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十四、熱

【脈】 浮大而虛為虛,脈細而實為實。脈沉細或數者,皆死。病熱有火者,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細沉是也。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死。

【因】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爍水虧,惟火獨存。

【証治】 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

虛熱,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屬脾虛,治宜甘寒溫而行之。實熱,如能食口乾,舌燥便難者,屬胃實,治宜辛苦大寒下之。火熱而郁,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熱,宜汗之、發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病蒸蒸然不安,宜鎮陰火,朱砂安神丸主之。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久憔悴,盜汗下血,宜養血益陰。陰虛而熱者,用四物加柏。

治法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不盡,則逆治之。

又治法 養血益陰,其熱自治。《經》曰︰壯水之主,以製陽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伸之。

李論︰外有元氣虛而熱,有五臟而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則熱。重之則不熱,在皮毛血脈也。輕按之不熱,重至筋骨,熱蒸手足甚,筋骨熱也。不輕不重而熱,在肌肉也。

凡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

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於皮毛,日西甚。其証喘咳,洒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証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熱,肉下骨上熱,寅卯間甚。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起床,瀉青丸、柴胡飲。

脾熱,輕重之中見於肌肉,夜甚,怠惰嗜臥,無氣以動。瀉黃散、調胃承氣治實熱,補中益氣湯治虛熱。

腎熱,按至骨,蒸手如火,困熱不任起床,宜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平旦潮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白虎加芩。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柏。

木香金鈴子散 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 金鈴子(三錢) 木香(三錢) 輕粉 朴硝
上為末,柳白皮湯下三錢,以利為度。止喘亦止。

大黃散 治上焦煩,不得臥睡。

大黃 梔子 鬱金(各五錢) 甘草(二錢半)
煎服,微利則止。

黃牛散 治相火之氣游走臟腑,大便閉。

大黃(一兩) 牽牛頭末(半兩)酒下三錢,以利為度。此不時熱,溫熱也。

金花丸 柏 連 芩 梔 大黃(便實則加)煎、丸任用。或腹滿吐嘔,欲作利,加半夏、苓、朴、生薑;如白膿下利後重,加大黃。

涼膈散 退六經熱。

連翹 山梔 大黃 薄荷 甘草(一兩半) 黃芩(半兩) 朴硝(二錢半)如咽噫不利,腫痛,並涎嗽,加桔梗一兩、荊芥半兩。咳而嘔,加半夏三錢,薑煎。鼻衄、嘔血,加白芍、地黃。如淋閉,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或悶而不通,腹下狀如覆碗,痛悶難忍。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先用木香三錢、沉香三錢,酒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

當歸承氣湯 治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也。

當歸 大黃 芒硝(各一兩) 甘草(半兩)每二兩,薑、棗煎。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

牛黃(二錢半) 朱砂(一兩) 鬱金 甘草(各半兩) 腦子(一錢) 丹皮(三錢)
上煉蜜丸,皂子大,水下。

三黃丸 治實熱能食者。能食,為實熱也。

白虎湯 治表熱惡寒而渴者。

柴胡飲子 治兩脅下肌熱,脈浮弦者。

四順飲子 治一身盡熱,日晡肌熱,皆血熱也。

桃仁承氣 治血熱,夜發熱者。

潮熱者,黃芩、生甘草,辰戍時,加羌活;午間,黃連;未時,石膏;申時,柴胡;酉時,升麻;夜間,當歸根。如有寒者,黃 、參、朮。

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湧泉五壯,立愈。

地黃丸 治久新憔悴,寢汗發熱,腸 下血,骨蒸,痿弱無力,五臟齊損,不能運動,煩渴,皮膚索澤。食後更宜當歸飲子。

熟地(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當歸飲子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大黃 當歸 白芍(各三兩) 滑石(三兩) 薑煎服。

如痰實咳嗽,加半夏;五穀不化完出,淋悶驚悸,上下血,宜金花丸。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似懊憹狀,皆是膈上血中伏火。

朱砂(一錢,研) 黃連(一錢半,酒製) 炙甘草(五分) 生地(五錢) 當歸(半錢)餅丸,津下。如心痞,食入反出,加煨大黃,除地黃。

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目赤面黃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脈浮大而虛,重按之全無,為血虛發熱。証似白虎,唯脈不長並實耳。

黃 (一兩) 當歸(二錢,酒製)熱服。

火劑湯 黃芩 黃連 山梔 黃柏

火鬱湯 治四肢熱,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飧冷物,抑遏陽氣於土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人參 白芍(各半兩) 柴胡 甘草(炙,各三錢) 防風(二錢半)蔥白(三寸) 煎服。

朱砂涼膈丸 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 山梔(各一兩) 人參(半兩) 朱砂(三錢,另研) 腦子(另研,五錢) 茯苓(五錢)上蜜丸,朱砂為衣,水下。

黃連清膈丸 治心肺間及經中熱。

麥冬(一兩) 黃連(五錢) 鼠尾(三錢)上蜜丸,綠豆大,溫水下。

補中益氣湯 治脾胃虛弱而熱。

辰砂滑石丸 治表裡熱。

辰砂 龍腦 薄荷 六一散

秘方 治陰虛發熱。

四物湯、黃柏、龜板、人參、白朮(二味,氣虛加之)

治酒發熱 青黛 栝蔞仁 生薑。

十五、吐衄下血

【脈】 脈澀濡弱為亡血;細弦而澀,按之虛,為脫血也。脈浮弱,按之而絕者,為下血;煩咳者,必吐血。脈沉弦,面無血色,無寒熱者,必衄。沉為在裡,營衛內結,胸滿必吐血。脈滑小弱者生,浮大牢數者死;又血溫身熱,脈躁者死,熱為血氣散故也。藏血,脈俱弦者死,滑大者生。

【因】 外有肺癰、肺痿,亦能咳嗽膿血。勞亦能吐血。

【証治】 麻黃湯 治傷寒証大壅塞內熱,火氣不伸成衄。脈浮緊為寒。

桂枝湯 治証同前,脈浮緩為風。

五苓散 治伏暑,熱流入經絡。

黃芩芍藥湯 治傷寒、風二証,脈微。

衄血方 治出於肺經。如不止,用寒水紙於胸、腦、大椎三處貼之。

犀角 升麻 山梔 黃芩 白芍 生地 丹參 紫參 阿膠 荊芥穗研服亦良。蘿卜頭段搗飲,又汁滴之亦良。大椎、啞門灸之亦止。

咯唾血方 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肺壅,非吐不可。

天冬 麥冬 知母 貝母 桔梗 熟地 遠志 黃柏有寒加乾薑、肉桂。

嘔痰涎血方 出於脾。

黃 黃連 白芍 當歸 甘草 沉香 葛根

嘔吐血方 出於胃。

犀角地黃湯 治實,及病餘瘀血。

犀角(一兩) 生地(八兩) 白芍(三兩) 丹皮(二兩)

