脊 凡使︰先以猛火燎去毛令淨,以酒浸一宿,蒸過,焙乾用。如緩急,不酒浸亦得。
紫菀 凡使︰先須淨洗去土,微炒過,方入藥用。
石韋 凡使︰先以粗布拭去黃毛,用羊脂炒乾,方入藥。如緩急,微炙過使亦得。
萆 凡使︰先須淨洗,以酒浸一日夜,焙乾使為妙。如緩急,不在此限。
白薇 凡使︰先去苗,用糯米泔浸一宿,漉出,蒸過用。
艾葉 凡使︰先去枝、梗,杵成茸,以稀糯米粥拌勻,焙乾用。或慢火炒使,恐難搗。
牛蒡子 凡使︰要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一伏時,取出焙乾,別搗如粉,方入藥用。
天麻 凡使︰先以紙包浸濕,於熱灰中煨熟,取出以酒浸一宿,卻焙乾,入藥用。
阿魏 凡使︰先於淨缽中研如粉了,卻於熱酒器上滾過,任入藥用。
高良薑 凡使︰先銼碎,以麻油少許拌勻,炒過用。
百部根 凡使︰用竹刀劈開,去心,酒浸一宿,漉出,細銼,焙乾用。
茴香 凡使︰用舶上者,淘洗令淨,卻以酒浸一宿,漉出,曝乾,炒過用。如緩急,只炒過用亦得。
牡丹皮 凡使︰須淨揀,酒拌,蒸,細銼,晒乾,方入藥用。
京三棱、蓬莪朮 凡使︰先以醋煮,銼碎,焙乾用,或火 灰中炮熟用亦得。
補骨脂 性本大燥毒熱。凡使︰用酒浸一宿,漉出,卻用東流水浸三日夜,再蒸過,曝乾,入藥用。如緩急,只以鹽同炒令香,去鹽用亦得。
縮砂 凡使︰先和皮慢火炒令熱透,去皮,取仁入藥用。
附子、天雄等 凡使︰先炮裂令熟,去皮、臍,焙乾,方入藥。
烏頭 凡使︰先炮裂令熟,去皮、臍、尖,切片,焙乾用亦得。
肉豆蔻 凡使︰先以麵裹,於 灰中炮,以麵熟為度,去面,銼,焙乾用。
半夏 凡使︰先以沸湯浸,候溫,洗去滑,如此七遍方用。如入湯劑,切片完用。
或尚戟人咽喉,可杵為末,以生薑等分搗,研和為劑,淹一宿,捏作餅子,焙乾使。如更杵為末,再以薑和劑淹之,焙乾尤佳,此用合湯妙。
大黃 凡使︰或蒸過用,若 灰中炮熟用,或取猛利,即生焙乾用。
旋複花 一名金沸草。凡使︰須蒸過入藥用。緩急不蒸亦得。
常山 凡使︰銼碎,酒浸一晝夜,蒸過,方入藥用。
天南星 白附子 凡使︰於熱灰中炮裂,方入藥用。或別有製度,各依本方。
馬兜鈴 凡使︰須微炙過,方入藥用。
骨碎補 凡使︰用刀刮去上黃皮、毛令盡,細銼,用酒拌,蒸一日,取出晒乾用。緩急只焙乾,不蒸亦得。
葫蘆巴 凡使︰微炒過,入藥用。
使君子 凡使︰先於熱灰中和皮炮,卻去皮取仁。焙乾入藥用。
桔梗、大戟、延胡索、葶藶子、牽牛子等 並微炒過,方入藥用。
川芎、白芷 並銼碎,焙乾,方入藥用。
木部肉桂 凡使︰不見火,先去粗皮,令見心中有味處,銼,方入藥用。如婦人妊娠藥中,仍微炒用為妙。
茯苓、豬苓 凡使︰須先去黑皮,銼碎,焙乾用。
茯神 凡使︰先去粗皮,並中心所抱木,銼碎,焙乾入藥用。
酸棗仁 凡使︰先以慢火炒令十分香熟,方研破用。
黃柏 凡使︰先去粗皮,蜜塗炙,方入藥用。
干漆 凡使︰須搗碎,炒熟入藥用。不爾,損人腸胃。
蔓荊實 凡使︰用酒浸,蒸一伏時,取出焙乾用。
杜仲 凡使︰先去上粗皮令淨,以生薑汁塗,炙令香熟,令無絲為度。或只銼碎,以薑汁拌炒,令絲絕亦得。
沉香、檀香 凡使︰先別銼碎,搗,羅為細末,方入藥用。
桑白皮 凡使︰先銼碎,微炒過,方入藥用。
吳茱萸 凡使︰先以沸湯浸洗七次,焙乾,微炒過,方入藥用。若治外病,不入口者,不洗亦得。
檳榔 凡使︰須取存坐端正堅實者,先以刀刮去底,細切,勿經火,恐無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梔子 凡使︰先去皮、須子,用甘草水浸一宿,濾出,焙乾,入藥用。
枳實、枳殼 凡使︰要陳者,先以湯浸,磨去瓤,焙乾,以麩炒焦,候香熟為度。
濃朴 凡使︰先刮去粗皮,令見赤心,以生薑汁炙三次,取令香熟為度。或只銼碎使,薑汁炒亦得。
山茱萸 凡使︰先用搗碎,焙乾用,或只和核使亦得。
大腹皮 凡使︰先須以酒洗,再以大豆汁洗過。銼碎,焙乾,方可用。
巴豆 凡使︰先去殼並心、膜,爛搗,以紙裹,壓去油,取霜入藥用。又一法︰去殼、心、膜了,以水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研,不爾,令人悶。
蜀椒 凡使︰先去枝、梗並目及閉口者,微炒過,隔紙鋪在地上,以盞蓋,令出汗,方入藥用。
皂莢 凡使︰要揀肥、長大、不蛀者,削去皮、弦並子,塗酥,炙令焦黃,方入藥用。
訶黎勒 凡使 先於 灰中炮,去核取肉,酒浸蒸一伏時,取出焙乾,方入藥用。
楝實 凡使︰先以酒浸潤,俟上皮、核,剝去虛皮,焙乾,以麵炒,入木臼內杵為粗末羅過,去核,方入藥用。
蕪荑 凡使︰先須微炒過,方可用。
龍腦、麒麟竭、乳香、松脂等 凡使︰並須別研,令極細,方可入藥用。
獸部龍骨 凡使︰要粘舌者,先以酒浸一宿,焙乾,細搗,羅,研如粉了,以水飛過三度,日中晒乾用之。如緩急,只以酒煮,焙乾用亦得。他有炮製,各依本方。
麝香、牛黃 凡使︰先須別研令細,然後入藥用之。
阿膠及諸膠 凡使︰先搗碎,炒,候沸燥如珠子,方可入藥用。
鹿茸 凡使︰用茄茸連頂骨者,先燎去毛令淨,約三寸以來截斷,酒浸一日,慢火炙令脆方用。或用酥塗炙,各依本方炮製。
虎骨 凡使︰先斫開,取出內中髓,卻塗酒及酥等,反複炙,令黃赤色方用。
膃肭臍 凡使︰先用酒浸,慢火反複炙令熟,方入藥用。
禽魚蟲部夜明砂 即伏翼屎也。 凡使︰須微炒過,方入藥用。
白蜜 凡使︰先以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黃,則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粗。
牡蠣 凡使︰用火 令通赤,候冷,細研如粉,方可用。
珍珠 凡使︰要取新淨未曾傷破及鑽透者,於臼中搗令細,絹羅重重篩過,卻更研一二萬下了,任用之。
桑螵蛸 凡使︰先用炙過,或蒸過亦得。
鱉甲、龜甲 凡使︰先用醋浸三日,去裙,慢火中反複炙,令黃赤色為度。如急用,只蘸醋炙,候黃色便可用。
露蜂房 凡使︰先炙過方可用,或炒亦得。
蟬蛻 凡使︰先去嘴、足,湯浸潤,洗去泥土,卻曝乾,微炒過,任用之。
白僵蠶 凡使 要白色條直者,先去絲、嘴,微炒過方用。或有只生用者,各依本方。
原蠶蛾 凡使︰去翅、足,微炒過,方入藥用。蠶砂亦用炒。
蝦蟆 凡使︰先以酥塗,或酒浸,慢火中反複炙,令焦黃為度,或燒灰存性用。他有炮製,各依本方。
蛇蛻 凡使︰先須炙過方可用,或燒成灰,入藥用。各依本方炮製。
烏蛇、白花蛇 凡使︰先以酒浸三日夜,慢火上反複炙,令黃赤乾燥,去皮,骨,取肉入藥用。
地龍 凡使︰先搓去土,微炒過方用。
