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

【基原】豆科植物綠豆種子。秋後種子成熟時採收,洗淨曬乾備用。

【異名】又叫青小豆。

【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清暑利水。

【應用】

  1. 暑熱——綠豆湯: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遵生八箋》)綠豆加絲瓜花煮水,清暑力更強。
  2. 消渴,小便如常——綠豆羹:2升綠豆淘淨後,水煮爛並將其研細,早晚各服1小盞。
  3. 解毒——名醫扁鵲提出三豆飲:綠豆為主,配黑大豆、赤小豆。清熱解毒。 若為黃藥子等植物中毒,可將綠豆砸碎,放入鍋中煮二十分鐘,取汁服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滑泄者忌食。

【現代研究】

綠豆清熱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近年證明能解斑蝥中毒,對敵敵畏、有機磷農藥中毒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民間接觸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和氣體,常服綠豆湯、綠豆甘草湯,有一定防治作用。在中藥學中,取綠豆之甘寒、清熱解毒作用,用於治療癰腫瘡毒。

【按語】

綠豆湯是家庭常備夏季清暑飲料,清暑開胃,老少皆宜。傳統綠豆製品有綠豆糕、綠豆酒、綠豆粉皮等。

【參考文獻】

  1. 《本草求真》:“綠豆味甘性寒,據書備極稱善,有言能厚腸胃、潤皮膚、和五臟及資脾胃。按此雖用參、芪、歸、術,不是過也。”
  2. 《本草匯言》:“清暑熱,解煩熱,潤燥熱,解毒熱。”

苦瓜

【基原】為葫蘆科攀援植物苦瓜的果實。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採取近成熟的果實,破成兩半,去瓤洗淨鮮用。

【異名】又稱錦荔枝、癩葡萄、涼瓜、癩瓜、花姑娘、菩達。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脾、胃經。

【功效】清暑滌熱,明目,解毒。

【應用】

  1. 中暑發熱。苦瓜茶:用鮮苦瓜一個,截斷去瓤,納入茶葉,接合後,懸掛通風處,陰乾後研末,代茶飲。
  2. 小兒痢疾。小苦瓜數條,搗爛取汁,和蜜適量,熱服1~2次,取其清熱解毒之力。
  3. 目赤疼痛。苦瓜散:苦瓜去瓤,曬乾研末,每次服5g,燈心草煎湯送服。源於《滇南本草》,焙乾防其過於寒涼。

【使用注意】

胃寒體虛者慎用。《滇南本草》:“脾胃虛寒者,食之令人吐瀉腹痛,故應慎用。作菜時,以色青白,質脆嫩者為宜,並須先切片,略煮,減弱苦味用。”

【現代研究】

含苦瓜苷。β—穀甾醇葡萄糖苷,鐵、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其中苦瓜苷有降低血糖作用。

【按語】

苦瓜雖味苦,但其清涼,故南人喜食之。可用鮮苦瓜搗汁飲或煎湯服,清熱作用更強,亦可作為素有蘊熱者的輔助食品。

【參考文獻】

  1. 《本草綱目》載:“苦瓜……結瓜長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瘤如癩及荔枝殼狀。……南人以青皮煮肉及鹽醬充蔬。”
  2. 《本草綱目》:“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3. 《隨息居飲食譜》:“苦瓜,青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皆指未熟之瓜。”

莧菜 (李當之《藥錄》)

【基原】為莧科植物莧的莖葉。

【異名】莧。

【性味歸經】甘,涼。入大、小腸經。

【功效】清熱利尿,透疹。

【應用】

  1. 產前後赤白痢:紫菜一握,取汁去滓,粳米三合煮粥,空心食之。(《本草綱目》)
  2. 麻疹不透:紅莧菜30g,水煎服。(《食物與治病》)
  3. 尿道炎,膀胱炎,小便澀痛:帶子及根的莧菜適量,生甘草9g,水煎服。(《家庭食療手冊》)

【使用注意】 慢性腹瀉、脾弱便溏者慎服。

【按語】

古代將莧菜分為白莧、赤莧、紫莧、五色莧、人莧、馬齒莧,統稱六莧。六莧均能當蔬菜食用亦能藥用。其紅莧藥用性更好。莧菜的種子含高濃度賴氨酸,可補充穀物氨基酸組成的缺陷。對人體尤其對青少年的成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民間一向視莧菜為補血佳蔬,故又有“長壽菜”之稱。

【參考文獻】

  1. 《隨息居飲食譜》:“莧通九竅。其實主青盲明目,而莧字從見。”
  2. 《本草衍義補遺》:“莧,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者食,易產。”
  3. 《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蟲,祛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

黃瓜(《本草拾遺》)

【基原】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果實。

【異名】王瓜。

【性味歸經】甘,寒。入胃、小腸經。

【功效】清熱止渴,利水解毒。

【應用】

  1. 小兒熱痢:嫩黃瓜加蜜食,10餘枚可愈。(《海上名方》)
  2. 四肢浮腫:老黃瓜皮30g,加水兩碗,煎至一碗。每日2~3次,連續服用;或黃瓜1個破開,以醋煮一半,水煎一半,至爛,合併一處,空心食下。(《千金翼方》)

【使用注意】

黃瓜性寒涼,胃寒者多食易腹痛;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發作期忌食。

【現代研究】

黃瓜含葡萄糖、半乳糖、精氨酸、核黃素和維生素C等。黃瓜頭苦味部為葫蘆素A、B、C、D。葫蘆素C有抗腫瘤作用,且黃瓜藤有良好的降壓和降膽固醇的作用。

【按語】

黃瓜又名胡瓜,為張騫出使西域得以引種,故名。本品生熟均能食用,加醋煮利水性強,與蜜同煮,治下痢。鮮黃瓜中的丙酮酸可抑制糖類物質轉變為脂肪,有減肥作用。黃瓜汁能舒展皺紋。

【參考文獻】

  1. 《食物與治病》:“黃瓜水分多且有清甜味,生吃能解渴清熱,但多食則易於積熱生濕。若患瘡疹、腳氣和有虛腫者食之易加重病情。小兒多食易生疳蟲。”
  2. 《日用本草》:“除胸中熱,解煩渴,利水道。”
  3. 《滇南本草》:“解瘡癬熱毒,消煩渴。”

馬齒莧(《本草經集注》)

【基原】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

【異名】馬齒草、瓜仁菜、瓜子菜。

【性味歸經】酸,寒。入大腸、肝、脾經。

【功效】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

【應用】

  1. 腸炎痢疾:鮮馬齒莧250g,洗淨水煮去渣,加入淘淨大米500g,繼續煮成粥,每日食用2次。(《聖惠方》)
  2. 尿血:鮮馬齒莧60~120g,車前草7株,水煎服。(《家庭食療手冊》)
  3. 尿道炎:馬齒莧6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劑,連續服用。(《家庭食療手冊》)
  4. 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聖惠方》)

【使用注意】 脾虛便秘者及孕婦禁食,忌與鱉同食。

【按語】

馬齒莧可作菜蔬食用。藥用對急性腸炎、菌痢、肺病、腸癰、乳瘡及產後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腎炎水腫等均有效。 抗菌試驗表明,馬齒莧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民間以馬齒莧與肉末作餡,包餛飩、餃子食用,能清利腸熱,止瀉止痢。

【參考文獻】

  1. 《本草經疏》:“馬齒莧辛寒,能涼血散熱,故主散結,治癰瘡疔腫。”
  2. 《唐本草》:“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小兒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