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複舟。若五臟元貞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 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凡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之,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貞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園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 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 師曰︰病患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 師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
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裡,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 問曰︰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
痙濕病脈証第二
-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 夫風病,下之則痙。複發汗,必拘急。
-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 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 痙病有灸瘡,難治。
- 太陽病,其証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 -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 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複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 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濃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 得下止服。 -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痺。(《玉函》云,中濕。)濕痺之候,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複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 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 塞,納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患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技(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複取微似汗。 -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 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 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 麻豆大,每抄五錢七,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 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 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 服。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複煩者,服五合。恐 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 太陽中,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 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 太陽中熱者, 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太陽中,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七個)
上,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証治第三
-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 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 十日愈。其証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証治之。
- 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 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 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 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 百合病,吐之後者,用後方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七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 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 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 百合病,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複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 乃複下之,此亦為逆。
-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 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 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
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脈經》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黑,若能食 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瘧病脈証並治第四
-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 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 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雲何?師曰︰此結為 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濃朴(三分) 牡丹 (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 (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熊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 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 丸。)
-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 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肌肉。
-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兩)
上,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一方雲母作雲實。)附《外台秘要》方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四兩,熬) 麻黃(去節,四兩) 甘草(三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 六升,納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柴胡桂薑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痺。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 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川芎(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 食自能助藥力。 -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 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風引湯 除熱癱癇。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香港腳宜風引湯。)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風(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 和分再服。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 曰歷節。
-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 諸肢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 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治香港腳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 (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礬石湯 治香港腳沖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 與大續命同。兼治婦人產後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川芎(一兩)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複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 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 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近效方》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千金方》越婢加朮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癘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第六
- 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 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 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証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 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
-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一作冷)。
-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 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短劇》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痺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滯,或大病後不複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乏,胸滿氣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肋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 日,漸致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可複常,六脈俱不足,虛寒乏氣,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黃 建中湯,又有 人參二兩。) -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於小建中湯內加黃 一兩半,餘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薑, 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
-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方主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 乾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七分) 川芎 芍藥 白朮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蘞 (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酸棗湯方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二兩) (深師有生薑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 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
大黃 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黃 (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一云複脈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 一日死。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參 阿膠(各二兩) 大 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肘後》獺肝散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
-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 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 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 干,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 死。
-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 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 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 丸,日三夜一服。 - 咳而脈浮者,濃朴麻黃湯主之。
濃朴麻黃湯方
濃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 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 咀,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亦治血痺)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千金》証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附方
《外台》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中。)
《千金》甘草湯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千金》生薑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薑(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 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溫取三升,分溫三服。《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 則定。《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 之。(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小青龍方見咳嗽門中。)
奔豚氣病脈証治第八
-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川芎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 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升。 -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証治第九
-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 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 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 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 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濃朴(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朴,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桔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桔皮枳實生薑湯方
桔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肘後》、《千金》云:治胸痺,胸中 如滿,噎塞習習如 癢,喉中澀燥唾沫。) - 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 乾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 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証治第十
-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 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 腹滿時減,複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 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濃朴七物湯主之。
濃朴七物湯方
濃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痛而閉者,濃朴三物湯主之。
濃朴三物湯方
濃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大 棗(十二枚) 生薑(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 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複之。 -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宜溫藥下之,以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炮)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末之,納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 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 服,不可一日再服。 -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桔皮二兩, 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 知,複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 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附方
《外台》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賤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
方見上。《外台》柴胡桂枝湯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芍藥 桂枝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半) 大棗(六 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外台》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尸鬼擊病。 -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 湯主之。
-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24.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亡血及虛 者,不可與之。 -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