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血
總括 九道何為血妄行,只因抑郁熱邪生;隨經施治明虛實,氣順如常血自行。
脈法 吐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內經》曰︰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故能入於脈。夫榮者陰血也,所注在心,統化在脾,藏納在肝,宣布在肺,輸瀉在腎。灌溉一身,滋養百脈。諸經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統者氣也。氣主 之,血主濡之,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陽生陰長,夫倡婦隨之道也。若氣一傷則變症百出,故妄行則吐衄,衰涸則虛勞,降下則便紅,熱陷則溺赤,滲於腸胃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漏,此皆氣有殄戾之乖,而血有滲溢之患也,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
巢氏曰︰吐血者是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則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或食飽之後,脾胃內冷不能消化,忽吐所傷之物,氣血相沖,因傷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氣逆,面目浮腫而吐血,是肺虛損也,服柏枝飲、犀角地黃湯。
衄血者是五臟熱結所為也,血隨氣行,通流臟腑,冷熱調和,不失常道,無有壅塞,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結,得熱而流散,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出於鼻竅也。又有因傷寒瘟疫,諸陽受病不得發越,熱毒停聚五臟,故從鼻出也,龍膽丸、柏皮湯、膠黃散治之。
大便下血者,是大腸熱結,損傷所為也。臟氣既傷,風邪自入,或蓄熱,或積冷,或濕熱藏於脾胃,或疳食傷於臟腑,因茲疳熱冷濕互作,致動血氣停流於內,凝聚無歸,滲入腸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脹,冷氣在內攻,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風冷乘虛,客入脾胃,或瘀血在於腸間,濕毒下如豆汁。又疳傷於臟,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積熱,流注於大腸,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者,脾熱必渴,久則血虛,其人必肌體萎黃,頭發不黑,宜五倍丸服之。
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胞,故小便出血也,火府丹服之。如實熱用清心蓮子飲,虛熱用六味地黃丸。
(批︰血溢、血泄、諸蓄妄症,其治也,當以大黃、桃仁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治之。或問失血複下,虛何以當?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
補遺
《內經》曰︰陽明厥逆,喘嗽身熱,善驚、衄血、吐血。又曰︰脾遺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為癃而溺血。小兒吐血者,榮衛氣逆也,榮衛相濟,不失常道,有所勝則致妄行血水也,決東則東、決西則西。氣之使血,其勢然也。
附方
柏枝飲(治吐血衄血) 乾柏枝 乾藕節 為末入蜜,沸湯調下。一方加白芍、犀角汁同服。
犀角地黃湯 犀角 赤芍 丹皮 生地
龍膽丸(止血) 黃連 膽草
枯皮湯 柏皮 山梔 甘草
膠黃散(治口鼻耳出血) 阿膠(一兩) 蒲黃(五錢)加生地汁服。
五倍丸 以五倍末之,蜜丸,綠豆大,一歲用十丸,米湯空心下。
火府丹 見熱症內。
清心蓮子飲 黃芩 門冬 骨皮 甘草 車前子 石蓮 茯苓 黃耆 柴胡 如虛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