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論証候

(初起時所必有者,凡七症。或有或無者,凡十七症)

  1. 初起猝發,必昏不知人。
  2. 必有痰涎壅盛。痰涎即人身津液,本隨衛氣布一身者也。風傷衛,則不能行津布液,於是津液皆隨宗氣迸居膈中,與呼吸之氣相上下,故壅於喉間也。凡風之寒者有之(此宜溫),即風之熱者亦有之(此宜涼)。俗醫多用熱藥開痰者,非也。(笏)嘗治此症,投以大涼劑立開。
  3. 必有皮膚發亮。八風雖有寒熱之不同,然總為陽邪。以陽邪而動衛陽,兩陽相合,故發亮。
  4. 必有短氣。衛氣不能行津布液,則津液皆聚膈中,而宗氣之呼吸為之不利,故短氣。
  5. 必有自汗。風為陽邪,不閉腠理,故自汗。汗即衛氣所布之液也,風邪傷衛,不能約束皮毛,汗孔空,故汗自出(亦有無汗者,熱甚也)。
  6. 必有半身不動(詳論八風)。
  7. 必有體重。兩邊衛氣皆用則身輕,有一邊不用則身重。

以上七症,初起時所必有者也。若無以上諸症,則非中風矣。

  1. 或語言蹇澀,
  2. 或喑不能言。少陰為衛氣出入門戶,其脈上貫膈,絡會厭穴(此發聲之地,如笙之有簧也),縈於舌本,衛為風所傷,重則喑不能言,輕則蹇澀。
  3. 或大便自遺,
  4. 或大便燥結。衛氣間行於腑者,為三焦原氣,傷重則不能約束,故自遺,傷輕則不能傳送,故閉結。常見有僅閉一二日,而大便乾燥如石者,此熱勝也。有閉至二十餘日
  5. 或小便遺溺,
  6. 或小便癃閉。衛氣唯下焦為盛,其間行於腑者為三焦,然必先從膀胱起,故《內經》以三焦與膀胱並稱。膀胱有出竅,而無入竅,凡三焦水液之注入膀胱,全憑下焦衛氣蒸滲而入,乃從小便而出。若風傷衛,則衛外之衛氣(即行於經絡者)皆迸入膀胱。滲利太過,則為遺溺;不能滲利,則為癃閉。俗書謂遺溺為腎絕者,非也。嘗見有遺溺而仍愈者矣。凡小便中久澄之而有如膏發粉者,乃下焦有熱,蒸鑠水液,有如煎膏者然。故初出甚清,澄久則稠。蓋初出尚熱,如膏之熱則不凝也。澄久則冷,如膏之冷則必凝也。不可認此為虛寒(小孩小便初出清澄,久變色如白漿,亦此義。以小孩純陽,下焦多熱也。書指為寒,則誤
  7. 或陽事暴舉。衛出下焦,即腎間動氣。衛之在外者,雖為風傷,而在下焦者,反郁閉不泄,故暴舉。嘗見有中風偏枯之後,反連生數子者矣。然其偏枯猶不愈者,以衛氣不能行於表也。
  8. 或陽事痿弱。此因在外衛陽已傷,挹取其下焦衛氣,外泄則腎間動氣不強,然其偏枯轉易愈者。昔一友患此,竟不藥而偏枯愈,愈後半年,陽事複強。可知此症當緩,以俟其生發,不可用熱藥損筋。
  9. 或心悸善忘。悸,即怔忡也。衛不行津,則津停為水,水停胸下,則令人悸(詳《內經》)。
  10. 或智慮多疑。衛陽傷,則不能取決,其神不足故也。
  11. 或噯氣不食。此非不食,乃腹中不甚飢耳。衛傷一邊,則三焦氣化不速,不能消水穀也。
  12. 或消穀善飢。此惟風淫於內者有之,《內經》所謂風能消穀也。昔一友患此,治以鹹寒之藥,一日而偏枯○僻皆愈。
  13. 或心煩不寐。衛氣浮於外,與風相合,不得行於陰,則目為之不瞑(詳《內經》)。
  14. 或貪眠嗜臥。此惟風入少陰者有之,仲師曰︰少陰之為病,但欲寐。
  15. 或呵欠不止。一邊已傷之衛氣不行於陽,但欲入於陰,一邊未傷之衛氣能行於陽,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呵欠。此症最多。
  16. 或頭痛如箍。此邪風盛於三陽陽經也。三陽之脈皆上行於頭,風性上僭,故頭痛。
  17. 或背反如折。此邪風盛於太陽、督脈、陽蹺也。此三脈行於背,風邪入之,則三脈皆急。背搦(即抽掣。中風之搐搦只一邊動)。此症較重,乃風邪兼入營分,故兼見此症。專在衛分者,無此症也。

以上十七症,初起時或有或無者也。

凡所必有之症,乃偏枯中風之本症,無此則非矣。或有或無之症,乃因其人受邪有輕重,經絡有虛實。人之形體起居不同,故病情亦有不同也。此皆從其初起而言之耳。若夫纏延日久,則人情百變,病情亦百變,雖大禹神聖,亦不能鑄鼎象物,窮盡怪相也。然可愈、不可愈,尚可以約略言之,今並附數則於下。

  • 偏枯日久,以致骨節之間、肌膚之內,漸生痰涎,外見浮腫者,難愈。人身生氣寄於津液,亦猶天地生氣寄於水也。凡天下之無形而有形者,皆水也。《易》曰︰天一生水。試看體必瘦。若津液停而為痰涎,注於肢節、肌膚之間,則必始瘦而後腫。《內經》謂︰風氣客於諸經之絡,迫切而為沫。又謂︰沃沫聚之則極,肌膚而為腫者是也。沃沫即痰涎也。俗書不知此理,或指為寒濕,或指為脾虛,誤矣。殊不知此症多生於熱,譬如以水擦手,熱則生泡,以火炙肌,亦生水泡。可知熱從風生,沃沫微聚亦如水泡而已。此因日久,衛氣大耗,一時難於複舊,故難愈。若無此,則易矣。
  • 偏枯日久,手足拘攣,不能屈伸者,難愈。《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筋雖為血所養,必得衛氣以溫之,而後舒卷自如。《難經》謂︰血主濡之,氣主煦之。若日久,衛衰營血耗,無以養筋,是由氣分而累及血分,由淺入深,故難治。
  • 偏枯日久,脈見沉細數急者,難治。凡中風之脈,必浮大而緩。考之《靈》、《素》、獨見四時平脈者,有變見遲脈者,皆屬易愈。惟變成沉細數急者,最為難愈。所以然者,以其病已分入血分也。沉主血分,細為血少,數急為有氣無血。蓋脈本宗氣,領營血而行,宗氣無形而悍急,營血有形而遲緩,二者相配,而後脈均。若無血,則宗氣獨行,故數急也。血不足以充之,故細也。一見此脈,便是營血已傷,故難愈。凡病已入營者,為重也。

以上皆節取大概言之,尚有風痱、風懿、風痺等名,未能詳及。然而中風諸義,則已括盡無遺矣。其左癱右瘓等名目,皆立自後人,徒有其名,羌無實義。夫營衛行度,經絡淺深,《靈》、《素》、仲師皆言之甚詳,後人不知,此處探求,輒暗中摸索。或謂中風為虛,或謂為火,或謂為痰,或謂為氣,或謂為風、痰、氣三者並合,或謂風、痰、火諸邪夾發,究不能得病源實在。更有以中魔、中暑、中毒,一切混雜邪病,而分為類中、直中者,此皆源流不