蜈蚣 凡使︰先要炙過,方可入藥用。
斑蝥 凡使︰先去足、翼,用糯米同炒熟,方可入藥用,生即吐瀉人。
天漿子 凡使︰須微炒過用之。
蜣螂 凡使︰先去頭、翅、足,炙過用之。
五靈脂 凡使︰先以酒研飛,煉,淘去沙石,晒乾,方入藥用。
果菜部草豆蔻 凡使︰須去皮,取仁,焙乾用。或只和皮灰中炮熟,去皮用亦得。
陳皮、青皮 凡使︰先以湯浸,磨去瓤,曝乾,麩炒入藥用。或急用,只焙乾亦得。
烏梅 凡使︰先洗,捶,去核,取肉,微炒過用之。
木瓜 凡使︰先去瓤並硬子,銼碎,焙乾,入藥用。
杏仁、桃仁 凡使︰先以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控乾,用麵炒,令黃赤色為度。
胡桃 凡使︰去殼,以湯浸,去皮,卻研,入藥用之。
韭子 凡使︰先須微炒過用之,亦有生用者。
胡麻 即黑油麻也。凡使︰先炒過用,或九蒸九曝用亦得。
黑豆、赤小豆、大豆黃卷、麥 、神曲、白扁豆、綠豆等 凡使︰並用炒過,方入藥用凡有修合,依法炮製,分兩無虧,勝也。
附︰指南總論 卷中
論中風証候
中風總論 夫風為天地浩蕩之氣,正順則能生長萬物,偏邪則傷害品類。人或中邪,固鮮有不致斃者,故入臟則難愈。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手腳癱瘓,涎潮昏塞,口眼喎斜,肌膚不仁,痺瘁攣僻。隨其臟氣,所為不同,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故推為百病長,聖人先此以示教,太醫編集,所以首輪中風也。
論諸風之由 夫中風者,皆因陰陽不調,臟腑氣偏,榮衛失度,血氣錯亂,喜怒過傷,飲食無度,嗜欲恣情,致於經道,或虛或塞,體虛而腠理不密。風邪之氣中於人也,其狀奄忽,不省人事,涎潮昏塞,舌強不能言者,可先與通關散搐鼻,次服至寶丹,此藥性涼,稍壯人可與,氣虛及年高人不可與服,只與後藥。
卒中風筋急頭眩者,可與七寶丹。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攣骨痛者,可與小續命湯、追風應痛丸。中風邪氣入臟,狂言恍惚,與排風湯。中風手足癱瘓,多與青州白丸子。中風項背拘強,牙關緊急者,可與三五七散。中風手足戰掉,腰腳緩弱,可與活絡丹、七寶丹。年高腳弱者,可與黃 丸。
論諸風氣中 此病多生於驕貴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氣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手足拘攣。其狀與中風無異,但口內無涎聲,此証只是中氣,不可妄投取涎,發汗等藥,反生他病。但可與七氣湯,分解其氣,散其壅結,其氣自止。七氣湯連進效速,更可與蘇合香丸。
論中風半身不遂 皆因風邪中於經絡,氣血行遲,機關縱緩,故手足不遂,口眼喎斜,可與七寶丹。偏風語言謇澀,可與小續命湯。偏風走注疼痛,身體麻木,可與活絡丹。偏風恍惚不定,可與排風湯。偏風痰涎盛者,可與青州白丸子。拘急腳弱口噤者,可與龍虎丹。
癱瘓手足不遂,可與透冰丹。偏風筋脈攣急,可與驅風丸、乳香趁痛散、乳香丸、七寶丹。
論諸風骨節疼痛 皆因風氣入於筋絡及骨節疼痛,或攻注腳手痛,或拘攣伸屈不得者,可與乳香趁痛散、追風應痛丸、活絡丹、乳香丸、沒藥丸、太岳活血丹皆可服。宜先與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塗之。
論風濕証候 皆因腠理虛,風與寒濕氣傷之。每遇夜間,或三、四更以來,腰背倦痛,轉側不得,或身體倦痛者,為有寒濕也,與小續命湯。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與朮附湯。若骨節煩疼者,可與乳香趁痛散。或身體麻木,足脛弱者,可與追風應痛丸、黃 丸。腰痛甚者,可與青娥丸。
論諸風大便不通 皆因風邪熱滯,腸胃津液乾燥秘澀,可與麻仁丸、三和散。不通,即與皂莢丸,如通即止之,不可久服。如氣虛及老人,不可與皂莢丸,只與麻仁丸、三和散、四物湯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秘甚者,可與神功丸,不可與虛、老人服。
論諸風小便不通 皆因小腸積熱,膀胱壅滯不利,可與導赤散、雞蘇丸、三黃丸、三和散。秘甚者,與神功丸、五苓散。
論風濕腳氣候 皆因風濕毒瓦斯入於腳膝之間,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腳軟而緩,或憎寒壯熱作渴,筋脈拘急,可與俞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
痛者,與石南丸、追風應痛丸、乳香趁痛散。腳軟不能行者,與黃 丸、木瓜丸。小便秘澀,與導赤丸、五淋散、三和散。大便秘者,與麻仁丸。秘甚者,與神功丸。沖心悶者,與三和散。搶腰痛者,可與大烏沉湯。不以輕重,皆用五香散淋渫。若腳腫生瘡者,透冰丹。
論諸風頭目昏眩 皆因痰壅上盛,可與青州白丸子。頭目昏眩多痰者,可與辰砂化痰丸。痰盛昏眩,可與半夏丸、天南星丸。心肺有熱,與龍腦芎犀丸。痰盛項強,急與金沸草散。痰多膈熱者,可與川芎丸。心胸不利,口苦舌乾,可與透冰丹、羌活丸、防風丸。痰甚心忪浮者,可與牛黃清心丸。痰盛渴嘔者,可與天南星丸。
論諸風瘙癢癮疹 皆因血氣不順,面如蟲行 動。血氣凝滯者,可與排風湯、胡麻散、消風散、四生丸。甚者,多服皂莢煎丸、何首烏丸。
論諸風頭痛目暈 皆因風虛氣上攻頭目,可與太陽丹、白龍丸、茶調散、川芎丸。太陽穴痛,與急風散塗痛處。眼昏頭痛者,可與消風散、追風散。痰熱頭痛者,可與防風丸。年高骨痛,牽引兩眼昏暗者,可與遇仙散。
論諸風熱上攻面生熱瘡者 可與驅風丸、龍虎丹、排風湯、胡麻散、何首烏散、羌活丸、川芎丸、白龍丸、芎犀丸。或如蟲行,可與追風散。
論諸風恍惚驚悸 皆因體虛受風邪,心氣不足,入於心經者,與定志丸、降心丹、平補鎮心丹、辰砂妙香散。熱者,牛黃清心丸。
論諸風挫枕轉筋 皆因氣虛,項筋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與通關散、消風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風散。痰涎盛,與白丸子。
論諸風痰逆嘔吐 諸風初發時,痰逆嘔吐者,可與溫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湯、藿香湯、半夏散。嘔吐者立止,可常服。
