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溫病論
龐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為溫病者,《素問》、仲景所謂傷寒也。有冬時傷非節之暖,名曰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即時發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
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乃發,則肌肉斑爛也。又四時自受乖氣,而成腑臟陰陽溫毒者,則春有青筋牽,夏有赤脈□,秋有白氣,冬有黑骨溫,四季有黃肉隨,治亦別有法。《難經》載五種傷寒,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經所在而取之。中風木,傷寒金,熱病火,濕溫水,溫病土,治之者各取其所屬。
據《難經》溫病,本是四種傷寒,感異氣而變成溫病也。土無正形,因火而名,故以溫次熱也。土寄在四維,故附金木水火而變病,所以王叔和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于風熱,變成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其熱,變成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濕氣,變為濕溫;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斯乃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故風溫取足厥陰木、手少陰火,溫毒專取手少陰火,溫瘧取手太陰金,濕溫取足少陰水、手少陰火,故云隨經所在而取之也。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悉由氣運郁發,有勝有伏,遷正退位,或有先後。天地九室相形,故令升之不前,降之不下,則天地不交,萬化不安,必偏有宮分,受斯害氣,莊子所謂運動之泄者也。且人命有遭逢,時有否泰,故能偏著一家。天地有斯害氣,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賢人知方矣。
辟溫疫論
療疫氣令人不相染,及辟溫病傷寒屠蘇酒。(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蘇。《廣雅》云︰屠蘇,庵也。然屠蘇平而庵圓,所以不相同,今人寒月廳事下作版閣是也。尊貴之家,閣中施羽帳錦幃,聚會以御寒,故正旦會飲辟溫酒,而以屠蘇為名也。)大黃 桂枝 桔梗 川椒(各十五銖)白朮(十銖)烏頭 菝 防風(各六銖)
咀,縫囊盛,以十二月晦日早,懸沉井中至泥,正旦平曉,出藥置酒中,屠蘇之東,向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任。一人飲一家無病,一家飲一裡無恙。飲藥酒三朝,還置井中。
若能歲歲飲,可代代無病,當家內外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忌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辟溫粉芎 術 白芷 本 苓陵香(等分)為末,每一兩半入英粉四兩,和勻,常撲身上,無英粉蚌粉亦可。凡出汗大多,欲止汗,宜此法。
入溫家令不相染,研雄黃並嚏法。
水研光明雄黃,以筆濃蘸塗鼻竅中,則疫氣不能入,與病患同床亦不相染。五更初洗面後及臨時點之。凡溫疫之家,自生臭穢之氣,人聞其氣即時以紙筋探鼻中,嚏之為佳。不爾,邪氣入上元宮,遂散百脈而成斯病也。以雄黃點之,則自不聞其氣,並辟諸惡怪夢神良。
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辟百邪惡鬼,令人不病溫。
東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強每入病患室,存心念三遍,口勿誦。
古今名賢傳,許季山所撰千敷散,辟溫疫惡疾,不相染著。
附子(一個,一分者)細辛 乾薑 麻子 柏實(各一分)細末,和入柏實、麻子令勻,酒服方寸匕。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師法保應。三日服之,歲多疫則預服之。不飲酒,井花水服亦得。忌豬肉、生菜。
辟溫 殺鬼丸,薰百鬼惡氣。
雄黃 雌黃(各二兩)羊角 虎頭骨(各七兩)龍骨 鱉甲 陵鯉甲 皮(各三兩)樗雞(十五枚,無,以芫青五枚代)空青(一兩,無,以石綠代)川芎 真朱砂(各五兩)東門上雞頭(一枚)細末,以臘二十兩並丸,雞頭大,正旦門前燒一丸,男左女右,臂上帶一丸,辟百惡;獨吊喪問死,吞下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燒一丸于門牖前,極佳。
務成子 螢火丸,主辟疾病惡氣,百鬼虎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凶害。