小建中東加黃連 治虛及傷胃吐血。

三黃補血湯 治六脈大,按之虛,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而亡血,瀉火補氣,以墜氣浮。

丹皮(一錢) 川芎(二錢) 熟地(二錢) 生地(三錢) 柴胡 當歸(各一錢半) 升麻黃(各一錢) 白芍(五錢)

人參飲子 治脾胃虛弱,衄血、吐血。又治吐血久不愈,於氣衝三棱針出血,立愈。

甘草(一錢) 麥冬(二錢) 當歸(三錢) 黃耆(一錢) 五味子(五個) 白芍(一錢)

救肺飲 治咳、吐血。

升麻 柴胡 白朮 白芍(各一錢) 歸尾 熟地 黃 人參(各二錢) 蘇木 陳皮甘草(各五分)作一服。

清心蓮子飲 治咳血兼痰。

涼血地黃湯 治腸 下血,水穀與血,另作一派。

知母(炒) 黃柏(炒,各一兩) 槐子(炒) 青皮熟地 當歸如餘証,同痢門法治之。

胃氣湯 治風毒客腸胃,動則血下。

芍 術 參 歸 桂 芎 苓(各等分)

尿血方 治心腎因房勞、憂思氣結。

發灰,能消瘀血,通閉,醋湯下三錢。棕櫚燒灰,米飲下亦可。

三汁丹 治小便出血。

水楊樹腦 老鴉飯草 赤腳馬蘭各自然汁,以水服之。

益陰散 治陽浮陰翳,咯血、衄血。

黃柏 黃連 黃芩(以蜜水浸,炙乾) 白芍 人參 白朮 乾薑(各三錢) 甘草(炙,六錢) 雨前茶(一兩二錢) 香油釜炒紅,米飲下三四錢,立安。

三黃丸 治衄血不止,大便結燥者,下之。

大黃(半兩) 芒硝 地黃(二錢) 黃連 黃芩 山梔(各一錢)老蜜煉丸。

咳血丹 治因身熱,痰盛血虛。

青黛 栝蔞仁(二味治痰) 訶子 海石(澀) 杏仁(治嗽甚) 四物湯(治虛) 薑汁 童便山梔蜜調噙化。

嘔血丹 治因火載血上,錯經。

四物湯 山梔(炒) 鬱金 童便 薑汁 韭汁 山茶花痰加竹瀝。喉中痛是氣虛,加參、耆、朮、柏。

衄血丹(涼血)犀角地黃湯入鬱金。

溺血丹 治熱。

生地(四兩) 蘇木根 淡竹葉 山梔(炒) 滑石 甘草 蒲黃 藕節 當歸血虛,加四物、牛膝膏、通草。

下血丹 四物湯。熱,加連(酒煮溫)、山梔(炒)、秦艽、升麻、膠珠、白芷;虛,加乾薑(炮)、五倍子;寒,加辛升溫散,一行一止。

神效方 治吐血,痰血,酒色過度者。

枇杷葉(去毛) 款冬 紫菀茸 杏仁(去皮尖) 鹿茸(炙如法) 桑白皮 木通(各一兩)大黃(半兩)
煉蜜丸,臨臥含化口中。

聖餅子 治咯血。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上杏仁,以黃蠟煎黃色,研細,入黛作捏餅子。每日柿一個,中破開入藥合定,濕紙煨,飲下。

羅面丹 治內損吐血。

飛羅面(略炒) 京墨(磨下,二錢)

越桃散 治下血及血痢。

山梔 槐花 大棗 乾薑(各等分)燒存性,研,米飲下三錢。

伏龍肝散 治便血。因內外有感,凝住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

伏龍肝(八兩) 白朮 阿膠 黃芩 乾地黃 甘草(各三兩)
煎服。

赤豆歸散 治先血後便,謂之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晒乾) 當歸(一兩)
為末漿水下。

五靈脂散 治下血。

五靈脂(炒為末)芎歸湯下。

有血脫盡,色白而夭、不澤,脈濡。此大寒証,乃始同而末異。治宜辛溫益血,甘熱溫經,乾薑類是也。

有陰結者便血。夫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不和則血留之,血無所稟,滲入腸間,其脈虛澀,非腸風臟毒也。治宜生地黃汁、小薊汁各一升、砂糖、地榆、阿膠、側柏葉。

十六、下利

【脈】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必下清膿血。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小大者,為未止。脈數,若微發熱,汗自出者,自愈;設脈複緊者,必為未解。脈微,若數者令自止,雖發熱不死;脈反弦,發熱,身汗出,自愈。脈絕手足厥,灸之手足溫者生;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止,當下之;數而滑者,有宿食,當下之。腸 下白沫,沉則生,浮則死。腸 下膿血,懸絕者死,滑大生。又沉小流連者生,數大有熱者死。腸 轉筋,脈極數者死。凡諸痢泄注,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身熱者死。或譫語,或腹堅痛,脈沉緊者,可下;遲者,可溫之。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腸滿痛,為寒食;腸堅心下堅,為實,皆可下。下痢脈遲,緊痛腸鳴,心急大孔痛,皆可溫。傷寒下痢,三部無脈,尺中時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形損脈不至者死。

【因】 風濕熱論之,則火盛而金去,獨木火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利膿血。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曰︰諸下利,皆屬於濕。又曰︰下利稠粘,皆屬於火。又曰︰利下膿血,皆屬滯下。

【証】 前証,皆熱証、實証也。忌用龍骨、石脂、粟殼等劑。虛証泄利,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脈弦澀者是也。宜溫補之。

【治】 治法,重則大黃湯主之,輕則黃芩芍藥湯主之。後重則宜下,乃有物結墜。裡熱脈洪甚,宜下;若脈洪大甚,不宜下也。又大腸經氣不宣,加木通、檳榔、木香。腸痛則宜和,胃氣不和,當以茯苓、歸、芍和之。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風氣因動屬於內,大柴胡湯主之。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熱甚故也。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沉微,喘吐,雖有裡急後重,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藥而安,則漿水散是也,屬少陰。風邪在內縮,宜汗之也。有厥陰下利不止,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平之。法曰︰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安矣。李用升舉之法亦然。 溏為利,宜溫之。謂利有結糞,屬太陰。有裡者下之。或後重,或食積與氣墜,下之。在上者湧之。或痰氣在上,湧之安;在下者,竭之。

大法,去者送之,盛者和之,過者止之。假如惡寒熱,腹不痛,加苓為主;痛甚,加當歸,倍芍。如見血,加連;或發熱惡寒,非芩不止,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腰痛,或白痢下痛,或血,非連不止,中部血也。或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止,下部血也。