論諸風腳膝緩弱 皆因夙虛,氣血衰弱,行止無力,可與黃 丸、木瓜丸、俞山人降氣湯。不赤不腫而痛者,可與洗風湯淋沃洗之。
論破傷風証 皆因打撲傷破,風入發腫者,可與上員散,生薑自然汁調藥貼患處。內損者,與太岳活血丹。血不止者,與花蕊石散。
論纏喉風証 皆因積熱痰涎上攻咽喉,口開不得,水漿不下,與碧雪,竹管子吹入喉中。甚者,與雄黃解毒丸、玉屑無憂散。
論傷寒証候傷寒總論 《活人書》云︰“傷寒正名有一十六條︰傷寒、傷風、傷寒見風、傷風見寒、風濕、中濕、風溫、濕溫、溫毒、中 、熱病、溫病、 病、溫瘧、晚發、疫癘,外証一十六條。外有六証相似︰中暑、傷痰、食積、虛勞、瘴瘧、腳氣,與傷寒相似,而實非傷寒,此証人不曉,皆言即傷寒也。”若不仔細分辨証候虛實用藥,則誤人性命在反掌之間,不可不知也。
論傷寒得病之由 凡傷寒初得病,便不進飲食,發熱一向不止,頭痛或渾身痛,或自汗惡風,憎寒壯熱者,乃是傷風傷寒証也。便須問病得幾日,有汗無汗,惡風不惡風,或渴或不渴,或嘔逆或不嘔逆,小便通或不通,得幾日,須用仔細審問,方可用藥。傷寒証與雜病不同,若不對証,妄投藥餌,罪犯非輕,誤人多矣。
論傷寒傷風証候 凡傷風者,皆因脫衣感冒,被風吹霎著,則洒然骨寒毛起,惡風自汗者,乃是傷風証也。凡風吹則體自寒,惡風無汗者,是傷寒証也。
論傷寒表証 傷寒初得病一、二日。頭痛身體痛,惡寒或微喘者,體虛及老人,可與五積散、聖散子。此二藥,病多日及不惡風者,不可服,並夏、秋之間,亦不可輕服。緣中暑似傷寒,若中暑人誤服此二藥,如抱薪救火,其害非輕,切宜審實仔細用藥。少壯者,夏、秋宜用金沸草散、來蘇散、人參輕骨散、蔥白散、和解散、神朮散之類可服也。初得病一、二日,頭痛發熱,身體痛,惡寒無汗者,可與蔥白散、八解散、金沸草散、人參輕骨散。初得病一、二日或三日,自汗頭痛,惡風或嘔者,可與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香蘇散、蔥白散、人參輕骨散、和解散、神朮散之類皆可用。若發汗後熱已退了,可與和氣藥嘉禾散、正氣散。
論傷寒重証 病患四、五日至六、七日,不惡風寒,及發熱煩渴嘔逆,手掌中及腋下微有汗出,大便不通,小便赤,得三、四日,腹中滿,微喘,狂言譫語者,切不可妄投熱藥,只可與小柴胡湯一貼,先進一服。如人行十餘裡未通,候半日久,可又進一服,以大便通出燥糞則愈,此裡証也。煩渴者,與五苓散。或手足冷,吐瀉,不可與小柴胡湯,只服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之屬。如調理通後,恐虛、老人須用平補藥,可與嘉禾散、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論和解証候 傷寒傷風,往來寒熱,胸脅間痛,乾嘔及大便秘者,可用小柴胡湯一貼,病重者再服半貼方效。或言渴者,或小便澀,兼服五苓散。傷風四、五日,身發熱,惡寒項強,而手足溫,及大便不通者,多用小柴胡湯、敗毒散、秦艽鱉甲散之類。婦人傷寒三、五日至七、八日,月經當行,或經水才去,作寒熱,忽然譫語,如見鬼神狀,日可夜甚,此乃熱入血室也,用四物湯等分,加柴胡煎服。如不退,用小柴胡湯,兼入生地黃捶碎煎。傷寒陽証嘔逆發熱,兼參苓白朮散、和解散輩,乃和解証也。
論傷寒陽証 傷寒陽証,面赤作熱發渴,至五、六日不止,或服熱藥過多,熱甚發狂煩躁,或瀉赤汁膿血者,可服三黃丸、四順飲、洗心散。或大便秘結,與小柴胡湯之類。
論傷寒陰証 傷寒三、二日,五、七日,身體疼痛不可轉側,自汗四肢厥冷,瀉而不渴,或吐逆泄瀉,臍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與理中丸、理中湯。
四肢冷甚,腹痛氣急者,與薑附湯,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並服。更重者,用法煉黑錫丹、金液丹、二氣丹之類,隨輕重而用之。
瀉止四肢暖,有寒熱,卻用五積散、聖散子、十華散之類,微汗則解,不然則毒瓦斯再複,便難治也。
論傷寒陰陽二証 有陰厥,有陽厥,最宜仔細審問。傷寒陽証,熱氣深則反厥,若只認四肢厥冷,便投熱藥,此害人性命在頃刻間。發藥者極用仔細審問,如是自疑,寧不發藥,教他更請醫者看視,不可亂發藥也。
論傷寒陰厥証 若初得病,四肢厥冷,身上起粟,大便不調,或瀉或嘔,此寒厥也,可與理中丸、理中湯之類。
論傷寒陽厥証 若初得病,身便熱,頭痛,大便不通。至六、七日,渴甚狂言,揭衣被,不定迭,腳手厥冷。此乃熱極而發厥冷,必竟少時又卻溫熱,切不可便投熱藥,且與小柴胡湯之類。
昔有國醫孫用和一法探之,須仔細察審外証,方可用藥。凡傷寒四肢厥冷,當察問病之因,若証不明,未辨陰陽者,且與四味理中丸加甘草再和勻,作四順理中丸服,探之。若是陰厥,則服藥了,形靜不熱,定迭,當漸加前件理中湯等。若是服四順理中丸了,如煩論傷寒潮熱 傷寒五、七日至十日以上,早晨稍惺惺,至申、酉前後發熱不惡寒,微有汗,大便不通三、二日,或譫語而渴者,與小柴胡湯三、五服,重者五、七服,以大便微利,熱須退。有渴者,可與五苓散。猶有煩躁及熱未退者,宜加七寶洗心散,或與秦艽鱉甲散調理也。
論傷寒頭痛 傷寒雖退,而頭痛不止者,諸陽所聚,熱毒瓦斯上攻,頭痛不止者,可與龍腦芎犀丸、太陽丹、白龍丸、川芎丸之類。
論傷寒發渴 傷寒至五、七日,渴甚,或發熱不惡寒,大便如常,小便赤,是胃中虛躁,可與五苓散,甚者與竹葉湯。發熱渴者,與柴胡湯,仍加栝蔞煎。
論傷寒嘔逆 傷寒嘔逆有三証︰胃中有寒而嘔逆者,可與參苓白朮散、五苓散、四君子湯;胃中亦有熱,或發渴口乾,或小便赤澀,與小柴胡湯或五苓散,其小柴胡湯極止熱嘔,或少氣吐逆者,用竹葉湯立效。
論傷寒吐逆 傷寒吐逆者,胃寒。吐而身冷,或服冷藥太多,而不渴,大便如常,或自利,或吐蛔蟲者,此胃中寒也,可與人參丁香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理中丸、人參丸、嘉禾散。
論傷寒發喘 傷寒喘急者,皆因風寒,邪乘於肺,經氣上盛發喘,可與麻黃湯、華蓋散、款冬花散、人參潤肺丸、養肺丸或潤金散、款肺皆可服也。
論傷寒咳嗽 傷寒咳嗽者,由寒邪乘虛入於肺經,或飲水過多,停飲咳嗽微喘,發熱而渴青胡論傷寒吐血發衄 傷寒五、七日,發鼻衄或吐血者,熱盛氣壅則衄血或吐血,切不可妄投熱藥,可與雞蘇丸、薄荷煎,煎茅根湯或茅花汁冷送下,甚者可與三黃丸。如渴,兼服五苓散、清心散加真蒲黃煎服。