昔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從尹公受得此方,永平十二年于虜界交戰敗績,士卒掠盡,子南被圍,矢如雨,未至子南馬數尺,矢輒墮地,虜以為神人,各解圍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諸兄弟為將者,皆未嘗被傷,累世秘之。漢末青牛道士得之,以傳安定皇甫隆,隆傳魏武帝,乃有人得之,故一名冠軍丸,一名武威丸。(曾試此法,一家五十餘口俱染病,唯四人帶者不染。)螢火 鬼箭(削取皮羽)蒺藜(各一兩)雄黃 雌黃 礬石(各二兩)羊角 鍛灶灰鐵錘柄(入鐵處燒焦,各一兩半)為末,以雞子黃、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子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若從軍,系腰下勿離身,若在家,掛戶之上,辟絕賊盜溫疫,神良。
劉根別傳曰:川太守到官,民大疫,掾吏死者過半,夫人、郎君悉病。府君從根求消除疫氣之術,根曰︰寅歲泄氣在亥,今年太歲在寅,于聽事之亥地,穿地深三尺,廣與深同,取沙三斛著中,以淳酒三升沃其上。府君從之,病者即愈,疫氣遂絕。(于聽事取太歲六合之地也。)
青筋牽証
春三月青筋牽証,其源自少陰、少陽。從少陰而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鬱於腠理皮毛之間,因生表裡之。因從足少陽發動及少陰,則臟腑受癘而生其病。
肝腑臟陰陽毒瓦斯病,頸背雙筋牽急,先寒後熱,其病相反。若腑虛為陰邪所傷者,則腰強急,腳縮不伸,腑中欲折,眼中生花,此法主之。(不可作煮散。)柴胡地黃湯柴胡(二兩半)生地黃(五合半)香豉(五合)生薑 石膏(各四兩)桂枝(半兩)大青 白朮 芒硝 梔子仁(各一兩半)
咀,水七升,煎三升,去滓,下芒硝,溫飲一盞,日三四服,未瘥再作。
肝腑臟陰陽溫毒病,頸背牽急,先寒後熱,其病相反。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眼黃,頸背強直,若欲轉動,即稱身回側。(不可作煮散。)石膏竹葉湯淡竹葉(二升)梔子仁 黃芩 升麻 芒硝(各一兩半)細辛 玄參(各半兩)石膏(四兩)車前草(一升,葉)
咀,水六升,先下竹葉、車前草,煮四升,去滓,下諸藥,煮二升,去滓,下芒硝化勻,溫飲一盞。
赤脈□証
夏三月,行赤脈□病,其源自少陰、太陽。
心腑臟陰陽溫毒瓦斯,身熱,皮肉痛起,其病相反。若臟實則為陽毒所侵,口乾舌破而咽塞;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戰掉不定而驚動。(不可作煮散。)石膏地黃湯石膏 生葛根(各四兩)麻黃(二兩)玄參(三兩)知母(半兩)梔子仁 大青 黃芩芒硝(各一兩半)濕地黃(半升)
咀,水九升,取四升,去滓,下芒硝烊化勻,溫飲一盞,日三四服。
黃肉隨証
四季月終,余十八日行黃肉隨病。其源從太陰、陽明相格,節氣相移,三焦寒濕不調,四時關格而起,則臟腑之 隨時而受癘,陽氣外泄,陰氣內伏。
脾腑臟溫毒病,陰陽毒瓦斯,頭重項直,皮肉強,其病相反。臟實則陽疫所傷,蘊而結核,起于頸下,布熱毒于分肉之中,上散入發際,下貫顳,隱隱而熱,不相斷離,(不可作煮散。)玄參寒水石湯。
羚羊角屑 大青(各一兩)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一兩半)玄參(四兩)寒水石(二兩半)梔子仁(二兩)
咀,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滓,下芒硝烊化勻,溫飲一盞,日三四服。
扁鵲云︰灸肝脾二俞,主治四時隨病。
白氣証
秋三月行白氣病,其源從太陽系于太陰。太陰受淫邪之氣,則經絡壅滯,毛皮堅豎,發泄邪氣,則臟腑傷溫,隨狀受癘。
肺腑臟溫病,陰陽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腑虛則陰邪所傷,乍寒乍熱,損肺傷氣,暴嗽嘔逆,(不可作煮散。)宜石膏杏仁湯。
石膏(四兩)杏仁 前胡(各二兩)甘草(一兩)梔子仁 麻黃 紫菀 桂枝 大青 玄參葛根(各一兩半)
咀,水九升,煎四升,溫飲一盞,日三四服。
肺腑臟溫病,陰陽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體熱生斑,氣喘引飲,(不可作煮散。)宜石膏蔥白湯。
豉(半升)蔥白連鬚(二兩)石膏 生薑(各四兩)梔子仁 升麻 大青 芒硝(各一兩半)
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勻,溫飲一盞,日三四服。
黑骨溫証
冬三月行黑骨溫病,其源從太陽、少陰,相搏蘊積,三焦上下壅塞,陰毒內行,臟腑受客邪之氣,則病生矣。
腎腑臟溫病,陰陽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毒所傷,裡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飲,或腰痛欲折。腎腑臟溫病,陰陽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胸脅切痛,類如刀刺,心腹膨脹,服冷藥瘥過而便洞泄,(不可作煮散。)苦參石膏湯。