痢下,有風、濕、熱、寒、虛,滯下、噤口痢、疳痢、瘵痢、濕蝕瘡,病同而因異。血痢,有瘀血、血枯、肺痿、風血酒痢,証同而因異。

泄痢是積辨 泄痢有期,或久亦然,或久神不悴亦然,宜逐去之,此名滯下。

有一人,年六十。憂患滯下褐色,腹微痛,後重頻並,食大減,身微熱,脈弦而澀,似數稍長。非滯下,乃憂患所致,心血虧脾弱也。以四物、四君合而治之愈。

有一人,年三十,奉養濃。秋間患滯下,腹大痛,左脈弦大似數,右脈亦然,稍減,重取似緊。此乃醉飽後吃寒涼,當做虛寒治之,遂以四物,桃仁、紅花,去地黃,加參、朮、乾薑,煎入薑汁、茯苓,一月而安。

黃芩芍藥湯 治泄痢腹痛,後重身熱,脈洪疾。

芍藥 黃芩(各一兩) 甘草(五錢)痛加桂少許。

大黃湯 治前証重者。

大黃一兩,酒浸半日,煎服,以利為度。

芍藥湯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行血則便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甘草(炒) 木香 檳榔 桂枝(各二錢) 黃芩(半兩) 大黃(三錢)

白朮芍藥湯 治脾受濕,水泄微滿,困弱,暴下無數。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腹痛甚,加芩桂;脈弦頭痛,加蒼朮、防風;下血,加蒼朮、地榆,癢則同上;如心下痞滿,加枳實。

黃連湯 治大便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

當歸(半兩) 大黃(二錢半,熱毒加之) 芍藥 桂(腹痛加之)

訶子散 治虛滑,久不已。

黃連(三錢) 木香(半兩) 炙甘草(三錢) 訶子皮(生、熟各半兩) 白朮芍藥湯送下。

桃花湯 治冷痢腹痛,下魚腦白物。

赤石脂( ) 乾薑(炮)餅丸,飲下。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脈微氣少,甚者加吐、急痛。

半夏(一兩) 炮附子 乾薑(五錢) 桂枝(五錢) 炙甘草(三錢) 良薑(二錢半)
上為末,三五錢,漿水二盞,煎半,和滓熱服。

小續命湯 治風積痢。

龍芽草 劉寄奴

椿皮丸 治風邪內陷。

香連丸 止痢。

燥濕和血湯 治腸 下血,合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

以下出李。

地黃(生、熟各半兩) 牡丹皮(半錢) 白芍(一錢半) 當歸(二錢) 甘草(生半錢,熟一錢) 黃耆(一錢) 升麻(七錢)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錢) 橘皮(二錢) 作一服。

升麻補胃湯 治前証,腹中不痛,腰沉沉然,乃陽明、少陽經血証,名濕毒下血。效過老人久痢。

升麻(一錢) 羌活(二錢) 獨活 柴胡 防風(各五分) 葛根(三錢) 肉桂(少許) 白芍(一錢半) 當歸(三錢) 丹皮(半錢) 地黃(生、熟各半錢) 炙甘草(半錢) 黃耆(一錢)槐花(治濕毒) 青皮作兩服。

益智和中湯 治前証,腹中痛,皮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肌表陽分涼,喜熱熨,為內寒明矣。

升麻(一錢半) 葛根(半錢) 白芍(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桂皮(四錢) 益智(五分)當歸(一錢) 黃耆(一錢) 牡丹皮(炙) 柴胡 半夏(各五分) 乾薑(炒) 肉桂(一錢)

茯苓湯 治傷飲冷水,變成白痢,腹內痛,減食。

茯苓(六錢) 澤瀉(一錢) 當歸(四錢) 蒼朮(二錢) 生薑(二錢) 黃芩(三錢) 肉桂(二錢) 豬苓(六錢) 甘草(半兩,炙) 芍(一錢半) 升麻 柴胡(各二錢)

止痢神丸

川黃連 茱萸 粟殼(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乾,同上二味,同此製)
上末為丸。熱則甘草湯下,寒薑湯下八十丸。

小柴胡去參湯 渾身熱,挾外感。

沒乳丸 治瘀血痢。

乳香 沒藥 桃仁 滑石佐以木香、檳榔。蘇木湯下。

保和丸 治食積痢。

噤口丹 治噤口痢,嘔不納食;亦治痢吐食。

枇杷葉(十張,蜜炙) 縮砂(十個,末)熟蜜調,抹口上。

半夏(四錢) 人參(八錢)薑煮乾,焙末。以薑粉入香附,丸服,連多加參煎呷。

大承氣湯 治下痢不欲食。

許學士云︰凡痢病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歸、朮為佐。見血前後,以三焦熱論。

凡治痢病,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

又法,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沉沏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微細而遲者,寒也。谷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也。凡谷消化,無問他証及色,便為熱也。寒泄而谷化者,未之有也。

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川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甘草為主。冬月,白芍藥一半、白朮一半;夏月,製黃芩。先見膿血,後見大便者,黃柏為君,地榆為佐,加歸尾;先見大便而膿血者,製芩、歸梢;膿血相雜下者,製連;大便腹不痛,白芍半之;身倦。目不欲開,口不能言,黃耆、人參;沉重者,製蒼朮;不思食者,木香,藿香。餘同上。

十七、泄

【脈】 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熱也。脈沉細疾,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此陰也、寒也。

【因】 濕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

【証治】 胃泄,飲食不化、色黃,宜承氣湯。

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嘔吐逆,宜理中湯。一云,腸鳴食不化者,經云脾虛。

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宜乾薑附子湯。

小腸泄,溲便膿血,小腹痛,宜承氣湯。

大瘕泄,裡急後重,數圊不得,莖中痛,宜五苓散。

五病治雖不同,其濕一也。有化寒、化熱之異故也。虛則無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謂之不禁故也。溫之、熱之;實則圊不便,虛坐努責,宜下之。

痰積下流,因太陰分有積痰,肺氣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腸虛而作泄,當治上焦,以蘿卜子等吐之。

水恣泄,乃大引飲,是熱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經無熱不勝。寒泄,大腸滿而泄 溏。

風泄,久風為飧泄,乃水穀不化而出也,防風為君。

平胃五苓散 治濕泄、水恣泄、熱泄。此方治一切陽証。

平胃散、五苓散、白朮。熱,加黃連、木通。

補胃丸 治氣虛下溜。

四君子、白芍(炒)、升麻。

流積丸 治痰積下流。甚則吐之。

青黛 黃芩 海石 神曲 砂仁

止瀉丸 肉豆蔻(五兩) 滑石(春一兩,夏二兩,秋一兩半)寒,加神曲、砂仁、吳茱萸;熱,加黃連、茯苓;滑,加訶子(煨)。

溫六丸 清六丸

脾泄丸 白朮(二兩,炒) 白芍(一兩,酒炒) 神曲(一兩半,炒) 查子 半夏(一兩半) 黃芩(半兩,炒) 蒼朮虛,加參、朮、甘草;裡急後重,加檳榔、木香、荷葉煨飯丸。

