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
【基原】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或尖紫蘇的葉。
【異名】又名蘇葉。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經。
【功效】發表散寒,理氣和中,行氣安胎,解魚蟹毒。
【應用】
- 風寒感冒:紫蘇葉10g,生薑10g,紅糖20g,沸水沖泡飲。
- 咳逆短氣:紫蘇葉30g,人參10g,共研末,煮湯飲。(《聖濟總錄》)
- 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單用或配伍應用。
- 食魚蟹中毒,腹痛吐瀉:可單用煮湯,或配伍生薑、白芷同用。
【使用注意】 氣虛多汗者不宜食用;本品芳香,不宜久煮,可沖泡飲或煮湯。
生薑(《本草經集注》)
【基原】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
【異名】嫩者名紫姜、子薑;宿根名母薑;乾燥根莖名乾薑。
【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發表散寒,健脾止嘔,解毒。
【應用】
- 風寒感冒:生薑6g,紫蘇葉30g,水煎頓服。(《本草匯言》)
- 嘔吐不止:生薑汁—湯匙,和醋少許,空腹服之。(《食醫心境》)
- 半夏中毒:生薑湯一盅,白礬少許,調勻內服。(《食物與治病》)
- 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6g。(《千金要方》)
【使用注意】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
【現代研究】
生薑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姜醇、薑烯等。揮發油能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有健胃作用。生薑對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
【按語】
自古生薑即是一味常用藥,也是一味常用的食療佳品。嫩薑多作日常調料和做醬菜用,入藥治病多用老薑。為嘔家聖藥。胃寒疼痛,可煎飲生薑,加紅糖調勻,有暖胃祛寒作用。
蔥白(《詩經》)
【基原】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鱗莖。
【異名】蔥莖白、蔥白頭。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應用】
- 風寒感冒:蔥白頭與豆豉合煎。(《補缺肘後方》蔥豉湯)
- 蔥白五根細切,搗爛,酒500m1,煮至200m1,分三次服。(《華佗危病方》)
- 可單用煮湯,或配伍應用。近代用於細菌性痢疾、腎結石。
【使用注意】 表虛多汗者忌服。
【現代研究】
蔥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和C以及礦物鹽、鈣、鎂、鐵。此外還有揮發油,油中成分為蒜辣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另外從蔥中提煉出一種蔥素,用於心血管硬化治療,已初見成效。
【按語】 經常吃蔥的人,雖脂多體肥,但膽固醇不高,並且體質強健。
【參考文獻】
- 《本草經疏》:“蔥,辛能發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陽氣,故外來怫郁諸證,悉皆主之。”
- 《本草綱目》:“蔥,所治之症,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
- 《醫林纂要》:“蔥,陶氏謂白冷青熱,此卻不然。但全用則行通身,根與白行肌膚,青與尖專行達肌表,上頭目。又生用則外行,泡湯曰表散,熟之則守中。”
芫荽(《食療本草》)
【基原】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帶根全草。
【異名】胡荽、香菜。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經。
【功效】發汗透疹,消食下氣,清熱,利尿。
【應用】
- 小兒痘疹令速出:芫荽150g,水煎服。(《聖惠方》)
- 小腸積熱,小便不通:葵根一大握,芫荽60g,滑石30g(為末)。上三味,將二味細銼,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入滑石末,溫分三服。亦治血淋。(《聖濟總錄》葵根飲)
【使用注意】
痧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忌服。本品多食耗傷氣血,氣虛及有胃潰瘍者則不宜多食。
【按語】
芫荽為日常生活常用的調味品,芳香開胃,小兒出麻疹未透,可以芫荽煎湯外洗(頭面部不洗),促進外周血液迴圈;而使皮疹出透。日常食之可溫暖脾胃、健胃助食,適於寒性體質、胃弱體質以及腸腑壅滯者食用,常用養生方如芫荽湯。
【參考文獻】
- 《本草綱目》:“芫荽,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故痘瘡出不爽快者,能發之。”
- 《醫林纂要》:“芫荽,補肝,瀉肺,升散,無所不達,發表如蔥,但專行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