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芹(《千金翼方》)

【基原】為傘形科植物水芹的莖。

【異名】芹菜、水英。

【性味歸經】甘、辛,涼。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利水,止血止帶。

【應用】

  1. 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葉搗汁,井水和服。(《聖惠方》)
  2. 小便出血:水芹搗汁,日服六、七合。(《聖惠方》)
  3. 小兒發熱:水芹菜、大麥芽、車前子,水煎服。(《滇南本草》)
  4. 白帶:水芹12g,景天6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大便溏薄不宜多食。

【現代研究】

芹菜含鐵量較高,每百克中含8.5mg,所以為缺鐵性貧血患者的佳品。芹菜葉所含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比莖多,可以食用。

【按語】

芹菜食嫩莖,冬春間作各種菜肴,味香美。久食能清火,陰虛火旺者適宜。芹菜有青莖旱芹(根莖青綠色,短小)和白莖水芹(根莖色白、粗而高大)兩種,藥效以青莖者為優。

【參考文獻】

  1. 《千金要方•食治》:“益筋力,去伏熱,治五種黃病,生搗絞汁冷服一升,日二。”
  2. 《隨息居飲食譜》:“清胃滌熱,祛風,利口齒咽喉頭目。”

茄子(《本草拾遺》)

【基原】為茄科植物茄的果實。

【異名】落蘇、茄瓜。

【性味歸經】甘,涼。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消腫利尿,健脾和胃。

【應用】

  1. 腸風便血:經霜茄連蒂,燒存性,研末,每日空腹溫酒送服,或茄子煨熟,酒漬,暖酒空心分服。(《聖濟總錄》茄子酒)
  2. 小便不利,水腫:茄子曬乾研粉,開水送服0.6g,每日3次。(《食物與治病》)
  3. 黃疸肝炎:紫茄數斤同米煮飯,連食數日。(《食物與治病》)
  4. 脘悶酸脹,食欲不振:茄子300g,香菜5g,蒜片5g,醬油、食油、鹽少許,先將茄子煸炒後,加入調味料,最後放上香菜末。(《傳統膳食宜忌》)

【按語】

此品為夏秋季蔬菜,品種較多。外形有圓、長之別,皮色有紫、白之異,但性能基本相同。茄子性寒,食時往往配以溫熱的蔥、薑、蒜、香菜等。體質虛冷之人,慢性腹瀉者不宜多食。

【參考文獻】

  1. 《滇南本草》:“散血,消乳疼,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
  2. 《飲膳正要》:“動風發瘡及痼疾,不可多食。”
  3. 《本草綱目》:“茄性寒利,多食心腹痛下利,婦人能傷子宮。”

藕(《神農本草經》)

【基原】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莖。

【異名】蓮藕。

【性味歸經】甘,寒。入心、脾、胃經。

【功效】 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用,健脾開胃,止瀉固精。

【應用】

  1. 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2. 紅白痢:藕500g,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
  3. 霍亂吐不止,兼渴:生藕30g,生薑0.3g,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薑藕飲)
  4. 肺、胃出血:藕250g,側柏葉60g,搗汁,冷開水沖服。(《食物與治病》)
  5. 脾虛泄瀉:嫩藕120g,煮爛熟,稻米500g,蒸熟與藕泥拌勻制糕,上撒白糖少許。《士材三書》)

【使用注意】 忌用鐵器加工。

【按語】

藕新鮮,清脆爽口,為清暑生津之佳品。熱病及其病後都宜,有各種出血證,包括婦科出血更宜。藕還可加工成藕粉,用開水沖食,藕也常作為菜肴原料。

【參考文獻】

  1. 《日用本草》:“清熱除煩。凡嘔血、吐血、瘀血、敗血,一切血證宜食之。”
  2. 《飲膳正要》:“主補中,益神益氣,除疾,消熱渴,散血。”
  3. 《本草綱目》:“藕節止血;蓮心清熱,安神;蓮須固精止血;蓮房止血,祛瘀;荷梗通氣寬胸,通乳;荷葉清暑,解熱;荷蒂安胎,止血;荷花清暑止血。”

木耳(《神農本草經》)

【基原】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實體。

【異名】黑木耳、樹雞。

【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和血養榮,止瀉痢。

【應用】

  1. 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疼痛,心神煩悶:黑木耳30g,水二大盞,煮木耳令熟,先以鹽醋食木耳盡,後服其汁,日三服。(《聖惠方》)
  2. 內外痔:木耳3~6g,柿餅30g,同煮爛。(《食物與治病》)
  3. 新久泄痢:幹木耳30g(炒),鹿角膠7.5g(炒),為末。每服9g,溫酒調下,日二次。(《禦藥院方》)
  4. 貧血:黑木耳30g,紅棗30枚,煮熟服食,加紅糖調味。(《家庭食療手冊》)
  5. 眼流冷淚:木耳30g(燒存性),木賊30g,為末。每服6g,以清米泔煎服。(《普濟方))

【使用注意】 大便不實者忌服。

【按語】

木耳為寄生于桑、槐、柳、榆等樹上菌屬,其性質優劣,隨其木而異。木耳營養豐富,是滋補強壯之品,被譽為“素中之葷”。它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如甘露聚糖、木糖等。其所含膠質可起到清胃、滌腸功能。木耳含鈣與鐵量較高。脂肪中還含有卵磷脂和腦磷脂,所以木耳既可以用於菜肴滋補強身,又可藥用治療貧血、便血、便秘等。

【參考文獻】

  1. 《本經》:“盛氣不饑,輕身強志。”
  2. 《飲膳正要》:“利五臟,寬腸胃,不可多食。”
  3. 《隨息居飲食譜》:“補氣耐饑,活血,治跌打僕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