薑附湯 治寒泄。

椒朮丸 治濕瀉。

川椒 蒼朮 肉果。

胃風湯 治風泄。

太平丸 治泄。

黃連一方與乾薑炮各一兩,或加訶、歸,名駐車丸;一方與茱萸各一兩,或加芍藥,又名苦散。

腸鳴,乃濕與熱相搏也;或大熱亦然;或飲水亦鳴。

許論 泄瀉有八。冷瀉,脈微,宜暖藥。熱瀉,胃中有熱,傷寒多有脈數,宜涼解之。積瀉,脾脈沉弦,宜逐積。脾瀉,同上條。氣泄者,躁怒不常,傷動其氣,肝氣乘脾而泄,脈弦而逆,宜調氣。飧泄者,春傷於風,肝旺受病而傳於脾,至季夏土而泄,宜瀉肝補土。驚瀉者,因心受驚,驚則氣亂,心氣不通,水入穀道而泄,心脈散大者,是宜調心利水。病亟氣敗而瀉者,《素問》云︰門戶不要也。

厥逆幽悶,困瀉不止,四肢冷,困軟不能轉側,下泄不知,脈亡陽,喘者死。

十八、自汗頭汗

【因】 濕能自汗,熱能自汗。虛則盜汗。痰亦自汗、頭汗。

【証】 陰陽俱虛,身體枯燥,頭汗,亡津液也。熱入血室,頭汗。

傷濕額上汗,因下之,微喘者死。胃熱上熏,頭汗。發黃頭汗,小便不利而渴。此瘀熱在裡也。心下懊憹,頭汗。

十九、淋

(附小便不禁 腎臟風)

【脈】 細而數。脈盛大而實者生;虛小而澀者死。尺中盛大,此陰血不足,陽乘之,為關。

【因】 膀胱有熱則淋。然赤澀、淋澀,如脂膏、如砂石,皆內熱也。如水煎鹽而成也。氣不利則不通。《經》曰,小便為氣所化,氣不化則臍腹滿不利,悶而為淋。

【治法】 淋者,解熱利小便;閉者,行氣則水自下。有氣虛則氣不行,血虛則氣不升,痰多氣塞則氣不運。治法,氣虛補氣,血虛補血,痰多導痰。先服本藥,後皆用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加以五苓散。有人患淋,乃血滯,故四物湯內加杜牛膝而愈。死血亦淋也。

李論︰皆邪在肺而無資其化源,邪熱在腎而閉其下焦,可除其熱、瀉其塞當已。

治熱在上焦,以梔子、黃芩主之;熱在中焦,加以連、芍;熱在下焦,加之以柏。

資腎丸 治小便閉,不渴,熱在下焦血分也。

知母(酒製) 黃柏(各二兩,酒炒) 肉桂(一錢)

清肺飲子 治渴,小便不利,熱在上焦氣分。

茯苓(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五錢) 琥珀(五分) 燈心(一錢) 木通(七錢) 通草(二錢) 車前子(一錢) 扁豆(七錢) 瞿麥(半錢)

導氣除濕湯 治小便閉,乃血澀致氣不通;或淋者,即有死血。

知母(三錢,酒浸) 黃柏(四錢,酒製) 滑石(二錢,炒黃) 澤瀉 茯苓(各三錢)
空心服。

牛漆膏 治前方証,大妙。

腎疸湯 治目黃漸至身,小便赤澀。

升麻(半兩)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柴胡(各半錢) 白朮 蒼朮(一錢) 豬苓(四錢) 茯苓(二錢) 黃柏(二錢) 澤瀉(三錢) 白芍(五分) 神曲(六錢,炒) 人參(三錢)甘草(三錢)作二服。

秘方 淋熱則利之,山梔之類;氣虛補之,參、朮加木通、山梔之類。

小便不通。氣虛,參朮升麻湯,後吐之。血虛,四物湯,後吐之。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後吐之。

又方 治淋。

麥門冬 蔥頭(帶根) 人參 三臼根 黑豆濃煎,飲之。

淋方

五淋散 牛膝根 葵子 滑石 瞿麥冷加附;熱加芩;血加梔子;膏加秋石,加石韋;氣,小腹滿閉,加沉香、木香。

發灰散 治飲食、忍小便、走馬房勞,皆致轉胞,臍下急滿不通。醋服一合,或加葵子、甘遂,加大蒜搗餅,安臍心,令實,著艾灸三十壯,治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膀胱不約為遺尿)

歸之腎冷,用韭子丸(六兩,炒),佐以鹿茸、肉蓯蓉、牛膝、巴戟、菟絲、石斛、杜仲、肉桂、當歸、地黃等藥。

阿膠散 治濕。

阿膠(二兩,炒) 牡蠣( ) 鹿茸(酥炙,四兩)煎散,任下。

茯苓丸 治心腎虛,淋瀝。

赤白茯苓(各二兩) 地黃汁好酒熬膏,丸,鹽酒下。

【証】 大小便閉者,外有骨熱不同。關格者,外有肝實熱、心實熱。便利不禁者,外有風濕、肝痺不同。腎臟風乃濕。

【治】 陰莖癢痛不忍,苦參、大黃、荊芥、皂角洗熏。

陰胞癢,蟲蝕方 狗脊(不用金毛者)、黃連、黃柏、黃丹、水銀粉、光粉、赤石脂,為末敷好。

又方 大甘草湯浸海螵蛸末,敷。

二十、頭目痛

(附腦痛、眉骨痛)