苦參 生葛(各二兩)石膏 濕地黃(各四兩)梔子仁 茵陳 芒硝(各一兩半)香豉蔥白(各半升)
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勻,溫飲一盞,日三四服。
扁鵲云︰灸脾肝腎三,治丹毒、黑骨溫之病。
知母解肌湯 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利,有虛熱煩渴者。
麻黃 甘草(各一兩)知母 葛根(各一兩半)石膏(三兩)
咀,水三升,煎一升,去滓,溫飲一盞。若已下及自得利下,虛熱未除者,除麻黃加葛根成三兩,病常自汗者,亦如此法加葛根。無汗而難得汗者,加麻黃成一兩半;因變泄者,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一兩,加水四升,煎至一升半。
溫病噦方論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氣逆,逆則噦;若大下後,胃中虛冷,亦致噦也。
溫病有熱,飲水暴冷,茅根葛根湯。
茅根 葛根(各半升)水四升,煮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蘊結不散變,梓皮飲子。
單煮梓皮汁,稍稍飲之佳。
溫病積飲冷,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大者,服梓皮湯。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後,足心皮喜剝脫去,頭發禿落,是其証也。
溫病胃冷變,茅根橘皮湯。
白茅根(半升)橘皮(一兩半)桂枝 葛根(各一兩)
咀,水三升,煎去半,去滓,溫飲一盞,止停後服。微有熱,減桂半兩。(微有熱,宜去桂,加生薑二兩。)溫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茅根湯。
枇杷葉 茅根(各半升)水四升,煮去半,去滓,稍熱飲之一二盞。(以上四方,皆不可作煮散。)溫病者,此熱入腎,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故渴,引飲而自救也。
葳蕤湯 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咽乾舌強,胸中痛,心胸痞滿,腰背強。
葳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大杏仁(生)芎 甘草 青木香 葛根(各一兩)石膏(一兩半)
咀,水五升,煎二升半,去滓,飲一盞,通口服之,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半兩,大黃一兩半,朴硝末後下。
黃病証
黃病者,一身盡痛,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結熱裡有血,當下之如 肝狀。(有血必狂,宜抵黨湯;如黃病自下血,亦有自愈者。)其人小腹滿急,若眼睛澀痛,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則是黃候。大便澀,但得小便利,則不慮死矣。不用大便多,多則心腹脹,為不佳。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相搏,郁蒸不得消散,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氣冷者死。
療諸黃 膏髮煎。
亂髮(兩雞子大)豬 (八兩)二味煎令髮消盡,研絞去滓,分二服,病從小便去。有人再病,胃中乾糞下便瘥。
又方瓜蒂二十七個,水一升,煎去半,頓服之。
黃膽目黃不除,瓜丁散。
瓜丁細末。
含水畜豆許,深入鼻中,黃水出盡為度。
孫真人曰︰凡遇天行熱病,多內熱著黃,但用瓜丁散內鼻中,黃水出乃愈,即于後不複患病黃矣。常須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即速行瓜丁散,不可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麵、色欲,犯者死。
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
因作黑癉,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者,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
硝石 礬石等分搗篩,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千金方》云︰硝石二分,熬令燥;礬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証
病患素傷于風,因複傷于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木。)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