論傷寒咽喉疼痛 傷寒咽喉痛,皆因內熱氣秘,陽毒上熏,則咽喉痛。痰盛者,可與如聖湯。甚者,可與四順飲、犀角飲、洗心散皆可服之。
論傷寒腹痛 傷寒有熱腹痛者,三、四日大便不通,繞臍腹痛,或發熱不惡寒,或渴者,此乃胃中有燥糞,故發痛也。切不可用熱藥,且如正氣散、理中湯及諸推積性熱藥,皆不可用,誤人性命。只可與小柴胡湯加芍藥少許同煎,一、二服如未效,可至三、四服,取大便通為度。傷寒腹痛有寒証,因服冷藥過多,大便自利,腹中痛,手足冷者,可與理中丸,甚者與附子理中丸、理中湯。未效,用薑附湯多加甘草煎,用諸熱藥即止。氣虛及老人傷寒後腹痛,大便如常,無熱,只是腹痛者,與黃耆建中湯,多服取效。
論傷寒大小便秘 傷寒大便秘者,可與麻仁丸。未通者,與神功丸、三黃丸。有熱者,與四順清涼飲。後以參苓白朮散、嘉禾散補之。小便秘結者,與五苓散、導赤散、五淋散皆可與之。
論傷寒後自汗 傷寒後自汗者,可服牡蠣散、止汗散,兼嘉禾散、黃耆建中湯加人參煎服,又人參當歸散加小麥同煎。
論傷寒後自利 傷寒後腹痛,大便自利,手足冷者,可服理中丸之類,見腹痛條內。
論傷寒後黃膽 傷寒眼睛及遍身發黃膽,小便不利,或頭上汗出者,可與五苓散。以山茵陳、山梔子各少許,銼碎,二錢,煎湯調,多服效。
論傷寒後腹滿 傷寒後腹滿者,不思飲食,或食後不消化,腹脅脹滿者,可與勻氣散、沉香降氣湯、蓬煎丸、思食丸、參苓白朮散。甚者,與青木香丸,兼嘉禾散、四君子湯、木香分氣丸、木香散、木香流氣飲,看虛實用之。
論傷寒後患痢 傷寒後患痢,多是熱証,或下純膿,或下純血,可與黃連阿膠丸、駐車丸。血多者,與地榆散、胃風湯兼服。
論傷寒中濕証 傷寒一身盡痛,轉側不得,骨節煩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額上汗出,此中濕氣也,可多服五苓散利小便,次用朮附湯兼服之。
論傷寒後調理 傷寒本無補法,不可用太溫藥補之。若補甚,則再發熱。但可用微溫藥調理,只可與參苓白朮散。虛弱、老人,用嘉禾散之類調理。
論傷暑証候 夏月傷暑,亦云伏暑,謂其人從熱中來,便從涼處坐臥,不知被外涼冷之氣閉,暑熱氣伏在腠理中,不能發泄,故曰伏暑。其証自汗惡寒,或背惡寒而渴,或面垢如未洗面人,或板齒燥,當門二齒乾,是伏暑也。嘔逆而渴者,及臥不及席,也是傷暑也,可與五苓散、桂花丸、大順散、香薷散。發熱甚者,可與香薷散、竹葉湯、枇杷葉散、小柴胡湯冷服,立效。
論傷暑吐瀉 中暑嘔吐,發熱悶亂,或霍亂吐瀉,可與消暑丸、五苓散、桂苓丸、香薷散之類。
論停痰証候 有痰在胸膈之間,亦能憎寒壯熱,惡風自汗,咽喉不利,只是頭不痛,身體不疼者,可與金沸草散、消飲丸、辰砂化痰丸、倍朮丸之類皆可與。
論傷食証候 病有頭痛發熱惡寒,或腹滿吐逆,身體不痛,只是四肢倦怠,其証非傷寒也。此是傷食,在腸胃之間,可與感應丸、獨聖丸、蓬煎丸、嘉禾散、思食丸,諸傷食藥皆可服。氣虛、老人,可服五積散,吞下青木香丸、順氣散之類。
論瘴瘧証候
論寒熱瘴瘧証 凡瘴瘧病,雖是時行之疾,然老少虛實,受病有淺深,大率不同。有發熱不寒,渾身似火,頭痛煩渴譫語者;有發寒不熱,嘿嘿昏倦,四肢厥冷,臍腹疼痛;有外寒內熱;有外熱內寒;有寒熱相半;有啞不能言者;有吐、有瀉、有吐瀉俱作,當隨証用藥。若只言瘴病,一概治之,萬一不能取效也。
若發時熱多寒少,或內熱外寒,但熱不寒,渾身如火,頭痛煩渴,心胸躁悶,譫語亂言,大小便秘澀,發作無時者,可與小柴胡湯、敗毒散、升麻葛根湯、來蘇散、蔥白散、神朮散。
煩渴者,與五苓散、竹葉湯。譫語心悶者,與五苓散,入辰砂細研和勻,冷熱水調服,兼與大至寶丹,及小兒金箔丸兩、三丸作一服。
頭痛者,與太陽丹、白龍丸、茶調散之類。或熱少寒多,或內寒外熱,或寒熱相半,或骨節酸痛,臍腹作痛者,可與不換金正氣散、人參輕骨散、正氣散、聖散子、五積散、香蘇散、建中散、草果飲、嘉禾散或來蘇散之類。
或不熱,只是寒,或吐、或瀉、或吐瀉俱作,四肢厥冷,汗出如雨,嘿嘿昏倦者,可與朮附湯、四柱散、嘉禾散或鹿茸丸、二薑丸、十華散。
若服前藥吐瀉不止,四肢厥冷,自汗如雨,小便頻數者,與參苓白朮散吞來複丹三十丸至五十丸,甚者薑附湯合和五苓散同煎服。
渴者,與參苓白朮散。此一証,二廣及漳州界上多有之,餘處無。此証發藥,須用仔細詢問的實,不可輕用,誤人性命。切記不可輕發熱藥。
若發作有時,或連日,或隔日,或三、五日一發,發則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於未發前,先與小柴胡湯、敗毒散之類。至發日,卻服露天飲或聖飲子、勝金丸。嘔逆有痰涎者,常山飲、消暑丸之類,有效如神。
若熱少寒多,或只寒不熱,或寒熱相半者,於未發前,可多與不換金正氣散、建中湯、正氣散、平胃散、和脾散、嘉禾散之類。至發日五更初,卻服常山飲、草果飲。發久者,克效餅、靈瘧丹。
老者及怯弱者,不可服,自宜斟酌。孕婦患瘧疾,難為用藥,但只可與草果飲,兼用平胃散,入鹽少許,用溫酒調服。瘴瘧瘥後,吃粥或爛飲。
更常調和脾胃,可與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嘉禾散、參苓白朮散、曹脾散、撾脾散、健脾湯、平胃散、和氣散、思食丸、大、小養脾丸。切忌生冷、酒、果、房色,洗浴半月。
傷寒十勸
一 傷寒頭疼又身熱,便是陽証,不可服熱藥。
傷寒傳三陰、三陽共六經。內太陰病頭不疼身不熱,少陰病有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熱,即是陽証,若醫者妄投熱藥,決致死亡。
一 傷寒當直攻毒瓦斯,不可補益。
邪氣在經絡中,若隨証攻之,三、四日痊安。醫者必謂生須正氣,卻行補益,使毒瓦斯流熾,必多致殺人。
一 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脾胃藥。
傷寒不思飲食,自是常事,終無餓死之理。如理中丸之類,不可輕服。若陽病服之,致熱氣增重,或至不救。
一 傷寒腹痛亦有熱証,不可輕服溫暖藥。
《難經》云︰“痛為實。”故仲景論腹滿時痛之証,有曰痛甚者加大黃。夫痛甚而反加大黃,意可見也。唯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是陰証,須消息。每見醫者,多緣腹痛便投熱藥而殺人。
一 傷寒自利,當看陰、陽証,不可例服補藥及止瀉藥。
自利,惟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厥陰外,其餘身熱下利,皆是陽証,當隨証依仲景法治之。每見醫者,多緣下利便投暖藥及止瀉藥而殺人。