【脈】 寸脈緊急或短,皆曰頭痛,又浮而滑為風痰,主頭目痛,脈反短澀者死。又卒然無所見者死;腦痛、脈緩大者死。太陽頭痛,脈浮緊,惡風寒。少陽頭痛,脈弦細,有寒熱。

陽明頭痛,脈浮緩長,自汗。太陰頭痛,脈沉緩,必有痰。厥陰頭痛,脈浮緩,為冷厥。少陰頭痛,脈沉細,為寒厥。左屬風,右屬痰。

【因】 有風、有痰者,多風痰結滯。痛甚者,火多,火曰炎上。血虛頭痛者,亦多血不上榮。諸經氣滯亦頭痛,乃經氣聚而不行也。

【証治】 太陽頭痛兼項痛,足太陽所過攢竹痛也,惡風寒,羌活、川芎主之。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石膏、白芷、葛根、升麻主之。少陽頭痛,額角上偏痛,往來寒熱,柴、芩主之。太陰頭痛,有濕痰實,體重腹痛,半夏、南星、蒼朮主之。少陰頭痛,主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寒厥,細辛主之。厥陰頭痛頂痛,血不及,或痰吐涎沫、厥冷,吳茱萸主之。氣虛頭痛,黃 主之。病則耳鳴,九竅不和,參、 主之。血虛頭痛,芎、歸主之。傷寒頭痛,從傷寒法治之。太陽証,麻黃湯、桂枝湯;陽明脈洪,白虎;少陽柴胡;太陰脈浮則桂枝,脈沉則理中;少陰麻黃加辛、附子;厥陰桂枝麻黃各半湯。痰厥頭痛,吐之。火作痛,清之、散之。傷暑亦同。濕熱頭痛,証則心內煩。外有腳氣,亦能頭痛,其狀吐逆、寒熱、便溲不通。有穀疸亦頭痛。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痰厥頭痛。

天麻(五分) 木香(一錢) 半夏(七錢半) 黃耆(五分) 蒼朮 陳皮(各半錢) 人參澤瀉(各一錢) 神曲(一錢,炒) 乾薑 黃柏(二錢) 茯苓(五分)

清空膏 治風、濕、熱及諸般頭痛,惟血虛不治。

羌活 黃連(酒製) 防風(各一錢)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一錢半) 黃芩(三錢)白湯調下。巔頂痛,加蔓荊子、 本。

芎歸湯 治血虛自魚尾上攻。

茶調散 吐、頭痛有痰。

家珍方 治偏頭痛連睛痛。

石膏 黍粘子(炒)
為末,酒下。

玉壺丸 治風濕頭痛,亦治痰患。

雄黃 白朮 南星 半夏 天麻

香芎散 治一切頭風。

香附(二兩,炒去毛) 川芎 甘草(一兩,炙) 石膏(半兩) 細辛 防風 草烏 川烏白芷 荊芥 羌活煎。

諸頭痛有六証

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痛,皆因冷風所吹,遇風冷則發,脈寸浮者是也。

食積,因胃中有陰冷,宿食不化,上沖頭痛,右手脈浮緊甚者是也。

氣虛,因下部氣虛,上攻,溫溫而痛者,異乎邪毒所攻,無邪,脈尺虛浮是也。

傷寒在太陽經,其痛如破,關前脈數是也,緊數是也。陽明經胃熱上攻,右關洪大而數是也。

膈上有風涎冷痰,而或嘔吐,脈弦細,出於寸口是也。

陰毒傷寒,身不熱,脈沉細,目痛,皆血有太過不及,皆能為痛。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無血養而枯痛。目之銳 ,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 ,太陽經也,血多氣少。

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唯足厥陰連於目系而已。血太過者,血得太熱而溢於上,所以作痛。治法,血實者決之,虛者補之。宜以辛散之,涼以清之、汗之、吐之。

腦痛,乃風熱乘虛而入於腦,以辛涼之藥散之、行之。眉骨痛乃風痰。

羌活湯 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疼痛及腦疼。

羌活 防風 黃芩(酒炒,一兩) 黃連(一兩,酒製) 柴胡(七錢) 黃柏(酒炒) 栝蔞根(酒製) 甘草 茯苓(各半兩) 澤瀉(三錢)

羌附湯 治冬大寒犯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麻黃 黑附 升麻 防風 白僵蠶 黃柏(三錢) 羌活 蒼朮(各五分) 甘草 白芷黃(一錢)作一服。

眉骨痛方 羌活 防風 甘草 黃芩(酒炒) 白朮 半夏 南星 細辛

又方 加烏頭、草烏,童便炒去毒為君

藿香散 治腦風頭痛。

藿香 川芎 天麻 蔓荊子 槐花 白芷酒調下

吹搐方 治同上。

穀精草 銅綠(各二錢,另) 硝石(一錢,另研,吹鼻中。) 細辛 瓜蒂 良薑(各一錢) 硝(五錢)含水滿口,以藥搐鼻。

荊芥 薄荷 木賊 僵蠶 蠍梢茶清下二錢。

風成寒中則泣出。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人瘦則外泄而泣,宜辛溫。

風成熱則目黃。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人肥不得外泄,故熱鬱也。

二十一、眩暈

【因】 痰飲隨氣上,伏留於陽經,遇火則動。去血過多,亦使眩暈,頭眩亦然,兼挾氣虛。

【証】 外因者,風在三陽經,頭重項強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著,皆令吐逆暈倒。

內因者,因七情致臟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嘔吐,眉目疼痛,眼不得開。

因房勞、飢飽去血過多者,眼花屋倒,起則暈倒。

【治】 散風行濕湯 治痰火暈眩。二陳湯、蒼朮、黃芩、羌活。

瓜蒂散 治暈眩痰厥。

芎歸湯 治血虛眩暈。

參朮湯 治挾氣虛頭痛,補氣降火為主。

人參 白朮 黃芩 黃連

二十二、心腹痛

【脈】 陽微陰弦,胸痺而痛,責在極虛。短而數,心痛心煩。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實者死。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趺陽脈滑而緊。滑者,穀氣強胃氣實;緊者,陰氣勝,故痛。病腹痛而喘,脈滑而利,數而緊者,實也。心痛有熱厥、寒厥、大實。

【因】 勞役太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或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或久不散郁而生熱,或素有熱,虛熱相搏,結於胃脘而痛。或有實積痰飲,或氣與食相郁不散,停結胃口而痛。

【証治】 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脾病者,食則嘔吐,腹脹喜噫,胃脘痛,心下急。

熱厥心痛,身熱足痛,四肢寒,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脈洪,可汗。刺太 、昆侖。

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利溺清,不渴,氣脈微弱,可溫。

大實心痛,卒然而發,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痛,不能飲食,可下。

腎心痛,與背相接, 如從後絞觸其心,偃僂,刺束骨、合骨、昆侖。胃心痛,腹脹胸滿,刺大都、太白。脾心痛,如錐刺,刺然谷、太 。肝心痛,狀如死,終日不得休息,取行間、太沖。肺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益盛,刺魚際、太淵。

厥心痛,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宜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藥。

蓋諸心痛,皆少陰厥氣上沖也。刺之,宜通氣、行氣,無所凝停也。

腹痛

【因】 有客寒阻之不行,有熱內生郁而不散,有死血、食積、濕痰結滯,妨礙升降,故痛。蓋痛當分其部分,從其高下而治之。

【証治】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草豆蔻主之。

小腹痛,厥陰也,正陽、回陽,四逆湯主之。

雜証而痛,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等主之。

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

傷寒誤下傳太陰經,腹滿而痛,桂枝芍藥主之。痛甚,桂枝大黃湯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實而痛,黃芩芍藥主之。諸蟲痛者,如腹痛腫聚,往來無有休息,涎出,嘔吐清水。

