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注】頭者,人之首也。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注】腦者,頭骨之髓也,俗名腦子。

【注】顛者,頭頂也。顛頂之骨,俗名天靈蓋。

【注】囟者,顛前之頭骨也。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後合之骨。

【注】凡前曰面,凡後曰背。居頭之前,故曰面也。

【注】顏者,眉目間名也。

額顱

【注】額前發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者,亦額之謂也。

頭角

【注】額兩旁棱處之骨也。

鬢骨

【注】即兩太陽之骨也。

【注】目者,司視之竅也。

目胞

【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

目綱

【注】目綱者,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目內

【注】目內 者,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 也。

目外

【注】目外 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 也。

目珠

【注】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

【注】目系者,目睛入腦之系也。

目眶骨

【注】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顴骨。

【注】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注】 者,鼻梁即山根也。

【注】鼻者,司臭之竅也。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注】 , 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注】顴者,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注】 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注】耳者,司聽之竅也。

【注】蔽者,耳門也。

耳郭

【注】耳郭者,耳葉也。

【注】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曲頰

【注】曲頰者,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

【注】頰車者,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人中

【注】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注】口者,司言食之竅也。

【注】唇者,口端也。

【注】吻者,口之四周也。

【注】頤者,口角後 之下也。

【注】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殼也。

【注】頷者,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注】齒者,口 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

【注】舌者,司味之竅也。

舌本

【注】舌本者,舌之根也。

頏顙

【注】頏顙者,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雍垂

【注】懸雍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會厭

【注】會厭者,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咽食則閉,故為聲音之戶也。

【注】咽者,飲食之路也,居喉之後。

【注】喉者,通聲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嚨

【注】喉嚨者,喉也,肺之系也。

【注】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結喉

【注】結喉者,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于肉內,多不見也。

胸膺

【注】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處也;膺者,胸前兩旁高處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注】 者,胸之眾骨名也。

【注】乳者,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

鳩尾

【注】鳩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間。

【注】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內之膜也,俗名羅膈。

【注】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注】臍者,人之初生胞蒂之處也。

毛際

【注】毛際者,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下橫骨俗名蓋骨。

【注】篡者,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

睪丸

【注】睪丸者,男子前陰兩丸也。

上橫骨

【注】上橫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拄骨

【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鎖子骨也。內接橫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

【注】肩解者,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注】 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 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卷翅骨,肩後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內。

肩胛

【注】肩胛者,即 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 ,俗名 板子骨。

【注】臂者,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一名曰肱,俗名 膊。 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注】腕者,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掌骨

【注】掌者,手之眾指之本也。掌之眾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注】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注】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

手心

【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

【注】手背者,手之表也

指骨

【注】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節,本節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三中指名將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四指名無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五指為小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其節節交接處,皆有碎骨筋膜聯絡。

爪甲

【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岐骨

【注】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注】 者,肩 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軟白肉也。

【注】腋者,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 肢窩。

脅肋

【注】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 。

季脅

【注】季脅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注】 者,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腦後骨

【注】腦後骨者,俗呼腦杓。

枕骨

【注】枕骨者,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

【注】耳後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棱骨也。

頸項

【注】頸項者,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

頸骨

【注】頸者,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

【注】項骨者,頭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注】背者,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注】膂者,夾脊骨兩旁肉也。

脊骨

【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

【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也。

【注】胂者,腰下兩旁,髁骨上之肉也。

【注】臀者,胛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

【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髁骨上端,俗名 骨。

【注】肛者,大腸下口也。

下橫骨、髁骨、楗骨

【注】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著於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於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俠髖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

【注】股者,下體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 骨,脛之大骨也。

髀骨

【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樞,下端如錘,接于 骨也。

【注】 骨者,俗名 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伏兔

【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

【注】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臏骨

【注】臏骨者,膝上蓋骨也。

連骸

【注】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注】 者,膝後屈外,俗名腿凹也。

【注】 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踝骨

【注】踝者, 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實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內踝也。

【注】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跗骨

【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

【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

【注】跟,足後根之骨也。

【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

【注】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注】踵者,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正面骨度部位圖 p06-d43a31.bmp (缺)

背面骨度部位圖 p06-d43a32.bmp (缺)

骨度尺寸

頭部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後發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按】 頭部折法︰以前發際至後發際,折為一尺二寸。如發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

胸腹部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之中,長九寸。胸圍四尺五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 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

【按】 此古數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按】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 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雲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尾 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圍四尺二寸。

【按】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直寸依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內闊一寸。凡雲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 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二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四肢部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末,長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 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 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 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之長短,皆古數也。然骨之大者太過,小者不及,此亦但言其則耳。至於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當用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正面骨度尺寸圖 p06-d43a33.bmp (缺)