一 傷寒胸脅痛及腹痛,不可妄用艾灸。
常見村落間有此証,無藥便用艾灸,多致毒瓦斯隨火而盛,膨脹發喘而死。不知胸脅痛自屬少陽,腹脹滿自屬太陰,此外惟陰証可灸。
一 傷寒手足厥冷,當看陰陽,不可一例作陰証。
治有陽厥,有陰厥,醫者少能分辨。陽厥而投熱藥,殺人速於用刃。蓋陽病不至於極熱,不能發厥,仲景所謂︰“熱深則厥深”是也。熱深而更與熱藥,寧有複活之理?但看初得病而身熱,至三、四日後,熱氣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譫語昏憒,及別有熱証,而反發厥者,必是陽厥也,宜急用承氣湯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熱,大便不秘,自引衣蓋身,或下利,或小便數,不見熱証而厥逆者,即是陰厥也,方可用四逆湯之類。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緣其脈皆沉,然陽厥脈沉而弱,又陽厥脈時複,指爪卻溫,陰厥常冷,此為可別。
一 傷寒病已在裡,即不可用藥發汗。
傷寒病須看表裡,如發熱惡寒,則是在表,正宜發汗。如不惡寒反惡熱,即是裡証,若醫者一例發汗,則所出之汗,不是邪氣,皆是真氣。邪氣未除而真氣先涸,死者多矣。又有半在表、半在裡之証,及無表裡之証,不惟皆不可下,仍不可汗,當隨証治而消息之。
一 傷寒飲水為欲愈,不可令病患姿飲過度。
病患大渴,當為之水,以消熱氣,故仲景以飲水為欲愈。人見如此說,遂令病者縱飲,因而為嘔、為喘、為咳逆、為下利、為腫、為悸、為水結、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患欲飲一碗,只可與半碗飲之,常令不足為喜矣。
一 傷寒病初瘥,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事,與食諸骨汁及飲酒。
病方愈,脾胃尚弱,食而過飽,不能消化,病即再來,謂之食複。病方愈,血氣尚虛,勞動太早,病即再來,謂之勞複。又,傷寒食羊肉、行房事者,並死。食諸骨汁、飲酒者,再病。
附︰指南總論 卷下
論諸氣証候
(附脾胃積聚)論一切氣証 皆由憂戚中或盛怒中,動傷真氣,致陰陽不和,結氣於胸膈之間,壅滯不快,飲食不下,遂成膈噎之疾,可與勻氣散、五膈寬中散、膈氣散、沉香降氣湯、分氣紫蘇飲、七氣湯、嘉禾散、丁香煮散、分心氣飲、小降氣湯之類。
論氣虛腫滿 氣虛腫滿者,因脾氣停滯,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腹肚膨脹如鼓。上喘氣急者,可與茯苓散、五苓散、三和散、分氣紫蘇飲、木香分氣丸、俞山人降氣湯、小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曹脾散、嘉禾散。喘甚者,可與潤金散、款肺散。大便秘者,與三和散。小便不通,五苓散。
論 乾濕腳氣 腳氣有數種,痛不可忍者謂之寒;煩悶發渴者謂之熱;腫而重者謂之濕。用隨証治之,不可一概論也。濕腫者,可與黃耆建中湯、小續命湯。風濕者,可與朮附湯。
熱而發渴者,可與紫雪。沖心悶者,可與三和散、麻仁丸、降氣湯。搶腰痛者,可與大烏沉 湯。
論小腸氣疾 小腸氣、膀胱奔豚、疝氣等疾,皆因腎氣虛弱,膀胱久冷,風濕乘之,傷於腎經,氣滯不散,小腹刺痛,腎經偏吊,未可驟服補藥,先用疏導發散,可與蘇子降氣湯、五苓散、蟠蔥散、鹽煎散、川楝散、大沉香丸,茴香丸,仍炒茴香燒鹽細嚼,熱酒送下,或五香散、正元散、蓽澄茄散之類。小便不通者,與雞舌香散或五苓散。如痛稍退,只用平胃散送下茴香丸調理。
論症積氣塊 症積氣塊,皆因氣虛,及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結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用藥漸漸消磨,不能宣利,可與七氣湯、丁香丸、青木香丸、木香推氣丸、挨積丸、蓬煎丸。積氣不散,腹脅膨脹,可與積氣丸、三棱煎丸。心下堅硬,結塊沖心,可與溫白丸。脹滿不思食者,與養脾丸、消食丸、嘉禾散、四君子湯。
論脾胃諸疾 久病脾泄,腸滑不禁,日久無度,虛羸者,可與平胃散,空心送下茴香湯,兼服訶黎勒丸、丁香豆蔻散。服諸藥不效者,可多與人參豆蔻散,有驗。更有一種大便如故,只是每日早晨水瀉一、二行,日間都無事,可服金鎖正元丹,瀉止即住服。
論心脾疼証 婦人心脾疼,及血氣刺痛者,可與蓬煎丸、拈痛丸。其拈痛丸性熱,不可輕用,如得見沉寒痼冷端的,方可用之。蟠蔥散、雞舌香散、鹽煎散、如意丸皆可選用。若痛連腰背,或小腸氣刺痛,及虛弱老人,宜大沉香丸,兩丸作一服立效,丈夫熱酒下,婦人醋湯下,如不吃酒,薑湯下。更可與和氣散,調和脾胃。
論脾痛嘔逆 脾胃痛甚,嘔逆不納食者,或加喘急者,可與七氣湯。加吐者,與人參藿香湯。瀉者,與大沉香丸、人參豆蔻散、建中湯。忽暴心痛者,與蘇合香丸、撞氣沉香丸。
論心脾腹痛 心脾腹痛多有積。或有寒積者,可與溫白丸或保安丸。虛、老人不可多服此二藥,只與木香推氣丸或感應丸、小獨聖丸、理痛丸,洗消去積,次與正氣散、嘉禾散、曹脾散、人參煮散、蓽澄茄散、蟠蔥散、鹽煎散、雞舌香散、撾脾散、建中散。有寒者,與大沉香丸,兩丸作一服,次與蓬煎丸、溫中良薑丸、丁香煮散、四柱散。
論胸膈不快 胸膈不快,氣滯者,可與沉香降氣湯、烏沉湯、青木香丸、七氣湯、和氣散,或人參丸、紅丸子、小理中丸、撞氣沉香丸、丁沉丸、順氣丸、三棱散、如意丸、蓬煎丸。若煩悶甚,大便秘者,與青木香丸。脾痛者,可與蓬煎丸之類。
論脾虛翻胃 脾虛翻胃,不納食及湯藥不下者,可與膈氣散、人參木香散、參苓白朮散、五膈寬中散。噫氣吞酸,脾痛者,可與如意丸、思食丸之類。
論宿患心腹痛 有積塊、氣塊、症癖日久,發歇不常者,不可取轉,宜漸次消磨,可與感應丸、溫白丸、挨積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吃數丸,常服漸漸消磨,更與和脾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思食丸、健脾湯、建中散、平胃散之類,助其脾胃,久而能去其根。
若痛有休止,或往來上下,胸中 悶,時吐冷沫,中脘不快,嘔逆惡心者,恐是蟲痛,可與集效丸或九痛丸。其九痛丸有利性,不可多服。
若卒然心腹暴痛,膨急不得息,往來攻沖,悶絕惡心者,恐是疰忤鬼氣,可與蘇合香丸。若虛弱臟寒人,可將蘇合香丸捏作餅子,用火熨斗蓋之,將藥餅安熨斗上爆,令藥極熱,以去其腦子性,依法服之。