痰積腹痛隱隱然,得熱湯、辛物則暫止,宜導痰解郁氣,溫散之。中氣虛亦痛,或飢而痛是也,理中湯主之。胸痺,皆痰水宿飲,停留不散,宜栝蔞、枳實、香附、芎、蒼朮、溫散之。

外有似類而痛異名。心痛,有心中寒,有心熱,有心虛,有脾積,有宿食留飲,有胸痞。腹痛,有腳氣。胸痛,有積實。小腹痛,有肝脾,有胞痛,有筋虛,有疝,有腸癰。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

金鈴子 玄胡(各一兩)熱加黃連,疝氣加荔枝核。酒下三錢。

煮雄丸 治大實心痛、 癖,如神。

雄黃(一兩,另研) 巴豆(五錢,生用去油,爛研,卻入雄黃末) 白面(二兩)上再研勻,水丸梧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藥二十四粒,煮三十沸,撈入冷漿水,沉水冷,一時下一丸。二十四時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下。

朮附湯 治寒厥心暴痛,脈微氣弱。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白朮(四兩) 甘草(二兩,炙)薑、棗煎服。

朮香散 治心脾卒痛不忍。

木香 蓬朮(各一兩) 干漆(一錢,炒煙盡) 醋湯下一錢。

燥飯丸 治飲水吞酸作痛。牆上蜆殼丸。

秘丹 治心痛久則成郁,郁久必生火。

川芎 梔子(炒) 蒼朮 香附 石鹼 乾薑(炒)反治之法。

有人飽過患此,以火毒治,遂以黃連六錢、甘草一兩,一服而安矣。

有心痛十八年,因酒、牛乳,痛時以一物拄之,脈三至,弦弱而澀,吞酸,七月內以二陳湯、術、芩、連、桃、郁李仁、澤瀉。

秘丹 治死血留於胃口作痛。承氣湯、梔子、韭汁、桔梗(能開血氣)、麻黃(重者,須此發之。)

蟲痛方 治面上白斑,唇紅,能食者是。苦楝根、錫灰。

胃脘當心痛,有垢積者,斑蝥、烏梅肉。丸如綠豆大,泔下一丸。皂樹上蕈,泡湯,有肥珠起,飲之,微泄見效。未已又服,無不驗。

草豆蔻丸 治脾胃傷損客寒,一切虛証,心腹大痛。

理中建中湯 治寒腹痛。

調胃承氣加木香檳榔湯 治熱腹痛。

大承氣加方 治有人雨後得涼,腹痛甚。問之,於夏月投淵取魚,脈沉弦而細實,重按則如循刀上。本方加桂兩帖,又加桂、桃仁兩帖,又加附兩二帖,下黑血。

二陳芎蒼丸 治清痰腹痛,脈滑者是。

二陳湯 台芎 蒼朮 香附 白芷 薑汁

二十三、腰痛

(附腰胯腫痛、腰軟)

【脈】 尺脈粗常熱,謂之熱中。腰胯痛,脈大者,腎虛;脈澀者,痰血。

【因】 腎虛而致。有濕熱,有瘀血,有外感。

腎虛,皆起於內。蓋失志傷腎,郁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致腰痛。故使氣結不行,血停不禁,遂成虛損,血氣去之。又有房勞過者多矣。

濕熱,亦因腎虛而生焉。腎者,水也。氣不利而成濕熱者,因腎水涸,相火熾,無所榮製,故濕熱相搏而成痛。亦有虛勞,外感濕氣,內熱不行而成黨錮。

瘀血,因用力過多,墮墜折納,瘀血不行。

外感,因虛襲之。

外有腎風、腎熱、腎瘧、厥陰瘧,皆腰痛。

【証】 失志者虛,雲不足。面黑,遠行久立不能住。郁怒者,腹急脅脹,目視KTKT ,所祈不能,意浮於外。憂思者,肌肉濡漬,痺而不仁,飲食不化,腸胃脹滿。房勞者,精血不足,無所榮養。經曰︰轉搖不得,腎將憊矣,名骨痿。

濕熱者,四肢緩,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外感,如太陽腰痛引項,尻重;陽明腰痛,不可以顧,善悲;少陽如刺其皮,不可俯仰;太陰煩熱,如有橫木居中,遺溺;少陰引脊內;厥陰如張弓弦。大抵太陽、少陰多中寒,陽明、太陰多燥濕,少陽、厥陰多風熱。

【治】羌活湯 治腰痛。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肉桂 當歸如臥寒濕地,足太陽、少陰血絡中有凝血,加歸尾、蒼朮、桃仁、防己。如濕熱痛,加黃柏、蒼朮、杜仲、川芎。如虛,加杜仲、五味、 、歸、知母、龜板。如墜撲瘀血,加桃仁、麝香、蘇木、水蛭。

腎氣丸、茴香丸、鹿茸丸、此三方補陽之不足也,勞傷、房室之人有之。

六味地黃丸、封髓丹,此二方補陰之不足也,膏粱之人有之。

煨腎丸 治腰痛虛。

杜仲(炒去絲,三錢)
上一味,末之。以豬腎一枚,薄批五七片,以鹽椒淹去腥水,糝藥在內,包在荷葉,用濕紙數重煨熟,酒下。

立效散 玄胡索 當歸 肉桂(等分)
為末,酒下。

挫氣丹 治挫氣腰痛。

山楂子(四兩,去核) 北茴香(炒,一兩)
為末,酒下。

腰胯重痛

【因】 風、寒、濕流注經絡,結凝骨節,氣血不和而痛。痰積趁逐經絡,流注搏於血內,亦然。

【治】 宜流濕,散風寒,逐痰積,氣血自然湍流也。

除濕丹 檳榔 甘遂 赤芍藥 威靈仙 澤瀉 葶藶(各二兩) 乳香(研) 沒藥(各一兩) 大戟(炒,三錢) 陳皮(四兩)麵糊丸,加牽牛末丸。

禹功散 治同。

腰軟

【因】 腎肝伏熱。

【治】 宜黃柏、防己。

論餘 解 証,少氣不欲言,寒不寒,熱不熱,壯不壯,停不停,乃精氣虛而腎邪實矣。治以澤、茯疏腎實,地黃、牛膝、麥門冬補精氣。

二十四、肩背痛

(附腰髀痛)

【脈】 洪大,洪為熱,大為風。脈促上擊者,肩背痛。脈沉而滑者,背膂痛。

【因】 風濕乘肺手太陰經,脈氣鬱甚不行也。

【証】 病則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後 痛。汗出小便數而欠者,皆風熱乘肺也;小便遺溺者,皆肺金虛也。

