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跗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証並治第十九
師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 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按】証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按】証未詳,方亦缺,不釋。
藜蘆甘草湯方(缺)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注】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証也。脈上下行,謂迢迢長直,微弦不和,是轉筋之脈也。中寒之人,外寒盛則手足拘急轉筋,痛不能忍,甚者入腹,則牽連少腹拘急而痛也。主之雞屎白散,以治風寒痺氣之在筋也。
雞屎白散方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注】偏有大小,謂睪丸左右有大小也。時時上下,謂睪丸入腹,時出時入也。疝,厥陰之病也,以與狐情狀相類,故名之也。主之蜘蛛散,入肝以治少腹拘急而痛也。
【集注】趙良曰︰睪丸上下,有若狐之出入無時也,故曰狐疝。
李 曰︰偏有大小,以睪丸言。時時上下,以睪丸入小腹出囊中言。
尤怡曰︰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
蜘蛛散方
蜘蛛(熬煎,十四枚) 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集解】尤怡曰︰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按】腹痛有蟲,以洪大脈別之,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注】蛔蟲,即今之人所名食蟲也。蛔蟲之為病,發作有時,發則令人吐涎,心痛欲死,即服攻下毒藥,非積之痛,乃蟲之痛,故不能止也。主之甘草粉蜜湯者,以蟲得甘蜜而上,得鉛粉而殺,從治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發作有時,謂不恆痛也,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異矣。毒藥不止,則必治氣治血,攻寒逐積之藥,俱不應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殺蟲,甘草與蜜既以和胃,又以誘蛔也。
李 曰︰《靈樞》云︰蛔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令人吐涎也。蛔上入膈,心在膈上,故心痛,須臾下膈,則痛止,故發作有時也。廉泉任脈穴名,在頷下骨尖中。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集解】李 曰︰蛔得甘則動,其性喜故也。胡粉有毒能殺蟲,置粉于甘草蜜湯中,誘蛔食之也。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按】此為臟寒之“此”字,當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臟厥,與辨蛔厥之義不屬。
【注】蛔厥者,謂蛔痛手足厥冷也。若臟寒痛厥,則不吐蛔,此蛔厥、臟寒之所由分也。靜而時煩,乃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又吐又煩,是蛔聞食臭出故也。主之烏梅丸者,以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方中大酸,大辛、大苦,信為治蟲之要劑也。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炮,六兩) 川椒(去汗,四兩)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集解】李 曰︰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味辛,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於上,得辛則伏於下也。然胃氣虛寒,人參、附子以溫補之,吐亡津液,當歸以辛潤之,則蛔厥可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