背面骨度尺寸圖 p06-d43a34.bmp (缺)

前頭面頸諸穴行列

頭部頂中 中行凡一穴︰百會(屬督脈)

頭部前 中行凡四穴︰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俱屬督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俱足太陽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臨泣 目窗 正營(俱足少陽穴)

正面部 中行凡五穴︰素 水溝 兌端 齦交(俱督脈穴) 承漿(任脈穴)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 睛明(俱足太陽穴) 迎香 禾 (俱手陽明穴) 巨 (足陽明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 承泣 四白 地倉 大迎(俱足陽明穴)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童子 (俱足少陽穴) 絲竹空(手少陽穴) 顴 (手太陽穴)

頸部 中行凡二穴︰廉泉 天突(俱屬任脈)

前頭面頸穴總圖 p06-d43a37.bmp (缺)

胸腹諸穴行列

胸博 中行凡七穴︰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脈)

仰人諸經起止全圖 p06-d43a35.bmp (缺)

俯人諸經起止全圖 p06-d43a36.bmp (缺)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俞府 中 神藏 靈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陰)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陽明)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雲門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雲門 中府(俱手太陰) 周榮胸鄉 天溪 食竇(俱足太陰)

腹部 中行凡十五穴︰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裡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幽門 通谷 陰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柱 四滿 氣穴 大赫 橫骨(俱足少陰)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俱足陽明) 急脈(足厥陰穴,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期門(足厥陰) 日月(足少陽) 腹哀 大橫 腹結 府舍 沖門(俱足太陰)

胸腹穴總圖 p06-d43a38.bmp (缺)

後頭項諸穴行列

頭部後 中行凡五穴︰後頂 強間 腦戶 風府 啞門(俱屬督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六穴︰絡卻 玉枕 天柱(俱足太陽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承靈 腦空 風池(俱足少陽穴)

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四穴︰完骨(足少陽穴)天牖(手少陽穴)

後頭項穴總圖 p06-d43a39.bmp (缺)

背穴行列

背部

中行凡十四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筋縮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陽關 腰俞 長強(俱督脈)

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 上 次 中 下 (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會陽(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

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 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俱足太陽)

背穴總圖 p06-d43a40.bmp (缺)

側頭面頸肩諸穴行列

側頭部 左右凡二十八穴︰頭維(足陽明穴)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竅陰 (俱足少陽穴) 角孫 顱息 脈 翳風 絲竹(俱手少陽穴)

側面部 左右凡十四穴︰客主人 聽會(俱足少陽) 和 耳門(俱手少陽) 聽宮(手 <太陽) 下關 頰車(俱足陽明穴)

側項部 左右凡十四穴︰人迎(嬰筋之前) 水突 氣舍(俱足陽明穴) 扶突(嬰筋之後) 天鼎(俱手陽明) 天窗(扶突後) 天容(俱手太陽穴)

肩膊部 左右凡十二穴︰巨骨 肩臂 (俱手陽明) 肩井(足少陽穴) 肩 會(俱手少陽穴)

側頭面項肩穴總圖 p06-d43a41.bmp (缺)

側腋脅肋諸穴行列

側腋脅肋部

左右凡二十穴︰淵液 輒筋(俱足少陽) <天池(手厥陰) 大包(足太陽) 章門(足厥陰)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俱足少陽) (附)兩手奇俞穴

左右凡六穴︰拳尖(在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 五虎(一在手食指背間,一在無名指背間,皆在次節三節相接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

側腋脅肋穴總圖 p06-d43a42.bmp (缺)

手三陰經總穴名

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

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中沖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門 曲澤 天泉 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下)︰少沖 少府 神門 陰 通裡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

手三陰經總穴圖 p06-d43a43.bmp (缺)

手三陽經總穴名

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三裡 曲池 肘 五裡 臂

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無名指端,行三陽之中)︰關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少澤 前谷 後溪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

手三陽經總穴圖 p06-d43a44.bmp (缺)

足三陰經總穴名

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裡 陰廉

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陰之後)︰湧泉 然谷 太溪 大鐘 照海 水泉 複溜 交信 築賓 陰谷

足三陰經總穴圖 p06-d43a45.bmp (缺)

足三陽經總穴名

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溪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虛 三裡 犢鼻 梁丘 陰市 伏兔 髀關

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竅陰 俠溪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鐘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環跳 風市

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後)︰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跗陽 飛揚 承山 承筋 合陽 委中 委陽 浮 殷門 承扶 會陽

足三陽經總穴圖 p06-d43a46.bmp (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