【治】 宜通經益元氣,散風瀉火之藥。

通氣散 治風熱乘肺,肩背痛。

防風 木 獨活 羌活(以上通經血) 黃芩 黃連(以上降火)人參 黃耆 (上二味,虛則加之)

腰髀痛

【因】 小腸經氣,小腸心痛及腑。外有肺風、肺寒、骨虛而致。

二十五、脅痛

(附身體痛)

【脈】 雙弦,是兩手俱弦也。

【因】 肝木氣實火盛,或因怒氣大逆,肝氣鬱甚,謀慮不決,風中於肝。皆使木氣大實生火,火盛則肝急,瘀血、惡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病則自汗,痛甚,按之益甚。

【証】 痰積流注厥陰,亦使脅下痛。病則咳嗽。

外有肝中風,左脅偏痛;肝中寒,脅下攣急;飲水脅下鳴相逐,皆致脅痛,須詳之。

辨非 血枯証。胸脅支滿,絡氣不行,妨於食,肝脾傷,病至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肺葉傷也。四肢清,目眩,複後血,此年少脫血,或醉行房,肝傷氣竭致之故也。

【証治】 木火盛,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當歸龍薈丸、瀉青丸主之。死血,宜以破血為主,潤血為佐,複元活血、當歸導滯等主之。痰積,宜以去痰行氣,二陳東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等主之。

龍薈丸 治食積發熱,木盛脅痛。

柴胡 甘草 青皮 黃連 大黃 當歸 木香 草龍膽 蘆薈 川芎治水氣實加之。

治血湯 治死血。

左金丸 治肝火。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

導痰湯 治痰注。諸痰皆生於熱。

台芎(二兩) 香附(八兩) 陳皮 蘇葉 乾薑(一兩)

貼痛 芥菜子(研,水敷) 茱萸(醋研,敷上大效)

熨痛 醋炒灰熱,布裹熨之,蔥艾炒亦可;韭汁亦可。

身體痛

【脈証】 傷寒,太陽經表証,六脈俱緊;陰毒傷寒,身如被打,脈沉緊;傷寒,發汗後,身體痛,氣血未和,脈弦遲。傷濕,濕流關節,一身盡痛;風濕相搏,肢體重痛,不可轉側,脈緩。虛勞之人,氣血虛損,脈弦小。

二十六、逆痰嗽

【脈】 出魚際,逆氣喘息。脈弦為咳。咳而浮者,四十日己;咳而弦者,相其人強,吐之而愈;咳而脈虛,必苦冒;咳而沉者,不可發汗。喘咳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者死;久咳數歲,脈弱者生,實大者死;上氣,喘息低昂,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咳,脫形發熱,小堅急者死;肌瘦下脫,熱不去者死;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者死;咳而嘔,腹脹且泄,脈弦急欲絕者死;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暴咳脈散者死。浮為風,緊為寒,數為熱,細為濕,此生於外邪之所搏;浮緊則虛寒,沉數則實熱,弦澀則少血,洪滑則多痰,此生於內氣之所郁。

【因証】 因風、寒、火(附腹滿)、勞、痰。

風寒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傷之。腠理不疏,風寒內鬱於肺,清肅之氣不利而生痰動嗽。又寒飲食入胃,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之而咳。火之嗽,病因火盛生痰、鑠肺金也,遂成鬱遏脹滿。甚則乾嗽無痰,或唾血痰。勞而咳嗽,皆好色腎虛,則子能令母虛,氣血俱虛,陰虛則生火,肺金耗敗,而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痰者礙清氣升降,滯氣而不行,遂成諸咳嗽之証。

論咳逆痰嗽分為二 咳者,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而上逆,皆關於肺也。嗽者,謂有痰而無聲。脾濕動而為痰,而成嗽,皆積於脾也。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然寒、暑、燥、濕、風、火皆令人咳。唯濕痰,飲食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咳嗽也。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

《三因》論 咳者,衛氣之失;嗽者,營血之失。外傷六氣,隨風、寒、暑、濕、燥、火感其部位,而察其元以表之。內傷七情,皆聚於胃而關於肺,多痰嗽也。衛氣之失,則多痰逆;營氣之失,則多痰嗽也。

張論 以貧富言之。貧者,謂之咳嗽,外感之由也。《內經》曰︰秋傷乎濕,冬必咳嗽是也。又曰︰歲火太過,肺金受病,民病咳嗽是也。富貴者,謂之涎嗽,多飲食濃味,熱痰所成也。

李論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飲食不化精微,留積而成痰,肺氣不利,而痰沖清道而成咳。

劉論 皆脾濕入於肺而成痰,傷風而成咳。

痰嗽潮熱四証 有痰嗽者,潮熱大體雖同,動作有異。或因虛中寒冷,則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線,隨痰而出,惡寒發熱,右寸浮而數;外証,日輕夜重,面白痰清。

因憂愁大怒,則吐血而後痰嗽,少寒多熱,左寸沉小而數;外証,心下噎塞,情思不樂,飲食不下。

或蠱注相傳,死魂相逐,則先嘔血,不知來處,微有痰嗽,漸成寒熱,兩手脈弦細而數,外証,飲食不為肌膚,頰紅變動不常,身體酸痛倦,及嗽損咽痛多痰,或喘或瀉則死。

先因傷濕、傷寒解利不盡,雖病退人起,飲食減少,不生肌肉,身倦無力,勞力則熱,身體酸痛,狀如勞伏,但不吐血,不發潮熱,經二三年醫無驗。此是餘毒伏在經絡,其脈弦也,再發則愈。

《三因》論狀 傷風咳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傷寒咳者,憎寒發熱,無汗惡寒,不干煩躁。傷暑咳者,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痛,四肢重者,洒洒淅淅。喜傷心,咳而喉仲介介如腫狀。甚則咽腫喉痺,自汗咽乾,咯血。此勞傷心,小腸受之,咳與氣俱失。怒傷肝,咳而兩脅下痛,不可轉側,則兩 下滿,左脅偏痛引少腹。此怒傷肝,膽受之,咳嘔膽汁。思傷脾,咳而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甚則不可動,腹脹心痛,不欲食。此飢飽之傷,胃受之,咳而嘔,嘔則長蟲出,憂傷肺,咳而喘息有聲。甚則吐血,吐白沫涎,口燥聲嘶。叫呼傷肺,大腸受之,咳而遺矢。恐傷腎,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則嗔,咳涎,寒熱,引腰背,或喘滿。房勞傷腎,膀胱受之,咳而遺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滿不飲食。