治之複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
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方在溫病噦方論中。)因發汗後,身體不惡寒,而反惡熱,無下証者,名曰風溫,知母石膏湯。
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 葳蕤(各三分)甘草 黃芩 升麻 人參 杏仁 羌活防風(各半兩)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通口與之取汗。
病患素傷于寒,因複傷于寒,變成溫瘧,寒多熱少者,華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寒熱相半者,丹砂丸。(兼治間日瘧子。)丹砂 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者)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葉湯,吞下二三十丸,發前三服。中病則吐,或身習習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間日發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溫瘧內熱甚,昏昏嘿嘿者,麥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門中。)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藥,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溫瘧之為病,先熱後寒。
病患嘗傷于濕,因而中,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變,名曰重,如此者醫殺之耳。
治濕溫如前証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傷寒厥陰門中。)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甘草散。
石膏 甘草(等分)細末,漿水調下二錢匕,日三服。
龐曰︰愚醫昧于冷熱之脈,見足脛冷,多行四逆輩,如此醫殺者不可勝計。濕溫脈小緊,有如傷寒脈,但証候有異,數進白虎,則脛自溫而瘥也。
病患素傷于熱,因複傷于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小柴胡証罷,此為壞証,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榮氣長,數滑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郁不得出,胃實即牢難,大便苦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複發汗,令陽氣盛不周;複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
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大渴,過經成壞病。(巢氏亦載此一候,今列入証中,經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証。
三黃石膏湯石膏(一兩,研)黃連 黃柏 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劑,其效如神。
《深師方》曰︰傷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熱,其脈滑數,昏憒,身熱沉重拘急,或時呻吟。欲攻內則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古方無表裡兼療者,思以三黃湯解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黃石膏湯。
論曰︰傷寒發汗,或下或誤,後三焦熱,脈候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中屢衄血,而疾勢不解,身目如發黃,狂躁欲走,宜三黃石膏湯。
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所謂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風溫與中風脈同,溫瘧與傷寒脈同,濕溫與中濕脈同,溫毒與熱病脈同,唯証候異而用藥有殊耳,誤作傷寒發汗者,十死無一生。
敗壞別行方
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譫語,其脈沉細,眾狀之中,無一可救,決計附子鱉甲湯。(不可作煮散。)鱉甲 白蘚皮 茵陳(各半兩)細辛 桂枝 白朮 吳茱萸 附子 枳實(各一分)大黃(三分)生薑(一兩)