若痛而不休,胸膈塞悶,嘔吐不定,粥藥不下者,可與順氣散送下青木香丸,如無順氣散,五積散送下亦得,及九痛丸、三棱散、大沉香丸。
論腹脹心膨 腹脹者,若因傷寒,或寒熱瘴瘧,或瀉痢大病之後,只是吃食後便腹脹心膨,不美飲食,噫醋吞酸,縱食些小,亦覺膨脹者,切不可用消食克化之藥,若用藥動下,轉加困重,去生便遠也。但可與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曹脾散、人參煮散、大、小養脾丸、蓽澄茄散、思食丸、蓬煎丸、如意丸。瀉者,與人參豆蔻散、丁香散。
但得氣壯,自能飲食加倍,膨脹自愈。
論痰飲咳嗽
論痰飲証候 諸痰飲不化,留滯胸脘,令頭目昏眩,嘔惡不快,腹中漉漉有聲,可與消飲丸、倍朮丸、五苓散。有寒者,與理中丸、青州白丸子、俞山人降氣湯。
中酒渴及停飲嘔逆惡心者,及頭痛或飲酒過多,背痛連腰痛,不思飲食,與新法半夏湯、消飲丸、倍朮丸、辰砂化痰丸、生氣湯、快氣湯、半夏丸、天南星丸、大養氣丸、橘皮半夏湯、小降氣湯。
論咳嗽喘急 大抵咳嗽皆從肺出,醫家細論發藥,大略有三︰有因寒者,有風者,有熱者。風、寒則從外至,熱則從內起。風、寒則諸經自受其邪,熱則諸經腑臟或熏乘而為病。
風則散之,寒則溫之,熱則調之。瀉是瀉肺經,非瀉腑臟也,當用葶藶、桑白皮之類是也。
因風者,遇風則嗽甚;因寒者,值寒則嗽劇;因熱者,過熱則嗽即發。更有一驗甚的,但問遇夜飲酒時夜間如何?若吃酒後嗽甚,則有熱也;吃酒了嗽減,則有寒也。涎青白者有寒,稠黃者有熱,隨証發藥。
凡感風寒暴嗽,咳唾稠粘,胸膈不利,可與金沸草散、半夏丸、款花膏、華蓋散、五嗽丸、潤肺丸、款肺散、青金丸、小兒潤肺散、款冬花散。
論寒嗽,反複冷嗽,或吐青痰,遇夜嗽甚者,可與細辛五味子湯、養中湯、五嗽丸、俞山人降氣湯、人參藿香湯、胡椒理中丸、溫肺細辛湯、鐘乳補肺湯、消飲丸、倍朮丸、丁香半夏丸、分心氣飲、參苓白朮散。
惡風有寒者,與小青龍丸,兼服款肺散、人參款花膏。論熱嗽,胸膈不快,氣壅上盛,臉赤口舌乾者,可與金沸草散、大阿膠丸、人參養肺丸、清心飲子、人參款花膏、半夏丸、華蓋散、人參潤肺丸。
風痰,上膈壅熱,咽乾及吐血者,可與辰砂化痰丸、大阿膠丸、蠟煎丸、人參養肺丸、金沸草散、青州白丸子、川芎丸、雞蘇丸。久病嗽,及虛、老人,宜與溫肺丸、人參補肺湯、丁香半夏丸,人參藿香湯、化痰丸。寒熱相交,秋、冬之間多有此証,可與款冬花散、半夏丸、華蓋散、人參款花膏、人參潤肺丸、小兒潤肺丸、青金丸、潤金散,一貼作二服,老人尤宜服。
喘急氣促,睡臥不得者,與定喘湯、瑞應丸、蠟煎散、降氣湯、款花散、潤金散、人參養肺丸、華蓋散之類。唾膿血者,與款冬花散、九仙散。
論諸虛証候
(附痼冷)論諸虛不足 皆因腎氣虛憊,下元積冷,腰背疼痛,肢體倦怠,面色無光,精神不爽,唇口乾燥,眼暗耳鳴,小便滑數,夜多異夢,盜汗失精,不思飲食,日漸羸瘦,可與菟絲子丸、安腎丸、八味丸、無比山藥丸、黃耆建中湯、茴香丸。
脾胃虛弱者,兼服壯胃藥。虛損甚者,可與麝香鹿茸丸、沉香鹿茸丸、法煉黑錫丹、金鎖正元丸、張走馬玉霜丸、正元散、沉香鱉甲散、椒附丸、四柱散。下虛洞泄者,四柱散、正元散、丁香豆蔻散。
治心氣不足,神思恍惚,言語錯謬,驚悸不定,夜多異夢,可與定志丸、降氣丹、鎮心丸、人參黃耆散、妙香散、烏沉湯、參苓白朮散。治小便白濁,夢泄遺精,可與平補鎮心丹、降心丹、威喜丸、定志丸。冷憊虛損甚,精冷滑不固者,與金鎖正元丹。腰股痛者,與青娥丸。甚者,與神應丸、黃 丸、乳香丸、活絡丹、安腎丸、返風應痛丸。如耳鳴者,黃耆丸立效。虛勞發熱,至午後熱甚者,空心服安腎丸、八味丸、山藥丸、沉香鱉甲散、參苓白朮散、嘉禾散,食後服人參當歸散。若嗽涎黃或有血者,臨臥服人參養肺丸。
因虛勞用力太過,吐血不止者,與秘傳降氣湯或小降氣湯,多加人參煎服。前狀發熱甚者,與逍遙散。骨中熱者,與人參黃耆散。
虛弱、老人,可與黃耆建中湯常服。虛汗、盜汗,心忪氣短者,可與牡蠣散、止汗散、黃耆建中湯、大山藥丸、人參當歸散加小麥煎服。自汗不止者,朮附湯、正元散。心熱盜汗,可與辰砂妙香散。
論沉寒痼冷 皆因元氣虛損,下冷上盛,致水火不交,陰陽失序,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証,霍亂轉筋,下痢久瀉,脈候沉微者,與黑錫丹、來複丹、金液丹、附子理中丸、金鎖正元丹、四神丹。
論積熱証候
(附咽喉、口齒、眼目)論積熱咽喉痛 上焦壅熱,心經煩渴,腮頷結核者,可與玉屑無憂散、牛黃涼膈丸、消毒犀角飲、四順飲、解毒丸、積熱三黃丸。口舌生瘡,可與碧雪、龍腦飲、玉屑無憂散、甘露飲、硼砂丸。咽喉腫痛,咽物有礙者,可與如聖湯、八正散、四順飲、龍腦飲、甘露飲、洗心散、牛黃涼膈丸、犀角飲、薄荷煎、石龍散。積熱小便不利者,可與導赤丸、五淋散。
大便不通,服清心飲、三黃丸、洗心散。
論喉閉、喉風証 自其風邪客於喉間,氣鬱而熱,則壅遏而為喉疼。自其熱氣生於肺胃,風毒蘊隆,則腫結而為喉痺。其証若懸癰生於上,雖不關於咽喉,所以暴腫者,抑亦熱氣使然也。咽喉懸癰,關要所系,病不急療,皆能殺人也。喉閉、纏喉風者,可與解毒丸、洗心散、玉屑無憂散、碧雪,甚者解毒雄黃丸。
論牙齒疼痛 牙齒疼痛,其証不一。有熱痛者,滿口齒浮,因上膈有熱而痛者。有虛痛者,皆因腎經虛憊,虛熱之氣上攻而痛。有風 牙痛者。須用仔細詳証,方可服藥。齒齦浮腫,口內氣熱,滿口齒浮而動,此熱証也,可與四順飲、甘露飲、洗心散、龍腦飲、清心飲子、八正散,次煎升麻葛根湯灌漱吐去,兼吃些小不妨。腎經虛憊,虛熱之氣上攻齒痛,及老、弱人齒痛者,可與黃 丸、安腎丸、鹿茸丸、八味丸,次用赴筵散擦之,以升麻葛根湯灌漱。風注牙齒疼痛,後生壯實者,可與細辛散、赴筵散揩擦,去風吐出痰,良久以升麻葛根湯灌漱即吐,次與黑神丸、乳香丸、白龍丸。飲酒齒痛者,以井花水洗漱,或百藥煎泡湯冷含咽,或縮砂嚼敷通用。
論眼目諸証候 眼目昏暗,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不赤,亦無翳膜,此內障証候也。或見黑花,或有冷淚者,是脾腎俱虛,不可便服涼藥,只可與明眼地黃丸、菊睛丸、駐景丸、還睛丸、綿鳩丸、決明丸。尋常肝有風熱,眼癢澀,昏暗有淚,視物不見,只可與菩薩散、決明散、還睛丸、撥雲丸、菊花散、密蒙花散。腎風眼癢,四生散、秦皮散、湯泡散,紫金膏洗,春雪膏點。外障翳膜侵睛, 肉久病者,空心可與駐景丸、菊睛丸,食後服決明丸、撥 .. 雲 .. 澀 .. 飲 .. 痛 .. 菊 ..