咳、嗽、喘、逆氣、短氣分別不同。

咳者,無痰有聲,喉中如癢,習習如梗,甚則續續不止,連連不已,沖膈擊胸。外有心咳、一切血証、肺咳上逆。

嗽者,有痰。外有勞瘵喘促嗽血、肺痿、肺癰。

喘者,促促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攘肚。外有腳氣。

逆氣者,但腳氣上而奔急。外有肺中風、肺中暑、肺熱、肺寒、肺水、肺痺、肝熱膽寒、心熱腸痺、痰水。

短氣者,呼吸難,數則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外有脾中風、脾中寒、肺熱、腎虛、歷節風、憂氣、胸痞、痰飲。

【治】 咳嗽謂無痰而有聲。《素問》云︰咳乃皮毛先受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脾脈上至肺,肺寒則內外合邪,因有咳証。

肺咳,麻黃湯;大腸遺矢,赤石脂禹余糧湯、桃仁湯。

脾咳,升麻湯;胃吐蟲出,烏梅湯。

心咳,桂枝湯;小腸氣失,芍藥甘草湯。

肝咳,小柴胡湯;膽嘔苦汁,黃芩半夏湯。

腎虛,麻黃細辛附子湯;膀胱遺溺,茯苓甘草湯。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令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異功白朮散。

逆,逆謂氣上逆肺,壅而不下。上氣逆者,皂莢丸;火逆上氣,麥門冬湯;上氣脈浮者,麻黃濃補湯;上氣脈沉者,澤漆湯。澤漆(五)、桑白皮(六)、射干(泔浸)、黃芩、白朮、茯苓(四)、竹茹,治氣上逆,為熱所作。

治法 無痰而有聲者,以辛潤其肺,青皮以散三焦之氣壅。有痰而嗽者,治痰為先,下氣為上。痰而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濃朴湯治之。痰而熱者,柴胡東加石膏主之;痰而寒者,小青龍加桃仁主之。

張之治痰 以通聖散加半夏。暑嗽以白虎、涼膈;火嗽以黃連解毒;濕嗽以五苓、白朮;燥嗽以木香葶藶散;寒嗽以寧神寧肺散,為上也。更分以吐、汗、下為佳。

南星、半夏、枳殼、陳皮。風痰脈弦,加通聖;熱痰脈滑,小柴胡,洪加青黛、連;氣痰脈澀,加青、陳皮;濕痰脈緩,加朮、防己;寒痰脈沉,加桂、杏、小青龍;發熱加芩、桔;痞加枳實,重加茯苓;氣上逆加葶藶;氣促加參、桔;浮腫加郁李仁、杏仁、澤瀉、茯苓;上熱喘湧,加寒水石、石膏;大便秘加大黃;能食加大承氣;不能食加朴。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 檳榔(一錢半) 枳實(炒,一兩) 朴(三兩) 大黃(酒製,一兩) 人參 當歸(各三錢)

紫蘇飲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蘇子 桑白皮 青皮 陳皮 杏仁 麻黃 炙甘草 五味子 半夏 人參。

千緡湯 治痰妙。

半夏(一兩,生) 大皂角(半兩,去皮子) 雄黃加之(大治痰)
上同入絹袋中,水三升,薑八片,煎至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服。

大熱大飲凝於胸中而成濕,故痰作矣。宜吐之。

二陳東加麻黃杏仁湯 治風寒。行痰開腠理。本方加麻黃、杏仁、桔梗。

降火導痰湯 治火。

黃芩 黃連 栝蔞 海石

勞嗽丹 四物 竹瀝 薑汁

斂肺丹 治肺脹及火鬱。

訶子 杏仁 青黛 栝蔞 半夏 香附

積痰方 南星 半夏 青黛 栝蔞 石鹼如肝痛,疏肝氣,加青皮;上半日咳,多屬胃火,加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屬陰虛,加知母、柏、川芎、歸;虛甚好色者,加參、膏、青陳皮、薑。

酒病嗽 白礬(一兩,另研) 杏仁(一升)上水一升,煎干,攤新瓦上,露一宿,砂鍋內炒乾。每夜飯後,細嚼杏仁十五個。

劫嗽方 五味(半兩) 甘草(二錢) 五倍子風化硝(各一錢)
為末,干噙化。

鵝管法 治風入肺管。

南星 雄黃 款冬花 鵝石
上為末,入艾中,放薑片上,置舌上灸,吸煙入喉,以多為妙。

痰方 若或痰白作泡,當於肺中瀉水。

滑石 川貝母 半夏 風化硝 白芥子 陳皮 茯苓 皂角(風加) 蒼朮(濕加) 栝蔞(潤加) 枳實(結加) 青黛 黃芩(熱加)

青礞石丸 化痰。

麝香丸 治痰。

勞嗽方 四君子 百合 款冬花 細辛 肉桂 五味子 阿膠 半夏 天門冬杏子 白芍 甘草煎食。

《三因》論 因怒而傷者,甘草;憂而傷者,枳殼;喜而傷者,五味;悲而傷者,人參。

二十七、喘

(附哮)

【脈証】 實喘,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者是,宜瀉肺。

邪喘,由肺感寒邪,伏於肺經,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脈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而喘定。

《三因》狀虛實 肺實者,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塞如嘔狀,自汗。肺虛者,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也。

【因】 氣虛入於肺;陰虛火起沖上;有痰;有水氣乘肺。

【治】 喘年深,時作時止。雄豬肚一個,治如食法,入杏仁四五兩,線縫,醋三碗,煮乾取出。先食肚,次以杏仁新瓦焙,捻去皮,旋食,永不發。

氣虛方 治氣虛。

人參 黃柏(蜜炙) 麥冬 地骨皮

血虛方 治陰虛有痰。

四物 黃連 枳殼 半夏

導痰千緡湯

半夏 南星 陳皮 茯苓 皂角 枳實

劫藥方 治喘不止;甚,不可用苦寒藥,可溫劫之。

椒目(二錢),為末,薑湯下。萊菔子(蒸)、皂角(燒存性)。薑汁丸,噙。大黃(煨)、牽牛(各二兩,炒。)各為末,蜜水下二錢。治熱痰暴喘欲死。

瀉白散 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喘嘔逆。

桑白皮(一兩) 青皮 五味 甘草 茯苓 人參 杏仁 半夏 桔梗(上二味,痰涎嘔逆加之) 地骨皮(七錢)薑煎。

神秘湯 治水氣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通流。脈沉大。此人不得臥,臥則喘者是。

紫蘇 陳皮 桑白皮 生薑 人參(各五錢) 木香 茯苓(二錢)

【因】 哮喘主於內,痰宜吐之。

【治】 哮積丹 雞子略敲不損膜,浸尿缸內四五日夜,吃之有效。蓋雞子能去風痰。蘿卜子丸,薑湯送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