咀,水三升,煮一升,溫作三服。
傷寒將理失節,服冷藥太多,伏熱在臟,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陽氣漸衰成陰毒瓦斯,踟躕之間,變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錦紋,木通桂枝湯。
木通 桂(各一兩)吳茱萸 細辛(各一分)甘草(半兩)蔥白(六莖)棗(九個)
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溫作四服。
傷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勞 不歇,熱毒不止,乍熱乍寒,乍瘥乍發,動作如瘧,鱉甲恆山湯。
鱉甲 恆山 牛膝(各三分)大青 牡丹(各半兩)石膏(二兩)烏梅肉 甘草(各一分)淡竹葉 豉 生麥門冬 生地黃(各二合半)
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溫飲一盞。
傷寒八九日不瘥,名曰敗傷寒,諸藥不能治者,鱉甲犀角湯。
鱉甲 升麻 柴胡 烏梅肉 枳實 犀角屑 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生地黃(二合半)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敗傷寒,頭痛骨肉痛,荒言妄語,醫所不能療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雜汗証中。)龐曰︰有人患時氣,經六七日,因發狂,遂眼瞪不瞬,手攣 曲,口噤或有張口者,冥冥不知人事,口鼻氣絕,但心頭溫,面色和,六脈皆動,一如尸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敗計,救用風引東加附子,灌下兩服遂省。
風引加附子湯寒水石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滑石(各六錢)附子(一個)龍骨 大黃乾薑(各四錢)甘草 牡蠣粉(各二錢)桂枝(三錢)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飲之。
小兒傷寒証
小兒傷寒發熱,自汗多啼,葛根芍藥湯。
葛根(三分)芍藥 甘草 黃芩 桂枝(各半兩)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溫作二服,相次與之。熱盛者,去桂,加升麻半兩。無汗者,加麻黃一兩。喘者,加杏子半兩。
龐曰︰小兒傷寒,始因壯熱不除,被湯丸下後,其項強眼翻,弄舌搐搦,如發癇狀,久則哽氣,啼聲不出。醫以為驚風,屢服朱砂、水銀、牛黃、錄粉、巴豆、竹瀝之類,藥皆無驗。此由誤下後,毒瓦斯結在心胸,內熱生涎,涎裹諸藥,不能宣行所致也,蕩涎散。
粉霜(一錢)膩粉(二匣)芫花(一分)細末,暖漿水調下,一歲半錢,病勢大者再服。白色著底者,粉霜也,宜盡之。良久得睡,取下黑黃涎裹包丹砂之類,皆成顆塊,啼聲便出,立安。
龐曰︰小兒結胸,亦如前狀,但啼聲出,醫亦多作驚風治之。其脈浮滑,試以指按心下,則痛而啼,宜半夏黃連栝蔞湯斟酌服,當下黃涎便瘥。(方在結胸門中。)小兒傷寒,蒸起風熱,發癇,手足搐掣不省,蛇皮湯。
麻黃 大黃 牡蠣 黃芩(各四錢)寒水石 白石脂 赤石脂 石膏 紫石英 滑石(各八錢)人參 桂枝 龍齒(各二錢)甘草(三錢)蛇蛻皮(一錢)粗末,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分二服,熱多者進三服,以水並竹瀝中半煎,尤佳。
小兒傷寒後,胃中有熱,煩悶不食,至日晚潮熱頰赤,躁亂嘔吐,蘆根湯。
生蘆根 生茅根 赤茯苓 子芩 麥門冬 甘草 生薑(各一分)小麥 糯米(各二百粒)
細銼,水一升二合,煎六合,去滓,分三服,立效。
小兒傷寒,咳嗽,胸膈痰壅,喉中呀呷聲,射干湯。
射干 麻黃 紫菀 桂心 半夏(各半兩)甘草(一分)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汁少許,煎六分,去滓,入蜜半匕烊化勻,溫作二服。
又方,甜葶藶湯。
甜葶藶(炒)杏仁(炒)麻黃(各等分)粗末,每二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溫分減服。
小兒傷寒後,盜汗,體熱咽乾,犀角黃 湯。
犀角屑 茯神 麥門冬 黃 人參(各半兩)甘草(一分)粗末,每三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溫服。
小兒傷寒裡不解,發驚妄語,狂躁潮熱,鉤藤大黃湯。
鉤藤皮 當歸 甘草(炙)芍藥(各半兩)大黃(三分)粗末,每三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溫服,以利為度。難利者,間茵陳丸服。(方在傷寒門中。)此方不唯治傷寒,常時小兒傷食,作驚發癇,不乳,溫壯□,皆可斟酌與服,以利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