論諸血熱妄行 凡吐血、衄血不止,昏眩目黃者,可與龍腦雞蘇丸、薄荷煎、四物湯加荊芥煎。
論瀉痢証候
論瀉疾証候 暴瀉水瀉,此二証秋、夏間多有之,皆因飲食所傷,及食生冷之物,暴瀉不住,須用仔細詢問。若噫氣吞酸,乾嘔氣臭者,此是傷食也,可先與感應丸一、二服,次與理中丸、人參豆蔻散、守中金丸、來複丹、溫胃丸(以上藥性皆溫),甚者與附子理中丸、理中丸、四柱散、已寒丸、溫中良薑丸、二薑丸、火輪散、朝真丹、正元散、金液丹、二氣丹(以上藥性皆熱)、丁香豆蔻散(微熱澀固)。須用仔細審實,無傷食者,不可與感應丸,便用止瀉藥。吐瀉有腹痛者,可與服木香推氣丸、沉香丸、丁香丸、感應丸。久病虛弱、年高及氣弱人,臟腑泄瀉久不止者,可與人參豆蔻散、濃腸丸、參苓白朮散、不換金正氣散、四君子湯之類。
論霍亂吐瀉証 霍亂吐瀉,有冷熱二証。寒多不渴者,可與理中丸、薑附湯、來複丹。
霍亂吐瀉,有熱煩躁而渴者,可服香薷散、五苓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霍亂吐瀉後,調理脾胃,可與參苓白朮散、嘉禾散、五苓散、四君子湯、調氣散之類。渴者,與參苓白朮散止之,多服尤佳。出冷汗,手足軟者,加金液丹、二氣丹、朝真丹。未效者,灸氣海。若吐瀉定,熱藥皆止,只用溫藥理脾。
論痢疾証候 皆因飲食失調,動傷脾胃,水穀相拌,運化失宜,留而不利,冷熱相搏,遂成痢疾。冷氣相搏其色白,熱氣相搏其色赤,治之法,皆用溫藥調和脾胃,次隨証治之。
大抵人說証,須用仔細詢問,有裡急後重者,腹痛者或不痛者,頻頻登廁,一日三、五次至五、七次無物者。又說大便不通,既裡急後重,臍腹痛不止,不問老少、孕婦,皆是痢也。非無物出,不識此証,只言大便不通,可仔細辨之。病患登廁,才有三、兩點物,或赤或白,或如魚腦者,此皆痢証也。
凡痢下赤白,或純膿,或 溏,若先臍腹撮痛,遇痛即痢下,下後痛止者,此為積痢,可與木香推氣丸、感應丸,各進兩、三服,次隨痢顏色治之。
下痢赤白,可與駐車丸、黃連阿膠丸、濃腸丸、胃風湯。下痢白多赤少者,與濃腸丸、駐車丸、人參豆蔻散。
下痢白少赤多者,與黃連阿膠丸、萬金丸、金屑丸。
下痢純赤或鮮血者,可與服黃連阿膠丸、地榆散、萬金飲,加麥門冬子煎。
純血痢,須是審問仔細,若下鮮血者,是有熱,遇下痢時,微覺後重者,是有熱也。
下痢純白滑泄者,此是冷証,可與丁香豆蔻散、訶黎勒丸、駐車丸。
若下瘀血或紫黑色者,此是虛冷之甚,遇痢下時微滑,當與駐車丸、濃腸丸、丁香豆蔻散。
痢下赤白,連綿日久,愈而複發,腹中時痛,諸藥不瘥者,可與木香推氣丸、不二丸、駐車丸、濃腸丸、感應丸。
下痢日夜頻並虛滑者,可與丁香豆蔻散、四柱散相兼服。
更有一種脾毒下血,與熱毒痢一般証候,但不心煩,口不乾渴,不喜冷,餘者相似,可與《王氏博濟方》內敗毒散,以槐花、枯礬二味為末,烏梅煎服。若只下痢,臍腹不撮痛者,乃無積滯,不須先服感應丸。
論腸風、痔 証 腸風下血,臟毒下血,或秘有熱者,可與三黃丸、黃連阿膠丸,濃煎木香湯吞下。有熱者,與雞蘇丸、腸風黑散、金屑丹、萬應丸、四物湯,加荊芥並防風煎。
諸痔發作,與釣腸丸。未破者,驅毒散,更用豬膽汁塗之。
論癰疽諸証
(附瘡癬)論癰疽發背 諸赤腫毒,不問四肢、手、足、頭面,初發便可與漏蘆湯、三仙散、托裡散、保安膏、乳香內消膏、導赤丸,四順飲、通氣散。
癰疽發,大便不通,可與麻仁丸、三黃丸,壯實者,與神功丸,須用通利三、五行,方得毒瓦斯退也。已破,膿血出不快者,可與三仙散、漏蘆湯、托裡散、保安膏、乳香內消膏貼之。
瘡口久不合者,可與桃仁散、麒麟散論惡瘡、疥癬 一切無名惡瘡,漏瘡、 瘡、冷瘡,久年不愈者,可與桃仁散、麒麟散、保安膏貼之。
風毒熱瘡,一名腎臟風,瘡汁膿胞濕爛浸淫者,可與何首烏散、四生丸、胡麻散、四順飲。
大便秘者,與皂莢煎丸、桃仁散,以滑肌散敷之。
遍身生瘡瘙癢,或生癮疹者,先服通大便藥,可與皂莢煎丸、神功丸、麻仁丸、何首烏散、四順飲、四生丸、消風散、胡麻散、滑肌散、黃 丸、白龍丸。
瘡乾痛者,與玉龍摩風膏。湯火燒成瘡者,與佛手散。
疥疽頑癬,與摩風膏、白龍丸、滑肌散、清心丸。
論婦人諸疾
論月經諸疾 皆因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淋瀝不止,或閉塞不通,肢體倦怠,困乏少力,飲食無味。常服補者,可服四物湯、熟乾地黃丸、內補當歸丸、琥珀丸、當歸建中湯、沉香鱉甲散、活血丹、澤蘭丸、益陰丹。血海冷憊者,可與暖宮丸、茴香丸、大聖散、小白薇丸、黑錫丹、麝香鹿茸丸,內補當歸丸。經血過多,淋漓不止者,與膠艾湯、溫經湯、小白薇丸、烏金散、益陰丹、澤蘭丸、內補當歸丸、熟乾地黃丸。
赤白帶下,服諸藥不瘥者,可服澤蘭丸,兼服平補鎮心丹、速效大聖散、溫經湯、澤蘭散、小白薇丸、紫石英丸。白帶不止,腹常冷痛者,可與暖宮丸、麝香鹿茸丸、法煉黑錫丹、茴香丸、威喜丸、澤蘭丸、正元散、來複丹。帶下五色者,可與益陰丹、滋血湯、伏龍肝散。
崩漏下血過多,頭目昏眩,舉頭欲倒者,可與芎 湯、膠艾湯、烏金散、琥珀丸、暖宮丸、大聖散、內補當歸丸。崩中敗血,連日不止,與滋血湯。
血氣虛憊久冷,崩漏下赤白,五色不定,或如豉汁,可與溫經湯、伏龍肝散、四物湯。月經不通,及室女月脈不行者,可與蒲黃散、逍遙散、大聖散、黑神散、琥珀澤蘭煎、通真丸、活血丹、四物湯、地黃丸。血風勞,胸膈不利,經脈澀,四肢煩痛,心悸者,可與人參荊芥散、熟乾地黃丸、逍遙散。
