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五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並治第十八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浙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注】諸浮數脈,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浮脈主表,數脈主熱,若是表邪,則當發熱而洒淅惡寒也。今非表邪,應當發熱,不當惡寒,若有痛處,乃當發癰之診,非表邪之診也。

【集注】周揚俊曰︰病之將發,脈必兆之。夫浮數陽也,熱也,浮數兼見,為陽中之陽,是其熱必盡顯於外矣。而反洒淅惡寒,証不相應,何哉?必其氣血凝滯,營衛不和,如經所謂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也,況其身已有痛處乎。夫脈之見者陽也。其將發而痛者亦屬陽,故曰︰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注】諸癰腫者,謂諸陰陽癰腫也。不論陰陽,凡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當以手掩之腫上,熱則能腐化成膿,故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也。

【集注】周揚俊曰︰師之所以教人,知癰已成欲其潰,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注】癰生於內,則氣血為癰所奪,不能外營肌膚,故枯皺如甲錯也。腹皮急似腫脹,但按之軟,詢之腹無積聚,審之身無表熱,診之脈數,非有外証也。此為腸內有癰膿也,主之薏苡附子敗醬散,流通腸胃消癰腫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一名苦菜,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集解】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熱,兼下氣勝濕,利腸胃,破毒腫;敗醬善排膿破血利,結熱毒瓦斯,故以為臣;附子導熱行結,故為反佐。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複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發其証,以明其治也。腸癰者,其証則少腹腫硬,按之即痛,可知癰在內也;尿時如淋,尿色自調,可知腫礙之也。時時發熱,汗出惡寒,似有表病,而實非表病也。其脈遲緊,則陰盛血未化,其膿未成,可下之,大便當有血也。若其脈洪數,則陽盛血已腐,其膿已成,不可下也。下之以大黃牡丹湯,消瘀瀉熱也。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芒硝(三合) 瓜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集解】李 曰︰大黃、芒硝泄熱,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痺,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潰膿血。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注】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設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集注】李 曰︰汗出亡陽,則脈微;亡血傷陰,則脈澀。微與澀皆陰脈也,設不汗而瘡瘍金瘡,雖不亡陽而亡血,故亦見微澀之脈也,總是營衛虛衰之故。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金瘡,謂刀斧所傷之瘡也。亡血過多,經絡血虛,風寒易得干之,故用王不留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小瘡粉之,即外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 蒴 細葉(七月七日采,十分) 桑東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 甘草(十八分) 川椒(除目及閉口、去汗,三分)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芍藥(二分) 濃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干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瘡方也。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 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痺;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複肌肉之主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薑以養其胸中之陽,濃朴以疏其內結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若有風寒,此屬經絡客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注】浸淫瘡者,浸謂浸浸,淫謂不已,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從口流向四肢者輕,以從內走外也,故曰可治;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從外走內也,故曰不可治,浸淫者,猶今之癩癘之類。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按】此承上條以明其治,黃連粉方脫簡。

【集解】尤怡曰︰黃連粉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