血風氣虛頭旋,及產前、產後頭旋者,可與保生丸、四物湯、膠艾湯。虛勞發熱,及寒熱俱發者,可與黃耆鱉甲散、逍遙散、地黃丸、澤蘭丸、荊芥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
熱未退者,與人參當歸散極妙。氣壯者,可與逍遙散。痰嗽或有血者,臨臥服人參養脾丸。氣壯年少女人,骨中作熱者,可與熟乾地黃丸食前服,食後服人參黃耆散。疝瘕,陰中冷痛,或頭風入腦,寒痺筋攣,血閉無子,漏下赤白者,可與熟乾地黃丸、鐘乳澤蘭丸、牡丹煎丸。
婦人無子,或諸虛上熱下冷,百病皆生者,可與小白薇丸、禹余糧丸、陽起石丸。先有寒冷,心腹刺痛,或腫或寒,下痢不止,及少氣者,可與吳茱萸湯、活血湯。血風攻注,五心煩熱,遍身瘙癢,或生癮疹,或發赤腫,可與人參荊芥散、人參當歸散、消風散、四物湯加荊芥煎逍遙散,甚者,可與服皂莢煎丸。血氣凝滯者,可服青木香丸疏通開導。
論產前藥忌 產前所忌損動胎氣藥物,盧醫《周鼎集》為歌曰︰ 蟹水蛭地膽蟲,烏頭附子及天雄。躑躅野葛螻蛄類,烏喙側子與虻蟲。牛黃水銀並巴豆,大戟蛇蛻及蜈蚣。牛膝藜蘆加薏苡,金石錫粉對雌雄。牙朴芒硝牡丹煎,蜥蜴飛生更 蟲。代赭蚱蟬胡腦麝,芫花薇蘅草三棱。槐子牽牛並皂角,桃子蠐螬和茅根。 根 砂與干漆,亭長溲流莽草中。蘧麥茼茹蟹爪甲, 皮鬼箭赤頭紅。馬刀石蠶衣魚等,半夏南星通草同。乾薑蒜雞及鴨子,驢馬兔肉不須供。切忌婦人產前用,此時宜記在心中。
論產前諸疾 妊娠三、兩月,日心中煩憒,頭目眩重,顛倒不安,嘔吐煩悶,此惡阻病,只可與人參丁香散、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小七香丸、藥丁香。妊娠下血,胎動不安,名曰漏胎,可與安胎飲、四物湯、膠艾湯、保生丸、琥珀丸、澤蘭丸。臨產月,常服滑胎散、安胎飲、保生丸。
產難或橫或逆,或三、二日不產者,及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可與花蕊石散,或用保安膏,一貼作一服,丸如梧桐子大,溫酒吞下,如未下,再服。產婦生理不順,橫生、逆生者,可與服兔髓丸。產兒已出,但胞衣不下,臍腹堅脹急痛者,可與服牛膝湯。
論產後諸疾 皆因新產去血過多,津液燥少,陰陽俱虛,臟腑怯弱,切不可發汗,及轉積令吐、瀉藥,亦不可服太燥熱藥補之,只可用溫和藥,漸次加減調理,不可取目前之急,亂投湯藥,反生他疾,罪福非輕,切宜戒之。新產血氣俱虛,不可太補,恐增寒熱,當令惡露去盡為佳,可與黑神散、大聖散、澤蘭散、蒲黃散。
產後去血過多,昏迷暈悶,精神錯亂,皆因去血過多,氣血無所主,可與芎 湯、大聖散飯飲調下。不效者,與花蕊石散、保安膏。產婦常用聞醋炭氣為佳。產後忽然發熱,渾身拘急者,可與四物湯,兼用人參當歸散、逍遙散。產後腹中塊上下作痛者,皆由惡露未盡,新血與敗血相搏,可與黑神散、蒲黃散依前煎,兼與蓬煎丸、琥珀丸。
產後惡露方下,忽然斷絕,寒熱往來,晝靜暮劇,語言狂亂,如見鬼神狀,此因熱入血室,可與琥珀丸、四物湯淨加柴胡一錢重煎服。如不退者,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三、兩莖,捶碎同煎服。
產後去血多,津液少,陰陽皆虛,凡有傷寒、時氣之疾,雖當發汗者,切不可太過,但可與輕骨散、五積散、敗毒散、神朮散、和解散、大聖散之類。
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作痛,皆因呼吸之間,冷氣乘虛而入,可與當歸建中湯、理中丸、通真丸、溫經湯、大沉香丸、鹽煎散。不退者,與服平胃散吞下茴香丸。
產後腹痛甚者,可與花蕊石散、太岳活血丹。產後煩渴欲飲冷者,皆因去血過多,陰氣衰少,客陽乘之,當助其內,可與四物湯,每服加烏梅兩個同煎。渴不止,與五苓散,熟湯調服。產後驚風,狂言亂語,如對神鬼,精神不定者,可與龍虎丹,三丸作一服,研好朱砂,溫酒調下,兼服琥珀丸。
產後血風頻增,昏沉不省,身如針刺,發隨梳落,或遍身虛腫者,可與龍虎丹,三丸作一服,用當歸煎酒嚼下。如瘙癢者,兼服人參荊芥散。產後乳汁不行者,不可服諸行血藥,致生他病,只可服滋養血氣藥,自然血脈旺盛,乳汁自調,可與四物湯、熟乾地黃丸、白薇丸、內補當歸丸、益陰丹、大順散、澤蘭散之類。
產後大便不通,或秘澀者,緣內無津液,腸胃乾燥,切不可用猛烈藥下之,恐生他疾,可與四物湯,加青皮去白,每服入半錢,拌勻同煎服。更不通者,可與麻仁丸、三和散。
論小兒諸疾
論小兒疹痘証 小兒患瘡疹,其証乍熱乍涼,呵欠煩悶,咳嗽噴嚏,耳鼻冷及腳冷,但只惡熱,不惡風,渾身熱甚者,或發搐或不搐,一向發熱者,此乃痘疹也。可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消毒犀角飲。已瀉者,不可與他藥,只服惺惺散。
論小兒瘡癬証 渾身疥瘡及濕奶癬、可與清心飲、頭瘡等疾,消毒飲、化毒丹通用之,次用論小兒雀目証 雀目,日間都無事,遇夜不見物者,是雀目也。可時常與五福化毒丹,臨臥用粟米飲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